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

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
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

人工湿地在环境中的应用

国土院环科1001班涂琦乐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类似“自然沼泽地”但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天然湿地是处于水陆交接相的复杂生态系统,而人工湿地(CW

-Constructed Wetland)则是处理污水而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系统,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其去除污染物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有机物、氮(N)、磷(P)、悬浮物(SS)、微量元素、病原体等,其净化机理十分复杂,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供给湿地床除污需要的氧气;同时由于发达的植物根系及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填料床体的截留及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其优点主要有: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简便,脱氮除磷效果好、病源微生物去除率高,可与水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有较强的处理能力。不容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可以很快从废水中截流下来,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微生物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被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的最终归宿是被异养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细胞及二氧化碳和水。废水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被去除,其中植物吸收只去除了污水中小部分的氮,而污水中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人工湿地比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一般无法完成反硝化作用)具有更强的氮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物理化学作用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废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变成植物的有机成分,通过植物的收割而去除。物理、化学作用包括填料对磷的吸附及填料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微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它们对磷的正常同化(将磷纳入其分子组成)和对磷的过量积累。其中,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对于磷的去除贡献最大。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实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植物在碎石等基质内为微生物群落创造有力的活动场所,同时形成整个人工湿地系统绿化的一部分,因此植物的选择很重要。高等水生维管植物一般可作为人工湿地的种植植物。美国对芦苇、香蒲、灯心草、水葱、竹等植物净化污水进行过大量研究。深圳市白泥坑人工湿地栽种了芦苇、灯心草、蒲草处理污水。选择植物时注意的是:(1)耐污能力和抗寒能力能力强,又易于本乡土生长。最好以本乡土植物为主。(2)根系发达,茎叶茂密。(3)抗病除害能力强。(4)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选择好的人工湿地的栽种植物以后,应考虑到兼性塘中种植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浮萍、水葱等,放养耐污能力强的鲤、鲫等鱼种组成水生生物塘。此外,还应设计好整个人工湿地系统绿化工程,使之形成一个综合性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主要组成部分: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水面式人工湿地(简称FWS) ②潜流型人工湿地(简称SFS)

我国应用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较晚,自1987年在天津建成第一个实验芦苇湿地后,开始了对人工湿地的研究,目前人工湿地水处理

技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湿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山及石油开采废水和点、面源污染等问题的治理上。人工湿地的基本组成包括基质、植物和微生物。湿地净化污水是通过湿地中基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过程协同作用来完成的。随着研究的发展,对湿地去污能力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定性上,而是更注重定量的研究。其中一个反映湿地去污能力的重要数据库是NADB(North American Data Base),它是通过对100多个废水处理型湿地的调查研究而建立(Knight et al.,1992)。该数据库说明湿地对BOD、COD的去除率可达80~90%,但对氮、磷的去除率相对较低,而且变化也较大,一般在50%左右。J.T.A.Verhoeven 和A.F.M.Meuleman(1999)通过对渗漏湿地十年的研究,也得出了反应湿地去污能力的一些数据。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人工湿地的去污能力会更强。因为它们的目的性更明确,而且可在最大程度上受人为控制。在欧洲和美国,凡是投入运行并达到成熟的人工湿地,基本上都能达到尾水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湿地中国网

丁冬. 中国环境报

文乐元,谢可军.人工湿地新型污水处理技术[J].西南林学院学报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

郑雅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模式的探讨[J]. 环境科学进展

胡康萍,刘少宁.一种经济、有效、简便、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人造湿地系统[J].环境工程

