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她热,波浪热或波状热,就是由布鲁氏菌引起得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她岛从死于“马尔她热”得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得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得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得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

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得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与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得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与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得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得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得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得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得L 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得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与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 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得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得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得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就是致病得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得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得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就是布鲁氏菌得宿主。与人类有关得传染源主要就是羊、牛及猪,其次就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得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就是人类最危险得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就是重要得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得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得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得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得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得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得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得影响。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与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得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得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得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得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得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得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得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

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得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得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未经治疗得患者血清抗体最先就是IgM升高,随后就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得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得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得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说明细胞免疫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上起着重要作用。本病得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有人报道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得53、13%,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故认为一半以上得患者组织损伤可能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研究还发现1/3得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就是疾病慢性化得原因之一。

机体得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近期得研究表

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得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得早期人体得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

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得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得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得病变最为显著。病灶得主要病理变化: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得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与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据1977年九月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得“人布鲁氏菌病得诊断与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

期相对稳定型。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为7~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一)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发热 76、8%以上有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但据729例热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状热仅占15、78%,低热占42、11%,不规则热占15、36%,间歇热为12、76%,其它尚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热前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得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 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瘤就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其它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与脑膜刺激症。其次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

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得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与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得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得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心血管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乳突炎及听神经损伤等。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与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得趋势,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得普遍应用有关。

患病后复发率6~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就是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就是否有流行地区居留史与病畜接触史,进食未严格消毒得乳制品及未煮熟得畜肉史。

(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得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如有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则基本可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因牛种菌初分离困难。要求严格得环境,故各种标本最好采集两份,一份用含肝浸液得肉汤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养;另一份放一般环境中孵育,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有人建议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得血液接种到鸡胚卵黄中可获较高阳性率。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 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得凝集素;某些传染病得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

升高;注射霍乱疫苗得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gG、IgM量得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得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ist) 用于测定血清中得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得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就是使

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得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160以上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20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异性也好。目前又发展有Dat-ELISA、生物素一新合素ELISA法检测,特异性更好。

(5)皮肤试验为细胞介导得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就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得阳性者可视为本病病人。

(6)其它实验检查琼脂扩散,对流电泳、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

特殊检查并发骨关节损害者可行X线检查;有心脏损害可做心电图;有肝损伤做肝功能检查。对于肿大得淋巴结必要时可做淋巴结活检,镜下瞧有无特异得肉芽肿。有脑膜或脑病变者可作脑液检查及脑电图。脑脊液变化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者,应当注意。

[鉴别诊断]

主要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等相鉴别。鉴别时注意体会本病特征性表现,如发热伴出汗、关节痛、神经痛、全身软弱;游走性关节痛;高热但神志精神尚可,很少有谵妄。再结合流行病学与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①早治疗。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②联合用药,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个疗程;③中医结合。中医包括蒙医、藏医与汉医;④综合治疗。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得信心。

(二)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得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三)抗菌治疗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磺胺类及TMP,另外氯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也可试用。通常采用:链霉素加四环素族药物或氯霉素。链霉素1~2g/日,分两次肌注;四环素族类得四环素2g/日,分四次服;强力霉素较四环素强,仅需0、1~0、2g/日;氯霉素2g/日,

分次服。第二为TMP加磺胺类药或加四环素族药。如复方新诺明(每片含

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两次服。为了减少复发,上述方案得疗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个疗程。疗程间间歇5~7天。利福平为脂溶性,可透过细胞壁,抗菌谱较广,值得试用。

(四)菌苗疗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治疗机理就是使敏感性增高得机体脱敏,减轻变态反应得发生。方法有静脉、肌肉、皮下及皮内注射,视患者身体情况,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剂量依次为40万、60万、80万、200万、350万、1050万、2550万、6050万菌体,每天、隔日或间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为一疗程。菌苗疗法可引起剧烈全身反应,如发冷、发热、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结核者以及孕妇忌用。菌苗疗法也宜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

