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乘法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苏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一(1))

二、完成练习

1、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

a(1)出示第1小题图。

(2)提问:有几缸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b(1)出示第2小题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第3题

(1)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5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

2+2+2+2+2+2 ()×()=()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一(2))

二、完成练习

1、第6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

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第7题

出示第7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第8题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第10题

(1)出示第10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布置:机动

教后小记: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圈里有几个

大班数学活动:圈里有几个 活动目标: 1. 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 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重点: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难点: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活动准备: 课件,体操圈若干,瓶宝宝8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 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 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 3. 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绿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 课件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绿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教师边在课件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绿圈过来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绿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绿色变浅)在绿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绿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绿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操作课件,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绿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并在课件上记录下来。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

最新苏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1)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体到面的抽象过程,体会平面图形源于相应物体的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主要特征,直观认识相应的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和区分这几种图形。 2、在画一画、认一认、围一围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抽象过程,初步积累认识形体的一些经验,感受相关形体间的联系,形成相应图形的空间表象。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挂图,钉子板,水彩笔,适量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能来介绍下它们吗? 二、搭一搭,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适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积木各粘一个在黑板上) 2、出示主题图,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分别用了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的是哪个面? 全班交流:你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学生把图形贴在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后面) 3、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摸一摸,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贴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形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3、认识三角形。 教师指着贴在三棱柱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三角形) 三、辨一辨,说一说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智力大闯关》林露萍

活动课题:数学《智力大闯关》(数的认识) 活动目标: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升口头运算能力。 2、积极参与竞赛游戏,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1、多张鸭子头饰、 2、多张算式卡片、数字宝宝、 3、登山图1张、苹果树一棵 活动过程: 事先给小朋友带上鸭子和小鸡的头饰、 一、引入: 1、教师与幼儿游戏互动:拍手拍手拍拍手,手举高,手放下,手打开,转个圈,这 是头摇一摇,这是手,摆一摆,这是腰,扭一扭,这是脚踏一踏····· 2、电话想起来了,拿起电话接听:“你好,请问你是谁啊?” 3、“啊?你是羊村的村长啊,怎么了怎么了??” 4、并说:“哇,羊村的村长说他们羊村要举行运动会哦,然后他听说我们大五班的小 朋友跑步很棒,所以打电话来邀请小朋友们去参加他们的羊村运动会噢。” 5、教师说:“你们想不想去啊?” 6、学生说:“想” 7、村长可是说了:“要去羊村参加比赛,必须先通过三个关卡,顺利闯关的小朋友才 可以去羊村哦”这三关分别是由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出的。 8、教师说:“你们还有信心闯关吗?” 9、孩子们说“有” 10、好.现在我们分成两队。女孩子一队,男孩子一队,看看哪队的小朋友在闯关 的时候最厉害? 11、准备好了吗? 二、新授与游戏: 第一关:喜羊羊关卡: 1、复习: 我问你答。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看看哪组的小朋友算的算式又快又准? 第二关:沸羊羊关卡: 2、A、终点的苹果树贴有算式题和篮子下面有答案 B、两队小朋友,分别请出一个小朋友绕过障碍物到终点拿算式题,然后再送回 到起点给第二个小朋友,第二个小朋友拿到算式题,从起点开始绕过障碍物,跑到苹果树下拿到答案。看谁做的对,又快,连续请上三队人。做题目多的一队对的多一组为胜。 第三关:懒羊羊关卡: 登山比赛 1、出示登山算式图片,

最新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最新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 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 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 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 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 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 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 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 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 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 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 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 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 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 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 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 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幼儿 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 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 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 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 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 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 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 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 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 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 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 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大班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不进位加法》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提供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数》课堂教学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6~107页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教材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最后安排学习化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系以及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表达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1、谈话:同学们,见过这些标志吗?(电脑出示:CCTV KFC USA) 生:见过。 师:这些缩写字母表示什么呢? 生:CCTV代表中国中央电视台 KFC代表肯德基 USA代表美国 师:说得真好!生活中经常会有用字母缩写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2、用4张扑克牌算“24点”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算24点吗?(喜欢)老师这儿有4张扑克牌,你能快速算出24吗?

