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居分析

世界民居分析
世界民居分析

解析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更新时间:2008-8-19 9:02:33 542【字体:小大】

一般来说,世界各地人类的家屋都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世界民居的多种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单一的理由可以解释得通。

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座北朝南,落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如眉目清秀的水乡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生土窑洞,热带雨林中的高脚竹楼,沙漠草原中的帐篷,严寒北极的冰屋,游牧印第安人的棚架,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木屋,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山区的石板住宅,西非和南亚的苇草泥屋等等,都是没有建筑师的适应生态气候效应的建筑杰作。按材料分类大致可分为苇草的家屋,泥土的家屋,移动方便的帐篷家屋,草木的家屋,其他还有西伯利亚的木头房子,北欧木板房,沿地中海希腊、土耳其的石板房等等。

除了与大自然密切关联外,还都创造了家屋之间的群体生活环境。越是原始时代,人类的群体关系越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之间的差异,例如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村庄的格局特征是在家屋之间留有社会性的广场,形成公共性的空间,广场之前有门道和街巷,两旁的宅屋又各有内部的院落。日本和中国的庭院,合成内部的私密性庭院。西方欧美的住宅则创造一种不对称格局的内部与外部庭院的交错关系。在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的卡拉巴吹布(Kailbatribe),高大的男人用的纪念性房屋和以女人为中心的家屋形成对比。

民居的内部庭院组合方式也因地域而不同,在拉美洲委内瑞拉,常用两面柱廊的三合院布局形式。埃及则是方形的四合院,中间布置水池。希腊则是长方形四合院,并有部分开放的内廊。在北非的摩洛哥,则是四面柱廊的四合院。中国传统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独具一格。

从纵深的角度看,全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西非北和非民宅的格局又有各自的特色。

民居是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的。社会的文化力量,包括宗教信仰、家族组织、社会关系、民族性格、世界观和社会习俗风气,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观念和制度的整体。

从世界乡土民居中可以明白地看到多民族的特征,宗教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和朝向。非洲圆形房屋与方形房屋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分布雷同,苏禄人不认为方位有什么重要,所以盖圆形的房子,不照规矩。马达加斯加的特拉诺族的情形则完全相反,他们依照严格的定位轴星相学的知识来制定方位。北京四合院的入口和厕所是根据阴阳风水确定位置的。中国传统民居的屋脊、墙、门、灶火……处处都有神灵护卫。云南彝族民居的屋脊都朝一个方向,由蒙古包演化的定居点中,西面的窗户是供神的位置,家族及社会等级观念十分突出地影响着中国民居的堂屋地位和院落组成。

封闭式的宅院的建筑要素是墙、门楼、庭院中的墙,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

能与涵义。城墙围合城市,院墙限定宅地,门楼好像一张有表情的脸,它反映整个住宅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对于室外空间,内天井、房前屋后、宅旁、半隐蔽式的花园,都是地域性乡土民居的特征。伊斯兰民居中的天井不仅有利于通风,而且来自天井的光线使天井中的植物和水池引人注目。

由上层的窗口观望街景的窗龛的形式也是全世界许多民居的的传统形式,秘鲁人称为Mirador。利马的殖民地式住宅的挑出的外廊窗龛维持了这个传统,街道与住户在上下层之间可以抛投物品、喊话,甚至在街道上看得见室内人们面部的表情。

装饰和陈设在乡土民居中都用在构造需要和有隐喻意义的地方。民居的窗格图案使格窗花图案、影壁、烟囱、壁灯、柱头、柱础、屋脊、房屋的边脚和墙顶,都充满丰富多彩的地方性传统装饰。

