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目录

摘要

第1章引言

作品介绍

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与写作风格

第2章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

夸张的讽刺手法

对比的讽刺手法

反讽的讽刺手法

象征的讽刺手法

第3章带有讽刺性质的人物分析与讽刺指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

18世纪,讽刺艺术在英国风靡,而《格列佛游记》的出现,更是将其讽刺艺术上升到极致。《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端。作家斯威夫特通过大量的讽刺艺术手法,特别是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以此来揭露18世纪英国社会、政治、宗教各方面的矛盾,并且通过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对当时英国社会现状进行有力的抨击。本文从作品内容、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和作品中讽刺艺术手法的多种运用进行简要的论述,从中探析《格列佛游记》中独特讽刺艺术的源泉与魅力。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讽刺手法讽刺艺术

第1章引言

乔纳森.斯威夫特作为18世纪英国一名杰出的小说家、批判家与政论家,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伟大的文学创造者”,主要代表作有《一只桶的故事》《格列佛游记》《书的战争》等。下面,文章就以《格列佛游记》为例,对其讽刺艺术展开深入分析。

作品介绍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以18世纪英国社会为背景的讽刺小说。这部小说采用海外游记的形式向读者讲述了格列佛海上漂流的各种奇遇,主要描述了:雷米尔鲁?格列佛生于洛丁

加姆州,从十四岁开始在英国与荷兰的大学中念书,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在一六九九年五月四号乘羚羊号航向南方......船起初平安无事,后来,不幸在苏门答腊岛遇难,漂流到利里浦特岛上。岛上居民身高都只有六寸左右,因此,和他这英国人相比较,他真是硕大无比啊!后来,他又起航,但却在巨人岛——布罗布丁鲁那克岛搁浅了。那里的国王身高有六十尺之巨,这会儿格列佛又变成“小人”了。接着,他又展开了第三次航行来到了飞岛,那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的观念封闭阻塞。在岛上盘桓数日后,他出发到海上浏览。格列佛最后航行到一个慧骃国的地方,那里的主宰者是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贪婪,没有欺骗,没有战争,没有陷害,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他们是慧骃族。他们圈养一种叫做“耶胡”的人形怪物,让他们为自己劳作。因为人类的外形酷似耶胡,又从格列佛口中得知人类有一些他们所不可理喻的“撒谎”、“贪婪”等邪恶行径,所以慧骃族的首领对人类十分排斥。在岛上生活了一阵子后,他就被首领放逐了,在海上漂泊之时,被一商人救起,回到英国。回到家中后,格列佛因为已经习惯了慧骃族良好的品质,而对家人的气味略有厌恶之意,便买了两匹马,天天与他们谈心,安度晚年。

斯威夫特的生活经历与写作风格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政治家和诗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斯威夫特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以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英国。他是一个破落贵族孤儿的后代,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英国贵族独有的优雅高贵、自命小凡的气息,这影响了斯威夫特的性格,也为他的仕途坎坷埋卜了伏笔。斯威夫特学业虽然不顺,但才思敏捷,走上社会后很快便能以笔为生,后来打入政坛做了大党报纸的着名笔杆子。其仕途艰辛,最终变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遭遇近乎被流放的命运返回爱尔兰。一生坎坷使其变得愤世嫉俗,饱览上层腐恶更令他愤慈不已,不吐不快。直到《格列佛游记》的出版发行,他的怒火澎涌而出,震惊了当时的英国民众以及执政者。

斯威夫特所生活的这段时间,英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光荣革命”的胜利并没有使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反而那些刚刚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大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力度。资产

阶级工商业的本质就是剥削工人,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导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斯威夫特作为一家党报的着名编辑,他看透这些政治资本家的本质,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作风也让他无法适应。苦于能力有限,他也小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当时英国政府设立了极其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只能通过夸张的影射、鲜明的对比、多含义的反语刻画来讽刺英国政治制度的腐败。特殊的生活时期,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是致使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大量使用讽刺艺术的原因。

