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单选和判断(特别重要)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单选和判断(特别重要)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单选和判断(特别重要)

第1 次作业

1.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

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 兴

B. 观

C. 群

D. 怨

2.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

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孔子“兴观群怨”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司空图“韵味”说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 诗教

B. 仁教

C. 礼教

D. 德教

5.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 仁学

B. 礼学

C. 诗学

D. 义学

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教

7.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 认识

B. 表现

C. 娱乐

D. 教化

8.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9.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

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

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

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12.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

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13. 《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习

B. 质

C. 识

D. 力

14.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

原则有“六义”,即:一则()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A. 情深

B. 情真

C. 情浓

D. 情远

15.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

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 通变

B. 高远

C. 情致

D. 美善

二、判断题

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

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A. 错误 B. 正确

2.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A. 错误 B. 正确

3.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

“仁学”。 A. 错误 B. 正确

4.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

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A. 错误 B. 正确

5.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

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A. 错误

B. 正确

7.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薰”,即文艺

作品通过向接受者展现“他境界”而培养接受者创造力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8.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浸”,是就文

艺的情绪感染作用而言的。 A. 错误 B. 正确

9.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刺”,指的是

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10.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提”,实质

上,就是审美心理学所说的“移情”。 A. 错误 B. 正确

1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

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A. 错误

B. 正确

12.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首先,它鲜明

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1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

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A. 错误 B. 正确

14.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A. 错误

B. 正确

15. 庄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A. 错误 B. 正确

16. 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A. 错误 B. 正确

17. 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

A. 错误

B. 正确

18. 庄子的文艺观,实际是散布与涵泳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的。 A. 错误 B. 正确

19.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A. 错误 B. 正确

20.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一词原

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A. 错误 B. 正确

第2 次作业

一、判断题

1. 《沧浪诗话》被奉为宋代诗话之巨制,更堪称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诗话代表作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2.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

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3. 以“诗话”的形式评论诗歌、阐述诗歌理论是从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始,但到严羽才形

成巅峰。 A. 错误 B. 正确

4. 通过对《史记》和《水浒传》两个代表性文本的比较,金圣叹提出了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

性上的根本不同,即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A. 错误 B. 正确

5.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

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6.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外”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

表面意义之外所蕴含的意味,这种意味往往是一种只可以意会却不可以言传的“大意”。

A. 错误

B. 正确

7. 金圣叹认为,在史传中,“文”是目的,“事”是手段,“文”是为记“事”服务的。

A. 错误

B. 正确

8.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诗法”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错误 B. 正确

9. 叶燮认为,诗作的产生不过是外界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的“才”、“胆”、“识”、

“力”有机结合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10.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

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

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A. 错误 B. 正确

11. 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心,叶燮的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才、胆、识、

力”说)、创作对象论(“理、事、情”说)和创作方法论(“师法自然”说)。

A. 错误

B. 正确

12. 简单地说,“韵味”首先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 A. 错误 B. 正

13.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

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

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A. 错误 B. 正确

14.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外”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所

表达的意义。这是诗歌直接呈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感知的东西。 A. 错误 B. 正确15.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A. 错误

B. 正确

16. 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就是我们通常简单称谓的“韵味”说,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A. 错误

B. 正确

17.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诗法”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错误 B. 正确

18.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

个性化创作主张。 A. 错误 B. 正确

19. 严羽毕生“先儒而后佛老”,在诗歌创作上以魏晋乃至盛唐为法,酷好临摹王维和杜甫

的诗,对诗歌创作与欣赏皆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其诗论成就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专

著《沧浪诗话》中。 A. 错误 B. 正确

20. 叶燮认为,诗作的产生不过是外界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的“才”、“胆”、“识”、

“力”有机结合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21.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

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

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A. 错误 B. 正确

22. “韵味”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内”与“韵外”是不可分割的有

机整体,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涵化,“韵外”是基础,“韵内”为升华。

A. 错误

B. 正确

23.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A. 错误

B. 正确

24. 金圣叹提出小说情节的犯中求避问题。小说情节的“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常要

遇到的技巧问题之一,所谓“犯”,就是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避”,则是指避免情节、

人物的重复与雷同。 A. 错误 B. 正确

25. 金圣叹认为,在小说中,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

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A. 余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2.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

方法论。下面属于主体论范畴。

A. “才、胆、识、力”说

B. “理、事、情”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3.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庄子》、《史记》、《杜工

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 《屈原》

B. 《离骚》

C. 《九歌》

D. 《九辩》

4.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 滋味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5. 《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喻诗。

