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9课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9课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9课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专题十六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思维导图】

第19课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专题主线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主线一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当守夜人,尽量不干预经济。

主线二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主线三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二、真题再现

1.(2015·全国卷Ⅰ·T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这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应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社会生产领域,非社会保障范畴。

答案:B

2.(2013·全国卷Ⅰ·T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能正确地解读信息、调动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表明胡佛政府也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D项是胡佛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B、C都不是胡佛总统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D

三、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突出考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与影响。

2.罗斯福新政

联系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等,突出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史。注意联系热点,关注民生,从罗斯福新政中挖掘现实意义,考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立法等措施解决失业、贫困、流浪等社会问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考查福利制度的利弊得失、混合经济、第三产业等。

【核心考点】

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严重;分期付款与银行贷款的隐患)。

2.特点:(1)范围特别广;(2)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对世界发展的启示: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

1.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调整工业;实施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进行社会立法。

2.特点:(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活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课堂演练】

1.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29年经济危机以后各国实行贸易壁垒,这样没有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反而遏制了世界市场的发展;B.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主要是对内政策,而不是对外贸易;C.各个国家纷纷实行关税壁垒,说明各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没有协调,缺乏沟通,各行其是,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国际经济缺乏规则;

D.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危机的出现.

答案:C

2.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解析:材料中,“挽救了生命,损失了帽子”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新政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特定的时间内,是以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为代价的。

答案:C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5·海南卷·T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变式提升】

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解析:本题考查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

答案:A

2.(2015·海南卷·T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A. 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 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解析: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和经济一体化,材料无从体现,故AD两项错误.20世纪初美国已经崛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利用自身的种种优势,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中心之一.这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同时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老牌的英法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注重更新技术设备,而且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答案:C

3.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公共土地、水源全面开放供开发,环保署放松或取消主要环境法规,交通部放慢限制汽车尾气和汽车安全新标准的执行。这主要因为当时美国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促进经济复苏的任务艰巨

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 D.需要全力与苏联进行争霸

解析: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里根政府改革的特点,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里根采用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同时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来促进经济复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政策,不涉及新技术的出现,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五、课堂检测

1.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A. 经济民族主义

B. 自由放任主义

C. 凯恩斯主义

D. 重商主义

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体现提倡消费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的主张一致,故选C。A、D 两项均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国内产业,B项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题干未涉及,故排除。

2.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 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 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 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罗斯福不论采取什么政策,最终目的都是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问题,推动美国的经济复苏,C项正确。A项币制改革属于金融方面,与工业关系不大;B项罗斯福新政需要提高物价的水平,排除;D 项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与罗斯福新政需要提高物价的水平不符。

3.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

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C.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产业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A解析: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局面下,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故A正确。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故B排除。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属于新经济,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1)根据材料一,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些人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6分)

解析:(1)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在材料中是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等均是可以直接找到的。(2)抨击罗斯福的依据主要从罗斯福干预经济、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农民的利益等方面进行回答,在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主要强调罗斯福新政最终目的是维护资本家的利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为罗斯福新政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次自身的调整罢了。

答案:(1)①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②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③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2)举例:①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②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③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实质: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周部调整,有力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doc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外国部分)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阿布辛拜勒神庙、小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艺术特点、奥林匹亚遗址特点和文化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精神;古罗马城的由来以及罗马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万神殿、凯旋门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乌菲齐美术馆、帕拉蒂纳美术馆的于是特点和历史意义;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殖民主义的罪恶和戈雷岛的历史价值;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犯下的罪恶;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警示作用。学法提示:本专题的内容较为琐碎,以识记性为主;但是它们跟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紧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融会贯通,深化记忆。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瑰宝,但它们却面临很多危机,因此,学生在学

习的时候应该结合现实,充分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充分认识其实质和精神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收集资料和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可能都取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及文字资料加以利用;探究式学习,也主要是对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赏析,及对文字资料的研究,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既要探究文化遗产各自的性质特征、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又要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创造和形成的过程、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影响等方面来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应该得到这样的认识: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有自己的文明成果,这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是通过学习应当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面临的威胁、《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主要内容《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登陆标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和数量二、知识梳理(一)知识体系34567891011131415161718 2019-06- 一、课标要求考点链接:《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1-6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江苏专版:第一部分 专题三 遗 传

