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第30卷第4期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8月V ol.30 N o.4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A ug.2008

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滕志朋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文学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文学最初服务于传播,而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的变迁,文学也在发展变化着。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前语言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等几个阶段。传媒变迁影响到文学,文学的历史也相应地可以大致分划为文学口头传播、文学的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以及文学的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传播媒介的变迁一般来说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文字尤其是印刷文本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使文学走向了社会化,是人类文学最繁荣时期。但是,新的传播媒介 电子、网络产生以来,文学世界呈现出迷离的状态。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的全球化对文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关键词:传播媒介;文学的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I02;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8)04-0043-05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ith the Media s Changes

T eng Zhipeng

(Department of Cultur e and Spr ead,Guang x i U niver sity o f Finance and Eco no mics,N anning Guang x i530003,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read.At first,literature served the spr ead,but w ith the media s changes,literature develops too.H 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pread stag es:the pr e -lang uage spr ead stage,o ral spread stag e,liter ate spread stag e,printing spread stage,electronic spread stag e.Because the m edia s changes im pact the literatur e;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an also be di v ided into sev er al stages according ly:oral spread stag e of literatur e,literate and printing stage of litera ture,and electr onic stage o f literature.Generally speaking,changes in medias can pro mote the dev elo p m ent of literature.T he literature in the stage of the literate spread,particularly that in the stage of m ass literatur e based on printed tex t has socialized,in w hich it w as the mo st pr osper ous period.H ow ever, the new medias electronic and inter-netw ork have m ade the literary w orld a blur ry state.T he im pac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media and the m ode of spread o n literatur e remains to be o bser ved.

Key words:media;literature dev elo pm ent;impact

文学和传播学分属独立的学科,但文学与传播却密切联系着,因为!文学不仅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产生的,而且,是为了传播而产生的,?!文学从来就不是个人的行为,它是为传送具有社会性的思想和知识而产生的?。[1]从

*收稿日期:2008-03-25

作者简介:滕志朋(1968- ),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

传播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即!文学传播研究?,是文学研究本身应有之义。

从传播角度探讨文学,其重要性已为理论界认识到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化认识,例如,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到底给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具体来说,当传播方式改变时,文学的传播是否发生了改变?文学传播的变化与文学本身有哪些关系?文学传播的变化,具体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产生和变化,是否也与文学传播的变迁相关?在新传播媒介产生的当代,文学的面貌,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又应当如何看待、理解呢?本文将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思考。

一、以媒介的不同区分的人类历史上各个传播阶段

对人类的传播活动进行研究,历史是短暂的,传播学不过是20世纪上半叶方始诞生的新学科。但人类传播的历史却非常漫长,因为传播乃是人的本性,用传播学家的话说,!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它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地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传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2]因此当人出现的时候,传播活动也相应的产生了。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递?则需要借助媒介,即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使信息从某处传送到另一处,从某人传达给他人。没有媒介,信息的传递无法实现。对于传播而言,媒介的重要性无需置辩。在被?纽约先驱论坛报%称作!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的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乃为人本质之构成:!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3]##人类的传播史,也可说就是不同媒介产生和运用的历史。人类传播经历了4次重大的媒介变革,相应地可以把人类传播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前语言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

前语言传播阶段,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原始传播时期。那个时期的人类生活在丛林、洞穴,主要过着采撷与狩猎的生活,与完全受本能驱使的动物并没有质的区别,因此所谓的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原始人的传播媒介只能借助自然中的实物,或者以自己的肢体活动来传递信息。

口语传播阶段,即原始人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来传递、交流信息的时期。因为出现了口头语言,人类传播也就有别于动物传播。可以肯定,语言的产生必然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因为语言作为有意义的形式或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的出现,表明人类信息交流进入了非常自觉的时代,传播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同时,语言的产生也意味着人类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时期。按马克思的说法,动物的活动与它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因此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传播,但这种传播并不需要用语言这样的抽象符号来实现。口头语言传播,标志着人类步入了文明时代,开始有了文化。口语传播阶段的人类历史比起前语言阶段可能要短,但和后面几个阶段相比又是非常漫长的。口头传播时代也伴有结绳纪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和图画等补充性传播方式。

