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教案

《中位数》教案
《中位数》教案

《中位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性。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师:你认为那个数最与众不同?

2.今年老师的一个亲戚刚好大学毕业找工作,他在网上一查发现有两家公司特别适合他,我们来看一看。(呈现招聘广告)

师:你建议他去哪家公司?(甲公司)

你们认为呢?(大家都同意)

师:看,仔细观察现在所提供的信息,你又怎样选择呢?(我选乙公司)为什么改变主意,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乙公司员工不过最低是1700元,而甲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比2200元低,甲公司的经理高员工都很低。

师:(对全体同学)你们认为选择哪家公司?(乙公司)

看来,有时用平均工资是不能很好地表示公司的工资水平。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高,却被同学们无情地抛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我们一起来研究他们工资的具体数据。

1.师:现在我们来观察甲公司工资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下面,我们来想一想:

①比平均工资2200高的有()个人,比它低的有()个人。

②用平均数表示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合适吗?为什么?

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职工比平均工资低?(因为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他的却低于平均数,拉大了数据。)

师小结:大多数人比平均工资低,所以这里用平均数不合适。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好,接下来我们再想一想。

2.表中一共有几个数据?这些数据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你认为用哪些职工的工资来反映甲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说说你的想法?

师:像这样在最中间不大也不小的数,其实杂统计学上把它叫做中位数。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师:现在你觉得中位数是一个怎样的数?

师:对,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最中间的数。好,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

4.用中位数表示甲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为什么?

5.师:那现在你会找这样的中位数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乙公司的工资一览表。

师:找一找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谁?(1980元)。追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难道有什么秘诀?

师:看起来我们好像已经找到了求中位数的方法了,用你的方法来看看丙公司。你能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怎么速度没有这么快了呢?是不是觉得这组数据跟刚才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对,要找中位数首先要排序。(板书:排序)

师:怎么排?生说。提问:现在你找到中位数了吗?

师:是谁?

师:这是这个月的工资一览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上个月工资一览表。师:找一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你准备怎么办?(排序)你怎么排的?现在你找到中位数了吗?

6.议一议:

师:先想一想,在四人小组议一议。

①2000是最中间的数吗?2200呢?

②没有最中间的数,你能创造一个吗?它是几呢?

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了。

对,当这个数是双数时,我们一下子找不到最中间的一个数,但可以找到正中间的两个数,然后加起来的和除以2得到的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现在你觉得找中位数就是简简单单说:找出最中间的一个这样完整吗?(不完整)那分几种情况?(2种)

一种情况:当数据是单数个数时,中位数是最中间的数;另一种给情况:当一组数据是双数时,中位数是两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奇数个:最中间的数

排序

偶数个: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家公司的统计图。

1.师:这些柱子代表的是数据,而蓝线表示它们的平均数,红线表示它们的中位数,请你仔细观察一下。

要表示他们各自公司的中等水平的工资,这三幅图中,你觉得哪个公

司适合用中位数表示?哪个公司适合用平均数表示?为什么?

议一议:

哪个公司适合用中位数来反映工资水平?那个公司适合用平均数?为什么?

2.师:甲公司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中位数)为什么用平均数不合适呢?这时中位数<平均数

师:丙公司用中位数合适吗?(合适)

(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偏小数,所以中位数>平均数)

师:乙公司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那个合适呢?

也就是平均数和中位数很接近,老师用≈表示。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种统计量,有时我们选择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有时我们既可以选择中位数也可以选择平均数来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下面我们来练一练。

1.师:看看这组数据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是中位数,还是平均数?对待同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猜测,我们还要来验证一下。下面倾听好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求中位数,一人求平均数,然后确定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

(1)给时间。(2)教师巡视。(3)指名说一说。中位数是多少?平均数是多少?

2.师:现在你觉得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中位数)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呢?

3.我们来看一下统计图(因为中位数代表了大多数同学的跳绳情况。)

师:我们来看一下当最大数据继续变大,平均数会怎么变?(变大)中位数呢?(不变)

当最小数据继续变小,平均数会怎么变?(变小)中位数呢?(不变)

小结:哦,说明中位数有什么优点呢?(不受偏大或偏小数的影响)(板书)

4.下面练一练:

用什么数比较合适?(C)(因为这组数据各个数都比较均匀)

用什么数呢?(B)中位数是多少呢?选谁呢?

5.课堂总结:今天我么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你会找中位数了吗?(怎么找的)有收获吗?(有)看来中位数真实有用,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其实用中位数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现象。

中位数说课稿

中位数说课稿 中位数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四、教法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东川区乌龙中学秦光普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李强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广告 本超市需招聘职员数名,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XX公司 三楼面试。 XX超市 2014年6月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李强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3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XX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元)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小于等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10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1、你能将下面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吗? 3 1 7 4 6 生1:从小到大: 1 3 4 6 7 生2: 从大到小: 7 6 4 3 1 师:排列以后你能找出最中间那一个吗? 生:是4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4就是上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求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1、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1)若该数据含有奇数个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 (2)若该数据含有偶数个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师:要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你知道中间位置如何确定吗?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1、 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 第 个 2、 n 为偶数时 ,中间位置是 第 , 个 学生练习 : 下列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1)10 5 4 12 5 (2)8 1 4 8 11 6 2.众数定义: 一、你能在这组数据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吗? 65 58 78 95 78 74 78 95 二、众数 板书: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的众数。 例题讲解: 21+n 12 +n 2n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猜,老师已经教了多少年书了?(生答)是啊,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了,教过的学生也不知有多少个了。老师最早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明,今年大学毕业了,前几天我得知他去了大连市人才招聘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很适合自己,只是工资有点差别。大屏幕出示: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乙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