另外,纵观斯威夫特的写作生涯,他比较有名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讽刺诗和一系列的讽刺文章。1669年他写出第一篇名作《一个木桶的故事》,这是一篇用来讽刺天主教、英国国教以及清教的文章;再到后期的《一个温和的建议》,斯威夫特借用温和的笔法来讽刺谴责英国对爱尔兰人民的奴役与剥削。显然他在《格列佛游记》中所使用的一些讽刺艺术应该基于它长期写作过程中的积累,而《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则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理念与写作手法。所以说,斯威夫特长期写作形成的写作风格,也是《格列佛游记》中讽刺艺术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2章丰富多变的讽刺手法

斯威夫特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这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己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政权,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封建的残余势力还存在,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劣根性逐渐显现,其政权的腐败越来越表面化了。这些都决定了英国启蒙主义文学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扫清封建势力残余,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暴露出的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现实倾向也深深影响了斯威夫特的创作方向,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手法非常丰富,灵活多变,令人应接不暇。这些讽刺手法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地巧妙交织在一起,使斯威夫特的作品成为讽刺的典范。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讽刺手法。

夸张的讽刺手法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一直是讽刺作家们喜欢运用的手法。它通常运用想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进而引起读者想象和共鸣,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大、小人国,飞岛以及慧马国等的经过进行了描述,从而对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争权夺利现象予以了讽刺。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例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在小说中的夸张和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处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滑稽嘲笑的讽刺艺术效果。

对比的讽刺手法

对比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集中安置在一个完整艺术统一体中,使它们形成对比和照应的关系。这种手法,可以凸显出事物的矛盾,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利用对比进行讽刺也是斯威夫特讽刺艺术的特点之一。在《格列佛游记》中,他写大人之大,自己之小;又写小人之小,自己之大。斯威夫特在这里不仅采用了极度的夸张手法,同时也融进了对比讽刺艺术。小说开始的时候,格列佛处处都比小人物的人民好,不光是他的身材比他们高得多。他的理解力也大大地超过他们。这个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儿子,感觉着自己的优越性。小人国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在他看来是非常落后而不足道的。但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里,当他来到大人国时,把自己和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智慧和正义比较起来,格列佛就觉着自己像小人国里的人一样渺小了。如果说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格列佛深信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比小人国优越的话,那么后来他就变成了一个小学生,努力用新眼光去了解社会的现实。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对比使他看清了英国社会里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他认识到了英国也正是一个小人国,从而不再相信英国社会制度的完善性。此时的格列佛和小说开始时的格列佛相比完全不同了,他开始

无条件地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后来又全盘否定它们。斯威夫特利用这种对比艺术让读者看清了他讽刺力量之大及其影响之深。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小说的第四部分还有充分运用。他把将代表人类兽性的野胡和代表理智的慧驯马进行对比。野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恶习的集中体:他们丑陋肮脏,自私善妒,凶恶贪婪。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不管他人的利益,经常为食物争吵打架。对于一种闪光的石块他们格外喜欢,把它们从地里挖出,藏在自己的洞穴里小心守护,常为这些东西打得头破血流;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多汁的草根,草根类似葡萄酒,喝完后则无比兴奋,丑态百出。而斯威夫特笔下描写的慧驯马则与可恶的野胡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善良且拥有智慧,是理性和正义的生物。他们在外形上比野胡优美漂亮,也从不生病。他们天生就有一切美德:友善,正义,谦恭等等;他们生括在一种理性的“宗法式公社”中,人人自由平等,也不需要法律来约束什么,他们没有犯罪,同样也没有战争,因此不需要军队;他们没有金钱的概念,也不受任何欲望的驱使。斯威夫特小说中运用了多方面的的对比,将野胡的假、恶、丑和与慧驯马夫人真、善、美对照起来,淋漓地讽刺了像野胡一样的人类的贪婪、嫉妒、荒淫的种种丑性,引起了人们对这些恶性的憎恶和反省。

