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冷与热

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冷与热
四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冷与热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1冷与热》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开发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它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找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充分运用眼、手等感觉器官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实现课程标准制定的目的和要求。

科学探究:

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冷热现象,如烧开水、冰箱冷气等,让学生在寻找中认识温度的概念。

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并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物体冷与热的不同感觉。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的冷热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想知道,爱提问。

3、能长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4、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体的冷与热的现象。

2、通过实验,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4、在生活中、自然界中冷与热的现象随处可见。本课由天气的冷热引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让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判断水的冷与热,通过体验不同环境下冷与热的不同感觉,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5、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本课创设的情境都力求来自学生的生活,

驱动学生在疑难问题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活动的材料也是师生容易找到的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本课安排了一些观察描述、判断体验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物体冷热的观察,提高观察、描述和判断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遵循开放性原则,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只是在有困难的时候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准备

1、几壶温度不同的水。

2、三个水槽和24个烧杯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夏天的天气非常(热),大家都喜欢去游泳,游完泳之后感觉十分(凉快),有风的时候还会感觉冷,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了解的“冷与热”。(出示课题)

二、展开活动内容

活动1:哪里冷?哪里热?

(一)、发现家里的冷热现象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冷与热的现象随处可见。在我们家里,你发现了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生1:我发现家里刚炒过菜的锅是热的。

生2:我知道家里的冰柜是冷的。

生3:我还发现空调吹出来的气是冷的,热水器流出来的水是热的。

、、、、、、

(通过交流,使学生能寻找到生活中的冷热现象。)

(二)、发现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

1、引导学生根据衣着、气温等判断天气的冷热变化。

师:自然界中冷和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我们的天气也有冷热的变化,谁能说一说这一种变化呢?

生:夏天的气温比较高,天气热,人们穿的衣服较少。

生:冬天的天气比较冷,穿的衣服比较多。

2、小组交流: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冷热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图片(沙漠、冰川、温泉),直接感知。

4、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活动2:感觉水的冷与热

(一)实验1:判断水的冷与热

1、问题导入:桌上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有哪些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

2、小组实验:用自己的方法判断水的冷与热。

(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3、完成表格,选优出示。

4、拓展: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感知水的冷与热?

(鼓励尝试其他方法,培养发散思维)

5、总结感知方法:人们可以通过手、眼等的感觉器官来感觉物体的冷与热。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实验2:体验不同环境下感觉的差异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与热,这些感觉可靠吗?生:不可靠。

师:为什么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步骤: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到冷水和热水中,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到温水里,体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感觉。(几组学生出来实验)

师:两只手放在同一盆水里的感觉一样吗?说说你的感觉。

生1:感觉不一样,放在热水里的手感觉烫烫的,但放进温水里就觉得很舒服。放在冷水里的手感觉凉凉的,放到温水里就感觉暖暖的。

生2:感觉不一样,摸过冷水的手感觉有点热,摸过热水的手感觉有点冷。

师:为什么会有这一种感觉呢?

生:因为它们的温度不同。

师:对了,它们的温度不同,也就是环境不同,感觉也就不同。

三、小结延伸:所以我们通过手、眼等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冷热只是大概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收集、整理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寻找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认识到冷热现象随处可见,了解温度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冷与热,体会到科学研究凭感觉是不够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课堂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寻找家里的冷热现象、寻找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判断水的冷与热等,既注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发展,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6——2017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四(1)班陈磊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瞧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就是正电荷或都就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与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冷和热》知识点整理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2、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 6、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7、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8、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c。 9、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10、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1、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继续上升 12、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 1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用外焰加热物体。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14、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1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O℃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16、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 17、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8、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红外线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温湿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19、-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20、夏天轮胎容易爆胎是因为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 21、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因为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2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因为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23、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高于4℃C或低于0°℃时,水遵循热胀冷缩规律;温度在0~4℃C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发生反常膨胀。温度降到0℃时水结冰,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所以冰可以浮在水面上。 1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

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2020~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全部教案(共4节)

2020—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 1.《冷热与温度》教案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