文字传播阶段,其历史大约在4000年左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先民也是世界上最早创造了文字的民族。在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带有文字的陶片表明,中国在4000年前就有了文字。[4]在口头语言产生后,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语言不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已增长了的和复杂化了的需要,文字于是应运而生。[5]直接地说,人类的远祖们进一步学会了把声音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的技术,这就产生了文字。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尽管记录文字的材料经过了很多次变换,但自从有了文字传播,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于是得以广泛流传和长久的保存下去。或者说,正是文字使得异时、异地传播成为可能,恰如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的,!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确,至今我们对古代所具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文字获得的。

印刷传播阶段,其实是文字传播在载体或媒介上转变、丰富的时期。印刷传播是把文字通过印刷技术记录在纸张上,以纸质文本的形式,让人们通过阅读文本来完成丰富多样的信息之传递。印刷媒介的出现,使传播活动较之从前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也有一些重要的不同。因为使用印刷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大批量的复制,因此除了便于携带、方便保存之外,还带来了受众的扩大。这是!量?上的提升。同时,它或许还带来了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众民主和共同参与的欢庆(当然势必也伴随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这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人物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深入探讨过的问题。[6]但印刷媒介的缺点是时效性不强,而且对受众有专业化、专门化要求,文盲及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难以充分使用这种媒介。

最后是电子传播阶段。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话、电报、电视、电影,开始出现并大量使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用这些先进的媒介进行的传播就是电子传播。在今天看来,电子传播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价值和意义似乎是还有待展开和发现。电子传播是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在电子媒介中的融合,这使文化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电子媒介不仅使用文字,而且也大量利用图片和动态影像,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得以传播,从而清除了书面文化的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不论教育程度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

44丽水学院学报 2008年

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电子传播具有实时性和时效性,但它在拥有最大数量受众的同时,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过分强调适应大众的口味,强调老幼皆宜、雅俗共赏,这就导致了内容上的同一化、单面性的趋势。电子传播时代又称作大众传媒时代,娱乐化倾向是其重要特征,深为人诟病。另外,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是稍纵即逝的,若不经过专门录制,就会很快消失。而印刷媒介如报纸、书籍等却能将信息有效地保存下来。

以上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所经历过和还在持续的传播阶段。总体来看,语言的产生是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的分水岭,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巨大飞跃的最重要的标志。人类传播模式的各个阶段,不是新阶段取代、覆盖前一个阶段,而是新的方式产生出来了,但旧的方式并不消失,是几种传播方式并存,依次叠加,使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波澜壮阔的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

二、传播媒介变迁下的文学发展诸阶段

从某种角度看,文学不过是人们用来传播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那么参照以上人类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文学经过了哪些阶段呢?我们认为,文学传播主要有这几个时期:文学口头传播、文学的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以及文学的电子媒介传播。

首先需要辨明,作为人类传播的前语言阶段,是无所谓文学传播的。借用马拉美对其大画家朋友德加所说过的话:写诗是要靠语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在本质上就是语言,海德格尔则说纯粹的语言就是诗(具有诗性),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原诗。[7]意思无非是说,没有语言,则没有存在的显现,没有存在者,于是也就无所谓诗,无所谓文学。文学从语言开始,文学传播的最初阶段是口头传播阶段。

!原始文学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它只能依靠人的活动,通过发音、听觉和记忆之间的一个交换体系才得以保存和流传。?[8]口头传播是文学传播最古老的形式。我们今天看到的原始时期的神话传说、史诗等,即我们的先民们用来思考、理解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生活世界的方式,并且也把这种知识一代一代留传下去。口头传播的文学,对于先民而言是与他们其他活动密切相关的,并不象我们今天那样把文学当作纯审美的东西来对待。讲述部族的起源和祖先的英雄事迹给小辈们听,对于部落长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务。在特定的仪式化场合讲述的这些故事,具有神圣性、崇高感,而后代们把这些故事和仪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带有情感性的神秘化的集体表象,深深地刻写在原始人的心灵中,由此让他深切地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部落成员的责任和使命,并维系着部族的生存、延续。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文学的口头传播也还相当普遍。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颂诗活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歌诗,都属于口传文学,只是后人整理记录到某些媒质上留存到今天而已。在当今,诗歌朗诵会,或者家庭中父母给孩子讲故事,都是文学的口头传播。

