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内部资本市场涵义、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以及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新型市场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状况,为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逻辑起点。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多元化新兴市场国家

内部资本市场始于20世纪中叶美国企业兼并联合浪潮的兴起,伴随着组织结构发展到M型(多事业部制企业)而产生的。内部资本市场的初始成因在于传统资本市场的失效,即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转而依靠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其本质是企业集团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实际上,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是相对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ECM)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对资产剩余控制权的归属上,前者具有剩余控制权,而后者却没有。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涵义研究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ICM存在与否是继续研究ICM及相关问题的前提。国外学者Shin & Stulz (1998)及Shin & park(1999)对联合企业,Perotti & Gelfer(2000)和Gautier & Hamadi(2005)对控股公司,Cestone & Fumalli(2003),Samphantharak(2003)对企业集团的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结构的大型企业内部均存在ICM。另外,Perotti & Gelfer(1999),Khanna & Palepu(2000),Lins & Servaes(2002)的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也存在ICM。国内学者周业安、韩梅(2003)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ICM 的存在性。魏明海、万良勇(2006)指出我国企业集团和单个公司法人内部均存在ICM。陈金龙、谢建国(2010)和杨棉之、孙健和卢闯(2010)借鉴Shin & Stulz (1998)的模型验证我国集团内部普遍存在活跃的ICM。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企业中,ICM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涵义—ICM的界定、配置对象及运作方式

内部资本市场概念的提出可追溯至Alchian(1969)& Willimason (1975)的描述,他们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围绕资金展开竞争的现象称为“内部资本市场”。Peyer & Shivdasani(2002)将ICM定义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分配资金的一种机制。国内学者周业安和韩梅(2003)从市场信号显示功能出发,将ICM定义为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关系来改善自愿配置的一种金融战略。李艳荣和金雪军(2007)认为,只要是在实质上造成了资源或利益在成员单位之间的转移,就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千里莺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一、选题目的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一)选题目的 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思想最初始于20 世纪初,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战略和策略制定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因此,要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正常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效益,就必须研究分析、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深入分析饭店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现状,总结分析了千里莺饭店的内部营销和关系营销策略现状,并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价格策略,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对于千里莺饭店制订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在2006年12月确定了论文选题后,本人就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搜集相文献及资料,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人大复印资料以“饭店营销”为关键词查到30篇,参阅了20篇。 二、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一)关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黎志东在《汇景酒店营销策略研究》中指出,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业国内市场,这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受市场强劲需求拉动,中国饭店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整体快速扩张,但随后由于扩张过度在2000年前后陷入低迷调整。2001年以后,受加入WTO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过度扩张的后果被市场逐步消化,中国饭店业开始复苏。 王兴琼在《当前我国饭店业的经营困境及其所采取对策和绩效研究》中认为,尽管饭店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诞生在这个行业。按常理,它应最早、最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然而,饭店业在我国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效益不佳等诸多困境。整体来说,我国饭店业表现出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的格局。 王国秀在《我国目前酒店营销的一些误区及其突破》中的观点,20世纪70—80年代,供不应求是我国饭店业的一大特征,饭店经营者们大多只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接待客人和解决客房不足等问题上,至于今后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则很少或根本不过问,尤其是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外国游客大量涌入,—度使我国相对较少的饭店频频告急,供不应求的状况使饭店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时的“饭店经营”同“饭店营销”尚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是由于超额利润的强烈诱惑,不仅饭店自身不断扩大其规模,如增加客房等,而且大量外来资金和企业也都对此相当看好,进军饭店业,以至于形成了目前这样激烈的饭店竞争局面,饭店经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饭店管理观念也不得不

