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摘要: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同是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唐代《莺莺传》的张生为了功名始乱终弃,而赢得“善补过”的美名。元朝《西厢记》的张生为了崔莹莹放弃功名,又为了崔莺莺应试科举。一个以功名为重,一个以爱情至上,这就体现了两个朝代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社会思想

同是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变《莺莺传》中以功名为重和视女性为祸水的思想,转而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了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行为,这不仅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封建礼教的松动,同时也反映了市民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对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的反抗。

一、由礼的重视到礼的淡化

唐代《莺莺传》赞美张生“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体现了唐代是否知礼守礼是评价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方面。而后张生曲解莺莺之诗《明月三五夜》,逾墙来见莺莺时,莺莺训斥他说“非礼之动,能不愧于心?特愿以礼自持,勿及于乱”。更是体现了礼作为当时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尚怕有失礼仪,更不用说老一代的人了。于礼不合,则有非礼之嫌,而不被人接受和认可,落下不白的名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