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 ,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我国的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2. 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预防医学实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1)

1.分子遗传流行病学

2.慢性病流行病学

3.传染病流行病学

4.临床流行病学

5.医学现场统计学应用

6.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

(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2)

1.工业毒物的生物效应与机制

2.环境有害因素生物效应与机制

3.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与健康关系

4.环境基因组学

5.卫生检验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3)

1.分子营养学

2.营养与疾病

3.公共营养与健康

3.食品安全

4.食品毒理与保健功能评价

(四)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4)

1.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2.妇幼保健

(五)卫生毒理学(100405)

1.纳米毒理学

2.环境毒理学

3.干细胞的生物学与应用

4.新药研发及安全性评价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1. 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基础,脱产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职硕士可适当延长,但不应超过一年。

2. 时间安排: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 硕士研究生地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修总学分应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6学分。

1. 公共课:第一外语(英语、日语、俄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专业公共课:医学研究的数据管理与分析

3. 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高级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医用统计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 专业课: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现代多元分析方法、现代职业卫生学、现代环境卫生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高级儿少卫生学、卫生毒理学

5. 选修课:科技论文写作、情报需求与检索、实验动物学、病毒学、现代化仪器的使用与进展、免疫组化技术、流行病学新进展、生存分析、生物信息学、环境应用化学、生物电镜技术、毒理学研究进展、分子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等

各二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录1

五、文献阅读

要求硕士研究生能熟练阅读本专业文献,阅读与本人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约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能少于50%,并在第二学期末撰写1篇综述文章,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尽早为每个研究生确定选题范围,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提出论文选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考核,经认可后方可进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对开题报告未通过者,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认真修改,重新开题。

七、中期考核

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由各学系组织并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要求的内容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考核结果保存在学院。

八、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包括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工作期间,导师要及时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按时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完成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

九、科研成果

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应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本专业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

