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概要)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二、列举

1.修史制度论

(1)君举必书----慎言行

(2)人君不观史

(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

(4)整体修史制度

2.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

(1)梁启超

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

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

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

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4.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

A、史学思想:“求真实,供借鉴”精义

B、学术信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

(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3)从文化看历史演变《元白诗笺证稿》

(4)通过历史看文化《柳如是别传》

三、简答或论述

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

(2)时代的具体内容;

(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

(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第二章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2.《西方的没落》: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

在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

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西方的没落》,进行批判的思考。

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3.柯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

的基本功能。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列举

1.西方史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史学;

(2)基督教史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4)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5)19世纪的西方史学;

(6)20世纪的西方史学;

2.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1)希罗多德《历史》(一名《希波战争史》)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色诺芬《希腊史》、《长征记》

(4)加图《罗马史源论》

(5)塔西佗《编年史》(一名《罗马编年史》)、《历史》(一名《罗马史》)

(6)波里比阿《通史》(一名《罗马史》)

3.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历史哲学家及代表作;

(1)孟德斯鸠.法国《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扎》(法学、史学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史学名著)

(2)伏尔泰.法国《路易十四时代》

(3)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

(4)维科.意大利《新科学》

4.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主要派别;

(1)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史学;

(2)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

(3)德国客观主义史学;

(4)德国海德堡学派;

(5)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

(6)美国史学,南派、北派,边疆学说

(7)英国辉格派

5.法国年鉴学派的三阶段及代表人物;

★三阶段:(1)创建 1929----1945

(2)发展 1946----1956

(3)转型 1968----

★代表人物:

布洛赫《国王的奇迹》(1924年)

费弗尔《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年到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1975年)

勒高夫《圣路易》(1996年)

6.全球史的代表作;

(1)《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2)《世界史》麦克尼尔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7.19世纪历史哲学家

(1)梯叶里力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禅时代的历史》

(2)米细勒《新科学》

(3)尼布尔《罗马史》

(4)兰克《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5)麦考莱《英国史》

8.20世纪历史哲学家

(1)K.G.兰普雷西特《文化史的方法论》

(2)艾格尔斯顿《新史学》

(3)鲁滨逊

三、简答或论述

1.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

(1)求真探索的精神;

(2)人本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观念的发展;

(3)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4)注重“当代史(当时的历史时期)”

2.基督教史学的特点;

具有普世性、统一性、神圣性的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史学的特点;

(1)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人本主义;

(2)继承了古典史学的批判和求真精神;

(3)世俗论;

(4)资产阶级史学诞生;

(5)中是历史的垂训和借鉴作用;

4.特纳学派的基本观点

(1)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边疆,“一部美国史大部分可以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2)美国边疆的扩张是“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这种扩张是美国的特性,它不会因”西部边疆“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会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进行。

5.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

(1)重视政治史研究

(2)过分强调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

(3)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

(4)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6.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

(1)新史学的兴起

①批判兰克开始

②多元文化史观:社会历史学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应该是综合史;历史是集体活动;对历史的探索 P212

③爱格尔斯顿《新史学》历史应全面综合总结社会

④美鲁滨逊新史学兴起哥伦比亚学派

历史是一门发展的学问;进化的历史观;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加强历史学与其他学

科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史料搜集,加强历史的解释

(2)二战后新史学占主导地位

20世纪50年代新史学成熟发展

法年鉴学派

美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3)20C70S后代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

(4)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展:英、法、美的发展

应用: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唯物史观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剩余价值)工人运动民族自由运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

(5)年鉴学派

原因:对兰克学派的批判;创办期刊《社会经济史学年鉴》1919.法国

年鉴学派发展历程:创建 1929—1945;发展 1946—1956;转型 1968年以后

7.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

(2)探讨社会经济领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探讨某一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4)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8.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主要特点

9.谈谈对年鉴学派的观念之一“时限的辩证法和总体历史”的理解

10.从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谈谈历史学关注现实和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

11.全球史兴起的原因和主要特点

原因:(1)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世界史研究;

(2)经济全球化的带动;

(3)年鉴学派提倡;

特点:(1)超民族、超地域,跨民族、跨文化;

(2)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第三章历史学本体论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2、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3、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二、列举

1.历史学本体论研究内容

(1)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2)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规律,什么规律;

(3)决定历史进程的终极动力,根本原因;

(4)历史发展中的几种辩证关系;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几种基本的史学本体论及其性质

(1)神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2)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3)科学主义本体论(结构功能主义本体论(唯心))

(4)多元折中的史学本体论(唯心)

(5)文本主义史学本体论(唯心)

(6)实践唯物主义史学本体论(唯物)

3.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辩证关系

(1)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3)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4)历史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发展的几种动力

(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3)重要动力:革命

(4)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改革

(5)不竭动力:创新

5、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视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作用