H型和M型组织结构下的内部资本市场比较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2011.8中旬··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 内部资本市场(ICM )虽然被冠以“市场”之名,但相比外部资本市场(ECM )而言,其在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方面并未形成统一标准。 尽管如此,企业组织内部资金的配置行为却真实存在,并且影响着整个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和企业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行为。 对于ICM 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和解释。基于美国联合大企业的组织背景,Alchian (1969)和Williamson (1975)将ICM 定义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围绕资金开展竞争的一种现象,而Peyer 和Shivdasani (2001)则将其理解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分配资金的一种机制。我国学者周业安和韩梅(2003)认为ICM 和ECM 具有互补关系,并将ICM 看作是企业改善资源配置的一种金融战略。李艳荣和金雪军(2007)将ICM 定义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交易行为的总和,并且这种交易行为造成了资源或利益在成员单位之间的实质性转移。 综上看来,虽然不同学者对ICM 的概念界定和阐述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ICM 的基本内涵就是指在M 型(事业部制的联合大企业)或H 型(控股公司)组织结构内部所存在的一种资金筹集和配置的场所与机制。 二、ICM 在H 型和M 型组织结构内部运作的相同之处1.ICM 的运作空间随企业组织业务的扩张得以延展。无论企业组织发展成多法人多层级的H 型组织结构还是多事业部的M 型组织结构,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其ICM 的构建和运作都得益于组织业务的扩张和发展。正是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才使得组织结构相应作出部门调整和业务划分,从而使集团内部资金能在不同的部门或项目之间有调配的可能性,并扩大ICM 的运作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ICM 适应多业务发展的特点又激发了集团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进一步扩大经营广度的热情。Myers 和Majluf (1984)研究表明,企业多行业兼并就是为了建立ICM 从而克服企业与ECM 的矛盾。因此,组织业务的扩张和结构的复杂化有利于ICM 的运作,同时也彰显了ICM 的积极作用。 2.均存在一个“总部”性质的配置中心对集团资金实施 管控。ECM 的资金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而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本要想得到顺利和有效的配置,更多的是依赖于“总部”性质的权威来进行。M 型组织结构的集团总部以及H 型组织结构的母公司 (或控股公司)便是拥有这一配置决策权的机构,前者能对各个事业部的财务配置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包括公司财务战略制定、投资分配以及财务绩效评价等;而后者虽然给予子公司高度的分配权,但实际操作当中仍然对旗下子公司的资本财务具有较大控制权。 可见,无论企业组织处于何种形式,“总部”这一权威在集团企业整个ICM 的运行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3.实现组织内部资金的集中运作并降低集团的财务风险。 一方面,ICM 有利于集团企业实现集中融资的功能。Stein (1997)指出,ICM 能使企业财务更具协同效应,从而比作为单一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以满足盈利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即ICM 具有“多币效应”。另一方面,集团总部可以将从各分部或成员企业处集中的闲置资金,根据需求进行投资项目间的资金调剂和融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事业部或子公司盲目投资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同时,对于国际化的企业集团而言,资金的集中运作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资金的头寸调剂,避免国际汇率、利率以及金融衍生品波动性风险。 因此,不论是M 型组织结构还是H 型组织结构的企业集团都可以通过ICM 集中运作资本的方式获得上述好处。 4.相比ECM 更具信息和监督优势。ICM 不仅具备集中和调剂内部资本的功能,同时也更具信息优势并肩负着监督激励的作用。相比ECM 而言,由于集团总部能更加充分并廉价地获取到有关分部或成员企业的信息,因而ICM 在对资金利用效率的监督方面更具优势。不论是M 型组织结构中直接拥有分部资产的集团总部还是H 型组织结构中持相对控股权的母公司,其利益与分部或子公司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并且在持有总部控制权(剩余控制权)的条件下,也就更有动机和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对分部和子公司实施监控和激励。 5.具有基本相同的资本运作方式。Triantis (2004)将ICM 的资本运作方式归结为五种类型:一个项目的现金被用于另 H 型和M 型组织结构下的内部资本市场比较研究 兰宗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本文在简要概括内部资本市场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M 型和H 型组织结构中内部资本市场的共性和差异做了深入剖析,以期对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组织结构特点来构建和完善内部资本市场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H 型组织结构M 型组织结构金字塔结构77