(五)水解素与溶菌素疗法水解素与溶菌素系由弱毒布鲁氏菌经水解及溶菌后制成,其作用与菌苗相似,疗效各说不一。

(六)中医中药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血瘀、痹证与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汤等。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晰蜴散,穿山龙制剂等。中国科学院流研所应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全虫、肉桂、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治疗190例,总有效率达93、68%对疼痛改善尤为显著。

针炙也有一定疗效。

(七)其它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中毒症状重者,伴有睾丸炎者,伴顽固性关节痛者可应用。免疫增强剂及免疫调节剂,如左旋米唑、转移因子等对调节机体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疗法对症治疗也可应用。

慢性期得并发症治疗可随症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措施。

[预防]

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得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得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1980年得0、07/10万下降到1989年得0、03/10万。

(一)管理传染源对牧场、乳厂与屠宰场得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得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得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得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得牧场需经三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

(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得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得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三)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就是进行菌苗免疫。

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得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人用19—BA菌苗及104M菌苗,以后者效果稍好。但免疫期均为一年,需每年接种一次,而多次接种又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另外,接种后产生得抗体与自然产生得抗体无法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近年主张不要广泛使用。新近从牛型布鲁氏菌体中提取PI,进行了人群接种,表明免疫原性强,反应较轻,并有利于感染与免疫之鉴别。将来可能代替104M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种。对健康畜行预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号菌苗及猪型2号菌苗。预防注射对孕畜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进行。近年牧区试验得猪型2号苗饮水免疫、羊5号菌苗气雾免疫及对羔羊与犊牛口服(100菌)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考试大纲---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病因: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生型分枝杆菌或非洲分枝杆菌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和增生 本质:结核性肉芽肿 1.变质——干酪样坏死。 状似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2.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增生——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干巨累(类)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儿童。 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少数病情恶化,可播散。 (1)淋巴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 (2)血道播散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结核性败血症,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形成密集分布、大小一致、灰白色界限清楚的小结节。

2)肺粟粒性结核病。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成年人。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1.病变特点——注意跟原发性对比。 (1)多从肺尖开始。 (2)局限在肺内(机体对结核菌有免疫力和变态反应)。 (3)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肺门淋巴结不受累,血道播散也很少。 (4)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5)病程长,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2.病理类型及结局 (1)局灶型:增生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最常见。特点: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如未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第3型); 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或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导致。 (5)结核球: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家禽传染病

家禽传染病 鸡传染性贫血自然发病多见于_____周龄鸡,主要的传播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征 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造成免疫抑制,加重和导致其他疾病发生。 7. 禽曲霉菌病的主、次要病原体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侵害4~12日龄的雏鸡,其病变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 鸡白血病是鸡的血细胞性的一群疫病的总称,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髓细胞瘤、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等。控制和消灭鸡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9. 雏鸭肝炎,典型临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剖检则典型病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法氏囊病的主要症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病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鹅的里氏杆菌感染被称为鹅流感。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________________和抽搐。慢性病例为________________,病变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共济失调;斜颈; 8. 禽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侵害4~12日龄的雏鸡,其病变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在肺和气囊发生炎症或小结节 9.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复制为典型的细胞结合病毒的复制方式,感染从细胞到细胞的传递通过形成细胞间桥完成。MDV感染后,在体内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3种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生产性感染;潜伏性感染;转化性感染10.鸭瘟的临诊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特征病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病禽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食道粘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过去曾称为真性鸡瘟的疾病是__________。 A. 新城疫 B. 呈隐性感染的禽流感 C. 亚洲鸡瘟 D. 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的禽流感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征病变是__________。 A.气管粘膜增厚和混浊,表面有结节样病灶,内含干酪样物 B.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 C.喉和气管粘膜出血和坏死,并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 D.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并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衣原体病具有广泛的宿主,畜禽中较为易感的是()。 A. 马属动物 B. 羊、牛、猪 C. 火鸡 D. 鹦鹉和鸽 3. 在国际兽疫局(OIE)规定的A类疾病(List A)中的禽类疾病是()。 A. 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B. 新城疫和真性鸡瘟 C. 新城疫和欧洲鸡瘟 D. 新城疫和禽流感 8. 以下禽病中可经卵垂直传播的有()。