某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方案

XXXXXXXXX度假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技术方案 XXXXXXXXX 2010年7月9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2) 一、概述 (3) 二、方案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3) 三、设计范围与工程内容 (4) 四、处理水量及水质 (5) 五、排放标准及设计出水水质 (5) 第二章工艺方案 (6) 一、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 (6) 二、工艺流程图 (7) 第三章工艺及建、构筑物单元设计 (8) 一、预处理系统 (8) 二、生化处理系统 (8) 三、后处理系统 (10) 四、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12) 五、设备间 (12) 第四章工程投资估算 (13) 一、工程投资估算 (13) 二、经济分析 (14)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15) 一、本方案技术特点 (15) 二、结论 (15)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XXXXXXXXX度假村北拱皇家园林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邻碧波万倾的翠屏湖,东通清东陵,西达娘娘顶和黄崖关古长城。度假村山环水绕、奇石怪岩、风光秀美,是蓟县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之一。正式运行后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这既可以保护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又可以对度假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度假村沿盘山公路建立了25个储水池,度假村的17-18号、25-32号楼以及5万平米的隆磡建筑群预计居住2408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313吨/日,这些污水能够通过管道进入此储水池处,我公司受红磡集团委托,以上述水池为基础,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方案设计。在此根据我们以往的工程经验和污水水质情况,向贵公司提供技术方案。 二、方案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一)编制依据 1、相关标准和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一、通过建造类似沼泽的湿地,将污水投配到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转化、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各种生物对其进行处理。 二、分类;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 去除范围;N、P、SS、病原体、有机物,BOD5去除率85%-95%,COD去除率80%。(进水浓度较低时) 三、特点;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缓冲容量大并且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四、适用范围;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设计时可以因地制宜 五、注意事项;1、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可用土工布或三灰土夯实预防)2、湿地植物应耐水、根系发达、吸收氮磷量大等。2、植物最好是春季种植。3、植物在初期为使其有较好的生长条件应适当的控制湿地水位。4、做好日常护理,及时清理。5、不耐寒植物在冬季前要做好防冻措施。 水解酸化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

适用地区:农村地区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处理(较为适合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因天气原因可使用潜流型人工湿地)一、以下工艺流程参考跑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地施工过程 污水格栅/泵水解酸化 池人工湿地排放简介;格栅可去除大颗粒物。水解酸化池(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是用水解酸化池,浓度高时采用曝气池)。人工湿地填料与植物之间会生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可吸收、同化、异化水中的有机物。还可形成好氧、缺氧以及厌氧状态,使水中氮磷能够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运行中产生的污泥必须要稳定化后才能运出。 工艺部分设备(可调) 水解酸化池可用曝气池替换 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系统之间可加缺氧好氧池,依据出水水质要求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定。 工艺主要构筑物 ①格栅井:内置粗格栅②进水渠:内置细格栅③提升泵站:内置潜污泵④水解池:内置填料及潜水曝气池⑤二沉池⑥污泥储池⑦中间水池:内置潜污泵 主要设备:①格栅:自制简单格栅②潜水曝气机③提升泵:耦合式潜污泵

人工湿地机理

水质中的悬浮物的去除主要靠物理沉淀、过滤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与影响物理沉淀可沉淀固体在湿地中重力沉降去除、过滤,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及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使可沉降及可絮凝固体被阻截而去除。 BOD的去除主要靠微生物吸附和代谢作用,代谢产物均为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水中残余的BOD浓度很低。污水中COD去除的原理与BOD基本相同。 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作用 污水进入湿地系统,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与基质颗粒之间会发生作用, 湿地基质 水流中的固体颗粒直接碰到基质颗粒表面被拦截。水中颗粒迁移到基质颗粒表面时,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粘附与基质颗粒上,也可能因为存在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而被吸附。 此外,由于湿地床体长时间处于浸水状态,床体很多区域内基质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 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是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湿地植物的作用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湿地根据主要植物优势种的不同,

湿地植物 被分为浮水植物人工湿地,浮叶植物人工湿地,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人工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中的植物对于湿地净化污水的作用能起到极重要的影响。 首先,湿地植物和所有进行光合自养的有机体一样,具有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植物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水体中的氮和磷等。水中的铵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都能通过这种作用被植物体吸收,最后通过被收割而离开水体。 其次,植物的根系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植物的根茎叶都有吸收富集重金属的作用,其中根部的吸收能力最强。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沉水植物的吸附能力较强。根系密集发达交织在一起的植物亦能对固体颗粒起到拦截吸附作用。 再次,植物为微生物的吸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植物的根系是微生物重要的栖息、附着和繁殖的场所。相关文献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多得多,而微生物能起到重要的降解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最后,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 由此可见,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消解作用 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好氧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细菌将有机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硝化细菌将铵盐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作用,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潜流式人工湿地设计计算书 设计规模300t/d;水质类型,农村生活污水。 1、集水调节池基本参数 有效容积:m3 式中:Q max —设计进水流量,m3 HRT—水力停留时间,h 调节池高度取3m,其中超高0.5m,有效池深2.5m 有效面积:m2 式中:he—调节池有效高度 集水调节池主要作用是均匀水质,稳定水量,起到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 集水调节池设计规模为300m3/d,即12.5m3/h,水力停留时间HRT按6小时计算,调节池有效容积为75m3。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调节池设计尺寸为:L×B×H=8×4×3m; 实际有效容积L×B×H=8m×4m×2.5m=80m3。 2、污水提升泵泵参数 流量:Q=10m3/h; 数量:3台,两用一备; 扬程:15m; 功率:0.75KW; 效率:40%。 3、人工湿地基本参数 人工湿地面积:A=; 式中, A---人工湿地面积,m2;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C 0---人工湿地进水BOD 5 浓度,mg/L; C 1---人工湿地出水BOD 5 浓度,mg/L; q os ---表面有机负荷,kg/(m2·d);