关于公司内部市场化的方案

关于公司内部市场化的 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推行内部市场化的方案 内部市场化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与价格机制,通过划分内部市场主体、制定价格体系、统一内部结算等载体,将企业部门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既吸收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又融合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基于内部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有效的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为企业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中关键一环就是价格测算(其实质就是“三定”:定员、定额和定量)。定员是薪酬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依据;定额是工资、材料费、电费、修理费等既定生产成本控制的预算分解,部分指标可以精细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定量是劳务量(生产量或服务量)的任务分解。内部市场化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目标相同,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各生产要素、通过价格机制降低企业成本;二者不同点

主要是市场化重分权、重自主性,而全面预算重控制、重集中。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结算方式链式结算,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企业内部实行链式结算,通过内部关联方根据测算价格,结合交易产品及服务量,衡量价值,这一过程正是将企业的预算全面落实到日常生产活动中,于最小单位保证预算的执行与落实。 将内部市场化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使预算的执行通过内部市场价格体系、结算体系、分配体系、仲裁体系等实现,使预算执行结果直接体现为市场主体的收支,计入其薪酬分配,既体现了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思想,又体现了内部市场化分权管理思想下责权利主体下移、价值链延伸、作业及岗位价值增值的思想。 (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基于内部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化,就是从岗位做起,从员工的工作行为抓起,细化岗位作业标准、考核标准和管理标准,力求提高员工的素质,规范员工的操作标准和操作行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内部市场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是相通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髓就是要精干队伍、细分工序、细化指标、精确工作等,内部市场化管理也必须要划分市场主体、明确上道工序与下道

关于工资决定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一些重要的工资理论,取长补短,对于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论述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们的论述末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以后的工资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对比。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即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需求,他认为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的增加是因为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的缘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认为工资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生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们进而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工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和劳动力数量是随时都在发生波动的,而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工资不仅可以从资本中支付,还可以从现实生产中支付,这样,工资就可以通过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工资理论 ①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1847-1938)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他运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薪酬水平,即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雇主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等于付给该工人的薪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雇主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即雇佣工人而增加的总产量决定。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等于劳动边际产品收益,雇主将雇佣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为止。 这一理论是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育兄并非如此,企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难以计算。所以,工资并不决定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围绕着边际生产力摆动。建立起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创了工资问题研究的新时代。 ②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集体谈判工资论是工会发展的产物。所谓集体谈判,就是以工人集团、即工会为一方,以雇主或雇主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劳资谈判。从18世纪以来,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些早期经济学家,一直就注意过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会势力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因此,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关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对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美国经济学家N·W·张伯伦、A·李斯(AlbertRees,1921-)等。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谈及营销,有人认为就是销售,把产品卖出去;有人认为要建好网络,使销售通路顺畅; 有人认为要做好市场调研,搞好策划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将营销战略理论体系总结为“14Ps+1S+4Cs+4Rs, 现将这一理论系统阐述,并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4Ps 营销组合策略 1953 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 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 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 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 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 称为 12 因素“营 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 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 这一组合策略使人们在从事市场营销运作时可以较为清晰地从这些方面入手, 并对市场营 销的研究范围做了较好的界定。 4Ps 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 (Jerome McCarthy) 于 1960 年在其 《基础营销》 (Basic Marketing) 一书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 4 类: 产品 (Product) 、 价格 (Price) 、 渠道 (Place) 、 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 4Ps。 1967 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 1 版进一步确 认了以 4Ps 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4Ps 营销策略自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 营销理论中的经典。 而且,如何在 4Ps 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 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 4Ps 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每本营销教 科书和每门营销课程都把 4Ps 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 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 4Ps 理论出发考虑问题。 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 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 地理等环境因素, 称之为不可控因素, 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因素,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不可控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产 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 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 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 勒,2001)。

关于公司内部市场化的方案说明

关于推行内部市场化的方案 内部市场化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与价格机制,通过划分内部市场主体、制定价格体系、统一内部结算等载体,将企业部门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既吸收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又融合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基于内部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有效的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为企业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中关键一环就是价格测算(其实质就是“三定”:定员、定额和定量)。定员是薪酬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依据;定额是工资、材料费、电费、修理费等既定生产成本控制的预算分解,部分指标可以精细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定量是劳务量(生产量或服务量)的任务分解。内部市场化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目标相同,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各生产要素、通过价格机制降低企业成本;二者不同点主要是市场化重分权、重自主性,而全面预算重控制、重集中。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结算方式链式结算,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

