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风机盘管冷量 ...

实验二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风机盘管冷量 ...
实验二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风机盘管冷量 ...

实验二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风机盘管冷量测量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2.了解水侧和空气侧冷量测量方法;

3.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

4.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定频压缩机机组,压缩机:日立,SHW33TC4-U,名义冷量5990W;

2.变频压缩机机组,压缩机:日立,THS20MC6-Y,名义冷量8150W(90Hz);

3.相应的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和空调风系统;

4.风机盘管性能测试焓差本体;

5.Pt100铂电阻,空气取样器;

6.测试风机盘管,新晃SCR600。

三、实验原理

1.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4283-91,测

试名义供冷工况:环境空气干球温度27℃,环境空气湿球温度19.5℃,风机盘管进口水温7℃,进出口水温差5℃,风机转速,最高额定转速,被测风机盘管出口与测试室的空气静压差,0±2Pa;

2.测量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测量系统原理图

3.采用焓差测试方法,分别测量风机盘管回风空气和出风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采用喷嘴测量风机盘管出风量,用焓差计算测试机组空气侧的总制冷量Qa;

4.测量风机盘管的进、出水温度,以及相应的水流量,计算测试机组水侧的总

制冷量Qw 。

5. 若空气侧总制冷量和水侧的总制冷量的差值在5%之内,本次实验数据有效。两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试风机盘管空调器的冷量Q 。

6. 计算方法

(1) 测试机组送风量计算

a) 通过单个喷嘴的风量按下式计算:

'

n n V CA L P 2?=

()()0

2n 622.0273461

P X t V ++=

()

X P V P V n

n +=

10'

b) 当使用多个喷嘴时,总的风量为各单个喷嘴风量的总和; c) 有试验测得的风量换算成标准状态时的风量

()

'2.1n s V L L =

(2) 供冷量计算

a) 水侧供冷量计算:

()E t t W C Q w w pw w --=12;

b) 风侧供冷量和显热供冷量计算:

()()()

X V h h L Q '

n

a +-=1100021; ()()X V t t LC Q '

n

a ae +-=121p ; X C a 18461005p +=;

c) 空气焓及其含湿量计算:

()X t .t .h 84125000051++=; ()e p e X m -=622.0; ()

''t t Ap e e m t --=;

(3) 风机盘管实测供冷量计算:

()a w Q Q Q +=

2

1

(4) 风侧冷量和水侧冷量的热平衡率:

以水侧冷量为基准,热平衡率%100?-=

w

a

w Q Q Q (5) 在供冷量计算中,如果需要计入试验装置的漏热修正值,则其漏热量的

修正值应用下式计算:

()2t t k Q sr Ae -=?

△Q 值应以代数相加计入空气侧冷量的计算式中。k Ae 值的确定应在实验进行前,对实验装置进行标定时而求得。

7. 计算式中的符号:

L — 单个喷嘴的风量,m 3/s ; A n — 喷嘴面积,m 2;

C — 喷嘴的流量系数,通常取0.98~0.99; △P — 通过喷嘴的静压差,Pa ;

P 0 — 标准大气压,Pa ,可取101325Pa ; P — 喷嘴喉部处空气绝对压力,Pa ;

P m — 在测量干、湿球温度处或取样管中的空气绝对压力,Pa ; V ′n — 在喷嘴进口处的湿空气比容,m 3/kg (湿空气);

V n — 标准大气压下的喷嘴进口处干、湿球温度下的湿空气比容,m 3/kg (干空气);

X — 在喷嘴进口处的湿空气含湿量,kg/kg (干空气); D — 喷嘴喉部直径,m ;

L s — 标准状态时的风量,m 3/s ; W — 供水量,kg/s ;

C pw — 水的定压比热,取4187 J/(kg ?℃); C pa — 空气的定压比热,J/(kg ?℃);

t w1、t w2 — 进入和离开被测风机盘管的冷水温度,℃; E — 输入被测风机盘管的总功率,W ; Q w — 水侧的供冷量,W ; Q a — 空气侧的供冷量,W ; Q se — 显热的供冷量,W ;

