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二 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二 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二 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号2901305032 学生姓名:XXX 课程名称:TCP / IP

任课老师:张科

实验项目名称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2: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内容】

R1 F0/0 = 192.168.11.254/24 R2 F0/0 = 192.168.22.254/24 R1~R4间4个IP子网掩码均为/30

PC2 = 192.168.11.2/24 PC3 = 192.168.22.3/24 PC4 = 192.168.22.4/24(未开机)

实验拓扑中VMware虚拟机PC2、PC3和PC4(未开机)分别位于由提供集线器功能的虚拟网卡VMnet1和VMnet2模拟实现的两个以太网Ethernet1和Ethernet2中,这两个以太网对应的IP子网A和子网B分别连在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1和R2的F0/0接口上。R1和R2经由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3和R4互联,R1、R2、R3和R4之间运行OSPF路由协议,没有缺省路由。

实验者在PC2上使用通信测试命令(ping)和路径跟踪命令(tracert),结合Dynamips 软件的分组捕获功能以及Wireshark软件的捕获分组查看功能,测试子网A、B之间的连通性和通信路径,考察IP地址和分组长度对网络间通信的影响以及IP分组生存时间(TTL)对网络间IP分组交付的影响,体会ICMP协议的差错报告机制,理解并掌握PING和TRACE 的工作原理和操作命令。

【实验步骤】

1、依次启动VMware Workstation中TCPIP组内的虚拟机PC2和PC3。(注:不开启PC4)

2、启动Dynamips Server,然后运行https://www.360docs.net/doc/fb8971160.html,,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

输入以下命令启动路由器R1、R2、R3和R4:

=> start R1

=> start R2

=> start R3

=> start R4

3、在PC2上使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并记录该主机的路由表。

4、在PC2的cmd窗口键入“ping”命令,查看并记录选项-n、-l、-f的含义和功能。然

后在PC2上ping PC3的IP地址确保整个实验网络运行正常。

5、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的分

组:

=> capture R1 f0/0 aping.cap

=> capture R2 f0/0 bping.cap

6、在PC2上使用-n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7、在PC2上使用-n和-l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l 1500

8、在PC2上使用-n、-l和-f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l 1500 -f

9、在PC2上ping未开机的PC4,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92.168.22.4

10、在PC2上ping 10.1.1.1,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0.1.1.1

1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重新捕获子网A和子网B的

分组:

=> 、

=> no capture R2 f0/0

=> capture R1 f0/0 atrace.cap

=> capture R2 f0/0 btrace.cap

12、在PC2上trace PC3的IP地址,记录trace回应信息。

tracert

13、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停止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

的分组:

=> no capture R1 f0/0

=> no capture R2 f0/0

14、用Wireshark软件查看并分析捕获的分组文件(aping.cap、bping.cap、atrace.cap、

btrace.cap)中的ping和trace通信分组,查看过滤条件为“ip.proto == 1”(在Wireshark 主窗口界面“过滤工具栏”的“Filter:”域中输入)。

15、实验结束后,按照以下步骤关闭实验软件、上传实验数据、还原实验环境:

(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关闭Dynagen窗口,然后再关闭Dynamips Server窗口:

=> stop /all

=> exit

(2)依次关闭PC2和PC3,再关闭VMware窗口;

(3)运行https://www.360docs.net/doc/fb8971160.html,所在目录下的“reset.bat”文件。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1、按照显示顺序记录步骤3中PC2的路由表信息:

【分析】

1)请按照网关(gateway)地址分类分析主机路由表中每条路由表项的网关地址的特征,路由的目的地,以及所采取的分组交付方式。

第一条,缺省路由。解释:当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的网段不在你的路由记录

中,数据包则发到这个地方。缺省路由的网管由default gatewat决

定,它采用间接交付方式。

第二条,本地环路,127.0.0.0网段内所有地址都指向自己的机器。

第三条,直联网段的路由记录,当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的网段是192.168.11.0,则机器将数据包通过192.168.11.2这个接口发出去,采用直接交

付。。

第四条,本地主机路由,当路由器收到发送给自己的数据包将如何处理

当机器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目的网段是192.168.11.2时,机器会将这

个数据包接收下来,因为这个数据包是发给此机器的。

第五条,本地广播路由,当路由器收到发送给直联网段的本地广播时如何

处理

当机器收到广播数据包的目的网段是192.168.11.255时,机器将这

个数据包从192.168.11.2接口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出去

第六条,组播路由,当路由器收到一个组播数据包时该如何处理

当机器收到组播数据包时,机器将这个数据包从192.168.11.2接口

以组播的形式发送出去

第七条,广播路由,当路由器收到一个绝对广播时该如何处理

当机器收到绝对广播数据包时,将该数据包丢弃掉

2)本实验中PC2将使用哪条路由发送对目的主机的ping报文?