经计算,理论人工湿地面积 m2。 本项目受场地限制,人工湿地面积为750 m2。 表面水力负荷m3/(m2·d)。 人工深度一般小于2m,本项目设计取值1.5m,其中基质层厚度1.2m,超高 0.3m。 水力停留时间d。 式中: t—水力停留时间,d; —空隙率,%; 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3;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 水力坡度,宜为0.5%-1%,本项目设计取值0.8%。 i—水力坡度,%; △H—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的水位下降值,m; L—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4、平面设计 潜流湿地面积为750 m2,长宽比一般控制在1至3之间。 考虑湿地与周围景观相融合,将湿地分为三块,每一部分尺寸为L=25m,B=10m; 进出水系统的布置: 湿地床的进出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3m。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的末端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穿孔管可设置于床面以下,长度宜略小于人工湿地宽度。穿孔管相邻孔距一般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不宜大于1m,孔径宜为2cm-3cm。本项目设计穿孔管采用DN65PE管,长度8m,孔距60cm,孔径3cm。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教学文案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 艺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一、通过建造类似沼泽的湿地,将污水投配到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转化、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各种生物对其进行处理。 二、分类;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 去除范围;N、P、SS、病原体、有机物,BOD5去除率85%-95%,COD去除率80%。(进水浓度较低时) 三、特点;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缓冲容量大并且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四、适用范围;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设计时可以因地制宜 五、注意事项;1、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可用土工布或三灰土夯实预防)2、湿地植物应耐水、根系发达、吸收氮磷量大等。2、植物最好是春季种植。3、植物在初期为使其有较好的生长条件应适当的控制湿地水位。4、做好日常护理,及时清理。5、不耐寒植物在冬季前要做好防冻措施。 水解酸化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

适用地区:农村地区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处理(较为适合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因天气原因可使用潜流型人工湿地)一、以下工艺流程参考跑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地施工过程 污水格栅/泵水解酸化 池人工湿地排放简介;格栅可去除大颗粒物。水解酸化池(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是用水解酸化池,浓度高时采用曝气池)。人工湿地填料与植物之间会生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可吸收、同化、异化水中的有机物。还可形成好氧、缺氧以及厌氧状态,使水中氮磷能够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运行中产生的污泥必须要稳定化后才能运出。 工艺部分设备(可调) 水解酸化池可用曝气池替换 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系统之间可加缺氧好氧池,依据出水水质要求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定。 工艺主要构筑物 ①格栅井:内置粗格栅②进水渠:内置细格栅③提升泵站:内置潜污泵④水解池:内置填料及潜水曝气池⑤二沉池⑥污泥储池⑦中间水池:内置潜污泵 主要设备:①格栅:自制简单格栅②潜水曝气机③提升泵:耦合式潜污泵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