Q —被测风机盘管的实测供冷量,W ; ΔQ — 试验装置的漏热量修正值,W ;

t 1、t 2 — 进入和离开被测风机盘管的空气干球温度,℃; t 1′、t 2′— 进入和离开被测风机盘管的空气湿球温度,℃; t sr — 试验环境的空气温度,℃; e — 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力,Pa ;

e t ′— 与湿球温度t ′相对应的饱和水汽分压力,Pa ;

A —系数,℃-1,当流过湿球温度计的风速为3.5~10m/s 时,可近似取 A=0.000662,℃-1;

k Ae —试验装置的漏热系数,W/℃;

h1、h2 —进入和离开被测风机盘管的空气焓值,kJ/kg(干空气)。

四、实验步骤

1.将水系统中的阀门切换至风机盘管测试;

2.按照顺序依次打开送风机、冷却塔、冷冻水泵、冷却水泵;

3.打开风机盘管机组,并将风速设定在高速档;

4.检查冷却水、冷冻水系统水压是否正常,如全部正常,开启制冷机组及空调

箱电加热、电加湿系统;

5.控制风机盘管回风处的空气状态:空气干球温度27℃,空气湿球温度19.5℃,

并保持稳定;

6.设定冷水机组的出水温度使风机盘管的进水温度为7℃;

7.调整风机盘管水路上的电动三通阀门,使风机盘管出水温度为12℃,并保持

稳定;

8.调整引风机转速,使静压室内的压力为0,并保持稳定;

9.待所有工况稳定30分钟后,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和采集。每隔五分钟记录

一组数据,共记录7组。

10.实验完毕,依次关闭电加热、电加湿、制冷机组、风机盘管、冷却水泵、冷

冻水泵、送风机。

五.实验思考

1.调节风机盘管水路电动三通阀时,阀门的开度对进出口水温、水流量有什么

影响。

2.为什么要把静压室内的压强调节到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3.查阅相关样本,将测试风机盘管与其他风机盘管的性能做对比。

六、实验数据整理

喷嘴尺寸:室外气温:室外气压:

风机铭牌:静压室、混合室和接收室暴露面积Ak:

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 学生姓名:姜栽沙 学号:1004140220 中南大学能源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 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 1、计算机一台 2、MCGS组态软件一套 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 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 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 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 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 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 3、控制系统方框图

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 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 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 显示仪表:计算机 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 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原理考研试题

华中科技大学 二O O 五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材料成形原理 适用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除画图题外,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 题上及草稿纸上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试卷编号:416 共 3 页 第 1 页 姓名: 报考学科、专业: 准考证号码: 密封线内不要写题 注意:本试卷分A 、B 、C 、D 四部分,其中A 卷为必作题卷,B 、C 、D 卷为选作题卷(任选其中一卷),各卷满分为75分,总分150分。 例如:A 卷(75分)+B 卷(75分)=150分;或:A 卷(75分)+C 卷(75分)=150分 或:A 卷(75分)+D 卷(75分)=150分。 A 卷(75分)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非均质形核;2.成分过冷;3.定向凝固;4.反应性气孔;5.带状偏析 二、简述题(8×5=40分) 1.影响液态金属界面张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单相合金平面生长的条件是什么? 3.防止凝固组织产生缩孔缩松的途径主要有哪几种? 4.为什么使用碱性焊条比酸性焊条对工件表面铁锈(FeO ?nH 2O )更敏感? 5.如何消除焊件内部的残余应力? 6.熔焊接头和钎焊接头在连接机理上有何区别? 7.焊接工艺参数(有效热功率q 和焊接速度v )对低碳钢薄板焊接(平对接焊缝)的温度场有何影响? 8.低碳钢焊缝的室温组织是什么?