第3条

2、记录步骤4中PC2上显示的PING命令选项-n、-l、-f的含义。

-n count number of echo requests to send

-l size send buffer size

-f send don’t fragment flag in packet

3、记录步骤6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

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

【分析】解释PING命令回应信息中的bytes、time和TTL参数的含义。

Bytes 是命令中发送的字节数

Time 是往返所需时间

TTL 是生存时间

4、记录步骤7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

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的IP分组头信息: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

注意:“分片偏移”填写的是分组首部中以8字节为单位的片偏移值。

【分析】

1)PC2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2,目的IP地址PC3)在子网A和子网B 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

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

答:子网A中有两个分片,在子网B中有三个分片,这些分片是路由器R1划

分的,因为网络的MTU比报文的长度短,需要分片传输。重组是在目的主机

PC3上完成。

2)PC3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3,目的IP地址PC2)在子网A和子网B 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

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

答:在子网A中有三个分片,在子网B中有两个分片,这些分片是路由器R2划分的,因为网络的MTU比报文的长度短,就得分片传输。重组是在目的主机PC2上完成。

3)在分片重组操作中,应根据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判断收到的分片属于哪个IP 分组?属于同一IP分组的分片需按照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进行重组?

答:根据标示位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分片属于什么IP分组,属于同一IP分组的分片需要分片偏移和是否有分片着连信息来进行重组。

5、记录步骤8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

【分析】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

答:未捕获到,因为-f不分片,而这个报文的长度大于那段介质的MTU,就会被丢弃。

6、记录步骤9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

【分析】

1)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

答:能捕获到,因为PC2ping一台不存在的主机,路由器R1不会知道,只会

转发

2)在ping时如果收到“Request timed out.”信息,是否能确定目的主机一定未开机响应或一定没有可达的路由?为什么?答:

答:不一定,有可能是网络过于拥塞。

7、记录步骤10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

网A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

【分析】请指出步骤9和步骤10中目的主机可达性的差异之处,并解释其差异产生

的原因。

答:在步骤9中只有主机不可以到达,该网段还是可到达的;

在步骤10中该网段不可以到达。

8、记录步骤12中主机上输入的TRACE命令及其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

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如下报文信息:

说明:TTL、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都相同的分组只记录1次;

【分析】

1)TRACE程序根据什么报文中的什么信息获得每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

答:根据每一次返回的ICMP报文中的源IP地址确定。

2)TRACE程序在跟踪每一跳路由器时,发送了几个测试报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发送了三个测试报文,这样做防止ICMP报文丢失,确保接收到回应信息。

3)WinXP系统的TRACE程序使用何种方法判断测试分组是否已到达目的主机?

答:TRACE程序发给的目的主机的IP分组中携带的是ICMP回送请求报文。

当该IP分组达到目的主机时,目的主机回返回一份ICMP会送应答报文给

TRACE程序。如此,TRACE程序即可根据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市还是回答

应答来判断何时解释。

【实验结论】

1、总结ICMP差错报告机制的作用和ICMP差错报告报文中数据部分的作用。

答:ICMP差错报告机制使原始的数据发送端知道它自己发送数据失败,而ICMP

报文中的数据则可以让发送端知道发送失败的类型和原因。

2、交付出错的哪些IP分组不会产生ICMP差错报告报文?

答:有四种情况,

① 对于携带ICMP差错报文的数据包,不再产生ICMP差错分组;

② 对于分片的数据包,如果不是第一个分片,不再产生ICMP差错分组;

③ 对于具有多播地址的数据报,不再产生ICMP差错分组;

④ 对具有特殊地址的数据报,不再产生ICMP差错分组。

3、请根据实验中的TRACE回应信息和实验拓扑图,写出路由器R1的F0/1接口、R2

的F0/1和S1/0接口、以及R3和R4的所有接口的IP地址,并指出本实验中子网A 到子网B的通信路径。

答:R1 F0/1:192.168.13.1

R2 F0/1:192.168.24.1 S1/0:未知

R3 F0/0:192.168.13.2 S1/1:192.168.34.2 S1/0:未知

R4 S1/0:192.168.34.2 F0/0:192.168.24.2

通信路径:PC2→R1→R3→R4→R2→PC3

TCPIP实验指导书

TCP/IP协议分析与编程实践实验提要 本学期实验课程为24学时,必做实验6个,具体内容如下介绍。除实验5要求采用winpcap,其他实验不限定实现的编程语言和平台。 实验1-1 系统时间同步程序 要求:(1)TCP (2)C/S 摘要:设计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实现客户系统时间和服务器系统时间同步。 具体: 客户:(1)客户创建流套接字,向服务器发起TCP连接。 (2)连接创建成功后,接收服务器返回的时间,更新客户系统时间。 (3)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服务器:(1)服务器创建监听套接字,监听客户TCP连接请求。 (2)当收到一个客户TCP连接请求,创建连接套接字同意与其创建连接。 (3)获取系统时间,通过连接套接字返回给客户。 实验1-2 系统时间同步程序 要求:(1)UDP (2)C/S 摘要:设计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实现客户系统时间和服务器系统时间同步。 具体: 客户:(1)客户创建数据报套接字,通过该套接字向服务器发出”time”命令获取服务器系统时间。 (2)接收服务器返回的时间,更新客户系统时间。 (3)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服务器:(1)服务器创建数据报套接字,等待接收客户数据。 (2)接收客户发来的“time”命令,获取系统时间,通过套接字返回给客户。实验2 聊天程序设计 要求:(1)TCP/UDP (2)C/S 摘要:设计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实现客户和服务器相互收发数据直到一端输入“end”结束。 具体: 客户:(1)客户创建流套接字,向服务器发起TCP连接。(或是客户创建数据报套接字)

