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雾_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_张小曳

我国雾_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_张小曳
我国雾_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_张小曳

2013年第58卷第13期:1178~1187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49945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499453.html,

引用格式: 张小曳, 孙俊英, 王亚强, 等.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科学通报, 2013, 58: 1178–1187

Zhang X Y, Sun J Y, Wang Y Q, et 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aze and fog in China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Chin Ver), 2013, 58: 1178–1187, doi: 10.1360/972013-1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专题: 认识雾霾论坛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张小曳①*, 孙俊英①, 王亚强①, 李卫军②, 张蔷③, 王炜罡④, 权建农③, 曹国良⑤, 王继志①,

杨元琴①, 张养梅①

①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

②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 济南 250100;

③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北京 100086;

④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西安 710055

*联系人, E-mail: xiaoye@https://www.360docs.net/doc/fc12499453.html,

2013-01-30 收稿, 2013-03-22接受, 2013-04-09网络版发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401)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溶胶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摘要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 指出我

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 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

用显著. 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 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

条件影响大, 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 新粒子形成

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 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 吸湿增长因子变

小. 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 有约70%的

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 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

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 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 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

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 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 在低过

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 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 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 由于我

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 仅次于南亚城市, 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

域, 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 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

自然现象, 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 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 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

面的辐射减少, 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 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 在达到过饱和状

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 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 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

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 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

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 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 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

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 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 应有国家政策和机制的强

力驱动.

关键词

PM2.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2013年1月多次严重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

霾天气, 在2月份依旧来势汹汹, 深锁多城. 到底是

什么形成了雾和霾? 为何雾-霾出现难驱散? 随着人

类活动的加剧, 雾-霾是否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本文

主要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

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和“气溶胶-云-辐射反馈

论坛

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在我国气溶胶各化学成分的浓度及其与全球的对比、新粒子形成、气溶胶在环境大气中的的转化及变化过程、吸湿增长、混合和非均相化学反应、活化为云雾凝结核等方面的研究, 分析和总结了我国雾-霾成因与特点. 并通过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雾-霾期间气象条件的定量分析, 指出异常的静稳型天气对雾-霾形成的作用. 通过我国各区域气溶胶化学组成分析, 特别是通过解析北京PM1的来源, 讨论了我国气溶胶污染控制所可能面临的问题.

1 现今的雾和霾, 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

象, 气溶胶污染是背后的主因

雾和霾是自然界两种天气现象. 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1],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这里的干尘粒指得是干气溶胶粒子. 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 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 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 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 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 低于1 km时被定义为雾, 而能见度在1~10 km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由于干气溶胶粒子和云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 所以, 能见度低于10 km时, 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贡献), 也可能有雾滴的影响(即雾的贡献). 霾和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 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 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 一般情况下, 老百姓看到的我国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

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不能形成霾, 没有气溶胶粒子参与在实际大气中也无法形成雾, 在过去, 当人类活动较弱时, 这些气溶胶粒子主要源于自然过程, 在大气当中被视为背景气溶胶.

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这一现象在我国近二三十年出现了显著变化. 通过对我国能见度与气溶胶关系的分析发现, 我国近二三十年中东部区域霾问题的日益严重, 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2]. 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 又由于大量气溶胶粒子还可以活化为云雾凝结核(CCN)[3,4], 参与云雾的形成. 这就意味着, 当今不论是霾还是雾, 其背后都有大量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气溶胶粒子参与(例如: PM2.5), 都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 减少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必须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大气气溶胶污染给予特别重视.

2 我国雾-霾成因

2.1 雾-霾加剧与我国居高不下的气溶胶粒子浓

度水平有关

我国气溶胶质量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2],

其中硫酸盐气溶胶年均浓度在我国城市和城郊区域

分别约为每立方米空气34和16 μg, 有机碳分别为30

和18 μg, 硝酸盐分别约为15和8 μg, 铵约为12和6

μg, 元素碳为8.6和3.4 μg. 这样的浓度水平仅次于

南亚城市, 而在欧洲的城市和城郊区域, 硫酸盐年均

浓度分别约为每立方米空气4.7和3.3 μg、有机碳是

6.0和2.8 μg、硝酸盐为4.1和2.1 μg、铵为2.2和1.3

μg、元素碳为3.7和1.3 μg, 均远低于我国[2]. 我国气

溶胶浓度较高与人口众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人

为污染源排放量大密切相关[5,6].

2.2 二次气溶胶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

致了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在我国PM10质量浓度中有约35%是矿物气溶胶

的贡献, 3.5%为黑碳, 约15%为有机碳气溶胶[2], 因

总有机碳中约有60%为二次有机碳气溶胶[7], 故一次

排放的有机碳约贡献了PM10的6%. 由于矿物气溶胶

中的大部分源于自然源并可视为背景气溶胶[8,9], 且

一次气溶胶粒子通常粒径较大、质量浓度较高, 但数

浓度低, 对霾的贡献有限, 其变化主要受排放强度的

控制[10].

我国陆地众多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大量的气

体[5,6], 这些气体经过大气化学反应在大气中最终一

部分转化为气溶胶粒子(称为二次气溶胶粒子), 一部

分生成臭氧(因其不影响能见度在雾-霾问题中不做

讨论). 二次气溶胶形成方式主要有3种: 一是直接

从气体变为气溶胶粒子(这些新形成的气溶胶粒子粒

径通常在30 nm以下); 二是新粒子形成后通过碰并、

集聚等过程形成一些更大的粒子(粒径通常在

100~200 nm); 三是通过凝结等过程进一步形成一些

粒径更大的粒子(多数在300 nm, 一般不超过1000

nm, 即PM1)[11]. 通过对我国16个站点两年的分析发

现PM10质量浓度中有超过50%是二次气溶胶[2], 在

北京夏季此比例可达80%[10]. 除传统研究认识硫酸

盐对新粒子形成有贡献外[12,13], 在我国华北区域观

1179

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

1180

测发现不论在新粒子形成以及随后的老化阶段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均很大[14]. 通过对比排放和气象条件对区域霾形成的贡献, 发现一次排放的气溶胶与排放强度关系密切, 天气条件却控制着区域中占多数的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及总体PM 10的浓度变化, 导致了人们通常看到的雨过天晴后的一两天空气变得浑浊, 能见度逐渐变差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霾)具有跨省、连片的区域性特征[10].

