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我国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6.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我国地理第一个学习的内容是了解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划,“增强国土意识”。这一单元课标明确:(1)了解我国的范围,从世界的角度了解我国的辽阔疆域。(2)了解国土面积和邻国、濒临的海洋,进而了解我国漫长的陆地国界线和海岸线。(3)了解行政区划通过我国的行政区划。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土意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本章是学生学习我国地理的开篇之作。要认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和发展变化,了解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理解我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首先要认识我国的空间位置、空间范围、行政区划、人口组成和特征以及民族。 本章内容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知道自己祖国的大小、边界起止点,半球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初步了解祖国概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行政区划再进行详细学习。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教材接着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对我国的人口特征、分布、存在着的问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了解我国的民族组成、各个民族的分布、民俗、民族的分布特征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本章的第三节对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去年已经进行了每一周两课时一个学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有了世界的洲洋组成、各个大洲和大洲分区的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了有关世界的人口分布、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已经会在地图上判断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利用地图上的颜色变化分析地形和地势的变化。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Unit1 My name’s Gina.( Section A)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新目标》英语7年级上册Unit1,Section A。学习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掌握介绍自己和问候他人的句型: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Gina. Nice to meet you! 2.掌握Be的一般现在时形式 3.掌握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4.掌握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问候他人和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能从对话中获取对方的基本信息;建立班级电话号码簿;学会制作个性名片;能向他人简单地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2.培养语言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3.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策略,在起始阶段反复跟读磁带,标上语调,模仿纯正的美语 4.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个性化名片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对话、讨论、调查和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结交新朋友,学会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交际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能把语言材料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资源策略: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如词典,网络,音像资料,尤其是配套的录音材料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认知能力:积极思考,及时反馈。 调控策略:在反思、顿悟和自醒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设计理念: 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教育理念,根据这理念,我将任务为中心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学习任务组织教学,强化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在英语课堂上,实施任务和开展活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要根据学生的环境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以前从来没有学过英语,没有基础,没有语感,为了让学生有个好的开头,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很明显。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备课本 学校: 月华中学 年级: 七年级 科目:音乐 姓名: 2 0 16 年 2 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 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初一(186班、187班、188班)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 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 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 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 鉴赏的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分析:初一年级选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六单元,安排18课时。 六、教学措施:1、初二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 的表演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 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

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 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课件教案(人教版)

精心整理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课件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一课时:爱在屋檐下 1 231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① ②③ 3、家庭的结构现在一般为和。此外还有和

4、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的关系。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流程二:合作探究 1 义。 2 3 连线题 主干家庭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单选: 1、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A、与父母的关系 B、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C、与爷爷奶奶的关系 D、亲 2 A 3点 A C 4 A 5、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形式,下列不属于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的有:………………………()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的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D、因工作和学习需要而组建的集体大家庭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1 2 ②③ 3 4 二、呈现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1、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2、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家庭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家庭的意义:) 2 1、 2 3 (二)解疑释疑: 疑问: 解答: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1、回家和父母交谈,请父母讲一讲你小时候的有趣的故事,选择一则简单纪录在这里: 2 3 1 A 2 ①亲情的自然流露②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③当今道德的要求④当今法律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家是我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教案新人教版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诵读中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春天的景色视频 师:美丽的春光,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大家知道哪些描写春的古诗词呢: 学生背诵描写春的诗词。 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 同学们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运用诗化语言,描绘了春的盎然重生机,今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首先我们走近作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初读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二)读准字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水涨(zhǎng)起来了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黄晕(yùn)蓑(suō)抖擞(sǒu)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赶趟儿:凑热闹。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烘托:衬托 披着蓑:指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批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戴着笠:用竹或草做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光。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抖擞:振作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听配乐朗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 (四)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Names of activities. Adverbs of frequency.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2.Ability Objects Writing skill. Listening skil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Moral Object Take exercise Ⅱ.Teaching Key Points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She often goes to the movies.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Three times a week Ⅲ.Teaching Methods Discover method. Listening and writing methods. Pairwork. Ⅳ.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Large monthly calendar showing the days of the week. A projector.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 the class Step Ⅱ Section A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Look at the picture. Ask a few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see in the thought bubbles. Each thought bubble shows something that a person does on weekends. ●Name each activity. Ask students to repeat each one.Saying,One girl is shopping.Another girl is reading.This boy is exercising.Another boy is watching TV.These girls are skateboarding.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 all the activities in the thought bubbles.They can use bilingual dictionaries to help tnem.Ask the student who finishes first to write the answers on the board. ●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own activities. Answers: watching TV reading skateboarding exercising shopping Step Ⅲ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Point to each scene in Activity. Ask students to look at each picture and tell what the person does on weekends.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Point to the pictures.This time say,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The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what they do on weekends.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the letter of one activity(a through e)after the word in the list.For example,on the recording someone says,I always go shopping.Shopping is a letter in the picture in activity 1a.So you put an“a”after the word always in this list.Repeat the explanation,if necessary.

