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认为自己当初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过激者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懦夫认为自己非常谨慎,而守财奴则相信自己很节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即使他是完全错误的,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责备自己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呢?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即使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别人当面指出。如果有人当面指责,他会立即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辩解。

所以,指责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更有意义。

这个世界的一切结果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你之所以批评和指责他,往往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在你指责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急于批评和指责,就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不经分析就轻易对别人的做法进行对、错判断的习惯。

众所周知,法庭上要确定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往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调查工作,也就是先假设是无罪的,通过分析各种原因,找出人证物证,再做定论。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无论别人错得多么离谱,都不要指责和抱怨,先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问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时间来看,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时,是个人掌握信息多少的原因。例如,手下与领导的看法不同,多数情况是领导掌握的资讯更全面,所得出的结论大都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有时,是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分。比如,你让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时不会令你满意,因为他还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规则。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结果常常令其困惑:自己认为好的,对方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但对方也许认为这些付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纵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愿望,有时也难以被对方接受,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际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事实上,他的做法与你的看法不同,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错的,而你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样的状况下,你的做法可能与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达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话……”

由人与人相互吸引的原理可知,当人们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似时,就有相互喜欢的趋势。当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相互之间便会找到很多共同点,从而可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

­在美国,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前夕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节的赞歌,橱窗里装饰着枞树彩灯,乔装的可爱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

尽有。

“一个5岁的男孩将会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中充满了严厉。

“我,我的鞋带开了……”儿子怯怯地回答。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没看见。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脚印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这是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惊,立即把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肩上,儿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啊!”

从此,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以自己为基准理解的“快乐”强加给自己的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母亲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认识了这一道理。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时候,自然也会以对手的目光观察自己,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了解。

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想想看,如果我处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愿意以我这样的人为夫?如果我处在我儿子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如果我处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上司而庆幸?……当你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流既需要你把自己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还需要对方能够准确接收你的信息。

例如,你问候朋友:“你吃了吗?”“吃了,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善意,他已准确接收。

如果他恼怒地反问:“怎么?你看我像吃不上饭的人吗?难道我连饭都吃不上吗?”显然,你的善意,他并没有理解,于是,误解产生了。

不理解导致误解,误解又往往会产生抱怨:“他应该那么做……”“他不应该这么对我……”

许多人抱怨是因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这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不理解。请你想一想,人家为什么应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

如果说“应该”的话,以下这个“应该”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只要不违法,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我们‘应该’理解别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理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相互尊重。比如,美国人有权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印度人有权按照印度的方式生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现在,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念正确,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

身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应该有所信仰和追求,有些原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你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此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人的信仰、观念、做法、看法与你的不一样,你也应该尊重他们,不应该随口否定或贬低他们。

比如,你可以说:“夫人,我只爱你一个,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表达情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不能说:“世界上其他的女人都是丑八怪。”须知,别人也有权认为自己的夫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信自己种族的优秀,甚至用一些伟大的、智慧的、勇敢的之类的美好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民族,但是,不应贬低其他国家和民族。

自信可以,不应贬低他人。这好比做事,利己可以,但不能损人。请记住:即使一个人的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也许错得离谱,也不要嘲笑他,可以不赞成但应该表示尊重。

我们需要明白: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你仇视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用仇视和指责的方式换来的会是更多的敌意和批评,而用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则必定会换来更多的宽容和敬意,一个真君子既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尊重的教育

姓名:段辉霞专业:教育学原理学号:2013020011 尊重的教育 摘要: 教育是启迪心灵的艺术,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是启迪心灵的起点,尊重的力量就是教育的生命力,建立一种基于“尊重”的教育理念,就意味着找到了教育生命的基石。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尊重;教育;尊重教育 一、尊重的内涵 “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如意见或权利等。”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人格和尊严的人,而尊重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基本的道德价值认同。 在教育领域中,“尊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人们没有给出明确的解说,更没有针对这个概念提出明确的行为规范。“尊重”这一理念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等问题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探讨的教育理念。 尊重的对象指尊重的客体,指主体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倾向对象。关于尊重的对象,人们的探讨集中在单向还是双向。尊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是单向的,即主要是指“下”对“上”、“弱势”对“强势”而言。“尊老爱幼”这一中国传统观点就是很好的证明。孩子在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在受尊重之列。“尊老爱幼”变为“尊师爱生”,但尊重对象的单向性并没有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重”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尊重对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尊重的相互性、动态性特征正日渐深入人心。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尊重的相互性观点。如有研究者提出,不仅要尊重长者,而且“尊幼”“、尊生”同样也是正确的。在教育中,不应当只是要求学生“尊师”,教师其实也应“尊生”。“尊生”与“爱生”是有重要区别的。“爱生”所隐含的社会学意味是社会等级、社会距离,是强者对弱者之爱、高位对低位之爱。而“尊生”所凸显的则是一种社会认知、社会常识,其中所彰显的社会学意涵是相互交换、地位平等、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尊重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价值导向和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师生的主体与主体间得到合理发挥,彼此尊重,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二、尊重在教育中意义所在 (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衍射到尊重他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解和尊重

