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 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品味诗歌的意象,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唱读,即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出重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三、背景介绍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他通过登高远眺看到秋色萧条,自己已入晚年,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深沉又不失铿锵的《登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1.听录音,体会情感。

2.生读

3.齐读

四、诗歌鉴赏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急:风很大,速度很快,刮到人们身上会有怎样的感受?冷!

天高:高天阔远,天在无限的延伸,地也在无限地延伸,诗人一人站在那茫茫的天地之间,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孤独。

猿啸哀:杜甫独在西南地区漂泊,对于西南地区的猿叫声,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听到如此的猿叫声心中倍感凄凉。

渚清:什么叫渚?水中的小片陆地为渚。四周皆为水,只有一块是陆地,诗人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

沙白:用一个冷色调的颜色来形容沙,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鸟飞回:回巢的鸟,这只鸟在急风之中,高天之下,伴随着阵阵猿叫声,在清渚和白沙之间寻找着自己回家的方向。作者又联想到自己孤单一人,看到这番景象更加悲从中来。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联很明显也是写景,写出了“落木”“长江”两种景物。

落木:就是“落叶”,落叶意味着秋天到了,秋天到了就说明这一年即将结束,作者作这首诗时已是55岁,他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到了秋

天,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短暂!

长江:滚滚而来,写出了生命的永久不息,写出了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短暂与不尽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人生命的短暂。

·前两联皆为写景,作者通过一系列描绘悲景的词,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一切景语皆情语”。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首先,我先解释几个词语。

1.作客:漂泊在外,客居他乡。

做客:去亲戚家拜访。

杜甫当时漂泊在外,故用“作客”。

2.百年:①一生;

②老年,晚年。

3.登台:是九月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之前介绍《登高》这首诗时说到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且是一家人去,地点在自己家乡。而此时的杜甫,一个人,在他乡,登台。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这句诗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我们一起找找。

①一悲→“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二悲→“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三悲→“作客”:客居他乡。

④四悲→“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五悲→“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六悲→“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七悲→“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八悲→“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这就是“八重悲”,这联及首联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诗语言极为凝练。·八重悲仅仅是因为作者独自在外吗?或者说是因为自己已入晚年且身体多病吗?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家。杜甫当时年事已高,无法为国家效力,看着战乱的国家却是无能为力。那么他心中的苦要如何消解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作者吟出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只能借酒消愁,可是为什么要新停浊酒杯呢?

→①作者自己身体多病,不能够多喝酒;

②“潦倒”,说明作者晚年在外的生活过得很贫困、很拮据。并没有多少钱用来买酒喝。

·杜甫在离家万里之地,没有一个好的社会背景,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更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心中的烦闷与悲伤也无法借酒浇下去,看着自己的国家危难,自己却无能无力。可以看出尾联写出了作者的愁苦与无奈。

五、艺术成就

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到这里,我们回头看看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1.对仗工整,四联皆为工整的对仗;

2.情景交融,把握意象对感情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搜集并积累杜甫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首联:风、天、猿、渚、沙、鸟

颔联:落木长江景

登高颈联:八重悲

尾联:愁苦无奈情

《登高》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我所带的高一、十九班的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唱出来。

2、讲析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

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就学而言,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登高》效果分析

《登高》作为七言律诗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魅力的方式就是朗诵。在指导学生朗诵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听录音、个读、齐读、吟唱的方式,逐步加深对《登高》的理解。在鉴赏这首诗歌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比如首联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学生看到的应是一幅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的美丽图画。他们绝不会想到鸟的意象具有孤独的意味。为此,应让他们读杜甫《旅夜抒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两句。才能懂得鸟这意象的诗韵。又如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学生看到“艰难”看到“潦倒”肯定想到诗人正为生活的艰

难而痛哭流涕。如果,仅仅根据学生的理解去范读的话,就违背了诗歌的意蕴了。为此,应先让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信心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但是不敢表达。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重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登高》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登高》评测练习

1. 文学常识填空

《登高》的教案

《登高》的教案 《登高》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

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

(完整版)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 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 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语文课文《登高》教学设计-word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教案 ——杜甫 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1分钟) 三、指导诵读(2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登高》杜甫-地教案设计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 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 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 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 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明确:万、常、多、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作者: ————————————————————————————————日期: ?

棉花姑娘 杏东小学韩亚颖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

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2、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 五、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上课前,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们会学小动物的叫声吗? 生:会。 师:那我说小动物的名字,你们用叫声来回答我,好吗? 生:好。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阔远, 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封丘一中袁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

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的感情 1、诗歌往往有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方才我们读了《登高》,谁来说一下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 2、结合意象品味情感 鉴赏诗歌离不开关注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③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凄凉,旷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六年级英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江都区樊川小学2015—2016学年春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本教材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总的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每个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能实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读音正确。 3.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5.养成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逐步培养语感。 6.能根据要求和情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某项任务,并促使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目标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材分析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单元,也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教学单元。本单元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如何帮助狮子脱离险境,最后两者变成好朋友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展开话题,并且引出本单元所要解决的副词用法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故事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取材巧妙,寓意深刻,语言的交际性和运用性较强,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忙和指导作用。 1. 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large, strong, quietly, loudly, sharp, weak。 2. 句型: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The lion asked sadly . The mouse said happily… 3. 语法:能初步感知副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形容词变为副词的一般规则 4. 语音:体会语音语调在句子中的变化。 5. 文化渗透:能够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 Unit 2 Good habits 本单元以讲述两位同学的生活习惯为主线,以记叙文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两位同学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每位同学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好的习惯或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坏的习惯。因此,本单元安排的教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的表述性较强。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多次出现了诸如sometimes, often, usually, never等表示频率的频度副词的用法。这对于学生讲述一件事情的发生次序及说明所做事情的频率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4:选修4-4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完整)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课程名称:语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课件: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是后面学生学习梯形面积计算以及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在《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两个专题中蕴含的割补法、增补法(分割、平移、旋转),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增长点在于利用旋转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根据一定的条件(平分高或边)利用分割与旋转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从教材编排上看,这个研究探究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利用实例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的生活中需要三角形面积计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内因。 2.研讨探究方法,这一阶段是隐含在教材当中的——教材中提出“怎

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形状上的比较,再根据它们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经验一起研讨即将采用的探究方法,这类似于成人在研究问题时的“研究方案”,目的:逐步的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方式:可以采用集体对比图形的特征,分组研讨探究方法。要求:尽量想象而不动学具。 3.动手操作体验转化。学生按照既定的方案独立动手实施。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拼”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拼”的方法,一种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重点让学生感知“两个三角形要完全相同”;一种是“利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分割旋转拼成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第二大类是“剪”:即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在三角形面积公式中÷2的道理,但是教材中没有介绍,我想原因是:编者要突出“转化”过程中“未知”与“已知”的顺序。 4.观察对比发现关系。这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教材中提出“拼成的平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课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第二课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第三课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桃花心木》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又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一个培育桃花心木苗的人不按规律给树苗浇水,锻炼树苗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参天大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受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 【学情分析】 1、目前的小学生深受长辈溺爱,挑剔攀比成风,缺乏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借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