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修编)2018(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修编)2018(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修编)2018(征求意见稿)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征求意见汇总稿)

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2018年上海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征求意见汇总稿)

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济安交通咨询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 XXXX年X月X日

2018年上海

前言

本规程由同济大学、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编完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在修编过程中,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结合新编制的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规范》(DGJ08-7-2014),《出租汽车站点设置规范》(DGTJ08-2108-2012),借鉴并吸收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上海市及其它城市实践成果与经验等,充分结合上海城市交通与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型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与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整合修订。

随着近年来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的变化,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随之调整。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和设计理念、方法也在逐渐变化。本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修订工作,便是为适应交通系统功能定位改变。本次修订主要提出以下规划和设计理念的改变:1)服务对象从以往以机动车交通为主或优先,转向同时兼顾机动车与慢行交通;2)将以往道路的功能拓展为街道的功能,即同时关注道路的交通功能和非交通功能;3)强调安全、绿色、智慧、友好的设计理念。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整体结构上,按照平面交叉口规划、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平面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设计、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效益评价的思路,重新划分了章节并进行改写。涉及的内容包括,平面交叉口规划方面,增加了密路网条件下规划红线的相关规定,修订了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的条文;平面交叉口设计方面,更新了平面交叉口布局设计、平面交叉口标志标线设计、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进出口设计等内容,增加了平面交叉口非交通功能设计的内容;“平面交叉口交通效益评价”一章更名为“平面交叉口效益评价”,增加了交叉口非交通效益评价的内容。

修订后的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一般规定;4.平面交叉口规划;5.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6.平面交叉口设计;7.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设计;8.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设计;9.平面交叉口交通效益评价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

修订后的规程强制性条文有:3.0.2条,3.03条,3.0.11条,4.1.2条,4.4.1条第4款、第6款,4.3.3条第2款、第3款,4.3.4条第4款,4.6.1条第1款,4.6.2条第2款,4.6.3条第3款,5.2.2条,5.2.7条第1款,6.1.4条,6.2.3条,6.3.4条,6.3.8条第3款、第4款,6.9.1条第3款,6.9.8条,6.15.1条第1款,6.17.5条,6.17.6条,7.4.1条第1款,7.4.2条,8.4.1条。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济安交通咨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杨晓光白玉周小鹏刘伟杰钱少华汪涛肖滨

王宝辉冯奇朱伟刚郎益顺易伟忠徐海滨刘芳

张羽涂彭越孙伟李翔毕浩楠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O十八年十一月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符号 (2)

2.1平面交叉口部分术语 (2)

2.2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 (5)

2.3符号 (6)

3一般规定 (11)

4平面交叉口规划 (12)

4.1平面交叉口规划范围 (12)

4.2平面交叉口分类、功能及选型 (12)

4.3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 (14)

4.4平面交叉口规划指标 (17)

4.5平面交叉口规划间距、形状及线形 (18)

4.6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 (19)

4.7公共汽车交通设施规划 (21)

4.8环形交叉口规划 (21)

4.9短间距交叉口规划 (22)

4.10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进出口的规划布局 (23)

5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 (25)

5.1一般规定 (25)

5.2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运行 (25)

5.3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运行 (26)

5.4环形交叉口交通运行 (26)

6平面交叉口设计 (28)

6.1一般规定 (28)

6.2平面交叉口布局设计 (28)

6.3进出口道设计 (29)

6.4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 (32)

6.5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 (33)

6.6交叉口内部空间渠化设计及交通岛设置 (34)

6.7公共汽(电)车专用进出口道设计 (36)

6.8公交中途站与出租车候车站设计 (40)

6.9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设计 (43)

6.10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志设计 (46)

6.11短间距交叉口协调设计 (50)

6.1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 (51)

6.13平面交叉口附近公共交通出入口设计 (51)

6.14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 (51)

6.15平面交叉口无障碍设计 (51)

6.16平面交叉口附近快速路进出口设计 (52)

6.17 平面交叉口宁静化设计 (53)

6.18 平面交叉口非交通功能设计 (53)