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的文学,又可分为2个阶段。先前纸张没有发明时,文字镌写在铜器、石壁、兽骨或皮革、竹片木片、草叶等物件上,或者写在绢上,所以有甲骨文和钟鼎文、石刻、竹简和缣帛、!莎草纸?和!羊皮书?、泥板文字这样的东西。这些传播方式具体开始于什么时间,难以考证。[9]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其实人们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传播的念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中的这句话即是很好的说明。

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到隋唐时代出现了雕版印书。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一段时间里,由于技术粗糙,很多经典仍以手抄为主。到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印刷书籍大量涌现,成为各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文学传播于是也转换为现在仍然通用的纸页书本形式。这是文学的印刷文本传播阶段。

电子传播的文学,从20世纪开始,时间还不到百年。文学的电子文本传播,是指文学作品不再是记录在纸质文本上,而是用电子技术刻录到磁盘、光碟里;读者也用显示器来打开和阅读盘、碟中保存的文字。这其中有些只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电子文本的形式,最后和读者见面时仍然转换回纸质文本,比如作者投稿到期刊、报纸上。广播、电视里的文学节目也属于文学的电子传播形式。另外,电子传播的文学还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大大改变了写作和阅读的方式。作者用电脑写作,并且直接贴到网页上,即写即发,而不再经过任何机构的审查;读者也可以即时阅读到写作者的未经完善的!原始文本?,甚至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补充、修改。这就是目前还属潜流但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

从传播角度划分的文学发展阶段大体如上所说。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阶段不是一个消灭一个,而是在新传播方式出现之后,以往的媒质文学仍然留存。在目前,虽然电子媒介对文学影响很大,但传统的纸质文本的文学依然是文学传播的主体。

三、传播媒介的变迁对文学发展起到正向推进作用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10]512,!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0]527。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学虽然几乎和人类历史(或社会史)一样漫长,而且也出现过在马克思看来永远不再重现的古希腊文学的辉煌,但文学艺术的发展,尽管有时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然而从总体来看,二者之间更多的时候还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作为基础性的现实社会的状况,对文学的发展或早或迟会发生影响,拉动或推进文学向前迈步。人类的传播媒介的发展

45

第4期滕志朋: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变迁,对文学的变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文学达到一种普遍繁荣的时期,是书面语言大量使用、印刷技术使文学的传播大规模化的历史阶段。这种判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过的艺术生产观。

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4要素来思考,文学的繁荣,不仅包括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产生出来,而且,要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世界?作为要素之一,则意味着文学在这个社会里,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有价值意义的活动而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文学是共同的事业,被这个社会承认和尊重。就此而言,人类社会早期,尽管也产生了神奇瑰丽的神话和雄伟壮丽的史诗,但并不代表文学的繁荣。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很长的历史时代,文学一方面没有从和别的学科相混融的状态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文学创造者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荷马只是个流浪吟诗人,甚至是否真有过这么个人也是令人疑惑的。!书只让作者享受一种隐名埋姓的荣誉。?[11]这样的时代是担当不起文学繁荣的声誉的。

印刷传播时代的文学的繁荣至少表现在这几方面:其一,文学观念日益更新变化,文学成为社会的重要活动领域,文学作品成为公共产品;其二,涌现了大量的伟大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家、作品获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其三,文学体裁完备,重要叙事文学 即小说产生出来;其四,文学流派众多,文学思潮此起彼伏;其五,出现了职业文学批评家;其六则是文学接受群体的扩大,读者地位的提高,等等。