(2)连接创建成功后,通过套接字向服务器持续发送或是接收数据。 (3)输入或是收到命令”end”,结束收发数据,并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服务器:(1)服务器创建监听套接字,监听客户TCP连接请求。(或是创建数据报套接字)(2)当收到一个客户TCP连接请求,创建连接套接字同意与其创建连接。 (3)通过套接字与客户持续发送或是接收数据。 (4)输入或是收到”end“命令,结束与该客户的收发数据,断开连接。 实验3 TCP和UDP套接字综合应用 要求:(1)TCP、UDP (2)C/S (3)多线程编程 摘要:设计简单的客户/服务器,服务器实现并发同时响应客户的UDP通信要求,也能响应客户端发过来的TCP通信要求。 TCP客户: (1)客户创建流套接字,向服务器发起TCP连接。 (2)连接创建成功后,通过套接字向服务器持续发送或是接收数据。 (3)输入或是收到命令”end”,结束收发数据,并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UDP客户: (1)客户创建数据报套接字,通过该套接字向服务器发出”time”命令获取服务器系统时间。 (2)接收服务器返回的时间,更新客户系统时间。 (3)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服务器: 针对TCP客户,提供的服务如下: (1)服务器创建监听套接字,监听客户TCP连接请求。 (2)当收到一个客户TCP连接请求,创建连接套接字同意与其创建连接。 (3)通过套接字与客户持续发送或是接收数据。 (4)输入或是收到”end“命令,结束与该客户的收发数据,断开连接。 针对UDP客户,提供的服务如下: (1)服务器创建数据报套接字,等待接收客户数据。 (2)接收客户发来的“time”命令,获取系统时间,通过套接字返回给客户。 实验4 Web服务器 要求:(1)TCP (2)C/S (3)http 摘要:设计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它仅能处理一个请求。 具体: Web服务器:

tcpip实验报告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协议分析软件,对通信系统的通信过程进行监控、分析,以了解通信协议的工作过程。 二、实验内容 利用协议分析软件(如:Wireshark)跟踪局域网报文(如条件允许也可跟踪多种局域网协议报文),实验内容如下: 将安装协议分析软件的PC接入以太网中,跟踪PC之间的报文,并存入文件以备重新查。 设置过滤器过滤网络报文以检测特定数据流。 利用协议分析软件的统计工具显示网络报文的各种统计信息。 三、实验步骤 1、在PC中安装协议分析软件(如:Wireshark)。具体安装过程详见附录:Wireshark用户指南。 2、启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选择抓包菜单项启动实时监视器,开始实时跟踪显示网络数据报文。可根据系统提示修改显示方式,详见附录:Wireshark用户指南。 3、调出跟踪存储的历史报文,选择有代表性的ETHERNET,IEEE802.3,IP,ICMP,TCP,UDP报文,对照有关协议逐个分析报文各字段的含义及内容。 EHERNET报文格式 IEEE802.3报文格式 IP报文格式

4、设置过滤器属性,如目的地址,源地址,协议类型等。如过滤不需要的网络报文,过滤器允许设置第二层,第三层或第四层的协议字段。 过滤器有两种工作方式: 1)捕获前过滤:协议分析软件用过滤器匹配网络上的数据报文,仅当匹配通过时才捕获报文。 2)捕获后过滤:协议分析软件捕获所有报文,但仅显示匹配符合过滤条件的报文。选择统计菜单项可以显示网络中各种流量的统计信息,如:关于字节数,广播中报文数,出错数等。

UDP 客户/服务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目的是使用因特网提供的UDP 传输协议,实现一个简单的UDP 客户/服务器程序,以了解传输层所提供的UDP 服务的特点,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的软件接口风格,熟悉socket 机制和UDP 客户端/服务器方式程序的结构。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为UDP 客户/服务器实验。实验内容:UDP echo 客户/服务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UDP echo 客户/服务器程序完成以下功能: 客户从标准输入读一行文本,写到服务器上;服务器从网络输入读取此行,并回射(echo )给客户;客户读此回射行,并将其写到标准输出。 三、实验步骤 1、 总体设计 客户程序从标准输入读一行文本,写到服务器程序上;服务器程序从网络输入读取此行,并回射给客户程序;客户程序读此回射行,并将其写到标准输出。 2、 详细设计 U D P 客户-服务器程序所用套接口函数 1)服务器main 函数 2)服务器str_echo 函数

电子科技大学 汇编 实验报告

计算机专业类课程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郭小明 学号:2011060100010 日期:2013年12月24日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一 学生姓名:郭小明学号:2011060100010 一、实验室名称:主楼A2-412 二、实验项目名称:汇编源程序的上机调试操作基础训练 三、实验原理: DEBUG 的基本调试命令;汇编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 MASM宏汇编开发环境使用调试方法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DEBUG 的基本命令及其功能 2. 学习数据传送和算术运算指令的用法 3.熟悉在PC机上编辑、汇编、连接、调试和运行汇编语言程序的过程五、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计算以下表达式: Z=(5X+2Y-7)/2 设X、Y的值放在字节变量VARX、VARY中,结果存放在字节单元VARZ中。 1.编辑源程序,建立一个以后缀为.ASM的文件. 2.汇编源程序,检查程序有否错误,有错时回到编辑状态,修改程序中错误行。无错时继续第3步。 3.连接目标程序,产生可执行程序。

4.用DEBUG程序调试可执行程序,记录数据段的内容。 六、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PC机,MASM软件平台。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程序说明: 功能:本程序完成Z=(5X+2Y-7)/2这个等式的计算结果求取。其中X 与Y 是已知量,Z是待求量。 结构:首先定义数据段,两个DB变量VARX与VARY(已经初始化),以及结果存放在VARZ,初始化为?。然后定义堆栈段,然后书写代码段,代码段使用顺序程序设计本程序,重点使用MOV和IMUL以及XOR,IDIV完成程序设计。详细内容见程序注释。 程序清单:

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测绘学院 专业班级:测绘13级3班 学号:2013305517 学生姓名:王泽 指导教师:郭辉老师 2016年05月20日

安徽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软件开发上机实验 开课院系及实验室:测绘学院红楼二楼机房 实验1 编程基本知识练习 实验目的: 通过该实验课内容的练习,学生应掌握VB 编程的基本语法、变量的定义、数组(动态数组)的定义、VB 语言中子过程与函数的定义以及文本文件的读写等知识。 实验内容: 1)变量的定义动态数组的定义与应用; 2)矩阵的加、减、乘运算(定义Sub()子过程或Function()来实现); 3)数据文件的建立、数据的读取与写入。 实验步骤: 1.编辑界面 1.1 打开VB 编程工具,进入编程主界面。

1.2 在窗体上新建“读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两个按钮。 1.3 双击“窗体”进入代码输入界面,进行代码编辑。 2.用VB 编写的源代码 2.1 矩阵基本运算源码详见附录一。 (1)两矩阵相加 (2)两矩阵相减 (3)矩阵转置 (4)两矩阵相乘 (5)矩阵求逆 2.2 文本文件(本实验中data.txt)的读取源代码 (1)建立文本文件并输入数据 在桌面上新建一“data.txt” ( 文本文件路径为C:\Users\ WH\Desktop\练习\data.txt”)。输入以下内容: 6,7,4,0.005 A,35.418 B,45.712 C,25.270

D,24.678 在桌面上新建一“result.txt” ( 文本文件路径为C:\Users\ WH\Desktop\练习\result.txt”)。(2)从文本文件中读数据 Dim linedata as string, m_GaochaN as integer,m_Pnumber as integer,m_knPnumber as integer,M as Double,k1 as integer 'linedata 为存储文本文件一行信息的字符串变量 Dim a() as String,H() as Double 'a()为存储点名,H()存储高程 Open“C:\Users\ WH\Desktop\练习\data.txt”For Input As #1 Line Input #1, linedata k = Split(linedata, ",") m_GaochaN = Val(k(0)) m_Pnumber = Val(k(1)) m_knPnumber = Val(k(2)) M = CDbl(k(3)) For k1 = 1 To m_knPnumber Line Input #1, linedata k = Split(linedata, ",") a(k1)= k(0) GetstationNumber (a) H(k1) = CDbl(k(1)) Next Close #1 (3)将读入点名存储到点名数组中,且返回该点名所对应编号 Function GetstationNumber(name As String)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1 To m_Pnumber If P_Name(i) <> "" Then '将待查点名与已经存入点名数组的点比较 If P_Name(i) = name Then GetstationNumber = i Exit For End If Else '待查点是新的点名,将新点名放到P_Name 数组中 P_Name(i) = name GetstationNumber = i Exit For End If Next i End Function (4)从文本文件中写数据(将从data.txt 读入的数据,写入到result.txt 文件中) Open“C:\Users\ WH\Desktop\ 练习\result.txt” For Output As #1 outstring = outstring + str(m_GaochaN) +","

实验一TCPIP配置与测试

实验一TCP/IP配置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熟悉并掌握TCP/IP的基本配置。 2、掌握TCP/IP的基本测试方法。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局域网; 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 三、预备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Internet/Intranet与传统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采用了TCP/IP协议,TCP/IP通信协议是目前最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通信协议标准。它可以使不同的硬件结构、不同软件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TCP/IP 是一个广泛发布的公开标准,完全独立于任何硬件或软件厂商,可以运行在不同体系的计算机上。它采用通用寻址方案,一个系统可以寻址到任何其他系统,即使在Internet这样庞大的全球网络内,寻址也是游刃有余。 主流的操作系统都支持TCP/IP协议。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平台对TCP/IP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安装和配置管理都是基于图形化窗口的,只要对TCP/IP 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即使是初学者按照提示也能够很轻易地进行基本的安装配置。 TCP/IP配置完毕后,即可利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Windows提供了许多测试工具软件,常用的有: .Ping ,检测网络是否连通。 .Ipconfig ,显示目前TCP/IP的配置。 .Netstat ,显示目前TCP/IP网络连接与每一种协议的统计数据。 .Route ,显示路由配置信息。 .Tracert ,根踪由本机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主机所经的路由器及时间。 四、实验步骤 1、在Windows2000 Server中配置TCP/IP。

(1)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网络和拨号连接],打开网络和拨号连接对话框。 (2)选择[本地连接],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从组件列表中选择[1nternet协议(TCP/IP)] ,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如图 1.1所示的对话框。 图1.1 [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对话框 (3)选择1P地址分配方式,这里有两种情况: ●如果要通过动态分配的方式获取IP地址,请选择[自动获得IP地址选 项] 。这样计算机启动时自动向DHCP服务器申请IP地址,除了获取 IP地址外,还能获得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等信息,自动 完成TCP/IP协议配置。对于服务器一般不让DHCP服务器指派地址, 而应设置固定的IP地址。 ●如果要分配一个静态地址,请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选项,接着在 下面的区域输入指定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的网关地址,必须 为不同的计算机设置不同的IP地址,同一网段内的子网掩码必须相同。(4)选择DNS服务器地址分配方式,一般要使用DNS域名服务,如果要通过动态分配的方式获取IP地址,请选择[自动获得DNS服务器地址]选 项:如果要分配一个静态地址,请选择[使用下面的DNS服务器地址] 选项,接着在下面的区域输入指定的首选DNS服务器地址和备用DNS

