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x-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x-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x-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x-t图象与v-t图象全解

(一)x-t图象

1.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x-t图象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2.若图线为一条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

A.速度大小判断:直线的倾斜速度反映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位移随时间变化得越快,运动越快;直线的倾斜程度小,位移随时间变化得越慢,运动越慢。即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B.速度方向判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沿正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向下倾斜的直线表示沿负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静止。

3. 凡是曲线均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图象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

说明:

①物体开始运动的初始位置由t=0时的位移,即纵轴的截距决定。图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物体回到原点。

②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位移越来越大,则向前运动,速度为正,否则反向运动,速度为负。

③区分位移和速度的正负方向的方法:位移方向是相对于坐标轴的原点,用“+”“-”号来表示,“+”表示质点在原点的正方向的一侧,“-”表示质点位于原点的另一侧,位移由“+”变为“-”并不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用x-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直线斜率为正,表示质点在向正方向运动,直线斜率为负,表示质点向负方向运动。

④如果几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图线的交点表示物体相遇。

4、斜率:表示直线相对于横轴的倾斜程度。直线与横轴正半轴方向的夹角的正切值即该直线相对于该坐标系的斜率(90°<α<180°时,斜率为负)。对于一次函数y=kx+b,k即该函数图像的斜率。

k=tanα=Δy/Δx∣k∣越大,倾斜程度越大

k>0,0<α<90°, 直线“上坡”

k=0,α=0°,直线y=b,平行于x轴

k<0,90°<α<180°, 直线“下坡”

(二)v-t图象

1.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任一时间段对应的位移大小可以用直线与所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图形在t轴上方时位移的符号为正,图形在t 轴的下方时,位移的符号为负。

2.图象上横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不是回到原点!),纵截距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

3.图象上的点表示某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交点不表示两物体相遇,而是表示此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

4.※判断加速减速:(1)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增大,则加速,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减小,则减速。(如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加速度与初速度相同时为加速,反向时为减速。

(3)斜率为正,物体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减速。

判断速度方向:当图线位于t轴上方时,v的方向为正,图线位于v下方时,v的方向为负。

5、※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的物理量前加“+”号(一般省略),和初速度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前加“-”号。

6、在v-t图象中,在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等于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的大小。(三)对于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图象图象

(四)图像解析

注:“│”表示该秒末物体的位置。

(四) 追及、相碰问题

追及、相碰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也是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1、追及、相碰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上时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的物体乙时,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此临界条件给出了一个判断此中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可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析,具体方法是:假定在追赶过程中两者能处在同一位置,比较此时的速度大小,若V甲>V乙,则能追上,若V甲

两物体恰能“相碰”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等

2、解“追及”、相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碰问题应注意:

1.分析追及、相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满足的

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

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4.解决追及和相碰问题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即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求解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思

路,例如:考虑图像法等等。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图像和公式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图像和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2.通过利用图象得到的信息,例如判断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理解简谐运动的表达式,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方法:公式法和图象法。 4.通过实验法得到简谐运动的图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和特点;运用简谐运动的图象解决有关位移、周期、频率、加速度、回复力等问题。 难点:用实验法描绘出简谐运动的图象;运用简谐运动的图象求解实际问题。 设计思想 在高考中对本节的考查重点在于由振动图像获得振动的信息,并能理解振动方程,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在于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并能很好得寻找出图像中包含的信息。这些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的学习,本课采用了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处理图像的能力。 教学资源《简谐运动的图像和公式》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沙漏,悬挂支架,可拖动的长板,单摆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质点做直线运动时,x-t图象能形象地说明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物体做简 谐运动时,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 问题1:思考能否也用x-t图象来形象的描述简谐运动,还是你有其他的想法,并说明如 何获得你想要的图像? (学生分析、讨论:可以仍然作x-t图像,但此处的x与以往的位移不同,是指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可以用拍照的方式,记下很多时刻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置,再用测量、描点的方式得到图像。) 老师引导: 老师小结:这位同学提的方案非常好,我们就以他的想法来画简谐运动的x-t图像,不过课堂上实验条件有限,下面我们就用最简便的装置来描绘x-t图像。 实验仪器介绍、分析:如图所示,沙摆装置,漏斗相对于绳子的长度是比较小的,并且摆动时角度较小,所以它的摆动近似可以看成是简谐运动,当它摆动时在沙漏的下方有一块可以拖动的薄板,薄板匀速拖动时接收漏下的沙子,就可以在板上留下一张图。下面我们就进行实验。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探究描述简谐运动的图像 实验演示:让砂摆振动,同时沿着与振动垂直的方向匀速拉 动摆下的长木板(即平板匀速抽动,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砂子在长木板上形成一条曲线。现以板拖动的 反方向为横轴,以垂直于拖动方向为纵轴,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 像。 问题1:如图这样建立了坐标那么图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 示什么物理量? (学生答案: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质点在不同时刻相对