应该承认,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有关,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但是,就上面谈到的印刷传播时代文学繁荣的几个特征来看,则显然与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书本化传播方式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很难想像,要不是由于印刷技术,由于文学书本大批量的涌现,散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各个阶层的人们,马修&阿诺德会认为文学的前途会超过宗教,诗负有崇高使命,我们则!必须求助于诗来为我们解释生活,安慰我们,支持我们?。[12]这种文学观念是文学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所催生的。文学已不再是私人的事务,是个人趣味的表达。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变得举足轻重,其成果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财富。文学变得重要,于是让很多人把志向转到文学领域;而文学的传播的广泛和便捷,则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更多的作品和了解作家本人,这对于作家和作品是必要的,他们也因此在读者心中矗立起来,成为时代的精神航标。这一点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他的?文学社会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开始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进入到文学史的序列中。随便翻开一部文学史,书本传播时期的文学,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基本上都要占到一半以上的篇幅。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作者和作品数量都极其巨大,而且传播范围的广度、传播时间的长度,都让我们无可回避地提及他们。有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进行创作,自然也带来了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多样性,而批评则摆脱了以前的夹杂在其他书写中的尴尬,走向了独立。从启蒙时代就有了!自发的批评?,19世纪开始则出现了!职业批评?;对于大学里的教授们,文学批评就是他们的一种职业。批评不但对于文学创作是重要的,而且它本身也属于文学活动的一部分。诚如蒂博代所言:!真正的批评与人、作品、世纪和文学的创造运动相吻合,是的,但它也在其中应用了它自身的创造运动的力量和独创。?[13]而叙事文学 小说产生和达到高峰,不仅对于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现实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文学本身的发展而言也意义深远。从1740年理查森的?帕米拉%或?善有善报%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第一部真正长篇小说诞生[14]137以来,小说已经取得了文学主要体裁的地位,而!我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叙事?[14]11这表明小说是文学繁荣无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文学接受群体的扩大,以及他们地位的提高,显然也是因为文学书本能够为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与传播的方式相伴随,而且与传播的广泛性相一致的。随着阅读群体的扩大,他们的地位也相应提高,在文学活动中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这些并不是接受美学仅仅从理论上所能完成的。

最后还应提到,因为出现纸质印刷,从远古开始的所有流传下来的历代文学文本,都被印刷发行。这些古老的东西因此重见天日,获得了新的生命,并且成为了这个(以及此后)时代的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继承、发展和兴盛,传播之功,不容抹杀。

四、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的迷离状态

传播媒介的变迁推动了文学发展和走向繁荣,15至20世纪的世界文学史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事实。但这只是一般性的情况。历史不会重复,传播与文学同步进步的例证也无可再寻。事物却是有它的两面性:传播给文学的兴盛提供过助力,但它是否也有消极的一面呢?对此我们目前还很难断言;但随着网络这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文学的前景则开始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态势。

纸质文本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无数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这些是人类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是永恒之典范。斯&茨威格在?艺术创作的秘密%中说:!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怀着敬畏的惊奇,而也恰恰由于这种惊奇扪心自问:一个单一的人怎样才能创作出超人的作品呢??[15]的确,这些作家在普通人们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他们是天才,是权威。传统文学是!作家中心论?的时代。批评家们满怀热情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寻找作家的秘密,普通读者则更是虔诚地匍匐在作家的脚下,聆听他们的教诲。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人,只要拥有一

46丽水学院学报 2008年

台电脑,一根网线,他就可以自奉为!作家?。不论你水平高低,你想写什么,都由你自己做主。写了,发到网页上去,就是发表。没有了审查机关和出版机构等中间环节,读者可以即时读到你的原始稿(当然前提是有人愿意充当读者)。这里的读者也可以迅速把阅读后的感受反馈给你,他甚至可以修改、补充你的!原作?!于是,作者的神秘性消失了,没有了权威和崇高的光环,作者和读者平起平坐,甚至分不出谁是作者谁是读者。每个人都还原为现实中的具体存在,现实和文学的界限似乎也变得模糊,写作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事务,于是正像理论家所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作家和剧作家,而我们的生活,即重演,就是文本。?[14]190

网络推动了大众对文学的参与,带来了世界的民主化,而且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让更多的人得以交流思想和情感,这是它最大的正向价值。文学其实本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文学文本也是公共产品,应该让更多的人们参与进来,共同拥有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文学传递思想情感的功能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才能使文学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问题是,网络的写作,即写即发,未经沉思的文字,常常流于浅薄;完全自由的书写,一方面扩大了文学的范围,一方面则易使文学落入无聊的絮叨。写作者良莠不齐,写作中泥沙俱下,文字往往成为个人隐私的曝光和癖好的展示;写作人和阅读者之间也缺少真诚而深入的交流探讨,倒是攻讦、谩骂充盈不绝。

网络文学因而成为许多人不屑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代名词。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不一定就是粗鄙和庸俗,比起精英文学来一定是毫无价值。就它能为更多的人拥有,它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建设。难点在于,尽管参与者写作者越来越庞大,每天新增的网页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和传统作品相埒的作品却还没有。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上引起轰动之后,却又以纸质书本发行。而且,10年不到的时间,这个作品已从人们的视线中销声匿迹。