十、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参加规定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外,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和研究前沿;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不断增强体魄。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新乡医学院 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机构、卫生检验与检疫机构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与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 1.掌握一定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理论; 2.掌握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卫生监督、监测基本技能; 3.能够设计、实施和评价公共卫生项目; 4.系统掌握公共卫生调查研究方法; 5.能独立开展公共卫生专业领域内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并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6.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7.掌握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与指挥的基本要领; 8.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地运用于本学科。 二、研究方向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公共卫生硕士专业主要从以下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 1. 疾病预防与控制 2. 环境与职业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 3. 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防治 4. 临床与卫生检验 5. 营养保健与食品安全 6.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为半年,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和诊疗技能训练、科学研究(含论文工作)为二年半。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必修课(2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 1.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3.英语 144 12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二)学科必修课(8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1.微生物与免疫学 24 2 2.现代毒理学 24 2 3.现代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30 2 4.高级流行病学 24 2 (三)公共选修课(3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1.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20 1 2.科研方法 15 1 3.实验动物学 15 1 (四)专业课(2学分) 1.该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生按二级学科集中授课和考核,主要讲授《公共卫生新进展》(共30学时),在第三学期前完成。 2.除学习《公共卫生新进展》以外,不同方向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自学相关专业内容。 3.导师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指定相关的必读书刊。 (五)专业英语(1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求职方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求职方向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总体上来说,就是三大领域: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因为自己是预防医学领域的学生,所以想随便写两句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 预防医学的就业前景,相比来说,可能要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就业面广一些。而且就业后接触的行业领域要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丰富一些。预防专业的考研问题,其实并不像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那样必须化。因为不管任何学历的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就业。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 现在说说就业情况,当然了,下面列出的情况,都是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背景,没人的情况下,完全凭借学历程度和自身能力找到的工作。 基础医学的本科生毕业,如果只是本科毕业,可能只能到一些研究所,高校,医药科研公司去做很简单的重复工作,毕竟上面有无数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海归压着,或者当医药代表。或者除非你在上大学时期,就准备出国深造,那么学基础的,本科毕业后,继续出国读硕士,博士的话,那是个很好的选择。 所以,基础的学生,很多都是7年制的,直接出来是硕士,或者就是本科毕业后不断的考硕,考博,然后出国,最后在国外继续迷茫。。。。 临床专业的学生,那就不用说了,如果只是本科毕业的话,除非你有关系,否则可能很难医院工作,除非是你愿意去乡镇的卫生院,区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以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了逃避这种情况,都纷纷将临床专业设置为7年制硕士。而你要想进区级医院,市级医院或者2甲以上医院的话,最起码是硕士,有的三级医院,起点都是博士,博士后,甚至是带项目的博士,毕竟,学临床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只能到医学从事医疗工作。离不开医院的工作环境。 而预防医学的学生,在不同的学历阶段,就业面是不一样的: 本科毕业,就是到区级,县级的CDC,或者卫生监督所,总体来说,工作相对算稳定,有保障,但是想有大发展的话,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不会有特别高的收入。或者考卫生局的公务员,因为卫生行政部门,招录公务员,基本上只要学预防医学的,很少用到临床的和学基础的,因为卫生局需要的是有宏观,大卫生概念,人群健康整体概念的以学生,这是制定政策的基础。 硕士毕业:因为在硕士期间,你是做项目的,做科研课题的,也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人。同时,你的专业背景,科研学习经历等等,可以去以下一些工作单位: 1,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预防保健科,病案统计科,信息统计科,也可以到医院的科研处,教育处等等,因为你有做项目,管理医疗项目的经历,有从事项目开发与监管的经历(不过,不是所有医学院校的预防专业研究生都如此的)。 2,可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出版社,杂志社,从事医学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如果能到核心期刊的出版社工作的话,待遇也很好的。 3,可以到高校,从事助教工作,不过,说实话,除非你硕士毕业时能留在你所念的学校的院系里,否则,如果是想进一所新的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话,基本要是博士为起点。但在高校收入不会很高,除非有一天,你成为研究生导师以后。 4,可以到一些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像CDC,监督所,一些科研单位,同时,因为预防医学有很多分支,如果你是学毒理的,环境卫生的,食品卫生的,你或许可以去一些医药,食品安全的生物技术公司等,如果是学统计与流行病,慢性病,妇幼卫生的话,可能只能到一些科研单位和医疗单位。 5,同时,也可以考国家公务员,地方级的公务员等等,而且要考国家公务员的话,基本上都要求硕士为起点。卫生部和人口计生委,药监局,是作为医学生考国家公务员三个主要选

兰州大学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 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护理学专业开办于2001年,兰州医学院于2004年整体倂入兰州大学后,本专业依托兰州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平台优势,继续贯彻“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激励创新”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医学护理人才。承担本专业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共设有60个研究所/教研室,762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94人、副教授252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246人;主任医师201人、副主任医师374人。158人具有博士学位,781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骨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和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10个(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心血管医院、甘肃男科医院、甘肃省消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辅助生殖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复明中心、甘肃省糖尿病咨询中心、甘肃省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甘肃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甘肃省卫生厅重点学科25个(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眼科、心电生理介入专业、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血液病专业、内分泌专业、传染病专业、呼吸专业、药剂专业、胃肠内科、普通外科专业、小儿外科、危重病学专业、妇科肿瘤专业、小儿内科、皮肤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糖尿病专业、急救医学科、麻醉手术科、肾病科)、甘肃省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疾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学科2个(外科学、内科学)、国家级培训基地16个(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师学会外科分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105300)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公共卫生事业; 2. 具有所学专业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现代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3. 掌握公共卫生的管理方法和技能,能独立从事公共卫生的现场工作;能结合公共卫生实际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掌握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的知识及本学科的技能和技术,能独立处理本学科的问题,具有现代公共卫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能结合公共卫生实践完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 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职业病防治 2.食品安全 3.疾病预防控制 三、培养方式及学制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3年。 2.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由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现场专题研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学习安排如下: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学习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至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专业实践