2.3 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观测的不确定性

加大

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 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部分可溶性有机气溶胶)会吸水、长大. 在我国华北区域的观测发现吸湿后的气溶胶粒子粒径会增大20%~60%[15], 使得在相对湿度大时观测的PM 2.5质量浓度“虚高”, 因其不完全是气溶胶粒子的贡献, 还有水分的影响. 国际气溶胶科学界在做气溶胶研究时通常是在相对湿度小于40%的状况下监测和对比干气溶胶粒子浓度[16].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还发现苯甲酸等芳香类有机物与无机盐混合的气溶胶可以在相对湿度70%时就开始吸湿增长, 但高湿条件下粒子增幅和理论值相比变小[17], 这会导致气溶胶滞空时间加长, 光学特性变化, 使与霾有关的PM 2.5、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加大, 也会影响公众的感觉.

2.4 气溶胶粒子混合与非均相化学反应使雾-霾

更为复杂

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多以混合状态存在, 还会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18,19]. 对气溶胶单粒子分析发现我国华北区域中70%的气溶胶与2种或3种其他来源气溶胶内混合[20]. 低温条件下O 3与SO 2在矿物气

溶胶表面存在协同效应使二次硫酸盐生成速率随着温度降低出现先加快后减慢的趋势, 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次硫酸盐生成总量[21]. 矿物气溶胶还与2~3种酸性气体反应, 在表面形成液膜, 抑制了新粒子形成, 但促使更多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在其表面转化形成[22], 自身也更易吸湿参与云雾形成. 矿物气溶胶因非均相反应形成的酸性界面还加强了前体物表面吸附和化学反应易形成更多的二次有机气溶胶, 研究发现酸性液态表面对气液反应过程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同时氧化剂的存在可以显著地提高反应速率, 促进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23], 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 复杂.

2.5 大量人为气溶胶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使现

今的雾已非完全的自然现象

在大气中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时一部分气溶胶粒子会活化为CCN, 形成云雾滴, 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 在我国华北区域的飞机观测显示, 因有气溶胶的作用低云中云滴数多于高云但云滴的有效半径减少, 高浓度气溶胶作用下的云雾形成明显区别于海洋和污染较少的其他陆地区域[24]. 观测还发现在低过饱和度(0.1%)条件下大量大于150 nm 吸湿性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3,4], 且不仅气溶胶数谱分布、其化学组成等对活化也有相对明显的影响[4]. 在泰山观测到的不同过饱和度下的气溶胶及CCN 月平均分布(图1)为雾的数值预报提供了输入和检验. 有关分析

方法详述见文献

[25].

2.6

雾-霾还导致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其维

持和发展

形成之后的雾-霾会使更多的太阳辐射反-散射回空间, 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 大气层结稳定度增

图1 2010年9~10月在泰山(海拔1500 m)观测到的月平均气溶胶数(CN)谱和云雾凝结核(CCN)谱

1181

论 坛

加[26], 使得每日正常排放和二次转化的气溶胶粒子进一步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凝结、并形成更多的 云雾滴, 造成能见度进一步降低. 更多云雾滴还会在一天当中残留与下一天的汇合, 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在下一次天气过程之前, 连续数天雾-霾污染维持与加剧.

2.7 异常的静稳天气和高气溶胶浓度造成了2013

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持续性雾-霾天气 在一段时期变化不大的气溶胶排放不是2013年1月6~16日形成雾-霾的触发因子, 雾-霾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以北京为例, 一个表征气象条件是否有利大气污染形成的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10,27]值在1月6日凌晨就上跳至80左右直到8日深夜(图2), 预示着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气溶胶集聚和凝结. 2008年奥运前气溶胶污染很严重的6月份, Plam 指数平均值也是80左右[10]. 2013年1月9日之后Plam 指数值维持在110~130之间长达5 d 直到13日深夜, 又在14~16日凌晨之间稍有回落但仍在80~90之间, 形成近几年少见的静稳型天气. Plam 指数主要基于风

速、风向、相对湿度、大气凝结函数、大气稳定度等计算得出[10,27]、

其值越高指示了气象条件越有利于更多的二次气溶胶形成、集聚、凝结和变化, 可视为定量反映静稳型天气程度的“污染气象条件”的指数. 在较干净天气下Plam 值通常在40以下, Plam 指数超过80易出现雾-霾天气[10].

对比2013年1月6~16日之前和期间的欧亚地区地面天气图(图3), 发现持续性雾-霾期间的气象条件与前期最大的不同是中纬度地区经向型环流较弱, 从13日8时的天气图上(图3(b))看不到明显的冷空气主体, 而南方暖湿气流相对增强, 我国中东部地区处于弱的均压区, 大气层结稳定、静风或风力小. 而前期这些地区的降水有利于地面浅层水汽蒸发, 使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加大、湿空气饱和凝结, 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在异常的静稳型天气和高气溶胶浓度的共同作用下, 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PM 2.5质量浓度平均值远高于前期(图4). 对于北京而言, 特殊的地理条件(西北多山, 无风条件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区域污染物输送也对此次雾-

霾有所贡献.

