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制造业如何提升竞争力

中国加工制造业如何提升竞争力
中国加工制造业如何提升竞争力

中国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加工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运行效率与活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加工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竞争力的来分析我国如何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关键词:加工制造业竞争力途径

一、引言

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前景的基本趋势应是高加工度化和制造业与其它部门以及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此阶段以重装备发展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发展脱节,外资所占比例偏高,生产率与国外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中国制造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务必将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为中国加工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的大环境,以尽快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二、中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的加工制造业逐渐自动化,智能化

加工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在末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自动化运转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是而向 21 世纪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我国的加工制造业逐渐自动化,智能化,促使了加工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制造

我加工制造业逐渐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靠拢,不在只追求一味的效益。绿色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和面向环境的制造等。即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加工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对健康无害,资源利用率最高,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

(三)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是现代加工制造造业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在提高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发展高新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技术。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发展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民营企业已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使企业迈向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使许多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相信我国的加工制造业会更快速、更健康地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完整,缺少国际化大企业

1.目前我国的加工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只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从事生产型制造,还处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同时,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加工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而且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

2.加工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五)加工制造业结构偏轻,传统产业占有优势,但此优势正减弱

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业,主要指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产业;在处于上游的高科技产业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电路及其他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半成品皆需从国外引进。而因缺乏技术支撑我国加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弱,传统优势难以维持,所以我国以低价出口的空间将逐渐萎缩。

(六)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加工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种主要工业品中87%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七)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我国加工制造业现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短短时间内,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升,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忽略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

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例如现今中国的煤炭开采量逐年升高,现今中国的煤炭开采量逐年升高,但是煤炭剩余量却也随着减少,剩余量却也随着减少,对于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中国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增长,生资源,中国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未对煤炭这类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

(八)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动力不足

自改革开放来,我国花费巨额资金引进先进的大型成套设备,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里因为没有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引进基本停留在仿制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却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所以导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一直较低。

三、中国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

从理论上说,基本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优势,另一类是竞争优势。决定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竞争各方分别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结果表现为各国在各不同产业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是“各走各路”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则不同,其含义是“同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力。当然,在现实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密不可分而难以截然区别的。但是,从本质上说,两者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现实经济中,一国的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比较优势,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优势,其变化趋势怎样,也是极为重大的问题,对于确定一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我过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的优势

1.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重视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是通过本国不懈而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我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才能在其他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才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的路线。

2.国家对加工制造业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资源优化组合,高经济使提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善完的市场经济除了应。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一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家竞争优

势。同时,经济强国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经注意保护本国产业,实施以我为主的开放,即最大限度地享受开放的利益。

3.我国政府对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起着绝对的鼓励作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4.我国加工制造业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分丰富。这是中国最突出的比较优势——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物产能。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行业中:服装业、纺织业、食品工业、交通运输设备、等,以及石油加工、金属冶炼加工和医药制造业。这些产业类型大都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产品遍布全球。

(三)我国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劣势

1.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成本劣势逐渐展现出来。长期以来,价格低廉一直是中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一把利剑,而这种价格优势主要是建立在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基础上的,特别是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维系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势竞争地位。但目前这种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导致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的主要原因有,工资的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汇率上涨。

2.产业升级进展缓慢。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看,产业升级的步伐仍然缓慢,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科技实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业不发达、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如入选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只有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说明我国加工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推进加工制造业和信息业、服务业的融合,构建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3.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尽管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很大,很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据统计,目前我国90%以上的高档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化设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等依赖进口。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科

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仅为13.8%。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造成“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低的直接原因,而加大研发投入则是有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家电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1%,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的不到3家,这导致中国家电企业自有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基本为零,在液晶面板、半导体、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严重受制于人。其结果是中国加工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4.质量水平有待提高。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技术和品牌的依托和保证。丰田“召回门”事件再次昭示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立命之本,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其代价必然是损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声誉和品牌。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国制造”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主要依靠的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价格优势实现的规模扩张,而在质量上则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有性能、可靠性、稳定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不足,也有卫生、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欠缺。近年来,中国产品在国外遭遇“质量门”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不乏有国外的贸易保护势力蓄意“抹黑”、“诋毁”的因素,以及我国国内质量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然而,客观地说,虽然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确有个别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甚至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有关人士指出,中国产品要想成为世界品牌,就必须就要有世界级质量的支撑。而世界级品牌的打造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世界一流的技术,另一个就是严格的质量管理。因此,“中国制造”要牢固地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做好内功,着力提高质量水平。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四)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机会

