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生产线新产品导入浅谈

SMT生产线新产品导入浅谈
SMT生产线新产品导入浅谈

SMT生产线新产品导入浅谈

【摘要】

由于缺乏SMT生产现场经验, 研发人员设计的PCB 进入试产环节时,经常发现各种问题影响生产效率或产品质量,甚至不能上线.很多SMT专家对可制造性设计,有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介绍.但是我们仍然悲哀的发现,科研产品向生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太多的“低级错误”.再改版再生产,不但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而且

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除了PCB可制造性设计问题,我们还经常发现其他诸多因素,比如:物料信息不清,工艺信息模糊,工艺更改信息传达不及时等等。这些因素,分别会造成如下问题:准备工作重复、生产频繁被中断、生产错误、返修、耽搁货期等,不但增加了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市场占有成本,同时影响产品质量,降低可靠性,延

长生产周期。

本文从SMT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归纳出SMT生产线新产品导入前期出现的常见问题,希望可以供给PCB设计工程师以作参考,能够在PCB设计时提前考虑。

同时也供生产线参考,预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问题并避免。

研发产品设计缺陷PCB的要求贴装元件及包装工艺信息生产相关文件

一、PCB设计注意事项

PCB工程师如果不清楚SMT 生产线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在他的设计中,就可能不会考虑PCB在生产线上流转所必须的设计元素。

一般而言,生产线是自动化生产线,PCB通过传送轨道进入生产设备。

简单讲,是丝印→贴片→回流三个主要工艺过程。

因为要适应设备的工作,现在把影响生产的PCB设计常见缺陷归纳如下:

1. PCB板尺寸

目前常见丝印机(以DEK丝印机为例),可以使用的最大网板外框是29英寸见方(736 mm *736mm),可以印刷的最大范围是510mm *508mm,通常的电子产品一般不会大于这个范围,都能满足。但是,丝印机的两个轨道,可以调节的最小间距是50 mm,所以PCB的一对长边最短不能小于50 mm.如果小于,就需要做成拼板,否则无法进入设备进行自动生产。

小于100mm的PCB,也建议做成拼板,拼板的尺寸最好为350mm以内,长宽比为3:2左右。拼板的连接和分离方式采用双面对刻V型槽(或断签)来实现。

要求刻槽尺寸精确,深度均匀。深度一般控制在板厚的1/3左右。

2.工艺边

SMT生产要求PCB至少有两条相对的平行边,距离边缘至少3mm(最好5mm)内不能排放表贴元器件,如不能满足,必须考虑在长边加工艺边。

这是基本的工艺要求,我们却经常发现客户提供的PCB不能满足要求。没有一对平行边,不能直接上生产线生产。有的PCB是“刀”型板,例如PCI卡,如果长边进轨道,容易掉板、卡板。如果改用短边进轨道,因为长边悬空,在进入回流焊过程中,容易发生形变,QFP,GBA等芯片的焊接可靠性下降。小小的工艺边,在生产中却有大作用。设计时稍作考虑,可解决大问题。

3. 表贴焊盘设计

⑴表贴焊盘上不能出现导通孔。

焊盘上有导通孔,在焊膏融化时,焊料会流进孔内,直接导致焊点焊锡量不足,造成焊点虚焊或元件立碑。另外,焊膏融化后,会经过导通孔流到PCB的另一面,给另一面的生产造成麻烦。应对方法是可以“移开”(图1),也可以是“塞孔”。

⑵QFP、SOP等元件焊盘设计的一般原则:

A焊盘中心距等于引脚中心距;

B单个焊盘引脚长度Y=T+B1+B2.(T:元件管脚脚趾长度;B1=B2:爬锡焊盘,一

般0.3~0.5mm).