师出示:6、7、A、10 生答:6+7+1+10=24 (10-7+1)×6=24 师:“1”从哪儿来的呀? 生:A就是1。 师:对,在算时我们把A当成1来算。 3、看,老师还带来了一组数列,出示:2、 4、6、M、10…… 师:谁知道M代表几呢?( M代表4) 在这里A和M都表示特定的数。 二、知识建构。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 (1)操作。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吧,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三角形,师边摆边问。 摆1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3根)列式:1×3 摆2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6根)列式:2×3 摆3个、4个、5个……请在纸上写出算式。 生写后汇报,师板书。 (2)你们还能接着往下写这样的算式吗?(能)能写多少个?(10个、100个、800个、许多个、无数个) 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来概括所有的式子呢?请大家开动脑筋,试着写一写。 汇报:生1: a×3 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生2: ……×3 “……”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生3:若干个×3 “若干个”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师: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表示三角形个数的方法,都可以。这三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 生4:喜欢a×3 。 师:为什么? 生5:这一种方法简洁,那两种方法麻烦。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合合乐》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合合乐》 活动目标 1、理解合式的含义,能根据题意写出5以内的合式。 2、感知数的组成方式,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材料《数学》p28《合合乐》 2、5份包装好的礼物盒、2只袋子,数量为5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合式记录图。 活动过程: 一、实物合一合 1、出示两只袋子。这两只袋子里藏着新年礼物,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拿出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份礼物。 2、一个袋子里装了2份礼物,另一只袋子里装了3份礼物,合起来有几份礼物。 3、2份礼物盒3份礼物合起来的5份。我们还可以怎么把礼物装进袋子,合起来也是5份? 4、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了解多种组合方式。 5、出示合式记录图,引导幼儿用画圆点的方式在方框里将两个袋子里的礼物数量表示出来。 二、圆点分合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为5的操作材料。如5个正反面的花片、5个方格…… 2、幼儿将操作材料摆成两堆,根据操作的不同结果,幼儿用圆点记录在合式图上。提醒幼儿在记录的时候不要重复。 3、幼儿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5. 4、教师奖5的合式按序排列,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合合乐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p2 8《合合乐》,引导幼儿理解合号的意义,并能根据图意用圆点或数字来表示合的结果。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图一,为以后学加法作准备。如两只小鸟在树上,又飞来一只小鸟;三条小鱼在缸里,又舀进来一条小鱼;花盆里有3多开放的水仙花,两个花苞;蛋糕上插着4支蜡烛,有插上了一支,等等。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鸟、金鱼、水仙花、蜡烛的图一,发现其中蕴含的组合关系,理解多少和多少合起来是某数。 教学总结: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大班蒙氏数学--分数小人 (1)

活动名称:大班蒙氏数学工作:分数小人 淄博市淄川区娃娃幼儿园----蒲玉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让幼儿在玩中,渗透了对于抽象的分数概念,加以初步认识及理解。透过感觉器官,清楚了解属性(体积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使幼儿的心理上获得健康的发展,喜欢数学。培养孩子区别分类对应的能力。 教具构成:分数小人 教育目的:1、知道1个整体如何分成若干等分。 2、了解分数的意义。 活动准备:底座一套:正方形卡纸10张,绘有与整体小人底面大小一致的圆形,,在整圆的基础上,分别剪取:1张整圆、2张1/2、3张1/3、4张1/4,卡片颜色要与对应小人内侧切面颜色一致。苹果 活动过程: 一: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介绍教具,将教具轻轻的搬到工作毯上。 A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来我们班里做客,瞧!就是它这是一个分数小人。你们看老师怎么做的。(摸一下底,问小朋友愿不愿意像老师这样摸一下,告诉幼儿这是1,还是个整体,好我们把它放这里)在认识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 B:拿二等份摸里面,底部告诉幼儿我们叫这个二分之一,另一个也是二分之一对起来就变成一个(对起来在摸一下) C:同样方法认识三等分四等分并介绍它们各自的颜色和相应底座对应。 2:请幼儿进一步了解分数小人。 A:你能不能告诉我: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在哪里? B:引导幼儿回答这是多少?(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C:请幼儿把三分之一做成一个1,二分之一做成一个1,,以此类推。 3:出示苹果: 切分并逐一说明这是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这是一个。 4:操作活动: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直观了解分数小人。 例如:绳子图片萝卜纸等物品 5:教师依次请幼儿比较大小并引导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分数小人有什么变化?(块越来越小了)也就是说没分的大小与分的次数有关系,即分的越多,分后的每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6:好,现在小朋友把你们剪的图形送回家,然后做切西瓜的游戏结束课程。 三:教学与反思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我们通过本节课让孩子充分的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的直观教学,感知大小与次数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听课记录 这次张老师带来的是一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分数的 意义,整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张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很深,他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教学的难点——单位“1”,并且用单位“1”帮助学生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意义,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抽象与建构。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把张老师这节课的好处一一道来,下面附上我整理的张老师的说课稿,也许能对了解整节课有所帮助。 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什么是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背景? 第一层次:结合一个具体的物体、图形认识简单的分数。 第二层次:结合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分数。第三层次:把前两者进行统整,提炼出单位“1”,进而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 3、教材的编排 教材在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也就是书上那段完整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