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春之声一、编写意图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x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二、教学安排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学吹竖笛”与“音乐活动”。第一课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x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x 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六市中学肖燕湘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的用法。—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doc

Unit 1 My name is Gina

【 】: 利用上面的代词填空: 1.________(我) am a teacher. 2._______(他) often plays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3._______(他的) teacher is good. 4._______(他们) are listening to the radio. 5.This is _______(我的) book. 6._______(他的) chair is blue. 7._______(我们的) classroom is big.

8._____ is my friend. 他是我的朋友。 9.______ are Chinese. 我们是中国人。 10.These are ______ photos. 这些是我们的照片。 11.This is _____ father. 这是我的爸爸。 12._____ like(喜欢)______ car. 我喜欢他们的小汽车。 二、简单交际口语 (1) What's your name? 你的名字是什么? --My name’s Jenny. 我的名字是珍妮。 --I am Jenny. 我是珍妮。 (2)What's his/her name? 他的/她的名字是什么? --His/Her name is Tony/Gina. --He’s /She’s Tony/Gina. 他的/她的名字是汤尼/吉娜。 (3)What's his first name? 他的名字是什么? --His first name is Jack。他的名字是杰克。 (4)What’s her last(family)name? 她的姓氏是什么? --It’s Smith. 她姓史密斯。 (5) What's your phone(telephone) number? 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It's 2389123. 它是2389123. (6) Is he Jack? ---Yes,he is. 他是杰克吗?是的,他是。 ---No, he isn’t.His name’s Mike. 不,他不是。他是迈克。 (7) Are you Ann? ---Yes, I am. 你是安吗?是的,我是。 ---No, I’m not.I am Lucy. 不,我不是。我是露西。(8)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 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研组长签字: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1) (-3)7×(-3)6;(2)(1/111)3×(1/11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1.1.1三角形的边 一、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边的关系。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提高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学生欣赏并从中抽象出三角形。 (二)、新课教学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2.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分类: 问:三角形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如何分类? (1)按边相等关系: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合作学习

引入情境:一只蚂蚁从点A爬向点B,如图所示,第一种是沿着AB、BC爬,第二种是直接从点A爬向点C,哪种爬法最近? A BC 结论: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理论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书第4页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分类: (1)按边相等关系: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4.三边关系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My name is Gina目标字母 A-H,问候他人;字母 I-R,确认物体,拼写单词;字母 S-Z,辨认颜色重点单词详见单词表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 I am=I’m Good afternoon in English What is=What’s telephone number last name知识点要求重点短语name is=name’s first namefamily name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It’s ×-×. 重点句型 1、Hi,××!How are you? I’m fine,thanks./I’m OK. 2、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an ××. Spell it,please. ×-×-×. 3﹑ What’s this ? It’s ××. What color is it? It’s ××/It’s ××and ××.4﹑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I’m ××.Nice to meet you!5﹑ Hello!I’m ××.Hi, ××.I’m××. 6﹑ What’s his name ?And what’s her name ? 7、 What’s your first name?What’s your last name?难点介绍自己和他人;问候他人;询问和给出电话号码;颜色的掌握一.人称代词与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 人称代词与形容词性的物主主格单数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主格复数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 1/ 6

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第一章图像处理 第一节了解Photoshop 教学目标 1.了解Photoshop的技术及应用领域。 2.了解Photoshop的工作界面。 3.掌握Photoshop打开、存储图像的方法。 教学重点 Photoshop工作界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 Photoshop打开、存储图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在街道、商场、手机上、电视上能够看到广告宣传、条幅、标志、封面等等比较漂亮的图片、图像。那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photoshop 这门课就是针对这些作品设计制作的科目,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这个有趣又好玩,应用比较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 二、新知探究 1.了解Photoshop Photoshop是图像处理软件,它是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软件,它具有图片修复、修饰技术、图像合成技术、滤镜技术和文字特效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每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Photoshop的应用领域 (1)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在界面中的应用。 (3)在绘画与与数码艺术中的应用。 3. Photoshop CS6的工作界面

三、实践操作,巩固提升 1.从网络上下载一张红玫瑰的图片 2.启动Photoshop CS6,打开下载的红玫瑰图片。 3.在工具箱中选择缩放工具,并在文档窗口中单击放大浏览图片。 4.在文档中连续单击,图像不断被放大,直到缩放工具中的十字消失,图像已变为一个个颜色方块(像素),表明图像已达到了最大的显示比例。 5.在工具选项栏选择缩小工具,在文档中连续单击,将图像的显示比例调整我100%。 6.执行【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命令,在弹出的“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拖动色相调整柄,可以看到随着调整柄的移动,红玫瑰被调整成各种颜色,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颜色效果,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调整。 7.执行【文件/存储为】命令,输入文件名,选择文件的存储格式,单击保存即可。 8.打开Word,将从网络上下载的玫瑰花图片插入文档并放大,查看其清晰度有无变化。 9.在同一文档中插入一幅剪贴画,并拖动放大,查看其清晰度有无变化。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