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试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试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5088548.html,

试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作者:夏冬雪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0期

摘要: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关键字: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65-02

传统模式的文字处理技术,无论是从字样整体的辨别率、模块的调整还是使用的范围来说,都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而现代文字处理技术采用的是曲线模式的调整,通过对外围轮廓与内部轮廓不同幅度的调整,使文字的弯曲程度以及辨别率都具有较大的提高。

1 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及分类

1.1 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表现形式凸显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以“非黑即白”的演化模式表现现有文字,在技术上主要以点阵、向量以及曲线,字体分为点阵模式,点阵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文字排序结构按照字体模式把单个结构进行解体。向量主要是以字体的笔画顺序连接而成,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文字处理技术上,向量技术主要对文字平面设计进行处理,文字内的横和竖的排列关系都是按照向量模式进行配比的,假设没有合适的向量关系,就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念,没有整体性的方向感。曲线技术处理文字的效果主要是显示文字整体的量化性,使文字整个笔画连续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文字在后期处理效果上,显现出的不只是流线形的整体美感,而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够在显示屏幕上正确地表示出来,这样才是文字最终的处理技术。

1.2 文字处理技术之点阵字

文字点阵字处理技术是采用0和1点阵的图形来描述文字像素效果,点化成面、面化成体,这种拼凑的技术效果在文字处理上显得尤为重要。点阵式利用电平之间的跳变,画出文字的点阵符型。假设在处理文字“周”的点阵结构上,在电平跳变模式上打出0和1像素的包含点,在外边框进行电平0的跳变,在半包围结构内进行1的跳变,像素点化成型模式便能根据不同的电平点进行处理,这样在后期打印排版时节省搜索像素的时间,通过0和1像素分配点的不同对文字进行整体控制,加大了文字的分辨率,根据800×624点像素的分辨率对文字进行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案

1.2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整册书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引发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或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向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经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但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因此,课堂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b.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掌握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信息的来源的方法,尝试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b.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c.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b.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 a.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b.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c.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划分。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示例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局域网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81台,投影仪

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历史

引子: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读它的发展史!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 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你们怀着新的喜悦、揣着新的憧憬,带着新的追求,走进了朝气蓬勃的英华学园,走进了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年轻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展开双臂拥抱你们!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重点专业,来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制造开发的工作。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常用的我们的手机是运用什么原理来传递我们的声音及图像的,甚至信息化军队中的信息传递应该如何保密(高频电子及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以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现在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时候被电子工业一词代替。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细分可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其中有好几项咱们院非常有实力)。现如今,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开始,本学

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学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对抗与侦查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巨大。此时的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雪球中真正发展起来。雷达技术应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无线电路系统。雷达出现后,通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雷达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装的全过程,就是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由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结合而成。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需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即利用等方面,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型通信产业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化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高数、C 语言、eda,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习,并接触关于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手机信息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

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当前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要求使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对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的贸易不予受理,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加快了实施的步伐。2001年6月,金关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处理技术员上机练习

信息处理技术员上机练习 (2018级运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一、Word部分 1. 用word软件录入以下文字,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排版后,用word的储存功能直截了当存盘。 要求: 1.纸张大小设置为自定义、宽21厘米、高17厘米,页面垂直对齐方式为居中。 2.段落标题设置为隶书、四号、加粗、居中;正文文字设置为仿宋、五号、行距为1.25倍。3.将正文文字内容划分为三栏,每栏间设置分隔线。 4.为文档添加页眉,内容为“宇宙探究系列丛书”,并将页眉的文字字体设置为宋体、小五号、斜体、淡紫色,文字成效为阳文。 2. 用Word软件录入以下文字,按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ord的储存功能直截了当存盘。 要求: 1.将段落标题设置为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2.将正文文字设置为宋体、五号,并为正文内容最后一句话加下划线。 3.为文档添加页眉,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页眉的文字字体设置为宋体、小五号。 4.为正文添加红色文本框。 3. 在Word中绘制如图所示的课程表,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ord的储存功能直截了当存盘。