1.全球化市场经济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提高了我国就业率,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提供一定的新的就业岗位,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目前转入我国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其新雇佣的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基本上都会由我国的劳动力担任。另外,由于新产业的转入,国内需要成立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若再加上这些企业新雇佣的职工,国内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则更多。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之一,那么我国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会十分显著。无论是新转入的产业还是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的建立,都会使得原本闲置的资金、土地、厂房等资源重新投入使用,能解决部分资源的闲置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不断增长,进而改善企业内部效率。新转入的产业还会加剧国内产业的竞争,从而产业内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竞相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生产的经营效率。

2.国际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我国作为一个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

基础,借助国际产业转移,便能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有效的实现二次产业的快速升级。随着外资在我国产业分布的变化,我国实现了农业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规模式经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公用服务业、城市商业建设、饮食业等第二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可以抓住这一机会,与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把国外成熟的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进来,武装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加工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新的加工制造业技术优势;同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共同提高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提升我国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更高标准下,加工制造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低价格资源的大量投入和较低的环境保护标准。众所周知,这样的发展道路是难以持续的。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增长方式必须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中国加工制造业进程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将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重化工业的更快增长。只有当加工制造业不再主要靠大量低价格资源的投入和对环境破坏的容忍来实现产品的低价格优势,仍然能够保持和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或者说,在实行更高更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条件下,加工制造业仍然能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才可以表明加工制造业竞争力是内在性的和可持续的。所以,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更高标准下,保持和进一步提升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加工制造业发展新阶段的核心战略任务。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其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要摆脱“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就必须摒弃“高增长、低附加值”的固有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决定“中国制造”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问题。无论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要完成这样的战略性转变,唯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中国制造”已经走过了以低成本优势来抢占市场的低水平扩张阶段,处于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一种新型产业结构过程,既是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扬弃的过程,又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改变经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低、“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鼓励优秀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兼并

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要鼓励用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等等。按照制度变迁理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相应的制度变迁,是现代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转型就意味着有取有舍、有保有压、有奖有限,对于一个已经相对固化了的经济模式而言,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艰难的。然而,不转型就没有前途,就没有出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站在中国经济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唯有此,中国加工制造业才能长盛不衰。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而技术创新尤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引领下,呈现出加速变革的态势。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国家占据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个企业掌握了其所在领域的高端技术,也就拥有了统领该领域国际市场分工的主导权,就可以居于产业链的上游分享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份额。技术优势是现代企业最显著的优势,跨国公司强大的品牌竞争优势,就是因为它们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对于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而言,一般是不能通过引进来获得的,通常也是难以模仿的,唯一的途径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科技攻关来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企业要想形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发展,必须集中力量对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增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掌握技术上的主动权,是长久保持中国加工制造业的生命力的最有力武器。作为政策主要供给者的政府,应将推进自主创新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改进、完善并切实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投资、融资、税收等政策手段,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要为中小企业有前景的研究项目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推动中提升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应站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自主技术创新,主动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合理使用,实现向科技引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有效跨越。

(四)着力提高产品质量

在当今的世界市场竞争中,技术和质量的竞争是重头戏,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在竞争中制胜的本质力量。全球市场无疆界,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

的主导力量,靠的就是技术和质量。中国加工制造业要想牢固地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下大气力提高质量水平。为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并构建以提高和控制质量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必须强化产品质量尤其是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体系;有关部门应抓紧修订和完善各种质量标准。要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生产经营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黄兆银、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孙岩林.中国加工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3、郭克莎,贺君.走向世界的中国加工制造业[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4、谭克、路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指标体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