高中物理摩擦力公开课教案设计人教必修1

3.3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 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高一物理--运动学图像(s-t图像v-t图像a-t图像)

1.5图像 一、s-t图像:(涉及概念:时间与时刻、位置、位移与路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加速度、斜率) 1、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各种情况下的运动情况: 2、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在各个 阶段的运动情况: 3、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在各个阶段 的运动情况:

4、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在各个阶段的运动情况: 5、甲、乙两物体 的位移随时间变 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运动方 向相反; B、3s末甲乙相遇;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0-3s内甲的位移比乙的位移多3m; 5、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的距离越来越近; B、0-3s内甲、乙的位移相等; C、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取向右为正方向,4s末甲在乙的左边; 6、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提前2s出发; B、0-3s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C、甲比乙物体的速度大; D、3s后乙还能追上甲; 7、如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于同一参考系的x-t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x B.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的时间为t1 D.甲、乙两物体向同方向运动

8、下图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 A.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 m B.在0~10 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C.在10~25 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D.两物体在10 s时相距最远,在25 s时相遇 9、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3s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B、0-3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 C、乙一直在甲的前面; D、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E、3s末甲、乙两物体相遇; 10、一汽车先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了3s,位移为10m,然后停下休息了2s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2s的位移为10m,然后立即返回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5s回到出发点,画出该汽车运动的x-t图象。并求出该汽车的平均速率。 二、v-t图像:(涉及概念:时间与时刻、位置、位移与路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加速度、斜率) 1、如图所示,描述物体各种情 况下的运动情况:

高中物理-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练习

高中物理-运动图像追及、相遇问题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7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7分,选对但不全的得4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1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图1 A.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x-t图象中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 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3的平均速度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 解析:运动图象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A错;x-t图象中,t1时刻物体1的斜率大于物体2,故B对;v-t图象,0至t3时间内由速度——时间图象所围的面积可知v4>v3,C对;t2时刻物体2开始反向,t4时刻物体4的速度方向不变,加速度开始反向,D错. 答案:BC 2.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图2 B.物体运动的时间为8 s C.物体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位移为80 m D.在t=4 s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 解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并非为物体运动的轨迹.由图象可知,在0~4 s内物体沿正方向前进80 m,非匀速;4 s~8 s内物体沿与原来相反的

方向运动至原点.在t=4 s时,图线上该点处切线的斜率为零,故此时速度为零.由以上分析知A错,B、C、D均正确. 答案:BCD 3.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 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取 g=10 m/s2.则()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 图3 B.小球第一次反弹的初速度的大小为3 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25 m 解析:结合题给v-t图,可以确定是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的.由题图知0~0.5 s过程为下落过程,最大速度为5 m/s,A正确;0.5 s~0.8 s过程为反弹过程,初速度大小为3 m/s,B正确;由v-t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为位移可得反弹 的最大高度为h=1 2(0.8-0.5)×3 m=0.45 m,C正确,D错. 答案:ABC 4.一质点自x轴原点出发, 沿x轴正方向以加速度a加速,经过t0 时间速度变为v0,接着以-a加速度运动, 当速度变为-v0 2时,加速度又变为a,直 至速度为v0 4时,加速度再变为-a,直到图4 速度变为-v0 8…,其v-t图象如图4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直沿x轴正方向运动 B.质点将在x轴上一直运动,永远不会停止 C.质点最终静止时离开原点的距离一定大于v0t0 D.质点运动过程中离原点的最大距离为v0t0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经典例题

[例1] 如图1所示,某人骑摩托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要在A处越过的壕沟,沟面对面比A处低,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要有多大? 图1 解析:在竖直方向上,摩托车越过壕沟经历的时间 在水平方向上,摩托车能越过壕沟的速度至少为 2. 从分解速度的角度进行解题 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则我们常常是“从分解速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例2] 如图2甲所示,以9.8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可知物体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是() A. B. C. D. 图2 解析:先将物体的末速度分解为水平分速度和竖直分速度(如图2乙所示)。根据平抛运动的分解可知物体水平方向的初速度是始终不变的,所以;又因为与斜面垂直、与水平面垂直,所以与间的夹角等于斜面的倾角。再根据平抛运动的 分解可知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我们根据就可以求出时间了。则 所以 根据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可以写出