二、走近世界各民族民居

东亚民居以中国为主,包括中国各民族及具有广大地域特色的多民族的传统的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圆楼,湘西和四川的吊脚楼,云南一颗印,新疆和青海的生土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蒙古草原的毡包,江南水乡民居,北京的豪华府邸,桂北的干栏式住宅,西双版纳的竹楼,等等。无论在繁华的城市或偏僻的乡村,乡土民居建筑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源远流长,它们广泛地集中了民间的传统营建经验,强烈地显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其中千差万别的、瑰丽多净姿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著名的日本民居中的榻榻咪代表了日本传统民居的特色,它是以稻草制成的长方形席子,长宽约180*90厘米,厚约5厘米。在日本传统民居中地板完全以草席覆盖。

东南亚地区民居包括泰国式、缅甸式、瑶式、老挝式、柬埔寨式、越南式、爪哇式、米南卡保式、巴塔克式、尼亚斯式、马来式等等。

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的民居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通风散热,例如苏门答腊的巴塔克式民居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联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席盖和竹篾。马来西亚的民居住屋较小,全部结构建在离开地面的支柱上,用棕榈叶覆盖陡斜的屋面,墙身用树皮或木板制作。泰国曼谷民居屋面陡峭,四周出檐,连续的室内实间与平台或庭院联接,地板的标高按照私密性层次,逐渐抬高,表示人逐步进入最私秘的房间,用以强调划分空间的层次感,楼梯和厨房置于室外。婆罗洲伊班人的长屋,有的长达300米,每户可随意迁移带走拆下的单元房屋材料加入另一长屋群中。

中东和西亚地区广泛使用土体、石材和苇草。在沿海和沿沼泽地带则采用苇拱结构和苇席建房。例如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沼泽地带的民居是用芦棚建造的一种隧道式的小屋,筒形的平面,前后划分为客房及住室。巴基斯坦的估帕屋,为土墙草顶圆形结构,附属部分围绕在房子的外围,沙特阿拉伯的阿卜哈石屋,方形的平面以条石以板砌筑。北也门的传统夯土住宅色彩鲜丽,装饰丰富,窗户用白色突出墙面的边框装饰,采用堆石或毛石夯筑高大的土墙,木梁平顶。伊朗的吉兰民居,采用独立式的木结构构架,泥墙草顶。叙利亚的叠砖起拱的技术高超。阿富汗的瓦汗走廊泥屋,室内的木装修藻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帐篷民居除中国的蒙古包以外,在中东地区分布很广,圆顶帐篷用于中亚、阿富汗的北部、土耳其等地,下部可折叠的木格框架,便于驮运。沙漠中著名的贝杜因黑帐篷,

采用毛织品编篷顶及墙,以木柱拉索支撑,背风搭设,并可根据天气调整其高矮。贯穿阿拉伯西奈到以色列、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等地都盛行这种帐篷。西欧以英法为代表,著名的布列塔尼民居(Brittany)位于法国西北端的半岛上,北临英吉利海峡地区,为西尔梯克人的民居,他们由英国移入,成为当地有史可考的最早的民居,以其厚的克尔特文化传统区别于法国其他地区,后来发展为著名布列塔尼人尔梯克民居。

英国的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英国北部有城堡式的石墙府邸,英国式的半木结构住宅。

法国具有欧洲大陆多样化的地形特征,法国北部的草原农舍平面布局整、紧凑,起居室和餐室以壁炉为中心布置,壁炉是整个住宅中最核心部分。草原农舍的屋顶坡度较陡,出檐很小,屋顶的内部设置阁楼空间,作为贮存杂物之用。草原农舍与马棚、鸡窝、猪圈、兔房等布置在一起,并带有户外的厕所,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德国的传统乡土民居随地区不同各有特色,多以山墙为主要立面,把建造的日期雕刻在主山墙的门拱额板上。用精美的手工艺图饰表现莱茵河中部地区的装饰主题,立面上有几个门可以分别进入起居室、马厩、奶牛棚。石砌的民宅也是中欧边区的民间风格。中欧地区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地的乡土民居在木结构传统做法中又各式传统民居的分布。

东欧和原苏联是多民族地区,地方性民族特色十分强烈,既受西欧的影响又具东方特色。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原苏联东部地区。