要求: 1.绘制的课程表样式、线条形状、线条颜色与所给图示一致。 2.将表格外部边框线条粗细设置为3磅;内部线条粗细设置为0.5磅;表格底纹设置为灰色-20%。 3.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表”字体设置为宋体、24号。 4.将课程列的文字字体设置为黑色、宋体、小五号、居中;时刻列表示时刻的字体设置为红色、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其它字体设置为黑色、宋体、五号、居中;日期行的文字字体设置为黑色、宋体、五号、居中。 4. 用Word软件制作如下图所示的圆桌形会议室标识,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ord的储存功能直截了当存盘。 要求: 1.利用自选图形工具,绘制圆桌形会议室标识。 2.将小圆填充为红色,其它图形填充为黄色。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有些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有些《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策略、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意义,要通过汉字发展历程的讲述,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是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让学生学会用一两种输入法输入汉字,为后面学习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分析 (1)关于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能够使用多种汉字编码输入汉字。 (2)关于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懂得汉字的发展饱含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所作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意义 难点: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法:首先构建一个“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哪些东西?”情景问题,引起学生寻找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出文字作为信息表达最基本的元素, 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通过欣赏圣诞贺卡和认识东巴文字,引入文字处理技术内容,然后概述我国文字发展灿烂悠久的历史,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通过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引起学生对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的探知欲,再通过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编码技术。 2、学法 遵循认知规律,采用观察法、探研法、练习法等,真正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 3、媒体运用 基于本次课整体设计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即多媒体演示可较好完成。

科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科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精品教案:文字及 其处理技术 课题: 4.1.1 文字及处理技术,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特别是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由学生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把握。第二部分主要任务是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能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游戏将计算机处理汉字的过程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学生都有使用电脑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对字处理软件有一定的了解,能使用一种或两种输入法,但对计算机内部的文字处理过程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特别是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我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网上搜索完成表格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获取、筛选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对我国文字叙述,知道东西方文字上的差别,了解书法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有助于人的图形识忆能力发展,以及我国对文本信息技术所作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东巴文字的实践和自编游戏,增强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重点、难点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教学设计 思路首先通过两张“八荣八耻”宣传照片,引入文本处理内容。然后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文字的发展,促使学生阅读课文、上网搜索,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特别是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通过东巴文体验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内部文本处理过程的探知欲,学生阅读课本后,再通过游戏使他们了解文字的编码技术。 教学素材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电子东巴软件共享版,自编游戏使用的道具:输入码标牌,内码标牌,字型码标牌,演示用的围棋盘一块和围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思 导入展示两张“八荣八耻”宣传图片,如下: 师问:以上两张图片对比一下,效果怎样? 生答:后一种图文并茂,更吸引人,内容也丰富,更能教育人。

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2018下半年上午试题与答案及解析

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2017下半年上午试题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互联网+”含义的叙述中,()并不恰当。 A. “互联网+”是在网速和带宽方面都有增强和提升的新一代互联网 B.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深度融合于各领域之中的社会发展新形态 C. “互联网+”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作用的新经济形态 D. “互联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新的发展生态 2、以下关于数据的叙述中,()并不正确。 A. 企业讨论决策时应摆数据,讲分析 B. 数据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C. 企业应努力做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 D. 只有深刻理解业务,才能正确地分析解读数据,获得结论 3、以下关于人工智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人工智能必将补充和增强人类的能力 B. 未来人工智能必将全面超越人类智能 C. 人工智能主要由专业的科技人员所用 D. 未来所有的工作岗位必将被机器取代 4、下表有4×7个单元格,由邻接的多个单元格可拼成矩形块。该表中共有()个四角上都为1的矩形块。 A. 6 B. 7 C. 10 D. 12 5、某学校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为5:4,因此,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a,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b,其中a和b分别是()。 A. 20,20 B. 25,25 C. 20,25 D. 25,20 6、某人以9折后又以2%折扣买了台电脑,实际花了4410元,则其原价为()元。 A. 4950 B. 4990 C. 5000 D. 5010 7、以下是一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其中()反映了数据远离中心的离散程度。 A. 平均值 B. 中位数 C. 标准差 D. 众数 8、()是以沉浸型、交换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高级人机界面。 A. 大数据 B. 虚拟现实 C. 物联网 D. 人工智能 9、获取数据后,为顺利分析数据,需要先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清洗工作一般不包括()。 A. 筛选清除多余重复的数据 B. 将缺失的数据补充完整 C. 估计合理值修改异常数据 D. 纠正或删除错误的数据 10、以交互方式输入职工基本信息表的数据项时,为提高数据质量需要由软件及时进行自动校验,发现问题后提示错误信息并要求重新输入。例如,输入某职工的出生日期(年龄)时,可以做除了()以外的三种自动校验。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教学设计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实用年级:高一年级授课人:梁秀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了解汉字编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汉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总结需要利用文字处理技术解决的问题,并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让学生能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激发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二、教学要点: 1、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三、教学组织: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让学生自学并书写自修笔记的方式做课前准备,在自修笔记中学生会摘录下课文的知识点、上网下载有关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和感想等等。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举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是汉字呢?汉字的来源如何呢? 一、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1、文字是人类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