安排学员到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机构、体制、工作范围、任务职责、管理形式、卫生服务需求等现状。同时,必须结合实践,就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并撰写一份《实践总结报告》。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至第三学年:现场专题研究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学员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就公共卫生专业领域内某一热点或重点问题开展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最终完成专业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实行选聘,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校内、外导师的聘任由学院提名,并报研究生学院审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实习实践 在培养过程中,强调人才培养与我国公共卫生实际需要相结合;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现场专题研究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采用“公共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的模式,保证不同领域考生学习的需求。 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公共卫生案例分析、论文评阅、卫生政策、公共卫生热点与进展(讲座);专业必修课:职业病防治方向包括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职业病危害卫生工程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方向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物中毒案例分析;疾病预防控制方向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社区干预;专业实践一年(到实践基地);选修课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公共关系学、医学研究数据管理与分析、现场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常用统计软件及应用、抽样调查技术等。要求修满40学分。 对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条件者,由广东药科大学授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取无菌纱布的正确方法是0.99分 A.用消毒的手指拿取纱布 B.戴手套拿取纱布 C.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纱布 D.用灭菌换药镊子夹取纱布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取无菌纱布的正确方法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纱布。 2、可能致肺癌的是0.99分 A.长期饮用含藻类毒素的地沟水或井水 B.长期接触石棉 C.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D.长期接触汞 E.长期接触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长期接触石棉可以物理刺激肺导致肺癌。 3、和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材0.99分 A.灭菌剂或物理、化学灭菌方法 B.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 C.应用物理灭菌方法 D.杀灭结核杆菌的消毒剂或中、低效消毒剂 E.杀灭细菌繁殖体的消毒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和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材时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4、传染病区使用的拖把0.99分 A.拖把应有明显的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B.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C.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min后,用拖把拖干净 D.拖把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洗干净,晾干备用 E.应先消毒,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备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传染病区使用的拖把应先消毒,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备用。 5、某工地食堂用餐后半小时左右,有多名工入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出现发绀,并出现精神萎靡、头晕、头痛、乏力、心跳加速,有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最大可能是0.99分 A.沙门菌中毒 B.大肠杆菌肠毒素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四季豆中毒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100401K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Public Health)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态度,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传染病控制与职业病、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改进人群工作、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与人群合理营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要求: 1.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2.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3.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公正执法,以保护人民健康、控制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己任; 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充分认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5.具有创新精神,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 6.尊重同仁、树立团队意识。 (二)知识要求: 1.基本掌握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指导今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征; 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及诊断和防治原则; 4.掌握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理论知识; 5.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6.掌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毒理学方法; 7.掌握不同条件下对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和评价的知识; 8.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监督执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9.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类别名称: 公共卫生硕士 专业类别代码: 105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从事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卫生行政管理、医疗保健管理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门人才。 1、具有所学专业领域的较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现代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2、掌握现代公共卫生管理方法和基本技能,能独立从事公共卫生的现场工作,能结合公共卫生实际发现问题,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3、具有系统的卫生服务知识,具备医院管理及社区医学管理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并熟练地运用于本学科。 二、学习年限 (一)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二)时间安排: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当修满规定学分时,进行专业实践和专题论文研究。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进行,如论文未完成可申请延长一年。 三、培养方式 由学院、教研室及生源单位导师小组共同负责,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培养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在培养工作中,强调人才培养与我国公共卫生实际需要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46学分。学生必须通过我校组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的学分,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社会实践,完成学位论文,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把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3.实行学校导师与现场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方式,由公共卫生学院的导师与教学实践基地的专家共同组成导师小组,共同完成公共卫生硕士(MPH)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组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培养。由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抓好研究生的业务实践、调查研究、开题报告及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质量。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工作计划。 4.由学院组成综合答辩委员会,对各学科论文进行把关,严格实行论文预答辩和答辩制度。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有: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文件(新)

关于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各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证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现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提出如下竟见。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指见》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与领袖型企业的深入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本专业生源情况、学生的学习志愿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点进行核心课程整合,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要求 1、校企合作 专业瞄准对应领域的国内前五、省内前三的知名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其中1-2 家优秀企业深度开展合作,明确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讨、制订课程体系。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不要高也不要低。就业岗位2-3 个,针对岗位阐述人才培养规格,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等要

