关于社会道德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论文

范文一: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走向富强的中国,在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上却屡屡遭到外人的诟病,使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

步的重要和艰难,社会道德问题已成为当下广大群众关心和热议的话题。高校作为“引领““开蒙”者,理所应当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同时高校师德建设也是社会道德建设中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社会道德和高校师德的现状,立足保定人文状况,

深入探讨造成目前现状差强人意的原因,并结合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对高校

师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提升提出建议,以期提升整个辖区的公共道德上水平。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道德;高校师德建设

保定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

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著名的文化古城,目前拥有16所高等院校,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如何发挥高校的优势,将师德建设

和社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促使保定在建设文明之市、道德之师上走在全国前面,早日实

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从“5.12”汶川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离的“范

跑跑”,到如今不时见诸于各大网络媒体、报端的教师猥亵、殴打学生或以各种理由借口

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这些无一不说明教师道德水准滑坡的严重程度。这些问

题在没有升学压力、师生关系相对疏远的高校中更为突出。高校教师由于普遍受过更高层

次的教育,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追求,对社会信息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普遍强于

普通大众,对社会经济变革也极为敏感,因而他们更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的诱惑和影响。

在我国对教育事业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看起来社会地位高、公众形象好,实际上福利待遇低、缺失话语权,以致很多高校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个人及家庭的

经济收入增加上,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各种开销,而难以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社会性欺诈、学术欺诈、弄虚作假泛滥。几乎所有的成年中国人都有遭遇诈骗的经历,电话、手机信息、Email等等。这些诈骗活动几乎天天发生,肆无忌惮。中国制造品

的造假范围和程度绝对世界第一,而且大面积涉及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突破安全底线。不仅有假公司、假警察、假军官、假高干,甚至有假学校、假军队。这些概括说明发

生在中国的欺诈行为具有一种“社会性”。中国的社会性欺诈可谓无孔不入,难以想象,

防不胜防。每个人在生活中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造成不同物质和精神损失。社会性的

欺诈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社会性欺诈表明进行这些欺诈行为的人对于道德的淡漠

和蔑视,更从广度上表明道德感缺失的社会普遍性、整体性。作为高校重要工作的科研,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无论在个人声望还是经济收益上都更有吸引力,这就导致有的高校教

师不惜弄虚作假、铤而走险、虚报成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也严重

阻碍了教师个人研究兴趣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加深和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投机取巧、论文

抄袭等学术欺诈行为比比皆是,为的不过是尽快晋升,以获得更高的待遇、更多的机会。

3.教学态度不端正,对学生敷衍了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态度不端正是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讲一些与课程无关

的内容以掩盖自己知识体系上的缺陷;在课堂上以让学生自学从网上抄袭来的多媒体课件

代替讲授等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严重不足,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谈不上

“因材施教”了。这固然与部分教师个人的素质素养和价值观念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高

校对新进教师把关不严、对在职教师管理松散,监督、奖惩机制也不够健全有关。高校教

师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体,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

和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潜力密切相关,很难想象教学态度不端正、对学生敷衍的老

师会培养出治学严谨、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我国公民在道德领域里最核心的、最可怕的

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三点很关键,第一是缺乏法律观念,第二是缺乏诚信,第三是文明

人的引领。人们把法律看得很轻,把势力、权力和关系看得很重。民众缺乏公德、法治和

诚信意识,是因为法治和诚信的制度不健全;至于文明人的引领,则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

弥补回来的一种风尚。

二、新常态对社会道德和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经进入新常态,从严治党作为执政党

已列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常态经济以价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是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惠民幸福经济,旨在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

指数,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显然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新时期新经济

形态也对社会道德和高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可贵的平常心坚守道德的底线。在纷繁复杂、诱惑众多的社会中,每一位普通人

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对人对事的平常心并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党的

领导干部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工作高度负责,坚守高尚的道

德情操。始终牢记习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指示,在平凡的

工作岗位上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将自己的思想境界化身为实际行动,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一

切不良思潮和行为,还整个社会一块净土,为我们的百姓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2.以不变的恒心提升业务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无数成

功先例表明,教育先行、人才储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师

更应该秉承爱国守法、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

识视野,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创新,持续提高专业素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以博大的爱心引领学生成长。是师德的核心要求。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聆听学生

