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音乐考试评分标准

江苏省音乐考试评分标准

江苏省音乐高考招生评分标准

江苏省音乐师范统一招生

声乐评分标准

60-70分(156——182)

歌唱姿势正确,能够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音准、节奏尚可,歌唱方法无明显毛病。

70-80分(182——208

歌唱姿势正确,音域达到f2以上,音准、节奏、共鸣较好,气息流畅,吐字较清晰,喉头较稳定,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曲目具有一定的难度。

80-90分(208——234)

自然嗓音条件良好,音域达到g2以上,音准、节奏、共鸣以及气息的运用技巧娴熟,基本功扎实,喉头稳定,音乐感觉好,艺术表现力强,曲目难度较大。

90分以上

嗓音条件很好,音域宽广,歌唱技术全面完美,音乐感很好,演唱艺术感染力强,曲目难度大。

江苏省音乐师范统一招生

器乐演奏评分标准

90分以上

姿势、音准、音色、节奏、技巧等都较完美,乐感好,能强烈感染人,曲目难度大。

80—90分

姿势正确,音准、音色、节奏好,基本功扎实,技巧熟练,乐感好,表现力强,曲目难度较大。70—80分

姿势正确,音准、节奏较好,演奏技巧较熟练,有表现力,曲目有一定的难度。

60—70分

姿势正确,音准、节奏尚可,演奏技巧基本掌握,乐感一般,曲目难度不大。

江苏省音乐师范统一招生

视唱评分标准

85分以上(51——)

乐曲表达完整。音准、节奏及划拍正确,富有音乐感。

75-84(45——50.4)

乐曲表达完整。个别音或节奏有错误。

65-74(39——44.4)

乐曲表达基本完整。某些乐句的音准或节奏有错误。

60-64(36——38.4)

乐曲表达尚可。基本上能入调,或某些学生由于未受过正规训练,节奏较乱,但音高观念尚好,可酌情处理。

50-59(30——35.4)

乐曲表达完整程度较差。音准、节奏错误较多或反应慢。

49分以下(29.4)

乐曲表达不完整。音准差、节奏乱、反应迟缓。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01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6 ) 学院名称(盖章):音乐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4年 07 月 10 日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6 ) 一、考核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如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系与支脉、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中国传统音乐基本形态分析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能力,检查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判断与感悟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音乐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了解、基本掌握、重点掌握。一般了解,主要指对教材中介绍的一般性知识、方法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有一个说法就可以。基本掌握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要能够做到运用较为灵活,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掌握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方法的把握上能够熟练运用,谙熟于胸,并具备一般的作品分析、演唱、演奏和鉴别能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 第二节: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学的相关学科 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 第四节: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时期 第五节: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构成 第六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色 第七节: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第八节: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二章: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系与支脉 第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体系和支脉 第二节: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音乐体系各支脉概况、代表性乐种、音调结构及音乐特点 第四节:欧洲音乐体系各支脉的基本概况、代表性乐种和音调特征 第五节: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各支脉的基本概况、代表性乐种和音调特点 第三章:民间音乐 第一节:中国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国民间音乐的一般类型 第四章:文人音乐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特征和类型 第五章:宫廷音乐 第一节: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概况 第二节: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特征和类型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音乐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音乐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音乐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 (一)唱歌

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 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 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 (二)欣赏 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 (三)器乐 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 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 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 (四)识谱 1、在小学初中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歌唱指挥

音乐史教学大纲完整版

音乐史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 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 第一学期(36学时) 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古乐器 第五节音阶的形成 作品欣赏: 1.埙曲《哀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音乐思想 作品欣赏: 1.琴曲《流水》