第五节家禽主要传染病

第五章家禽主要传染病 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脑脊髓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禽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贫血、鸡产蛋下降综合症、鸡白血病、禽大肠杆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葡萄球菌病、支原体感染、禽曲霉菌病、鸭瘟、小鹅瘟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重点掌握常见、多发传染病的病的发生、诊断方法及具体防制对策。 自学内容: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细小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症和多病因呼吸道貌岸然病。 基本要求: l、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 2、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3、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 4、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5、掌握各个家禽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6、掌握症状病变类似的家禽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按每个家禽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类似症状和病变的家禽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学时: 12学时。 第一节禽流感(2学时) 重点: 1、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症状及病变; 2、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措施。 一、简介 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它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多种病征为特点。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一些国家先后爆发高致病力禽流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我国的有些省市的一定范围内爆发,给我国养禽业带来极大的威胁,加强该病的防制已刻不容缓。 二、病的发生 1.病原禽流感病毒(AIV)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的成员。禽流感病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及多形性,病毒粒子直径为80~120nm,为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表面有一层棒状和蘑菇状的纤突;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称血凝素(HA),后者有将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的作用,称神经氨酸酶(NA)。HA和NA诱发的抗体,对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细胞的解脱。

家禽传染病防治的综合性措施

家禽传染病防治的综合性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科学饮食观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家禽及共产岛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的同时,对于日趋发展壮大的家禽饲养行业,传染病的流行发生往往会造成家含的大批发病和死亡,从而给畜牧业生产追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也就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家禽饲养中,传染病有其自身的特点: 1、普遍存在性 传染病是一种具有侵袭力,且具有感染性的疾病,在饲养家禽的场地出现传染病的可能性很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传染病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家禽的集中化饲养为传染病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危害性 传染病对家禽造成的危害可概括为三方面:导致家禽的大批发病和死亡。阻碍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饲养回报率。 3、多型性 家禽传染病多种多样,且每一种传染病都有自身的特性,在同一类家禽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4、易感性 不同品种、龄期、性别的家禽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在传染病的防治上,必须考虑到传染病分布广泛、感染普遍、不同传染病表现不同症状等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多管齐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增强防病观念 在预防传染的措施上,首先应从人员的管理着手做起,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工作,逐步提高他们对传染病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并自觉遵守防疫制度,禽场设专人负责防疫工作。 二、卫生管理和环境消毒 1、净化环境,搞好全场卫生清洁工作 传染病源一般抵抗力较强,受污染的场地难以彻底将其消灭。因此,坚持做好日常的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进行全场彻底大消毒,

减少或消灭环境中的病毒和其他有安因素,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2、把好门口消毒关 场门口设置消毒池,专人执行消毒工作,每 3-5天更换一次消毒水。消毒药可选用强力消毒灵、烧碱、抗毒威、毒茵净、百毒杀等,工作人员进舍前应换上已消毒的服装鞋帽,外来人员及车辆等必须严格消毒后进场。 3、加强卫生锦理 严格搞好饲料及饮水的卫生管理,每天坚持做好房舍的清洁工作,并清洗笼具、饲槽、水具等。 4、坚持灭鼠、灭虫,减少疾病传播 每月进行1-2次全扬性投药,并长期坚持,尽量减少中间媒介体,减少传播机会。 三、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 温度与家禽的体温调节有关,直接影响家畜的活动,饮水、饲料的消化吸收及身体键康,因此,温度必须根据家禽生理需要而严格的掌握。湿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便温度那样要求严格,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或与其它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时,可能对家禽造成很大的危害,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灵活掌握。 2、通风换气家禽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需要换气量大,且家禽排泄物也日渐增多,会造成房舍内潮湿和有害气体浓度增大,因此,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良好。 3、控制光照 光照可促进家禽采食、饮水、增加运动,促进肌肉、骨骼发育,同时也可增强家禽的抗病能力,另外,阳光中紫外线可杀菌消毒,并可使房舍干燥,有助于预防疾病。 4、合理的密度 密度与家禽生长发育健康密切相关,为了维护舍内清洁卫生和空气质量良好,必须根据家禽的生长发育程度,调整家禽的饲养密度。 5、合理配料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制知识 一、水痘 (一)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的水痘出诊过程多先由斑丘疹发展为水痘诊,患者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痘结痂等多种形式,疱疹处常伴瘙痒。疹子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成人发热多在出疹前1-2天,大部分儿童出疹为第一症状,一般发热38-39℃,持续2-3天,全身症状轻,健康儿童中并发症少见,病程自限。 (二)诊断标准。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三)预防措施。 1.在水痘流行期间,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不参加集会。 2.搞好个人卫生,不与水痘患者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具。 3.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预防水痘的关键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一)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胀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多不发红;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腮腺管口早

