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

民族地区旅游
民族地区旅游

民族地区旅游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

一般特征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

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

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所以,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

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功

能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办法?这些,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

资源和市场摘要: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

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持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

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

必增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

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

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

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

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

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

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

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

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很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

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

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

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

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

是闻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和生物圈》自然

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

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很多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

也有很多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

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

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

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假如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但有距今久远的古人

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

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

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

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

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

游活动内容。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

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

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

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

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很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

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

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

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

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

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1、世界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

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定摘要: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300美元,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1000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3000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

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1989年全世

界国际旅游人数4亿、国际旅游收入2092亿美元为基数来猜测摘要:到1995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5.15亿,收入3430

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6.37亿,收入5270

亿美元。上述猜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4%为条件作出的。而东亚太平

洋地区,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

在80年代达到了9.3%的年均增长率;到90年代仍将保持这个

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恰恰

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300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

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又不平衡,当前已有38个城市、8000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

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2、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

局基础上形成的。近

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

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

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

升。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196

1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11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

数的1.5%,国际旅游收入为3.6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

的4.9%;1990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5000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12%,国际旅游收入达37亿美元,

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16.0%,30年内两者分别增长45.4

倍和103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5.5倍,收入增长31.5倍。据世界旅游组织猜测,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

速度仍居世界首位。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

将从1989年的11%上升到22%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13%上升到30%。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

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50%,美洲约

占20%,亚太约占20~30%,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

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21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

于亚太地区。

3、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按人均CNP达到300美

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

1990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34亿元,国内旅

游约2亿人次。一方面因为休憩观点和方式的变化,很多人已厌倦节

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

数民族地区观光;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回头客趋于减少,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

略需要。

带动和效益摘要: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功能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

次较低,群众的温饱新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所以,民族地区通过对旅

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产生积极的意义。(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动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

高度综合的非凡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

贸易外汇收入,不但能够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

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动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能

够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

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

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

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绝大多数地区经

济还较为落后,开发旅游业,能够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

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

形态转化,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功能,促动区域

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动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

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功能。因为绝绝大多数民族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

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促动了和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

套发展,使原来聚集水准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产业

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相关资料表明,每增加1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5名间接从业人员。所以,发

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不但能够扩大就业,而且还能够促使民族地区人

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动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

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

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为此,不但要大力开发

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对

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

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

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

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非凡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

优于一般环境质量,所以,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

文化和自然环境,能够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动功能。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

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

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向来看,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喜好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

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

所以,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但能够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

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非凡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

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能够有效地改

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和现代文明和外

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基础和交通摘要: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碰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当前,制约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

很多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起点很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摘要:(1)民族地区

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

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很多

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

地区,旅游开发时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

入的总量。(2)很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

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

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

段是广泛展开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

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是老、少、边、穷

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入外资

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

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

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入。

(二)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

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国际旅游经济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

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量可观的港、澳、

台地区距离较远,因为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入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

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

到民族地区。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

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

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

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新问题,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

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很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

区之间距离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

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

因为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有着“旅长游短”

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

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

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优势却大不一样。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

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防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

游交通存有的主要新问题是摘要:(1)和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

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网络

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

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西藏等地区,仍然交

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影响,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水

平低。

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很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

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水准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喜好,从而

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和宣传摘要: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策略和办法

当代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热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旅游业作为一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到旅馆业、旅行社业、交通运

输业、邮电通讯业、娱乐业以及园林、海关、艺术、医疗等众多产业

和经济部门。假如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来看,可说是

“以一业带百业”,牵动了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链条的加速转动。

(一)制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战略规划

在世界旅游的黄金时代,民族地区不应只在传统产业的圈圈里做文章。旅游业是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突破传统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格局,注

入新的经济动力的“龙头”。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战略性的

办法扶植旅游业,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

当前,在各省区都已制订了“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基础上,还有

必要制订一个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开发

是分省域实行的。旅游业经营跨越省域展开,其开发本身要在高层次

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实行,才能保证区域经营的合理性。民族地区旅游

开发总体战略规划要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实

行开发上的分区、分期指导。从资源普查到各地域的效益产生,都能

通过区域规划落实到空间,强化我国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布局的科学性

和计划性。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内容应遵循“两个重点投入,三个重点倾斜”的原则。两个重点投入,一是重点布局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重点设计和布局旅游黄金热线;三个重点倾斜,一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大中城市及其四周的资源倾斜,二是重点向民族地区的交通干线及其两则倾斜,三是重点向能纳入环