阅读资料:P53页 资料一: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 象形:用一个图画来表示有形可见的事物,如“日”、“月” ; 指事:借助抽象符号来表示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本、末。 会意:用几个象形字拼成一个字。 形声:字的一部分是“形旁”表示字义,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如:“鸽”是“鸟”形“合”声,“河”是“水”形“可”声。 资料二、书法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的艺术形式。例:中国美术家徐冰发明了方块英文 资料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简史 2、东巴文字: ⑴东巴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象形文字之一,并且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象形文字,是文字史上的活化。 ⑵东巴象形文字在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东巴象形文字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其使用方式一直沿袭用竹签进行手工绘画的方式; 电子东巴 实践:搜索,下载,安装电子东巴软件,并尝试使用该软件。 3、处理文字的技术: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机械式打字机和计算机。 二、汉字编码 目前计算机上使用的汉字编号主要有三种: 1、用于汉字输入的编码输入码(外码): 计算机上输入汉字的方法有多种,有键盘编码输入,语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扫描识别输入,最常用的是键盘编码输入。 汉字输入码是指直接从键盘输入的各种汉字输入方法的编码,属于外码。如智能ABC、五笔等。 2、用于储存汉字的编码机内码(内码): 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而统一使用的代码。如国标码(GB)、BIG5码。 3、用于输出汉字的编码输出码(字型码): 在屏幕上显示或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点阵存储信息,由汉字的字模信息所组成。(有16X16、24X24、32X32、48X48、64X64点阵) 资料P56页: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音码、形码和混合码三大类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D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一、具体知识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教材P6):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C.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称 D.英文的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具体知识内容 1.神奇的计算机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人虚拟环境中。例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等(教材P7)。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教参P12) (2)语音技术(教材P8)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例:语音输入法(开发公司:汉王、IBM 、微软) 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3)智能代理技术(教材P8)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实现网上购物、网过滤。(案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计算机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 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4)中国的超级计算机 2.发展趋势(教材P7-10)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时间:2012-10-21 感谢王玉华老师的教导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 语言,EDA 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徐金志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一部分“文本信息加工”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信息加工的范畴。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材不仅从文化层面提出了文字本身的发展历史,而且指出了文字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给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汉字的编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三种编码方式。如何化解难点,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解决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此之前已经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学习了解到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但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文字处理过程一无所知。教师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中国神秘的汉字文化必将极大吸地引他们求知的兴趣。 三、设计思想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属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信息文化与技术相融合的典范。本篇教学案例设计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文化情景导入新课,在与学生一起回顾汉字的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体验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与处理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的要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比思维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4.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一.教材分析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一部分《文本信息加工》的第一节,安排课时数为一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分两部分: 1、体验文字处理技术,领悟字处理技术发展的深刻意义。书本中给出三段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 2、文字的编码,对学生来说,有可能有些枯燥,我结合实践和“汉字机内码”、“汉字编码简介”等资料进行讲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第一部分比较感兴趣,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一是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二是学习比较有趣味性。而第二部分“汉字的编码”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枯燥了他们平时比较注意操作能力的学习,对于这种理论不太感兴趣。我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

了解纳西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东巴文。 掌握汉字的三种编码方式,了解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会使用电子东巴软件体验东巴文字。 会使用TrueType造字程序,结合字的点阵结构体验造字。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无穷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简史,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 2.教学难点 汉字的三种编码方式。 五.教学策略 1.教法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 2.媒体选择 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东巴”输入法共享软件;教师自制ppt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s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意义,要通过汉字发展历程的讲述,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是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让学生学会用一两种输入法输入汉字,为后面学习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做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分析 (1)关于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能够使用多种汉字编码输入汉字。 (2)关于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懂得汉字的发展饱含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所作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意义 难点: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法:首先构建一个“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哪些东西?”情景问题,引起学生寻找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出文字作为信息表达最基本的元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通过欣赏圣诞贺卡和认识东巴文字,引入文字处理技术内容,然后概述我国文字发展灿烂悠久的历史,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通过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引起学生对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的探知欲,再通过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编码技术。 2、学法 遵循认知规律,采用观察法、探研法、练习法等,真正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 3、媒体运用 基于本次课整体设计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即多媒体演示可较好完成。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复习资料