猪的传染病汇总

一、:猪瘟 一、概念1、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2、特征: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二、病原学 1、分类地位: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2、形态:球形,有囊膜 3、血清型:只有一个 4、抵抗力:不强,2%NaOH最有效 三、流行病学 1、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2、可通过交配传染 3、不同毒株在同一猪体内有竞争性优势选择 4、潜伏期5-7天 四、临诊症状 1、急性型猪瘟:扎堆,饮污水。初病猪便秘,随后腹泻,灰黄或黄绿色稀粪,后痔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公猪包皮积尿、有眼屎。 2、慢性型猪瘟:病情时轻时重,食欲时有时无,精神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典型性状:坏死性肠炎--【纽扣样溃疡】。(三时一交替) 3、迟发性猪瘟(母猪带毒)仔猪:a,先天性震颤,b,服下有蓝紫或黄褐出血点,c,腹股沟淋巴结及乳头发紫 d,肾脏出血 五、病理变化 1、败血症 2、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 3、雀斑肾(伪狂犬也有) 4、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5、脾脏边缘梗死(典型症状) 六、免疫程序 1、集中统一免疫2-3次\年 2、断奶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 3、细胞苗10-15头份,脾淋苗3-4头份,ST苗2头份 *仔猪免疫:0-35-75(超免) 即出生后立即注细胞苗1-1.5头份,1-2小时之后可首次吃乳,35日龄后3-4头份,75日龄后6-8头份 免疫失败的原因:1、种猪带毒2、疫苗3、免疫抑制4、管理 补充:1、黄胺类药与猪瘟疫苗不能共用 2、我国已攻克的鸡的马立克和马的艾滋病(马传贫) 3、疫苗先打猪瘟15天后再打蓝耳,病毒与病毒具有干扰性 4、皮肤发红发绀的病:猪瘟、急性副伤寒、败血性的链球菌、猪传胸、猪肺疫 5、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病:口蹄疫、猪瘟、支原体 6、蓝耳病(出产母猪白胎) 伪狂犬(黑胎) 猪瘟(红胎) 7、引起小猪震颤的病:圆环、伪狂犬、猪瘟 二、猪伪狂犬病 1、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特征: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 二、病原 1、疱疹病毒科,有囊膜和纤突, 2、抵抗力较强,

常见传染病分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甲类:霍乱、鼠疫(共两种). 乙类:二脑六肺三热记,肠传脊肝伤寒痢,性传淋梅与艾滋,虫传疟疾与血吸,狂咬破布钩炭疽(共26种,注:二脑指流脑与乙脑;六肺指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六种,其中三种病原体为病毒,即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麻疹,另外三种病原体为细菌,即白喉、百日咳、肺结核;三热指猩红热、登革热和流行性出血热:肠传指经胃肠道传播,主要有脊灰、病毒性肝炎【暂且归为此类,因为乙、丙、丁型肝炎是经血液传播】、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与阿米巴型痢疾;性接触传播的有淋病、梅毒与艾滋病;虫媒传染病是疟疾与血吸虫病;最后一句指的是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与炭疽),另外新加了甲型H1N流感。0 U* P, f- W$ ] `9 p( Q7 r9 v 丙类:一急一黑,二风二虫三流(急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指黑热病;二风指麻风与风疹,二虫指包虫与丝虫,三流指流感、流腮与流斑),另外还有除霍乱、细菌性与阿米巴型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以外的其它感染性腹泻,在新加手足口(共11种)。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水痘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 重症病人病死率高。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包膜,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为含单股RNA的核衣壳。乙脑病毒有三种蛋白: 培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对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临床分型 并发症 发生率10%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肺不张 败血症 尿路感染 褥疮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临床特征:发热、神志意识障碍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条件,且CSF常规检查:压力增高,非化脓样改变