理解和尊重 ——《我与新课标同行》教学叙事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欣喜地发现体育课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中少了谢秩序,少了些威严;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欢笑。可在今天的体育课中发现了个“小问题”。 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很快的站好队,我宣布了上课内容,这时班里毛xx同学举手说道:“老师,我身体不舒服。”凭着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看的出来这位学生是在“装病”如何处理?但我知道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当,肯定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副作用,出于这个目的,我说:“这样吧,你先到旁边休息一下。”他揉着肚子默默地走到旁边阴的地方坐下。这时,我想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在以后的教学中此类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将来有可能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何做呢?我边带着学生做准备活动,边思考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表露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因为有人在窃窃私语,我听出来的意思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前滚翻”,他没有掌握好,可能是怕同学们笑他吧。我突然想起上节课他在学习时,单独教了他也没有很好的掌握住,我当时就批评了他,是不是那时批评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的心里不觉涌现出内疚感来。如果是这样,我该怎么弥补呢? 学生们都已经在分组进行练习着,每个人的动作越来越规范,我不时的转头偷看他,通过他的表情,我能感觉到,他有一种浅浅的自卑感,而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上次处理得不当。通过

这节课的练习,绝大多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项技术,按理说应该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上次课处理问题不得当,导致一个学生对体育课有可能产生了厌烦,也许影响到他的一生。我决定不能再耽搁了。安排好学生自己练习,我来到了那个学生面前,下面是我们的一段简短的谈话。 师:“怎么样?肚子好点了吗?还不舒服得话,老师让你妈妈来带你去医院去看看。” 毛xx支支吾吾地说:“老师,其实我肚子根本就没有不舒服。” 我试探着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上体育课呢?你不喜欢体育课吗?” 他挠挠头说:“不是,我很喜欢体育课,可我老学不会“前滚翻”怕同学们笑我,还有……”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想法,还是在“想着”我上节课对他的批评。他又接着说:“我回家后还让我哥哥来教我做呢。可是还是做得不熟练,不敢做。” “你看这样好不好,老师跟你一起回到场地上,你做一次,让老师看看可以吗?”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刚才多拿的、放在旁边的小折垫,他欣然同意了我的提议。 我们来到学生们练习的场地外,他做了一次,动作还是掌握的不怎么好,但是却比上次要好多了,我鼓励他再来一次,第二次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又示范完整动给他看,针对他的问题对

大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实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长此以往,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化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学生日

浅谈尊重教育

浅谈尊重教育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要求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模式、评价模式。我认为贯彻尊重教育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尊重教育的必要性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纵观古今教育,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一直是古今教育家的目标和理想。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近年来,有人提出“构建和谐课堂”的概念,就是提倡尊重教育。从尊重这个起点开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自由发展的环境,这一点正是教育的前提。 大力提倡尊重教育,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行教育尊重教育的缺失。如果总结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自尊心是一个人人性的最基本的品质,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就会丧失自信心,就会自暴自弃。目前,部分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把污辱、体罚学生,看成是“恨铁不成钢”。这样做会直接带来一个十分有害的结果,这就是使学生天生的受教育的兴趣被泯灭了。使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无情的伤害。有些学生将因此而走上厌烦学习的道路。我所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班主任说他是废品而从此一蹶不振。 怎样做到尊重教育 尊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特征”出现,随着“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茫之中。这时期的中学生心灵脆弱、性格暴躁、行为冲动、自尊心强、意志力薄弱。再加上父母对其考上大学的压力,使高中生就如一个正在沸腾中的高压锅一样。这时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方法简单粗暴,就如突然揭开高压锅一样,瞬间学生就会大爆炸。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尊重个性。在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决定了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平时上课坐不住的孙克胜同学,有一次偷偷地将一只青蛙带回班,并在历史课堂上惊吓女同学,我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然后将其介绍给了生物老师。结果,这位学生学习历史和生物的积极大大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尊重教育。 我校二5班的宋林同学,有一次历史课上玩手机,我把手机给要回来,并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也没有按规定交给德育处,课后我交还给宋林同学,并叮嘱他以后上课不要再玩手机。结果从此以后,宋林再也没有上课玩手机。我想,如果当时我在课堂上将宋林痛批一顿,并把手机交给学校德育处,起到的效果可能恰恰相反,换来的是他对历史课的厌恶,对历史老师的抵触。 教师要自我尊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非常高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要自我尊重,比如衣冠整洁、举止文明、形象得体。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担科目的兴趣。 尊重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提倡尊重教育,并非不要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是实现尊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因此尊重教育必须和严格管理相辅相成。只有严格教育才能为尊重教育提供纪律保证。只是要注意,严格教育也要坚决把尊重教育贯彻其中,否则就会伤害学生。 21世纪初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基本的教育精神上体现了尊重的教育理念。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尊严,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尊重与理解主题班会教(学)案

