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指青春期或在此之前还不到恋爱年龄的少女岀现过早恋情。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早恋由环境因素引起,与早熟引起的性兴奋与性萌发有关;也与少女的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陷入早恋之中的少男少女因爱到互相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由于早恋中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都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与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女满足于温馨的情感氛围,卿卿我我的语言交流。当然,也有部分人基于性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少女的早恋,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模仿型早恋一一这是指性意识发展还处于接近异性阶段的初期的早恋

类型,岀于好奇心而模仿成人恋爱,随心所欲,不问后果,带有明显的游戏性特点;天真型早恋一一岀于

对异性的向往而进行恋爱,只要对某一异性的某些特点好感。认为对方声音好听,球打得好,就会偷偷地眉目传情,或干脆写信约会,带有明显盲目性的特点,这是性意识发展处于接近异性阶段中期的早恋型,初恋型早恋一一岀于对异性容貌、能力、风度、性格等的倾慕而进行恋爱,开始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

但还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恋爱的全部内涵,这是性意识发展处于晚期的早恋类型。

对于青春期中少女的早恋,作为教师与父母,一要加强教育,使其认识到她在思想上尚未定型,心理上尚未成熟,经济上尚未独立,事业上尚未定向,各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过早谈恋爱对自己身心发展、理想前途都极其有害;二要防微杜渐,随时把握少女在同异性交流中的心态,一旦发现她们有了早恋迹象,就要及时并机智地通过暗示、点拨与谈心,力求将早恋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正面疏导,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指导她们正确对待异性,用道德的力量和自控能力驾驭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辄批评,甚至不分表红皂白地训斥、苛责、打骂和当着她的同龄人的面羞辱她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她因为反抗而与异性情感联结得更紧,把早恋变成真恋,结果使少女遭受很大精神痛苦,使她们与父母的亲情也受到伤害。个另焊恋少女因不堪其辱,愤而岀走或自杀,这些方面的教训,是值得吸取的。

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早恋现象因其始发年龄早,出现日趋普遍,引起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关注,有时竟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某中学两名学生谈恋爱已有几年,因已临近高考,男生怕耽误学业,便主动提出断绝关系。没想到女生留下一封遗书便自杀了。在遗书中她写道:“这事与爸妈、老师无关,我只恨自己瞎了眼。世界一片灰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血的教训再次提醒着人们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本文试图客观地去认识中学

生的早恋现象的界定、特点、原因等方面以教师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以求做到有的放矢,或

防患于未然。

一、早恋现象的界定

要在早恋与正常的恋爱之间划一个准确的界限比较困难,本文主张,早恋现象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互恋和单恋现象,包括男女同学之间互相倾慕、谈恋爱,以及单相思、

师生恋、傍大款等等。

二、早恋现象的特点

1.年龄特点

以14—18岁为多,其中14岁为始发高峰期,到15岁有所下降,16、17岁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期。近年来,初一年级、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出现早恋现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地域特点

以城镇中学尤其是城镇初级中学发生率高,乡村中学发生率相对偏低,越偏僻的乡村中学发生率越低,城乡结合部中学发生率相当高。但“师生恋”在乡村中学相当高。

3.行为特点

公开化。过去学生谈恋爱是搞“地下工作”,他们或写个情书、塞个纸条,或找个幽静的地方偷偷地约会。现在早恋呈现公开化趋势,随便向一位学生了解所在班级的情况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张三喜欢李四,王五暗恋赵六一一

网上化。上网谈恋爱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内地一所中学调查显示,曾经或正在通过网上谈恋爱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3 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连对方姓什名谁、芳龄几何都未搞清楚。更有甚者,一名初三女生为了能见到心上人,不惜逃课千里迢迢来到沿海某城市,结果发现日思夜想的“白马王子”居然也是女性。

成人化。他们或成双成对上学回家,或搭肩搂背出入娱乐场所,一点也不感到害羞,有的甚至早已越过“雷池”。某市一次“扫黄”行动中,在一家宾馆居然抓获两对在校中学生,在另一家宾馆则查获一位傍大款的高二女学生。据深圳市计生部门调查,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达20%。

三、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除了身高和体重急剧增加外,性成熟是学生生理发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很容易产生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在惊异于自己身体急剧变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并渴望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同时,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波动性大,好斗争胜,好奇心强,认识能力差;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的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喜欢追求自己未曾经历的事情,以从中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人称这段时期为“第二次断乳期”、“危机期”、“风暴期”,这话不无道理。

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2.家庭原因

许多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来自不良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或结构缺失,或教育失当,从

而给学生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结构缺失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这样的家庭由于结构缺失,孩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产生许多障碍而产生心理异常。当他们一旦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窈窕淑女”,或遇到关心自己的异性一一哪

怕是年龄比自己大很多一一即产生强烈的好感、依附感。这也是师生恋、傍大款等“异代恋”

产生原因之一。

教育失当家庭:主要是有不端行为家庭、不和睦家庭、过于苛刻家庭或过于溺爱家庭。这样的家庭要么父母行为不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要么家庭不和睦,孩子很难享受家庭温暖;要么家长要求过于苛刻,视男女交往如大敌,处处严加防范,结果反而事与愿违;要么过于溺爱,孩子永远长不大,在家依附父母,在外依附别人。

另外,城镇的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下岗的父母心理波动大,使孩子难以享受家庭的温暖,进而“移情

别恋”的例子也不少见。

3.社会原因

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取、品德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成长。而我们所处的社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多姿多彩”:打开电视,各种“婚姻速配”类的栏目如《玫瑰之约》让你目不暇接;走近电脑,黄色网站、垃圾网站比比皆是。大街上,到处是为所谓“民间艺术团”招揽生意的、仅穿“三点式”的女郎;电影院门前不堪入目的宣传画,让你脸红心跳;书店里摆的光看书名就让你想入非非;金曲排行榜中,除了看不懂歌词的歌曲,就只剩下“抱一抱,抱一抱,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之类了。

4.学校原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长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这样使得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为抵御社会的不良现象,纷纷采取措施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师视男女关系教育和性教育为禁区,时时小心翼翼,不肯轻易涉及,生怕“触雷”。一旦发行有早恋现象又高度紧张,草木皆兵,大做文章。这种“只堵不疏”的做法,显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少数教师尤其是一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异性学生之间的关系,客观上甚至是主观意愿上为中学生早恋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学生早恋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