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城市规划】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城市规划】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前言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十几年来,我国用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逐年增加,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然很低,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缺乏已成为污染环境、制约发展的社会问题。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安全卫生、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必将对我国环卫行业的未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环保总局编制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范围包括661个设市城市(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4个县级市)和1636个县城。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间的客观差异,《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共五个区域。其中: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省或直辖市。

2.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3.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河南、山西、湖南、安徽、江西6省。

4.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6省或自治区。

5.西南地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6省、直辖市或自治区。

《规划》的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

本《规划》的编制依据是: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4.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计投资[2002]1591),2002年9月10日;

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0号),2000年5月;

6.《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2007年4月;

7.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相关标准和规范。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生活垃圾产量及特性

1.设市城市生活垃圾产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区面积的扩大,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结合建设部年报统计数据及本规划调研结果,200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36~1.56亿吨,其中各区域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单位:万吨/年

2.县城生活垃圾产量

县城生活垃圾产量目前还没有健全统计数据,根据本规划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县城年生活垃圾产量约为0.5亿吨,其中各区域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2005年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单位:万吨/年

3.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突出特点是含水率高,一般为45~65%;热值低,一般在4200kJ/kg 左右;有机成分高,厨余类有机生活垃圾部分约占40~60%;垃圾中可回收成分低,约占10~25%,见表3。

表3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特性表

此外,生活垃圾成分受季节、地理、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燃料结构等影响较大,例如:气化率低、经济生活水平低的城市的生活垃圾热值低、煤灰等成分相对较高;气化率高、经济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的热值相对较高,煤灰的含量较低;南方的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的含量较高,墓本上在40~75%之间;而经济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生活垃圾的易回收的废品含量相对较高。

(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概况

1.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

(1)设市城市

截止2005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97座(不包括简易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为21.06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04座,处理能力16.07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16座,处理能力0.55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42座,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其他处理设施35座,处理能力1.89万吨/日。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分别占76.3%、2.6%、12.1%和9.0%。各地区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见表4。表4 各地区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统计表单位:吨/日

初步估算,全国设市城市中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无害化标准的约为16.9万吨/日,实际处理量约为15.2万吨/日,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37%。

(2)县城

截止2005年底,全国县城共有217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包括简易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为2.60万吨/日。其中生活垃圾填埋场199座,处理能力2.41万吨/日;生活垃圾堆肥厂1座,处理能力0.02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厂6座,处理能力0.06万吨/日;其他处理设施11座,处理能力0.11万吨/日。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分别占92.7%、0.8%、2.4%和4.1%。各地区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见表5。

表5各地区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统计表单位:吨/日

上述运行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多数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能够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约为3000-400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约为3%。2.在建的各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

(l)设市城市

截止2005年底,设市城市在建项目有138个,日处理能力为5.95万吨/日(建成后实际处理垃圾约为5.35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108座,处理能力4.57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3座,处理能力0.12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10座,处理能力0.61万吨/日;其他处理设施17座,处理能力0.66万吨/日。按处理能力估算生活垃圾处理比例,填埋、堆肥、焚烧和其它分别占76.8%、1.9%、10.3%和11.0%。各地区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建情况见表6。

表6各地区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建情况统计表单位:吨/日

(2)县城

截止2005年底,县城在建项目有98个,日处理能力为1.14万吨/日(建成后实际处理垃圾量约为1.03万吨/日)。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84座,处理能力0.98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1座,处理能力0.004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3座,处理能力0.05万吨/日;其他处理设施10座,处理能力0.11万吨/日。按处理能力估算生活垃圾处理比例,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分别占86%、0.4%、4.4%和9.2%。各地区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见表7。

表7各地区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建情况统计表单位:吨/日

3.“十一五”期间关闭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

(1)设市城市

经统计,“十一五”期间设市城市中共有122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被关闭,处理能力合计约5.23万吨/日,将减少实际处理能力约4.71万吨/日。

(2)县城

经统计,“十一五”期间县城中共有112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被关闭,处理能力合计约1.28万吨/日。