科属植物中名类型学名应用工艺 香蒲科香蒲挺水Typha orientalis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禾本科芦苇挺水Phragmites australis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皇竹草湿生、挺水Sympnytum peregrjnum lede 潜流湿地 菰挺水Zizania latifolia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芦竹湿生、挺水Arundo donax Linn. 潜流湿地 薏苡湿生、挺水Coix lacryma-jobi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水稻挺水Oryza sativa L 表流湿地 花叶芦竹湿生、挺水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 潜流湿地 虉草湿生、挺水Phalaris arundinaced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李氏禾浮水Leersia Sw hexandrs Sartz. 氧化塘 莎草科荸荠挺水Heleocharis dulcis 表流湿地 水葱挺水Scirpus validus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风车草湿生、挺水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flabelliformis 潜流湿地 纸莎草挺水Cyperus papyrus 潜流湿地 藨草挺水Scirpus triqueter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针蔺挺水、浮水Eleoch aris congesta subsp. Japonica 表流湿地、氧化塘茳芏挺水Cyperus malaccensis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睡莲科荷花挺水Nelumbo nucifera 表流湿地 芡实浮叶Euryale ferox.景观塘 荇菜浮叶Nymphoides peltatum 景观塘 萍蓬草浮叶Nuphar pumilum 景观塘、氧化塘 睡莲浮叶Menyantehes trifolia 氧化塘、景观塘 天南星科菖蒲挺水Acorus calamus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马蹄莲湿生、挺水Zantedeschia aethiopica 潜流湿地、表流湿地 大薸浮水Pistia stratiotes 氧化塘 芋挺水Colocasia esculenta 表流湿地 海芋挺水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潜流湿地 泽泻科泽泻挺水Alisma plantago-aquatica 表流湿地 慈姑挺水Sagittaria trifolia 表流湿地 泽苔草挺水、湿生Caldesia parnassifolias 表流湿地、潜流湿地 三白草科蕺菜湿生Houttuynia cordata 表流湿地 伞型花科水芹菜浮水、挺水Oenanthe javanica 氧化塘、表流湿地 十字花科豆瓣菜浮水Nasturtium officinale 氧化塘、表流湿地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作用则是指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1.1 基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土壤、细砂、粗砂、砾石、碎瓦片、粉煤灰、泥炭、页岩、铝矾土、膨润土、沸石等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构成,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污染物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处理能力.湿地基质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在基质颗粒的周围形成生物膜,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植物因素的条件下,经过湿地处理的模拟生活污水的COD、BOD5、TS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下降,水质得到改 善.研究还表明,选择合适的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和厚度,对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至关重要. 1.2 植物净化机制 植物是湿地中最重要的去污成分之一,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植物对污水净化机理的差别,可分为直接净化作用和间接净化作用.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间接净化作用是指植物根、茎输送氧气,增强和维持基质的水力传输,影响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根系巨大的表面积创造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 1.2.1 直接净化作用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污水中的无机氮、磷等,供其生长发育.湿地植物对氮的去除作用主要是:氨的挥发作用、NH4+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吸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科学家研究认为,通过植物根部根毛周围充满氧气的液体薄膜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收稿日期:2005-05-111 作者简介:朱宝英(1982~),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2004级研究生.  3建设部科技开发项目[04222067]1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3 朱宝英 赵立辉 董 婵 崔玉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021) 摘要: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雨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雨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虽然已有雨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工程,但设计理念受传统思想束缚,与欧美等该技术发源国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就国外对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进行总结,介绍设计中的内容和理念. 关键词:人工湿地;雨水处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X 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288(2006)0120006203 我国地域辽阔,年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应及时进行处理,否则会加重地表水的污染.各国研究表明,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人工湿地投资低廉,管理简单,且基本不需要运行费用,同时可增加绿色面积,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并能为某些特定的生物物种提供固定的栖息地.近年来,该技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发展很快,并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国际上,人工湿地系统已经成为解决暴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措施.暴雨处理,主要是利用湿地去除雨水中的氮、磷、悬浮固体物质和重金属. 1 设计程序 (1)设计目的.设计目的对湿地设计起引导作用.设计目的包括:湿地处理性能、保护当地植物群落和美化环境. (2)功能设计.功能设计在详细设计之前准备并完成.人工湿地的功能在于降低雨水中现存的污染物质,以便和城市的发展相匹配. (3)详细设计.湿地详细设计包括所有与湿地有关的技术说明,这些说明将在湿地建设中使用. 2 湿地建设 湿地处理系统主要有三个部分:预处理区、进水区和湿地处理区. (1)预处理区(去除粗大的污染物).将粗大的污染物从湿地中清除,既繁重又困难,因而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设计要求如下:①可截留大于20mm 的物质;②为了减小清除频率,预处理区要具有一定的贮存能力,一般每年最多清除4次. (2)进水区(消能和沉积).沉积物太粗大或水流速度过大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以下方法也可达到去除粗大沉积物质的目的: ①在预处理区设置枯枝落叶层;②利用进水区去除粗大沉积物;③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使直径大于125μm 的微粒去除率达到95%;④应该具有贮存沉积物达5年的能力. 进水区设计要求如下:①沉淀池的长宽比例在5∶1和10∶1之间,能有效地消能,将水流速度降至110m/s 以下,以助于沉淀;②沉淀池最大深度应比正常水位低115m ~210m ;③沉淀池必须确保斜坡和栅栏的安全性;④进水区和沉淀区的最高水位线应该比下游大型植物区的正常水位线高015m ;⑤采用能够减弱水流的超越设施,将标准水位降低015m ,以便于建立植物的维护通道;⑥当清除所收集到的沉淀物时,必须 第23卷 第1期2006年3月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lin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Vol.23 No.1Mar 12006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潜流式人工湿地设计计算书设计规模300t/d;水质类型,农村生活污水。 1、集水调节池基本参数 有效容积:V V=V VVV×VVV=12.5×6=75m3 式中:Q max —设计进水流量,m3 HRT—水力停留时间,h 调节池高度取3m,其中超高0.5m,有效池深2.5m 有效面积:Ae=VV V V =75 2.5 =30m2 式中:he—调节池有效高度 集水调节池主要作用是均匀水质,稳定水量,起到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 集水调节池设计规模为300m3/d,即12.5m3/h,水力停留时间HRT按6小时计算,调节池有效容积为75m3。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调节池设计尺寸为:L×B×H=8×4×3m; 实际有效容积L×B×H=8m×4m×2.5m=80m3。 2、污水提升泵泵参数 流量:Q=10m3/h; 数量:3台,两用一备; 扬程:15m; 功率:0.75KW; 效率:40%。 3、人工湿地基本参数 人工湿地面积:A=V×(V0?V1)×10?3 V VV ;