反讽的讽刺手法

反讽是斯威夫特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它的绝妙之处在于让读者自己去猜,表示他相信读者,希望读者能够同他一起来嘲笑生活中一切荒谬的事情。斯威夫特在文中大量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作者机智幽默的讽刺才能。

如在大人国时,单纯而天真的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夸耀自己国家的政治成就时,国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切不过是一大堆阴谋、暗杀、革命或流放而己”。这时格列佛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作者接着写了一段格列佛的内心独白:“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来是学术、武功的权威,法兰西的灾殃、欧洲的仲裁人、道德、虔诚、荣誉、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子、全世界敬仰的国家,想不到他竞这样瞧不起。”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表现格列佛的爱国热情,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在嘲讽格列佛狭隘的民族意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格列佛的话我们只能按照其反面的意思来理解。由此可见反语的运用,让读者在琢磨领会作者说话真正意图的时候,更深刻体会到作者讽刺的真实含义,因而讽刺的效果得到了更

进一步的强化。

象征的讽刺手法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对当时英国社会进行了批判与讽刺。如在“小人国”里,“小人”象征着“英国社会统治者的渺小与卑鄙’,“高跟党同低跟党间的争斗”,则象征着“当时英国社会的党派之争’,“大端派和小端派间的争斗”则象征着“英国社会国教同清教间的斗争”,而这些虽然都是英国社会政治斗争与宗教纷争的小事而己,但却引发了各党派间的尔虞我诈,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而在大人国,大人国取其高大之意,这里的人民淳朴,国王贤明睿智,国家安乐,无论从精神和政治上都很高大,超越了现实的英国。这里斯威夫特用象征,极大地讽刺了现实英国的渺小,同时也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度的情形。第三部分的飞岛国,其讽刺的对象涉及到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飞岛是一个殖民压迫的形象,它高于大地和人民,又不停地在威肋、着他们,如果有谁敢不听指挥出现叛乱,国王就让飞岛停在他们城市的上空,剥夺他们的阳光和雨水,并用石头砸他们,如果局势不能控制下来,干脆就将整个岛压在他们头上,将底下的城市和人民彻底粉碎。最后我们能够意识到这座飞岛,不是神奇的天外来物,而是人间专制的象征,它象征着不仅压迫本国人民的英国统治阶级还象征着奴役爱尔兰人民的英国殖民者。而在小说第四部分中,这里肮脏野蛮的野胡,象征着人类一切兽性和欲望,而智慧高雅的慧马则象征着理性的光芒。斯威夫特运用象征手法,直接明了地揭露了所讽刺事物的本质,增强了讽刺的表达力量。

第3章带有讽刺性质的人物分析与讽刺指向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塑造出了诸多带有讽刺性质的人物形象。在作品当中,作者借主人公格列佛的传奇游历故事,广泛地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丑恶面展开了毫不留情的讽刺、批判。

在主人公游历小人国时,他在进入到小人国后,便成为了一座“山”,这是因为小人国的人们身高仅仅有六寸。并且,在小人国,格列佛被看成是他们的英雄,每个人都用惊讶的眼光看他,而且十分惧怕他。尽管在那里生活的人很少,但国王却用他的知识与权力控制着整个小人国,还企图在世界上称霸。从上述内容可知,国王喜欢掠夺,这充分展现出他贪得无厌的性格。实际上,小人国即为英国社会的翻版,斯威夫特毫不留情地嘲讽攻击了它荒唐丑恶的政治现实。小人国两党的对立则是因为所穿鞋跟高低不同所致,“高跟党”和“低跟党”划分阵营,为各自利益你争我夺,水火不容;国内宗教两派一一“大端派”和“小端派”纷争不断,只为争论吃鸡蛋是应该先敲大头还是先敲小头这样的无小事聊;而相邻的国家也是明争暗斗,剑拔弩张,一心想战胜并奴役对方。他指向的是当时英国政治现实,他解剖、嘲讽和鞭挞了英国统治者的狠毒狡诈和虚伪无情,揭露统治集团党派间的矛盾和教会派别间的相互倾扎。

