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参与、感悟、践行

──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评价方法的革新,更需要教学方法的变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一、正确引导,主动参与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它是在认知、感悟、践行的基础上,一系列的道德现象的内化与道德规范的外化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由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不可能自发完成社会主义道德的修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辩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正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基本的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方式有许多种,根据初中生的特征,主要应采取访谈、观察、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

如课程标准里活动建议中指出,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

采访教师,内容包括该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报告。

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引导;要依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生活范围实际精心设计活动项目,避免成人化和形式化;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应经过教师辅导,同学互助,逐步使学生独立参与;要善于抓住关键情景,扩大学生感受的程度,增加学生体验、感悟的力度。

二、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待于将生活中感受到的经验升华,这需要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其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体会,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好课程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其二,要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避免绝对性、片面性和虚幻性。其三,教师要及时了解感悟过程中的信息,区分不同情况及时实施正确引导。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学生认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其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还要与家长乃至社区密切配合,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又要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参与、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四、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

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可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课程评价应运用如下方法: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品德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它可以按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可以分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可以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日常观察可以为老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尤其如此。当然,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印象很容易是不完整的或带有偏见,而运用轶事记录法就可能准确记录观察,而且可以减少选择性记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与学生及其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2、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是最经济,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法。

5、成长记录方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作为用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的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搜集的,内容包括学生作品,也包括作品产生过程的记录描述,还有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学生也是记录袋内容的决策者,记录袋的作用在于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树立其自信,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其优点,诸如教学与评价结合,重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等等,也有其不足之处,工作量大,教师负担过重,使用过多学生心生厌倦等等。

6、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

同伴评价在教学中指同学评价。在同伴评价中运用最广泛的是猜人和社会测量技术。

自我报告技术用来获得其他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包括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人感觉等方面的报告。这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的方式获得,但是问卷调查更加常用。

7、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只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做出评价。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究,我们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努力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课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2015年真题]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B.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D.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把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并且明确指出了他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B.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篇文章、一次会议”中,即《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这标志着我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D 【解析】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C项,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标志。 4.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课改:如何写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办:针对部分教师对《导学案》中的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模糊情况,课改办做了一下模式作为参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学校课改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 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 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 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 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圣才出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因为变法的政令()。[2019年真题] A.触及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B.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 D.带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答案】C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2018年真题]

A.迎合帝国主义 B.维护封建统治 C.对抗顽固派 D.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对中国民族工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洋务派的本意,而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实际客观效果之一。B项,维护封建统治符合挽救清政府危机的意图符合题意。 3.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2013年真题]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解析】维新派为了开展维新运动,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

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爱就是注意发现学生的变化、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声音、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微笑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传递来自老师的关爱信息,这些关爱的因子会伴随知识奔向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灵深处,课程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言行得体,平易近人,关心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教师平时不经意地对学生的一句问候,或许会使这位学生对你亲近。我在教学中,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从他们的资料上了解到各个学生的生日,每逢某个同学生日时,我会给这位同学买一点好吃的或学习用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就为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三维目标 态度 情感 价值观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编辑本段有效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 解读文本,把握三维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呈现目标,组合三维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 同化” 或“ 顺应” 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共产主义)【圣才出品】

第八章共产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答案】A 【解析】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不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 2.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是否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 C.是否提出未来社会的具体方案 D.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 【答案】A 【解析】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

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②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预见未来的科学态度是()。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并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和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③立足于揭示未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⑴ 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武装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其实质是()。[2018年真题] A.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国主义战争 B.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战争 C.工农联合的反军阀战争 D.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答案】D 【解析】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第一,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的主要掠夺对象,农民阶级具有极强的革命性。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红军、游击队、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第三,中国革命长期进行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因此,武装斗争的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D项符合题意。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

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2012年真题]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阶段可以有机连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就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之所以能有机连接,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包含着社会主义因素。A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得出的结论,它不能说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机连接的原因。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外部因素,它提供的经验不可能成为中国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D项,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是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两种革命能有机连接的原因。 3.“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2014年真题] A.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着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

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着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2017年真题] A.国营经济 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2012年真题]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阶段可以有机连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这就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作用。A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得出的结论,它不能说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机连接的原因。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外部因素,它提供的经验不可能成为中国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D项,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是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两种革命能有机连接的原因。 3.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的胜利()。[2011年真题] 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 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 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B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者: ————————————————————————————————日期: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权益的观念。 ○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 ○增强诚实守信、科学管理的观念。 ○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