专题三 ??? 遗 传 [理清——知识联系] [记清——主干术语]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次标记: (1)第一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2)第二次标记:分别用含35S 和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2.遗传物质发现的三个实验结论: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复制: (1)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2)复制的“四要素”。 ①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③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④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4.DNA三个结构特点: (1)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3)DNA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5.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两点比较: (1)位置: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2)数目:密码子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码子有61种。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7.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3)伴Y染色体遗传表现出男性都是患者的特点。 8.生物变异的三个实质: (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来源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变异的实质是基因数目和位置的改变。 9.三种育种方式的优点: (1)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生物个体上。 (2)诱变育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3)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10.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1.生物进化的两个必清: (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共24卷,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和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在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骑士精神: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源自中世纪,构成了西欧民族中的“绅士风度”,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这些特征在现代欧洲的教育、文艺、社交等领域仍然发生作用,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经院哲学:11—14世纪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哲学思潮,因产生于教会的学院,故而得名。它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等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将正统教义的明显谬误证明为正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主要有唯名论与为实论两大派别。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拱形结构提高天花板的高度,安装有较大的玻璃窗,并对教堂内外增加雕刻和绘画装饰。哥特式教堂的外观高而尖,有拱门、尖高塔、尖屋脊和尖屋顶。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历时十五年。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最有作为的代表是歌德和席勒。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风格起源于法国,是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者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的这种艺术而使用的术语。其特点主要有强调运动感、空间感、浮夸、豪华感、激情感,偏爱复杂多变。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巴洛克视觉艺术: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流行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的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原意是“贝壳装饰”和“岩状装饰”。起初是指建筑和室内陈设中的一种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倾向于纤巧、优雅,但显得繁琐和矫揉造作,偏爱象牙白和金色,偏爱贝壳形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浅谈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浅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寸带兴 保山学院中文系09级文秘班(090120124)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定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1】王晓玲: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之间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月 【2】路君:岂能让文化遗产成快餐—破解文化遗产管理与经营的难题 【3】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上)北京规划建设68、69. 【4】单霁翔: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下)北京规划建设107、108. 【5】马自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M】中国文化遗产.2005:第六期.6 中文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继承好,而且要保护好。鉴于现今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解决的办法等几个问题对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谈几点认识。 主题词: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遗产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包括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积极遗产指死者生前个人享有的财物和可以继承的其他合法权益,如债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等。消极遗产指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债务。世界文化遗产则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缔约国,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标准及各种遗产的定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评,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1.文化遗产

国际经济学试题-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C)。 A 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 1.了解铁单质及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及性质。 2.通过合金材料了解铜及化合物的性质。 3.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探究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4.能掌握氢氧化铁胶体制备,能列举合金材料的应用。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考点解读 知识体系

(4)注意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注意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铁和“铁三角” 1.铁的氧化物的比较 化学式FeO Fe2O3Fe3O4 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 色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 末 黑色晶体 价态+2 +3 1/3正2价,2/3正3 价 水溶性不溶不溶不溶 与酸的反应FeO+2H+===Fe2++ H2O 遇氧化性酸生成 Fe3+盐 Fe2O3+6H+===2 Fe3++3H2O Fe3O4+8H+===Fe2++ 2Fe3++4H2O 与CO的反应 高温FexOy+yCO===xFe+yCO2 基础考点