贯彻实施。企业内部实行链式结算,通过内部关联方根据测算价格,结合交易产品及服务量,衡量价值,这一过程正是将企业的预算全面落实到日常生产活动中,于最小单位保证预算的执行与落实。 将内部市场化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使预算的执行通过内部市场价格体系、结算体系、分配体系、仲裁体系等实现,使预算执行结果直接体现为市场主体的收支,计入其薪酬分配,既体现了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思想,又体现了内部市场化分权管理思想下责权利主体下移、价值链延伸、作业及岗位价值增值的思想。 (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基于内部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所谓精细化,就是从岗位做起,从员工的工作行为抓起,细化岗位作业标准、考核标准和管理标准,力求提高员工的素质,规范员工的操作标准和操作行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内部市场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是相通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髓就是要精干队伍、细分工序、细化指标、精确工作等,内部市场化管理也必须要划分市场主体、明确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劳务关系(服务、交易产品)、分解定额指标、以量化指标考评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在物业管理中,体现在内部市场化中:一个项目,都要根据招标文件,精确测算每一道人工费、材料费、设施设备使用费等,并配备详细的工作要求。这解决了以前员工不计成本、凭经验干

市场营销常用理论概述

一、二八法则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 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客户 公司里20%的员工完成80%的业绩 20%的强势品牌占据着80%的市场 …………“二八法则”要求经管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工程、关键岗位。 “二八法则”之所以得到业界的推崇,就在于其提倡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方略,确定了传媒业的视野。 二、CIS理论系统 其英文全称是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中文译为“企业识别系统”。CIS 理论主张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及企业视觉标志通过统一设计加以整合,强化其传播效果,使组织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众的认可度。 CIS有三部分构成:1 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2 企业行为识 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3 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vi). 形象一点说,CI就是一支军队,MI是军心,是军队投入战争的指导思想,是最不可动手的一部分;VI是军旗,是军队所到之处的形象标志;而BI则是军纪,它是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USP理论 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USP理论,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简称USP理论。 USP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每个广告不仅靠文字或图象,还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建议,即买本产品将得到的明确利益; 二是这一建议一定是该品牌独具的,是竞争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 三是这一建议必须具有足够力量吸引、感动广大消费者,招徕新顾客购买你的东西。

关于公司内部市场化的方案

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推行内部市场化的方案 内部市场化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与价格机制,通过划分内部市场主体、制定价格体系、统一内部结算等载体,将企业部门个人利益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既吸收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又融合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基于内部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有效的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为企业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中关键一环就是价格测算(其实质就是 “三定”:定员、定额和定量)。定员是薪酬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依据;定额是工资、材料费、电费、修理费等既定生产成本控制的预算分解,部分指标可以精细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定量是劳务量(生产量或服务量)的任务分解。内部市场化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目标相同,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各生产要素、通过价格机制降低企业成本;二者不同点主要是市场化重分权、重自主性,而全面预算重控制、重集中。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结算方式链式结算,它是全面预算管理的 贯彻实施。企业内部实行链式结算,通过内部关联方根据测算价格,结合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 市场营销战略的演变与发展在人类已跨人21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消费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市场行情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任何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采用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被营销理论界广为接受的4Ps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市场营销战略能从复杂的营销变数中找到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从单纯的因素上升为一组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1。 随着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研究发展,出现6Ps、10Ps、11Ps策略都是4Ps市场营销战略的扩展,其核心仍是4Ps。 40多年来,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市场营销战略活动时,都基本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2,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首次提出了用4Cs取代传统4Ps,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比而言,4Cs更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但从企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看,4Cs抑制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的4Rs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营销战略的4个新要素4。 战略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行动。 它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既要同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协调,又要同企业资源相匹配,因此战略具有以下特征5: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借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的市场营销逻辑,它是在已经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之内,由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按照企业战略中已经规定的任务目标,增长策略和产品投资组合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中去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出各种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是企业全局性的战略,后者是局部性的;前者是企业级的,后者是职能级的;前者领导后者,后者服从于前者,后者是前者实现的最直接的表现方面。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可以分为业务单位、产品、市场三个层次,通过具体市场营销机会和详细的计划来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6。 战略学家安索夫最早提出了基于产品市场的企业战略模式,它足以说明市场营销战略的职能作用是极为重要和突出的。