形旅游圈的沿线、沿点及其四周的资源倾斜。总体战略规划不但仅是

景观当前状况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

民族商品等内容。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着眼点必须放在

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而不能照搬套用东

部发达地区的做法。为此,(1)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

它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而体现在游人面前;(2)

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把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民族特色

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非凡是人工建筑不能因刻意追求现代化而失去

民族特色;(3)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和并体验具

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布置游人参加三月街、泼水节、那达

慕大会、花儿会等民族节日活动,观赏少数民族的歌舞、盛会,从中

体味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4)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

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金银首饰、提袋服装、地毯围

裙和那些印有风景名胜、有纪念意义的手帕、提包等小饰物。此外,

在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

仍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摘要: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摘要:如元

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

游等摘要:民族宗教旅游项目摘要: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

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摘要:利用三

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

族仿古旅游项目摘要: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

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三)采取非凡政策,增强民族旅游业发展

国家为加速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贸易、对外贸

易等行业的发展,均采取了一系列照顾政策,而旅游业在民族地区是

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基础非常薄弱。所以,为了促动其迅速发展,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非凡的照顾政策。(1)对具有开放条件,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答应其对外开放;对一

些由国家旅游部门管理的旅游企业,能下放到地方的应尽量下放,使

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民族旅游业的自身活力。(2)对于旅游外汇

收入,应实行地方全部留用的政策,并对旅游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这

是促动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3)对于旅游温热点城市

的建设,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发,应从政策上放宽建设规模,并尽可

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闻名景点和风物特产,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民族地区。(4)国家继续在资金上支持民族

地区旅游区的建设,扶持能够采取专项拨款、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等

多种形式。(5)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交通、邮电通讯和城

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民族地区“旅长游短”的局限比较明显,

有必要先着手把一些旅游温热点的机场建设搞上去。

(四)宣传促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要突出其特色和整体性。近几年各省区除各自

宣传其旅游区外,还应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实行中国

民族地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宏观效益,又有利

于本地区的局部效益。在宣传上要突出几个原则摘要:一是唯我独有

原则。我国的很多民族风情,都是本地独有的,这些风情应大力加以

宣传。应强化游客这样一个意识摘要:即使你走遍世界,也只有在本

地才能领略到此项游乐项目。二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旅游宣传必须注

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宗教信仰的人,所以,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

虑游客的传统观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实

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所宣传的事物应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能夸大,更

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旅游景观、民族风情能够大力渲染,而对于服务质量、交通设施,饭店接待条件的宣传则要把握分寸,假如宣传失实,就会造成游客的失望和不满,影响今后业务的进一步

扩大。

(五)重视边境旅游,促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

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绝绝大多数位于边疆的特征,现阶段应优先发展边

境旅游,同时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因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短期

内难以形成充足的国际旅游接待水平。先发展边境旅游,形成小范围

的国际市场,并通过边境旅游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民族

旅游业逐步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发展国内旅游

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必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前往观光游览。

旅游范围的大小和旅游项目的多寡,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扩大旅游范围,增加旅游项目,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这就需要加速对旅游资源的普查。当前,我们对民族地区的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在数量、质量、条件、分布规律等方面还很不清楚,建议相关部门拨专款组建一支有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门普查队伍,对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实行一次全面综合性的普查,尽快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地域组合、开发水准、开发潜力等普查清楚,建立资源档案,制定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为民族旅游业发展提供依据

