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说:听他的数学课会让你领略“聊天”的美丽风景,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在他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

评蔡小钰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

织里实验小学朱学芬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蔡老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说几点印象最深刻的: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蔡老师通过解决“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多少钱?”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55+45)×3=55×3+45×3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就马上切入了让学生去交流:“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提问有点泛,不容易实现高效回答、高效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而且通过后来的师生互动,“终于”发现的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但是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55+45)×3=55×3+45×3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100个3,右边也表示100个3,所以(55+45)×3=55×3+45×3。

2.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或性质法则)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蔡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在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就请你用哪种方法算,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3.建议渗透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更要有适当体现,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

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是我们小学阶段运算定律中最难理解与运用的一个定律。这节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陶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乘法分配律,运用乘法分配律。从课中我们发现,陶老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一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出示“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共付多少钱”的例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情境中包含了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模型,为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提供了现实情境,也由于是学生熟悉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2、经历探索、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规律。如例题列式后交流算式的意义,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并追问交流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的想法;接着,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通过验证再说说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最后,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练习多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如填空题,有字母的,有数字的,有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形式多变,进一步巩固运算定律;再如连线题,提供10个算式,但其实只有3组是满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