7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设计 (54)

7.1一般规定 (54)

7.2交通信号灯具及交通标志杆件设置 (55)

7.3道路街具设计 (56)

7.4交叉口对道路绿化和照明的要求 (56)

8平面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58)

8.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58)

8.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 (60)

8.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 (60)

8.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 (61)

8.5信号周期时长 (62)

8.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 (63)

8.7最短绿灯时间 (64)

8.8服务水平评估 (64)

8.9信号配时图 (64)

8.10 有轨电车通行的交叉口信号配时 (65)

9平面交叉口效益评价 (68)

9.1平面交叉口效益评价方法 (68)

9.2无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 (68)

9.3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 (68)

9.4交叉口安全评价 (70)

9.5交叉口舒适性评价 (70)

附录A 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 (71)

附录B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 (72)

B.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估算方法 (72)

B.2 饱和流量 (72)

B.3 直行车道通行能力 (73)

B.4 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 (74)

B.5 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 (75)

B.6 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77)

B.7 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78)

B.8 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 (78)

B.9 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三岔交叉口) (79)

B.10 短车道饱和流量校正 (79)

附录C让行标志交叉口通行能力 (81)

C.1 让行标志交叉口各向车流的优先等级 (81)

C.2 各优先级车流的通行能力 (81)

C.3 让行标志平面交叉口基本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82)

附录D 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 (84)

D.1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控制延误 (84)

D.2信号控制交叉口信控延误 (85)

附录E信号控制交叉口饱和度计算方法 (88)

附录F 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 (89)

附录G 交叉口处人行横道通行能力 (92)

附录H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 (97)

附录I 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 (98)

附录J 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 (99)

附录K 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 (100)

附录L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附图 (102)

附录M公共交通设施附图 (106)

附录N平面交叉口安全度计算方法 (107)

本标准用词说明 (108)

引用标准名录 (109)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1)

2Terms and Symbols (2)

2.1Terms for Intersection (2)

2.2Terms for SignalTiming ……………………………………………………………………..5.

2.3Symbols (6)

3Basic Stipulations (11)

4At-grade Int ersection Planning (12)

4.1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Type Selection of Intersections (12)

4.2Planning Range of Intersections (12)

4.3Planning Red Line of Intersections (14)

4.4Planning Indexs Intersections (17)

4.5Planning Spacing of Intersections (18)

4.6Planning of Crossing Facilities for Pedestrians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 (19)

4.7Planning Standards of Transit Facilities (21)

4.8Roundabout Planning (21)

4.9Short Distance Intersections Planning (23)

4.10Planning of Urban Expressway Ramps (23)

5Traffic Organization of Intersection (25)

5.1General Provisions (25)

5.2Traffic Organiza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25)

5.3Traffic Organization of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26)

5.4Traffic Organization of Roundabout (26)

6Intersection Design (28)

6.1General Provisions (28)

6.2Layout of Intersection (28)

6.3Design of Approaches (29)

6.4Desig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32)

6.5Design of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33)

6.6Channelization and Design of Traffic Island of Intersection (34)

6.7Design of Exclusive Bus Lane at Intersection (36)

6.8Design of Bus Station and Taxi Rank (40)

6.9Design Crosswalk for Pedestrians and Non-motorized Vehicles (43)

6.10Layout of Traffic Markings and Signs (46)

6.11Coordination Design of Short Distance Intersection (50)

6.12Vertical Design of Intersection (51)

6.13DesignEntrence of Rail Transit Station with Nearby Intersection (51)

6.14Traffic Safety Design of Intersection (51)

6.15Barrier-free Design of Intersection (51)

6.16Expressway Ramps Design with Nearby I ntersection (52)

6.17Traffic Calming Design of I ntersection (53)

6.18Non-traffic Function design of intersection (53)

7Design of Traffic Control Facilities and Subsidiary Facilities (54)

7.1General Provisions (54)

7.2Layout of Traffic Signal Poles, Markers and Benchmarking (55)

7.3Design of Subsidiary Facilities (56)