A. 禅

B. 儒

C. 释

D. 道

6.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辨

B. 诗体

C. 诗法

D. 诗评

7.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

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A. 求美

B. 求实

C. 求深

D. 求象

8. “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

处于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 支配和协领

C. 从属和边缘

D. 核心和主宰

9. 叶燮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

是“才胆识力”中的。

A. “识”

B. “胆”

C. “才”

D. “力”

10.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 直觉的

B. 诗意的

C. 意象的

D. 想象的

11.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

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 “理、事、情”说

B. “才、胆、识、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12. 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A. 明清

B. 宋

C. 唐

D. 汉

13.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

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方法论范畴。

A. “师法自然”说

B. “才、胆、识、力”说

C. “理、事、情”说

D. “妙造自然”说

第4次作业

一、判断题

1.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A. 错误

B. 正确

2. 如果我们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

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 错误 B. 正确

3. 弗洛伊德提出了在他看来是可靠而有效地弄清艺术家的意图的批评方法──心理分析

法。运用心理分析的批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作品”来揭示艺术家的意图。

A. 错误

B. 正确

4.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这里所说的“结构”与现代意义上的“结构”是一样

的。

5.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可用一句话作概括表述:艺

术是艺术家未满足的欲望的幻想性实现。 A. 错误 B. 正确

6. 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么毫无疑问,它必

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7.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共一千一百行,分为四章,其中第三章论悲剧、喜

剧和长篇叙事诗等主要诗体,在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

A. 错误

B. 正确

8. 接受美学是在反思和批判过去的文艺上的社会本体论、作家中心论、形式自足论等过程

中展示出自己的鲜明特色的。 A. 错误 B. 正确

9. 泰纳认为构成艺术品“原素”的,在“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

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A. 错误 B. 正确

10. 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

纳深受其影响,其《艺术哲学》表达了他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发掘梳理艺术

史料的心路历程。 A. 错误 B. 正确

11. 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

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A. 错误 B. 正确12. 俄国形式主义声称,文学作品是无关于社会、作家乃至于读者的独立自足体,认为文学

的“文学性”或“艺术性”仅仅在于它的形式,在于它的语言的审美化、陌生化编排组织。

A. 错误

B. 正确

13. 教材中对黑格尔关于悲剧性质的认识或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如下概括表述:悲剧就是

恶与恶的冲突和斗争。 A. 错误 B. 正确

14.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A. 错误 B. 正确

15. 鲁迅先生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骘自生,

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

为世楷式。” A. 错误 B. 正确

16. 在思想渊源上,接受美学受到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和美学、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

尔的阐释学的有力启示与推动,同时俄国的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学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

主义等等,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17. 布瓦洛所指的“自然”,不是指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

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也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18.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突出美的形式性,宣扬美对

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 错误 B. 正确

19.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这里所说的“结构”与现代意义上的“结构”是一

样的。 A. 错误 B. 正确

20. 简单地讲,黑格尔所说的谓悲剧冲突,就是此一“普遍永恒的力量”与彼一“普遍永恒

的力量”之间的相互斗争。 A. 错误 B. 正确

21.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集中体现于《人间词话》

中。 A. 错误 B. 正确

22.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

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A. 错误 B. 正确

23. 泰纳谈道,一个艺术家的生平通常可以分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年期与成熟期”,

亦为“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落的时期”。

A. 错误

B. 正确

24.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引申了出他的这样的论断,艺术不可分类。

A. 错误

B. 正确

25. 教材中对黑格尔关于悲剧性质的认识或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如下概括表述:悲剧就是

恶与恶的冲突和斗争。 A. 错误 B. 正确

26. 伊瑟尔与姚斯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 错误 B. 正确

27. 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

纳深受其影响,其《艺术哲学》表达了他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发掘梳理艺术

史料的心路历程。 A. 错误 B. 正确

28.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引申了出他的这样的论断,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同一。

A. 错误

B. 正确

29. 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

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A. 错误 B. 正确30.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指出,可以将“虚构性”、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31.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

融。

32. 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么毫无疑问,它必

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33. 李渔在《词曲部·词采第二》中特辟“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四

个专题来详细论述曲文的通俗性问题,其中,“贵显浅”具有提纲挈领和统帅其他三项的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1.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