的需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高校育人始终要坚持的方向,也是高校教师为

人师表的根基所在。

三、新常态下高校师德建设对社会道德提升渠道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教师个人的不断努力、

以及高校配套相应的跟进措施,同时需要结合新常态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高校所

在地区的特色、社会道德风尚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

1.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模式。从高校做起,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针对学习优秀的大学生们,建立多元的教育模式,改变把从小学中学灌输的学习成绩被当作衡量一个学生全部素

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学生,如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同样需要补修。学习

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同样可以弥补学习成绩的不足。

1.1夯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主体。高校的党委书记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负责人,高校师

德建设必须要在校党委的带领下,确定师德建设的带头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

成师德建设合力。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可由校长担任,组

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二级党组织相应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

部门的师德建设工作,各部门间加强组织协调,切实使师德建设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1.2建立有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高校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必须建立在终身教

育理念上。河北金融学院在实践中探索的师德培训机制包括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对在岗

教师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由浅入深,明确高校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师德要求,同

时把师德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先后制

订实施了《河北金融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北金融学院师德建设两年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1.3积极构建先进典型正面宣传引导机制。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2021起,每两年一

届开展“河北金融学院师德标兵”评选及表彰活动,活动以树立高尚师德为基准,从教育

教学、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等不同方面,选拔师德典型,营造“严谨笃学、潜心钻研”的

学术氛围,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加强

教师的师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1.4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师德行为的监督包括学校党委监督、行政监督、教师

监督、学生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多层次监督。这些监督工作可通过学校的纪检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学术委员会等对教师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并将

督查情况记录档案,作为教师师德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监督工作中,除了要发挥各个部门

的监督职能以外,最主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及教师直接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建立教学

浅谈保险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论文.doc

浅谈保险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论文 1: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原因 (1)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类道德相关的无形因素,即因个人不诚实行为导致社会财富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原因和条件:不诚实行为或恶意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道德风险过去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近年来随着保险领域的不断扩大,再加上保险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越来越普遍,保险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独特的术语。“保险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通过保险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即被保险人通过获得保险赔偿或给付而获得保险利益的风险,以及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获得保险利益的风险。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被保险人外,还应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与一般风险相比,保险道德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正常情况下,实际的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所以很难用保险业的相关法律来预测,所以很难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风险和弥补损失,但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导致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具体措施,以尽可能降低发生率。 (2)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虚拟保险主体;故意制造保险事故