设计中常见问题:B1过长,元件贴装后,BODY 下易桥接,检查不容易发现;B2

过短,不能形成弯月面,也不利于返修

设计注意事项:

0.8mm间距的SSOIC,TSOP,SQFP(公制),0.8mm间距的CQFP等封装形式芯

片存在公英制累积误差,严重时会达到半个焊盘。

⑶BGA 焊盘的设计的一般原则:

A 焊盘直径通常小于焊球直径,一般是焊球的75%-80%。

B PBGA基板上的焊盘和PCB上的焊盘直径相同

C CBGA的焊盘设计要保证钢网开口后焊膏量不小于0.08立方毫米。

设计注意事项:

每一个焊球采用单独焊盘,并严格要求大小均匀一致,保证引出线良好的阻焊。这样保证元件焊接均匀,不虚焊,不桥接。我们曾装联过一排焊球的焊盘设计成一体的元件,返修多次都不成功。也经常发现有的BGA 焊盘阻焊不够良好,焊盘大小不一,有的是水滴状焊盘,造成焊接效果不太理想。

BGA焊盘表面处理方式要保证表面的平整度,保证BGA焊球在PCB上良好的共面性。由于元件受热会发生形变,经过回流炉后,外形较大的BGA 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草帽”现象,严重时会导致个别焊点不良。没有良好的共面性会增加这

种缺陷的发生几率。

焊盘不能过大或过小。设计者为了在焊盘间布线,减小焊盘直径;有的设计者为了保证足够大的电流,增大焊盘的直径。这时,忽略了SMT可以实现的工艺极

限。元件的装联不只是元件贴装的准确对位,还涉及钢网焊膏的脱模,焊膏在回流炉内的坍塌,元件的变形、氧化等。批量生产的可重复性,不能满足无限接近的两个焊点都能成功的形成。目前SMT行业,可以保证0.2mm间距的焊点能够稳定的生产,小于这个数量级的焊点,从PCB工艺,到焊膏及网板的工艺,

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成熟稳定的方案。

⑷CHIP元件焊盘设计缺陷经常是焊盘间距不合适:相距太远或太近。相距太远,容易虚焊或立碑,严重时元件不能连接到两个焊盘上。如果相距太近,容易导致桥接,或是元件端头超出焊盘面。IPC-A-610D认为是缺陷,不可接受。0402,0603,0805封装的元件焊盘设计缺陷比较常见。0402的焊盘间距是0.45 mm比较理想。我们的一个客户,焊盘曾经有过0.28 mm的间距,生产后元件大量缺少焊锡,不得不大量的手工补装。也有的客户0402焊盘设计到0.68 mm,我们只能在制作钢网时适当调整,希望不会有太多的立碑现象。

以下焊盘标准供参照:

IPC-SM-782 CHIPSMT焊盘标准:

⑸元件之间的最小电气间隙

IPC-2221-6.3 电气间隙指各层上导体之间只有可能应该最大化的距离。导体之间,导电图形之间,层间距离(Z轴)以及导电的材料(例如导电的

标记或装配零件)与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查阅IPC-2221-

表6-1 导体电气间距)

PCB 设计时,尽可能的大于表6-1要求的最小的距离。板面的设计对于与高阻抗或高压电路相关的外层导体区域应该优先考虑给以最大的间距。这会使因湿气凝结或高湿度引起的漏电问题减至最小。

有的设计者疏忽了最小电气间隙的要求,元件设计过于集中,装联时已经很容易桥接了,更不必说后期运行中的环境影响带来的质量问题了。

PCB设计除了以上诸多因素,还要注意元器件的整体布局。比如大器件局部热容量的考虑,返修空间的考虑,可调解元件的位置安排,波峰焊和回流焊对元件方向的要求,便于检查元器件的方向排列,等等。

4 参考点(MARK)

在丝印和贴片工序,需要对PCB精确定位。例如,SIPLACE D3 贴片机的贴片精度是±22?m, ±0.05?@ 3σ。设备的定位以参考点为基准,MARK 有很好的一致性,才能保证产品能够准确的、顺畅的生产。我们在生产实践中,经常碰到有的参考点不够理想,生产线被迫频繁停机。增加生产周期,同时造成物料的损失,降低产品质量。甚至有的PCB没有设计参考点,生产的精度大大的下降。

参考点设计,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⑴. 参考点的外型:最好为直径为1-1.5mm的圆点. 参考点一定是镀金属层的实

心亮光点,切勿被阻焊膜封住。

⑵. 参考点的位置:最好位于PCB板的斜对角,且与板边缘有5mm以上的距离,

周围3mm以内无其他过孔等光亮点的干扰。

⑶. 参考点的数量:2个以上,外型最好相同。如果是拼板,最好每个独立的单

板上都有2个参考点。

⑷.若为双面表贴,正反面均需按上述要求加参考点。

5 丝印层设计

PCB的丝印层,标明元件名称,位置,方向。

常见问题:

⑴,位号混乱,大小不一,或者一个焊盘附近有几个位号,不知应该是哪个

位号。

⑵,位号或丝印框印在焊盘上,影响焊盘上锡。

⑶,另外,对于BGA ,CSP,QFN等元件检查,参照丝印框比较直观。如果

丝印框偏移,当元件安装不正时,不容易发现。

⑷,有方向元件的方向标识不明确,或者没有标识。例如:通常PCB上钽电容标识端代表元件正极;二极管,电解电容,LED标识端代表元件负极。但是,有的设计者不管钽电容还是二极管,标示端均代表正极,并且不做极性说明,造成焊接反向。良好的设计是:有极性元件用“+” 或“-”标明。引线封装元件用1、

5、10等标明管脚;BGA 用A,B,C,……1,2,3, ……相互配合标明阵列。

⑸,元件的极性和方向标识在元件的BODY 下面。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后期的检查。生产后,●、▲等标识被元件遮挡,元件安装后看不到。检查人员工作

起来不方便。

⑹,元件应该安装在A面,设计者却把丝印层画在了B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背板的连接器上。或者是与主板相配合的小功能板的插座。因为焊接在错误的一面,造成成千上万的连接器焊接的返修。

⑺,无方向元件在PCB 上标出方向。例如:电感、复位键、无极性电容、单排针、双排针等。特别提醒,排阻一般没有方向。我们经常发现PCB标示了方向,和设计者确认时,回答不要求方向。但是,偶尔有的产品,排阻没有标注

方向,可是却有方向要求。

二、物料发放问题

在新产品投产中,物料的控制,至关重要。准确的物料控制,能提前扫清后续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生产过程被中断,常常因为物料问题。一个新产品投产前,物料发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损伤、氧化及处理

物料入厂,需要检验工序,物料总会有异常现象。

常见损伤包括PCB磕角、分层,翘曲;密间距芯片管腿变形;BGA焊球缺失。

器件氧化也容易发生,有时不容易检出。由于元件表面镀层不同,元件的外观也会不同。有的器件看起来光泽度很好,但是已经氧化了。当焊接不良查找原因时,

才发现是元件氧化,此时为时已晚。

对于氧化器件,受潮器件,必要时需要处理。氧化器件的浸锡,打磨;受潮器件、PCB的烘干,都是SMT生产线需要执行的控制手段

2.物料信息和工艺文件不符合

初次生产的产品,小批量试产产品,经常出现物料信息和工艺文件不符合的现象。和工艺要求相比,所提供物料封装不对,种类或多或少,物料名称配错,单机数量配错。这些问题,要求库房人员发料前发现,才能保证生产过程流畅,

高效率。

3. 元件包装不理想。

SMT生产线是自动化生产线,对物料包装有固定的要求。盘装元件需要料盘做载体供料;编带元件需要连续不断的供料。料带前端要求一定长度的空白料带配合上料器。有的客户不了解设备的要求,盘装元件不提供料盘,编带剪成数段。

造成无法上机生产。

元件的包装除了配合设备上料、便于运输,当然还起到保护元件不被氧化、不受潮和防静电的作用。电子元器件有的静电敏感度很高,甚至不能耐受十几伏的静电压。PCB和BGA如果受潮,焊接过程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建议客户最好采用原包装,特别是重要芯片。如果由于物料检验原因需要拆封,那么检验后必须马上抽真空包装,或者尽快安排投产。

三、提供相关文件包括:

1生产装联说明

特殊工艺要求提前说明。有的设计者的习惯和业内通常的规范不同,在生产前需要明示,避免生产错误。以下情况如果没有说明,常常导致生产错误:l 插件不安装在丝印所在面(元件面)时;

l PCB上二极管标识端不代表负极时;

l 排阻有方向时;

l 元件高度有要求时

l 元件不能耐受回流炉的高温时;

l 再次投单产品,有更改时。

当然,不止这些。不同于常规工艺流程的要求,都需要生产前提出。

2电子档贴片位置清单(BOM)

此文件至少包括:物料名称,封装,单机用量,位号.SMT生产线以此为核心文件编制工艺文件及生产程序.客户最好采用此文件(BOM)发料.如果发料单是其他格式,请保证包含信息与BOM严格一致.如果有代用料等不同信息,需要提前指出。

经常出现问题:

l BOM不是电子文档。生产准备浪费工时,手工输入信息,增加了出错的概

率;

l BOM是PART LIST 格式,或合并过位号。文件转换不匹配,需要手工整

理,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l 代用物料不通知。进入生产环节后发现封装不对,物料不对,需要改变生产程序,中断生产线生产,降低生产效率。例如,用0805的代用1206的,程序要改,用窄体封装的SOP代用宽体的,等等。

3电子档贴片元器件中心坐标文件

此文件至少包括:位号,X坐标,Y坐标,角度,BOT(TOP).