他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呢?你说他会怎样选择? 情况一:学生选甲公司。 引导: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选择工作可是件大事,还是考虑周全些!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公司具体的工资表。 情况二:学生选乙公司。 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考虑周全。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甲公司?学生回答。 小结: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然而计算平均数需要用到每个数据,由于经理的工资偏高,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就偏高,大家看只有员工经理1人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余的人都低于平均数。看来平均数2200不能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新授 (一)探究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 课件出示甲公司工资表,问: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师: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500来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这组数据中间的数1 500有一个名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经理和员工D的工资换下位置。 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中位数是6400吗?中间的数不就是中位数吗? 引导: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从小到大可以吗?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它表示什么。 请学生解释中位数1500实际意义:代表的是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乙公司工资表,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思考、汇报。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8.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 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公司×月工资报表: 请大家帮小王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2000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本节课由于比较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数学文化,因此本节课中学生巩固训练的时间相对偏少。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当然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进行整合,处理好这个冲突,恳请各位专家赐教。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4.(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算姚明和老师的平均身高。 师:同学们认识姚明吗?他有多高? 生:2.28米。 师:噢,原来姚明是我国最高的运动员。那你们看看毛老师又有多高?你们算算我两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所有数据的和÷个数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多做贡献,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小范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因超市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12月31日到我处面试。 兴旺超市人事处 2011年12月1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小范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5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说学法: 其次,我想来说说学生和学习方法,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组织学习内容才是明智的选择。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看、读记忆为主学习方式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自信而理智地面对充满信息和变化的世界。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对统计数据有较为全面、客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是继《平衡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详尽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衡水平可以有例外的量度,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良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衡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详尽情境体会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区分平衡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能在详尽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

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衡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板书平衡数公式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严重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衡分为77分,所以小明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大家想一想,小明的说法合理吗?从而探索出小明的答案为不合理。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师:类似的受平衡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阿冲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衡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中位数教学设计

6.1.2中位数 1.理解中位数的概念,了解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优点与不足;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重点、难点) 一、自主学习:(通过教材p142-143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把一组数据()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数,那么位于()的数据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数,那么位于中间的()个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优点:中位数把一组数据分成()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或()中位数,而另一部分()或()中位数,因此,中位数常用来描述()。 3:缺点:中位数没有利用数据组中()的信息有时它可能不是()。 二、动脑筋: 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10年10月份的工资:张某: 15 000元;会计: 1 800元;厨师甲:2 500元 厨师乙:2 000元;杂工甲:1 000元;杂工乙:1 000元 服务员甲:1 500元;服务员乙:1 200元;服务员丙:1 000元 利用加权平均数他求得这个公司每个人的平均年薪为6万元,据此他估计到这个公司去工作能得到平均年薪为6万元的报酬,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绝大多数的员工的年薪没有6万元,显然李明的想法不对.那么用什么样的数据才能反映公司多数员工的年薪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某校七年级一班在一次体育课上六位同学托排球的个数分别为37,25,30,35, 28,2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A.25 B.28 C.29 D.32.5 解析:把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25,25,28,30,35,37,共有6个数,最中间的两个数分别是28和30,它们的平均数为(28+30)÷2=29,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9.故选C. 方法总结:求中位数时,把数据由小到大排列(或由大到小排列),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协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点,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为统计学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水平的良好素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使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初步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但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仍然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平均。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推断的思考方式。所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及处理水平; (4)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结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相协作的方式实行教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并且得到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设计如下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三)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四)综合应用,巩固提升——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升——(六)作业布置,即时反馈—— 在创设情境中,给出某公司员工工资表,假设你是应聘者,如何得知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求解判断。紧接着给出该公司员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2019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2019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19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中位数说课稿

中位数(八下第二十章第一节说课稿) *** ***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它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示本节课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中位数》的. 一、学生状况分析 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在七年级下,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上一节,已学会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同时,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中位数,这种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本节课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统计中,对 数据的分析以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种数据代表,它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只是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的第二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方面看: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从数学的应用价值方面看:从“单一”的“平均数”分析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分析,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会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体会中位数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经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体会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同知识技能目标 难点:理解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及必要性. (四)教法与学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2.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数 二﹑情境引入 问题: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三﹑新课导航 1﹑情境问题1 内容:首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爸爸去哪儿》,这是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节目主题曲,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节目,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五个小朋友的照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最后师展示调查表 提问:从表格数据中你能看出哪个小朋友最受欢迎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归纳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发现1: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情境问题2 (自学课本142-143页,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内容: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议一议:⑴经理所说的公员工的平均月薪2700元是否言过其实? ⑵平均月薪27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若不能,你 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20.1.2 中位数和众数(1) 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随堂练习

《认识中位数》说课稿

《认识中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认识中位数”。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和“众数”一样,“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众数”和“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 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把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恰当地选择统计量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准备了教学课件。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中位数的意义。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