最新猪常见传染病英文缩写

SF、HC(猪瘟), PPV(猪细小病毒病), PR(猪伪狂犬病) PRV、ADV(猪伪狂犬病病毒), TGE(猪传染性胃肠炎), PED(猪流行性腹泻), PRR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CV2(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 PRDC(猪呼吸道系统综合征), PMWS(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DN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FMD(猪口蹄疫)、 SVD(猪水疱病)、 VS(猪水疱性口炎)、 VES(猪水疱疹)、 SI(猪流感)、 RV(猪轮状病毒感染), SEM(猪传染性闹脊髓炎), PHE(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SEM(猪传染性脑脊髓炎),2010年报检员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单选题 1、通过报检员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取得《报检员资格证》后,()内未从事报检业务的,《报检员资格证》自动失效。 A.6个月 B.10个月 C.1年 D.2年 [答案]d 2、自理报检单位应在()检验检疫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A.报检地 B.报关地 C.工商注册地 D.A.B.C都可以 [答案]c 3、报检单位在按有关规定办理报检,并提供抽样、检验检疫的各种条件后,有权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在()内完成检验检疫工作,并出具证明文件。 A.合同规定的装船期限 B.国家质检规定的检验检疫期限 C.货主要求的期限 D.代理单位要求的期限 [答案]b

4、报检员遗失《报检员证》的,应在()日内向发证检验检疫机构递交情况说明,并登报声明作废。 A.5 B.7 C.10 D.14 [答案]b 5、报检单位的组织机构、性质、业务范围、名称、法定代表人、法定地址及隶属关系等发生重大改变和变动,应于()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原报检备案登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A.15 B.7 C.10 D.30 [答案]a 6、检验检疫机构对自理报检单位实行(

常见的家禽传染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家禽传染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家禽传染疾病主要有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痘,禽流感等等。 一、加强卫生防疫,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实行“全进全出”制饲养。实行专业化饲养,自繁自养或批量购进,实行“全进全出”制饲养,坚决禁止多批混养,以防止交叉感染。 2.加强卫生管理,增强防疫意识。实行专人饲养,饲养人员进舍要更衣换鞋,非饲养人员不得进入禽舍,谢绝一切参观活动;经常观察禽群的精神状况、呼吸、饮食、粪便、羽毛等状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病禽的表现是:精神萎靡、冠色发白或发紫、翅尾下垂、羽毛松弛无光泽、常卧少立、蜷缩于角落;严格消毒制度,饲养用具、禽舍、运动场要定期用苛性钠等进行消毒。及时清除鸡舍粪便,清除的粪便要远离鸡舍堆积发酵。鸡舍要灭除鼠害,禁止猫、狗及野禽进入,以免传播疫病。定期按免疫程序进行防疫,搞好预防接种。一般雏鸡7~12天及25~30天进行鸡新城疫Ⅰ系或Ⅱ系滴鼻或饮水;2个月以后用鸡新城疫Ⅰ系注射或刺种,注射禽霍乱菌苗和刺种禽痘疫苗及法氏囊疫苗、马立克疫苗。及时清除死禽,隔离病、弱禽,淘汰残禽。 二、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饲养,降低疫病的发生率 疫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或防疫制度不严造成的,因此在饲养管理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饲养人员要增强责任心和防疫意识。经常注意观察禽群生长发育和饮食状况,加强饲养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饲养原则,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防止疫病扩散蔓延。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的免疫能力。①禽舍要保持干燥,空气清新,光照合适,冬暖夏凉。②饲养密度要合理。③饲喂合理的全价饲料,保证饲料优质不霉变,以满足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需要,舍内备有充足、清洁的饮水,确保水槽不断水。使家禽吃饱喝足,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禽群的感病率。