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盛产木材,民居多以圆木构造,木板搭筑。芬兰以蒸汽浴为传统民俗,芬兰的蒸汽浴室木屋表现了典型芬兰民居的特色,其地方性工艺美术充分地表现在民居的装饰上,用木、石、玻璃工艺品装饰木头房子的室内和室外。

北爱尔兰为欧洲大陆块最西端的海岛,沿海的高地和中部的起伏的平原上以高耸的城堡式石砌府邸著称。

西伯利亚地区以木头住宅为主,东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邪尔斯克到贝加尔湖的伊尔库斯克均以圆木的住房围成院落,木墙承重,厚木屋顶,坚固保温。北极地区,包括阿拉斯加、日本的北海道,均有相似的圆木屋,还有爱斯基摩人特殊的冰屋。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南端,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希腊沿海地区和山托里尼岛上的民居,人们称之为“生态气候效应的乡土民居”,是天然的集聚太阳能的半地下建筑,采用土石的拱券,白色的房子和彩色的岩崖背景在明亮的阳光下创造出迷人的魅力。乡土民居为厚墙小窗,墙壁外涂白粉反射强烈的日照,古代希腊的双户平面布局以中庭为核心。

非洲大部分属热带气候,分热带雨林、山林、草原、草地灌丛、荒漠,人口集中在西非尼日尔河下流、冈比亚河和刚果河之间的沿海地区。东非高原大湖区和埃塞俄比亚河和刚果河之间的沿海地区。东非高原大湖区和埃塞俄比亚高原、撒哈拉以北为阿拉伯人、伯伯尔人、索马里;撒哈拉以南分苏丹黑人和班图黑人两大系统,还有少数古老部族。

非洲各部分地方性民居在天然材料的运用、结构造型、平面空间布局、细部纹样等方面,均有强烈浓郁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沙漠干旱地区、多雨地区、山区、原始森林中的聚落,北非沿地中海区等不同的地理和天然条件,产生了多

样性的非洲民居性特征。

印第安人的足迹和民居纵贯美洲大陆。在北美西海岸的印第安人木屋中,广泛运用传统的木制图腾柱与民居房屋组合在一起,有时把图腾木柱的底部头像作为住宅的入口,室内无隔墙,中央的火塘处略低,形成一圈舒适的座处。在北美的南部则巧妙地利用土石材料,适应干热的沙漠气候,有传统高超的土坯砌筑技术,用乔木搭凉棚以遮避日晒,房子只供寒冷天气使用以及存贮物品、夏季在房顶上过夜。帕摩屋、曼丹土屋、威辛塔草屋,是著名的北美洲棚架民居的名称。南美安底斯山区印第安人的民居,土墙、红陶瓦屋顶,建筑形式受西班牙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圆球形的御寒的冰雪穴居形式,圆球形可以抵抗风力和减少外露的屋顶面积。内部采用兽皮帷幔以避免人体的热量辐射到冰雪墙上,并减少内层冰面的通风,提高雪墙的功效。

现今的北美洲是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殖民大陆,兼容并蓄了诸多欧洲殖民地文化而形成了美国的建筑传统。美国的乡土民居类型大致概括如下:新英格兰的图克乡村式,披肩乡村式、农庄式、板瓦式、殖民地式、西洋中部的佛兰德式、迈阿密地中海式、营房式、荷兰农庄式;南部卡江乡村式、跑狗式、西南山区石屋、沙漠式、中南部生土民居、俄亥俄农庄式、旧金山维多利亚式、加利福尼亚奔加罗式、高直复兴式、19世纪折衷主义式、A字框架式、西部庄园式、希腊复兴式、后期摩登主义式等等

世界民居博览(30个地区)(2007-01-31 10:05:07)

标签:世界民居分类:◆风土人情〗6篇]□□世界万国,因人文地理历史的因异,成就了各地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不同风俗下对美和实用间的表达和权益。民居建筑的发展,给人类建筑艺术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造就了象福建-土楼这样的世界民居奇观民居不仅是当地建筑风格的代表和融缩,也如实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状况,所以外出旅游,不妨留意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居建筑。