的;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务的;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类的自利本性。受利益驱使,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违法行为。此外,保险机制自身的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某一方对某些事件的了解或概率分布,而另一方不知道这些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交易双方的相应经济人之间或在形成的合作关系中不对称分布。在社会保险活动中,被保险人所知道的保险商品信息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的介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投保人和中间人掌握保险标的的信息。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是指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在保险过程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前,必须实现完全对称和信息知情。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道和承认的现象并不存在,他们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投保对自己有利的保险,并且不要让保险公司知道这方面的所有信息。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结果,一些投保人不愿意告诉保险人被保险人存在的风险,保险人处于被动地位,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 3年:立法对相关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力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会做出一些违法行为,这将导致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活动中表现出来。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保险的道德风险,加强对相关主体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现行立法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而且是各国最主要的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银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为了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24年),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捷克、中国台湾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各国实践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抑制个别银行挤兑而引起的整个金融系统的动荡、保障储户利益以及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是,与任何事物一样,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设计不当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无助于金融稳定,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合同签订以后的信息不对称,合同可能对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造成损害。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储户个人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冲突所造成的对银行的挤兑,避免了坏银行连带好银行引起的银行倒闭风潮,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影响了存款人、投保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三方的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1、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存款人的存款可能因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而血本无归。因此,存款人就会审慎地选择存款银行,以选择到风险较小的金融机构存款,并且对其进行监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者尤其是中小存款者由于存在信息劣势,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发挥信息优势,将存款者对银行的监督转移给了存款保险机构,所以存款人的风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其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失去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监督的积极性和动力。更有甚于怀疑银行风险过大,也缺乏积极性把存款从潜在的破产银行中取出来,以此对银行施加市场约束,这客观上刺激了银行从事高风险的经营。但是存款保险机构及政府其他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督不可能完全替代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行为,缺少存款人的监督,银行会有冒高风险的动机和行为。同时,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存款人更感兴趣的是投保机构提供的存款利率水平,因此会选择提供较高存款利率的投保机构,从而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存款者“用脚投票”对银行审慎经营的激励,产生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它主要是由存款人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而引起的。 2、银行的道德风险 首先,银行的所有者对债权人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竞争日趋激烈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使银行所有者在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同时,通过分散投资来减少总体风险水平,从而产生了高风险投资的冲动。另外,股权的有限责任性质又可以避免他们承担投资项目失败的全部损失,从而内在刺激了其风险操作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银行债权人失去了监督的动机,这实际上相当于银行存款人以保费为代价,将其自身在看跌期权上的空头地位转嫁给了存款保险公司来承担。当这项期权达到盈亏平衡时,有等式:。其中为银行的市场价值,为银行营业资格的价值,为其负债应付本息总额,为保险费用,R为继续经营不良银行带来的声誉损失,并进一步假定银行的所有债权均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如果,银行处于期权中的盈利状态 ,此时银行理应破产关闭,但仍继续营业以获得扭转败局的机会,其看跌期权的价值受这样几项因素影响: 的值越小则期权价值越大;银行所有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期权价值就越大,期权价值线向原点凸度越小;银行发生资不抵债时被关闭的时间越晚,期权就越有价值。因此,银行愿意行使这项期权的时候,银行已经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境地了。由此可见,因引入存款保险制度而产生的这项期权价值对银行越大,资不抵债的情况越严重,银行风险偏好程度越强,保险存款机构损失越大。 其次,银行管理层对其所有者和整个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在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管理者作为代理人来经营银行的委托—代理制度下,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而存在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成本,这使得监督不可能是完全的,进而产生了代理成本问题。代理成本在金融机构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的懈怠,二是管理层承担过度风险。从外部社会的角度考虑,后者才是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所必须关心的内容。它主要表现为,银行的管理层倾向于高风险投资以牟私利,因为他们的报酬常与经营业绩挂钩,在管理者已经承受了过度风险之后,存款保险等于赋予了银行管理者一汾看涨期权,使其既能分享风险操作成功的收益,又锁定了操作后损失的下限。因此,存款保险制度会激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使其风险偏好程度进一步加大。 3、存款保险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道德风险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监督银行的责任转移到了在权威性、信息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享有规模经济的存款保险公司和监管当局。但是,它们的宗旨除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外,更要维护银行业的稳定,特别是监管当局,他们的工作重心在于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而安全稳定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发生银行倒闭事件,所以它们并不希望银行破产倒闭,因而容易导致对银行过度风险的失察,或对此的纵容与盲目容忍。在投保银行发生危机的初期,存款保险机构和监管当局在当前利益驱动下,往往会选择“监管宽容”,宁愿掩饰问题,期待问题会自然消失。这样就延误了纠正银行错误,停止报失的时机,使损失进一步扩大。 综上,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存款者对存款保险公司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者和外部社会存在道德风险,而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对存款者、存款保险公司、外部社会三者同时存在道德风险。 三、降低道德风险的途径分析 任何保险行业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但保险业并未因此在市场上消失。 存款保险制度起到的作用与道德风险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相比较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大于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综合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道德风险的防范可以设置如下几道防线: 1、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要消除存款人的道德风险,首先要实行限额存款保险,即是让存款人承担银行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部分损失。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公司可规定一个免赔额或固定比率,只赔偿超过这一下限的损失。这种“共保制”使储户的切身利益会因银行的倒闭而受到影响,因而刺激了储户对银行风险的了解和选择。 其次,存款保险公司还应规定一个承保上限,即保险公司对超过上限的那部分损失不予赔偿;也可以在上限之上再规定几个渐降的赔付比率,激励大额存款人加强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另外,上述赔偿下限和上限均应是浮动的和有差异的,即不但随着银行经营状况而变化,而且各银行的也不一样,风险大的银行下限更高,上限更低,这样能更大的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 安 勇 裴金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理学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摘 要】作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核心,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因挤兑而破产,保护了存款者的利益。但是,与任何制度一样,存款保险制度有 其自身的局限性,设计不当将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本文对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金融监管 (下转第259页)