“尊重与理解”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主题 尊重与理解 二、班会对象 初一8班全体 三、班会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使同学们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品质, 养成事事多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2、让同学们意识到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当他人做错事时, 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要换位思考,理解谅解他人。 3、懂得尊重是很重要的,即给他人以自尊和自信,也为自己赢得 了尊重的道理。 四、班会形式 五、讨论交流、游戏互动 六、活动流程 1、了解同学对“尊重和理解”主题的认识。(作文分享,5分 钟) 请5位同学发言,根据同学们对“尊重和理解”的看法,做总 结,由此引入此次班会的主题。 2、通过小故事,响应班会主题,并深入讨论。(10分钟)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同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

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富商要回去拿书呢? ②如果富商不回去拿书,没有说那番话,年轻人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为什么? (2)各小组派个代表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尊重他人,能给予他人温暖,能鼓励激励他人奋进,

爱与尊重

爱与尊重 ——浅谈后进学生的转变 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和转变,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为复杂、艰巨的一项,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总觉得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收效似乎并不大,因此感到很烦恼。其实,这种教育是特殊教育,针对每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育过程,有许多必须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不是光凭满腔热情就能做到的。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并有以下一些体会,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 我对转变后进学生的一些想法: 1.每一名后进学生的形成都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2.每名后进学生都是教育的特殊个体,需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后进学生的方法和模式,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3.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相当的成分是由智力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动机和主动学习的愿望,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学习问题是他们思想品质心理问题的一个表征。 4.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差生,需要的是耐心的指导,每个后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成功的愿望,受人表扬的愿望。但当愿望不能实现时,会有强烈的自卑感,长时间的自卑心理体验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从而放弃信心和努力,变得麻木和放任。 5.每一名后进学生的身上都有一些闪光之处,没有优点的同学是不存在的。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它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 6.每一名后进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一般都具有非常敏感和细腻的心理感受,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那么他将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转变工作将极其困难。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后进学生的问题有很大部分是出在心理状态上,由于一系列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扭曲或障碍,又没有很好地自我调控能力,主体性受到抑制,因此,在转变过程中,最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课课练(含答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______的人,期中很多人是我们非常______的。 2、谈到尊重,我们往往关注取得一定______的人,忽视身边_____________的人。 3、每个人都是___________的个体,都拥有生而为人的_______。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_______面前一律_______。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__________。 6、只有___________,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7、自尊不是______,自信不是_______,独立不是________。 8、良言一句三冬暖,__________六月寒。 9、一句理解、尊重的话会给别人带来_______和_______。 10、尊重他人既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有些人我们应该尊重,但有些人我们不应该尊重。() 2、他人的尊重会让我们感到自满。() 3、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让自己高人一等。() 4、伟人比普通人更值得尊重。() 5、尊重自己的人往往不能接受批评。() 6、尊重他人的人能够做到推己及人,让他人感到舒服。() 7、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是相互矛盾的。() 8、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不尊重他人了。() 9、见到老师礼貌问好是对老师的尊重。() 10、环卫工人不值得大家尊重。()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国家尊重和保障() A.财产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权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_____() A.价值 B.想法 C.地位 3、尊重自己包括() ①自重②自负③自爱④自我接纳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各位***** 大家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可谓是千罗万象,各说其词。然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看,教育的本质已经非常明确。从广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单丛学校教育来说,本人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传递文化知识、经验,更多的是要让爱教育者在社会、品德、思想、身心等方面得到发展。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