(三)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及垃圾处理产业化情况

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266个设市城市和686个县城实行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分别占设市城市的40.2%和县城的41.9%。

根据调研情况,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为1.5~11.0元/(户?月),县城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范围为1.0~8.0元/(户?月)。由于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实际收缴率很低,多数城市收缴率低于40%,部分城市只有10%左右。

在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的带动下,以外资、民间以及其他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模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四)存在问题

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用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仍然不足,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完全达到无害化要求的约占为27%,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2.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发展不平衡,在空间地域上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相对较多,处理率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财力限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相对较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较低。

3.处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在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堆肥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一些国际较先进的工艺技术。但总体而言,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偏低,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国外引进。填埋方面,渗沥液处理技术和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等仍需从国外引进;垃圾焚烧系统的国产化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装备水平以及生活垃圾焚烧余热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4.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在环卫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不少城市还没有建立合理的运营投资偿还机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完全靠政府财政拨款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尚未全面实行,收缴率低,收费成本高,使用管理流程长。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缺乏有效监管,难以满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十五”期间,我国加快了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但是仍然存在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产业化运作不规范、市场监管不力等一系列问题。

5.生活垃圾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物流管理还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多数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过程的基础数据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设施和手段;许多城市还缺少计量设施,垃圾量还主要依靠估算,使得生活垃圾清运量、处理量数据统计误差较大;许多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缺乏控制和记录,新建垃圾处理设施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垃圾处理的效果还不能做出准确评价。

二、“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预计到2010年,全国县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总产量约为2.5亿吨,其中设市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8亿吨/年(日均约为49.3万吨);县城生活垃圾产量约为0.7亿吨/年(日均约为19.4万吨)。

三、规划原则、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

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确保设施稳定运行,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2.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根据相关的技术政策、规范标准,按区域分类采取经济、合理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超前。

3.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按照总体目标要求,根据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确定不同的规划目标与任务。合理规划地级以上城市、适度安排县级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县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4.鼓励创新,保障运行。坚持设施建设与体制改革和创新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改革投资和运行管理体制,确保设施建成后能稳定运行。

5.优化工艺,控制造价。按照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慎重选择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和工艺,适度控制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

(三)规划目标

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优化配置综合处理技术和设施,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

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具体规划目标为:

1.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其中: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2.在全国约90%以上的县城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四)重点任务

1.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促进不同区域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协调发展。

2.进一步提升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配套完善设市城市垃圾转运设施。

3.大力推进县城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覆盖范围和运输设备水平。

4.减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节省土地资源,鼓励选用先进的焚烧处理技术。到“十一五”末,东部地区设市城市的焚烧处理率不低于35%。

5.逐步统筹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

6.选择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批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示范项目,为逐步建立规范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取得经验。

7.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些完全由社会融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示范项目。

8.深化环卫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进一步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许经营或委托经营。

四、项目建设规划

(一)技术路线

1.不同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综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则下,合理选择不同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1)卫生填埋处理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是每个地区所必须具备的保证手段,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可以卫生填埋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

(2)焚烧处理可最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容、减量、资源化,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符合条件的城市,在有效控制二恶英排放的前提下,可优先发展焚烧处理技术;(3)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堆肥产品有出路的城市,可发展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但对未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应谨慎采用堆肥处理技术;

(4)鼓励采用对多种处理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合理配置的综合处理技术,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实现垃圾中资源的高效率回收利用。

2.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技术选择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政策要求的技术路线,技术选择应满足先进性、成熟性、德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几个方面。

(1)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选择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同时应采用多种技术有机组合,所有处理设施必须严格控制“二次污染”;

(2)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可选用适宜的处理技术和设备,满足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同时“二次污染”的控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以填埋处理技术为主,所建的处理设施在满足卫生填埋场建设标准的条件下应该尽量因地制宜地节省投资。

(二)建设项目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为25.3万吨/日,县城为6.7万吨/日,详见附表一。

(1)设市城市

设市城市规划新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20项,总建设规模25.3万吨/日,具体项目清单见附表二。

(2)县城

县城规划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总规模为6.7万吨/日,具体项目由各地在“十一五”期间根据规划的规模自行分解实施。