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1JA840024。 内容提要:道德风险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类重要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与利益主体的分离、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和制度约束的状况直接相关。论文对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社会保障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社会保障领域道德风险的特殊性;同时,论文还分析了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表现和危害,并就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道德风险社会保障规避 道德风险一直是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大问题。现实表明,对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能否有效规避,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成败。因此,应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有其自身的发生机制和作用规律,只是由于条件不同,道德风险在不同领域、不同事项上才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对以道德风险的一般属性的认识为基础,具体分析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并进一步阐释社会保障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解读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社会风险中的一类。道德风险就可以表述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益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①。如果再进一步,对道德风险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并从多学科的层面进行考察,道德风险便可以这样界定:它是由人的自利性引起的、由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加剧的、与道德相关联的、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后果的人为风险。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道德风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领域其表现及危害程度很不一样。道德风险呈现的这种领域差别性,归根到底是由各领域诱发道德风险条件的差异性决定的,具体地,特定领域道德风险的状况与以下因素直接有关。 (1)成本和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转移空间的大小。利益主体结合为一个矛盾体并在相互间发生利益转移,是道德风险产生的前提。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高度发达、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大量存在,这使利益主体的高度分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必须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才能实现,这种情况,为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经验表明,越是在可能将属于他人的收益据为己有、或者将应由自己支付的成本转移给他人的地方和时候,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2)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是发生道德风险的关键条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首先,当事人之间无法签订一个涵盖所有可能性的完全可实施的契约;其次,即使有了这样的契约,判定当事人是否遵守和实施契约的条款也困难重重。当然,加强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监督力度要受监督成本的限制,而且,即使不考虑成本,在技术上也无法对某些隐蔽行为实现完全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现状和识别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表现和识别 康龙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诸多风险中,道德风险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给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篇论文就基于此事实,具体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并且比较详细的分类解释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去识别它所面对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识别 近年来,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事件, 引起社会对道德风险问题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由于道德风险, 诱发不良资产, 滋生金融腐败, 甚至引发银行危机, 严重影响着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一整套“降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工作方案,将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定义与说明。 (一)关于道德风险 1、历史中经济学家们对道德风险的解释或定义 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就已清楚表明道德风险的存在。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代理人问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由于不确定性或其它原因,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代理人在契约达成后可能采取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经济人”伦理道德沦丧的问题。 2、基于经济学家关于道德风险的论述与定义,我将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以下两种: (1)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及其各类代理人(决策层、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在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 为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在契约达成后,也就是在合同实施中,

社会道德风险论文

社会道德风险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应用,社会道德风险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对于社会道德风险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道德风险;计算机;网络;影响 the risk of social moral impact on computer networks zhang liang,bao zhiguo,hu fengxiang (shandong provinc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jinan office,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network use in people's lives more and more widely,bu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increasingly reflected in the risk of social morality.this paper on moral risk for the society's influence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made a brief analysis. keywords:social moral risk;computer;network;impact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计算机的已经大面积覆盖了人

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张阳)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题目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学生姓名张阳 指导教师冯志明(副教授) (姓名及职称) 班级11级数应2班 学号11290145 完成日期:二0一5 年3 月 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张阳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11290145