民族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 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是集音乐、舞蹈、表 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 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 同剧种的标志。 戏曲发展概况: 一) 宋以前——戏曲艺术的孕育期 二) 宋元年间——戏曲艺术的形成期(戏曲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 三)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戏曲艺术的第二个繁盛期)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 对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和独白的总称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演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一切自然状 态的喜剧材料,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 趟马 走边 自报家门 跑龙套 档 一、 昆腔: 又名昆曲、昆山腔,为百戏之祖。 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 带,是南曲与当 地民间音乐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梁辰鱼等艺 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 板为主,辅以笙、箫、三弦、琵琶、月琴等的 伴奏乐队,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 腻,人称‘水磨腔'。两人合作 的《浣纱记》誉为昆腔传奇,代表着昆腔的改良。 昆腔的套曲结构: 引子+正曲 +尾声。 节拍形式: 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散板和加赠板的四八拍 代表作—— 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选段 游园惊梦 传统剧目—— 《十五贯》、《钟馗嫁妹》、《雷峰塔》 一、 高腔: 即明代的弋阳腔,产生在江西省弋阳一代。弋阳腔以不用丝竹 乐,仅用锣鼓铙 钹等打击乐伴奏和运用人声帮腔而区别于其他声腔。行腔灵活 自由、通俗、纯朴等特点。属 戏曲声腔的剧种 根据各地方言,音乐曲调的异同、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 中国 戏曲的艺术总称。 戏曲的特点: 1 综合性: 2 写意性: 3 程式性: 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规整的戏 剧(起霸 子 对子 刷下场 抬轿 跑圆场)。 4 虚拟性: 对时间的虚拟 对空间的虚拟 戏曲中的 主要声腔和代表剧种

广东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大纲

广东20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 试大纲 广东201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和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术科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音乐术科统考)是面向报考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的考生进行的专业基础技能测试,是我省普通高考的组成部分。音乐术科统考主要考核或检测考生对 音乐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音乐听觉能力、识谱能力、演唱或演奏 能力及表现能力,嗓音条件或器乐演奏的生理条件。通过考试选拔 出具有音乐专业学习潜能、毕业后能从事音乐工作的普通高校音乐 类专业合格新生。 二、考试科目 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 器乐考生的应试乐器限定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萨克斯管、古典吉他、手风琴、双排键电子琴、二胡、高胡、古筝、琵琶、阮、竹笛、扬琴、打击乐等18种乐器。 三、考试成绩计算办法 各科目均按照满分100分进行评分。 考生音乐术科考试的总成绩=(乐理得分×10%+视唱练耳得分 ×20%+声乐得分×35%+器乐得分×35%)×3,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分。 音乐术科统考总分满分为300分。 四、考试须知 (一)笔试

1.考生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不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2.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2B铅笔答题,不得使 用其他颜色字迹的笔;字迹要工整、清楚;填涂要规范;不得使用涂改 液(带)。 (二)面试 1.考生必须在限定乐器范围内选择一种乐器参加考试。 选择限定乐器以外的考生,不能报考“只认可广东省术科统考成绩的招生院校”,可报考“在广东省统考合格基础上校考的院校”。 报考“在广东省统考合格基础上校考的院校”的限定乐器之外的考生必须参加音乐术科统考的其他科目(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乐)的 考试。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同上,总分满分为195分,本科资格线 另行划定。 2.所有考生均应在考试大纲规定的曲目范围内选取考试曲目,按现场电脑抽中的曲目演唱(奏),在器乐考试时还须按现场电脑抽中 的指定演奏选段演奏,否则均视为放弃考试。 乐理和视唱练耳的题型示例、声乐和器乐的考试规定曲目(含指 定演奏片段及速度要求)和打击乐加试内容,可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网站( 为方便考生备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星海音乐学院将声乐的考试规定曲目汇编成《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音乐术科考试规 定曲目丛书》(声乐卷),该书已由花城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发行,考生可自行选购。 3.考试前考生须按照要求在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5654388.html,)如实填写考试抽签曲目的代码,曲目不得 重复。具体填报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4.考试时考生须向考场提供声乐抽签曲目的钢琴伴奏五线谱和器乐抽签曲目(包括练习曲、乐曲或奏鸣曲)的曲谱。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后笔记 赵昭 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思想停止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学生来到学校为的是学习知识,而知识是学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现在的小学生看到的见到的事物也是越来越多,想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的知识也不在局限在课本上了,学生要学习,老师更要进步。 读一本好书,什么样的书才所是好书呢?对学生有用的书就是好书。现在的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歌曲都显得没有兴趣,而对于听不清楚歌词,节奏悠长的流行歌曲却听几遍就会。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古代人们耳中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好奇我找到了一本好书——《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这本书共有两册,一册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文字部分》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基本内容是围绕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而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脉络,体裁分类形式,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 同时,这本书兼顾汉族与少数世族的歌种、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的音乐形态做了细致分析,并附以完整的谱例对其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进行介绍;对宗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做了一般性叙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对这本书的阅读,对于我国音乐史的发展也有了肤浅的理解。中华古乐,源远流长。史实为证中华文明是古乐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承载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也埋藏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宝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皆蔚为大观。历史蹉跎,许多曾经广为流传的乐章已成残曲败谱,甚至于成了千古绝唱,更有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乐器到如今却已埋骨黄沙,永久的失传了。诸多怀古之辈,一直不停的追寻着民族古乐的芳踪,却也只能触其冰山一角。古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固有局限,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乐谱符号也与现今的通用七音不同。 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民间攻于笙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这类古琴大家和家喻户晓数千年的《高山》和《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齐出,百家争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发展得相当繁荣,儒家、墨家、道家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更有人将那时的宫廷贵族乐和民间乐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唐朝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在这盛世天朝下自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而此时外来文化的传入也囊括了音乐。