图2 2013年1月1日北京时间24:00起, 每3小时北京的

Plam 指数值变化

图3 欧亚地区地面天气图

(a) 2013年1月2日北京时间08时; (b) 2013年1月13日08时. 图中蓝线为等压线, D 代表低气压, G 代表高气压

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

1182

图4 2013年1月1~5日和6~16日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网-CAWNET 获得的PM 2.5质量浓度(μg m ?3)平均值对比

3 我国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来源及控

制对策思考

3.1 我国不同区域气溶胶化学组成

(ⅰ) 整体状况及矿物气溶胶. 对2006和2007年在我国16个观测站、每3天1次、24小时干PM 10滤膜气溶胶样品的分析发现(图5), 矿物气溶胶(包括沙尘、城市逸散性粉尘和煤烟尘等)是中国大气气溶胶(PM 10)中含量最大的组分, 约占35%. 在西北地区, 这一比例高达50%~60%, 在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 湖北金沙、广东番禺、河北固城和浙江临安等地, 矿物气溶胶所占比例也在35%~40%之间. 硫酸盐和有机碳气溶胶(OC)是另外两个含量较大组分, 分别约占15%. 这3类气溶胶贡献了我国PM 10质量浓度的约70%. 硝酸盐约占7%, 铵盐除了在中国西北沙漠区域和青藏高原只占约0.5%外, 在其他地区所占的比例约为5%, 元素碳气溶胶(也被称为黑碳)只占约3.5%.

(ⅱ) 硫酸盐气溶胶. 在我国西部人类活动较少

的区域(例如西北沙漠边缘的敦煌站和青藏高原的拉萨站), 硫酸盐的比例最低(4%~6%), 表明燃煤污染少, 在这些站点硫酸盐浓度水平通常在2~10 μg m ?3之间, 其中拉萨的硫酸盐浓度约在2~3 μg m ?3之间. 在我国其他区域硫酸盐的比例在10%~20%之间变动, 城市站硫酸盐浓度较高的包括郑州(43.9~46.3 μg m ?3)、西安(46~48 μg m ?3)、成都(38~42 μg m ?3)、河北固城(约35 μg m ?3)和广东番禺(25~28 μg m ?3). 我国城市大气中硫酸盐浓度较高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一直占有超过70%的比例有关, 燃煤源是中国区域性雾-霾天气形成的一个主要的贡献者. 在我国遥远背景站硫酸盐所占PM 10比例最大, 例如在我国最西北的阿克达拉本底站硫酸盐占28%, 在西南海拔3583 m 的香格里拉本底站为20% (图5), 这与这些站点气溶胶总体浓度低, 矿物气溶胶份额不大有关.

(ⅲ) 碳气溶胶. 包括有机碳和元素碳气溶胶两种. 有机碳在遥远背景站点和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站点所占比例较大(图5), 例如在阿克达拉、香格里拉、拉萨、敦煌、龙凤山有机碳所占比例一般都超过20%, 在香格里拉甚至高达37%, 除了与这些区域其

1183

图5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网-CAWNET 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站点PM 10中各化学组成所占比例

中间是观测站点分布图及9个我国霾的分布区域, 其中红圈划出的是我国4个最严重的霾分布区[2]

他类型气溶胶相对较少有关外, 生物质燃烧和植物自然释放对有机碳气溶胶的贡献也起了很大作用. 元素碳气溶胶所占的比例在我国各个区域变化不大, 通常在2%~5%之间. 碳气溶胶除了源于生物质燃烧外, 燃煤和燃油的贡献也很大[5].

(ⅳ) 硝酸盐气溶胶. 与硫酸盐类似, 在敦煌和拉萨硝酸盐所占比例很小, 分别为1%和3%, 表明燃煤和源于机动车的燃油排放贡献小. 在我国其他区域硝酸所占比例在5%~9%之间. 我国城市中浓度较大的出现在郑州、西安和河北固城(17.0~23.9 μg m ?3), 成都、广东番禺和大连的浓度在10~16 μg m ?3之间. 城市大气中的NO x 多来自人类活动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 如汽车等流动源、工业窑炉等固定源. 由于近

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化石燃料的用量连年攀升, 使得NO x 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升高[28], 虽然环境保护部在新建电厂推广“低氮燃烧技术”(控制燃烧温度, 降低NO x 的生成量), 但多数城市还没有完全实现燃煤脱氮, 加之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 导致了我国硝酸盐气溶胶浓度也较高.

(ⅴ) 铵. 在我国西部人类活动较少区域(例如敦煌、拉萨、香格里拉、阿克达拉和皋兰山)铵的比例通常低于5%, 与这些区域氨气排放少, 大气中硫酸根也少有关, 在我国其他区域铵的比例一般在5%~6%之间. 我国城市大气中铵的浓度也相对较高, 这与我国大城市人口众多和废物处置量大[5], 以及城市大气中较高的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水平, 以及较

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

1184

高的大气氧化能力有关[10].

估算出的中国地区NH 3的主要排放源是废物处置(9672.1 Gg)和农业过程排放(3622.5 Gg). 其中, 源于大牲畜牛(18.5%)、猪(14.0%)及数量众多的家禽(16.2%)和农田施用氮肥后土壤的排放量(12.9%)较高[5]. 由于NH 3主要来源于农业过程和动物排放的有机质分解, 故中国地区NH 3的排放强度分布和其他主要源于燃烧过程的污染物情况稍有不同, 即NH 3排放量较大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四川、河北等省, 这和上述地区的家禽和家畜饲养量高, 农田面积较大及化肥施用量也较高有关,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区域站点的铵浓度较大的原因(郑州(16.6 μg m ?3)、成都(12.9 μg m ?3)、固城(13.2 μg m ?3)). 我国西部地区和海南的排放量则相对较小.