2.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

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同时,配套建设垃圾转运设施。在90%以上的县城建立、完善收运系统。

(三)规划布局

1.处理技术布局

本着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统筹发展的原则,综合各区域自然状况、流域特点、经济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调整和优化各处理技术的使用比例,“十一五”期间不同区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1)东部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卫生填埋为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鼓励使用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进行前处理;

(2)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现阶段应以卫生填埋为主,适度发展其它处理工艺;

(3)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技术为主;

(4)西南地区,现阶段可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的使用比例。

2.处理能力布局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十一五”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1)东部地区

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4.37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2.15个,处理能力12.27万吨/日。县城规划建设项目总处理能力2.1万吨/日。

(2)东北地区

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4.52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79个,处理能力3.97万吨/日。县城规划建设项目总处理能力0.55万吨/日。

(3)中部地区

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7.33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144个,处理能力5.49万吨/日。县城规划建设项目总处理能力1.84万吨/日。

(4)西北地区

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09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45个,处理能力1.95万吨/日。县城规划建设项目总处理能力1.14万吨/日。

(5)西南地区

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68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37个,处理能力1.59万吨/日,县城规划建设项目总处理能力1.09万吨/日。

各地区设市城市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分布情况见表8:

表8分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分布表单位:万吨/日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投资估算

全国“十一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为862.9亿元(详见附表三),其中:

(1)生活垃圾处理设施713.6亿元,其中设市城市为579.3亿元,县城为134.3亿元;

(2)转运及收运设施投资149.3亿元,其中设市城市为116.6亿元,县城为32.7亿元。

2.资金来源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当地政府是责任主体,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由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补助,重点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具体补助标准在规划实施中确定。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各地方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条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五)实施计划

“十一五”期间将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万吨/日,平均每年新增6.4万吨/日,总投资额为862.9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额约为173亿元。

考虑到项目的建设周期,各地要在“十一五”前两年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1.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适用性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而且取决于经济适用条件和环境标准要求。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各种处理技术的水平,指导并促进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健康发展。

2.组织技术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问题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二)政策制度保障

1.深化环卫体制改革,促进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稳步推进环卫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扶持企业发展,减轻公众负担。

2.完善收费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

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的代收载体,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降低征收成本。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确保处理费专款专用。未开征垃圾处理费的城市,要限期开征,已开征的城市,要逐步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达到补偿运行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目前垃圾处理费不足以补偿运行成本的,地方财政应安排资金,保障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3.研究开发低成本、长期融资工具

生活垃圾处理具有低回报、高稳定性、资金需求大的行业投资特点,需要研究开发适当的低成本、长期限的金融工具来支撑,如信托基金、企业债券、市政债券等,以丰富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

(三)管理保障

1.明确职责,加强协调

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妻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争取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执行中的稽察监督。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监管,确保项目按期建成,充分发挥效益。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垃圾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2.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建设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图审查,重点要对垃圾填埋场防渗设施和垃圾焚烧炉的二恶英控制设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要求。

3.改革体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部门分割,逐步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行处理设施的特许经营和委托运营。

4.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特别是垃圾填埋渗沥液和焚烧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5.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