所以 所以答案为C。 3. 从分解位移的角度进行解题 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位移方向(如物体从已知倾角的斜面上水平抛出,这个倾角也等于位移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则我们可以把位移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然后运用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来进行研究问题(这种方法,暂且叫做“分解位移法”) [例3] 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P点,以水平速度向斜面下方抛出一个物体,落在斜面上的Q点,证明落在Q点物体速度。 解析:设物体由抛出点P运动到斜面上的Q点的位移是,所用时间为,则由“分解位移法”可得,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 又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可得 竖直方向上, 水平方向上 则, 所以Q点的速度 [例4] 如图3所示,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 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和,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多少? 图3 解析:和都是物体落在斜面上后,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则运用分解位移的方法可以得到 所以有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21运动学图像专题知识要点

运动学图像专题 主标题:运动学图像专题 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1、考点剖析:运动图像是高考中的热点,多以选择题出现(在计算题中也有应用),难度中等。高考较注重学生对图像的理解,有些题目利用图像分析求解能使问题简化,深刻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能从图像中获得有效信息,灵活运用运动学规律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知识点:利用图像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图像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运动学中常用的图像为v-t图像。在理解图像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像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 3、题型分类:(主要讨论v-t图像和s-t图像,其他图像的意义在例题中说明) 点:即图像的各种交点;v-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s-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线:即图像的斜率;v-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s-t图像中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 面:即图像的面积;v-t图像中表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s-t图像中无意义; 例1、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这个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 A、前5s做的是匀速运动 B、5s~15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m/s2 C、15s~20s内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m/s2 D、质点15s末离出发点最远,20秒末回到出发点 【解析】由图像可知前5s做的是匀速运动,选项A正确;5~15s内做匀加速度运动,加速度为0.8m/s2,选项B错误;15s~20s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m/s2,选项C错,质点一直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在20s末离出发点最远,选项D错误。 【答案】A 例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时间(x-t)图像,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4s这段时间内( )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奥利给加油吧同学们一给我里giao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高中物理精典例题解析专题(运动学专题)

高中物理精典例题解析专题(运动学专题) 直线运动规律及追及问题 一 、 例题 例题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 ,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 ,在这1s 内该物体的 () (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析:同向时2201/6/14 10s m s m t v v a t =-=-= m m t v v s t 71210 4201=?+=?+= 反向时2202/14/14 10s m s m t v v a t -=--=-= m m t v v s t 312 10 4202-=?-=?+= 式中负号表示方向跟规定正方向相反 答案:A 、D 例题2: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快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 ) A 在时刻t 2以及时刻t 5两木块速度相同 B 在时刻t1两木块速度相同 C 在时刻t 3和时刻t 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 在时刻t 4和时刻t 5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解析:首先由图看出:上边那个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很明显地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t 2及t 3时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 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t 3、t 4之间 答案:C 例题3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 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直立身体离开台面,此时中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 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g 取10m/s 2 结果保留两位数字) t 1 t 2 t 3 t 4 t 5 t 6 t 7 t 1 t 2 t 3 t 4 t 5 t 6 t 7

高中物理教案示例[简谐运动的图像].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 2、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3、能根据图象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用图象法、列表法表示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提高运用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图像所表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等物理量大小及方向变化的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着简洁美、对称美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二)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简谐运动图像的特点。 2、难点 (1)用描点法画出简谐运动的图像。 (2)振动图像和振动轨迹的区别。 (3)由简谐运动图像比较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的大小及方向。 3、疑点 能用正弦(或余弦)图像判定一个物体的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4、解决办法 (1)通过对颗闪照相的分析,利用表格,通过作图比较,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 (2)复习数学中的正弦(或余弦)图像知识;比较几种典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与简谐运动图像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幻灯机(或多媒体课件)、音叉(带共鸣箱)(附小槌、灵敏话筒、示波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振子的简谐运动情况及其频闪照片、位移一时间变化表格。 2、学生根据表格画出s-t图 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振子在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是认识简谐运动规律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根据s=at2,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抛物线) 那么,简谐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显示。观察气垫导轨上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这是典型的简谐运动。 观察振子从离平衡位置最左侧20mm处向右运动的1/2周期内频闪照片,以及接