5、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经济研

究,2005,(12)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我国船舶制造业的阐述情况

摘要 造船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要紧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造船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06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全球造船市场连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06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接着排名世界造船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0%,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 在2006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业也已绘就了“十一

五”的进展蓝图。可能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7年及以后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进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进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造船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造船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闻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船业已进入广受资本热追的时代,预测2007年及以后几年这种形势仍将持续。造船需要大量资金,这不仅表现在新造船融资方面,还表现在新船厂的建设、旧船厂的改扩建以及配套工厂的兴建等方面。近年来,在造船完工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各种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在国内资本中,不仅国有资本表现活跃,投资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的建设,民间资本也十分积极,而香港地区的资本更是也对内地造船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国外资本中,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是投资中国的主力军,新加坡等地的资本也对投资中国造船业充满热情。 2006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 作者:魏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6期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其一定的必要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路径选择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内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国经济转型

升级的目标和内涵,应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战略和重大举措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以此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整体的、系统的、渐次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来自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经济形式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4%左右上升40%左右,西方国家虽然希望继续分享中国稳定发展的红利,但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因此会采取或明或暗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汇率操纵指责、贸易制裁

中国国内机械行业分析

中国国内机械行业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是存货额大,但其原因就一定是台套计划方式造成的吗?具体有哪些表现?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多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要点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及对华前景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我对德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提供众多商机,也有助于我减少对德贸易顺差。因此,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本文在介绍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行业未来对华出口的前景。 一、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 (一)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二)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是,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专家仍相信,德机械制造业2007年将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甚至会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三)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成功因素 1.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三分之一。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一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现,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 2.2万名。2007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出现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胁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 2.产品种类齐全。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中国船舶工业整体情况及用钢分析20101018

中国船舶工业整体情况及用钢分析
地域:国内 作者: 信息类别:行业动态 行业类别:钢 铁 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 发布时间:2010-10-18 14:46:53.0
2010 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接船难、交船难等困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但由于造船市场复苏基础薄弱, 船舶工业面临的风险并未得到消除。 1 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1 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保持快速增长 2010 年 1-7 月,全国造船完工量 3520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87.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 3332 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 新接订单量的 4.2 倍(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由于 4、5、7 月当月新承接订单量均超过当月完工量,使得我国从 4 月底开始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截止 7 月底达到 18816 万载重吨,与 2009 年底基本持平。 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41.1%、46.2%、37.7%。据克拉克松 (Clarkson)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造船业竞争力的 3 大指标——接受订单量、未交付订货量、建造量方面,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1.2 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呈现下降趋势 2010 年 1-7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 2025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 3713 亿元,同比增长 22.7%,增幅下降 10.9 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 2845 亿元,同比增长 22.1%,增幅下降 17.3 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 418 亿元,同比增 长 28.4%,增幅下降 10.9 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 420 亿元,同比增长 19.3 %,增幅增加 14.7 个百分点。 1.3 船舶工业出口保持增长,增幅有所下降 1-7 月,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 2781 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总量的 7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 2399 万载重吨,占新 接订单总量的 72%。截至 7 月底,手持出口船舶订单 16558 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 88%。 2010 年 1-7 月,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 1628 亿元, 同比增长 15.7%, 增幅下降 5.6 个百分点。 其中, 船舶制造业 1366 亿元,同比增长 16%,增幅下降 14.9 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 57.1 亿元,同比增长 26.2%,增幅增 加 25.4 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 184 亿元,同比增长 9.1%,增幅增加 21.1 个百分点。 1.4 重点监测企业实现利润继续增长 上半年,全国 83 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03.41 亿元,同比增长 13.1%,实现利润 146.8 亿元,同 比增长 29%。 2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1 密切跟踪市场动态,积极主动承接订单 2010 年 1-7 月,我国船舶企业密切跟踪国际船舶市场发展动态,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加强与新老船东沟通合作, 勇于参与市场竞争,新船成交量回升。统计数据显示,1-7 月份,我国月均成交新船订单接近 500 万载重吨,超过