把它叫做单位“1”。除此之外,还有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张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机械的背出概念,关于分数单位的教学张老师安排在第二课时。关于概念通过板书来补充。 4、教学线索 传统的教学线索是逐步概括出概念;(见下面图片1)张老师的教学线索是围绕单位“1”逐步展开,帮助学生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面图片2、3) 5、“分数的意义”几个困惑? 困惑1:为什么叫单位“1”? 困惑2:如何有机建立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困惑3: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对分数的意义的抽象与建构? 困惑4:如何实现由分数的无量纲性向有量纲性的跨越?6、由“分数的意义”引发的几点思考。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备课要有整体意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当堂的教学效果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做;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同样是采用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实际操作,为何效果迥异?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而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学生未知,引导学生操作;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探索,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操作的热情。教师B 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 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导语: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应该怎样写?快来看 看吧!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 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 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 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 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 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 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 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 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

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 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 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幼儿园公开课数学教案4篇

幼儿园公开课数学教案4篇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of kindergarten open class

幼儿园公开课数学教案4篇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幼儿园公开课教案《按用途匹配配对》数学教案 2、篇章2:幼儿园公开课教案《苹果全家福》数学教案 3、篇章3:幼儿园数学公开课教案《乌龟花衣》 4、篇章4: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课:五彩石头路 篇章1:幼儿园公开课教案《按用途匹配配对》数学教案活动目标: 1、学习将有关的物体进行一一匹配。 2、通过匹配游戏,了解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联系,初步获得相应的经验。 3、体验数学游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热水瓶、杯子、碗、勺子、鞋子、围巾、手套、袜子、牙膏、牙刷等。 2、图片:雨伞、雨鞋、菜刀、砧板等。 3、幼儿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看实物展,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实物展。 (2)师:宝宝,今天陆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请你们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的? (3)看完以后请宝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2、实物找朋友。 (1)师:宝宝们真棒,都说出了他们的用途,现在要请宝宝给这些物品找朋友,你们愿意吗? (2) 教师示范物品找朋友,举例(碗和勺子):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小碗)请你们在这里找一找,小碗的好朋友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学期(苏教版)7.1 认识三角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 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微课;教学课件;操作练习题(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斜拉大桥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是一座大桥,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出什么基本图形?(三角形)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同桌交流后说一说。 再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加强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 回顾以前学过的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导入新课。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

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课件出示有一条边是曲线的三角形。 问: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因为它有一条边是曲线)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是什么?(线段。板书:三条线段)2.课件出示没有封闭的三角形。 问: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没有闭合) 教师引导得出:三角形的三条边要首尾相接围起来。(板书)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板书并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说出三角形成立的条件。 4.判断是否是三角形。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再找学生回答。(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 完成试一试:用方格纸中的四个点画出三角形。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获奖教案

xxxx数学优秀获奖教案:认识时钟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xx。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 12、9、 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 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

最新苏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数数、数的基本含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1)

数数、数的基本含义 教学内容:教材P21~P23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知道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几,体会“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一些非整十数:全班有31人、小明的体重是25千克……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1、谈话:请小朋友们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摆法,比一比哪种摆法好,好在哪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2、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提问:2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24根的?2捆添上9根呢?你

怎么知道这些是29根的? 3、讨论:二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提问:二十九添上一是三十,那么三十九添上一,四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4、让学生从85一个一个地数到99,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5、思考:99添上1是多少?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99,想添上1是多少? 提问:为什么99添上1是一百? 6、让学生十根十根数,从十数到一百。 师指出:10个十是一百。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老师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请小朋友们5个5个地数。谁数对了就可以吃掉这些香蕉了。谁还能5个5个地从5数到100呢?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从70数到100怎么数? ①一个一个数;②2个2个数;③5个5个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看看图上的羽毛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