3.2 我国背景气溶胶(主要是矿物气溶胶)浓度与

欧美城市总体气溶胶浓度水平相当

总体而言, 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较高, 与硫酸盐、有机碳、元素碳、硝酸盐和铵有关的污染源主要可归为3大类: 一是燃煤, 二是燃油, 三是与居民的各项活动有关的排放. 维持现有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要削减哪个来源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亚洲大陆, 尤其是在我国仅矿物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就与欧美国家城市区域气溶胶总和相当或更高[2]. 在我国华北城市和西北城郊区域其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空气中80~85 μg, 从包括长三角的南方城市区域到东部和东北部的城郊区域, 矿物气溶胶浓度下降, 但也在20~40 μg 之间, 这持续且动态拉高了我国大气气溶胶的背景浓度. 在欧美和东亚到东南亚城市区域矿物气溶胶的质量浓度通常在10~20 μg 之间, 在其城郊区域质量浓度一般在10 μg 以下, 远低于我国. 由于矿物气溶胶和污染气体可以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 使我国的雾-霾问题变得复杂, 加之其贡献出较高的背景气溶胶浓度, 指示出对我国污染控制的效果人们应有充分的心理预期[29].

3.3 我国大城市污染源解析: 以北京PM 1的来源

解析为例

我国大城市气溶胶污染如何控制, 是全国污染控制的关键, 对其来源的解析是基础. 以北京为例[29], 北京PM 2.5中大多是直径小于1 μm (也称为

PM 1)的粒子, 其中最大的组分为有机碳气溶胶, 约占40%, 排在第二的组分是硫酸盐气溶胶, 占16%, 主要来自燃煤. 第三大组分为硝酸盐气溶胶, 约占13%, 即有机动车燃油的贡献, 也有燃煤的影响. 主要来自城市居民活动和城郊农业等排放的氨气也很容易形成更多的硫酸盐和硝酸盐. 北京PM 1中还有一个占11%的组分即元素碳, 它与有机碳的来源基本一致. 来自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的输入, 北京大气中还有大量矿物气溶胶粒子, 主要分布在2.5~40 μm 粒径之间, 但PM 1中也有约7%源于矿物气溶胶.

基于排放源清单[5]对上述各种化学组分来源的分析显示, 北京PM 1中来自工业燃煤和生活燃煤的排放各贡献约18%和14%, 机动车贡献了23%, 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占了约19%(图6), 它们是北京细气溶胶污染最重要的来源, 包括煤炭燃烧、汽车和工业燃油排放, 加油、装修和油漆涂料使用过程中的排放, 还有大量来自燃烧天然气的贡献. 生物质作为

燃料和在露天的燃烧也贡献了约4%,

其他的工业

活动贡献了约3%, 还有约7%来自矿物气溶胶粒子贡献.

3.4 对我国燃煤、燃油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

各种污染源控制的长期和艰巨性应有充分的科学判断

和全国情况类似, 北京的气溶胶污染源归根到

图6 北京PM 1来源

论坛

底也为3类: 一是燃煤; 二是燃油; 三是与居民的各项活动有关的排放. 对于燃煤源的削减关键是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现今一次性能源消费的70%以上仍靠煤炭, 对2050年的测算显示到时仍有50%的一次能源消费来自煤炭, 调整能源结构需要政府抉择、任重道远. 节能降耗是建议立即采取和常抓不懈的措施.

削减燃油排放控制机动车的排放是关键, 除了可削减其自身的排放物外, 还可以极大地减弱大气氧化性, 减少二次气溶胶粒子的形成. 但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仍在攀升, 机动车使用确实为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益处, 大幅削减机动车需要综合的政策调整, 因素错综复杂. 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 提高油品质量、调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提高长时间商业运营车辆的“档次”减少其排放、加快淘汰和换代老旧车辆、不断发展公共交通是当今可以采取的措施.

控制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污染源排放更是长期的挑战. 机动车燃油排放以及燃煤排放中生活和商用燃煤排放都与居民的活动息息相关, 此外建筑用和居民用油漆、装修、汽车加油过程、城市垃圾处理和居民做饭等都涉及居民的活动. 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拥有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以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中小城市居民活动持续增加, 这些都给污染控制带来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 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 由于我国矿物气溶胶本底浓度与欧美国家城市区域气溶胶总和相当或更高, 应理解即使我国的控制措施百分之百实现, 也很难稳定地达到欧美国家的空气质量水平, 及时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及健康的PM2.5空气质量标准也很重要.

3.5 除细气溶胶粒子之外, 对直径为 2.5~10 μm

甚至更大气溶胶粒子的控制也不容忽视

与城市逸散性粉尘有关的排放源, 主要是煤烟尘及城市本身的建筑工地、未覆盖道路、道路开挖没有及时回填、道路没有及时清扫产生的矿物气溶胶, 以及我国因地处亚洲并接近亚洲粉尘源区, 来自城市之外输入的矿物粉尘, 都对我国城市的矿物气

溶胶有所贡献[2], 这要求对粗粒子的控制力度也不能

放松.

3.6 污染控制要区域共同参与, 要有国家政策和

机制的强力驱动

我国的霾主要分布在9个区域[2], 在这些区域中

能见度变化较为类似、污染物相互传输, 其中有4个

是区域性霾问题最大的区域(见图5中心站点分布图

红圈所示): (1) 华北平原, 包括京-津快速发展的经

济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 关中平原因能见度变化

类似也归在此区; (2) 华东区域, 以长三角快速发展

的经济区为主体, 涵盖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和浙

江; (3) 华南区域, 以珠三角快速发展的经济区为主

体, 包括广东和广西; (4) 西南区域, 主要是四川盆

地. 对于雾-霾背后的大气气溶胶污染控制需要区域

各省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奏效, 区域联合防治是相对

成本低, 环境收益大的举措.