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时。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热现象有了具体的感知,认识了常见的热现象,通过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能正确读、写温度以及单位。本课将物质的冷热现象由气体延伸到液体,学生需建立起“温度”的概念,以及理清“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的关系”。近一步学习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温度计,并且更加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探究温度变化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冷热水的差别,对“温度”形成感知,并意识到人的皮肤无法精确地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存在误差。第二部分,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认识测量工具——温度计,观察其结构,学会使用。第三部分,探究热水变凉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设计连续测温的实验方案,记录、描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四部分,认识不同的温度计,人类为了促进生产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了不一样的温度计,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和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已经关注并认识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学会用皮肤这种感官去感知,也知道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或其他气体的温度,会读数并记录温度数据,正确地使用温度单位。本课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更扎实地训练使用温度计以及读数。学生在这一课将测量温水的温度,并连续测量12分钟内的水温,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观察、分析温度的变化。学会设计探究实验、考虑实验细节、明确测量的步骤、方法,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用直观地方式展示数据并总结概括,是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学期教科书内容概述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或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再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水里有什么》单元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引领,让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寻问题的答案,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基本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植物的生活》单元以身边常见的植物为观察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精心做科学。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的内部构造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直接与间接的科学实验,认识植物身体的构造功能。通过对植物生活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直接与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有较深的了解;《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热的传递》单元以“热”为载体,展开观察、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在不同物质中传递的方法,验证太阳能热水器所选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热的关系,体会到利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探究方法,具备独立做科学的能力;《研究与实践》单元,选用与本册研究密切相关的“食物”与“太阳能”知识,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知识只是作为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4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肥西县芮店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 教学设计 丁斌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我们关心天气》 西林二小韦桦 1、本课教学内容共分4个部分:不同的天气,天气,预测未来的天气,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及阅读与拓展。 2、不同的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学生们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天气情况。 3、生物预告天气是简单介绍生物中为什么能预告天气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们人类更早地知道天气的本领。让学生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儿歌等。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养成长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良好习惯。 4、预测未来的天气是让学生讨论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气,利用课本第40页两幅卫星云图,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本地区当天的云层情况,尝试推测当地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5、了解天气预报。为了更好地关注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3、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4、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教师和学生观察天气,认识天气,预测天气。

【教学难点】 推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和用物象预告天气的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2001年9月3日、4日的当地报纸。 2、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你有没有关心天气的变化?你看过(听到)天气预报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2、不同的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①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天气。 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同学们知道的生活常识可真不少!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那么在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学设计

1.冷热和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使学生知道常温下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使学生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杯、铁支架、热水、温度计、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红果果与绿泡泡这个节目吗?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什么?(生回答: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细心观察,探索奥妙,YES!)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的的奥妙。 二、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并学会了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示范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请一个学生测量) 2.师:下面的同学要认真观察,仔细判断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学生进行测量报温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板书:℃) 3.师: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那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评价) 三、连续测量一杯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师:谁能再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请一名学生上来帮读出温度)它的温度( ) ℃(板书),从这两个温度,你们发现这杯热水有什么变化了吗?(板书:变凉、热水的温度变化)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研究这杯热水的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题。

(1)过一会儿,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是多少? (2)这杯热水的降温有规律吗? (3)这杯热水放一天后会是多少度? (4)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 3.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地去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杯热水放久了,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板书:冷热与温度)热水变凉的秘密是什么?(课件投影录音:猜一猜,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 学生个别进行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4.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学生回答)5.师: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的方法很好,为了便于探究,我们设定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同学们要按下面的要求开展实验,请看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1)仔细观察温度计,组员轮流读出各时间点的温度。 (2)每个同学认真记录温度计上的数据。 (3)第一个铃声响后,在记录表的“0”分钟格内记下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从此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且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水杯来读数。 6.师:过一会儿老师给每组一杯热水,但取到热水后要等到老师发令才能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温度计放进热水中后,每个小组认真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请组长马上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给每组杯子里倒热水) 7.请各组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 (各组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组长举手告诉老师。) 8.好,我们开始记录第一个温度。(明确任务后各小组开展活动,收集活动的数据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师:同学们都认真细致地收集到热水变凉的数据,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刚才收集到的数据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热水降温的曲线图。 2.(投影出示:热水降温曲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上有两条轴,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当0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61℃,我们就在0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61这个刻度描一个点,2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55℃,就在2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55这个刻度描一个点,以此类推描好每个时刻段的点,然后用直尺把每个点连接起来。(边说边示范) 3.学生试画曲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各小组认真地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轻轻地讨论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35229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2020秋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冷与热 知识点

第三单元冷与热 一、我会填 1.我们的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2.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3.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C)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 5.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蒸发),(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 6.蜡烛和冰块受热后会(熔化)。 7.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8.(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9.(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气化现象。 10.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产生的过程物体的形态是由(气态)变成(液态)。 二、我会判 1.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 ) 2.使用温度计时要符合操作规范。(√) 3.水沸腾后,如果不持续加热,就不会持续沸腾。(√) 4.测量水温的实验时,一定要等温度计液面不动时才能读数。(√) 5.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6.露水、白云、雾气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7.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能变成水。(×) 8.早晨,草地上有许多晶莹的露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9.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过程需要放热。(√) 10.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11.我们经常看到冰冻的矿泉水瓶外壁有水珠产生,这些水珠是里边的矿泉水渗透出来的。(×) 12.玻璃瓶外面的小水珠不是由瓶内的冰渗透出来的,所以与里面的冰没有关系。(×) 三、我会选 1.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是因为( B )。 A.商家缺斤短两 B.预防温度上升胀破瓶子 C.怕结冰 2.下列哪些现象不是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C ) A.有“白汽”出现 B.温度计示数不断升高 C.沸腾时没有气泡出现 3.水沸腾时的温度(B)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备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 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