民族地区旅游

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红旗镇旅游业的现状 (5) (一)红旗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5) (二)红旗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6) 二、旅游业的开发对社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6) (一)旅游业的开发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 (6) (二)旅游业的开发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 (7) (三)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 (7) (四)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8) (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多种文化使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 (9) 三、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不利因素分析 (9) (一)旅游业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9) (二)旅游业的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10) (三)旅游业开发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冲突 (11) 四、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所持态度的理论因素 (12) (一)居民对旅游者的行为的感知 (12) (二)旅游环境的破坏对社区的影响 (13) 五、发展红旗镇旅游业的对策研究 (13) (一)社区参与旅游业开发 (14) (二)红旗镇居民参与管理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以江市红旗镇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与旅游区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无论从职能作用来分析,还是从利益相关来考虑,社区居民群体对旅游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长远的作用,九寨沟与藏民、泸沽湖与摩梭人、皖南民居与古镇村民以及XX古城与东巴居民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虽然为社区居民的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生活、经济、文化教育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开发也为社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文化的冲突,民风的不良化等。笔者通过对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讨论将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同时也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对以后旅游开发中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红旗镇旅游业社区居民影响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 ——以克什克腾旗为例 摘要:克什克腾旗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内蒙古缩影”,从1996年开始,旗政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 其成为全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 过多角度的对比、总结,得出了克旗旅游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利关系, 以及其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举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克什克腾旗旅游业经济增长发展建议 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集草原、林海、沙地、丘陵、河流湖泊、温泉和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于一身,拥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6800余处。历史悠久的克什克腾旗是一个一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十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克旗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主线,形成了以草原森林风光、世界地质奇观、蒙古民族风情、蒙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以乌兰布统古战场为中心的草原生态旅游、以阿斯哈图石林和青山白臼为中心的古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游、以达里湖为中心的草原民族风情游、以热水塘为中心的温泉疗养度假游、以经鹏镇为中心的西拉沐沦游等五大旅游区域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沙地云杉、达里湖、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及国际狩猎场、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坝上草原、西拉沐沦河、桦木沟森林风光、热水让神泉、蒙古族游牧文化十大旅游景观。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七个关键点

作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旅游景区无疑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基础、聚集人气的核心载体、引发消费的重要平台。未来不论是企业进行旅游导向的土地综合开发,还是政府进行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都应首先而且必须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才能够为旅游综合开发聚集人气,也才能够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打造提供支撑,促进区域旅游大发展,引导和推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搞好景区是旅游综合开发与打造目的地的关键。从吸引力打造,到游憩、景观、建筑设计,再到建造、运营管理等,这一系列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架构。掌握这七个关键要点对旅游景区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一、旅游吸引力设计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或一个区域旅游发展都离不开吸引力和吸引核。 5A级旅游景区或核心旅游景区中,能构成吸引力的核心产品或者在核心产品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吸引核。例如,九寨沟的奇幻水景、桂林的漓江峰丛地貌等独特的大自然景观,迪士尼、欢乐谷等人造主题乐园,这些都具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不打造吸引核,就不能形成旅游的基础,所以做旅游首先要形成吸引力和吸引核。吸引力打造的关键在于其精准的定位,这要求对资源、市场、文化等要有深度的认知,能主导整个游憩过程。 二、游憩方式设计 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吸引游客不断到来,不仅仅是因为吸引物本身的独特性,还必须形成最大程度满足游客游憩需要的具体的观赏、游乐、

四、功能 — rs^i-jr ——\ J M 复合的游 变幻的游 憩內容 憩节奏 体验方式,即游憩方式设计。游憩方式落地为具体的项目和游线安排, 成为可以实现的目的地内涵。游憩模式设计是景区提升策划设计的主 体内容,对景区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收入模式设计、管理 模式设计、营销模式设计的基础。 绿维创景认为,游憩方式的创新,主要通过游憩线索、游憩节奏、游 憩方式、游憩内容、游憩氛围5个方面的创新来实现。绿维创景通过 多个景区项目的实践总结,将景区游憩方式设计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三、景观设计 旅游项目中的景观,应该具备独特性、唯一性,景观本身应成为吸引 游客的因素,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而不能仅仅满足功能和一般 景观的要求。绿维创景提出的“非主流景观设计主张”,要求景观设 计具备“突 破常规、张扬极致、激活人性”的特点,就是要求旅游景 观设计达到与众不同又独特引人的效果。 景观设计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设计还包括文化景观设计, 以打造旅游吸 引力为需求,通过非常丰富的元素构造景观特色, 有效的运用景观符 合体现其价值, 充分显示其独特性。文化景观设计由文化观光向文化 体验设计发展,文化体 验景观设计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及媒介营造一种 氛围与情景,让人沉浸其中,享受一系列难忘的经历,它具有参与性、 互动性、消费性等特点。主要通过五、立体化 的游憩氛IS —、主题明 确的游憩竝 索 三、 主客 互动的游 憩育式