以燃煤控制为例, 北京经过数轮大气污染治理,

大型的燃煤工业点源脱硫、脱硝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商业用煤基本已被天然气替代, 利用优质煤炭集中

供暖和采用天然气供暖也走在全国前列, 对还残存

的工业、商业和居民燃煤排放的控制处于挖潜和攻坚

阶段. 而北京以南的天津每年的燃煤量约为北京的3

倍、河北约是北京的10倍, 这些省市还包括山东和

河南的污染控制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大, 只有这样才

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和减少雾-霾天

气. 国家对各省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指标调整, 以及

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和机制是有效实现区

域联控的关键, 建议将PM2.5控制纳入省、市领导人

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乃至

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也至关重要.

4 结语

建议科学界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让公众充分了

解雾-霾污染背后的科学规律, 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

大污染源控制和削减工作, 并做好雾-霾天气的预报,

全社会不惊慌、不泄气、齐努力来应对当今已经有大

量污染物参与的雾-霾天气.

1185

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

1186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79

2 Zhang X Y, Wang Y Q, Niu T, et al. Atmospheric aerosol compositions in China: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chemical signature, re-gional haz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aerosols. Atmos Chem Phys, 2012, 11: 26571–26615

3 Deng Z Z, Zhao C S, Ma N, et al. Size-resolved and bulk activation properties of aerosol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importance of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CN number concentration. Atmos Chem Phys, 2011, 11: 3835–3846

4 Zhang Q, Meng J, Quan J, et al. Impact of aerosol composition on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activity. Atmos Chem Phys, 2012, 12:

3783–3790

5 曹国良, 张小曳, 龚山陵, 等. 中国区域主要颗粒物及污染气体的排放源清单. 科学通报, 2011, 56: 261–268

6 Zhang Q, Streets D G, Carmichael D R, et al. Asian emissions in 2006 for the NASA INTEX-B mission. Atmos Chem Phys, 2009, 9:

5131–5135

7 Zhang X Y, Wang Y Q, Zhang X C, et al. Carbonaceous aerosol composition over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2006. J Geophys Res,

2008, 113: D14111, doi: 10.1029/2007JD009525

8 Zhang X Y, Arimoto R, An Z S. Dust emission from Chinese desert sources linked to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Geophys Res,

1997, 102: 28041–28047

9 Zhang X Y, Gong S L, Zhao T L, et al. Sources of Asian dust and role of climate change versus desertification in Asian dust emission.

Geophys Res Lett, 2003, 30, doi: 10.1029/2003GL018206, 2272

10 Zhang X Y, Wang Y Q, Lin W L, et al.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ver Beijing 2008 Olympic monitoring

Campaign. BAMS, 2009, 1634–1651

11 Seinfeld J H.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Air Pollution. Somerset, NJ: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6

12 Kerminen V M, Petaja T, Manninen H E, et al. Atmospheric nucleation: Highlights of the EUCAARI project and future directions. Atmos

Chem Phys, 2010, 10: 10829–10848

13 Sipila M, Berndt T, Petaja T, et al. The role of sulfuric acid in atmospheric nucleation. Science, 2010, 327: 1243–1246

14 Zhang Y M, Zhang X Y, Sun J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particle and sec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during summertime in Beijing,

China. Tellus, 2011, 63: 382–394

15 Pan X L, Yan P, Tang J, et 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nfluence of aerosol hygroscopic growth on scattering coefficient over rural area

near Beijing mega-city. Atmos Chem Phys, 2009, 9: 7519–7530

16 WMO/GAW. Aerosol measurement Procedures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GAW. 2003

17 Shi Y, Ge M, Wang W. Hygroscopicity of internally mixed aerosol particles containing benzoic acid and inorganic salts. Atmos Environ,

2012, 60: 9–17

18 朱彤, 尚静, 赵德峰. 大气复合污染及灰霾形成中非均相化学过程的作用. 中国科学: 化学, 2010, 40: 1731–1740

19 An J, Li Y, Chen Y, et al. Enhancement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due to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and implications for visibility and haze. Adv Atmos Sci, 2013, 30: 57–66

20 Li W, Shao 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of aerosol particles from the brown hazes in northern China. J Geophys Res, 2009,

114: D09302

21 Wu L Y, Tong S R, Wang W G, et 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of sulfur dioxide by ozone on calcium car-bonate. Atmos Chem Phys, 2011, 11: 6593–6605

22 Li W, Li P, Sun G, et al. Cloud residues and interstitial aerosols from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over an industrial and urban area in north-ern China. Atmos Environ, 2011, 45: 2488–2495

23 Liu Z, Wu L Y, Wang T H, et al. Uptake of methacrolein into aqueous solutions of sulfur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J Phys Chem A,

2012, 116: 437–442

24 Zhang Q, Quan J N, Tie X X, et al. Impact aerosol particles on cloud 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cloud water conditions: Aircraft meas-urements in Beijing, China. Atmos Environ, 2010, 45: 665–672

25 王婷婷. 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特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26 Liu X, Xie X, Yin Z Y, et al. A modeling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erosols on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 106: 343–354

27 Wang J Z, Gong S, Zhang X Y, et al. A parameterized method for air-quality diagno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Adv Meteorol, 2012, doi:

10.1155/2012/238589

论坛

28Ohara T, Akimoto H, Kurokawa J, et al. An Asian emissio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sources for the period 1980–2020. At-

mos Chem Phys, 2007, 7: 4419–4444

29张小曳, 张养梅, 曹国良. 北京PM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 257–264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aze and fog in China

ZHANG XiaoYe1, SUN JunYing1, WANG YaQiang1, LI WeiJun2, ZHANG Qiang3,

WANG WeiGang4, QUAN JianNong3, CAO GuoLiang5, WANG JiZhi1,

YANG YuanQin1 & ZHANG YangMei1

1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3 Beijing W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 Beijing 100086, China;

4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5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We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aze-fog, aeroso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nalyz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ources

of aerosol particles, as well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aerosol control strategy. Present-day haze and fog in China are both dependent

on atmospheric aerosol loading and weather conditions. The sec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and changes, which dominate the total

aerosol mass and are highly influenced by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the regional haze feature in East China. In the

Huabei Plain, which suffers from intense haze and fog,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are found to have similar role like sulphate,

contributing to aerosol mass during both new particle formation and aging stages. The organic aerosol mix with inorganic ones to form

hygroscopic particles earlier at ~70% relative humidity (RH), but which have a small hygroscopic growth factor. The hygroscopic

aerosol particles would also make the PM2.5 mass monitoring at China exhibiting unrealistic high concentration under high RH stage.

About 70% of these particles are internally mixed with two or three different aerosol components. Most mineral particles are covered

with visible coatings, including fly ash, soot and metal particles, leading to have more secondary aerosol formed on their surface. This

complicates haze formation in China. Under high aerosol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greater numbers of cloud droplets with relative

small-size are observed in low clouds relative to high clouds; and the associated aerosol impact on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 is

different in less polluted areas. At low supersaturation most of hygroscopic particles larger than 150 nm form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and the impact of aerosol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CCN activation is significant. There is a high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China relative to other areas in the world, except for urban South Asia. These particles form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and interact

with clouds, resulting that present-day haze and fog in China both are not natural phenomenon. Haze and fog reduces surface radiation,

making the atmosphere more stable, resulting in continuous coagulation, condensation, accumulation of aerosol, and more CCN

activation, leading to serious and maintained haze-fog events. The heavy and persistent haze-fog between 6 and 16 January 2013 in

East China was caused by both high aerosol loading and singular static weather conditions. We need to have adequate scientific

judgment on the complexity and expectation of aerosol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nd implement laws to maintain the health of its people, but this is not easy when we strive for economic growth. There is no

easy solution to control aerosol sources, bu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cut aerosol and their precursor’s gas emission.

Regional pollution control is also very critical; a strong policy and protocol needs to be enforc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rive

provincial leaders to make the necessary changes to ensure better air qu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population.

haze, fog, PM2.5, aerosol chemical composition, sources of aerosol, control

doi: 10.1360/972013-150

1187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雾霾天气的危害 连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影响。1月13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北京已连续3天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六级污染。“阴霾天气比香烟更易致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钟南山强调,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 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这时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还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雾霾 PM2.5全知道概况来源监测危害防护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年老体弱者,千万不要在雾霾天出门,以免发生意外。“重度污染的空气清洁度低,含有大量的尘埃、污染物、微生物等,可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内科专家林江涛教授介绍说。大雾有非常强的吸附力,能吸附大量有毒害的酸、碱、盐、胺、酚、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然后形成非常大的雾核,这种东西极易被人吸

收。这些有害物质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 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锻炼“剧烈运动时,身体内吸进的有害气体比平常多。同时,雾霾天气污染较重,又不利于空气流通、灰霾扩散,户外体育运动的孩子本身就更加容易吸进灰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透露,有很多研究表明,暴露在雾霾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患上哮喘病的概率更高。 医生建议人们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戴棉质口罩来预防。外出归来及时清洗脸部及裸露皮肤,也可用清水冲洗鼻腔。同时,人们在平时应多饮水、清淡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进食富含蛋白食物,增强免疫力;尽量减少去人多地方,例如超市、商场,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差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开窗通风。开车时尽量减少开窗,空调应用内循环;尽量减少晨练。雾霾天气晨练除了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亦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尤其冬季,天气寒冷可造成血管痉挛,出现血压升高、心绞痛。(转载)

邢台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邢台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邢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邢台市的环境质量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2013年的下半年,邢台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出现了连续好多天的“爆表”状态。并且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邢台市一直处于垫底的位置。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邢台市的雾霾天气成因,就十分有意义。本文在分析雾霾天气成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邢台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人类和人为的影响,并从产业结构优化、加强空气污染指数监测、制定达标规划以及预防紧急情况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雾霾天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邢台市;雾霾天气;成因;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考虑的大事,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近年来邢台市的空气污染变得尤为糟糕,尤其是连续多天的雾霾天气的出现。这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雾霾包含着雾和霾两部分。雾是自然现象。霾是由空气中的悬浮的粒子形成的,这些粒子包括灰尘、硝酸、有机化合物等等。这些粒子影响了空气的能见度,并且能影响到人们的呼吸系统。 雾霾天气的危害和污染现状 1.1雾霾天气的危害 由于雾霾天气存在着小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会被人们吸收,还会影响空气的能见度。因此,雾霾天气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另外,雾霾天气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若人们长期在室外时,雾霾天气会使人们感到胸闷甚至由于那些颗粒会长期存在人们的体内,这可能会导致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等症状。另外,由于雾霾天气的存在,迫使一些建筑类的企业停止施工,使一些重工业企业被迫关闭和改革。雾霾天气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快速地发展。 1.2雾霾天气的污染现状 从统计方面来看,邢台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严重超过国家的相关规定的标准,并且,这些监测结果还有呈上升的趋势。 雾霾天气的成因 2.1邢台市的地理位置

