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行动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课外阅读行动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课外阅读行动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课外阅读经验交流材料

阅读,是教育的灵魂。一个没有浓郁阅读气息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广泛阅读的孩子,将来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佼佼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倡导用阅读浸润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时尚;用阅读滋养孩子,使之成为孩子精神生命的组成。我们希望通过全面扎实地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具有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文明儒雅的孩子,逐步使阅读成为孩子重要的生活方式,让孩子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阅读中启迪智慧,最终实现用阅读改变学校气质的理想目标。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热情

学校反复酝酿,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的阅读领导小组,为了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学校全力营造读书活动的氛围。图书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借阅图书,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写心得体会,并用水彩笔适当美化。用采蜜本记录下同学们快乐阅读的成长足迹。

二、强化督查,重视反馈。我们形成了“月前布置,月中落实,月末反馈”的运行机制。月前对当月的读书活动提前部署;每天的值日干部对各班午间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教导处负责专项读书活动的督查。每月末对每个学生当月阅读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表彰激励,形成机制。根据对学生以及班级日常读书表现的综合考察,每月各班按学生数的15℅评出当月的“阅读之星” ,学期末综合评定出学校“十优百佳阅读小明星”、“十佳书香班级”等。

三、纳入课程,强化阅读指导键所在。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1、增设阅读交流课。学校规定,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的下午第四节课为全校统一的阅读课,周五下午在语文老师或班主任的组织下,学生把一周来的阅读收获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每每此时,学生总会异常兴奋,在自由的交流中碰撞思维,享受快乐,共生智慧。每周二下午第四节为全校语文老师的交流时间,老师们交流读书的方法。2、读书有要求。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光“要读”,而且要有“深读”,要把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记下来,读后的感受写下来。我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阅读笔记本和阅读记录卡,记录的都是自己在学习中积累的东西,有好词佳句,有优美片段,有读书心得与体会,有生活常识,有趣味故事等。长期下来,学生喜欢上了读书,不仅拓展了视野,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对学生的思考以及习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3 、学生光靠在校阅读是不够的,在开学初我就通过“校讯通”跟家长沟通交流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态度、阅读的建议等方面进行监督引导。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孩子的读书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拓展了读书活动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反映在家里,孩子有了自觉阅读的习惯,喜欢上了读书,有些学生甚至连吃饭也不想错过读书,家庭有了浓郁的书香。

四、开展活动,建构阅读文化1、师生共读——一道阅读风景线。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整个校园宁静安详,每一个孩子、每一位老师各捧着一本心爱的书籍,惬意地阅读,精致典雅的校园沉浸在馥郁的书香

里。师生享受共读的场景,犹如一道风景线。师生之间还互相推荐好书好文章,一起共读。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如此良性互动,非常之好,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2、亲子阅读——一幕阅读美丽场。我们要求教师给家长及时传递读书活动的信息,告诉他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每个月推荐读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有许多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就尝到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曾深情地说:“我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阅读能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我和孩子间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谈故事情节,谈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谈读书之后的感受、收获等等。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信任,融合了彼此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我乐读”。总之,在我们学校,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们在书海中畅游,在书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阅读领导小组

组长张电波

副组长魏宏勋

教师组员邵鲜芳王绍娜

王晓娟贺爱贤

孙咏梅孙林虎学生管理员【孙柯柯孙鑫岚

张琳宝张旭颖

孙梦佳孙雨晴

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次成败在考试,一生成败在读书。”这些名言都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去整体感知,在读中去有所感悟,在读中去培养语感,在读中去受到熏陶。” 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他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一种方法。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让班级“墨香弥漫,书声琅琅” ,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责无旁贷!“畅游书海,快乐成长” 是我的阅读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是怎样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的。

一、课前交流——阅读分享

这里的“课前交流”不是指讲课前对课文的的交流,而是指课前五分

钟的阅读分享。分享学生自己昨天的阅读收获。在最初的几天,我先挑选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汇报,给其他学生作示范引领。刚开始是读自己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美片段。班上的学生轮流读,每节课一人读,这是人人必须参与的,学生一般都提前准备好材料,有的同学能直接背出来,有的同学能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大家听。后来提高要求,可以自我推荐读本,推荐那些自认为对大家有用的刊物或书,也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收获,每节课一到两

人。但不管是那种形式,交流的内容不能与前面的同学重复。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如此。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学会了读书,积累了知识,锻炼了的表达能力。学生就是在这样的书香浸润中逐渐成长起来。

二、课中活动——多彩课堂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书香侵润中成长,学校把周三下午的两节课定为阅读课。怎样合理利用这两节阅读课呢?我们班主要采用了哪些方式呢?