【摘要】金融交易中委托一代理关系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金融监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矫正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但金融监管并未完全消除道德风险,本文从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入手,具体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下的道德风险以及监管者自身的道德风险,最后提出了几条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道德风险金融交易 1.前言 在金融交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这并不符合的信息,将有道德风险的现象,为了有效地解决双方的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就有了金融监管的产生。那就是,在财务工作的实际操作中,财政监督的本质并没有发挥作用,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对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的分析应当加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在我国逐渐降低道德风险,使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2.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的现状 品德危害的行业最先涌现是保障行业,所谓的品德危害指的便是活动主体不需要对本身的活动担当义务时,本身的活动就涌现不严谨的情形。通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后,对方的行为主体,其中有自己的私人数据,实现效用的最大程度,有可能损害他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道德风险是可能的。本年来,品德危害涌现的频率愈来愈高,特别是在金融范围内。而银监会的创建,我国保障、证券和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囚系逐步美满[1]。在监督管理制度,中国的金融业,成立了独立的银行监管机构,有助于管理和银行的控制,加强监督和效率,也与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执行分业囚系的轨制,有利于中国金融行业的急剧成长。 尽管对中国的金融囚系举行了变革,可是并无彻底办理金融范围中的品德危害问题。尤其是在银行的金融机构里,形如建设银行的“张恩照的事情”、中国银行的“高山的事情”等,这惹起了广大人民对中国银行体制的关心。这些事件,表明中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有着极其严重的道德危机。 3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医疗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公共政策学论文——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摘要:道德风险源于人的机会之一倾向,它是医疗保险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经常引起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和参保者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在医疗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参保人的过度需求和医生的诱导需求。本文试图从参保者和医生的两个方面来阐述道德风险出现的原因和表现,预测未来保险机构和政府将采用哪些措施来减少医疗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出现。 关键词:道德风险过度需求诱导需求医疗保险制度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远高于交通通讯支出(7.4%%)和衣着支出(6.3%%)。调查显示,中国西部25%%的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超过了收入的50%%,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超过了全年的收入。 医疗费用的上升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现有的医疗保险体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而造成的道德风险。由于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道德风险的产生就在所难免,道德风险扭曲了正常的医患互动,医生“诱导需求”和病人的“过度需求”造成了社会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加和社会福利的降低。因此,如何降低医疗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对医疗改革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必要。 1.2提出问题: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对医疗服务的不合理索取,从而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讲,对整个公共社会而言,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可能导致一些对医疗服务十分需求的人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规避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农村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析 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农村信贷市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平稳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农村的金融信贷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中泛指买卖双方对交易对象、质量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农村信贷机构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亏损,极大地降低了农村信贷机构服务的积极性,甚至使其退出农村信贷市场,严重阻碍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直接影响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有效防范农村信贷风险,形成和谐的农村信贷环境,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后果及原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 逆向选择风险出现在金融交易之前,表现为那些可能造成不利结果(违约风险)的借款人反而最为积极地寻求贷款。其主要表现在,借贷前资金的提供者金融机构难以获得有关农户的个人信用、贷款的真正原因、风险、资金的可能用途以及预期收益等信息,结果很可能是信用度非常低的借款者以特别有利的虚假理由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贷款等。长此以往,那些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因此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从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很大程度上是或潜在是“劣质客户”的借款者,因愿意支付高额回报则很容易借到钱,从而出现信贷市场“劣质客户驱逐优良客户”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导致农村信贷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风险加大,不良资产比例增高,金融机构坏账损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出现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表现为借款人在借款之后有可能违背契约,从事更具风险同时潜在收益更高的项目投资和业务。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由于资金存在着动态性,金融机构很难对借款人的资金成分和状况进行区分。借款人一旦获得了贷款,他们会利用自身掌握的私人信息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有可能不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而把资金运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死账、坏账,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承担较大的贷款风险。借款人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贷款,另一方面又不负责任地滥用贷款,不计回报,有借无还,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的严重风险。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解决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 (1)加快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农村金融机构是专门为农村地方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的,通过长期的合作和同地域的共处,农村金融机构对当地的情况逐渐了解,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证农村信贷服务的力量,监管当局可适度放松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审查、合理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如果没有金融中介机构,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明显,应很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平衡器的作用,加大农村信贷投放力量,拓宽农户或企业的融资渠道。 (2)科学规范和管理民间金融组织,构建多层次信贷主体。农业生产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正规的金融机构面对农村贷款费用高、效益差、风险大的特点,一般不愿涉足农村金融,