雾霾形成的原因及措施(整理版)

雾霾形成得原因及措施 一、雾 定义;雾就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得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得气溶胶系统,就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得产物。 物理本质:雾与云都就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得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 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早晨。 雾形成得条件:一就是冷却,二就是加湿,三就是有凝结核,四就是逆温,五就是静风与微风。 雾消散得原因 一就是由于下垫面得增温,雾滴蒸发;二就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面雾滴蒸发。 雾得类型: 1、辐射雾:晴朗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失热多,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得雾; 2、平流雾:暖而湿得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得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得雾; 3、混合雾:兼有上述两种原因形成得雾叫混合雾; 4、蒸发雾: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

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得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上层空气存在逆温现象。沿海,暖流经过得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得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二、霾(mái) 也称灰霾(烟霞) 指空气中得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这得非水物质得气溶胶系统造成得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 时间:秋冬季节,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灰霾成因有三: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与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得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与近郊区周边积累;例如,冬季,影响我国得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风力弱,大气层比较稳定。 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得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得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得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与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得增加。随着城市人口得增长与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与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PM2、5就是形成雾霾天气得主要原凶,使用柴油得大型车就是排放PM2、5得“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得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得小型车虽然排放得就是

论雾霾环境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论雾霾环境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策略 研1527班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颗粒物“隐形杀手”群体逐渐变得庞大,成分变得复杂,“杀伤力”也渐渐增强。不管是常见的灰蒙蒙的天空,还是不时出现的天气这些其实都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浮游在空中,使能见度降低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本质上正是无处不在的颗粒污染物造成的。如何降低雾霾出现的几率,减轻雾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雾霾天气的现状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借鉴发达国家如何应对雾霾天气的经验,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治理雾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雾霾产生原因治理策略 一、引言 回溯历史,伦敦市于1952年由光化学烟雾致使4000多人死亡的画面仍清晰可见。犹记得受此事件影响,短短的两个月内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历史惨痛的经验教训,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对待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雾霾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持续加重,仅在2013年1月份就出现了4次雾霾,覆盖范围多达30个省(区、市)。据相关报道,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更有数据表明,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比如南京,2013年内雾霾天数高达242天,更甚至于2015年还出现了雾霾自带颜色的“奇景”)。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产生雾霾的原因 若不想让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永远成为记忆里的画面,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探究雾霾天气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从根源上阻断其产生蔓延,还我们一个自由呼吸的美好环境。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以及近几年历史报道数据的研习,本文将引发雾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汽车尾气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危害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危害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 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 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 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霾: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 (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雾霾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 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大学生201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雾霾}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班级:20134041 学号:2013404145 姓名:苏芮 论文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的成因与防治;PM 2.5;环保;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一.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构稳定;一些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却极少降雨;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是雾霾天气持续的自然因素,而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

雾霾成因与防治论文(终审稿)

雾霾成因与防治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专业1201 学号 姓名张杰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着。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对此,我决定以2013年雾霾天气为对象,对其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 雾霾成因 PM 2.5 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 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小于80%时称之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当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

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2013年1-10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2013年雾霾天气的特点、出现原因、目前对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着。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深。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一.雾霾天气的成因 2013年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断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小时出现气压场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姚燕良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2015年11月,我国华北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雾霾成因和治理雾霾迫在眉睫。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同为视程障碍物,但是二者之间却有极大差别。雾—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不存在着必然联系;霾—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二者可从空气湿度上进行大致判断,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作雾,小于80%时称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雾和霾一天当中,角色可能发生交替,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5年11月,华北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由于华北地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增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h出现气压场比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不利于低空中的水蒸汽和颗粒物的扩散,特别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多发季节为秋冬两季。2015年11月大气环流于往年较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1月份,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极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再就是华北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 (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故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根据气象局资料分析,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 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均为为近10年最高。另外,今年华北地区暖湿气流也较往年异常,导致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1.2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冬季华北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我国华北地区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张艺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111,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随着雾霾天气在我国日益频繁的出现,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极大地挑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文章以北京市的严重雾霾天气为例,分析了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简要介绍了其危害,同时提出了针对我国雾霾天气控制和治理两方面措施,并对我国今后的空气质量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雾霾天气;形成原因;控制治理 一、前言 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出现了罕见的大面积雾霾天气,中东部地区天气状况严重恶化,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其中在13日10时,北京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了1000。严重的雾霾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仅北京在两天内就因冻雨和雾霾发生车祸2000多起,造成多人死伤。空气质量的连续恶化,对北京乃至全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对于这样一个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只有找到产生的原因,辩证的看待已采取的措施,认真分析还存在的不足,才能起到治标治本的效果,使“美丽中国”不再是“中国梦”,而是真正“梦之蓝”的中国。 二、雾霾天气成因——以北京市为例 (一)从北京市的气候条件看,其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雾霾的直接诱因。10-11月秋冬转化季节,北京市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极易发生大雾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将形成静风、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积累,空气质量转差。2008年至2010年同期均出现过类似污染过程,这是华北地区多年来的特有特征。2011年至2012年也出现几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风速小、夜间大气层稳定、空气湿度上升,污染物易积累不易扩散,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在空气中持续积累,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断升高。 (二)污染物排放大是空气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从雾霾污染成分来看,PM2.5是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子,但同时还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在起作用。据环保部统计,国内有一半的PM2.5不是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是经过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PM2.5污染加剧。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全市建筑施工面积仍高达1.8亿平方米,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三)管理因素 思想意识导向上,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优先地位的倾向仍明显存在,生态意识不强,未将“十八大”精神中的生态文明的精髓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日常管理和行动全过程,国有大的能源企业未能积极贯彻尽快提高汽车能源质量标准的政策。“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实际上,中国的环保类法规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长期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流程不够科学和完善,管理体制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叠或系统性、协同性差,而且监督执法不力等状况,导致了我国空气环境的进步恶化。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 (一)影响健康。生活在灰霾天气可出现咳嗽、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同时可吸入颗粒物能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诱发病症。灰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辐射减弱,易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活性增强,导致传染病增多。 (二)形成酸雨。灰霾本质是“细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雾霾成因与防治论文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成因防治PM 2.5环保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1.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构稳定;一些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却极少降雨;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是雾霾天气持续的自然因素,而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天气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危害: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可入肺颗粒物(PM2.5)。在工业生产中,燃烧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煤炭都可以放出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排入空气中后能在空中停留很长的时间,而且容易被陆空生物的呼原因:1.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来自西亚干燥地区的风沙进入北京2.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干燥少雨3.大气污染严重,不利于空气的循环。 影响:引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吸行为吸入肺部,当肺部堆积的颗粒物过多时会对生物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1尽量少出门:由于雾霾天气中存在着大小颗粒物,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颗粒物进入身体后会粘附在呼吸道,造成支气管炎,咽炎。尤其是抵抗力相对比较弱的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更应该减少出行,或户外运动时应戴口罩防护身体。