三、简答

1.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原因

A、由于每一代人都必然依靠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去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个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不是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一代人创造的。

B、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任意跨越的自然进程。

10、试论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

(1)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马恩亦将其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在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3)人的地位:社会形态本身及其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物,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且实践中的人也是社会形态的中心。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定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联。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

(2)关系:A、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没有直接关系,但其背后常常隐藏着历史必然性。B、在哲学上,必然性于偶然性这对范畴,同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性与个别性这两对范畴的含义是相近的。C、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是两类事物分别具有的不同属性,而是同一事物具有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每个具体事物在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的同时,必然还具有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共性。

(3)人的作用: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一样,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质。但历史必然性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在社会的人,即主体的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每一种必然性,起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不断重复的、循环往复的活动,才发展为必然的东西。而其过程中,人的选择和决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终极原因、基本形态及发展,还有人的地位。(1)社会形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马恩亦将其称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

(2)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都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在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3)人的地位:社会形态本身及其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物,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且实践中的人也是社会形态

的中心。

2.试述你对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认识

(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所说的那种处处都在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这种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存在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的一切物质活动及其基础物质实体和物质关系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社会意识则是指现实的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诸如宗教、法律、道德、科学、艺术认识等。

(2)人的作用:A、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出发考察历史活动者个人的意识、动机、目的和意志的发展变化,就要从他们个人的生活实践过程和实际生活体验着手;B、机械唯物主义将人的“社会存在”理解为人们生存的外部条件,即他们的生活环境,而意识则是不同的外部生存条件或生活环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C、马恩则认为社会存在的主体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的社会存在。

(3)关系:马恩肯定“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区分开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是科学抽象的结果,这种区分只是在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范围之内才是有意义的。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个统一体,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般地说,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关系和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结果都包含一定的精神因素。而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其内容而言,都是物质性的东西。

第四章方法论

一、名词解释

1.历史主义:

2.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

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二、列举

1.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历史主义原则;

(3)阶级分析原则;

(4)整体研究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的两大内容

A、要了解历史的真相

B、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部联系

3、历史研究的两大特点

A、其研究对象的既逝性

B、其研究对象是由有意志、有活动目的的人创造,所有历史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综合研究;

(2)比较史学方法;

(3)口述史学方法;

(4)心理史学方法;

(5)计量史学方法(指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

3.史料分类及性质:实物、行为、口碑、文献

4、历史编撰的基本步骤

A、搜集资料

B、对其进行整理和辨析,或曰考订

C、运用史料

6、陈垣“考证三法”:理证、书证、物证

7.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

8.刘知几的“史学三才”:史才、史学、史识

9.梁启超“史家四长”: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10.专业素养的内容

德、才(历史表述的审美与规范)、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识(历史见识和史学见识)

11、道德素养的内容:精神境界、社会责任、学术操守

12、理论素养的内容: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借鉴一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三、简答

1.阶段分析的内容(1)作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既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行细致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经济运作的实际过程,以及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等等,具有合乎历史实际且具深度的把握。

(2)在分析历史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时,要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就是说,要历史的看待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注意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置于其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得出更加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3)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要注意“阶级意识”如何产生和是否存在的问题。

2.整体研究原则应用的原因

(1)历史是一个整体。将历史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2)历史是各种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关注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观点及其向教义体系的发展等等。(3)时间上历史的延续性。在时间序列上,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

(4)空间上历史研究全球化。就空间范围而言,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还表现于对近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努力。

3.考据工作三方面

(1)鉴别史料。对史料来源、制作过程的鉴别,当然还有对史料形式、文体、著录等方面的鉴别

(2)考订记事。即考订真伪,就是在对史料本身的真伪作出鉴别之后,确定其记述的内容是否可信

(3)校勘文字。校勘是针对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进行校正,以求获得一个比较可信的文本。

4.历史编撰形式

A、中国:(1)编年体:以时序记录历史

(2)纪传体: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时代大事和典章制度。

(3)纪事本末体:按时序排列、以重大事件构成历史叙事的体裁

(4)学案体:以流派分列,先有小序加以概述,其后为案主小传,再后为其主要学术论点汇编

(5)史表、图录、纲目、会要、评论

(6)地方志、谱牒

(7)典制体、章节体

B、外国:以编年体为主,也有以记人为主的传记和以记事为主的大事记及综合性史书

5.历史解释的两个特点

(1)中国史学的历史解释起源甚早

(2)一是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二是针对有关历史撰述发表解释性的意见和见解

5.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关系

首先,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缺一不可。就历史研究整体而言,只偏重某一方都无法实现历史研究的目的。

其次,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最后,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历史解释,其目标都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力求揭示历史的真相。历史学之所以产生与存在,是因为人类通过回顾过去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并由此进一步关注自身存在的意义。就这一点而言,就要寻求真相。