世界文化史 笔记

一古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1东方文化的影响 a 希腊海外殖民第的建立b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希腊哲学的影响自然哲学智者运动 3 神话和史诗神话世界观,神人同形同性,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荷马史诗 提高了人的地位。 4 爱奥尼亚纪事家的影响卡德姆斯狄奥尼修斯赫卡奥特斯 二希罗多德 bc485-bc425 1《历史》的特点 a内容丰富 b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纪事连贯,叙事生动具有较大的连贯性。C史料上,充分利用各种史料,亲身采访和实地调差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史料的考证问题上,开门见山,直抒己见,存疑,在史料的选取上,持有一种“客观主义”的态度。 2 史学思想:a 人本思想,体现在对波西战争双方性胜败原因的分析上(人的欲望, 人的本性)b神妒观,命定论。C历史学是保存功业和记载的原因,对历史学性质的分析。D视野开阔 e比较公正的对待东西方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3 史学评价:a是西方史学的奠基者,开辟了西方史学的新时代 b首创历史记叙体, 这种体裁经修昔底德的完善和发展,这近仍被西方史学界封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例。C在史料问题上,希罗多德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和批判,为西方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D把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4 与司马迁的比较 A西方史学之父中国史学之父 b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行迹极广。C都开拓了新的史书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和纪传体。D目光远大,胸襟开阔 e富有历史的批判精神 f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g对历史学性质的认识。 三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96古代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 1 内容集中在书中只叙述了伯战争的经过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基本没有涉及战争以外的事情,对雅典的文化发展状况也只字未提。史料过于狭隘。 2 史料批判原则 a反对有言必录 b 尽可能的使用第一手的材料 c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和考证,d排除神话和无稽之谈的传说,为求真实客观的描写历史。 3 编纂和写作上,a结构严谨,联系紧密 b文笔洗练,联系紧密 c夹叙夹议d代撰演说词,与叙述浑然一体。 4 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a努力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体现了其彻底的人本史观。修昔底德试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以人事活动的角度总结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教训,用以重训后世。B 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c试图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四《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比较 不同 a 前者追求广博,寻找人类的共同特征。后者注重当时的具体时间,研究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B希罗多德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其原生意是探究,而修昔底德则将自己的历史写作归为“记叙”c希罗多德的风格是荷马式,而修的风格是论辩式d 希罗多德谦虚且很不明确的提出他的任务只是“讲述听到的事情”转速流行的古寺和传说,修这庄严宣布,他的著作不是为了参赛获奖和取悦观众,却是为了垂诸永远的目标。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答案)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1讲世界文化遗产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训练 1-5 BDDBD 6-10 DBDAC 11-12 AA 13、答案(1)战争破坏、自然环境破坏、文化遗产的年久风化。 (2)埃及被卷入世界大战,促进了埃及人民的觉醒;埃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3)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转折点;开罗会议,促进盟国在亚太战场的合作。 14、答案(1)比较:①相同点:古埃及和中国古代的君主,都是各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两者都有“王”之称;两国君主都把自己神化,古埃及国王自称“太阳神的儿子”,中国古代君主称“天的儿子”。②不同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如“皇帝”的称呼就源于“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埃及君主称“法老”,“法老”原意为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的代名词。 (2)①体现了古埃及国王的无上权威。②体现了掌管太阳神祭祀事务的祭司贵族阶层的强大权威。③三角形的金字塔形象地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阶级结构,贫苦大众组成庞大的金字塔塔底,拥有财富和权势的贵族是金字塔的塔尖。 15、答案(1)理由:气势恢宏的建筑;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朽的法律。 (2)问题:雅典卫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保护。原因:教会势力的破坏;帝国主义国家对古代文明的掠夺;旅游者的破坏;环境污染等。 (3)保护:立法保护;投入经费维修;治理环境污染;旅游业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16、答案(1)用途:供奉神祗。 (2)艺术成就:被誉为古希腊多里亚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既有多里亚式的雄壮高贵,又有爱奥尼式的优雅柔和;外形雄伟壮观,内部雕饰精美;是古代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精神内涵:人文主义。 (3)特点:粗犷、豪迈、磅礴。 (4)因素:战争破坏;后人偷盗;宗教迫害。 第2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与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训练 1-5 CDABA 6-10 DCBAB 11-12 DD 13、答案(1)布鲁内列斯奇。纪念平民斗争的胜利:体现公民精神、彰显人类的勤勉与力量。 (2)变化:从崇拜共和思想到丧失共和思想。原因: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督政府的软弱;大资产阶级要求独裁统治以维护革命成果;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使个人权力欲望不断膨胀。(答出三点即给满分)史实:称帝;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或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答出两点即可) 14、答案(1)宗教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例子:米开朗基罗,设计了大圆顶(或贝尔尼尼,设计建造了教堂前的广场)。 (2)联系:为了修建圣彼得大教堂,发行赎罪券而引发了宗教改革。 区别:文艺复兴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涉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如答宗教改革的范围比文艺复兴更广亦可)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5、答案(1)理由: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同时是国内最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所在地:①作为实物宝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辉煌成就,使人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和人民伟大的创造力;②作为图书典籍、明清档案的宝库,为后人研究明清史及近代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大圆顶,设计者是米开朗琪罗。不同之处:故宫着重体现了封建皇室的独尊与威严的内涵;大教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天主教堂,不仅体现了天主教对世人的感召力量;还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辉煌。 16、答案(1)德国纳粹在奥斯辛集中营中残害犹太人。 (2)不同: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遇害犹太人的具体数字。不能。因为大批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遇害是一个历史事实,战后国际法庭的审判和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均已确认了这一事

世界经济试题带答案

一、判断 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对) 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错,反了) 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对) 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错第三次) 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错) 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对) 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对)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错 1976年) 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错) 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对) 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对) 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对)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对) 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对) 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对) 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对)

导数之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2020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教育机构专用)

恒成立存在性问题(二)(指对混合问题) 1. 指对同构 常用的公式 ①x x x x x e e e xe +==ln ln ②x x x x x e e e x e ln ln -== ③x x x x x e e e e x -==ln ln ④x x xe x e x x ln ln ln ln =+=+ ⑤x e x e x x x x ln ln ln ln =-=- 常用模型 ①e x a x a x a x a x a x e a x a x e x e a x x x e a x x e a a x e x a 1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n log >?>??>??>??>??>?> ②e x x e x e x x x e x x e x e x x x x x 1 ln ln ln ln ln ln >?>??>??>??>?>λλλλλλλλλλ