试卷编号:416 共 3 页 三、(6分) 何谓一阶张量?何谓二阶张量? 四、(6分) 何谓塑性指标,它是否具有普遍与绝对的意义? 五、(6分) 试写出计算摩擦应力的两个常用公式。 六、(7分) 在金属塑性加工的理论分析中,常将实际的金属材料分成哪几种材料模型?并画出对应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示意图。 B 卷(75分) 焊 接 (分析计算题) 一、(20分) 已知焊条药皮质量系数为0.4,焊丝含Mn 量为9%,其过渡系数为0.8, 母材含Mn 量为1.5%,熔合比为0.2。要求焊缝中Mn ≥12%以确保其耐磨性能,药皮中要加入多少含Mn 量为75%的锰铁合金粉? 二、(20分) 在焊接工艺中,合金化的目的是什么?常采用哪几种合金化方式? 三、(20分) 16Mn 焊接HAZ 的组织区域有哪几种?分别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 四、(15分) 焊缝金属中,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减少焊缝金属中 氢的含量? C 卷(75分) 金属塑性成形力学 一、(21分) 试从等效应力σ的定义式出发,证明: ''32ij ij σσσ= 式中,'ij σ是应力偏张量。 二、(33分) 设有薄壁圆筒,半径为r ,两端面是半径为r 的薄壁半球壳,设壁厚全部为t<0),试求对应的应变速率张量? (21分)大圆筒拉深为小圆筒,如下图所示。设变形只发生在工件的圆锥面上,锥面与轴线的夹角为α,不计接触面上的摩擦应力,且忽略凹模出口处的弯曲效应,圆筒的厚度为t 且在拉深时保持不变,设材料的真实应力为s ,试用主应力法求拉深力。 D 卷(75分) 液态金属凝固学 一. (15分)细化凝固组织的生核剂主要有哪几类,其生核作用的机理分别是什么? 二. (20分)用Al-10%Cu 合金浇注一水平细长试棒,使其自左至右单向凝固,并保持固-液界面为平面,当固相无Cu 的扩散,液相中Cu 均匀混合时,求: (1) 凝固20%时,固液界面的*s C 和*L C 。 (2) 凝固完毕,共晶体所占比例。 (3) 如果凝固条件现改为完全平衡凝固,凝固后试棒中共晶体的数量有多少? (Al-Cu 合金相图的主要参数:33.0%E C Cu =, 5.7%sm C Cu =,660m T =℃,548E T =℃。) 三. (20分)何谓热力学能障和动力学能障?凝固过程是如何克服这两个能障的? 四. (20分)试述析出性气孔的特征、形成机理及主要防止措施。

热工测试课后练习答案

热工测试作业 第一章 1-1、测量方法有哪几类,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1-2) 答:测量的方法有:1、直接测量;2、间接测量;3、组合测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主要区别是直接测量中被测量的数值可以直接从测量仪器上读得,而间接测量种被测量的数值不能直接从测量仪器上读得,需要通过直接测得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然后经过运算得到被测量的数值。 1-2、简述测量仪器的组成与各组成部分的作用。(P3-4) 答:测量仪器由感受器、中间器和效用件三个部分组成。 1、感受器或传感器:直接与被测对象发生联系(但不一定直接接触),感知被测参数的变化,同时对外界发出相应的信号; 2、中间器或传递件:最简单的中间件是单纯起“传递”作用的元件,它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原封不动地传递给效用件; 3、效用件或显示元件:把被测量信号显示出来,按显示原理与方法的不同,又可分模拟显示和数字显示两种。 1-3、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含义是什么?(P5-6) 答: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精确度、恒定度、灵敏度、灵敏度阻滞、指示滞后时间等。 1、精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一致的程度,它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 2、恒定度:仪器多次重复测试时,其指示值的稳定程度,通常以读数的变差来表示; 3、灵敏度:以仪器指针的线位移或角位移与引起这些位移的被测量的变化值之间的比例来表示。 4、灵敏度阻滞:又称感量,是以引起仪器指针从静止到作极微小移动的被测量的变化值。 5、指示滞后时间:从被测参数发生变化到仪器指示出该变化值所需的时间。 1-4、说明计算机测控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P6-7) 答:计算机测控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多路转换开关、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及微机。 1、信号调理器:完成由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放大、整形、滤波等,以保证传感器输出信号成为A/D转换器能接受的信号; 2、实现多路信号测量,并由它完成轮流切换被测量与模/数转换器的连接; 3、采样保持器:保证采样信号在A/D转换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以提高测量精度; 4、A/D转换器:将输入的模拟信号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数字信号; 5、D/A转换器:将输入的数字信号换成计算机能接受的模拟信号。 1-5、试述现代测试技术及仪器的发展方向。(P6、P9) 答: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测试技术的进步,相继出现了智能测试仪、总线仪器、PC仪器、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等微机化仪器及自动化测试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分布式技术等手段的迅速发展,测试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已成为当前测试技术的主流,测试技术的虚拟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第二章 2-1、试述测量仪器的动态特性的含意和主要研究内容,它在瞬变参数测量中的重要意义。(P11、P16) 答: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的分析就是研究动态测量时所产生的动态误差,它主要用以描述在动态测量过程中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或是反映系统对于随机时间变化的输入量响应特性。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系统并于所测参数相匹配,使测量的动态误差限制在试验要求的允许范围内,这便是动态测量技术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瞬变参数动态测量中,要求通过测量系统所获得的输出信号能准确地重现输入信号的全部信息,而测量系统的动态响应正是用来评价系统正确传递和显示输入信号的重要指标。