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摘 要: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研究开始规范化,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它对于研究企业投资行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接受并实践这些理论。因此,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围绕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配置效率及最优规模等几个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存在性;配置效率;最优规模 A Survey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IC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to study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ternal funds within firms. The research became formal since 1990’s, and many economists put forward some useful views, which are very useful for the research of firms’ investment behavior. What’s more, these theories are gradually accepted and practiced in emerging markets.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theory of ICM.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material arou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 the existence, the allocating efficiency and optimal size of ICM.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logic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Capital Allocation; Existence; Allocating Efficiency; Optimal Size JEL Classification: D230,G310 一、引言 钱德勒(1987)认为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包含许多不同的业务部门。由于不同业务部门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企业总部为了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在不同部门之间调配资本、劳务和技术等内部资源,以提高投资效率。这种资本、劳务和技术的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市场,它包括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内部技术市场等。 Richardson(1960)、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 和Myers & Majluf (1984)等对ICM进行了早期研究。Richardson(1960)认为,当一家企业的经理试图与外部投资者签订一项长期合同时,即使他有充分的信息使自己相信其项目是低风险的,但若其不能使他人相信,合同将难以签署。正是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 ECM)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ICM取代ECM成为可能。Alchian(1969)认为,ICM的关键是它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以及困扰ECM的激励问题,也就是说公司总部在监督和信息方面可以做更好的工作。Williamson (1975) 认为ICM 代替ECM的原因有三个:第一,ECM由于在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存在

阿米巴经营:通过内部交易实现“内部市场化”