总之,历史叙事要上升到历史解释的层面,而历史解释则应建在正确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基础之上。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四

2017-2018学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历史试卷(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2.如下图所示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该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萨拉托加大捷 C.起义者英勇抗击英国军队 D.约克镇战役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C.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4.关于佛教、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佛教信仰来世,道教注重今生 C.佛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道教则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工具 D.佛教、道教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的航行及其发现所带来的重大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欧洲对美洲的 征服从此拉开了序幕。“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青年》的创办者是 () A.鲁迅 B.李大钊 C.胡适 D.陈独秀

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典故出自什么时期的哪一场著名战役() A.炎黄逐鹿之战 B.西周牧野大战 C.春秋城濮之战 D.秦末巨鹿之战 8.某班墙报上,“历史上的今天”一栏,有几个关键字被人不小心擦掉,剩下这样的话:“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揭开了民主共和的序幕。”被擦掉的几个字可能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9.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只能是()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梁启超 10.1919年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的重心和主力分别是() A.北京、学生 B.北京、工人 C.上海、学生 D.上海、工人 11.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黄帝 B.仓颉 C.嫘祖 D.伶伦 12.如图是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它反映了() A.奴隶的悲惨生活 B.奴隶不听使唤 C.奴隶的怠工 D.奴隶逃走被抓回 1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4.下列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有() ①《伤寒杂病论》 ②地动仪 ③造纸术 ④《九章算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小明在看杂志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英国有钱人以坐蒸汽轮船浏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这段描述可能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新】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城邦制D.皇帝制 答案:A 2.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尚书省B.门下省 C.中书省D.行省 答案:C 3.雅典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是( ) A.家族世袭B.政府任命 C.民主选举D.毛遂自荐 答案:C 4.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5.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A.议会B.内阁 C.国王D.法院 答案:B 6.独立战争后美国面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 ) A.商业不景气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答案:B 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8.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 ) A.第一国际B.五四运动 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 答案:D 9.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

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高效四步 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我校实施“初中历史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效果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1、解放和调动了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开展“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感觉轻松和愉快,可喜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接受。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会质疑探究,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为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手段,真正实现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为教师,特别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一条捷径,让他们尽快学会驾驭课堂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指明了方向。 3.开展高效自读教学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升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出

具有较强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以课改实验以来的中考成绩为例可以说明:2010年中考合格率为45﹪,优生率为43﹪,2011年的中考合格率为60﹪, 优生率为55﹪,由此可见,课改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啊。 4.为便于课题研究,实行教案电子化,实现师生共享教案,利用学校网站,实现师生网上交流学习,教学资源共享。 5.课题取得有一定影响的教科研成果,包括教师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更可喜的是,“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模式已经被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尝试,效果不错,很受师生欢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 此版本尚存在不少错误,望各位帮忙更正,亦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和完善,谢了啊 另,文中蓝色字体是我无法辨认出来的,我记录的时候写得太龙飞凤舞了,结果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汗…… ――――超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 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 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 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 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多选题 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 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 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 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 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 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 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 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 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a)萨特尼采叔本华 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 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 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 a)孟子邹衍 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 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 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观察比较 11.史学功能有() 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历史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学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该制度是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排除C。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就需要将宗法制、郡县制、分封制和禅让制作比较和区分,只有准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年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

最新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 A.xx B.xx说c.皋xxD.xx 2.东汉末年发动xx的民间教派是 A.五斗米道 B.xx C.天师道 D.太一道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A.xx和xx B.xx和xx c.xx和xxD.xx和xx 4.元朝派驻xx县的监临官称为 A.札xx B.xx C.必阁赤 D.探马赤 5.编纂《明儒学案》并创立学案体史学体裁的学者是 A.xx B.xx c.xxD.xx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最早在所属企业中推行泰勒“科学管理法”的是 A.xx B.xx C.xx D.xx 7.xx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A.崇厚 B.xx

c.何如璋D.xxxx 8.1912--1927年间中华民国的国旗是 A.十八星旗 B.xx C.xx D.青天白日旗 9.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是 A.xxxxxxxx B.xxxxxxxx C.xxxxxxxx D.悔xxxxxxxx 10.196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是 A.凋整、改革、巩固、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D.凋整、充实、发展、提高 11.下列世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史诗作品? A.《xx婆罗多》 B.《伊利亚特》 c.《埃涅阿斯记》D.《xxxx》 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古波斯宗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称为 A.祆教 B.摩尼教 C.景教 D.一赐乐业教 13.中世纪实行“索贡巡行”赋税征收形式的国家是