7.4Intersection Requirements to RoadGreening and Lighting (56)

8Design of Traffic Signal Plan (58)

8.1Contents and Flowchart for Fixed-time Traffic Signal Plan Design (58)

8.2Stages for Fixed-time Traffic Signal Plan Design (60)

8.3Design Traffic Volume for Fixed-Time Traffic Signal Plan (60)

8.4Signal Phases Design (61)

8.5Cycle Length (62)

8.6Green Split (63)

8.7Minimum Green Time (64)

8.8Evaluation of Level of Service (64)

8.9Signal Plan Diagram (64)

8.10Tramcar Signal Design (65)

9Traf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tersection (68)

9.1Evaluation Methods (68)

9.2Level of Service of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68)

9.3Level of Service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68)

9.4Securty Evaluation of Intersection (70)

9.5Comfort Level of Intersection (70)

Appendix A Summary of Basic Parameters (71)

Appendix B Capacity and Saturation Flow Rate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72)

B.1Methods for CapaictyEstima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72)

B.2Saturation Flow Rate (72)

B.3Capacity of Straight Lane (73)

B.4Capacity of Exclusive Left-turn Lane (74)

B.5Capacity of Exclusive Left-turn Lane (75)

B.6Capacity of Straight-left Lane (77)

B.7Capacity of Straight-right Lane (78)

B.8Capacity of Straight-right-left Lane (78)

B.9Capacity of Right-left Lane (T-intersection) (79)

B.10Adjustment of Saturation Flow Rate of Short Lane (79)

Appendix C Capcity of Unsignliazed Intersection (81)

C.1Priority of Each Movement at Yield Sign Intersection (81)

C.2Capacity of Each Movement at Yield Sign Intersection (81)

C.3Theoretical Methods for Calculation of Basic Capacity of Yield Sign Intersection (82)

Appendix D Methods for Traffic Delay Calculationat Intersection (84)

D.1Delay for Unsignliazed Intersection (84)

D.2Delay for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85)

Appendix 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Degree of Satura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88)

Appendix F Methods for Field Observating of Saturation Flow Rate(with time-loss of starting) (89)

Appendix G Capacity of Pedestrain Crosswalk at Intersection (92)

Appendix H Table for Signal Plan Design (97)

Appendix I Table of Adjusting Coefficients of Ssaturation Flow Rate (98)

Appendix J Table for Calculation of Saturation Flow Rate and Capacity (99)

AppendixK Table for Estimation of Delay and Level of Service (100)

AppendixL Layout of Pedestrian and Bicycle Crossing Facilities at Intersection (102)

Appendix M Layout of Public Transit Facilities (106)

Appendix N Method for Intersection Secruity Evaluation (107)

Explanation of Working in This Standard (108)

Quoted Codes (109)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送审稿)

基本符号 一、交通 ADT:年平均日交通量 DHV:设计小时交通量 K:DHV与ADT之比值 D:交通量方向分配 N基本: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过能力 N可能:一条机动车道考虑各种修正系数后通过能力 N设计:多车道考虑影响和道路分类后,设计建议通过能力取值 r1:通行能力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r2:通行能力平交口间距修正系数 r3:通行能力平曲线修正系数 r4:通行能力道路纵坡修正系数 r5:通行能力沿途条件修正系数 l1:交叉口间距 λ1: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 v/c:理想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值 二、建筑限界 Wc:机动车车行道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车行道宽度(m)Wmc: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Wa:路侧带宽度(m) Wb: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 Wbm:非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Wp——人行道宽度(m) Wg——绿化带宽度(m) Wf——设施带宽度(m) Wl——侧向净宽(m) Wsc——机动车行安全带宽度(m) Wdm——中间分隔带宽度(m) Wsm——中间分车带宽度(m)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w1 j——隧道内检修道宽度(m)最小值0.75m r——隧道内人行道宽度(m)最小值1.0m hc: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m) hb:非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m) hp:行人最小净高(m) Wr:道路红线宽度(m) Ws:路肩宽度(m)