最新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作者:王佑磊学号:13122777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选择是最重要的,既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猜疑,又要权衡内部的利益公平。该如何去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发展经济利益国际环境 引言:当前中国的经济存在着许多潜在危机,比如美国外币存储,股票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需求关系与产业过剩和亟待转型等,中国走过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道路,总是被夹在资本主义做抉择,中国要想摆脱这种紧张局势,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正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框架建设新中国,先后通过多部修改法草案,尤其在20世纪末以高速度发展,令世界惊叹,但是,世界经济还是像布雷頓森林体系一样,美元的主导地位深沉而不可动摇。 “中国的GDP将要居世界第一”总是有人这样猜测中国,可是未来是可变的,美国是可怕的,我们一面要应对美元危机,一面又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环境令人堪忧。中国要发展,世界在阻挠,有的在期待,很多时刻我们被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所拥戴,因为我们的利益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世界的经济总在对抗中相互抑制,相互促进。因此,中国发展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 中国在不断尝试经济改革,尽管小有见效,但是背后的代价却非常大,面对经济危机,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转型,是换汤还是换药?姓社是根本,融合外来资源是必要,在形式上,在根本上,都要改变对外部的依赖,之所以我们无法抛开国际环境而单独行事,是因为世界经济连在一起,是因为美元把全世界连在了一起。美国的诸多政策,旨在维护他的大国地位,但究其根本,他要维护美元的统治地位,货币是一场战争,来无影去无踪,持续长,影响范围广。 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历程总是漫长的,但重要的是这路上有太多的阻碍,有许多岔路。对于许多专家给出的建议,我们会很茫然,纵使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今天,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择——经济转型,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去做的时候,世界依然在发展着,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一些我们始料未及的变化,所以,没有一条确定的道路给我们走,只有一种精神——迎难直上,我们一面要稳住自己的大国形象,一面在尝试着去改变某些方面,事在人为,要发展,就要轰轰烈烈的发展,迅猛地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敌人还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我们,马克思说,共产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但是墓里的人还活着,只要他们还有一口气,就不会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失,这就像困兽之斗,但我们很弱小,虚有其表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发展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如何应对大国对我国发展的看法?无论支持或是反对或是抑制,发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奥巴马曾说:将会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军队力量安排在亚洲,以应对中国的变化。可见,敌人很强,还很多。但是,我们終要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的力量在于能够支撑起国家活动的脊梁,为国家提供强大的后备保障,使社会稳定而富强。同样,贫穷的经济无法为国家打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就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发展经济是必须的、必要的。 经济转型,要的是成效,要的是效率与公平,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宁,然而市场是有限的,人才无法发挥市场的能力,市场与市场又有不同,当资源流通的时候,所遵循不同规定的物品无法达成一致,经济转型就是为了发挥市场的潜能,求同存异,加快商品流通,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但经济转型的问题不止这些,它涉及国家层面的意义,国家才是行事的最根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2018-2019年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 发展研究报告

船舶行业摘要 船舶行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船舶行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18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18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船舶行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船舶行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18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40%,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手

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4%。 在2018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船舶行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船舶行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船舶行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著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2018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 我国船舶行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18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

2012年XX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2年XX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2年总结、计划类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年我国机械工业产量和销量分别增长23.43和23.26实现利润总额4605亿元比年同期增长16.42。年机械产品进出口总值4373亿美元比年增长20.91其中出口2425亿美元增长25.7外贸顺差477亿美元比年净增235亿美元增长97.46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0对全国工业产值、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8.49和63.93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23.55。现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的背景、优势、现状、对策等进行如下分析。一、产业背景目前县以磷化工为龙头产业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类别更加多元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局限、工业基础较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我县磷矿资源丰富近年来先后有4家大型磷化工企业落户我县磷化工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县的工业经济也借助磷化工产业的蒸蒸日上而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县的其他诸如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虽然已起步并有一定发展但从产业的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上来讲与磷化工产业都不可同日而语。磷化工产业在我县“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从积极方面来看这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有特色、有看点的体现但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这会影响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