另外,通过浏览网页来阅读文学,比起书本阅读!不可避免?地要麻烦得多。这决不是个习惯与否的问题,因为屏幕阅读确实有些似乎很难克服的弊端,比如对眼睛的伤害和对人体的刺激辐射等。因此,虽然年轻一辈更乐于选择上网,但手捧书本阅读毕竟也还是一种优雅的方式。

就目前而言,尽管电子传媒、互联网正呈铺天盖地之势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但文学到底也还在以纸质文本传播为主。很多时候,我们是把各种传播方式组接交错运用,并没有完全被新技术所迷惑和操纵。也许,新技术也还有不断改进完善的地方,它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对文学发展的作用,还处在开始阶段。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媒介传播,是要把文学引向终结,还是推动它开创另一种辉煌?看来还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145-146.

[2]宣伟伯.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0.

[3]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3

-227.

[4]陈廷湘,敖依昌.中国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24.

[5]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7.

[6]廖炳惠.关键词200[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7-19.

[7]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68

-69.

[8]瓦莱里.文艺杂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50.

[9]方厚枢.中国出版史话[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1-34.

[10]刘勰.文心雕龙[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1]维吉尼亚&吴尔夫.书和画像[M].北京:三联书店,1995:50.

[12]利维斯.伟大的传统&序[M].北京:三联书店,2002:6.

[13]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2002:194.

[14]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2.

[15]博尔赫斯,等.波佩的面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59.

47

第4期滕志朋: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

时代的变迁 媒体的变化

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传播仿佛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的需要,传播媒体便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近两年,微博腾空出世,并风靡全国,甚至全球。就像卓传伟先生说的一样,新浪微博是驱动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的新力量。 “Change”一词概括了微博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微博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入口,社交网络、品牌信息等都在围绕微博发生变化。卓经理在讲座中也有讲到,在中国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从网友发出信息到群众围观转发和舆论领袖评论到媒体快速反应,新闻稿件的推出与引导讨论网络舆论的初成,再到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的结合,最后形成微博平台对微博的持续引导改变话语权。作为准媒体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了解微博给人类传播带来的改变。 微博的主要用户70、80、90后,这些用户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活跃者,同时不难发现这一年龄阶层的人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某种曾度上说,微博对主体用户的影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微博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70后为维系关系,80后为自我表达,90后为闲暇放松。当然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社会传播的信息不同。作为媒体人,为了传播的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人采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和再次传播信息。 微博在中国的流行,其实与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传播自己,甚至是宣传自己。每个用户既可以发布信息,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消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另外,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实现了自媒体与实时扩散的直播。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通过微博的形式告之于受众,不仅可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

大众媒介与社会读书笔记

序言: 英国人的自由:1、大宪章 2、贵族阶级为了维护封建权力与国王进行斗争以保护自身利益 3、妥协的,维稳的,现实的,而不是诉诸某种目标的。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多元自由,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源头——空想社会主义 1945年共党首次当选 共党上台,建设福利国家,建设国有企业。 麦奎尔??? 当代传播与阶级问题 新个人主义:从阶级中撤退。 中产阶级于阶级结构中的划分是尴尬的。 工业工人的文化不能自动保证他们的战斗性。 工业工人的意识:各种各样的修正模式,而非完全地与现状对抗 (有的人生来就是奴隶?) 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控制最终还是取决于资本家阶级。 劳动和分工方便的划分,间或会“发展呈某种对抗和憎恨”。但是一旦威胁到这个阶级的生存,它会自动变得没有结果。 弥尔顿《失乐园》你既然有了人类的智慧,就要承担人类的责任。(完成理想本就是一种责任) 马克思韦伯认为:介于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基本区别还可以通过财产或者服务的类别进一步细分,这其实是工作和报酬进一步讨价还价的依据。 后工业社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中的基础性转换:产业秩序向一个以非生产性劳动业为中心、掌握战略信息和知识体系发展变化。 马克思韦伯:阶级结构的资产分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技能和知识资产 布尔尼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将文化资本准换成符号资本的高度选择性,正是阶级不平等被复制和合法化的主要途径。 与其将阶级和差异对立起来,我们更需要揭示差异是如何被阶级化的。差异是如何持续地影响阶级经历的组织过程的。