Wsh:硬路肩宽度(m) Wsp:保护性路肩宽度 i(%):路拱设计坡度 三、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V:设计车速 i:道路中心线纵坡度(%) r:道路中心线转角(O) S: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或道路侧向视距 R:机动车道中线圆曲线半径 Lc:超高缓和段长度(m) b:超高施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 ε——超高渐变率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μ——横向力系数 △W:车道曲线加宽值 Wc:平曲线段车道宽 Wn:直线段车道宽 N:车道数 Uc:弯道上车体几何宽 Cc:弯道车侧净距 ic:弯道富裕量 iH:合成纵坡 ih:横向超高坡度或路面横坡 iz:纵向坡度 四、平、立交设计 S1、S2、S3:导游岛端部偏移距 Q1、Q2:导流岛内移距 R0、R1、R2:导流岛端部半径 Wa、Wb、Wc:导流岛宽度 La、Lb、Lc:导流岛长度 Vd:转向弯道设计车速 Lw:交织长度 re:进口道缘石半径 reg:出口道缘石半径 A:回旋线参数 Ls:回旋线长度 NC:分流前或合流后主线车道数 NF:分流后或合流前主线车道数 NE:匝道车道数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_0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尤其是交通的发达。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人们的设计理念也所有变化。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下面将简单介绍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技术。 标签:城市道路;道路设计;生态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建设尤为迅速,大量的劳动力涌进城市,车辆的增多使得交通极不方便,因此,相关部门对于道路的设计问题极为重要。其中,对于道路的建设问题建筑人员提出了生态理念。城市道路的生态化设计,主要就是将环境等因素融入到建设中去,在道路开发以及建设中都考虑环境因素。 1 城市道路建设生态理念的简单介绍 1.1 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城市道路上的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是顺理成章的。而城市道路中的生态理念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资源节约原则。随着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对于资源的供给量的逐渐增大,因此,现在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能源问题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这就需要人类自身要学会节约能源。在城市道路的建设问题上,原料的节省就是这种设计观念的基本要求。以前施工部门在建设时没有过多考虑这一方面,而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就要知道节省原料的使用。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作为最主要的生态原则。其次就是低污染环保化原则。由于现在的道路大多是由沥青等材料建成的,这种材料本身就对环境产生污染,还有就是道路生命周期内也会排放废气污染,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应该遵循低污染环保化的原则。其实从根本来说,道路交通的建设主要就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的,因此,在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理念。在设计城市道路时,可以将人性化的设计融入到建设当中,从而让道路交通能够与人们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真正做到舒适、安全、经济、快捷与便利,有利于在城市建筑中将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出来。 1.2 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任意改造,道路上的陆地开始极少,硬质的路面的面积疯狂的蔓延着,这不仅仅使得环境被破坏,还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夏季时,因为许多树木的减少,和道路的增加,对在大路附近居住的居民的生活有许多影响,地面会反射热而且随着树荫的减少,人们不能更好地避暑,本来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散发的一些味道,但是没有了树木,空气中散发的味道就对人们以及动植物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目标就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教案

第一章总论 本章重点: 1.掌握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城市交通的分类。 3.掌握城市道路分类。 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概念 本节重点掌握交通,城市综合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的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区分。 第二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 1.了解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发展历程。 2.掌握发展历程当中的几个基本经典理论。 第三节现代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考 1.掌握规划思想的变革 2.掌握现代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发展战略 第四节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了解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2.了解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3.掌握解决交通问题的基本对策 第五节城市交通分类 1.掌握城市交通的分类 第六节城市道路分类 1.掌握按照设计规的城市道路分类 2.了解道路功能特点以及按照其他方式的分类 第一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 1.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 定的空间进行的。 ◆通常的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 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交通。