高一物理运动图像问题 专题复习

高一物理运动图象问题专题复习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时间图象(s t -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 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 s t -图象表示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是一条 倾斜的直线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直线的斜率 ,即2121 tan s s v t t α-==-,如左下图①所示。 注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二 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1. 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左下图②。 ⑴ 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是与 时间轴平行的一条直线 。 ⑵ 从图象不仅可以看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其位移为s vt =.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上图③) 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是 倾斜的直线 。 ⑵ 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 ⑶ 可以根据图象求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其位移为02 t v v s t +=。 ⑷ 还可以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其加速度a 的大小等于直线的斜率,即2121tan v v a t t α-== -, 直线线的斜率 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则越小。注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三、区分s t -图象、v t -图象 ⑴ 如右图为v t -图象,A 描述的是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

动;B 描述的是 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C 描述的是 匀减速直线 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又反向加速)。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 (“正”或“负”),表示物体作 匀加速 运动;C 的斜率为 负 (“正”或“负”),表示C 作 匀减速 运动。A 的加速度 大于(“大于”、“等于”或“小于”)B 的加速度。 注意:图线与横轴t 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 位移 。 时间轴以上的位移为 正 ,时间轴以下的位移为 负 。 ⑵ 如左下图为s t -图象,A 描述的是 在原点出发的向正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B 描述的是 在原点正方向为1s 开始的向正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C 描述的是 在原点正方向为2s 开始的向负方向的匀速直线 运动。 图中A 、B 的斜率为 正 (“正”或“负”),表示物体向 正方向 运动;C 的斜率为 负 (“正”或“负”),表示C 向 负方向 运动。A 的速度 大于 (“大于”、“等于”或“小于”) B 的速度。 ⑶ 如右上图所示,是A 、B 两运动物体的s —t 图象,由图象分析: A 图象与s 轴交点表示: 初始时刻在原点正方向8m 处 ,A 、 B ;两图象与t 轴交点表示: 此时刻在原点 ,A 、B 两图象交点P 表示: 此时刻两者相遇,距原点位移相等 ,A 、B 两物体分别作什么运动。A 在1s 末开始朝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距原点8m 处朝负反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即A 、B 相向运动,在2s 末相遇。 四 s t - 图象与v t -图象的比较: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高中物理题库-运动图像

母题01 运动图像 【母题来源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浙江卷) 【母题原题】(2019·浙江)一辆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在t =0到t =40 s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是 A .0 B .30 m C .750 m D .1 200 m 【答案】C 【解析】在v –t 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故在40 s 内的位移为 ()()1 104030m 750m 2 x =?+?=,C 正确。 【母题来源二】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I 卷) 【母题原题】(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如图(a ),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 =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 的作用,在t =4 s 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b )所示,木板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c )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A .木板的质量为1 kg B .2 s~4 s 内,力F 的大小为0.4 N C .0~2 s 内,力F 的大小保持不变 D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答案】AB

【解析】结合两图像可判断出0~2 s 物块和木板还未发生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此过程力F 等于f ,故F 在此过程中是变力,即C 错误;2~5 s 内木板与物块发生相对滑动,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由牛顿运动定律,对2~4 s 和4~5 s 列运动学方程,可解出质量m 为1 kg ,2~4 s 内的力F 为0.4 N ,故A 、B 正确;由于不知道物块的质量,所以无法计算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故D 错误。 【命题意图】本类题通常主要考查对位移、路程、速度、速率、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基本运动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牛顿第二定律、直线运动规律、功、功率等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与简单的应用。 【考试方向】这类试题在考查题型上,通常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极个别情况下会出现在计算题中以考查识图、读图的能力,难度一般不大;在考查内容上一般以x -t 图像、v -t 图像的形式出现,少数情况下会出现a -t 图像、x -v 图像等不常见的运动图像,着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读图、识图、画图、用图的能力。 【得分要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了x -t 图像、v -t 图像两种运动图像,因此要对这两种运动图像有深刻的理解: (1)x -t 图像和v -t 图像都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分别反映了做直线运动时的物体的位移(位置)x 和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2)通过x -t 图像可以知道某时刻运动物体的位置,以及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情况,通过v -t 图像可以知道某时刻运动物体的速度,以及在这一时刻的运动情况; (3)在x -t 图像中,若图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图线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了物体的运动速度,若图线为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对应时刻的运动速度; (4)在v -t 图像中,若图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图线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了物体的运动的加速度,若图线为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对应时刻运动的加速度。 (5)几种特殊、相同形状的x -t 图像与v -t 图像的比较。 x -t 图像 v -t 图像 ①表示从参考点开始的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 ①表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 度a )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④交点横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的时刻,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相对参考点的位移 ④交点表示三个运动质点速度相同的时刻 ② ① ③ ④ ⑤ ② ① ③ ④ ⑤