式中, A---人工湿地面积,m 2; 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 3 /d ; C 0---人工湿地进水BOD 5浓度,mg/L ; C 1---人工湿地出水BOD 5浓度,mg/L ; q os ---表面有机负荷,kg/(m 2·d); 经计算,理论人工湿地面积A = 300×(50?10)×10?3 100×10 ?4 =1200 m 2。 本项目受场地限制,人工湿地面积为750 m 2。 表面水力负荷V VV =V V =300 750=0.4m 3/(m 2·d)。 人工深度一般小于2m ,本项目设计取值1.5m ,其中基质层厚度1.2m ,超高0.3m 。 水力停留时间t =V ×V V = 750×1.2×0.4 300 =1.2d 。 式中: t —水力停留时间,d ; V —空隙率,%; V —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 3; Q —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 3/d 。 水力坡度i = ?V V ×100%,宜为0.5%-1%,本项目设计取值0.8%。 i —水力坡度,%; △H —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长度的水位下降值,m ; L —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m 。 4、平面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针对的污染物(环境影响主力因子)主要为氮、磷、悬浮物(SS)、有机物(BOD、COD)、重金属等。 悬浮物的去除:悬浮物(SS)的去除主要通过基质的过滤、污泥沉淀及根 系附着来完成。 为防止在进水口附近发生堵塞,进水前应设置预处理以降 低总固体浓度,一般设置沉淀池即可。 有机物的去除:微生物在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生物 膜,当污水流经土壤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基质 的沉淀、过滤和吸附作用被截留,然后被微小生物利用;可 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 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氮、磷的去除:污水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 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其 去除途径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挥发、植物的吸收 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污水中的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其去除途径主要包括微生 物同化、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及污泥沉淀。工程实际及理论 研究均表明,污水中磷的去除是以基质吸附及污泥沉淀为 主。 重金属的去除:金属离子去除机理主要有:植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土壤胶体颗粒的吸附、悬浮颗粒的过滤和沉淀,人工湿地对污水中 重金属去除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基质等组成成分共同 起作用的。 流程: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汇总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因此,科学的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和景观的营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 4 类: (1)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黄菖蒲、燕子花、慈姑、芦苇、灯心草、蒲苇等。 (2)浮叶植物。浮叶植物是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凤眼莲、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植物。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于水里,如满江红、水鳖、浮萍等。 (4)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全部没于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于水面,如金鱼藻、菹草、苦草、黑藻等。 二、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 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型如伞,大而美观。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 (2)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上: ①直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②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 ③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改善水质外,还具有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生态功能。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 (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 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所选植物根