2019声乐特长生素养测试评分标准

2019声乐特长生(素养)测试评分标准 (占20分) 一、初升高声乐听音模唱(10分) 音响中有语音提示,每个(组)音只听一遍音响,并立即跟音响模唱。4个单音(4分);4组和声音程(4分);2组和弦(2分);总分10分,错一个(组)扣1分。 二、初升高声乐旋律模唱(10分) 音响中有语音提示,每段旋律听两遍,旋律前有预备拍,共8小节的旋律模唱。请考生听完2遍旋律再模唱。以小节为单位进行评分,1.25分/小节,错一个小节扣1.25分。 2019声乐特长生(专长)测试评分标准 (占80分,按100分制打分后折算) 1.选曲适当,作品演奏(演唱)基本完整,音准、节奏基本正确。(0-60分) 2.选曲适当,作品演奏(演唱)完整、流畅、音准、有节奏感,具有较好的音乐表现力。(61-80分) 3.选曲适当,作品演奏(演唱)完整、流畅、音乐形象准确,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演奏细、精、致。(81-100分)

一、舞蹈形体基本功(共40分) 1.考生形象端庄,身材条件比例匀称,动作协调性较好(0—10分) 2.身体柔韧性与软开度俱佳(能标准下横叉、竖叉,能站立下腰)(0—10分) 3.跳跃、旋转、翻滚等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规范正确,能灵活运用(身体轻盈,造型优美,富于变化。用力轻、飘、高,注意量力而行)(0—20分) 二、舞蹈作品(片段)表演(共60分) (舞蹈原则上限于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及现代舞) 1.舞蹈表现力强,准确塑造和表演舞蹈形象。(0—20分) 2.节奏感鲜明,舞蹈动作规范优美,有舞蹈韵味(0—20分) 3.情绪饱满,角色表演感情投入,表情准确,表现力强(0—20分)