小人国的国王是一个自以为是、贪婪、虚伪的人。但是,在巨人国里,国王是一个极其善良、博学的人,凭借丰富的学识与智慧管理着整个国家。巨人国国王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格列佛向国王推荐火药和枪炮这些运用科学制造出来的军火武器。国王大为震惊和愤怒,认为发明这种机器的人一定是恶魔天才、人类公敌,是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恶果。由此看来,巨人国的国王是非常仁慈的,这也反衬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还有通过这段对火药和枪炮的描写,斯威夫特批判了那些违反人类道德伦理,违反科学理性为人类造福的初衷的愚蠢做法,揭示了一味追求理性科学,而背离人性和传统的严重后果。

另外《格列佛游记》中,在小说第四部分的在慧骃国里塑造了两个对立的种群,即低劣的野胡和高贵的慧骃。斯威夫特描写的野胡是人类一切罪恶贪婪的代表,它们对一种彩色石头的占有欲是没有满足的,而这种石头影射的就是金钱;而慧骃马则是智慧和理性的化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之口总结野胡的性格是:“它们狡猾,邪恶,诡计多端,报复心强。它们强壮,结实,但胆小怕事,结果变得骄横,下贱而残忍。”直接而彻底地斥责了人类的恶性。在向慧骃介绍英国社会状况时,他对人性做出了这样大胆的批判:“为了满足男

人们的奢侈和贪欲,女人的虚荣,我们将大部分的必需品送往国外,换取来疾病、愚昧和邪恶的物品……大量的人民为了生计被迫从事乞讨,抢劫,偷盗,欺骗,拉皮条,作伪证,献媚,赌博,撒谎,奉承,威吓,包办选举,滥写文章,星象占卜,投毒,卖淫,假充虔诚,诽谤,胡思乱想等诸多行当;”“我们所谈的首相是完全摈弃了喜怒哀乐和喜好感情的动物,他们只有强烈地追求财富、权势和官位的欲望;他们用言辞处理一切事物,但从不表露自己的思想;他们只是在你认为他们说谎时说真话,在你认为他们说真话是说谎”。而当格列佛回到英国后,他对人类的厌恶之情己经到了极端的程度,他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人类的罪恶和慧骃的高雅,他讨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多年不能与妻子孩子同屋吃饭,因为受不了他们身上的气味。甚至妻子的拥抱也让他受不了立即晕倒,原因是自己多年没碰过这种丑恶的动物。他时时模仿慧骃马的腔调,宁愿与马为伴而不愿和人在一起。这时的格列佛己经失去了理智,他对慧骃的钟爱和崇拜也接近疯癫的程度。

结语

作为世界级文学讽刺大师,斯威夫特对后世作家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格列佛游记》不仅承载了作家炉火纯青的讽刺技巧,还蕴藏了作家深邃而强大的思想境界。在《格利佛游记》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手法,不仅讽刺了国王、大臣,还讽刺了宗教以及人民。他讽刺人们的肮脏和自私。而从每一处故事情节中,都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作者意在让读者知道每种斗争都是人本质的体现。这部作品跨越了地域和岁月,成为世界文学的伟大宝藏,直至今天它依然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孟繁利,李磊.《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时代文学,2011(18)

(2) 张玲.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职业时空,2011(8)

(3) 周甄陶.从《格列佛游记》中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大众文艺,2011 (23).

(4) 熊云甫,张杨莉.《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3)

(5)〔英〕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王林、史丽娜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6) 林琳:剖析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语文建设,2014, (18)

(7) 马玲:一部宏大的讽喻史诗漫谈《格列佛游记》的思想内涵,2007

(8) 周丽娟:斯威夫特_格列佛游记_中的讽刺艺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