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方案

XXXXXXXXX度假村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技术方案 XXXXXXXXX 2010年7月9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XXXXXXXXX度假村北拱皇家园林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邻碧波万倾的翠屏湖,东通清东陵,西达娘娘顶和黄崖关古长城。度假村山 环水绕、奇石怪岩、风光秀美,是蓟县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之一。正式运行后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这既可以保护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又可以对度假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度假村沿盘山公路建立了25个储水池,度假村的17-18号、25-32号楼以及5万平米的隆磡建筑群预计居住2408人,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313吨/日,这些污水能够通过管道进入此储水池处,我公司受红磡集团委托,以上述水池为基础,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方案设计。在此根据我们以往的工程经验和污水水质情况,向贵公司提供技术方案。二、方案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一)编制依据 1、相关标准和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XXXXXXXXX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 B12/356-200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2、基础资料 ◆甲方提供的原污水处理设计图纸及资料; ◆甲方提供的污水水量、排放特点与排放规律; ◆甲方提供的排放要求指标。 (二)编制原则 ◆尽量利用原有水池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策划,力求方案的科学性、严密性、完整性。 ◆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应做到污水、污泥各级处理单元配套齐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至整个工程实施后,除对生产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外,应能改善和保持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不存在诸如异味、噪声等方面的二次污染问题。 三、设计范围与工程内容 (一)设计范围 自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开始,经过各级处理单元,至污水达标排放口为止。 (二)工程内容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工艺设计 刘全中 提要 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多层过滤,使水质得到净化,可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着重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工艺原理、流程、特点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态工程 工艺原理 设计要点0 前言 通常的污水处理方法技术要求高,管理复杂,运 行费用、能耗高。而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管理费用低,能耗低, 操作简单等优点。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处理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市政污水,经过处理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可应用于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因此特别适合处理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区附近的污水,或者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量补充。1 工艺原理图1 人工湿地系统工艺原理示意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种生态系统,系统建有一系列水平高差由高到低的植物池, 池内填有特殊的填料,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当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过阶梯式植物池,污染物质和营养被植物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见图1)。特殊填料是由两部分组成。网状隔膜下是用不同级配的砾石滤料,网状隔膜上部是特殊土壤,是采用一定材料配比制成的生物载体,既适宜湿地植物的生长, 又有一定的孔隙。污水中的有机物在特殊土壤中被吸附、凝集并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同时污水中的氮、磷、钾等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经过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吸附降解作用,以及填料的渗滤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最终使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水得到有效净化。2 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211 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收集和预处理系统。由污水集水管网、污水集水池、格栅和沉淀池等组成。如果取水于被污染的河流,可取消污水集水管网和污水集水池。 (2)配水和集水系统。由配水井、配水槽、配水管网、布水管、集水管和集水池组成。 (3)植物池。根据出水水质要求,可设计一级或多级植物池,污水经过滤池多次正向逆向反复过滤。植物池内可种植美人焦、水葱、芦竹、千屈菜等。 人工湿地系统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人工湿地系统工艺流程示意 212 工艺特点 人工湿地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处理规模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污水水源可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和就地利用。 (2)取材方便,便于施工,处理构筑物、处理设备 少。 给水排水 V ol 127 N o 18 2001 35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述论文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述 09环境工程环建系 摘要:人工湿地是一项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其去除机理错综复杂。主要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其功能综述了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机理及去除 途径。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受植物、基质、微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人工湿地;去除机理;影响因素 前沿 随着人口剧增、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速, 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保护水环境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 生态处理技术由于投资少、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抗冲击力强, 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创建生态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并广泛予以应用。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有着很高的生产力以及转换、储存有机物和营养盐的能力。湿地处于水陆交错带可对流经其的水流及其携带的营养物质起到过滤净化作用,由于其在水分和化学循环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 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对有机物、营养物质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在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可美化环境,实现废水资源化 [1]。 1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原理 1.1人工湿地的构建 人工湿地一般由以下单元构成:由填料、土壤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基质层;能在