阿米巴经营:通过内部交易实现“内部市场化” 阿米巴经营不仅有清晰分权、分责、分利的组织结构,如玻璃般透明的独立核算会计制度,通过责任数字化,公平公开进行绩效考核;同时,通过市场内部交易实现组织市场化,培养自主经营能力,随时观察经营单元的盈亏状态。要实地导入等级化、多重化的阿米巴经营体系,需借组外部智力将每个环节贯彻实施,不能出现一丁点错误,其中内部市场化交易是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衡量阿米巴价值的创造,离不开定价,而公平、公正的制定交易价格,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协助企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构建内部市场 内部市场化指的是,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交易,使企业内部的行政关系,变成等价交换的内部交易。内部市场化可以使企业内部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活力,激发出员工的潜力。 内部交易是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内部交易,使企业内部上下道工序之间以价格为纽带,以服务和资源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统一结算交易。通过内部交易行为,可以观察各个经营单元的盈亏状态。 内部交易同市场交易一样,将商品卖给下一道工序,上下工序之间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交易。比如,采购的商品要卖向生产,生产的产品要卖给营销,营销的产品要卖向客户,其中的过程就是内部交易。 以京瓷的一个原料调配部门为例,该部门为一个独立阿米巴经营单元,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小企业。它可以向内部供应商低价购进原料,再将调配好的原料提供给内部客户。一旦实行交易钱货两清,就算是实现了销售。 传递市场压力 两个阿米巴之间进行交易就像两个小企业之间的经营一样,上一个阿米巴生产的东西卖给下一个阿米巴,通过内部交易进行独立核算。如果外部营销接到的订单价格下降了,这个价格会直接传到内部市场,营销传到生产,生产传到原料,再传到采购都要求降价。因为双方之间都有买有卖,大家都需要对自己的利润负责,所以一层一层传下去,市场压力就传到了企业内部。 同时,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可以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收益计算到自己的组织中,将单纯的行政管理变成自我的经费管理,即我们的薪资收入应大于价格的结算收入减去总支出,否则自己的阿米巴就亏损了!也就是说,我们组织里的支出经费多,收入就会变少,支出的经费少,收入就会变多。这就需要我们努力节省各项开支。 除此以外,通过内部市场化管理,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流动,比如人才流动。每个经营组织需要根据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的原则进行劳动组织优化,组织生产量小、人员多是不行的,需要自行下岗分流,需要去人员少生产量大的组织上岗,这就实现了人才流动。 然而,实行内部交易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在内部交易开展之前,大家需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贯彻到底,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与其他工序阿米巴之间起利益冲突。 比如,下个工序的阿米巴要价尽可能的低,而上个工序的阿米巴则狮子大开口,于是为发展自己利益两道工序之间无法达成一致,谁也无法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达到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销售阿米巴为实现自身销售额轻易向客户降价,但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却无法让成本降低,于是这单买卖便做不成了,这就导致损失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实施内部交易就是让我们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赚取的利益就是我们的。这就需要我们实现“经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那么怎么实现呢? 经营单元分化后,每个经营单元都会有一个单位时间核算表,里面会表明我们的每一项支出和每一项收益。而根据内部市场交易统计的数字,可以分析出我们是否能创造出更大的收益。 实现内部市场化,有利于培养我们经营者的意识,培养我们怎样经营一个企业,怎样经营自己的事业。我们的经营单元就是我们创造利益的载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从经营自己,到经营单元,再到经营更大的企业,这也是我们的经营之路。 如何建立阿米巴数字化经营的反馈系统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目录 1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2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3 有效资本市场具体阐述 4 信息性有效与价值性有效 5 导致市场有效的因素 6 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们及其理论 7 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们及其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为围绕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展开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理论舞台。在这一理论出现之后,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各种论战,无论其依据的理论是源于法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得以围绕着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理论所建筑的构架和所提出的假设命题展开,从而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真正交锋。而在此之前,各家各派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彼此的观点却往往擦肩而过,可言者,闻者昏昏。 这一理论的最初鼓吹者费玛(Eugene Fama)认为,资本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进而言之,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话,政府对信息披露的任何强制性要求都成为多余的。费玛以后,许多学者都用实证的和推理的方法试图从正面或反面来证明这一命题。 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理论的探讨并未就政府应当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得出定论。但事实上,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并不在于它对应有什么样的证券管理体制和证券法规得出一个结论,而在于它作为一个描述性理论,表明了宏观、中观及上市公司层面的财务信息(包括任何影响金融指标的信息)的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系统,让人们在该系统所设定的框架内,对股票价格本身的合理性,股票价格与信息披露和市场上其它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过去二十多年来,经济、法律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写了大量的论著。虽然至今各学者的说法仍是见仁见智、了无定论,但所有对证券法学理论的严肃研究都不能不涉及这一理论。各国强制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成功与否的评判也大多以此理论作为出发点。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一、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 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所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 息有成交价, 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 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 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三、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扩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在整个经济和管理的领域内,人力资本理论扩展了“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并不是对人的物化,而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以前,人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物化的生产资料的投入,管理的重点也是在如何让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投入更匹配,如何让机器更有效的运转。对于人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是零星的洒落在一些大师的论述里,如:马克思、亚当·斯密。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则是全面地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在社会财富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鸟扎华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资本不再仅仅包括过去的厂房、机器、资金,更包括了人。而且人是生产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作为劳动力在质量上是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在人力资本的数量背后,人力资本的质量极大的影响着生产结果和收益。资本是异质的,人力资本尤为突出。 特别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显现。有学者提出,过去是“资本雇佣劳动”,而知识经济下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些思想凸现出人力资本在众多生产要素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最为主导的要素。这些思想与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与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用众多的、具有说服力的资料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如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人力资本理论让管理者认识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中包含了对学校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分析。以我们熟知的专业培训为例,人力资本理论中将培训分为了专业培训和一般培训,两类培训的收益是不一样,从而在投资方式上也存在差别。 这些分析框架和相关的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宏观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到各个企业自己的职工培训,都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J·海克曼在《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是很低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的不平衡降低了实物投资的回报水平。’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及范围。学校教育、在职,海克曼著.曾湘泉等译.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4页. 276 October 2013 日尺兰阵 35 化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 文j喻德武 什么是人力成本,什么是人力资本,这个界限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