③1) 1ln()1ln() 1ln(1)1ln()1ln(>?+>?+>?++>+?+++>++a x x a x ax x e ax e x x ax e x ax ax 例1. 对下列不等式或方程进行同构变形,并写出相应的同构函数 (1)02log 2≥?-kx k x (2)0ln 1 2≥-x e x λλ (3)0ln 2≥-x m me x x (4)x x x e a ax ln )1 (2)1(+≥+ (5)x e ax x x a 2)1(2)1ln(+≥-+- (6))1(ln >≥++-x x e x a x a x (7)a a ax a e x -->)ln( (8)0ln 2=+x e x x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及其问题(精)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單選題(20題每題2分共40分) ( ) 1. 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時,曾定下「鬍鬚稅」,規定留鬍鬚的男子繳納。由時代的特色,我們可推知他此舉的主要用意為何?(A)希望俄人脫擺以往被蒙古人所統治時的形象,積極向西方學習(B)國家財政的困窘 (C)他本人喜歡留鬍,因而不希望其他人跟他有類似的外型(D)留鬍鬚與希臘正教的教義不合。 ( ) 2. 維也納會議後,歐陸的政治局勢大致是如何?(A)大多已實行民主政治(B)大多已進入工業革命時期(C)保守主義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思想的主流(D)「改革國會」成為各國在野黨的主要訴求之一。 ( ) 3. 以下史事的發生「並未」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有:(A)拿破崙帝國建立(B)啟蒙思想的備受質疑(C)保守主義的勢力高漲(D)浪漫主義運動的失敗。 ( ) 4. 「人生而自由,然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卻處處受到束縛……人應該追求深刻的內心經驗……」關於這段話,較貼近以下哪種主張?(A)自由主義(B)浪漫主義(C)馬克斯主義(D)保守主義。 ( ) 5. 以下對話發生於18世紀:A:「這本小說真是感人,在這種情形下仍如此愛著對方,真令人讚嘆……」; B:「真是苦戀呢!女主角最後選擇了別人,所以他竟然犧牲性命來展現他對感情的態度……」,依此推 測,此本小說的風格所展現的時代精神趨向於何種思潮?(A)自由主義(B)保守主義(C)浪漫主義(D) 寫實主義。 ( ) 6. 影片《一曲難忘》描述一位波蘭鋼琴家,強烈地期待波蘭能重新得到自由,他不為沙皇的屠夫(按:波蘭總督)演奏,離開祖國到巴黎去時,帶了一把波蘭的泥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了籌錢資助祖國 爭取獨立自由,一場場的演奏會,終於使他的生命燃燒至盡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揉合斯拉夫民 族的熱情憂鬱和法國人的華麗纖細。他應是哪一風格的作曲家?(A)古典主義(B)印象主義(C)浪漫主 義(D)現代樂派。 ( ) 7.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領導人之一的拉法葉將革命爆發的「第一現場」——巴士底獄的鑰匙寄給何國政府,以表達他對此國之前表現的肯定?(A)英國(B)美國(C)俄國(D)中國。 ( ) 8. 「遠洋航行者大多是海員,商人或亡命之徒」;「享樂主義什麼都不管,製造出一批遊手好閒的人」。兩句話各有何的特色或彼此的關聯?(A)前者造就了後來的美國,後者則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的亂象之一 (B)前者指「大西洋時代」來臨的背景,後者意味著海權時代的到來(C)前者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者則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D)前者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後者則為受啟蒙時期影響而產生的 社會現象。 ( ) 9. 三位學者對於社會的看法,甲主張「齊頭式的平等」,乙主張「競爭起點的平等」,丙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以上三者,何者可謂是社會主義者?(A)甲(B)乙(C)丙(D)以上皆是。 ( )10.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位領袖」,這樣的口號,顯示出怎樣的思想內涵?(A)極右的法西斯主義(B)右派的自由主義(C)極左的共產主義(D)右派的保守主義。 ( )11.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學者,有些不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猿猴中的一支,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要原因為何?(A)他們都是人文學者,對生物學有所排斥(B)他們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C) 他們利用「生存競爭」的說法將帝國主義的侵略合理化(D)他們利用「物競天擇」的說法將破壞自然環 境的舉動合理化。 ( )12. 印象派的畫家,如何因應照相機的問世?(A)以抽家的手法構圖(B)畫家每一年只創作一幅作品,以量的限制提升本身的價值(C)以寫生入手,但從光線、色彩變化的律動中創出新意(D)向中國的水墨畫取 經,強調意境而不重形似。

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问题 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问题1、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概念及其价值《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列为文化遗产的应当是: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 (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1/ 36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7.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