热工实验报告剖析

目录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1) 数据处理: (1)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1) [2]关于高斯误差补函数的方程编写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2) [3]数据处理脚本 (2) [4]结果表格 (3) 曲线绘制 (3)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3)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4)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4) 理解分析 (5)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5)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6)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 (6) 数据处理 (6)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6) [2]结果表格 (7) [3]曲线拟合 (7) 总结讨论 (9) [1]实验偏差讨论 (9) [2]为什么忽略Pr (9)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 (9)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λ和导温系数a 数据处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3]数据处理脚本

[4]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λ和a均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因为导热初期,温差小,恒定热流,所以传热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导热变慢。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温差缩小,导热又逐渐变快。 理解分析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重点总结 (1)

第一节了解即可,没有出过题。 第二节 1. 纯金属的液态结构(11 页第三段) 2. 实际金属的液态结构(11 页第四段第五行,从“因此,实际液态金 属-----”到段末) 3. 名词解释温度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11 页三、四段中) 4. 13 页第一段“X 射线衍射-----” 第三节 5. 影响液态金属粘度的因素(14 页) (1)化学成分,难熔化合物的液体粘度较高,熔点低的共晶成分合金粘度低 (2)温度,液体金属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非金属夹杂物,非金属夹杂物使液态金属粘度增加 6. 粘度在材料成形过程中的意义 (1)对液态金属净化的影响 (2)对液态合金流动阻力的影响 (3)对凝固过程中对流的影响 7. 名词解释,表面张力(15 页最下面一句“总之,一小部分---”) 8. 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16 页第一段) 9. 衡量界面张力的参数(16 页第五段及第六段) 10.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见2005 年A 卷二大题1 小题) 第四节 11.流变铸造及特点(21 页第一段“即使固相体积分数达到---”至最后,及21 页最后一段,22 页第一段) 12.半固态金属表观粘度的影响因素(21 页2 3 4 段)

1. 铸造概念(22 页第一段第一句) 第一节 2. 液态金属充型能力和流动性有何本质区别(见2006 年A 卷第2 题) 3. 两种金属停止流动机理 (1)纯金属和窄结晶温度范围合金的停止流动机理(22 页最后一段) (2)款结晶温度范围合金停止流动机理(23 页第二三段) 4.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促进措施 (一)金属性质方面的因素 1.合金成分2.结晶潜热3. 金属比热容4. 液态金属粘度5. 表面张力 (二)铸型性质方面的因素 1. 铸型蓄热系数,蓄热系数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 2. 铸造温度 (三)浇注条件方面因素 1. 浇注温度 2. 充型压头 3. 浇注系统结构 (四)铸件结构方面因素 1. 折算厚度 2. 铸件复杂程度 (每点后最好总结一句话) 第二节 5. 金属凝固过程中的流动(第二节1、2 段) 第三节 6. 了解存在三种传热;对流传热,传导传热,辐射传热即可 7. 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影响因素(34 页倒数第二段到36 页第一段) 第四节 8. 了解存在三种计算凝固时间的方法1 理论计算法2 平方根定律3 折算厚度法即可