1 、中文信息处理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语言文字为处理对象的高新技术。 2 、在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不同部分中,存在着多种汉字编码,这些编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字代码体系,这个代码体系主要包括汉字内部码、汉字输入码、汉字字形码、汉字地址码、汉字传输码。 3 、汉字点阵字形通常分为两种:适用于显示器的横向点阵和适用于打印机的纵向点阵。 四、计算题 1 、要存放 10 个 24 × 24 点阵的汉字字模,需要多少存储空间? 一个字节可以存储 8 个点 ,24×24 点阵共有 576 个点 ,10 个 24×24 点阵有 5760 个点 , 需 要 5760/8=720 个字节的存储空间 . 三、名词解释 1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以语言文字学为基础,以计算机和远程通信为核心技术的一门多边缘交叉的新兴应用型学科 3 、字汇:字汇就是指汉字的集合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什么是自然语言理解,什么是自然语言生成?请列举三个自然语言研究的应用领域。答:自然语言理解指计算机能理解自然语言文本的意义。 自然语言生成指计算机用自然语言来表达给定的意图、思想等。 自然语言研究的应用领域:机器翻译、全文检索、自动文摘、语音识别、会话系统等。 2 、什么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请列举出三个以上。 答:研究我国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问题的应用技术,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字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七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语言文字为处理对象的高新技术。如:语音识别、信息检索、自动摘要、自动翻译等。 3 、什么是汉语分词?其特点是什么? 答:汉语分词一直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中最基础,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问题。分词 (text segmentation, word segmentation) 就是把一个句子按照其中词的含义进行切分。分词也就是将连续的字串或序列按照一定的规范重新组合成词序列的过程。 4 、信息处理方式的构成要素? 信息处理主体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来源信息载体信息产品支配与共享 五、论述题) 1 .你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是人类科技文化建设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几千年来,语言文字面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计算机的出现,使语言文字的服务对象从人际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计算机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延伸的工具,其功能除了科学数值运算与控制外,非数值型的信息处理,特别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已经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钱学森同志指出:“电子计算机软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由于计算机最初是针对西文设计的,所以计算机在处理中文时,遇到了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独有的困难。我国在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时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付出了比西文昂贵得多的代价。在中文信息处理的高级阶段——汉语计算机处理阶段,我们还将遇到一系列“瓶颈”问题:汉语没有词的界限标记,计算机难于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汉语词类划分和兼类情况复杂,词性自动判别和标注困难;汉语句子和语义层次的分析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难点如果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都会影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削弱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中文信息处理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重

2012年上半年信息处理技术员下午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2上半年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下午试题 试题一 1、用Word软件录入以下文字。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ord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金砖国家 “金砖国家”最初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因为这四个国家英文首字母组成的“BRIC”一词,其发音与英文的“砖块”非常相似,所以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2月,“金砖四国”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合作组织,改称为“金砖国家”,英文缩写为“BRICS”。目前,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全世界领土面积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左右。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总量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15%,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率约50%。[要求] 1.将文章标题设置为宋体、二号、加粗、居中;正文设置为宋体、小四。 2.将正文内容分为两栏,栏间设置分隔线。 3.为正文添加双线型文本框,粗细为3磅,颜色为红色,并将底纹填充为灰色-40%。4.为文档添加页眉,内容为“金砖国家-BRICS”。 试题二 2、用Word软件制作如下图所示的通信模块分解图。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ord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要求] [ 1.表格要有可视的边框,并将表中的列标题设置为宋体、14磅、居中;其他内容设置为宋体、12磅、居中。

2.用函数计算总分。 3.用RANK函数计算出名次。 4.用函数计算出每门课程的平均分。 5.将每门课程低于平均分的成绩以红色显示。 试题四 4、用PowerPoint创意制作演示文稿。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PowerPoint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 [

4.1.1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教案

4.1.1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实习教师:洪华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4.1文本信息加工”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体验文字处理技术;2、汉字的编码。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体验文字处理技术,以及汉字编码,,为下一节课学习简单排版编辑以及文字处理软件word做电子报刊做必要的准备。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好,而且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看法,思维也比较活跃,善于表现自己,有很强的创新理念和动手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二进制编码、信息的一般获取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计算机内部文字处理的过程理解甚少,而且本节课中部分理论方面的内容,部分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了解汉字的编码。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对文字发展的过程以及演变的历史,了解文字的魅力。 2.通过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来了解汉字的编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魅力,体现民族自豪感。 2.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并给学生予一定的创造空间。 3.学习文本要善于勤动手、善于思考,从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验文字的发展变迁; 2.了解汉字的编码。 2、教学难点: 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过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六、教学媒体选择: 课件、视频、素材、学习记录卡七、教学过程

2、指事 二、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发展 汉字的编码(输入码、机内码、输出码)点阵(中)的解释、存储容量 分析“春”字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