要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1:2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作者:陈善婷 [导读]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同步进行。在环境保护理念日渐强烈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发展方向。文章围绕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一定区别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上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以上各种发展模式都不足以表现生态城市发展的全部特征。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生态城市应当使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和谐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使人和自然都能够和谐发展,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发展中应当有更多的自然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系统中的转化二氧化碳功能、多种生物之间共生共赢、优化改善水资源环境功能、适度自动调节容量功能和生态风尚功能。在环境的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良性发展。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使人文气息浓厚,使这两者之间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地共同互相促进发展。 1.2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而又高效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但是生态城市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注意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应当在注意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注意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注意保护自然界中的自我循环系统和物种生态多样性,使人类活动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有一个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环境,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欲望需求而不顾后果的满足一时的繁荣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 1.3生态城市系统应当达到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追求环境或者是经济的单一保护或发展,应当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量效益,在整体协调的视角下处理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整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域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支持,所以应当运用整体系统的生态理念来指导发展符合这个地区特点及本地人类特点的城市,从而使这个城市的发展能够与这里的人口、物质、资源和文化良好的联系起来,使城市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型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2.1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对城市原有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然后根据区域性特征,对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同时,也要改善和管理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态环境,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提升其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以西北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应用,既能够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充分绿化。 2.2人口容量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资源和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规模逐渐增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用地、能源使用以及城市用水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先验经验,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产业以及人口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合理规划土地分配方式、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布局,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3生态建筑规划设计 生态建筑注重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技术也追求高效、环保、无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不仅与环境相融合,而且主动的利用生态环境与气候效应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使用自然环境及气候所适合的适宜技术改善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对于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所以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时,一方面为城市原有地区改造建设及城市向周边延伸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发展利用生态建筑技术,将有效改善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紧张关系、城市水资源循环及城市建设及改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原有城区改造方面,根据建筑特点,探索和引进合理的绿色建筑改造技术加快现有城区建筑的节能改造,并且在城市建筑拆除过程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回收技术和设备。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以公共建筑及公益建筑为突破口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城市建筑中推广利用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并且在新城区建设中注意排水管道的设计建造,在城市建筑中加强节水及用水设施的普及,提高城市水资源流通及利用率。 2.4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型的公共客车、出租汽车,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高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数量及普及率和传统燃油公共汽车的替换速度。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智能交通,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促进公交的发展,并且注重自行车及人行的设施、站点及道路规划设计。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联系,引入TOD等绿色交通理念,合理配置土地及城市功能,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长途交通,形成以交通节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座谈会讲话稿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座谈会讲话稿 同志们: 刚才同志传达了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和书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明确提出给市“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下发相关文件,动作之快、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在历史上、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我们建设系统的每位同志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请同志们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和书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用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下面我就如何学习领会大会和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将大会精神和领导指示落到实处,与大家共同研讨、交流。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一)面临的形势 目前,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支持市加快发展,特别是省政府《关于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从8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给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为市的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让我们看到了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魄力,这是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重大机遇。如果抓不住或放掉这次机遇,不仅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待,而且也对不起400万各族群众热切盼望,就是历史的罪人。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借机成事,在加速发展、加快转

型、推动跨越上取得重大突破。 理清思路,查找差距。两位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市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路径,为我们思考、谋划、推动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要求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先行一步,走快一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成为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有力的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支持市加快发展,是一个非均衡推进战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重大决策。将资源向最有效、发展最快、能够创造财富更多的地方进行配置,这是对我们的巨大鞭策和巨大鼓舞。一个省会城市一定是这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定是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一定是这个区域生产力聚集中心和财富创造中心。近年来,我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城市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中央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相比,市的发展仍然较慢,与兄弟省会城市相比,我们经济发展的差距还较大,而且有些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市最大的问题还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的步伐太慢。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两位主要领导给我们指出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结合城建系统的工作实际,认真思考,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城建工作就是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来开展,城市建设投入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很大的比重。目前我们存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镇原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 评 估 报 告 镇原县垃圾处理建设工程指挥部 2011年3月 1. 前言 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的 为贯彻宁镇原县委、县政府《镇原重大建设项目信访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镇办发[2010]83号)和中共镇原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镇原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建设工程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我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垃圾处理工程指挥部按程序对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 1.2评估过程和方法

按照《镇原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2010年4月,垃圾处理建设工程指挥部邀请市直有关部门、城关镇领导、专家共同组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首先调阅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工程建设方案、征地拆迁方案等工程资料;并向工程技术人员、项目前期筹备人员咨询了项目的进展和准备情况,对项目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多次探入一线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组织征迁户进行座谈,评估小组还咨询了有关部门,对我市近来总体信访工作、其他在建项目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了解。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办法》要求,评估小组编制完成了《镇原县垃圾处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1.3评估内容 根据《镇原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的要求,本项目信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论证、征地拆迁、项目施工等可能出现的信访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 A、项目前期涉及土地征收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征地补偿价格,征地政策,征地程序和补偿款发放等。 B、项目前期涉及房屋拆迁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拆迁政策、违章建筑拆除、拆迁安置、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等。 C、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包括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安全文明施工、周边居民和商户影响、劳资纠纷等。 D、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 1.4评估依据 A、《国务院信访条例》 B、镇原县委办公室《关于开展重大建设项目信访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C、《镇原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暂行办法》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