雾霾成因与防治论文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 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成因防治 正文: 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1.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一些地区有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是自然方面的因素。而从人为因素来说,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并且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教学内容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摘要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雾霾天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雾霾;形成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京津冀、华东等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特别是在2013年1月,多地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北京市有26天为雾霾天气,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都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雾霾是空气污染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下降,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城市大气PM2.5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威胁人群健康,是具有区域性特征、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1 雾霾形成的原因 雾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化物、NOx等使大气混浊、并在雾气存在下组成的气溶胶,从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1]。李金岚[2]指出雾霾是污染物和特殊天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硫氧化物、NOx等,尤其是PM2.5。在2013年首次雾霾天气中,北京空气中硫氧化物、NOx等污染物质浓度增加了10~20倍。城市有毒颗粒物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焚烧垃圾道路粉

尘工业污染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2011年,全国SO2排放总量为2218万吨,工业源排放占91%;NOx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工业源排放占71.9%,机动车排放占26.5%。 二是气候条件的影响。雾霾的产生,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等; 雾霾发展与消除也受风力降水降雪等因素影响[3].水雾不仅为气态污染物NOx、SO2迅速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粒子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为细颗粒物的吸湿、凝聚长大与累积提供了适宜条件。同时, 极端静稳天气形成了低空大气的“逆温层”,使空气在水平、垂直方向的交换流通能力变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空气污染的累积效应,形成了霾。高湿静稳的天气条件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致使二次粒子迅速转化与积累,从而加重了雾霾的程度,造成本次雾霾天气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 2 雾霾的危害 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毒、有害颗粒物散播在空气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雾霾天气中的PM2.5比重较大,其颗粒物较小,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可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PM2.5能轻易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中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 20 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气中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可随呼吸而进入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

大气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气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大气雾霾的形成原因 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小时出现气压场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2.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在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我国各地大气气溶胶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北方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春季,西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以沙尘气溶胶为主。我国华北地区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大气气溶胶中,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粒径为0.1-1微米的细粒子,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黑碳和含有黑碳的颗粒所引起。 3.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大气中污染物和雾霾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媒介是气溶胶。雾霾中污染物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气溶胶浓度,可促进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云雾滴,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又有利于雾区的抬升和扩展;另一方面,云雾滴和气溶胶的增加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回大气中,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地面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造成每日正常排放和转化的气溶胶粒子更易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能见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气溶胶的增多通过影响近地面层动力和热力场,对雾霾的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4.气溶胶二次反应导致污染物浓度增高 气溶胶按照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排入大气中,其中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气溶胶通过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新的比较稳定的颗粒,即二次气溶胶。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二次气溶胶对PM2.5浓度的贡献很大,大气污染物中有近5成的颗粒物来自于二次反应。二次气溶胶参与形成更多的云(雾)滴,使本已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雾霾天气更严重。 5.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

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最近今年,雾霾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环境危害。那么,雾霾是如何形成的?对健康有哪些危害的? 一、雾霾的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雾霾的相关内容。 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雾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地面灰尘大,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二、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三、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四、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五、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六、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如何预防雾霾 预防雾霾的方法主要有:1、戴口罩。医用口罩对0.3微米的颗粒能挡住95\%。戴口罩选择口罩要买正规合格的,同时要戴一下,买与自己脸型大小匹配的型号,要最大程度地贴紧皮肤,让污染颗粒不能进入。口罩不能洗,取下后,要等里面干燥后再对折收起来,以免呼吸的潮气让口罩滋生细菌。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佩戴,因为其为专业抗病毒气溶胶口罩,密闭性好,戴上后容易呼吸困难,缺氧而感到头昏。2、外出尽量别骑车。雾霾可以暂时减少晨练,尽量选择在10—14时外出。同时要多喝水,少吸烟并远离“二手烟”,减轻肺、肝等器官的负担。习惯骑单车、电动车上班或出门办事的人,尽量避开早晚交通拥挤的高峰时段,尽量改换搭乘公交车。这是因为汽车尾气里有很多没有完全燃烧透的化学成分,会随着空气里面细小颗粒漂浮。当你骑单车或电动车时,身体需要供氧,肺就会吸入大量空气。 总之,大家一定要积极的做好预防雾霾的措施,另外在家开窗时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可以将窗户打开一条缝通风,不让风直接吹进来,通风时间每次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