A.xxxx B.基辅xx c.xxD.xx汗 14.“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这段反映印度戒日帝国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史料出自A.法显《佛国记》 B.xx净《xx寄归内法传》 c.xx、彦惊《大xxxx法师传》 D.xx《大唐xx记》 15.中世纪西欧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它们是 A.文法、绘画、雕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儿何、天文、音乐 c.文法、修辞、逻辑、算术、绘画、雕塑、音乐 D.文法、绘画、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l 6.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朋基罗作于罗马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祭坛画是 A.《xx圣母》 B.《末日审判》 c.《最后的晚餐》D.《圣母与圣子》 17.1838年向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附近的祖鲁人发动进攻,最终占领其大部分领土的是 A.比利时人 B.法国人 c.布尔人D.西班牙人 18.1893年德国制定了连结小亚细亚、直抵波斯湾的铁路修建计划,被称为 A.“3R”计划 B.“3B”计划

为了史学的繁荣―关于近年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为了史学的繁荣 ——关于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xx北京日报》 2008年01月2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但在有的问题的研究上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乃至背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这里选择近年来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些介绍。 ●关于唯物史观,有学者指出,应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根据现实对其进行发展,但要防止借理论创新之名行否定唯物史观之实的倾向 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实践路向、创新路向、制度路向、方法路向。贾英健指出,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但着眼点是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针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有学者强调,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邪路上去。 针对唯物史观在史学中地位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已存在的淡化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不仅循而未改,反而其趋势有所增强。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对唯物史观的彻底否定。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叫做“超越”唯物史观。所说的“超越”,实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被彻底否定了,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李文海认为,近年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种种挑战,有人甚至发表文章说,阻碍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桎梏”,是强迫人们接受唯物史观,并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盲目崇拜与狂热迷信”,以致“不知不觉地放弃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考试时 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行省制 2.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3.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4. 《哈佛中国史》:“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 A. 侯国 B. 郡县 C. 九州 D. 行省 5. 某校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推论不严谨的是( )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是XX最新发布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论文题目:内藤湖南的满洲国建设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交往频繁,日本曾经师从于中国,对中国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近代以来,

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自顾不暇,日本通过荷兰了解世界的大变迁,对中国崇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862年5月江户幕府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前往上海,随行的武士高杉晋作等纂写了《游清五录》《上海杂记》等十余种著作,向日本人描绘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面貌,中国的丧权辱国刺激了日本,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情绪日益加深。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的民族意识急剧膨胀,对中国的蔑视也趋向炽热。但是,中国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几乎所有领域对日本的渗透,使日本人潜意识中形成了与中国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这一点在明治时期出生,并且受过汉诗文教育的日本文化人中尤为明显,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极为推崇,一方面又萌生凌驾与“指导”中国的侵略心理,内藤湖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笔者在本科阶段对内藤湖南有所了解,主要学习了唐宋变革论及中国历史分期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内藤湖南虽

然对中国文化极其推崇,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但是他多次提出中国文化出现“中毒现象”,在唐宋之后走向衰落,要挽救中国文化只能依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内藤湖南所谓的日本拯救中国的论调不仅局限于文化方面,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管辖治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早在日俄战争之前,作为记者的他就发表了很多新闻社论,对满洲历史的研究也是他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文化中心说、唐宋变革论等其实也为使满洲独立于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内藤湖南对满洲的态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九?一八事变之后,内藤湖南对满洲所表现出的热情更加明显,关于满洲国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与。内藤湖南为何如此重视满洲,其对满洲的热情是否与日本的扩张有关?他是如何为日本出兵满洲造势的?建设满洲的构想与具体有哪些内容?其构想与和日本政府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

简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运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而哲学则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导和高度影响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材料和依据,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1)从理论上讲,哲学从理论上为一般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和方法。(2)从中外历史的实践看,可以说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给史学以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哲学形态的变革都会引起一场史学革命。(二)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史学的成就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为哲学提供史实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1)可以指导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旧史学歪曲史实,任意评判历史的谬误。(2)能够帮助史学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以便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3)能够有效地指导史学改革,更新史学观念,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1)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不能随意搬来套用,更不能任意阉割使用。哲学与史学的关系:哲学是史学的灵魂,对史学起指导作用,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反之,史学为哲学提供历史材料和史学依据,丰富和充实哲学的内容。 什么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因素归结为唯心史观。它有两种理论形态:一是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主义历史观;二是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2)、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界,因为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②阶级根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③认识根源: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形成并发生作用的,因此,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人停留于思想动因,将人的思想意志片面夸大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导致唯心主义产生。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历史成为可能;②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成长和革命实践。③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 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 ①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圣西门、傅立叶从生产领域开始建设社会制度的思想,以及阶级斗争学说。②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梯叶里、基佐、米涅③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唯心主义体系中却包含着辩证法)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发生期的特点是什么? ①力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有系统的介绍和全面的理解;②强调运用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并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③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创建工作 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1)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