TCPIP实验报告

TCP/IP技术实验报告 书 专业:[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张世超] 完成时间:9:28 AM

实验一网络应用程序基础 实验目得: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运用TCP/IP技术进行网络编程得基本知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得理解,掌握套接字网络通信编程技术,能够运用VC++为开发工具编程解决网络通信中得实际问题,进行一些简单得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实验内容: 1,Winsock得启动与终止。 2,Winsock得创建及绑定与关闭。 3,建立通信连接listen及accept与connect。 4,数据得传输。 5,简单得客户机/服务器之间得通信。 要求:通过在SDK模式下完成数据通信得过程,掌握Windows Socket得常用函数得形式与使用方法,理解数据通信得过程。 实验步骤: 1,打开VC环境 1,使用向导为客户端创建工程:选择可执行程序,选择使用wsa环境,单文档环境,其她得选择默认设置 2,在文件中添加代码 3,编译调试 4,使用向导为服务器端创建工程:选择可执行程序,选择使用wsa环境,单文档环境,其她得选择默认设置 5,在文件中添加代码 6,编译调试 7,分别打开两个系统命令窗口中,并分别在其中运行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程序。 8,在客户端侧输入字符,可以瞧到服务器收到字符串 参考代码:课本156页--160页 实验结果: Client: #include<Winsock2、h> #include<stdio、h> //服务器端口号为5050 #define DEFAULT_PORT 5050 #define DATA_BUFFER 1024 void main(int argc,char *argv[]) { ?WSADATA wsaData; SOCKET sClient; ?int iPort=DEFAULT_PORT;

电子科大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考核成绩:实验地点:仿真指导教师: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内容:1、实验名称、目的、原理及方案2、经过整理的实验数据、曲线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以及得出的结论4、对指定问题的回答 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清楚、文字简洁、图表工整,并附原始记录,按时交任课老师评阅实验名称: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测试与调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负反馈电路的设计原理,各性能指标的测试原理。 2、加深理解负反馈对电路性能指标的影响。 3、掌握用正弦测试方法对负反馈放大器性能的测量。 二、实验原理 1、负反馈放大器 所谓的反馈放大器就是将放大器的输出信号送入一个称为反馈网络的附加电路后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产生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与放大器原来的输入信号共同控制放大器的输入,这样就构成了反馈放大器。单环的理想反馈模型如下图所示,它是由理想基本放大器和理想反馈网络再加一个求和环节构成。 反馈信号是放大器的输入减弱成为负反馈,反馈信号使放大器的输入增强成为正反馈。四种反馈类型分别为:电压取样电压求和负反馈,电压取样电流求和负反馈,电流取样电压求和负反馈,电流取样电流求和负反馈。 2、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如下图所示,可以判断其反馈类型累电压取样电压求和负反馈。 3.电压取样电压求和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引入负反馈会使放大器的增益降低。负反馈虽然牺牲了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但它改善了放大器的其他性能指标,对电压串联负反馈有以下指标的改善。 可以扩展闭环增益的通频带 放大电路中存在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以及有源器件内部的极间电容,使得放大器存在有效放大信号的上下限频率。负反馈能降低和提高,从而扩张通频带。 电压求和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大 当 v一定,电压求和负反馈使净输入电压减小,从而使输入电流 s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大纲+过程)

《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一、适用范围 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二、课程名称 C程序设计 三、学时数与学分 总学时:90 总学分:4 实验学时:28 实验学分:1 四、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通过C程序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使学生全面了解 C 语言的特点,熟练掌握 C 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巧。 基本要求:了解和熟悉C语言程序开发的环境;学会上机调试程序,善于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并且能很快地排除这些错误,使程序能正确运行,达到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上机实验前,学生必须事先根据题目的内容编好程序,然后在实验时输入程序、调试程序、直至运行结果正确为止,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 注:带*的实验项目为选做实验项目 六、教材、讲义及参考书 《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平时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实验成绩以等级形式给出,评定等级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类。 1、平时考核:上机实验前,学生必须事先根据题目的内容编好程序,然后在实验时输入程序、调试程序、直至运行结果正确为止。在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编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及运用知识能力、程序编制正确性以及学生的课堂纪律、实验态度、保持实验室卫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

2、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后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八、实验教学大纲说明 本大纲共安排28学时的实验,其中带*号实验项目为选做实验项目,实际课时为18学时。实验项目多为设计性实验项目,每个设计性实验项目中都包含数个小的设计性题目,其中带*号的题目为选做题目,有时间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 九、实验项目 实验一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一个C程序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Visual C++6.0编译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独立使用该系统。 2.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 3.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1.用编辑程序,输入教材第一章例1.1程序,并进行编译和运行。应了解所用的系统是用什么命令进行编译和连接运行的。编译和连接后所得到的目标程序的后缀是什么形式的? 2.编写一个C程序,输出以下信息: **************************** very good! **************************** 3.输入并运行教材第一章中例1.3,了解如何在运行时向程序变量输入数据。 实验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实型变量,以及对它们赋值的方法,了解以上类型数据输出时所用格式转换符。 2.学会使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以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输入并运行以下程序: main( ) { char c1,c2; c1=97;c2=98; pr intf(“%c %c\n”,c1,c2); printf(“%d %d\n”,c1,c2); } 在此基础上 ①将第三行、第四行改为: c1=321;c2=353; 再使之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②将第二行改为: int c1,c2; 再使之运行,分析其运行结果。。 2.输入并运行以下程序:

实验1TCPIP属性设置(参考答案)

实验一TCP/IP属性设置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学习局域网接入Internet时的TCP/IP属性的设置; 2. 掌握ping、ipconfig等命令的使用; 3. 熟悉使用相关命令测试和验证TCP/IP配置的正确性及网络的连通性。 【二】实验要求 1. 设备要求:计算机2台以上(装有Windows 2000/XP/2003操作系统、装有网卡已联网); 2. 分组要求:2人一组,合作完成。 【三】实验预备知识 1. 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 (1)IP地址 IP地址(IP Address)就是给每个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32bit二进制地址,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IP地址经常被写成十进制的形式,中间使用符号“.”分开不同的字节,IP地址它就像一个人可以合法的在社会上办理银行卡、移动电话等社会活动所需要一个身份证号标识一样。 所有的IP地址都由国际组织NIC(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负责统一分配,目前全世界共有三个这样的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ENIC(负责欧洲地区)、APNIC(负责亚太地区),我国申请IP地址要通过APNIC,APNIC的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申请时要考虑申请哪一类的IP地址,然后向国内的代理机构提出。 (2)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子网络遮罩,它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3)默认网关 默认网关(Default Gateway)是一个可直接到达的IP 路由器的IP 地址,配置默认网关可以在IP 路由表中创建一个默认路径,一台主机可以有多个网关。默认网关的意思是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它就好像一所学校有一个大门,我们进出学校必须经过这个大门,这个大门就是我们出入的默认关口。现在主机使用的网关,一般指的是默认网关。一台主机的默认网关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指定的,必须正确地指定,否则一台主机就会将数据包发给不是网关的主机,从而无法与其他网络的主机通信。 (4)DNS服务器 DNS服务器(Domain Name System或者Domain Name Service) 是域名系统或者域名服务,域名系统为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域名地址和IP地址。用户使用域名地址,该系统就会自动把域名地址转为IP地址。域名服务是运行域名系统的Internet工具。执行域名服务的服务器称之为DNS服务器,通过DNS服务器来应答域名服务的查询。TCP/IP属性设置中填入的是DNS服务器的IP地址。 2. Ping命令 Ping命令是最常用的一种网络命令,用于确定本地主机是否能与另一台主机交换(发送与接收)数据报。根据返回的信息,可以推断TCP/IP参数是否设置正确以及运行是否正常。按照缺省设置,Windows上运行的Ping命令发送4个ICMP(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回送请求,每个32字节数据,

TCP.IP课程实验报告

TCP/IP协议族分析 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TCP/IP 概述 (3) 1.1 TCP/IP协议族定义 (3) 1.2 TCP/IP协议族的特点 (3) 1.3 TCP/IP协议族的分层 (3) 1.4 TCP/IP协议族的结构 (4) 第二章地址解析协议(ARP)——链路层 (5) 2.1 ARP概述 (6) 2.2 ARP的组成 (6) 2.3 ARP工作原理 (7) 2.4 ARP帧结构 (7) 第三章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网络层 (13) 3.1 ICMP协议简介 (13) 3.2 ICMP消息结构 (14) 3.3 Echo Request和Echo Reply查询消息 (14) 3.4 ICMP各字段分析 (15) 第四章传输控制协议(TCP)——运输层 (18) 4.1 TCP协议简介 (18) 4.2 TCP数据包结构 (19) 4.3 TCP数据包分析 (20) 4.4 TCP三次“握手” (25) 第五章普通文件传输协议(TFTP)——应用层 (27) 5.1 TFTP数据传输模式 (27) 5.2 TFTP会话实例 (28) 总结 (31) 参考文献 (31)

第一章 TCP/IP 协议族概述 1.1 TCP/IP协议族定义 TCP/IP协议族是指一整套数据通信协议, 其名字是由这些协议中的两个协议组成的,即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和网间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虽然还有很多其他协议,但是TCP和IP显然是两个最重要的协议。 1.2 TCP/IP协议族的特点 TCP/IP协议族有一些重要的特点,以确保在特定的时刻能满足一种重要的需求,即世界范围内的数据通信。其特点包括: ●开放式协议标准。可免费使用,且与具体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无关。由于它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因而即使不通过Internet 通信,利用TCP/IP来统一不同的硬件和软件也是很理想的。 ●与物理网络硬件无关。这就允许TCP/IP可以将很多不同类型的网络集成在一起,它可以适用于以太网、令牌环网、拨号线、X.25网络以及任何其它类型的物理传输介质。 ●通用的寻址方案。该方案允许任何TCP/IP设备唯一的寻址整个网络中的任何其他设备,该网络甚至可以像全球Internet那样大。 ●各种标准化的高级协议。可广泛而持续地提供多种用户服务。 1.3 TCP/IP协议族的分层 图1-1 TCP/IP协议族中不同层次的协议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数组)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数组) 1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输入、输出方法; (2)熟练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 (3)掌握与数组有关的常用算法(查找、排序等)。 2实验内容 编写函数catStr(char str1[],char str2[])用于进行两个字符串的连接,编写函数lenStr(char str[])用于统计一个字符串的长度,并在主函数中调用。 要求: 1、不允许用strcat()和strlen()字符处理库函数; 2、在主函数以直接初始化的方式输入两个字符串str1和str2.调用函数 strlen()计算并返回两个字符串的长度; 3、调用函数catstr()连接两个字符串(将str2连接在str1后面); 4、调用函数lenstr()计算并返回连接后字符串的长度; 5、在主函数中输入两个原始的字符串及几个字符串的长度,以及处理后字 符串及其长度。