求。 3、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特点,专业可采取1422 、三循环、理论-实习-理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2)公共课两课、体育、公共选修课等公共课由学院公共教学部统一制定。英语课方面,要以专业为核心,调研本专业就业岗位对英语素养的要求,以专业为主体,在专业课中渗透英语素养的培养。公共教学部负责全院休闲英语、考试英语、IT 英语、能力英语等教学。 (3)专业课 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课包括实训应控制在15 门以内,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门数2 门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 门。专业课的学时要充分,建议每门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6 学时以上。 对就业岗位起重要支撑作用、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紧密的理论学期的专业课和实训要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应在3-4 门左右,建议核心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8 学时以上。除第一学期之外的其它学期均要有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应被列为考试课的重点,采取教考分离。 (4)实习各专业实习由专业与学院实习就业处共同制定。 (5)学时与学分 三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8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60 学分;两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200 -24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30 学分。

2019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哪些专业

2019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哪些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简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 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 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实践水平、创新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应用 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 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水平;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 食品实行卫生监督的基本水平;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 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基本水平;熟 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 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水平。本科毕业时,如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例》,可授予医学 学士学位。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简介: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营养 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抗营养素等成分)在机体里分布、运输、消化、代谢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通过专业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基础医学、营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毕业生能够成为 从事人群的营养指导、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防病治病、医院 临床营养治疗和指导食品配制的高级营养专业人才。就业单位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宾馆、医院营养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各级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CDC)、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和卫生管理机构等。 妇幼保健医学专业简介: 妇幼保健医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妇幼保健基础医学知识,具备基 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 资格考试,能在基层从事妇幼保健和妇产科、儿科常见病的防治,具 有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水平,也能在妇幼保健业务及行政部门从事临床、预防、科研、管理等方面 工作的医学高级妇幼保健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及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交大预防医学习题册及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预防医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科)、护理学(专升本) 绪论 一.选择题 1."人类-环境"系统是以____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A. 环境 B. 生物 C. 人类 D. 物质 E. 食物 2.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内处于: A.相对的不平衡状态 B.相对的暂时的平衡状态 C.绝对的不平衡状态 D.绝对的平衡状态 E.无关状态 3.人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辩证关系是: A.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D.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E.进行信息传递 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 A.防治急性传染病 B.防治慢性传染病 C.防治恶性肿瘤 D.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E.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 5.影响健康的因素来自 A.生活方式 B.环境条件 C.生物遗传因素 D.医疗卫生服务 E.以上都是

6. 我国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全社会的人群 B.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人群 C.接触环境致病因素的人 D.机体对疾病抵抗力较低的人群 E.高危人群 7. 现代医学模式是 A.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D.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 关于临床前期预防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康复训练 B.疾病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C. 传染病确诊后的疫情报告 D.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E.对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格检查 9.一级预防的内容不包括: A.消除或控制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 B.预防接种、合理营养 C. 健康咨询、健康教育 D.开展婚前检查 E.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 二.填空题 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_环境因素_、行为生活方式_、医疗卫生服务_、_生物遗传因素_。 2. 预防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3. WHO宪章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整个身体、精神和 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4.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名词解释 1.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探讨其作用规律,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消除或最大限度的减小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各项工作的高级公共卫生专门人才。(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和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疾病控制中心、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监测、社区医疗等机构从事预防、卫生管理、保健工作及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 ,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立志为我国的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2. 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预防医学实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1) 1.分子遗传流行病学 2.慢性病流行病学 3.传染病流行病学 4.临床流行病学 5.医学现场统计学应用 6.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 (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2) 1.工业毒物的生物效应与机制 2.环境有害因素生物效应与机制 3.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与健康关系 4.环境基因组学 5.卫生检验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3) 1.分子营养学 2.营养与疾病 3.公共营养与健康 3.食品安全 4.食品毒理与保健功能评价 (四)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4) 1.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2.妇幼保健 (五)卫生毒理学(100405) 1.纳米毒理学 2.环境毒理学