1.大声读书。小学生的阅读重在积累。在阅读的名著中,总会有描写细腻、富有人生哲理、句子优美等不同形式的句段,很适合学生背诵的。在阅读课上,有时我会让学生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大声的读书,读背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优美片段,读背古诗词与名言警句,绝不挪为它用,有时觉得阅读课的时间不够用,还会给他们合理的分配时间去读书。

2.好书推荐。为了吸引学生,我给学生讲述课外书的主要内容或者精彩的故事片段。记得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前,我向学生推荐了《狼王梦》,展示了动物世界的神奇,当我看到学生迫不及待地借阅时,我暗暗窃喜。而后班上掀起了一股沈石溪热,动物小说热。下课了不是看沈石溪的作品,就是三五成群交流的热火朝天。好书推介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有学生刚买了新书或看了一本好书,会在阅读交流会上向学生推荐。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小伙伴推荐的书总会特别喜欢。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兴趣。

3.读书交流。只种不收,无疑是徒劳的。学生进行阅读,是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的。作为老师,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我班根据学生实际,先后开展了“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 、“阅读

手抄报比赛” 、“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读同一本书交流会”等活动,每次活动都要评出一二三等奖了,孩子们在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方法指导。要想阅读教学扎实有效的开展,科学的阅读指导必不可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对于精彩传神的语句描写可以引导孩子反复读、逐字逐句地读,也就是精读,并摘抄下来。收集资料时可以略读,一目十行地读,但前提要把心思放在文中,这样才能有收获。对于画面集中、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我引导学生小声自由读或闭目听教师吟诵。

三、课后延读——精彩纷呈阅读要有一定的量,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课标提出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 万字,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保底数字,我们不应局限于这个数字,应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读更多的书。引导学生读书,不仅是在阅读课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后。

1.时间有保证。周二、周四的中午一点半至两点是学校倡导的午间读书时间。每到这个时候有时孩子们在教室里阅读,有时去“儿童之家”看书,有时去阅览室去阅读书、报。不管您到那个室去,看到的都是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情景。

学生光靠在校阅读是不够的,在开学初我就通过“校讯通” 跟家长沟通交流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态度、阅读的建议等方面进行监

督引导。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孩子的读书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拓展了读

书活动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反映在家里,孩子有了自觉阅读的习惯,喜欢上了

读书,有些学生甚至连吃饭也不想错过读书,家庭有了浓郁的书香。

2.读书有选择。在课余时间,读些什么书?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学生选择那些有品味的,值得学生去阅读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对学生终生有帮助的书籍。

(1)、读课堂延伸的内容。六年级上册,学完《詹天佑》一课,我要求孩子们看反映爱国方面的书记和报刊,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讲完了《匆匆》后,课后我适当布置阅读训练篇目,可以读珍惜时间的名言,读珍惜时间的相关故事,也可以读一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作品。学完《别饿坏了那匹马》后,向学生推荐《绿山墙的安妮》,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感染。

(2)、读古典名著。

在平时,我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刊物与中外古典名著等。像《鲁宾孙漂流记》、《童年》、《红岩》等。

3.读书有氛围。班级里的文化布置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我以班级文化为

抓手,引领学生共沐书香。教室右面墙上的“向阳花开”板块,不管主题怎样的更换,“我的读书收获”始终敞开。班里的图书柜上贴着“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孩子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倡导读书的内容,班级散发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浸润其中,久入芬兰之室。

在平时我充分利用了快乐书吧——图书角,在图书室和儿童之家借阅大量的图书,同时还鼓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带一些课外书籍摆放在图书角,选出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做好登记。“捐一本,读多本” ,这种互助式阅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不可以借,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图书角借阅书籍。在我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不管是自习课,还是课堂,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读书。教美术的金老师跟我说的:“唐老师,你们班的学生真爱看书,只要一画完画,就拿出书看。”听到了这句话,我觉得是一种享受,这说明我的方法起作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4.读书有要求。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光“要读” ,而且要有“深读” ,要把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记下来,读后的感受写下来。我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阅读笔记本和阅读记录卡,记录的都是自己在学习中积累的东西,有好词佳句,有优美片段,有读书心得与体会,有生活常识,有趣味故事等。长期下来,学生喜欢上了读书,不仅拓展了视野,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对学生的思考以及习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整个读书活动中,同学们在书海中尽情的遨游,不断吸收知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像我班的张滢涛的征文《社会实践,我最棒》、《我身边也有雷锋》分别荣获新郑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她的征文《中国梦我的梦》在“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征文中获二等奖。董晓彤的《写给2021 年自己的一封信》在“我的中国梦”书信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我与祖国共同进步》在“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征文中获二等奖。

通过我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我乐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