差异、公共领域、身体和技术:女性主义传播理论的最新发展 女性主义思想源头:从对女性从属地位的抗议到特殊地位的确认再到女性中心理想的政治排他性,在后现代状况,女性的特殊性被分隔成众多差异——任何一种差异一旦诉诸某种理想或概念,都被视为政治上的可疑和理论上的无知。 女性性征的不可忽视。带来偏见。持续使用性和性别区分的战术,使女性研究被束缚在刻板的、功能的范式中,使超越被完全政治化合李世华的性别概念带来种种束缚。 哈拉维:我们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产物,由此性别范畴的界限其实是人为的。(文本呢?特殊语境呢?) 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的范式正处在一种重大的转换过程中,而这种转换部分是由哪些试图重新绘制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边界的、各种新的批判的女性主义范式所引发的。 女性主义知识天生就是一种冠以认知的批判(挑战偏见和排他性)模式。任何把女性主义理论当作一种特别的知识主体的企图使不可想象的。 人种、族裔地位和媒介市场的分层 受众分层研究的必要性:作为某种社会过程的一个部分,受众分层抛弃或者护士区分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的是各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便把人们形塑和定义为各种集团的成员。 受众划分中的对立视角:公民的组成部分PS潜在消费者——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和作为受害者的受众。 作为公众的受众:公众利益的假设。公共媒介履行公共信托的社会责任。(公共领域被认为应该反映并调和存在于社会各集团之间的现实的不平等) 有目标的媒介。(与上一个不同)政治上的支持行为或者反行为的手段。 (具有安抚功能的) 媒介政治角色像一个因变量,会随着各种少数集团的规模、特性以及社会 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分层会产生更大的无知:机构型产制的话语构建……总是处在不断重构的压力之下,最后总是被证明不是控制的完美机器。 作为商品的受众:“商品受众”是达拉斯.斯麦兹引入批判学者之中的。公司的任务在于制造受众。(但是并非所有的受众具有同等的价值) 作为受害者的受众:无力保护他们自己的人。少数民族(集团)拥有的媒介更容易出现财政困难,因为他们服务于一个价值被低估了的市场。结果,他们更易于以来提供非法或者危险物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支付的广告收入。???? 受众分层:集体身份认同:身份被理解为个体或集体的自然力量的一种反映,而身份认同被理解为别人对自己行驶权力的结果。 安德森:根据被正式组织的程度和相互依赖关系——策略性的受众:阐释性社区、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媒介即是信息,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愈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将近三十年代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广播、电视、网络时代。它们可以统称为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的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来表示的。前者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数字技术首先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并快速地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广播电视开始向数字化进军。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化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不仅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千百年后的人们考察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和观察到我们音容笑貌。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靠更加可靠。一句话,他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和数字语言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和扩展以惊人的速率在加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全球宽带网络技术以及屏幕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后的传播媒介形态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主要传播媒介的特点