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二、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茶陵县: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人事改革 作者:佚名日期:2010年12月28日来源:本站原创浏览: 10 次 核心提示:茶陵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率先推进学校去行政化,落实校长职权职责,精减学校行政人员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人事改革 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7日 茶陵县常务副县长、县长候选人龙志华在会上做典型发言 今年来,茶陵县委、县政府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致力建设教育强县,千方百计正风气、强师资、抓投入、提质量,尤其是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深化教育人事改革上面作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一、谋划在前,凝聚改革共识 (一)深层次调研,把脉茶陵教育。茶陵的发展,教育一直在作贡献。但仍与形势的需要、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和不足,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为此,县委高度重视,安排主管副县长、政协副主席成立课题调研组,深入学校、社会,广泛开展座谈调研,并赴兄弟县(区)考察,就如何落实教育强县战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行政队伍、打造教育品牌等热门

话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并广泛交换意见。调研发现,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其自身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解决,其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高频率部署,建设教育强县。今年,我们先后6次召开县长办公会、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等,就教育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县委文件下发了《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定。在7月28日的县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县委书记毛朝晖同志要求“合力共谋提高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广泛触动。9月9日,专门召开教育强县建设工作会议,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各乡镇(办事处)的党政“一把手”、分管教育的副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全县中小学的校长共400人参加,部署教育改革、教育强县工作。 (三)宽领域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主动配合,更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广辟阵地,多方出击,强势宣传,营造氛围。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利用专题会议进行集中宣讲,统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茶陵电视台开办《教育视点》专栏,每周一期专题节目,向全社会解读茶陵教育的发展态势。通过宽领域的宣传,使深化人事改革、振兴茶陵教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共识,从而为启动改革、确保实效扫清了路障。 二、推进稳妥,突出改革重点 (一)取消学校行政级别。长期以来,我县三所高中学校(一中、二中、云阳)行政级别都是正科级,校级班子成员都由县委考察任免,这些人员也都纳入到“科级领导干部” 的序列来管理,从而导致“官本位”风气在教育系统日渐蔓延;同时,学校行政人员从任职开始就明确了国家干部身份和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交椅”,挫伤了其他安于教书育人那些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从今年起,茶陵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行校长职级制。普通高中学校新任正副校长等,不再明确相应行政级别,在今后委任、考任或转任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的,其在学校任职资历可按科级任职对待。 (二)加重校长职权职责。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由县教育局党委提名推荐,县委组织部考察,县人民政府聘任。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校长由县教育局考察聘任。各学校(含高中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县教育局党委考察、审核,校长聘任;其他中层管理人员由校长聘任,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人员聘用、经费开支、教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方面,校长拥有决定权。实行教师考核末位淘汰制,允许学校对工作责任感差,教育教学水平低的教师,转任保卫、保育等教辅人员,学校不宜安排工作岗位的,实行离岗休息或进修培训。为规范校长用权,将校长负责制与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聘任严格挂钩。 (三)精减行政人员职数。2007年9月,茶陵各学校共有行政干部331人。目前,由于生源锐减,学校办学规模急剧缩小,庞大的行政队伍,与学校发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经费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出台了《中小学校机构设置和领导(岗位)职数的规定》,合理设置学校内部管理机构和领导职数,精简行政人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作者:顾明远《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5日14版)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 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必须尊重市场和教育规律

必须尊重市场和教育规律 关于《必须尊重市场和教育规律》,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案例情境中看出,谦本是一家采用加盟与直营混和的教育连锁机构,从其管理模式上看,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总部统一课件,再由分校进行推广传播,同时分校具有很高的自主经营权,可以自行选择聘用老师;二是分校需要自主招生,同时将招生情况划分为分校经营状况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三是采用业务线管理模式,即分校的各项职能由总部所指派的相对应部门进行指导。 下载论文网 对谦本的管理框架进行梳理后,我们可以将其困境概括为两条:一是违反市场规律,渠道管理混乱,这就造成案例中所描述的分校间恶性竞争;二是违反了教育规律,课件虽然全国统一,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演绎,师资缺少统一标准,导致教学质量受质疑。这两方面问题是谦本的主要问题,但其实这也是当前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众多中小培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分析谦本所存在的激励和管理模式问题,谦本所设计的完全基于招生情况而考核的激励机制,本身就存在大缺陷,由于企业所有者在绩效考核之外还会期望员工能够做些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因此原设计方案本身不符合逻辑。 至于业务线管理模式,本身问题并不大,大部分连锁企业也都采用这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只是谦本出现危机的诱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针对危机,本人认为解决方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快速启动公共危机,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次危机对谦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向客户展示谦本的最大诚意,该退款的退款、该道歉的道歉,以此来挽回学员信任和谦本信誉;第二步需要进行内部调整,建立长效机制,但这并非是要求谦本简单地取消或者改进激励模式和业务线模式,因为这两部分内容并非是谦本危机的主要原因,只能算是导火索。 对于谦本的内部调整,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渠道管理体系,对不符合管理规范的分校进行整改;第二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并确保能够在分校中进行推广;第三则是要修改公司激励政策,建议设计平衡计分卡式的考核体系,对分校进行长短期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考核方式,至于业务线的管理模式则应该优化后继续使用,但要结合第一步使用情况再做进一步修订。 最后,本人想对谦本以及所有中小培训企业说的是,只有同时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企业才能获得良好发展。其实谦本