小学音乐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乐理、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儿童歌曲 创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与音乐史。 第二部分: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本乐理 1.熟练掌握五线谱和简谱的记谱法。 2.掌握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及音乐常用记号。 3.掌握音程、和弦的概念、构成和识别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4.懂得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5.懂得转调、移调。 (二)基础和声 1.掌握Ⅰ、Ⅳ、Ⅴ级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连接。 2.掌握属七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应用。 3.懂得终止的类别和应用。 4.能运用适当的和弦为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编配伴奏。 (三)艺术概论 1.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 2.懂得艺术的社会功能。 3.掌握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和审美心理。 4.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四)儿童歌曲创作 1.了解儿童歌曲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的体裁。 2.了解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关系;掌握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节奏表现特点和基 本调式规律。 3.掌握儿童歌曲主题写作、发展手法以及基本创作规律。 (五)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掌握民间音乐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懂得汉族民歌的体裁类型、特点;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音 乐的特点。 3.懂得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唱腔的主要特征;了解南、北方主要曲种的概况。 4.了解戏曲音乐的种类;熟悉京剧的主要声腔及代表性剧目。 5.掌握四大类民族乐器的主要乐器及其代表曲目。 (六)音乐欣赏与音乐史 1.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1)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2)掌握中西乐器的分类及主要乐器;熟悉常见乐队的类型。 (3)了解常见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的体裁。 (4)了解一段曲式、二段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的曲式结2.中国音乐简史与作品欣赏 (1)了解远古、夏商时期的主要乐器。 (2)了解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 (3)懂得汉乐府及代表人物;了解汉代鼓吹乐、相和歌。 (4)了解隋唐时期的音乐特点;懂得隋唐时期的主要音乐家及其音乐成就。 (5)了解宋元时期的音乐特点及主要音乐形式;了解元杂剧的代表剧作家及其 代表作品。 (6)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特点;掌握四大声腔;了解昆曲的形成及发展。 (7)了解民国时期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主要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民 国时期的主要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8)了解中国歌剧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品。 3.外国音乐简史与作品欣赏 (1)懂得古希腊的代表性乐器。 (2)懂得中世纪音乐风格;格利高利圣咏及其形式。 (3)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特征;了解德国宗教音乐改革。 (4)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了解歌剧的产生背景;掌握该时期的主要作 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课程按照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中国民歌为主线,选用经典曲目和唱段进行讲析,介绍其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并教唱主要音乐片段。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就是使学生在欣赏名曲的同时,教会学生演唱经典民歌。让学生从“学会演唱一首家

乡的歌”开始,来逐渐认识中国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所达到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 3.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音乐主要类别、经典曲目及其艺术风格。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中国民族音乐源流及历史文化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加强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本章主要内容: 1、中国丰厚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的的形成: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 2、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 3、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种分类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 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本章思考题: 1.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2.中国民族音乐按体裁划分为几大类? 第一节中国民族音乐概述及发展简史 1、中国民族音乐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世界留下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 2、民族音乐发展简史: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考试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考试内容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考试内容 一试 音乐表演(管乐演奏) 1.演奏音阶一组(包括大小调、连音、吐音、琶音)。 2.练习曲一首。 3.大中型协奏曲中一个乐章或奏鸣曲两个乐章(巴洛克时期、古典、浪漫及现代乐曲中选择);或技巧性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弦乐演奏) 1.小提琴:j音阶一组包括单、双音(三个八度单音及琶音,三、 六、八度);k练习曲或随想曲一首,克莱采尔以上;l巴赫无伴奏一 个乐章(慢板)。 2.中提琴:j音阶一组包括单、双音、琶音(三、六、八双音);k 练习曲一首;l巴赫无伴奏组曲其中一首。 3.大提琴:j音阶一组;k练习曲一首(170首第三册以上水平);l 巴赫无伴奏组曲其中一首。 4.低音提琴:j音阶一组包括单、琶音;k练习曲一首。 音乐表演(打击乐演奏) 1.西洋打击乐:j马林巴:音阶一组包括琶音;练习曲一首;k小 军鼓:练习曲一首。 2.民族打击乐:j小军鼓练习曲一首;k中国大鼓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钢琴演奏)

1.演奏技术性肖邦练习曲一首。 2.巴赫十二平均律一首。 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拉弦、吹奏) 1.二胡、笛子、笙、唢呐等:演奏大型、中型乐曲各一首。 (注:可带伴奏,不超过两人。) 2.大提琴:j音阶一组;k练习曲一首(170首第三册以上水平);l 巴赫无伴奏组曲其中一首。 3.低音提琴:j音阶一组;k练习曲一首。 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弹拨) 古筝、琵琶、扬琴、中阮、柳琴等:演奏大型、中型乐曲各一首。 (注:可带伴奏,不超过两人。) 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少数民族乐器) 演奏练习曲一首,中小型乐曲一首。(注:可带伴奏,不超过两人。) 音乐表演(声乐) 演唱歌曲一首(本民族歌曲、创作歌曲或中外艺术歌曲均可,不 含通俗歌曲)。 音乐学方向 音乐技能考察,演奏两首乐曲,具体要求如下: 1.钢琴:一首练习曲(车尔尼740以上,含740);一首大型乐曲 2.其他乐器:一首练习曲;一首大型乐曲。 音乐教育方向 1.声乐:演唱歌曲一首(本民族歌曲、创作歌曲或中外艺术歌曲 均可,不含通俗歌曲)。