经常发现问题:

l 客户提供的是第一管脚坐标.或个别元件是第一脚坐标,造成元件贴偏,物料丢失。甚至重叠的物料损坏,物料丢失。甚至伤害设备。

4 GERBER文件丝印图。

此文件至少包括:正反面的丝印层,焊盘层.机械层.如果不需要制作网板,PDF的丝

印层也可.

经常发现问题:

l PCB到厂后发现是拼板,生产准备程序时提供给SMT工程师的却是单板文件。有的设备形成拼板程序比较快捷,然而有的设备却有点麻烦,如果在马上要生产了才刚刚发现要生成拼板程序,可能要影响生产进度了;

l 丝印位号没有调整,GERBER 文件的位号混乱;

l 表贴元件的焊盘没有设计在焊盘层里,导致网板开孔时少开。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接地焊盘,屏蔽框焊盘设计。有时个别焊盘设计到线路层里。

以上是笔者在SMT工作中,新产品导入过程中曾困扰、影响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最终可靠性的诸多因素。介绍给同行,希望能有所借鉴。关于可靠性设计、可测试型设计(即DFX)等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涉猎,希望有机会与业内人士交流探讨。当然,由于本人学识及工作经验有限,所及必有局限和疏漏,竭诚

欢迎本行业专家前辈批评指正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方案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方案 1.2 印刷机 与贴片机的情况不同,印刷机的厂商要少许多,主要有美国的MPM、英国的DEK、日本的Minami、Hitachi、德国的EKRA,特别是MPM与DEK,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还是市场占有率来看,都是印刷机市场当中的领先者。印刷机可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半自动不能与其他SMT设备连接,需要人为干预(例如传送板子),但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仅相当于全自动机型的1/10~1/5),适合科研院所使用,典型机型DEK的248。全自动印刷机可连进SMT生产线里,无须人为干预,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如英国DEK公司的DEK265 INFINITY型印刷机就是一种具有伺服压力控制系统的全自动印刷机。印刷参数可用计算机数字化设置,丝网和基板的标记可用其视觉系统自动识别对准,其印刷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04mm、印刷循环周期为8秒。其他较典型机型有MPM的UP3000系列、Minami的MK系列、EKRA的X5。 需要指出,在传统的焊膏印刷过程中,影响印刷效果的最大变量之一是放置在模板上的焊膏品质不断地变化;焊膏中助焊剂的蒸发;焊剂中的低沸点溶剂的蒸发;锡球在开放的环境中氧化及焊膏在印刷暂停时可印性变差等。另外,随着焊膏的使用,刮刀推动的焊膏量减少,从而引起漏印,或者由于过多的焊膏粘在刮刀上而引起网孔不能完全填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焊膏放在一个容器里,采用自动焊膏涂敷系统,就可以保证焊膏适时适量地加到模板上。另外,使用带有涂敷系统的容器还可减少焊膏在操作者面前的暴露程度,并且使设备和其它工具尽量保持干净。目前MPM和DEK公司都开始采用这一新技术,MPM称之为“流变泵”,DEK称之为“ProFlow”。 1.3 回流焊炉 回流焊接设备正向着高效、多功能、智能化发展,其中有具有独特的多喷口气流控制的回流焊炉、带氮气保护的回流焊炉、带局部强制冷却的回流焊炉、可以监测元器件温度的回流焊