水饱和厌氧状态基质层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等;可在基质层中及基质表面流动的水体;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生物等);底部防渗层。 1.2人工湿地类型 传统的人工湿地主要有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随着对人工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组合工艺和一些新型人工湿地也不断产生。 1.3人工湿地去污机理与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净化处理包括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湿地系统在运转时,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2]。废水流经生物膜会使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也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去除。湿地床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溶解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环境中依次呈现出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而直接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将其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最终通过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或收割栽种的植物从系统中去除,人工湿地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见图1.3)[3]。 1.3湿地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泌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人工;显地填料上种植特定得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超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 其中得汚染物质与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溫地系统水质净化得关键在于工艺得选择与对植物得选择及应用配置?如何选择与搭配适宜得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得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荊必须思考得问题。 1?人工湿地疔水处理系统植抽得选用原則(1)(2) K 1植物在具有良好得生态适应能力与生态营建功能; 管理简单.方便就是人工;显地生态汚水处理工程得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得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就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得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得植物。 K 2植物具有很强得生命力与旺盛得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汚水处理系统就是全年连续运行得,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得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M?或不能适应得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 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得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得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得净化效果。 ③对周囤环境得适应能力 由于人工;显地中得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与接触浓度较离且变化较大得污染物,因此所选用得水生植物除了耐汚能力要强外,対当地得%候条件.土壤条件与周囤得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得适应能力。 K 3所引种得植物必须具有较强得耐汚染能力; 水生植物对汚水中得B0D5. COD. TN. TP主要就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得微生物去除得,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得水生植物. K 4植物得年生长期长,最好就是冬李半枯荽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发表时间:2018-06-04T15:17:20.3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王晓栋张昊晗孙彩娟[导读] 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集合物理、化学、生物手段为一体协同作用的方式。 山东建筑大学 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集合物理、化学、生物手段为一体协同作用的方式。它通过物理技术进行沉积过滤,化学技术进行氧化分解,生物技术进行分解吸收,三种方式协同处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磷、各种有机物、悬浮物以及重金属。由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显著效果的同时成本相对低廉,且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得以广泛应用。本文立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期为各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深入民心。为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社会积极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投资较少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几点简要阐述: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况 所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就是建造人工湿地系统,在类似于沼泽的人工湿地上种植特殊植物,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然后将污水引入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周围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的根系对污水进行联合处理。首先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一部分悬浮物被植物根系以及土壤阻挡滞留,有机物等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从而达到污水处理的作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主要分为水平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三种类型。其中,水平流湿地保湿性能最好,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受季节影响较小;表面流湿地不需要填充物,造价相对较低,但也存在水力负荷低的问题;而垂直流湿地兼具前两种类型的优点,但在建造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有很大优势,且效果显著,但就现阶段的实际应用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机制特殊,在一些地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美人蕉一类的热带水生植物难以在我国北方的冬天生长,会影响整个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其它植物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生长周期,这些都会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带来影响。其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要想很好的处理污水的淤积问题,就需要大量的填料空间,这项需求就要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基地比一般污水处理厂大两到三倍,这也给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增设了障碍。另外,水流因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效果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时间越长污水处理效果越好。再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过程需要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平衡,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之后,人工湿地水体中的污染物基质越来越多,逐渐趋于饱和时,如果不及时加以人工处理,使得水体中的微生物繁殖的越来越多,破坏原有的污水处理能力,这样的结果与污水处理背道而驰。因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关的人工管理维护工作也是极有必要的,是保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 现阶段我国能源短缺,同时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中小城市及乡村地区缺乏一定操作管理技能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一种低能耗、高效益的实用性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在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以取得适应各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的实用性方案,促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起源于德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广泛应用,主要利用了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的原理,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协调,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物质再生的潜质,防止环境二次污染,是一种良性的污水处理方式。我国直到1987年才真正建立起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基地,之后对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实践表明,对于管理水平不高、水量不大的城镇及农村较分散的污水处理都是十分可行的。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运用到特殊工业废水方面,这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3.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 我国现阶段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正慢慢向我们的生活逼近,同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部分还在采用二级活性污泥处理这样的传统技术,工程能耗大、要求高,对于一些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压力的中小城镇和乡村,根本无力进行污水处理。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天然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虽然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大都以处理污水为目标,是经人工设计并建造的工程化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生物、化学三者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和净化,不同程度的改善水质,实现生态化净水处理。这些人工湿地很少有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模拟,在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重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是必然趋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具有很多优势,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具有耗资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并且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势必会成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人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相关分析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广大读者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认识,促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一男.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J].房地产导刊,2016,(26):62. [2]骆碧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7):4186-4186. [3]贾澍.北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植物选择[J].新农业,2017,(13):5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