工热热力学实验报告1

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1日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内容 通过测定空气的温度、压力流量,掌握计算热量的方法,从而求得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三、数据记录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测试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 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 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τt W ?≈12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Δt 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估算过程:W=m ×Cp ×(T2-T1)=ρ×V ×Cp ×(T2-T1) =ρ×(10/1000τ) ×Cp ×Δt=1.169×(10/1000τ) ×1.004×Δt =11.7/1000×Δt/τ(kW)=11.7Δt/τ(w) 式中ρ—kg/m3; Cp—kJ/kg ·k;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 1,℃)和出口温度(t 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 ,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毫米水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 /1622 /d d r w += 推导:对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摩尔比等于体积比,由分压力定律可知,理想气体摩尔比等于压力比,因此体积比等于压力比。根据含湿量定义d=m v /m a =n v M v /n a M a =0.622 (v v /v a )。因此:r w =v a /v=v v /(v v +v a )=1/(1+0.622/d)=d/0.622/(1+ d/0.622)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3 10 1868.4?=W Q & (kcal/s )[1w=1J/s=1/1000kJ/s=1/4186.6kcal/s] 7. 干空气流量(质量流量)为: ) 15.273(2871000/103.133)6.13/)(1(00+???+-== t h B r T R V P G w g g g τ&& ) 15.273()6.13/)(1(106447.403+?+-?= -t h B t w τ (kg/s ) 8. 水蒸气流量为: ) 15.273(5.4611000/103.133)6.13/(00+???+== t h B r T R V P G w w w w τ&&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1)

实验二 散热器性能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T 的关系。 二、 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 kg/h ;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 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 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及要求 1.1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的基本过程有全面的较深入的理解,掌握其 基本原理和规律。 1.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 性能的影响。 1.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1.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1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 2.2题形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1.1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材料的固液转变 ●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分析 ●液态金属的性质 ●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性及表观粘度 1.2 液态成形中的流动与传热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 ●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 ●凝固过程中的热量传输 ●铸件的凝固时间 1.3 液态金属的凝固形核及生长方式 ●凝固热力学 ●均质形核与异质形核 ●纯金属晶体的长大方式 1.4 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 ●单相合金的凝固 ●共晶合金的凝固 ●偏晶合金与包晶合金的凝固

●对流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及半固态金属的凝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 1.5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 ●气孔与夹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化学成分的偏析 ●变形与裂纹 1.6 特殊条件下的凝固 ●快速凝固 ●定向凝固 ●非重力凝固 2. 连接成形理论基础 2.1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焊接及其冶金特点 ●焊缝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2.2 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 ●成形工艺中的冶金反应特点 ●液态金属与气体界面的反应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反应 ●合金化 ●工艺条件对冶金反应的影响 2.3成形缺陷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措施 ●内应力 ●焊接变形 ●裂纹 ●焊缝中的气体与夹杂物 ●焊缝中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2.4 特种连接成形原理与方法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技术 ●摩擦焊技术 ●微连接技术 3. 金属塑性加工力学基础 3.1 应力与应变理论 ●应力空间 ●应变空间