福建-土楼:

奥地利民居:

爱尔兰民居:

丹麦民居

斐济民居:

芬兰民居:

江南水乡民居:

捷克民居

美国旧金山民居

美国新墨西哥州民居

美国新墨西哥州民居

美国新墨西哥州民居

摩洛哥民居

瑞典民居

陕西民居

阿坝县安多藏寨民居:

四川马尔康民居

四川羌寨民居

泰国民居

泰国民居

皖南民居

希腊民居

新加坡民居

因纽特人建造冰屋: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民居

云南白族民居

云南白族民居

云南版纳傣族民居

云南中甸民居

云南瑞丽傣族民居

中国民居—吊角楼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 XX课件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活动目标:欣赏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感受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了解民居与当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能有序地观察各地的民居,并在比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民居的建筑风格。 活动重点:欣赏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感受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活动难点:了解民居与当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 请幼儿事先手机民居图片。 幼儿用书:《中国民居建筑》。 活动过程:一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 师:你家住在哪儿?(幼:住在老街的小区里/楼房里面/自己家里面宅基地的小院子里面,等)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幼:我的家住在楼/我家的房子是楼和楼的,楼有个小花园很漂亮,等)你见过什么样的房屋?(幼:我见过北京的故宫/我见过海南的用草做的屋子,等)二教师出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图片(幼儿用书里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播放,图,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师:这是江南水乡的民居,民居就是老百姓住的的地方。 那这些民居的房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窗户

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门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播放,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师:这是徽州民居,请小朋友们两个两个来讨论一下这些民居的房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窗户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门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播放图,师:请小朋友们看一下这个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播放图,老师介绍厦门的客家土楼,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听到的感兴趣的地方。 师: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客家永定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距离厦门有多公里,车程是二个半小时左右。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直到年成为世界遗产,土楼才慢慢的被世人知晓。 播放图,师:你知道这个房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师:这就是傣族竹楼。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世界民居

《洞穴·帐篷·楼阁》-----世界民居 一古朴的原始居所 洞穴 ·迄今人类最古老的居所是斯里兰卡为大人的洞穴。 树屋 ·在高大粗壮的树上,距地两三丈的地方建起容纳10多人居住的树屋,地板是用木板或竹片铺成,屋顶和墙壁是用树枝编成,上下树用竹或木梯子。在邻近树屋的地面有一窝棚,供白日休息,树屋是过夜之地及紧急情况时避难所。 海上村落 ·菲律宾苏禄群岛附近海面上的八召人在渔船上生活。 ·文莱的阿耶水乡:把圆木捆扎成木筏,让其漂浮河面,再在其上建造木制房子,再把房子集中形成水上街道。而今,阿耶水乡则把房屋建在河中夯实下的稳定牢固的混凝土桩柱上。风篱 ·人类亲手建造的最古老居所:吧一排低矮的树木弯向一边,再在上覆树枝、树叶、树皮或草。圆形状平行状两类。 棚屋 ·把两平行状的风篱拼合在一起。 雪屋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在神奇而酷寒的莽原中,生活着数万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属黄种人。约两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河期,西伯利亚东端与北美阿拉斯加西段之间的白令海峡冰洁成为一座宽广的陆桥,亚洲一批批去到”新大陆“。 雪屋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选一开阔、向阳的平地,确定一具体地基,用刀切割大雪砖,然后砌垒雪屋。先用大雪砖围成一个圈,以后逐屋向内收缩,掌握一定斜度,南面开一小窗,小窗上方伸出一块板形的雪块,可掩挡雪花飘打窗户,亦可折射太阳光线。然后凿开一道极为低矮,以至只能爬下的门。因纽特人矮小,只须一滑便能进屋。接着在半球型屋顶下的地上挖掘一深坑(屋身大部分在地下),最后在屋顶盖上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墙壁上挂满兽皮,用海兽肠子蒙蔽窗户。雪屋内置学床,全家男牛老少脱光衣服相互依偎在皮制大口袋里取暖。一般一个月雪屋就得放弃重造新的。一个因纽特人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会去一冰洞躺着,永远睡下去,直到升入天国。 堡垒屋 ·俄罗斯克里维亚境内的崖屋,伊朗卡帕多西亚的圆锥形住宅,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中的崖屋,都发挥过战斗堡垒的作用。 ·非洲尼罗河上有的深山峡谷之中的努巴人,每家都有一圆形住宅,是用一堵堵墙吧5 、6间房子连成首尾衔接一体的闭合圆圈,圈中央是房屋围成的院子,只有一个西欧啊口从外面通到院内。进入个房间唯一通道是一很深且贴进房内墙的坑。 ·多哥境内的塔姆贝尔马人住在有数座塔楼组成的堡垒式房子里。上下两层,下贮上居,塔楼间高强连接,易守难攻。 ·新西兰毛利人的村寨周围挖掘壕沟,修围墙,村寨叫”帕“,房子用坚固圆木建造,形状为方或长方形,屋顶为茅草铺盖而成的两面斜坡 二别有情趣的家园 毗邻而居的长屋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 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 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 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 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 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 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 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 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 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 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 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 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 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 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 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 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 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 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 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 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 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 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 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世界特色民居 一览