八种常见传染病

麻疹病毒袭击5岁以下幼儿 麻疹俗称“出麻”,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8个月以上到5岁的婴幼儿。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 预防麻疹的方法: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时初种,7岁时再加强接种一次。2.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的儿童,可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制止发病或减轻症状。3.冬春季节,用马蹄(荸荠)、胡萝卜煎水服,每周1—2次,亦有预防作用。 风疹病毒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发生流行。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症状和麻疹样皮疹,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感染了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严重的全身感染并致畸形,称之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预防风疹的方法:1.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应是15个月以上的小儿及儿童、易感育龄妇女。2.妊娠早期孕妇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如已接触并经风疹病毒抗体测定阳性者,应终止妊娠;阴性者可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般的丙种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流脑起病最急应及时就医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寄生在人的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再进到脑膜及脑脊髓膜,引起脑膜及脑脊髓膜发炎。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5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脑流行期间,绝大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但他们是主要的传播者。 流脑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严重时出现颈项发硬、头后仰、抽搐、昏睡等症状,在胸、背部皮肤上一般可见到瘀点。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的病人要立即就近就医,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48小时危及生命。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1.非典 2003年春天,我国各省市都爆发了一种名为“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病毒(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细胞 繁殖。利用人细胞的原料进行复制RNA和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并装配成新病毒排到细胞外,再侵蚀其他细胞。当RNA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非典型肺炎还没有特定的疗法,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一直在用抗病毒药物和类固醇药物治疗。有人尝试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血清,用来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人,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血清成了许多重症患者的救命良药。 [例16]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冠状病毒的化学元素一定有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2)非典病毒与人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冠状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后,便很快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_________的环境。 (3)非典病毒的变异性极强,其变异类型应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 (4)非典病毒变异的频率比人体细胞高上百万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 ①DNA的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的复制⑤翻译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⑤ (6)这种冠状病毒,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 (7)研制、生产抗病毒药物可能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 (8)据专家分析得过“非典”的病人将获得抵抗力,此种免疫属于免疫。 (9)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的血清可以成为许多病重者的救命良药,这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有。 (10)如用小鼠细胞与康复者的某一种细胞融合,所得的融合细胞能大量增殖,产生康复者血清中含有的物质,可以快速使易感者获得抗病能力和治疗病人,该融合过程需在的诱导下完成。在人体内,抗体的产生及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证明某种病毒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12)2003年春季,在非典爆发时,人们为了预防非典和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大量购买各种抗病毒和增强抵抗力的药物,请你发表一下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3)为了预防非典的发生,今年春季广东省采取了捕杀非典的元凶――果子狸的做法,请阐述一下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 (14)根据你的理解,预防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2.禽流感 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传染病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 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

(企业诊断)十六种猪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临床诊断要点 体温升高到40℃以上;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乳猪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二)防制 1、控制:免疫O型口蹄疫灭活油苗,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该地区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相一致;选用对口蹄疫病毒有效的消毒剂。 2、预防:后备母猪(4月龄)、生产母猪配种前、产前1个月、断奶后1周龄时肌注猪O型口蹄疫灭活油苗;所有猪只在每年十月份注射口蹄疫灭活苗。 二、伪狂犬病 (一)临床诊断要点 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甚至丧失种用能力;母猪返情率高;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新生仔猪大量死亡,4—6日龄是死亡高峰;病仔猪发热、发抖、流涎、呼吸困难、拉稀、有神经症状;扁桃体有坏死、炎症;肺水肿;肝、脾有直径1—2毫米坏死灶,周围有红色晕圈;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 (二)防治 1、控制 正发伪狂犬病猪场:用gE缺失弱毒苗对全猪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4周龄内仔猪鼻内接种免疫,4周龄以上猪只肌肉注射;2-4周后所有猪再次加强免疫,并结合消毒、灭鼠、驱杀蚊蝇等全面的兽医卫生措施,以较快控制发病。 伪狂犬病阳性猪场:生产种猪群:用gE缺失弱毒疫苗,肌肉注射,每年3-4次免疫; 引进的后备母猪:用gE缺失弱毒疫苗,肌肉注射,2—4周后,再肌肉注射加强免疫; 仔猪和生长猪:用gE缺失弱毒疫苗,3日龄鼻内接种,4-5周龄鼻内接种加强免疫,9-12周龄肌肉注射免疫。 2、预防: 后备猪: 4月龄时用弱毒苗首免,1—2个月后加强免疫; 仔猪:断奶后用弱毒苗免疫。 三、细小病毒病 (一)现场诊断要点 多见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或产出的弱仔,以产木乃伊胎为主;经产母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繁殖障碍现象,且无神经症状。 (二)防制 防止把带毒猪引入无此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必须检验此病,才能引进;对后备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注射;在本病流行地区内,可将血