遇到建筑工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0862512.html, 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 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现代城市的形式和发展除自然条件外,主要是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不断建设和有效的管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关系。认真研究并处理好三者之见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上述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 (一)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的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觉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有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城市规划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如何自觉依据规划来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些年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我国的城市建设近十年来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败笔,如一些城市或是拆毁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区域,或是在风貌保护区新建了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所谓规划是“龙头”,就是讲规划要先行。这样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已经一定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由于长官意志或地区(部门)利益而随变更。规划必须高起点,才适应和满足城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以科学的规划减少建设的失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历史变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城市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设和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城市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前提条件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3) 第二节建筑高度 (5) 第三节建筑间距 (8) 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11) 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6) 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19) 第七节骑楼 (21) 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5) 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30)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对于垃圾处理的感想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对于垃圾处 理的感想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对于垃圾处理的感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对于垃圾处理的感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是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数量持续递增,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落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突出问题,垃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广大农村特别是国省道两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影响了全县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开发开放步伐,更威胁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设文秘杂烩网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主要问题(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分析我县辖21个乡镇,260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县生活垃圾日产980吨,其

中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240吨,可回收利用50吨;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740吨,可回收利用120吨。 20xx年,有90个自然村按照"户聚、村收、村填埋"模式,初步实现了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简易文秘杂烩网填埋处理。 从垃圾分类来看,城区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类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破旧家具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果皮等)、装修建筑垃圾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附属垃圾(蔬菜枝叶、瓜果皮、各类腐坏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类(碎砖瓦、渣土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人畜排泄物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区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总量较少,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性较大,可回收利用率较高,热值较高;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是。总量较多,季节性较强(夏、冬两季量大),污染性垃圾量相对较少,可回收利用较少,焚烧热值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1.垃圾处理层次低,处理方式落后。仅城区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全县只有90个自然村初步实现以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教科书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然而,作为 一门学科,城市规划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诸多要素紧密集合,综合性、系统性很强。 实际上,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长期以来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已经帮助了规划工作者认识许多复杂的城市问题。虽然,城市规划工作者比较容易理解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但是,朴素的系统观点和简单的系统分析方法都不足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该讲,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必然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发展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关键词: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应用、运用 一、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学是研究分析有关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趋势的学科。系统工程 学以控制论、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对象是将“系统”;其工程的内涵不仅是“硬件”,还包括了“软件”,即工程技术中的实体,还包括社会、经济、管理等非实体即概念对象在内。这就是系统工程与传统工程的区别。其工程的任务, 是在传统工程单一技术任务的基础上, 还要解决系统的全盘统筹问题, 即要解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总体协调问题。其工程方法是以系统的主要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从全局、整体、长远出发去考察问题,拟订目标和功能,并在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各关键时刻,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求得优化方案,然后用传统工程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工程设计、生产、安装、建造新的系统或改造旧的系统,并使之整个寿命期最优。 二、城市规划系统工程 城市系统工程也就是将系统工程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中。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和城市信息系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会议讲话

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会议讲话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讲两个方面: 一、关于前八个月工作的基本估价 今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高点定位抓规划,勤督实查抓项目,多措并举抓管理,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一是重点项目在抓早抓实、合力推进上取得了较好进展。 如期完成了新城西路建设、安定街改造工程,全力加快X等工程进度;XX幢多层主体;X套公租房全部开工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开工建设X户,棚户区改造完成勘丈登记X户、签订征收补偿协议X户,X片区X户安置楼建成主体,一些制约工程进度的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二是城乡规划在体系完善、执法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面完成了第四轮县城总体规划、X个修建性详细规划、X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启动了X新型城镇化试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X个扶贫项目村村庄建设规划和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修建性规划,前八个月共查处违法建设案件X起,拆除违章建筑X平方米,县城规划区内乱修乱建、未批先建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三是城市管理在设施完善、日常监管上呈现出新的变化。 多方筹措资金,对X路进行了更换和修补,对缺失的树