最新 热工学与流体力学试卷答案

《热工学与流体力学》课程第 1 页 共 4 页 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热工学与流体力学 考核方式: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水蒸汽在T-S 图和P-V 图上可分为三个区,即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_ 区。 2.一般情况下,液体的对流放热系数比气体的___________,同一种液体,强迫流动放热比自由流动放热___________。 3.水蒸汽凝结放热时,其温度___________,主要是通过蒸汽凝结放出___________而传递热量的。 4.管道外部加保温层使管道对外界的热阻___________,传递的热量__________。 5.炉受热面外表面积灰或结渣,会使管内介质与烟气热交换时的热量___________,因为灰渣的___________小。 6.根据传热方程式,减小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_,均可以增强传热。 7.相同参数下,回热循环与朗肯循环相比,汽耗率__________________,给水温度___________,循环热效率___________,蒸汽在汽轮机内作功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压力小于___________大气压力的那部分数值称为真空。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同一种流体强迫对流换热比自由流动换热( )。 A 、不强烈; B 、相等; C 、强烈; D 、小。 2、热导率大的物体,导热能力( ) A.大; B.小; C.不发生变化。 3.流体流动时引起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体的压缩性 B 、流体的膨胀性 C 、流体的粘滞性 4.朗肯循环是由( )组成的。 A 、两个等温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B 、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绝热过程 C 、两个等压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D 、两个等容过程,两个等温过程。 5.省煤器管外是( )。 A.沸腾换热; B.凝结换热; C.水强制流动对流换热; D.烟气强制流动对流换热 6.下列几种对流换热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α水强制>α空气强制>α空气自然>α水沸腾; B.α水沸腾>α空气强制>α水强制>α空气自然; C.α水沸腾>α水强制>α空气强制>α空气自然。 7.当物体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将增大到原来的( )倍: A.四倍; B.八倍; C.十六倍。 8.在锅炉中,烟气以对流换热为主的部位是( )。 A.炉膛; B.水平烟道; C.垂直烟道 9.稳定流动时,A 断面直径是B 断面的2 倍,B 断面的流速是A 断面流速( )倍。 A.1; B.2; C.3; D.4。 10.当管排数相同时,下列哪种管束排列方式的凝结换热系数最大:( ) A 、叉排; B 、顺排; C 、辐向排列; D 、无法判断 考生注意: 1.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等应填写准确。 2.考试作弊者,责令停考,考生签名,成绩作废

热工基础报告

热工基础在工业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目录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 (1) 1、热力学发展 (1) 2、传热学发展 (1) 二、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3) 1、传热学在传统工业机械领域和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3) 2、在机械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3) 三、真空井式退火炉 (5) 型号简介 (5) 结构简介 (5)

一:热工基础的发展历史3 1、热力学发展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材料成形原理经典试题及答案

《材料成形基础》试卷(A)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半开卷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 润湿角是衡量界面张力的标志,润湿角?≥90°,表面液体不能润湿固体;2.晶体结晶时,有时会以枝晶生长方式进行,此时固液界面前液体中的温度梯度为负。3.灰铸铁凝固时,其收缩量远小于白口铁或钢,其原因在于碳的石墨化膨胀作用。 4. 孕育和变质处理是控制金属(或合金)铸态组织的主要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孕育主要影响生核过程,而变质则主要改变晶体生长方式。 5.液态金属成形过程中在固相线附近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而在室温附近产生的裂纹称为冷裂纹。 6.铸造合金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一般要经历液态收缩、固态收缩和凝固收缩三个收缩阶段。 7.焊缝中的宏观偏析可分为层状偏析和区域偏析。 8.液态金属成形过程中在附近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而在附近产生的裂纹成为冷裂纹。 9.铸件凝固方式有逐层凝固、体积凝固、中间凝固,其中逐层凝固方式容易产生集中性缩孔,一般采用同时凝固原则可以消除;体积凝固方式易产生分散性缩松,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消除此缺陷。 10.金属塑性加工就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加工方法。

1.12.塑性变形时,由于外力所作的功转化为热能,从而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 温度效应。 2.13.在完全不产生回复和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 14.多晶体塑性变形时,除了晶内的滑移和产生,还包括晶界的滑动和转动。 3.15.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4.16.物体在变形时,如果只在一个平面内产生变形,在这个平面称为塑性流平面。17.细晶超塑性时要求其组织超细化、等轴化和稳定化。18.轧制时,变形区可以分为后滑区、中性区和前滑区三个区域。19.棒材挤压变形时,其变形过程分为填充和挤压两个阶段。20.冲裁件的切断面由圆角带、光亮带、断裂带三个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打“√”或“×”,每小题0.5分,共10分)1.酸性渣一般称为长渣,碱性渣一般称为短渣,前者不适宜仰焊,后者可适用于全位置焊。(√ ) 2.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时,通常的焊接工艺为:采取预热、后热处理,大的线能量。( x ) 3.电弧电压增加,焊缝含氮量增加;焊接电流增加,焊缝含氮量减少。(√ ) 4.电弧电压增加时,熔池的最大深度增大;焊接电流增加,熔池的最大宽度增大。( x ) 5.在非均质生核中,外来固相凹面衬底的生核能力比凸面衬底弱。( x ) 6.液态金属导热系数越小,其相应的充型能力就越好;与此相同,铸型的导热系数越小,越有利于液态金属的充型。(√ ) 7.在K0<1的合金中,由于逆偏析,使得合金铸件表层范围内溶质的浓度分布由外向内逐渐降低。(√ ) 8. 粘度反映了原子间结合力的强弱,与熔点有共同性,难熔化合物的粘度较高,而熔点较低的共晶成分合金其粘度较熔点较高的非共晶成分合金的低。 (√ ) 9.两边是塑性区的速度间断线在速端图中为两条光滑曲线,并且两曲线的距离即为速度间断线的间断值。(√ )