3算法描述流程图

4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void catStr(char str1[],char str2[]) { int i,j; for (i=0;str1[i]!='\0';i++); for(j=0;str2[j]!='\0';j++) str1[i+j]=str2[j]; str1[i+j]='\0'; } lenStr(char m[] ) {int i;

for (i=0;m[i]!='\0';i++); printf("%d",i); } void main() {char s1[50]="forever",s2[50]="more"; printf("s1=%s,s2=%s",s1,s2); printf("\ns1的长度:"); lenStr(s1); printf("\ns2的长度:"); lenStr(s2); catStr(s1,s2); printf("\n连接后的字符:"); printf("%s\n",s1); printf("连接后字符的长度:"); lenStr(s1); printf("\n"); } 5测试数据 s1=forever, s2=more 6运行结果 7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输入程序时,少写了半边引号,调试时发现存在错误,找到了错误并加以改正。无论什么事,细心都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对于函数的定义和声明,数组以及循环语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函数的使用,以及与数组有关的常用算法。此次实验不是调用strlen()和strcat()函数,而是通过自己设计程序来进行字符串的连接以及计量字符串的长度,由此我学会了如何去理清自己的思路来设计程序。

TCP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TCP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 姓名: 班级:

一.实验目的 实现在TCP方式下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传输过程。 二.实验要求 编程实现一个聊天室系统。该系统首先必须设立服务器,建立完成后必须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建立成功后可以接收客户端输入的信息。该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用户通过客户端发送消息。服务器端在收到消息后,显示在主界面上 实验报告要求有实现过程的流程图,对主要的函数及其参数给予说明,要有实现过程的主要程序段,并对各段程序的功能及作用进行说明。 三.程序实验原理及流程图 在TCP/IP协议下,通讯是建立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由客户端想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服务器响应后建立连接,然后才能开始进行通讯。一下是实现的流程图。 系统工作流程:

四.节目设计 在VC++的MFC下创建基于对话框模式的TCP服务器端和TCP客户端,设置控件并调整相应的属性。下面是初始化的效果:

五.主要函数及其参数说明 1、服务器端 1)BOOL CCSocketDlg::OnInitDialog() 用于初始化对话框。在这个这个系统自动生成的函数中添加对进程的控制。 count=0; m_list.InsertColumn(0,"消息");

m_list.SetColumnWidth(0,435); m_edit.SetLimitText(99); for (int i=0;i<50;i++) msgsock[i]=NULL; //设定地址 serv.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serv.sin_family=AF_INET; serv.sin_port=5000;//htons(5000); addlen=sizeof(serv); m_button.EnableWindow(FALSE); //创建socket sock=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绑定 if (bind(sock,(sockaddr*)&serv,addlen)){ m_edit.SetWindowText("绑定错误"); } else{ //m_list.InsertItem(count++,inet_ntoa(serv.sin_addr)); m_edit.SetWindowText("服务器创建成功"); //开始侦听 listen(sock,5); //调用线程 AfxBeginThread(&thread,0); 2)getcount() 用于获得还没有使用的socket数组号int CCSocketDlg::getcount(){ for (int i=0;i<50;i++){ if (msgsock[i]==NULL) return i;} return -1;

TCPIP实验之IP数据包分析--

TCP/IP协议与编程实验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题目用Wireshark抓包分析ip数据包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会初步使用Wireshark,能在所用电脑上进行抓包 2、了解IP数据包格式,能应用该软件分析数据包格式 3、查看一个抓到的包的内容,并分析对应的IP数据包格式 二、实验内容 Wireshark 是网络包分析工具。网络包分析工具的主要作用是尝试捕获网络包,并尝试显示包的尽可能详细的情况。 实验步骤: 1、打开wireshark,选择接口选项列表。或单击“Capture”,配置“option” 选项。

2、设置完成后,点击“start”开始抓包: 3、显示结果: 3、选择某一行抓包结果,双击查看此数据包具体结构。

4、捕捉IP数据报。 ① 写出IP数据报的格式。 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含义如下: (1)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方使用的IP协议版本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即IPv4)。 (2)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请注意,这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长(1个32位字长是4字节),因此,当IP的首部长度为1111时(即十进制的15),首部长度就达到60字节。当IP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充字段加以填充。因此数据部分永远在4字节的整数倍开始,这样在实现IP协议时较为方便。首部长度限制为60 字节的缺点是有时可能不够用。但这样做是希望用户尽量减少开销。最常用的首部