平衡性会对产业结构合理性产生不利因素因此我县工业经济亟需寻找突破口发展壮大第二个“支柱产业”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支撑点而机械制造业无疑是最有潜力成为这个“第二支柱产业”的行业。二、机械制造业的优势1、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贡献、就业均占前列而且机械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科技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放眼全球即使是各个已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2、机械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依托高速铁路、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基础设施、科技重大专项等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国产装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机械加工产业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的2到3年将是机械加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最佳机遇。3、机械加工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电力设备、冶金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煤炭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材机械、汽车产品领域、农业装备领域、基础产品领域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和仪表系统、重要基础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四个领域四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势必带来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汽车产品领域为例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火爆巨

台州船舶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台州地区造船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造船业容易遭遇发展瓶颈,比如存在高端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机制落后、造船企业融资难且风险高、配套产业不发达、技术设计水平落后等问题。本文通过相关船舶文献的查阅,对台州地区的造船业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引进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相应的投融资体系、促进配套产业的发展和加强政府扶持等措施。关键词:船舶产业;现状;台州;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aizhou shipbuilding industry recei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but it’s vulnerable to get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hipbuilding industry, such as the lack of existence of high-end talents, management mechanism behind, shipbuilding and high-risk financing, and the supporting industries are not developed, technical design lags behi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documents related to access to the ship,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of Taizhou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make relevant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appropri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 Shipping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Taizhou; Countermeasures 目录 一、引言 (1) 二、台州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 (一)台州船舶业发展现状 (1) (二)台州船舶业发展的特点 (2) 三、台州船舶制造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 (一)高端人才缺乏 (2) (二)经营管理机制落后 (3) (三)造船企业融资难且风险高 (4) (四)配套产业不发达 (4) (五)造船技术、设计水平落后 (5) 四、促进台州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5) (一)引进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 (5) (二)加强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学习 (6) (三)构建相应的投融资体系,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的加速形成 (7) (四)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7) (五)加强政府对造船业的扶持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谢辞 (10)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机械制造业国际走向与国内现状分

机械制造业国际走向、国内制造业现状及对策 一.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问题的提出: ) 美国:70年代《第三次浪潮》称制造业为夕阳工业(后工业阶段)。而90年代又加大了投入,使经济回升。其实从86年到98年美国(MIT)及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等一直提倡:一个国家要生活好,必须生产的好。(发达国家皆如此) 研究结果:(世界)从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250年和对2020年未来制造预测证明:制造始终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动机运转的强大支柱; 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防务能力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保证。 (我国)同上,“在今后10~20年制造业得到一个大的发展机会。。。强化人员培 训、转变观念,在市场中学习和成长。。。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科学技术改进和 提升传统产业,把中国建成世界制造大国”。 (大中国与大HK概念) 。信息革命的到来不意味着制造业的衰退 。网络化经济的到来其实与制造业并不对立,而可相辅相成。 。企业必须建立对市场反应敏捷的网络化制造体系,且刻不容缓。 。10年内制造如果不跟网络结合则最危险。如结合的好,就发展的好。(GM原来视网络为“高尖端”,但进去之后才认为似乎网络是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的)。

二.从市场特征看走向 60年代起: 资源经济、金融经济 知识经济 居民平均消费小康型 富裕型 市场主导由卖方 买方 产品竞争Q 、C 、T 、S T (首要因素)(Q 不可能有问题, 且能做最好就不要对付,如光洁度) 市场开放性越来越大:合资生产;引进技术生产;专利许可生产;异地产品本地化生产;全 (为何T 是首要因素?因为社会发展快、市场需求变化更快,时间就是金钱,能否赢 得定单,看时间。模具、家电尤为如此) 现在市场产品竞争多了一个要素: 产品创新:新产品和服务 过程创新:高效、品质、消除浪费、工艺和商务活动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加强、保持与顾客的沟通(需求是源泉) 经管创新:组织重构(扁平)、知识经管、创新经管、变革经管(它 影响到其它创新) 目标 英国观念:企业的目标是“使顾客满意”(自然盈利) 三、从经济特征看走向 。欧美处于后工业阶段,我国尚早 高技术经济 或称为网络经济(也有网络泡沫)、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无形资产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和智力对短缺的自然资 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分配,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的财富。 ) 知识经济的出现,将导致社会经济领域的的一系列变化:

中国制造业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常鑫鑫(武汉) 一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所依赖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品的出口不断上升。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仅为90亿美元,1994年突破一千亿美元,2007年突破一万亿美元,2009年达到1.14万亿美元,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走向全球各个角落。目前,我国有7个大类的制造商品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制造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制造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服装、机电、家电、化工、船舶、集装箱等为主,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附加价值低,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这些代加工生产很少涉及到价值链高端,无法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利润低下。在经过一系列的制造业改革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仍没有改变。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公布的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五个方面的“软肋”:劳动生产率低,中国目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研发投入不足,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耗能太高,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工资成本不断上升,一项美国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国有制造企业,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 二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初期,制造业的发展一帆风顺,而进入21世纪后,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众多,整个产业被迫转型? 1993年前供给决定需求的时代。“萨依定律”告诉我们生产自动创造需求,虽然这一观点在当今受到广泛的质疑,但是在物质匮乏的特定时期该定律具有很强的合理性。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和生活物资都较为匮乏,国家不得不实行配给制,粮票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从

2018年船舶制造行业供需及前景分析报告

2018年船舶制造行业供需及前景分析报告

正文目录 1. 船舶制造及运输行业介绍 (6) 1.1三大船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 (6) 1.2船舶运输的介绍 (16) 1.3造船产业行业关联性强,强周期品种 (18) 2 运力仍然过剩,供需增速拐点初现 (20) 2.1主力船型仍然处于过剩状态 (20) 2.2 运力供求持续改善,行业底部反转趋势明显 (25) 2.3未来三年造船行业需求预测 (31) 3 中国船舶制造业迎来转型升级机遇期 (36) 3.1供给侧改革加速产能出清,行业格局有望提前变好 (36) 3.2中国船舶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 (40) 3.3行业龙头大有可为 (45) 4混改有助于行业整合,提升央企龙头竞争力 (47) 4.1混改有助于行业整合,加速行业去产能 (47) 4.2中船工业集团介绍 (48) 4.3中国船舶工业重工集团 (50) 5主要公司分析 (51) 5.1 st船舶 (51) 5.2中船防务 (53) 5.3中国重工 (53) 6风险提示 (54)

图表目录 图表1:船舶的分类 (6) 图表2:油船的类别及分类标准 (7) 图表3:油船(VLCC)外观及结构 (7) 图表4:历年油船不同船型交付量占比(%) (8) 图表5:历年油船不同船型交付量(DWT) (8) 图表6:散货船的类别及分类标准 (9) 图表7:散货船外观及结构 (9) 图表8:历年散货船细分船型交付量占比 (10) 图表9:历年散货船细分船型交付量(载重吨) (10) 图表10:集装箱船外观及结构 (11) 图表11:集装箱船发展历程 (11) 图表12:集装箱及大型集装箱历年交付量(TCU) (12) 图表13:LNG船型外观及结构 (13) 图表14:LPG船型外观及结构 (13) 图表15:化学品船分类船型交付量(DWT) (14) 图表16:世界前11大豪华邮轮吨位及额定载客数 (15) 图表17:豪华邮轮外观及结构 (15) 图表18:油船历年交付吨位及数量 (16) 图表19:不同运输方式比较 (16) 图表20: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及港口布局 (17) 图表21:世界主要航线示意图 (17) 图表22:海洋货物运输种类及占比(2016) (18) 图表23:船舶工业主要特征 (18) 图表24:1900-2018年世界历年造船完工量 (19) 图表25:第三和第四轮船舶大周期上升及下降驱动因素分析 (19) 图表26:三大船型运力过剩情况测算 (20) 图表27:油品运输需求及同比增速 (21) 图表28:克拉克森油船平均盈利(美元/天) (21) 图表29:干散货需求及同比增速 (22) 图表30:克拉克森散货船平均盈利(美元/天)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