SMT生产线工艺流程

SMT生产线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SMT生产线所有工作站人员规范佩戴防静电手环、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 一、物料存储: 1.静电敏感元件、湿度敏感元件,依据《ESD防护管理程序》、《湿敏元件管理程序》存放并记录。 2.每瓶锡膏贴上《锡膏标示单》存放于冰箱,每天点检一次冰箱内温度(要求0~10℃)。 二、印刷锡膏: 1.锡膏: a.回温:从冰箱取出编号最小的锡膏(先进先出原则),填写回温时间,取出时为开始时间, 两小时后为结束时间。放置回温盒中,室温下自然升温两小时。 b.搅拌:待回温时间结束,锡膏放入搅拌机内,搅拌2分钟。 c.使用:①.IPQC确认回温时间合格后方可作业。 ②.开封后使用寿命为24小时。若不使用,则收纳于瓶内封盖冷藏。 ③.钢网上锡膏超过30分钟未使用,则收纳于瓶内封盖。 ④.环境要求:温度22~28℃,湿度45~65%。 2.钢网: a.张力测量:每次用前进行测量五个位置的张力值并记录,小于30N/cm2时及时知会负责人处理。 依据《钢网管制作用办法》。 b.清洗:①.使用前/后,用无尘擦拭纸、丙醇清洗钢网面和底层,气枪吹除网孔异物。 ②.印刷过程中,每印刷十片电路板或者印刷品质有缺陷时,立刻清洗。 ③.依据《钢网清洗作用办法》、《印刷品质检验标准书》 3.半自动印刷机调试: a.组装:确认电路板符合订单机种→固定电路板于印刷机作业台→钢网开口对准电路板各焊盘后 锁固→启功钢网往下移动并与电路板完成贴合时,紧固调节转盘。 b.锡膏量调试:①.倒入锡膏于钢网上,手动控制刮刀来回均匀锡膏,逐步增加锡膏量,覆盖电路 板所有焊盘,且刮刀两端有锡膏溢出。 ②.刮刀刮除后,钢网面若残留有锡膏,调整刮刀压力,使其刮除残留的锡膏。 c.锡膏厚度确认:①.锡膏测厚仪测量电路板五个区域的锡膏厚度。 ②.厚度标准:下限=钢网厚度减0.01mm,上限=钢网厚度加0.045mm。 ③.依据《锡膏测厚仪作业标准书》 d.印刷品质检查:操作员检查每片加工产品,若出现毛刺、连锡、少锡、漏印现象,及时清洗网 孔、增加钢网上的锡膏量。 1/3 三、贴片机贴片: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方案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方案 SMT大概流程配置线: 供给机+ 印刷机+ 高速贴片机+ 多功能贴片机+ 回流炉+ 收纳机 SMT设备:贴片机的选择最为关键 一般SMT生产工艺包括焊膏印刷、贴片和回流焊三个步骤,所以要组成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必然包括实施上述工艺步骤的设备:印刷机、贴片机和回流焊炉。特别是贴片机,往往会占到整条生产线投资的70%以上,所以贴片机的选择最为关键。 1.贴片机 分类 目前生产贴片机的厂家众多,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按规模和速度大致可分为大型高速机(俗称“高档机”)和中型中速机(俗称“中档机”),其他还有小型贴片机和半自动/手动贴片机。一部大型机的价格一般为中型机的3倍至4倍。生产大型高速贴片机的厂商主要有Panasonic、Siemens、Fuji、Universal、Assembleo n、Hitachi等;生产中型中速贴片机的厂商主要有Juki、Yamaha、Samsung、Mirae、Mydata等。其中Panasonic、Siemens、Fuji贴片机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号称贴片机市场的“三驾马车”。 无论对于大型机厂商还是对中型机厂商来说,所推荐的SMT生产线一般由2台贴片机组成:一台片式Chip元件贴片机(俗称高速贴片机)和一台IC元件贴片机(俗称高精度贴片机),这样各司其责,有利于贴片机发挥出最高的贴片效率。但现在情况正发生着改变,由于很多商都推出了多功能贴片机,使SMT生产线只有一台贴片机成为可能。一台多功能贴片机在保持较高贴片速度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所有元件的贴装,减少了投资,这种贴片机颇受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的青睐。 典型机型有Siemens的F5系列、Panasonic的MSF等。结构 目前贴片机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动臂式(又称“拱架式”)、复合式、转塔式和大型平行系统。 动臂式机器是最传统的贴片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精度,适用于大部分元件,高精度机器一般都是这种类型,但其速度无法与复合式、转塔式和大型平行系统相比。动臂式机器分为单臂式和多臂式,单臂式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现在仍然使用的多功能贴片机。在单臂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臂式贴片机可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如美国Universal公司的GSM2贴片机就有两个动臂安装头,可交替对一块PCB进行安装。动臂式机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贴片机厂商均推出了采用这一结构的高精度贴片机和中速贴片机,例如环球公司的GSM系列、A ssembleon公司的ACM、Hitachi公司的TIM-X、Fuji公司的QP-341E和XP系