一、报纸广告媒介 (一)报纸媒介与报纸广告的优点 1.报纸在编辑方面的优势 (1)报纸的版面大、篇幅广、可供广告主充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 (2)报纸的特殊新闻性,能够增加报纸广告的可信度。 (3)报纸的编排灵活,使得广告文稿改换都比较方便。 2.报纸内容上都优势 (1)报纸的新闻性强、可信度较高。 (2)报纸的权威性较高。 (3)报纸具有保存价值。 3.报纸在印刷方面的优势 (1)报纸能够图文并茂。 (2)印刷成本较低。 4.报纸在发行方面的优势 (1)报纸的发行面广,覆盖面宽。在我国,报纸历来是主要的媒介形式。发行量大,传播面广,读者众多,遍及社会的各阶层。 (2)报纸的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强。报纸的发行区域和接受对象明确,发行密度较大。 (3)报纸的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在我国,报纸有旬报、周报、日报、晚报、晨报等形式。报纸的出版频率高和定时出版的特性,使得信息传递准确而及时。 (二)报纸媒介与报纸广告的缺点 1.报纸在编辑方面内容繁多,易导致阅读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力分散。加之由于版面限制,经常造成同一版面的广告拥挤不堪,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2.报纸在内容上众口难调 报纸并不是根据人的职业和人的受教育程度来发行和销售的,因此,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那里,报纸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3.报纸在印刷上比较粗糙,色彩感差 在我国,报纸多黑白印刷,彩色印刷尚未普及。受到印刷水平的限制,在文字和图片上质量较粗糙,在图片色彩上比较单调。 4.报纸在发行上寿命短暂,利用率较低 由于报纸出版频繁,使每张报纸发挥的时效都很短。一般情况下,许多读者在翻阅一遍之后即顺手弃置一边。 二、杂志广告媒介 (一)杂志媒介与杂志广告的优点 1.杂志面向的对象明确,针对性较强 杂志一般是针对某一专业、某一读者群进行宣传、出版,其内容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那样包罗万象。 2.杂志的编辑精细,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杂志广告的编辑极少不规则地划分面积,力求整齐统一,编辑较报纸精细。 3.杂志的有效使用期较长,保存期久 在四大媒介中,杂志广告的寿命最长。 4.杂志读者比较固定,易接受杂志宣传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知识分享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 启示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和启示 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课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并形成大众传播学中一门学派:发展传播学。这门学派发端于50年代,不断发展、变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对这一理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发展传播学作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应用学术研究,甚至对一些国家的传播政策起过影响作用。 发展传播学的第一批代表作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1958 ),Pye Lucian的《传播与政治发展》(1963),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1964)。 勒纳这本书是根据1950年到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对六个中东国家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写成的。在书中,他提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其理论的核心是以城镇化、教育普及、大众传播发展和人的社会参与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现代化的过程。他特别强调了传播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媒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勒纳将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的放大器”,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 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埃弗里·罗杰斯(Every Rogers)出版了《创新与发明的推广》一书,他提出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在1966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书中,罗杰斯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并提出了创新推广过程的模式:知晓、劝服、决策、证实。 发展传播学中的理论和观点很快被应用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中,20年以前(60年代,作者注),西方国家和工业化的非西方国家如日本,怀着高度的期望关注着这些不那么幸运的国家。这些比较幸运的国家愿意让欠发达国家分享他们的经验,输出某些他们在工业、农业和交通方面最有效的技术,来帮助欠发达国家取得象发达国家已取得的同样巨大的跃进,但不是西方过去所需要的几个世纪,而是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十年之后,成效却不那么显著,在各地推广时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纷纷失败了。例如美国为美属东萨摩亚的儿童开通六条教育频道,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取消了高年级的课程,观众热心于收看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节目。加拿大在印度首创的农村广播座谈会,在推广过程中渐渐凋谢。印度北方的“绿色革命”却因为农民缺乏资金和土地而无法推广。这一系列事例表明了由发达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现代化的实验失败了。 来自西方的发展传播学理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中受挫。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考虑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没有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政治体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使这种作用有所偏离。发展传播学在文化上持的是西方中心论,他们满怀热情地想按照西方的现状塑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和现代化进程。这种文化上的种族自我中心论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批判, 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发展新闻学,要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的发展状况,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争论的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但随着美国1984年退出该组织,1989年东欧剧变后,争取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联盟瓦解了。 中国在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同时塑造新型现代化公民为己任。前几个五年计划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几乎瘫痪的国家经济命脉重新开始运行,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和当时的传播气候密不可分。文革之后,党和国家重新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同时又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两手抓两手硬”。文革给中国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一时期的新闻传媒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极左路线的帮凶。勒纳所谓的“奇妙的放大器”在特定的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造成极为恐怖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都受到钳制。这也正好证实了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不过这个例子中传播所起的是强大的反作用,使社会停滞不前乃至倒退。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个人层次和社会系统层次。人的现代化是指人接受先进的思想,采纳现代生活方式。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采纳新发明,达到物质生活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 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 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其次,出版行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与职能都实现了更新,编辑、记者、撰稿人、出版人等主体作用逐渐凸显;传统编辑技术被现代编辑形制所替代,实现了编、著分离和校、印独立,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完整、高效的近代编辑技术体系。再次,随着媒介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生产流程、企业组织形式乃至产业属性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媒介从业人员趋于专业化、职业化;二是新闻、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071)。 作者简介:施威(1976-),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刘青(1990-),女,硕士研究生;匡导球(1964-),教授、博士、硕导。 ①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媒介与社会论文

媒介与社会 指导老师:殷志 论文题目:我看今天----微博的流行对社会的影响 姓名:石伟奇 学号:---------------- 班级:-----------------