旅游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旅遊經濟學複習資料 第一章 P9 旅遊產品的兩個定義(簡答) 1.旅遊產品是指旅遊經營者憑著旅遊吸引物、交通和旅遊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的用以滿足其旅遊活動需求的全部服務。 2.旅遊產品是指遊客花費了一定的時間、費用、精力所換取得一次旅遊經歷。 P14什麽是旅遊經濟學 旅遊經濟學研究對象就是研究由旅遊者的空間位移而引起的旅遊客源地、旅遊目的地和旅遊連接體三者運動表現出的經濟現象、經濟關係以及經濟規律的科學。 P14旅遊經濟學的特殊性 1.需求流動型的群簇經濟 2.內生信息化與誠信要求的經濟 3.本地化剛性的經濟 4.主體共享的經濟 5.敏感而頑強的經濟 第二章 P45 什麽是旅遊 旅遊是在工業環境下,非定居者出於消遣、休閒的目的,前往相應目的地的旅行以及停留。 第三章重點!! P57 什麽叫資源 資源存在於自然地或社會的環境下,經過一定的組織開發和經營,能發揮經濟和社會的客觀事物和現象。 資源是自然的存在物,是一種中性材料,只有與一定的技術、知識等結合在一起時,它才會有價值,會進一步吸引更多旅遊者前來利用它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P58旅遊資源的國家定義(名詞)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都可視為旅遊資源。 P58旅遊資源的分類 1.按其存在方式:可分為自然性旅遊資源、人文性旅遊資源、社會性旅遊資源三大類。 2.按開發程度不同:可分為潛在旅遊資源和現實旅遊資源。 P58 旅遊資源的特點 1.從概念出發,旅遊資源具有特指性。 2.從空間分佈出發,旅遊資源具有區域性。 3.從主體出發,旅遊資源具有對象性。 4.從旅遊演變出發,旅遊資源具有發展性特點。 5.從利用角度出發,旅遊資源具有重複使用性特點。 P61旅遊目的地的定義 旅遊目的地是擁有特定性質旅遊資源,具備了一定旅遊吸引力,能夠吸引一定規模數量的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特定區域。 P61旅遊目的地形成條件(簡答) 1.要擁有一定數量的旅遊資源 2.要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和專門設施 3.要有一定的旅遊者流量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一)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一)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这些,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

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中央电大《旅游经济学(专科)》 2008年7月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

试卷代号:247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9750699.html, 旅游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 , 其序号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20分 1.1845年,预示一种新的旅游生产方式的出现,旅游经济进入专业化阶段的标志是 ( 。 A.蒸气机的出现 B.渡假胜地的形成 C.托马斯库克公司的成立 D.人造旅游物的兴起 2.商品化阶段,系统介绍古代旅游的著名事件和旅游特色的著作是( 。 A.《旅游学》 B.《旅游学一要素·实践·基本原理》 C.《旅游学概论》 D.《旅游学原理》

3.利比亚、贝宁、马耳他、塞浦路斯等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美国模式 B.西班牙模式 C.印度模式 D.岛国模式 4.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和人民消费水平决定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只能采取(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A.延伸型 B.推进型 C.市场主导型 D.滞后型. 5.在旅游需求的特征中,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涵的是(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主导性 D.高层次性 6.旅游产业的( 实质是产业结构的集约化、产业服务深入化和产业高附加值化。 A.合理化