木进行了补栽;组织各单位全面落实“五包”责任制和周五卫生大扫除活动,结合市县上半年工作督查和XX等活动节点,对城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有效解决了一些影响城区环境的突出问题。 前八个月,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尽管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攻坚克难力度不大,个别项目进展不够理想。面对资金筹措、征地拆迁、补偿兑现等问题,一些部门和乡镇等靠思想、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一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导致棚户区改造、安置楼建设等工程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对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不提前进行研究,不主动衔接协调,致使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工程开工滞后,进展十分缓慢。 二是城镇建设理念陈旧,规划编制特色不够鲜明。特别是在小城镇、中心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要求理解不深不透,对乡村发展实际缺乏深入调研,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规衔接不紧密,思路不统一,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三是工作落实不深不细,各类遗留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和安置楼建设方面,政策宣传、协

商业建筑设计规范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保证商店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及工矿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商店建筑(含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 第条商店建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合理地组织交通路线,方便群众和体现对残疾人员的关怀。 第条商店建筑的规模,根据其使用类别、建筑面积分为大、中、小型,应符合表的规定。 商店建筑的规模表

第条商店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一节选址和布置 第 2.1.1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择在城市商业地区或主要道路的适宜位置。 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小区内的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m。

第条商店建筑不宜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第条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 第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如附近无公共停车场地时,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在基地内设停车场地或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库。 第二节步行商业街

城市规划中的排水工程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排水工程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居者有其屋”的福利分房时代思想,而是更多的关注了公建配套、生态环境各方面。在此背景下,要求我们规划人员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各项工程规划,尤其是排水工程规划。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给排水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关系到城市各项 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排水工程节水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性格、风貌,因此不同地区的城市建筑、给排水工程规划、设施规划等都有其各自的差异性。在城市规划中,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不仅影响到整个小区环境体系的构建,还会直接影响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 1 城市排水规划的总体原则1.1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城市排水规划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进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城市给水工程、供电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环境卫生等专业工程规划衔接。 1.2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点,城市排水要考虑排水坡度,因此要分析城市排水的现状和城市的地形特点,在管线选择方面要尽量采取重力流输水,并尽可能与道路坡向相结合,以减少管道埋深。 1.3 利于发展原则 城市排水属于市政工程规划的范畴,城市规划的执行,要以市政先行为原则,因此在进行排水工程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城市中长期发展的要求,做到远近期结合。 2不同地区排水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干旱地区与多雨地区城市――排水与水资源应用 2000年以来,我国就已经发生了多次地区干旱事件。波及范围比较大的如2000年春,夏,北方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2001年我国为1999年和2000 年连续大旱之后的有一个特大旱灾年,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的春夏连旱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其次还有2004年东北干旱,2006年川渝干旱,2008年11月,北方大旱。每次旱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方局部地区,如西北东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汉北部及广东东南部、西藏中部和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在此情况下,许多城市景观水系也出现干涸的情况,居住区内设计的景观水系很多更是形同虚设。 除了天气原因,北方地区内部水系较南方较少,所以