流体静力学+热工1003+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2年3月14日成绩: 班级:热工10-3班学号:10123314 姓名:张有福教师:王连英 同组者:毛欢、白申杰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填空 1.掌握用液式测压计测量流体静压强的技能; 2.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加深对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和测压管水头的理解; 3. 观察真空度(负压)的产生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真空度的理解; 4.测定油的相对密度; 5.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进一步提高解决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 1、在图1-1-1下方的横线上正确填写实验装置各部分的名称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1.测压管; 2.带标尺的测压管; 3.连通管; 4.通气阀; 5.加压打气球; 6.真空测压管; 7.截止阀;8. U形测压管;9.油柱; 10. 水柱;11.减压放水阀 图1-1-1 流体静力学实验装置图

2、说明 1.所有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测压管2) 零读数为基准; 2.仪器铭牌所注B ?、C ?、D ?系测点B 、C 、D 标高;若同时取标尺零点作为静力 学基本方程的基准,则B ?、C ?、D ?亦为B z 、C z 、D z ; 3.本仪器中所有阀门旋柄均顺 管轴线为开。 三、实验原理 在横线上正确写出以下公式 1.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形式之一: const p z =+ γ (1-1-1a ) 形式之二: h p p γ+=0 (1-1b ) 式中 z ——被测点在基准面以上的位置高度; p ——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 0p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重度; h ——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2. 油密度测量原理 当U 型管中水面与油水界面齐平(图1-1-2),取其顶面为等压面,有 01w 1o p h H γγ== (1-1-2) 另当U 型管中水面和油面齐平(图1-1-3),取其油水界面为等压面,则有 02w o p H H γγ+= 即 02w 2o w p h H H γγγ=-=- (1-1-3)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 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 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 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RT b v v a p =-??? ? ?+2 (3-1) 式中: a / v 2 是分子力的修正项; 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 =-++-ab av v RT bp pv (3-2) 它是V 的三次方程。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 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这表明范德瓦尔方程不够完善之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汽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2.简单可压缩系统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表示为: F (P ,V ,T )= 0