B.高度化 C.均衡化 D.规范化 7.企业集团、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组织形态属于( 组织形态。 A.自由交易市场 B.中间性 C.科层企业 D.中介 8.下列哪种组织方式是旅游企业最常见的组织方式( 。 A.竞争方式 B.个体方式 C.团队方式 D.层级组织方式 9.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往往会在竞争策略上选择( 。 A.价格策略 B.高质量策略 C.专业化分工策略 D.新产品策略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跟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和经营趋向、消费趋向的种种因素不断变化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世界旅游经济,旅游业将在新的变化中发展,在新世纪中呈现新的姿态。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入手,及就所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绪论旅游业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归奴隶主占有,他们已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在旅行中,其臣仆簇拥前后,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除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以求学为目的的教育旅行、以探险为目的的航海旅行、以经商为目的的跨国旅行等发展了起来。在这些旅游活动中,往往配有熟悉路途的人做向导,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歌的乐队跟随,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库克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社的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 “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资金投人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五、旅游经营服务中诚信危机的现象比较突出 尽管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旅游行业依然存在恶性竞争、欺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主要是由各个民族语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实践经验证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要使得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恩施位于湖北的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下,希望不断发现更偏僻的村庄的热潮下,恩施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山区,恩施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梭布垭是4亿多年前形成的地质奇观,以形态奇异的石林著称;恩施土司城村寨建筑尽显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了土家文化;咸丰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和着撒尔荷的音乐,跳着土家摆手舞,唱着“龙船调”,漂流在三峡源头的支流清江河上,徜徉在有“世外桃源”之城、“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恩施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山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制约了该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

旅游景区的七种商业模式

旅游景区的七种商业模式 1、门票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资源费用。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资源的品位。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也很重要。张家界的天门山、黄龙洞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完全依赖门票经济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峡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3、产业联动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比较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4、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5、旅游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景点的开发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个投资商控制资源,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对各种项目进行招商,联合许多小投资商一起参与经营。广东的部分景区比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庄,投资商基本不做具体项目,景区内部的100多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中小投资商建立。 6、产业和资本运作相融和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景区开发一定程度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获得收益进行推出。这种模式在广东的漂流行业比较盛行,在广东投资一个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万元,如果运作得当,那么两年时间一般可以收回投资,随着资源的升值,进行高价出售。 7、混合商业模式混合商业模式适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区,从前期的资金募集到退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就是前6种商业模式的综合运用。 景区如何寻找商业模式 1、精细分析资源商业模式不能凭空而造,需要精细分析资源。资源包括景区的资源和投资商自身的资源。一般说来,如果资源本身品味很高,简单建设可以吸引客人,这样的资源比较适合采用的门票经济的模式。而资源一般,但距离都市较近,适合开发度假地产和酒店。如果投资商在资本市场上有人脉,适合包装上市。如果投资商的思维适合打游击,一开始可采用建设、经营和退出的模式,先投资再退出。 2、精确把握市场需求旅游项目往往具有羊群效应,一个新的旅游项目的推出,如果能适应某个消费群,往往会形成一个热点。所以精确把握客源市场的消费需求,将消费需求与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 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2-07-29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向思洁,贾波(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408000)摘要:推进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旅游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关键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部门,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旅游业对重庆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其中,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色的民族风俗,而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必然选择。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助于推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深化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都有着重大意义。一、民族旅游概念综述根据国际著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科恩(Cohen)的定义:“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