SMT车间如何规划

SMT车间如何规划! 于在工厂开始投产后才发现有些区域事前没有规划好,需要重新进行调整,造成人力、财力和宝贵的生产时间的浪费。 因此,事前做好SMT工厂的布局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新建SMT工厂的企业,由于没有SMT工厂布局的经验,对需要注意的要素不是很清楚,如果在投产后才发现布局中的问题点,会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在做SMT工厂的布局时,究竟要注意哪些事项,提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就结合我们开展工作的实际案例,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 规划的SMT生产线配置 客户近期规划是新上两条相同的SMT生产线,具体设备配置(见图1)及设备尺寸如下:根据图1可知,生产线中设备最大宽度是1.71米,所有设备的长度总和是13.6米,今后的规划会再增加一条生产线(线体设备配置情况相上)。 车间现状 车间长度是36米,宽度是12米,面积为432平方米,位于工厂的一楼。目前车间地面为普通地面,且没有建立起防静电系统,满足不了SMT车间的防静电要求,但有两个导电接地端子,后续可以建立起SMT车间的防静电系统。另外,车间内没有空调和加湿器,无法满足SMT车间对温湿度控制的要求。车间内有抽风系统,可以满足回焊炉等设备的要求。车间内电力充足,能够满足车间内所有设备的电力需求。整个车间有两个出入口,都可以满足作为设备、半成品和原材料通道的要求。专门的物料仓库在另外的一个车间,此次不需进行规划。车间内照明情况良好,能够满足SMT车间内所有工位的照明亮度要求。整个车间布局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客户的要求 1、对目前新搬入的生产线以及相关辅助工具、区域进行定位; 2、整个车间能够满足未来三条生产线的架设和生产要求,不需对规划区进行重新调整; 3、将每条生产线的起始位置尽量保持一致,使整个车间整齐有序地排列三条生产线。 课题分析 针对该客户的要求,我们首先分析了怎样进行生产线定位;而在定位生产线之前,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 1、SMT设备应避开立柱并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为设备装好物料后至少可以通过一辆送料车; 2、SMT设备外框需用斑马线进行划分,斑马线与设备的间距为设备装好物料后向外延伸50公分以上; 3、两条生产线最佳间距为外框之间相隔1.2米以上; 4、线尾一般规划一个检查返修区域,质检人员可在线尾区域进行抽检。 根据以上考虑,每条生产线的长度至少应在13.6米以上(不考虑线尾维修区、抽检区和线头看板区的情况下),宽度应在2.7米以上(贴片机为两面上料),具体如图3所示。 因此,生产线在车间的大致定位考虑如图4所示。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方案!完整版_SMT贴片生产线选择

“量体裁衣”合理配置SMT生产线 SMT发展非常迅猛。进入20世纪80年代SMT技术已成为国际上最热门的新一代电子组装技术,被誉为电子组装技术一次革命。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目前SM T生产线的保有量不下上万条,是名副其实的SMT生产大国。但由于SMT投资大、技术性强,对于很多初涉这一领域的国内企业来说,面对型号众多的SMT生产设备如何选型建线,仍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工作。1 SMT设备中贴片机的选择最为关键一般SMT生产工艺包括焊膏印刷、贴片和回流焊3个步骤,所以要组成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必然包括实施上述工艺步骤的设备。特别是贴片机,往往会占到整条生产线投资的60%以上,所以贴片机的选择最为关键。1.1 贴片机 (1)贴片机分类 目前生产贴片机的厂家众多,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按规模和速度大致可分为大型高速机(俗称“高档机”和中型中速机(俗称“中档机”),其他还有小型贴片机和半自动/手动贴片机。一部大型机的价格一般为中型机的3-4倍。生产大型高速贴片机的厂商主要有Panasonic、Siemens、F呻、Universal、Assembleon(安必昂)、Hitachi(原三洋)等;生产中型中速贴片机的厂商主要有Juki、Yamaha、Samsung、Mirae、Mydat a等。其中Panasonic、Siemens、Fuji贴片机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号称贴片机市场的“三驾马车”。