德育活动课《尊重》教学设计

《学会尊重》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穆棱镇中心小学尤春玲 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本次德育活动课的主题和本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设计了本节德育活动课,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背景:在班级中,经常出现个别学生嘲笑某一方面能力稍弱的同学的现象,孩子们对于“尊重”这个问题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通过演情景剧、观察树叶、故事、讨论等活动,来唤起同学们的共识——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大家才能和谐相处,快乐生活,共同进步。因而,我设计了本次德育活动课,希望对学生会有所帮助。 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 懂得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 2. 知识目标: 学会尊重别人的正确做法。 3. 能力目标: 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 活动难点: 学会怎样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活动方法: 情境陶冶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四、活动准备:课件、树叶标本、录音机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有一天,小明和两个同学一起去公园玩,到了公园门口,在售票处,小明把钱往窗口一扔,说:“喂,买三张儿童票!”售票的阿姨不高兴地说:“小同学,你有没有礼貌?难道老师没教你怎样尊重别人吗?”小明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尊重不尊重的,快给我找钱,我们还急着进公园玩呢!”阿姨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孩子,真是少教育!”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会尊重别人! (板书:学会尊重) (设计意图:用一个贴进生活的小故事来导入,会使学生精力集中地认真倾听,听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评价小明做法的同时,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

20条常用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2、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4、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5、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育的本质,换言之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肃但却为许多人所忽略的问题。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在其新著《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现代的教育顶多是“就事论事”,“多数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把‘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做‘理所当然’,反而忽略了”。这显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搞教育的人都只知“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有关人的发展的本身,更谈不上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什么?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并不简单。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曾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的中心问题:一曰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二曰人禽究竟有何区别。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孟子和荀子。孟子曰人性善,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倘若人没有善根只有恶欲,后天的教育则成为不可能。正因为人有善端所以通过教育人可以将此善端“扩而充之”,以形成善性和善行。孟子的这一发现很了不起,他证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荀子曰人性恶,是说人生下来就有许多恶欲,但荀子不像法家那样,认为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认为,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不是“顺人之性,从人之情”,人完全可以“积善成圣”和“化性起伪”。伪即人为之也,在荀子看来,人能否改恶从善,全赖后天人之所为。也就是说,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才需要教育,通过教育“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孟子、荀子的辩论看上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实他们都想说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才是人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先秦哲学家们不仅进行了人胜辩,还进行了人禽辩,人禽之辩表面上阐述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其根本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道德才是人的最根本属性。孟子虽没有直接指出人禽到底有何区别,却认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耻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的人都“非人也!”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不懂得仁义礼智的人,不懂得基本道德的人,都不是人,与禽兽无异。对于人禽之别,荀子似乎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即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知人伦、人有道德。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浅谈尊重教育规律

浅谈尊重教育规律,依法执教 每当与同事谈论学生的时候,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概,现今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现今的教师怎么这样难当?现今的教育怎么这样无力?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年代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挑战。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时代变了,人也会改变,师道尊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国家民主、法制不断建全的背景下,教育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等,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合拍,与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尊重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其次要依法执教。接下来我就谈谈个人对这两方面的看法。 在教育教学规律中,首先作为教师,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尊重学生是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一言一行中,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射在学生的心里,通过和老师的接触,学生能深切感受老师是否关注自己、尊重自己。那么,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尊重学生:一、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信任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信任,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学生喜欢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讨厌老师动不动就怀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对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源泉,从而自觉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发展。信任学生是尊重学生的重要体现,也

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如何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呢?其一,相信学生的人品。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都应该从关爱的目的出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人品。不要用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加以区分,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给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教师对学生满怀信任和期望,就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热情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有怎样不良习惯的学生,都在内心深处希望他人信任自己,理解并尊重自己。相信学生的人品,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体现。其二,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事必亲躬,这样做其实就是不相信学生能力的一种表现。久而久之,不但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生活的爱,应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获得学习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大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报告中说,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自己能干的事老师就不必多操心,让他们自己去干就行了。他举例说,他们班学生的学费,他从来没收过,都是小组长带着组员去总务交。从没出过差错。班里好多事都让学生处理,这很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二、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心态发展。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普遍要求。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更需要为师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并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尊重需要”心理,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一位班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