世界特色民居一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7312.html,/118685880.html 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圆锥形帐篷,顶端木棍呈放射状刺入天空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印尼婆罗洲萨丹脱拉亚人民居——马鞍形屋顶,高10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予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州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它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他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版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3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世界传统民居之精华篇

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 ——圆锥形帐篷,顶端木棍呈放射状刺入天空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印尼婆罗洲萨丹脱拉亚人民居 ——马鞍形屋顶,高10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予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州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它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他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版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3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意大利阿普利亚——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在意大利的阿普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山丘,连成一片就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观。它是用板岩一块块垒起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粘接剂,而是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托梁系统,仔细地分配受力而建成的。它们有的直接矗立在地面上,有的下面是方形的房屋,有的独立成形,有的几个圆锥连在一起。在圆锥的顶端通常有一个导锥形的收口,上面有小圆球或者十字架等叶尖装饰。圆锥的高度由房屋的重要性

中国典型民居简介

中国典型民居简介 一、江苏扬州民居特色 扬州民居以规整严谨的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规模宏大,栋宇鳞次。不论房屋大小,间、厢、披、廊等配置适当,比例均整。不论室内外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因地制宜布置庭园,使之达到观之者畅、居之者适的雅致人居环境。外观青砖黛瓦,清水磨砖门楼,雄浑古朴,与江南粉墙黛瓦,黑白相间,简约明显区别。屋面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具有韵律美感。内观,房与房、房与天井、庭院、火巷之间纵横深邃、互联通透,虚实相生。空间组合情调,变幻意境灵活有度,讲究效能。装修雕琢洗练大气、排列讲究对称和谐。在砌房造屋意识上讲究中轴贯穿,两厢对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房屋构架取三、五、七架,进深为三、五、七进单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风水意识。 二、安徽徽派民居特色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

世界建筑风格及其意义

世界建筑风格及其意义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如是云。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者。而江南的私家庭院、北方的四合院、岭南的土楼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伊斯兰: 伊斯兰建筑,西方称萨拉森建筑,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它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础,借鉴、吸收了两河流域、比利牛斯半岛以及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造型,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 欧洲: 欧洲小国林立,民族众多,造就了多彩的文明,其建筑风格的演变也自然更加多元化,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1、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古代建筑极盛高峰。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精)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 摘要: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生活、娱乐、防御于一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气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大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赣南围屋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接着,又来了新客。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他们住在围屋里,自称是“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即安全又能相互帮助,而且使中原的文化理念能继承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和方式。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今天的客家围屋已不再是客家人为保护自身所建立的居所,围屋内大多都已经不再住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客家围屋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俗称:“三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分布在江西靠近广东的那部分地区。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也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为村围。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集中的。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图1),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图2),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 2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