目录 题目 ................................................................................................ - 2 -摘要 ................................................................................................ - 2 -关键词 ............................................................................................ - 2 -正文 ................................................................................................ - 2 -什么是微博.................................................................................. - 2 -微博的发展史............................................................................ - 3 - 微博的特性 ............................................................................... - 5 - 微博的流行对社会的影响............................................................ - 6 - 微博的发展前景........................................................................... - 9 - 微博的利弊................................................................................ - 10 -参考文献....................................................................................... - 11 -

媒介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媒介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浅论媒介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摘要:在科学社会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媒介与社会之间显示出更为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 媒介,相反的,媒介的进步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由此可见,媒介的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媒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见。但在媒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更有义务去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和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媒介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影响传播 众所周知,在社会科学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传播与社会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无论是传播的形式形态还是传播学科理论的发展,都依赖社会的完善和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有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的传播媒介来满足其对大量信息传播的需要。而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媒,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由此可见,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因此,借以此文来浅论下关于媒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媒介等的定义及与社会的联系。 首先,想要更好的了解关于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了解媒介等相关名词、设备的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理解。那么,媒介到底是什么呢?在词典中,对“媒介”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而在传播学科中则对“媒介”一词有更深刻及专业的定义: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媒介一词是具有多义性的,其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即为传媒机构。 但对于在传播的实际应用领域来看,上述对于媒介的定义就好比伫立在高空中的楼阁,仅仅是一种定义而已,而在传播实践中更需要的是技术性的基础指导。所以,这个基础就是所谓的“媒介技术”。关于“媒介技术”,在传播学科中的通俗界定是这样的: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对于上述关于媒介技术的界定,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保存等手段等都属于媒介技术的范畴。由此可见,媒介无所不在,人类社会所从事的一切与传播有关的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媒介的身影。(2)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不仅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致。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意识来源于物质,而社会则就是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范畴。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于社会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年代、代表理论、观点、意义、局限) 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回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魔弹论): 1、产生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也被称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2、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eg.希特勒政权对媒介的运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3、魔弹论的缺陷 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忽视了客观社会因素 否定了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限效果论: 1、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 2、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 (2、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说服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将之归为适度效果论的) 3、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5、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舆论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由于个人影响、舆论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这就是两级传播。 6、舆论领袖的特征 人数不多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不集中在特定群体或阶层,分布均匀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同大众媒体关系密切,信息渠道多,社交范围广) 3、对该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8、创新扩散理论 9、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定理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他中介不起作用;或其他中介也在促进人们效果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及舆论的影响 4、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 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1942—1945,霍夫兰研究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 一、媒介与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是指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前的社会历史时期,涵盖了媒介发展中口语传播时代和文字传播时代两大阶段。在农业社会中,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语言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产生,文字则使人类文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1、语言——“与狼共舞”的结束 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1]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语言使这一本质区别得以落实,使人类有了作为高级生物的独立的意义。

此外,语言还体现了媒介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这种信息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的产生使这种要求得到相当的满足。尤其是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类主要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生活、部落生活为主。此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生存能力也较薄弱。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 总之,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交流手段。但是,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第一,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实践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的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的口语传播便无法满足客观的需要。 事实上,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等。这些原始媒介的功能已接近文字,意味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媒介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传播仿佛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的需要,传播媒体便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近两年,微博腾空出世,并风靡全国,甚至全球。就像卓传伟先生说的一样,新浪微博是驱动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的新力量。 “Change”一词概括了微博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微博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入口,社交网络、品牌信息等都在围绕微博发生变化。卓经理在讲座中也有讲到,在中国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从网友发出信息到群众围观转发和舆论领袖评论到媒体快速反应,新闻稿件的推出与引导讨论网络舆论的初成,再到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的结合,最后形成微博平台对微博的持续引导改变话语权。作为准媒体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了解微博给人类传播带来的改变。 微博的主要用户70、80、90后,这些用户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活跃者,同时不难发现这一年龄阶层的人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某种曾度上说,微博对主体用户的影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微博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70后为维系关系,80后为自我表达,90后为闲暇放松。当然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社会传播的信息不同。作为媒体人,为了传播的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人采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和再次传播信息。 微博在中国的流行,其实与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传播自己,甚至是宣传自己。每个用户既可以发布信息,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消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另外,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实现了自媒体与实时扩散的直播。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通过微博的形式告之于受众,不仅可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即时了解受众的反馈,与受众的互动。从某种层度来看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