常见的传播疾病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传播疾病类型有哪些 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染性,人畜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均可造成感染传播。那么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传染病是什么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类型按类型分: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按传播途径的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

第七章家禽的传染病

第七单元禽的传染病 第一节新城疫 新城疫(英文简称ND)也称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以及浆膜和黏膜显著出血。OIE将本病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 【流行病学】鸡、野鸡、火鸡、珍珠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鸡最易感。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对鹅有致病力的新城疫病毒(NDV);鹌鹑和鸽也有自然感染而暴发新城疫,并可造成大批死亡。人大量接触NDV可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5d。(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无特征临诊症状而迅速死亡。(2)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垂头缩颈,昏睡。产蛋鸡产蛋量急剧下降,软壳蛋增多,甚至产蛋停止。典型症状:病鸡呼吸困难,表现为伸头,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叫声。嗉囊积液,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内流出。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部分病鸡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等。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3)亚急性或慢性初期临诊症状与急性相似,后出现神经症状,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经l0~20d 死亡。有的鸡状似健康,但若受到惊扰或抢食时,突然后仰倒地,全身抽搐伏地旋转,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鹅感染NDV后食欲减退并有下痢,排出带血色或绿色粪便。有些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0%和10%。 鸽感染鸽I型副黏病毒(PPMV—1)时,其临诊症状主要是腹泻和神经症状;幼龄鹌鹑表现神经症状,病死率较高,成年鹌鹑多为隐性感染。火鸡和珍珠鸡感染DNV后,一般与鸡相似,但成年火鸡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鸵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略低于鸡。本病的主要病变:腺胃乳头或乳头间有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此为特征性病理变化。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明显,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肠外观可见紫红色枣核样肿大的肠淋巴滤泡,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直肠粘膜出血明显。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针尖大的出血点。非典型新城疫

猪常见细菌性疾病

生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一、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 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 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 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 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 (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 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 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 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 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 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 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 (颜面部变形多发生在小猪,30~40Kg猪症状轻微或无,大猪多为无症状的带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共计32个病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共计32个病 一、气喘病 (一)综述 猪气喘病又名猪喘气病、猪霉形体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国外称地方性肺炎。 病原为猪肺炎霉形体,霉形体曾被译作支原体。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肺和肺门淋巴结。 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喘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同时易继发感染很多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发病无年龄、品种、性别、季节性,哺乳仔猪和幼猪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其次为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 寒冷、潮湿、多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佳等均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病猪康复后带菌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年左右。 (二)临症 间歇性咳嗽和喘气,流鼻涕,可视黏膜发绀;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生长受阻。 体温一般正常,如发生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情复杂。 (三)病理 肺病变显著,肿大、水肺、气肺;肺的各叶前下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区,界限明显。 从“猪肉样变”到“胰变”或“虾肉样变”(初期可见病变红灰色,切面细蜜似猪肉状,俗称肺的肉变,后期呈淡紫色、深红色、灰黄色,坚韧性增加,俗称“胰变”)。 继发感染后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连。 (四)防治 支原净100mg/kg或强力霉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杆菌素40mg/kg(断奶前后两周);卡那霉素、长效土霉素等也敏感。 免疫:猪喘气病灭活苗,小猪1~5日龄,0.25ml/头;留种用3~4月龄二免;种公、母猪2次/年,5ml/次。 猪年2008-06-18 14:23 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 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猪胸膜肺炎防线杆菌是黏膜的严格寄生菌,通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经发现12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 是一种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