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简介

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一、学科概况 公共卫生是非医学领域和范畴,目标旨在通过公共政策的形成、法律法规的保证,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以达到保护、改善公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而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领域与范畴,关注人群的健康、疾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五大卫生和监督监测等手段进行人群健康的保护,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前者强调宏观政策形成和社会支持环境,后者强调卫生技术手段干预。 公共卫生起源于城市的出现,但在几千年中有关公共卫生的知识处于经验层次。自17世纪和18世纪,为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在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公共卫生进入科学的定量研究阶段,学科开始形成。17世纪John Graunt进行了死亡分布及其规律性的研究,18世纪Pierre Charles Alexandre Louis和William Farr提出一系列流行病学重要概念并将统计学引入公共卫生学;1796年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使传染性疾病的主动免疫预防走上科学轨道;1848-1854年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的调查分析,形成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学基石。同时期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测量技术的进步使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Ramazzini报道了矽肺病、铅中毒等,Pott报道了多环芳烃致癌的因果关系,Bernard研究了CO中毒机制,并与Magendie 和Orfila一道奠定了职业毒理学基础;在对食物与人体的化学组成的

2017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定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1: XX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英文名称)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 (一)科学和学术领域 (二)专业能力领域 (三)行业与社会领域 (四)职业素养领域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四、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 五、修读要求 (一)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 授予学位: (二)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 2.所有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选修课程须修满40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程须修满8学分;实践创新学分≥40学分,其中选修学分须修满8学分(超出部分可转为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六、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 注:①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本培养仅列出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见《泰山医学院公共选修课程指导书》;②实践创新选修课程的学分评定方法见《泰山医学院实践创新学分管理办法》。 七、时间分配 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周)

八、课程教学计划表 (一)通识课程教学计划表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表

(三)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 (四)实践创新课程教学计划表 1. 本模板适用于以下各专业(18个):临床医学本科、医学影像学本科、口腔医学本科、护理学本科、医学检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药学本科、临床药学、中药学本科、制药工程本科、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康复治疗学本科、口腔医学技术本科、药物制剂本科、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眼视光学本科、运动康复本科、运动人体科学本科。 2. 专业方向课程在主体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中加入,并做好备注。 3. 集中考试课程在备注中以“*”标注。 4. 各专科和专升本专业参照相应本科专业内容。

三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三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试点工作 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临床医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南京大学医学院启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改革试点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改革项目,提高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以下简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专业方面,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掌握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二、研究方向 01内科学02儿科学03神经病学04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05影像医学与核医学06临床检验诊断学07外科学08妇产科学09眼科学10耳鼻咽喉科学11肿瘤学12麻醉学13急诊医学14皮肤病与性病学15临床病理学16全科医学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1、课程学习:入学后一学期内利用平时或晚间及周末在学校完成 学位课程学习。 2、临床技能训练: 按国家卫计委要求进行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结合临床工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工作。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学时 公共基础课(A类) 英语 4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 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三选 一) 1 18 专业基础课(B类)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研伦理简介 2 36 重大疾病的研究进展 2 36 专业实践课(C类) 临床技能培训 6 108 循证医学 1 8 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1 8 医学法学 1 8 重点传染病防治 1 8 学术讲座 2 36 公共选修课(D类) 炎症与疾病 2 36 生物医学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36 生物信息学与医疗大数据 2 36 生物医学仪器分析 2 36 生物医学科学史 2 36 疾病研究的生物学方法 2 36 实用医学实验动物学 2 36 公共卫生与重大传染病预防 2 36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公共卫生学院2012年5月20日 一、预防医学专业办学基本情况 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并在医学院、医科大学、医学院、第一医学院、医学院、医学院等学校进行招生;20世纪90年代改称为预防医学专业,至2003年已有52所医学院校开设此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库,目前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校为95所。我校于1959年首次招收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1964年首届毕业生毕业。2007年学校根据办学实际,扩大了预防医学招生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个专业方向(妇幼保健方向和卫生检验检疫方向);2009年以后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我校不再设置专业方向,从2009年起,我校只设置预防医学专业,每年招生数约180人。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即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涉及三个层次: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 (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 (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