3)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个字段在旧标准中叫做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使用过。1998年IETF把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 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 (4)总长度总长度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总长度字段为16位,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16-1=65535字节。长度就是20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这时不使用任何选项。 (5)标识(identification) 占16位。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并将此值赋给标识字段。但这个“标识”并不是序号,因为IP是无连接服务,数据报不存在按序接收的问题。当数据报由于长度超过网络的MTU而必须分片时,这个标识字段的值就被复制到所有的数据报的标识字段中。相同的标识字段的值使分片后的各数据报片最后能正确地重装成为原来的数据报。 (6)标志(flag) 占3位,但目前只有2位有意义。 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记为MF(More Fragment)。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记为DF(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7)片偏移占13位。片偏移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相对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片偏移以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这就是说,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8)生存时间占8位,生存时间字段常用的的英文缩写是TTL(Time To Live),表明是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由发出数据报的源点设置这个字段。其目的是防止无法交付的数据报无限制地在因特网中兜圈子,因而白白消耗网络资源。最初的设计是以秒作为TTL的单位。每经过一个路由器时,就把TTL减去数据报在路由器消耗掉的一段时间。若数据报在路由器消耗的时间小于1秒,就把TTL值减1。当TTL值为0时,就丢弃这个数据报。 #TTL通常是32或者64,scapy中默认是64 (9)协议占8位,协议字段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以便使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应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在scapy中,下层的这个protocol一般可以从上曾继承而来,自动填充,我们一般可以省略不填此项) (10)首部检验和占16位。这个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但不包括数据部分。这是因为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一下首部检验和

TCP协议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内容摘要 该实验报告了TCP协议分析实验相关分析; TCP协议分析是通过Wireshark分析TCP协议的报文格式,如理解TCP报文段首部各字段的含义,理解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了解TCP的确认机制,了解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实验目的 1. 通过协议分析软件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 2. 理解TCP报文段首部各字段的含义; 3. 理解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4. 了解TCP的确认机制,了解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实验原理 连上in ternet的PC机,并且安装有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 实验原理及概况 TCP是因特网中最主要的运输层协议,它能够在两个应用程序章提供可靠的、有序的数据流传输,能够检测传输过程中分组是否丢失、失序和改变,并利用重传机制保证分组可 靠地传输到接收方; TCP首部格式如下图所示: 位U 3 16 24 31 首先是源端口和目的端口,服务器提供服务的端口号是固定的,比如:Web服务端口 号是80,而客户端的端口号是由操作系统随机分配一个用户端口号。TCP提供字节流服务, 它为分组中的每个字节编号,首部中的序号表示分组中第一个字节的编号。接收方用确认号 表示它期望接收的数据流中下一个字节编号,表明确认号之前的字节接收方都已经正确接收 了。数据偏移字段表示报文段的首部长度。标志部分包含6个标志位,ACK位表明确认号 字段是否有效;PUSH位表示发送端应用程序要求数据立即发送;SYN、FIN、RESET三位 用来建立连接和关闭连接;URG和紧急指针通常较少使用。接收端利用窗口字段通知发送 方它能够接收多大数据量。检验和字段是接收方用来检验接收的报文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出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2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 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 实验报告 班级 学生 学号 教师任通菊

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运用MATLAB软件工具,仿真随机数字信号在经过高斯白噪声污染后最佳的恢复的方法。 2、熟悉匹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3、研究相关解调的原理与过程。 4、理解高斯白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5、了解如何衡量接收机的性能及匹配滤波器参数设置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于二进制数字信号,根据它们的时域表达式及波形可以直接得到相应的解调方法。在加性白高斯噪声的干扰下,这些解调方法是否是最佳的,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数字传输系统的传输对象是二进制信息。分析数字信号的接收过程可知,在接收端对波形的检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背景噪声下正确的判断所携带的信息是哪一种。因此,最有利于作出正确判断的接收一定是最佳接收。 从最佳接收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接收设备可以看作一个判决装置,该装置由一个线性滤波器和一个判决电路构成,如图1所示。线性滤波器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输出某个物理量提供给判决电路,以便判决电路对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发送信息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决,或者说作出错误尽可能小的判决。 图1 简化的接收设备 假设有这样一种滤波器,当不为零的信号通过它时,滤波器的输出能在某瞬间形成信号的峰值,而同时噪声受到抑制,也就是能在某瞬间得到最大的峰值信号功率与平均噪声功率之比。在相应的时刻去判决这种滤波器的输出,一定能得到最小的差错率。 匹配滤波器是一种在最大化信号的同时使噪声的影响最小的线性滤波器设计技术。注意:该滤波器并不保持输入信号波形,其目的在于使输入信号波形失 t输出信号值相对于均方根(输出)噪声值达到真并滤除噪声,使得在采样时刻 最大。

C+程序设计实验报告-2013

C++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许加兵_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3年9月-12月

C++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实验1 C++集成开发环境与C++函数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使用Visual Studio 2010的C++集成开发环境; 2、熟悉Visual Studio 2010环境的基本命令、功能键和常用的菜单命令; 3、学会完整的C++程序开发过程; 4、学习并掌握C++函数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 1、安装、了解和使用Visual Studio 2010的C++集成开发环境; 2、通过以下的C++函数程序设计,熟悉Visual Studio 2010环境的基本命令、功能键和常用的菜单命令; 3、通过以下的C++函数程序设计,学会完整的C++程序开发过程; 4、完成以下的C++函数程序设计和调试: 1)编写一个函数print(),将一个整型向量输出到cout。此函数接受两个参数:一个字符串(用于“标记”输出)和一个向量。 2) 编写一个函数,接受一个vector 参数,返回一个vector ,其每个元素值是对应字符串的长度。此函数还找出最长和最短的字符串,以及字典序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符串。 三、简要说明C++开发环境安装和配置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