对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规划能力的思考

对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规划能力的思考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 阶段,城乡规划设计与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城乡规划设 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并要积极引进新理念、新技术,从而提高城乡规划设计水平。合理规划农村特有的空间,突出乡村 建设的特色,对居民住房的合理规划能够使农村空间尽可能利用起来,完善基础 设施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来建设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建立合 理的相关机制,整治乡村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可能保证机制的有效落实,能使村 民之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本。文就对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规划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规划 引言 在现代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乡村建设非常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 走乡村振兴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城镇、乡村发展新格局,是新的历 史性任务。 1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城市化建设、新农 村建设不断加快,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了良 好的支持。但现阶段,城乡规划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例如建筑领域中,一 些不法分子为谋求更高的利益,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是使用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 求的材料,不仅影响着建筑建设质量,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些危害,甚至引发住房 安全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面对这样的情况,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引进绿色、环 保理念,积极推进生态建筑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安全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原则 系统性: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具体规 划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农村地区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 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保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为农村地区更快更好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续性:美丽乡村规划需要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样才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出效益更大化。在具体规划建设过 程中,宜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 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优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以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积极围绕农村的生态经济、人居、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来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并整合资源,将村庄建设、村 居工程、农村旅游等发展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于不同项目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提升美 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规划能力的措施 3.1科学规划乡村布局及改善人居住房环境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总结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是全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数量持续递增,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落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习性落后等突出问题,垃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广大农村特别是国省道两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影响了全县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开发开放步伐,更威胁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设文秘杂烩网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十分必要。 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全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分析 我县辖21个乡镇,260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全县生活垃圾日产980吨,其中:城区生活垃圾日产量240吨,可回收利用50吨;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740吨,可回收利用120吨。2008年,有90个自然村按照“户聚、村收、村填埋”模式,初步实现了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简易文秘杂烩网填埋处理。 从垃圾分类来看,城区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高科技易污染类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破旧家具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果皮等)、装修建筑垃圾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附属垃圾(蔬菜枝叶、瓜果皮、各类腐坏蔬菜和水果等)、燃料废渣(煤渣、草木灰等)、建筑材料类(碎砖瓦、渣土等)、厨余物(剩菜、剩饭、剩汤等)、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废弃塑料包装盒等)、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等)、人畜排泄物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城区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总量较少,种类多、成分复杂,污染性较大,可回收利用率较高,热值较高;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特点是:总量较多,季节性较强(夏、冬两季量大),污染性垃圾量相对较少,可回收利用较少,焚烧热值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垃圾处理层次低,处理方式落后。仅城区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全县只有90个自然村初步实现以村为单位的简易填埋,大部分自然村仍处于生活垃圾无序丢弃、露天堆放状态,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2.填埋点设置不规范。多数简易填埋点都是利用废弃坑塘,与村庄距离不足500米,未能达到无害化处理技术标准; 3.垃圾收集、存储、运输设施不配套。现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简易落后、损坏严重,无法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求; 4.专业保洁队伍不健全。全县大部分村街尚未建立保洁队伍,且现有人员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不统一,难以保证环卫作业效果; 5.资金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县、乡、镇、村街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尚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 6.村容环卫意识亟待提高。受农村生活传统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农村垃圾乱堆乱倒等生活陋习仍比较严重。 二、实施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系统建设的规划背景和有利条件 1.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的率先发展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4.71亿元,为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环境卫生工作,将垃圾处理作为改善农村环境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浅谈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 摘要:当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也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问题。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整体协调,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就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环保理念 一、引言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化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在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既浪费大量资金,又占居了大量土地面积,妨碍居民生活,给后人留下极大的缺憾。个别城市的规划、设计方面与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

地比例偏低,用地结构不合理。 2、城市发展目标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增加了城市发展的期望值,但同时也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泡沫现象,盲 目照搬别国的布局模式和建筑风格,结果搞得乌七八糟、不伦不类,脱离了本城市自身的实际,抹杀了本身的发展潜力。 3、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一些地方乱占耕地、违法批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流失;过度采用地下水,水资源面临污染和枯竭。 三、对城市规划的几点认识: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从过 去追求温饱转向追求高素质的生活。人们当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秩序、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城市艺术,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制定好切实符合有本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城市规划用地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以繁荣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为目标;二是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上,要综合考虑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要重视市场经济下来自土地需求方面的拉力, 避免城市规划受到市场的扭曲和破坏;三是要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调节控制手段,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性。 2、抓好高标准规划的制定,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建设,注重质量。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权威性、长远性决定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对建设大业、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高起点、克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要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严格按规划办事,以规划大局为重。

2011版城市规划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以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并结合亳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条在本市中心城区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技术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 (一)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二)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三)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四)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按照住建部门颁布实施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采用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一)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和特殊用地(D)九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规定。 (二)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表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1《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二)凡表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三)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1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四)不宜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