商业医疗保险论文道德风险论文

商业医疗保险论文道德风险论文 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防范与控制摘要:道德风险在各种保险市场都存在,但在医疗保险市场却复杂得多。道德风险使医疗费用快速不合理地增长,过度消耗有限资源,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恶化了医患关系,降低了社会诚信水平。分析了我公司9 876例案件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67-03 随着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强制性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补充的一种形式逐渐发展起来。道德风险在各种保险市场都存在,但在医疗保险市场却复杂得多。在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是指一方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在医疗保险领域,它使医疗费用支出过度膨胀,从而加重了保险公司成本的支出,对保险公司赔偿准备金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最终保险公司还是要以保险费率(价格)提高的形式将其转嫁到每一个投保的普通消费者身上,并且此类道德风险还带来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被保险人(患者);二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三是保险人(医疗保险机构),其中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性,造成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是各类道德风险中最为严重的。 调查所在公司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四年间承保的意外医疗险和学生平安保险(含疾病住院医疗)。报案案件9 876例,其中立案8 856例,有1 020例因为医疗费金额较小,客户不要理赔,或者低于免赔额不能赔。其余报销的是意外事故引起的医疗费(有100元免赔额后80%)。通常我公司医疗保险金的支付采取先交费治疗,再到我公司理赔。对于控制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我公司是采取发生事故72小时内报案,超时报案无论金额大小必须查勘,超过1 000元必须查勘,只要住院都到医院查勘措施。8 856例中有4 856例在1 000元以下,全在门诊治疗。 一、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患者(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发生在患者(被保险人)身上的道德风险一般情况下通过查证是可以控制的。对于伤情重,需住院,到医院调查,将通过核对身份证即可辨别。 1.冒名住院。调查发现受伤人员非被保险人,冒用他人骗取医疗保险,共查处136例,拒赔处理。这种现象大多数发生在团体意外险中,有些单位为了减少支出,并不是全部参保。出险后冒名现象较多,有的甚至做假身份证,因此有时还要到事发现场了解情况,仔细核对被保险人信息。 2.虚报医疗费。有48例医疗费金额与伤情不相吻合,调查发现发票为假发票,给予拒赔。有些病情不属于保险责任,客户想隐瞒,调查发现不属于保险责任拒赔72例,有些疾

道德风险行为分析

黄杨镇严厉查处骗取新农合医疗保险金行为分析 【案例】 为报销医疗费用,贵州绥阳县黄杨镇坪台村农民梁某先后两次冒用他人名义骗取保险金,是该镇冒用新农合医疗卡进行诈骗的首例。梁某最终不仅没有真正得到报销“实惠”,反而牵连到哥哥。近日,这起违反医保政策规定,骗取医疗保险费案被查处。 2010年11月15日,梁某下地劳作完回到家中,一进门发现肚子疼痛难忍。经查,其患的是胃出血。经过镇卫生院简单处理后,就立即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由于家中没有积蓄,也没有参加新农合,无法筹集高达数千元的治疗费,梁某思索再三,决定铤而走险,借用自己堂哥的新农合医疗手续骗保。起初其堂哥并不愿出借,但最终经不起梁某及其家属的软磨硬泡,还是把相关手续给了他。 拿到手续后,梁某冒用其堂哥的名义,11月16日便顺利在县人民医院住下来了,在县人民医院住院几天后,梁某主动要求转院。于是,11月25日到12月1日又在县中医院再次接受住院治疗。先后两次住院共骗取住院补偿款2600余元。此次骗保成功后,梁某暗自得意,心想以后完全可以不交合医费了,生病了一样可以享受国家医疗补助,且不是两全其美。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封举报信投到了镇合办主任袁丽同志的手中,看完举报信后,她立即向镇领导汇报了此事。并引起该镇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紧急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县级两家医院和村里进行调查。经过工作人员耐心的疏导,村民梁某深感自己的行为已触犯了国家法律,并对自己骗保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此案正在公安机关的处理中,梁某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要切实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从根本上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不仅需要广大群众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定点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有效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安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这一惠民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实惠。 【分析】 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一般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它还泛指由于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 社会保障领域中存在广泛的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大,又最难以有效规避的当属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关系中,由于第三方付费机制,医疗机构、参保患者、医保管理部门三方都在尽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形成了微妙的博弈关系,道德风险随即产生,同时也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产生了威胁,使之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下,如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社会医疗保险将难以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产生原因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按照供需性角度,可分为供给方道德风险与需求方道德风险。按如上分类方法本案例属医疗服务需求方道德风险,其含义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即患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所采取的导致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医疗费用主要由保险机构支付,参保人无需为医疗服务付款或所付费用远低于医疗服务成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消费者的医疗需求就会大于实际需求,这种过度消费需求就是患者的道德风险。这种“第三方支付”制度是导致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患者在这一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