的东西”。 A. 感性 B. 理性 C. 科学性 D. 目的性

2. 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A. 《诗的艺术》

B. 《判断力批判》

C. 《美学》

D. 《诗学》

3.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宣扬美对生活苦

难的解脱性。

A. 突出美的形式性

B. 强调美的教育性

C. 突出美的社会作用

D. 强调美的政治性

4. 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

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

所指的是。 A. 词采 B. 结构 C. 情节 D. 格局

5.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黑格尔的《美学》

6. “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 A. 地域的范围 B. 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C. 诗歌的内涵

D. 诗人的精神情怀

7. 康德的审美鉴赏理论除了从质、量、关系还有等四个方面进行逻辑推理。

A. 情状

B. 形状

C. 状况

D. 环境

8.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

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泰纳伊瑟尔韦勒克拉封丹

9.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

要有,“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

B. 伏笔

C. 冲突

D. “机趣”

10.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

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 形象

B. 画面

C. 声音

D. 历史

11. 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

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 《宋元戏曲考》

B. 《屈子之文学精神》

C. 《文学小言》

D. 《人间词话》

12.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之手。

A. 布瓦洛

B. 圣·艾弗蒙

C. 康德

D. 黑格尔

13. 博学多才,著述丰厚,在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卓越的建

树,现存著作主要有《逻辑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古代“最博学的人”是

。 A. 亚里士多德 B. 布瓦洛 C. 贺拉斯 D. 柏拉图

14. 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

他看来,“”(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 美

B. 模仿

C. 表现

D. 形状

15.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 理性意识

B. 无意识

C. 感性意识

D. 潜意识

16.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

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 形象

B. 画面

C. 声音

D. 历史

17. 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

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 克罗齐

B. 康德

C. 黑格尔

D. 泰纳

18.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

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 悲剧

B. 喜剧

C. 正剧

D. 悲喜剧

A. 康德

B. 黑格尔

C. 泰纳

D. 克罗齐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 ,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 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 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 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 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 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 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 之音;“与天和者” 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 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虚静”说揭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超功利的,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 “情志统一”说: 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情志统一”说进一 步发展了荀子以来的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来诗歌通过抒情来达志的特点,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讽谏”说: 出自《毛诗序》,“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中包含劝说的意思,这是批评时政、揭露弊端的观点,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言之者无罪”,包含一定的民主因

古代文论B加资料答案 作用不大分析

四川师范大学省考课考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 试卷B (课程代码:00814) 本试卷共5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孔子所说《诗经》“思无邪”体现的文艺思想是 ( A )。 A .中和 B .文质彬彬 C .尽善尽美 D .诗无达诂 2. 孟子用“揠苗助长”寓言说明的观点是 ( B )。 A .知言 B .养气 C .知人论世 D .以意逆志 3. 《诗大序》专门论述的对象是 ( A )。 A .《诗经》 B .《楚辞》 C .五言诗 D .赋 4.把文学比做“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是 ( B )。 A .《左传》 B .曹丕 C .庄子 D .孔子 5.陆机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主要说的是( D )。 A .直觉 B .情感 C .构思 D .想象 6.中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论著是 ( B )。 A .钟嵘《诗品》 B .刘勰《文心雕龙》 C .王昌龄《诗格》 D .皎然《诗式》 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于《文心雕龙》的篇目是(B ) A .《原道》 B .《神思》 C .《体性》 D .《知音》 8.“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 B )。 A .滋味说 B .感物说(物感说) C .直寻说 D .风力说 9.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他最看重的是( D )。 A .闲适诗 B .杂诗 C .感伤诗 D .讽喻诗 10.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 ( D )。 A .韩愈 B .皎然 C .柳宗元 D .司空图 11.第一部提出“意境”概念的著作是( C )。 A .《诗式》 B .《金针诗格》 C .《诗格》 D .《文镜秘府》 12.唐代刘禹锡在《董氏武菱集纪》中最有贡献的诗歌理论是( C )。 A .兴趣 B .兴象 C .意境 D .性灵 13.“点铁成金”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 ( C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 文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

开来。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韩愈力主古文运动,成为两面鲜明的旗帜。晚唐司空图总结了唐朝诗创的经验,继承皎然,对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韵味说”。宋代文论比唐代更丰富多样,产生了词论和戏曲理论,出现了评论诗歌的新样式:诗话、词话。李清照卓越地区分了诗词之别,提出词“别是一家”。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建安以来诗歌作了系统的论述。 明清是古代文论的成熟期。明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口号以对抗“台阁体”。通俗文学理论如戏曲、小说理论空前发展,涌现了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文论家。清代文论显出了集大成的气象。金圣叹、李渔提出了系统的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诗论中有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文论中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词论中有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大都注重对艺术美学方面的探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 201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B.取境 C.神韵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