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教学大纲

《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器乐基础1》(琵琶)课程类别(必修/选修):必修 课程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Foundation 1(Pipa)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14/1/ 其中实验学时:0 先修课程:器乐基础1 授课时间:周三授课地点:松山湖校区琴房A156 授课对象:2018级音乐教育 开课院系: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杨艳/助理研究员 联系电话:Emai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三松山湖校区琴房A156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其它(√ ) 使用教材:康翊编著《琵琶入门与提高》安徽音响出版社2005年出版 教学参考资料:刘德海编著《每日必弹》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刘德海杨靖主编《中国琵琶考级曲集》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出版 课程简介:该门课程是一门器乐必修课程。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在琵琶艺术发展的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并有广泛的基础和优良传统。它以其特有的地理与人才优势,承历代琵琶发展之精华,融南北各派演奏之所长,形成了人才荟萃、流派分呈的繁荣局面。学习该门课程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近、现代史,增加丰富的知识,并能学到弹拨乐之“王”的演奏技巧,学习好该门课程后,都和其他弹拨乐器相通,也能快速的掌握好他们的演奏技巧。从而也能给其他乐器进行伴奏、乐队合奏,提高伴奏能力,增加丰富的乐理知识及练耳知识。让学生们继而发展我国的民族事业。 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需掌握该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技巧,同时掌握好基本功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需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与了解每种演奏的技法技巧,和其多种技法技巧的使用功能,从而具有较好的基本功与演奏水平。 2、学习的过程中,需重点掌握好“弹挑”与“轮指”的演奏技巧,通过正确有效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正确、好的目标。 3、通过对该乐器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情感,待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时,学习者可增强表演方面的能力,并能对演奏作品的诠释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动人,达到以琴传情的目的;音乐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学校当老师,可把在校期间学习的此乐器演奏技法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使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扬光大。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 □核心能力2. □核心能力3. □核心能力4. □核心能力5. □核心能力6. □核心能力7. □核心能力8.

音乐检测及评价指导意见

音乐检测及评价指导意见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以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分别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对集体合作完成演唱演奏的表现,对音乐的听赏感知,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器乐演奏的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具体检测内容和评价标准如下: 1.歌曲表现(40分) (1)检测内容:现行教材所规定的演唱曲目。 (2)检测形式:现场抽测。 (3)检测标准: ①能生动活泼地表现歌曲,情感表达到位。(35~40分) ②能基本表现歌曲,情感表达准确。(30~34分) ③歌曲表现不够完整,情感表达不够准确。(24~29分) ④不会演唱歌曲不得分。 2.音乐欣赏与音乐知识(30分) (1)检测内容:现行教材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 (2)检测形式:闭卷(含听力。如试听题:请聆听下面这段旋律, 写出曲名以及主奏乐器)。 (3)检测标准:根据学生具体答题情况评分。 3.器乐演奏(30分) (1)检测内容:1-2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检测时,可播放教材中的曲目,学生用打击乐器进行表现。3-9年级以竖笛为主,也可根据学校实 际情况来确定器乐检测的种类。检测时可演奏教材中所学曲目,或根据学校所选用的器乐教材进行检测。 (2)检测方式:现场抽测。 (3)检测标准: ①能够熟练地演奏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25~30分) ②基本会演奏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21~24分) ③演奏规定曲目和自选曲目欠熟练。(18~20分) ④不会演奏不得分。 依照以上检测结果,综合给学生打出音乐素养等级评价。测评等级 均按A(优秀—85分以上)、B(良好—75分以上)、C(合格—60分以上)、D(待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给以评定。 检测结果计入教师教学实绩考核。 体育与健康素养检测及评价指导意见