无论对于大型机厂商还是对中型机厂商来说,所推荐的SMT生产线一般由2台贴片机组成:一台片式Chip元件贴片机(俗称高速贴片机)和一台IC元件贴片机(俗称高精度贴片机),这样各司其责,有利于贴片机发挥出最高的贴片效率。但现在情况正发生着改变,由于很多厂商都推出了多功能贴片机,使SMT生产线只有一台贴片机成为可能。一台多功能贴片机在保持较高贴片速度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所有元件的贴装,减少了投资,这种贴片机颇受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的青睐。典型机型有Siemens的P 5系列、Panasonic的MSF。 (2)贴片机结构 目前贴片机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动臂式(又称“拱架式”)、复合式、转塔式和大型平行系统。 动臂式机器是最传统的贴片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精度,适用于大部分元件,高精度机器一般都是这种类型,但其速度无法与其它类型相比。不过元件排列越来越集中在有源部件上,比如有引线的QFP(Quad flat package,四边扁平封装器件)和B GA(Ball grid darray,球栅阵列器件),安装精度对高产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复合式、转盘式和大型平行系统一般不适用于这种类型的元件安装。动臂式机器分为单臂式和多臂式,单臂式是最早先发展起来的现在仍然使用的多功能贴片机。在单臂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臂式贴片机可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如美国Universal公司的GSM2贴片机就有两个动臂安装头,可交替对一块PCB进行安装。动臂式机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贴片机厂商均推出了采用这一结构的高精度贴片机和中速贴片机,例如Universal公司的GSM系列、Assembleon公司的ACM、Hitachi公司的TIM-X、Fuji

SMT生产线经典配置

一、普通SMT全自动线: 上板机L+Printer+(接驳台C+SPI+返修台Rw)+Mounter+(接驳台+AOI+返修台)+Reflow+(接驳台+AOI+返修台) 实现生产自动化,必须投入全自动印刷机--自动校准、印刷; 实现PCB物流自动化,必须投入自动上、下板机--批量装载、收集;实现PCBA检测自动化,必须投入在线检测设备--SPI/AOI+缓冲返修机; 二、节能SMT全自动线: 1、两SMT线共享回流焊(省1台炉、炉省一半耗电、省一半QC人员):回流焊:共用双轨(PCB吸热差异大-双速,省1台单轨省电45%); 2合1设备:炉前增加1台,免人工搬运,省人、高效且质量稳定;若用双轨连线AOI,炉前炉后省单轨AOI各1台; 若偏工业类PCBA-SMT产线,建议用双轨、双速回流焊。 2、3至5线共享回流焊(省N-1台炉、炉用1/N电、用1/N-AOI或QC人员):回流焊:双轨(PCB吸热差异大-双速,3-5线共享Reflow用电仅20-35%); 3/5合1设备:炉前加1台专用传送设备,省人、高效且质量稳定;若用双轨连线AOI,炉前炉后各省单轨连线AOI2-4台;典型FPC-SMT全自动生产线。

平移2合1范例(CycleTime足够>40Sec/线:用平移机或移栽机): 转角2合1范例(CycleTime节奏<30Sec/线:用转角机): A.普通双轨SMT线: 上板机+Printer+(接驳台+SPI+返修台)+Mounter+(接驳台+AOI+返修台)+Reflow+(接驳台+AOI+返修台) 高效率:实贴速度>20万件/CPH,用于消费类PCBA-SMT大批量生产; 贴片机因品牌型号异组合不同;只要速度平衡:印刷机、回流焊、SPI/AOI各工位各用1台,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高品质、少人员:实现生产、物流、检测全自动化。投入非常规接驳实现高效生产;投入缓冲储存设备实现异常状况成组批量处理;前提一硬件自动化:1条产线或几条产线至多用1全职操作工程师兼操作员; 无人化:现场无固定岗位操作人员。多线联网,MES实时数据收集、实时处理,物料物流状态实时盘点,设备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异常实时反馈、实时实地迅速处理;前提二软件智能化:1条产线或几条产线至多用1全职操作工程师兼操作员;编程、生产、物流、计划、故障维护,中央实时操控。 节能双轨Dual-Lane/4RailsSMT线: B.典型LED-SMT全自动生产线; 三轨共线Tri-Lane/4Rails理论上硬件具备,只欠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