应用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战略研究 一、矮寨镇现状介绍 隶属湘西吉首市的矮寨镇,是著名的生态名镇、 大镇和旅游重镇,该镇是湘西苗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有着独特的苗家风情,具有极大的旅游经济价值。矮寨镇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苗族传统习俗,当地的苗族居民依旧穿着苗族人特有的服饰,头缠青帕,苗族女性仍旧穿戴各种银质装饰物,居住在“干栏式”全木结构的吊脚楼中,延续着苗家人特有的生活习惯。 苗族人不论男女都擅歌舞,他们能够即兴创作苗族鼓舞、劳动歌、蓐秧锣鼓歌、木叶情歌等多种歌舞。其中苗鼓舞、花灯舞等群体舞,旋律轻快,动作质朴,感染性极强,深受游客喜爱。另外矮寨人还有很多特色的民间游艺,如八人秋、花灯、傩戏、草团舞、花鼓等,以及拖花炮、踩大犁、等特色竞技活动。这些都是矮寨镇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除此以外,矮寨还拥有多个著名的风景名胜,比如风情万种的武陵峒河;德夯民俗风情园;九龙溪的中国落差最大、高216米的瀑布——流纱瀑布;古朴浓郁的苗家山寨以及位于矮寨北坡雄奇壮丽的我国第一座立交桥,被称“矮寨天险”的公路奇观;开路先锋铜像以及创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都是矮寨镇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业的最重要资源,随着 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矮寨镇旅游业的投入,其知名度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旅游业发展层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次较低,缺乏统一的规划,社区参与度不高,民俗文化开发深度不够,品牌建设力度较弱等等,这些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之中,要改变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到位的普遍现象就应该积极认识到旅游发展的不足,由政府牵头,社区参与,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增强宣传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扩大旅游品牌的集群化和聚焦度,下面笔者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策略探究 我国民族政策规定了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这就给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 权限和发展空间。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加大 投入,协同旅游业 人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一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旅游品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化。 (一)政府牵头,统一规划。首先,政府要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协同当地旅游管理单位,对旅游业发展统一规划,将所有旅游资源进行高度集结,形成旅游资源的大规模群体,运用电视、 等多种宣传手段,扩大其影响力。比如矮寨就应该将武陵峒河源头、民俗风情园、德夯地质公园、流纱瀑布等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形成多条旅游线路,同时加强宣传和配套设施建设。其次,调整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借力旅游业的兴盛,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刺激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网、金融业的发展。第三,少数民族政府还应该始终秉持改革开放的理念,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能够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当地的风俗民情,观赏当地的风景名胜,增加当地旅游经济收益。 (二)鼓励社区参与,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少数民族旅游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一、背景介绍 2013年11月份,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将2014年旅游宣传的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该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同时要求全国各旅游部门围绕“智慧旅游”来展开一系列的旅游推广宣传和旅游营销活动。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一种旅游新形态,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将是旅游者,它将使旅游者享受到更多的智慧旅游服务,比如通过手机、IPAD等工具,到网上查询观光信息、网上订票,还可以订制私人旅游线路,合理安排个人日程,最大化地利用旅游时间等服务。 日前,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在四川主持召开了“智慧旅游发展座谈会”,并对四川智慧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王志发说,智慧旅游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与旅游的结合是一场产业革命,必将推动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旅游业的服务行业属性决定了智慧旅游也必须把“游客为本”作为建设基础和发展目标;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做到“开放多元”,用“政府+市场”的模式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在会议中,王志发对各地在发展智慧旅游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明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智慧旅游年”,各地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四川等地在此方面工作积极、成果显著,应该把成功经验分享到全国范围,力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四川省旅游应急指挥中心,与会代表详细了解了四川旅游应急智慧平台的建设情况和各项功能。座谈会上,四川、浙江、南京、大连等地旅游局的代表作经验交流。 同时,国家旅游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全国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现场会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国家级检查员培训班。并且在会议上公布了北京颐和园等22家景区为“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指出,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建设是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各地要充分认识建设智慧景区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和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智慧景区建设。同时,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更要防止一哄而上的现象,避免劳而无功、功而无效、效而无益结果的出现。 二、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内容 其实,针对智慧景区的建设目前国家旅游部门只是对此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讯网络

中央电大《旅游经济学(专科)》 月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47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9750699.html, 旅游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 其序号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旅游供给弹性充足。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价格稍有变化,便会引起旅游供给量更大幅度的变化。此时,旅游供给曲线表现得非常平缓,下面哪个选项是正解的?( ) A.Es-0 B.Esl 2.北京是天津、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的( )客源地。 A.全国性 B.区域性 C中转性 D.临时性 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 A.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 B.旅游产业的敏感性 C.旅游产业生产的非物质化 D.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4.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体现了旅游消费的( )。 A.大众性 B.持续性 C.广泛性 D.综合性 5.旅游交通网络越发达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流越密集,这说明旅游客流分布在地域上具有( )。 A.和时间成正比 B.不平衡性 C盲目性 D.选择性 6.旅游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 )三个要素构成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经济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A.旅游联结体 B.旅游者 C.旅游资源 D.旅游目地的 7.旅游客源地输送客源的规模首先取决于这个地区的( )。 A.人口结构 B.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C.总人口规模 D.消费习惯