材料成型原理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命题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材料成形原理》考试科目是我校为招收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命题。考试的评价标准是普通高等学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和相近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焊接热源及热过程,熔池凝固及焊缝固态相变,焊接化学冶金,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焊接缺陷与控制;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屈服准则,应力应变关系,变形与流动问题,塑性成形力学的工程应用。 三、评价目标 《材料成形原理》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和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考试旨在考查考生是否了解材料成形的基本过程、基本特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否掌握了材料成形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应用。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 答题时间:180分钟;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焊接热源及热过程 1、与焊接热过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熔焊过程温度场 3、焊接热循环 二、熔池凝固及焊缝固态相变 1、焊接熔池凝固特点 2、焊接熔池结晶形态 3、结晶组织的细化 4、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5、焊缝固态相变 6、焊缝性能的控制 三、焊接化学冶金 1、焊接化学冶金过程的特点 2、焊缝金属与气相的相互作用 3、焊缝金属与熔渣的相互作用 4、焊缝金属的脱氧与脱硫 5、合金过渡 四、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1、焊接热循环条件下的金属组织转变特点 2、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五、焊接缺陷与控制 1、焊缝中的夹杂与气孔 2、焊接裂纹 六、金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 1、冷塑性变形与热塑性变形 2、影响塑性与变形抗力的因素 七、应力分析 1、应力张量的性质 2、点的应力状态与任意斜面上的应力 3、主应力,主切应力,等效应力 4、应力球张量与偏张量 八、应变分析 1、应变张量的性质 2、工程应变、对数应变、真实应变 九、屈服准则 1、Tresca屈服准则与Mises屈服准则 2、屈服轨迹与屈服表面 十、应力应变关系 1、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2、增量理论与全量理论 十一、变形与流动问题 1、影响变形与流动的因素 2、摩擦及其影响 十二、塑性成形力学的工程应用。 1、主应力法的应用 2、滑移线法的应用 2014试题范围:今年的真题跟去年论坛里回忆的真题考的内容有80%都不一样。还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100分,选做题50分。必做题包括塑性和焊接,选做题塑性焊接二选一。必做题前四题是塑性,后五题为焊接。选做题中:塑性部分是三题计算题,焊接部分有五题,第一题是计算题,后四题为分析简答题。 必做题:塑性考了 1.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什么是应力偏张量,应力球张量以及它们的物理意义。 3.考了对数应变和相对应变。4.还考了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力学方程。焊接考了 1.结晶裂纹的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2.还考了熔渣的脱氧 3.熔渣的碱度对金属氧化,脱氧等等的影响。其他的忘了,跟去年考的很不一样,好多不会。 选作题;塑性是考了三个计算题,我没注意看,反正考了利用屈服准则来计算,还考了正应力,切应力,主应力的计算。最后一题利用主应力法来计算什么,我选做题选的是焊接,

对流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 对流传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套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应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关联式4.0Pr Re m A Nu =中常数A 、m 的值; 2.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随雷诺准数的变化规律; 3.掌握列管传热系数Ko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㈠ 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在该传热实验中,冷水走内管,热水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i i i S t Q ??= α (1)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 t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t ?由下式确定: 2 2 1t t T t w +- =? (2) 式中:t 1,t 2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i i i L d S π= (3) 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 )(12t t Cp W Q m m i -=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3600 m m m V W ρ= (5) 式中:m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m Cp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m ρ—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m Cp 和m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 2 1t t t m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 1,t 2, T w , m V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 m A Nu Pr Re =. (6) 其中: i i i d Nu λα= , m m i m d u μρ=Re , m m m Cp λμ=Pr 物性数据m λ、m Cp 、m ρ、m μ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4.0Pr Re m A Nu =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与Nu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 和m 的值。 ㈡ 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

材料成形原理试题总复习题

材料成形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 一、填空题 1.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2、硫元素的存在使得碳钢易于产生。 2.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3.应力状态中的应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 4.平面应变时,其平均正应力 m中间主应力 2。 5.钢材中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6.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拉伸变形的延伸率超过100%的现象叫。 7.材料经过连续两次拉伸变形,第一次的真实应变为 1=0.1,第二次的真实应变为 2= 0.25,则总的真实应变 =。 8.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叫材料的。 10、塑性成形中的三种摩擦状态分别是:、、。 11、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 12、钢冷挤压前,需要对坯料表面进行润滑处理。 13、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润滑、耐磨、防腐等性能常在润滑油中加入的少量活性物质的总称叫。 14、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15、塑性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 16、弹性变形机理原子间距的变化;塑性变形机理位错运动为主。 17、金属塑性指标有: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扭转转数,冲击韧性。 18、真实应变是用表示的变形,反映了工件的真实变形程度,即,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用绝对变形量与工件原始尺寸的比来表示,即。两者关系 为。 19、两向应力状态的米赛斯屈服轨迹在应力主空间为。 20、物体的变形分为两部分:1) , 2) 。其中,引起变化与球应力张量有关,引起变化与偏应力张量有关。 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多个答案,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于横线上 1.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A、理想塑性材料;B、理想弹性材料;C、硬化材料; 2.用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求解塑性成形问题的方法称为。 A、解析法;B、主应力法;C、滑移线法; 3.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A、密席斯;B、屈雷斯加;C密席斯与屈雷斯加; 4.塑性变形之前不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忽略弹性变形)的材料叫做。 A、理想弹性材料;B、理想刚塑性材料;C、塑性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