民族音乐概论

民族民间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是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是集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 段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 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标志。 戏曲发展概况: (一)宋以前——戏曲艺术的孕育期 (二)宋元年间——戏曲艺术的形成期(戏曲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 (三)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期(戏曲艺术的第二个繁盛期) 戏曲声腔的剧种根据各地方言,音乐曲调的异同、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的艺术总称。 戏曲的特点: 1综合性: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对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和独白的总称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演手段,也叫‘开打’ 2写意性:舞台布臵的写意: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程式性:一切自然状态的喜剧材料,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 格律规整的戏剧(起霸趟马走边自报家门跑龙套档子对子刷下场抬轿跑圆场)。 4虚拟性:对时间的虚拟对空间的虚拟 戏曲中的主要声腔和代表剧种 一、昆腔:又名昆曲、昆山腔,为百戏之祖。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带,是南曲与当地民间音乐 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梁辰鱼等艺术家改革昆山腔,创立以笛、鼓板为主,辅以笙、 箫、三弦、琵琶、月琴等的伴奏乐队,曲调柔婉优美、圆润舒缓、表情细腻,人称‘水磨腔’。两人 合作的《浣纱记》誉为昆腔传奇,代表着昆腔的改良。 昆腔的套曲结构:引子+正曲+尾声。 节拍形式: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散板和加赠板的四八拍 代表作——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 传统剧目——《十五贯》、《钟馗嫁妹》、《雷峰塔》 一、高腔:即明代的弋阳腔,产生在江西省弋阳一代。弋阳腔以不用丝竹乐,仅用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 奏和运用人声帮腔而区别于其他声腔。行腔灵活自由、通俗、纯朴等特点。属高腔的剧种有川剧、 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腔调等。 高腔的特点:1滚唱——即在唱词之前加叙,或唱词之后加以补明,使唱词通俗易懂。2帮腔——帮腔源于民间秧歌中的‘一领众和’形式。3仅用打击乐伴奏。4高腔的唱腔结构属曲牌体。 川剧高腔的特点在于帮腔、锣鼓、唱腔三者的高度结合,俗称帮、打、唱。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代表作有《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喷火》《变脸》。 二、梆子腔:清代产生于陕西民间音乐基础上的一种戏曲声腔,初见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故名同州梆子, 又名秦腔或陕西梆子。是中国戏曲中最早采用板腔体结构的戏曲腔体。结构严谨,较规整。唱词属诗赞体系的整齐句式,以对偶性的七字句,十字句为主。 音乐分为‘欢音’(花音、硬音)和‘苦音’(哭音、软音)二者属不同的音阶组织。 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枣木梆 剧种: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山西梆子(晋剧)、山东梆子等。

2020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试题大纲

2020教师招聘小学音乐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乐理、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儿童歌曲创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与音乐史。 第二部分: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本乐理 1.熟练掌握五线谱和简谱的记谱法。 2.掌握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及音乐常用记号。 3.掌握音程、和弦的概念、构成和识别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4.懂得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5.懂得转调、移调。 (二)基础和声 1.掌握Ⅰ、Ⅳ、Ⅴ级三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连接。 2.掌握属七和弦及其转位和弦的应用。 3.懂得终止的类别和应用。 4.能运用适当的和弦为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编配伴奏。 (三)艺术概论 1.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 2.懂得艺术的社会功能。 3.掌握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和审美心理。 4.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四)儿童歌曲创作 1.了解儿童歌曲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的体裁。 2.了解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关系;掌握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节奏表现特点和基本调式规律。

3.掌握儿童歌曲主题写作、发展手法以及基本创作规律。 (五)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掌握民间音乐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懂得汉族民歌的体裁类型、特点;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音乐的特点。 3.懂得说唱音乐的种类及唱腔的主要特征;了解南、北方主要曲种的概况。 4.了解戏曲音乐的种类;熟悉京剧的主要声腔及代表性剧目。 5.掌握四大类民族乐器的主要乐器及其代表曲目。 (六)音乐欣赏与音乐史 1.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1)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2)掌握中西乐器的分类及主要乐器;熟悉常见乐队的类型。 (3)了解常见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的体裁。 (4)了解一段曲式、二段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概要了解中国音乐丈化发展的脉络。 2、使学生基本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成土壤,能对重大的音乐事象作简要的解释。 3、培养学生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时所必备的音乐史学常识。 4、培养学生价值相对论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原则及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3.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艺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艺术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1.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结合音乐史料文献、文物、音响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相关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以音、像、图、书、谱、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音乐史料的特点及其音乐艺术内涵。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当开展实地教学与社会实践。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课时数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开课时间在四年级整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六、考试形式: 1.平时成绩占20%,考勤占10%,期中成绩占10%,期末卷面成绩占60%。 2.考试为闭卷考,以百分制记分。考题包括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选择和论述等类型。 主要内容、章次 第一学期(36学时) 第一编中国古代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1911年)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4课时)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 第三节古歌与古乐舞 第四节古乐器 第五节音阶的形成 作品欣赏: 1.埙曲《哀郢》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课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第六节音乐思想 作品欣赏:

最新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 1、民间歌曲(名词解释) 2、劳动号子的双重作用(名词解释) 3、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4、田秧山歌:又叫“田秧歌”“田歌”“秧歌”“薅草歌”,以山歌体裁为主,又常使用号子和 小调的体裁因素。 5、小调:汉族民歌体裁分类的一种,又称小曲、俗曲,是民歌中更为“艺术化”的形式,另 一方面,由于小调传唱方面的复杂性,也使小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 6、无锡景调:汉族民歌时调的一种,兼有抒情(南方)和叙事(北方)的性能。 7、民间舞蹈音乐:综合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等民间音乐因素,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 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 8、百戏:汉魏之际,流传于民间、官方筵席、仪典的各类民间舞蹈、音乐、杂技、幻术、武 术、滑稽表演等 9、花鼓舞:狭义:安徽凤阳花鼓,广义:南方的安徽花鼓灯,湖南地花鼓,江西夹湖花鼓。 10、秧歌:汉族歌舞主要形式一种,音乐可分为器乐和声乐两类,器乐主要用于大肠舞蹈, 声乐主要用于小场民歌与小戏演出。 11、木卡姆歌舞:其一是像麦西热普那样,作为大型声乐器乐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 是像多朗木卡姆那样,自身便是一个风格较为单纯的民间歌舞组曲。 1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注意名称 13、变文:是说唱音乐正式形成的标志。 14、P226-P227 15、P230-P231 16、乐种(名词解释) 17、八音: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称为“八音”,其八类金、石、土、木、革、丝、匏、竹代表性乐器:“金”如编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瑟等。 “竹”如笛子“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18、曾侯乙编钟:64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送腹钟1件P232 第二部分 1、花儿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众多民族 2、劳动号子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 3、汉族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4、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艺术形式发展的最为规范和成熟 5、花鼓调《凤阳花鼓》又称为:《凤阳歌》 6、玩调是云南省沧源县佤族民间的风习性多声部舞歌 7、十二木卡姆是由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组成的大型歌舞套曲 8、京剧老生三杰是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2016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张咏春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艺术系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舞蹈、说唱、戏曲和 器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其历史、基本特征,通过图文并茂、结合音像 欣赏其主要类型和代表作,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2.设计思路: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主要讲授当下存在的传统音声形式。通过把本课程与“中国音乐史概论”课程相结合讲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音像欣赏并配合讲解,引导学生把握民族民间音乐各主要类型的特征。通过采用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布置民族民间音乐模唱,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本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水平。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中国音乐史概论”课程具有内在联系。区别在于本课程讲授近现 代至当下现存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类型。而后者主要讲授纵向历史脉络,为学生 建构起基本历史坐标。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关联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 两门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传统音乐五大类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别。

2,掌握传统音乐五大类之下,各分支类别的基本特征。 3,掌握传统音乐五大类以外,本土宗教音乐的基本知识点。 4,欣赏并初步了解各类音声形式的代表作、代表艺术家。 5,模唱部分代表作,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直观认知。 三、学习要求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学生与“中国音乐史概论”课程相结合,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的又一理论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原则,主要讲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基本发展脉络。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音像欣赏并配合讲解,引导学生把握民族民间音乐各主要类型的特征。通过采用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布置民族民间音乐模唱,努力消减学生心中城市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隔阂。 四、教学进度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绪言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1.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 2.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 一、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 民族音乐: 从广义来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从狭义来讲,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 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三、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一)、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1.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都不是用笔头书写成的。简言之,是口头创作。 2.集体性是指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共时或历时)经他人改造(即再创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时不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山歌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3.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原型)产生了子体。 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演唱(奏)者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 (二)传承性和演变性 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征,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成、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 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向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