1.2、城市综合交通 所谓城市综合交通:即是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 1. 按地域关系: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 按形式:地上、地下、路面、轨道、水上交通等 3. 按运输性质: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4. 按交通位置:道路上的交通和道路外的交通 5. 按交通性质与交通方式进行分类: (1)城市对外交通 (2)城市交通 (3)城市公共交通 (4)城市交通系统 1.3、城市道路 1)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 2)联系城市各个组成部分 3)城市结构布局骨架 4)安排绿化、排水等的主要空间 第二节: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发展 2.1、中国古代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 ◆原始社会后期至商周的“井田制”道路交通 《周礼》:周代,耕地、沟、道路、居住地同时规划,径,畛、涂道、路五级道路担负不同的交通,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2)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城市的道路交通 井田规划思想得到延续:(经涂,纬涂、环涂、野涂)如下:周王城道路系统规划图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路径分析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路径分析 一、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现状 1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 大量的文化遗迹、遗产,是城市形成和长期的发展,历史形成的必然产物。但是,目前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出现了令人心痛的严重破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短视行为。 2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条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基础设施的是否完善,不能完全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要看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另外,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是一方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要看该城市是否布局合理,生态环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人性化的城市规划,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虽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国家也制定出台了如环保法,水土保持法等响应的法律法规,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并提出了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的运作当中, 无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不够重视这些利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致使它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只是流于形式。 3一味追求速度而对质量不够重视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往往急功近利,为了早出政绩,