8.度假游属于( )。 A.高端游 B.中端游 C.低端游 D.以上都不是 9.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这体现了旅游行业管理( )。 A.基础的脆弱性 B.幅度的宽泛性 C.要素的综合性 D.政策性 10.根据客源地内旅游经营商的( ),可以将旅游经营商划分为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 商和旅行代理商三类。 A.性质 B.职能以及作用 C.注册资本 D.规模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正确的在题后括号里划“√”,错 误的在题后括号里划“×”。每小题2分,共20分J 1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由旅游者的空间移动而引起的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 旅游联结体三者运动而表现出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以及经济规律。 ( ) 12.通常而言,旅行距离越短,旅行费用越可能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交通方式的主要影响因 素;随着旅行距离的增加,旅行速度将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交通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13.由于旅游产品生产能力缺乏刚性,因此,相同产品竞争定价模式便成为旅游企业价格 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 ) 14.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 ( ) 15.旅游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 ( ) 16.所谓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进入目前业务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在相关产品链上 的延长。 ( ) 17.旅游目的地能否及时扩大旅游供给的规模,提升旅游供给的质量,其中一个关键的影 响因素是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为重要。 ( ) 18.在影响旅游需求的诸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引起旅游需求量的相应变 化,这种反应特点叫旅游需求弹性。 ( ) 19.旅游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和国内旅游发展的现状必然决定旅游产业地区结构从目前 以重点城市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城市为依托,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地区结构。 ( ) 20.合理的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主要标志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在质的关系上表现为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pdf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述要 与国际上发达的旅游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起步晚,总体水平低;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着底子薄、总体水平低的问题。概而言之,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发展势头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地区内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普遍滞后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是一种不对等状态。该地区拥有特别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些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极品,如九寨沟、黄龙、香格里拉、布达拉宫、石林、黄果树瀑布等。但是,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并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迄今为止,中国旅游产业“东强西弱”的传统格局依旧没有被打破。2013年,我国旅游收入达29475亿元,西南6省(区)的旅游收入为11780亿元,只占全国的39%。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升较快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许多地方的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粗放阶段,没能形成集约化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西南民族地区各地各级政府已认识到旅游业强大的联动性和比较优势,纷纷以政府为主导,健全了旅游管理机构,强化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旅游产业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拓宽了筹资渠道,使得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前提。近年来,由于各省(区)政府旅游发展意识的增强和旅游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空前加快,尤其是旅游饭店、景区景点设施和区域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西南民族地区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景区的“可进入性差”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其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困扰西南民族地区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境内的多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竣工建成,多条线路开通了旅游直达列车、旅游包机、旅游客车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旅游产业出现了艮好的发展势头。 (四)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区内发展差异明显 就东、中、西部比较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从个别省份的发展水平看,云南省和四川省可算得上我国的“旅游大省”甚至“旅游强省”,两省无论是在海外接待规模,还是在旅游创汇方面都大大高于中部地区的9省市,在全国居于前列。两省的创汇总和比区内4省(区)的创汇总和还要多,云南省2010年的旅游创汇就是西藏的11倍。在全国旅游创汇的排序表中,西南民族地区除了云南省进入前10位外,其他省份均位于10名以后,尤其是西藏、贵州都位于20名以外。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特点 由于受到发展历程、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结构的某些方面与我国其他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地域结构特点 1.旅游资源地势构造对产品可进入性的影响较大 因为西南民族地区处于高原向平原过渡地段,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起伏较大,横断峡谷和高山峻岭较多,这些既定事实影响了其在一定时段内、一定条件下的可进入性。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由此可见,西南民族地区在可进入性方面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基础条件的。如西南民族地区通往某些景区的道路常常因为气候、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桥梁坍塌等,阻碍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2.旅游资源区位优势较弱 在中国旅游业兴起的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起步早,在全国旅游产业中所占比重高,而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区位、交通、经济、对外开放度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在全国中的比重小,与旅游资源在该区的分布比例差别较大。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需求拉动、丰富的旅游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供求特点 1.区域内同质旅游吸引物较多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区域内的某一范围内,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总体上说往往具有相似性。以四川省为例,省内具有较大共同性的特点之一是山高、水美,由此开发出了九寨沟这样的风景名胜区。跟随其后便出现了自称“小九寨”以吸引游客的其他旅游风景区,或没有打这个牌号,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景区。此类特点还会体现在不同地区民族及风俗相同的旅游区、地理风貌相同的旅游区,例如,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州中有很多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景区。 2.客源市场地域范围广 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古代、现代文明和宗教文化)、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使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