快速改变城市形象,大搞所谓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盲目蛮干,致使大量损失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4规划的前瞻性不足 规划的前瞻性不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堵的现象。究其原因,客观上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关,私家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主观上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年来,尽管城市道路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不断拓度,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现实的车辆需求。这从根本上说是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出前瞻性,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给未来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5模仿现象严重,致使千市一面 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拿来主义的倾向,导致不同城市之间日益趋同化,几乎很难看到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取之代而的再造城市的千篇一律。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尽管很繁华也很美丽,但是却失去了个性,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也就谈不上发展的竞争力了。 二、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途径 1坚持实施现代规划设计理论 一是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尽可能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在规划的各个层面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牢固确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站在人性的高度推进城市的规划,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三是追求和谐的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2004-5-9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oc 104页)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doc 10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1 总则 1.0.1 为了更好地反映重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特点,适应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山地城市交通效率,并使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行政辖区内的新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道路设计。新建道路应按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既有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参照执行。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需求,体现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4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5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汽车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6城市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等进行道路设计。 2、应按交通量、交通特性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管线问题,避免反复开挖。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1T17:21:53.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赵哲华 [导读]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道路景观设计的风格和特点是城市的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重视景观设计的协调。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高道路景观的美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基本内容 导言:目前,城市道路已不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基本需要,与之一致的景观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保证交通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景观设计已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规范化、美感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要了解道路景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的内容。城市景观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它还包括建筑房屋,如商业商店和住宅。道路景观主要指城市街道周边的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有比较宽阔繁荣的路段,适合各种机动车行驶,以及安静的林荫大道,道路狭窄,人行道交错。城市道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它由各种商业或住宅建筑、花卉植被、路标、栏杆和供路边休息的长椅组成。 1.2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走上文明的阶梯,但却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日益恶劣的环境提高了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必要性的认识。在城市交通中,道路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最重要的语境,贯穿城市主体。公共种植花木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平衡状态,逐步凸显道路景观的生态效应。“城市形象”认为,道路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首要要素,起主导作用。其余的环境要素围绕道路设计的核心,相互补充。形成的具体空间性质是:在公共场所和商业区实现迁移时,将居民的社区和办公区相匹配,组合起来表明采用多样化配置具有渗透性特征。基于物质和精神构成,道路相当于城市的血液,也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因素。街道承载着公共生活和精神,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印记,这就相当于城市的灵魂;例如,浦东世纪大道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南京东路见证了该市的历史。道路的建设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使街道与整体呈现完美的平衡,从而优化城市的功能,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更好地满足道路设计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城市道路的布局必须与道路的功能性质相协调。即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需要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则、绿地系统规划等保持协调与整合,以建设城市道路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环境中非常美丽的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保证景观特征与城市景观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等相一致。道路景观要保持整体的统一和一致性。针对道路的不同性质和要求,需要设置不同的景观特征,以保证景观在环境中的独特性。即城市道路景观需要布局清晰,空间扩张顺序完整,形式、色彩、纹理协调处理,并根据功能要求和审美原则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以更好地发挥道路环境的生态绿化作用.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道路绿化景观 道路绿化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绿化植物栽培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在隔离地带和人行道周围种植植物。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绿化应充分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方便。此外,在道路绿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感和植物分布层,以通过绿化提升道路的美感。同时,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绿色植被的生态作用,以及对道路的隔离和保护作用。根据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草坪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层次的植被,如树木或树冠较大的树木。从宏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呈现城市的轮廓;从微观角度看,它有利于增强道路空间的凝聚力。 3.2道路铺设 道路铺设从直观的角度突出了城市的界面。不同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因此,在城市道路铺设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环保性能及其对城市排水的影响,还要注意其与周围风景的和谐。根据城市的地域、文化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铺面材料来引导行人。在铺筑城市道路时,应避免选择俗气的颜色,注意周围事物的着色,并根据道路的位置充分发挥铺筑的装饰效果。颜色、形式和纹理是道路的主要形式。这三种关系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铺设的效果。 3.3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是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一侧设置的一定宽度可减少人流、车辆的噪声,阻滞灰尘的绿化带。包括基础绿带、防护绿带、花园林荫路、街头休息绿地等。路侧绿带是阻隔建筑与道路的防护屏障,可保护建筑内部不受外界的干扰。对于路侧绿带的设计,不同性质的区域,植物配置方式也会有不同。 商业区的绿地宜采用规则式种植,作为街头休闲绿地,将绿地适当地隔离,创造出不同的休闲或是观赏空间,使绿地与建筑广场形成一个整体。居住区旁的人行道绿带宜采用自然式种植,由于居住区内人的活动较为频繁,为减少道路行车的尾气、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可通过种植绿化作为防护措施,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可设置人活动、休憩的场所,使人们在绿地内,既可以观赏景致或休息片刻,也可以漫步其中。绿地通过不一样的景观设计与建筑、山石、植物灯相映衬,显示出城市的绚丽空间、多复色彩的美学效果。 3.4照明设计和道路公共设施 在照明设计中,选择灯具的灯柱在满足亮度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其造型。照明设计要对道路照明、建筑泛光照明和广场绿地照明等综合照明效果进行考虑,确保照明能够满足道路的多种使用需求,具有实用性。为了增强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课程设计 专业:土木道桥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2013.12.30 对交叉口拥堵的优化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而城市道路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存在于道路交叉口。本文通过回顾巴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城市交通布局的原则与策略,并结合合肥实际交通道路建设,来分析和阐述交通道路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得问题,辩证地予以比较,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套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安全、设计方法 0引言 对于城市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道路是城市赖以生存和运行的基础。截止2011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向500万里的目标跃进,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但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平面交叉口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其中的交通组成、特性十分复杂,亦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据交通机构的数据统计,美国平面交叉口事故数占总交通事故的36%;欧洲国家德国交通事故的60%~80%发生在道理交叉口;亚洲国家日本发生在交叉口及附近的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43%;在我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30%事故发生在道路的交叉口。 综上所述,平面交叉路口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提高道路的整体安全性和快速通行能力,保证城市的交通通畅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问题 传统道路交叉口的概念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城市道路交通平面交叉路口汇集了来自多个方向的车流和人流,是道路使用人群转换行驶路线的枢纽,在城中道路网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枢纽,城市的其他路段相比,更容易收到来自车流、人流、交通环境的影响。据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统计,大中城市中,机动车行驶的1/3时间用在平面交叉路面上,64%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路口上,在与非交叉路口对比,汽车的通行人流在交叉口处下降46%,我过城市在几何构造、导流、交通控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1 几何构造 由于我国历史上对于道路规划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中,道路交叉口存在许多弊端,如多岔路交叉口、不规则交叉口大量存在。在新道路的建设中,在建设时期,建设者对建成后城市交通量的预测不准确、不充分,设计过程中对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不合理,如进出口车道设计不合理、交叉口面积过大、驾驶视距不足等,使得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城市的道路拥堵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