高中物理运动图象经典习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15?上海模拟)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间隔2s,它们运动的图象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则() A.t=2s时,两球的高度相差一定为40m B.t=4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的抛出点的位移相等 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 D.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相等 2.(2015?江苏校级模拟)物体A、B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从第3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 A>v B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C.在5s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末A、B相遇 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3.(2015?莲湖区校级模拟)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一前一后相距S=6m,乙车在前,甲车在后,某时刻两车同时开始制动,此后两车运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当t=4s时两车相遇B.当t=4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大 C.两车有两次相遇D.两车有三次相遇 4.(2015?湖南一模)某跳伞运动训练研究所,让一名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中跳下,研究人员利用运动员随身携带的仪器记录下了他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数据,定性画出了运动员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在空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对运动员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5s末都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B.0~10s末做自由落体运动,15s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C.10s末打开降落伞,以后做匀减速运动至15s末

D.10s末~15s末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的大小在逐渐减小 5.(2015?遂宁模拟)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m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不会追尾 B.在t=5s时追尾 C.在t=3s时追尾 D.由于初始距离太近,即使刹车不失灵也会追尾 6.(2015?东湖区校级模拟)﹣质点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t=0时位于x=3m处,开始沿x轴正方向运动.当t=7s时,质点在轴上的位置坐标为() A.x=3.5m B.x=6.5m C.x=9m D.x=11.5m 7.(2015?醴陵市模拟)在空气阻力大小恒定的条件下,小球从空中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碰撞时间极短)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以向下为正方向,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取g=10m/s2,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小球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0m B.小球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m C.小球弹起到最大高度的时刻t2=0.80s D.空气阻力与重力的比值为1:5 8.(2015?淄博一模)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m处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摩擦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Fri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高一物理运动图像专题练习附答案)

直线运动期中考试复习(图像) 班级 姓名 选择题(1、10单选,2-9双选) 1、在下面的图像中描述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有 A .甲、乙 B .乙、丁 C .甲、丁 D .丙、丁 2、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在沿同一条直线上运动,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建立统一的X 坐标轴,分别画出四个物体的位移图像或速度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与乙的初位置一定不同,丙与丁的初位置可能相同 B .在t 1时刻,甲与乙相遇,丙与丁相遇 C .甲与丙的运动方向相同 D .若丙与丁的初位置相同,则在t 1时刻丙在丁的前面 3、图为P 、Q 两物体沿同一直线作直线运动的s-t 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t1前,P 在Q 的前面 B. 0~t1,Q 的路程比P 的大 C. 0~t1,P 、Q 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 P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Q 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4、 a 和b 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 它们的v -t 图像分别如图中的a 和b 所示. 在t1时刻: A .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B. 它们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 a 的速度比b 的速度大 D. b 的速度比a 的速度大 5、物体从原点出发,沿水平直线运动,取向右的方向为运动的正方向,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物体在最初的4S 内 A 、物体始终向右运动 B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始终向右 C 、前2S 内物体在原点的左边,后2S 内在原点的右边 D 、t=2s 时刻,物体与原点的距离最远

v v O v 6、如图为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此可知 A. 2s 末物体返回出发点 B. 4s 末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C. 3s 末与5s 末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8s 内物体的位移为零 7、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 t=1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B. t=5s 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 2 C. 第3s 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 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小 8、小球由空中某点自由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弹至某一高度,小球下落和弹起过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 则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 B.小球向上弹起的最大高度为3 m C.两个过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都为10 m/s 2 D.两个过程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9、 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8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 km 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10、如图1所示为初速度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其 末速度为v ,在时间t 内,下列关于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a 说法正确的是 A . ,a 随时间减小 B . ,a 随时间增大 C . ,a 随时间减小 D . ,a 随时间减小 2 0v v v +>2 0v v v +>2 0v v v +<20v v v +=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滑动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静摩擦、滑动摩擦的概念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 纳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三、正文 引入小实验:将一只会反复说“滑下来咯”的洋娃娃放在斜面上使其滑下. 然后在斜面上垫上一块抹布后,使洋娃娃再滑.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再滑下了?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摩擦力了. 幻灯这种原本应该向下运动的运动趋势被阻碍的现象叫静摩擦. 教师提问然而洋娃娃在滑动过程中有没有受到阻碍呢? 学生回答有,它最终也停下了. 幻灯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滑动摩擦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会. 学生体验小实验: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 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受力面积、速度、压力、接触面性质. 教师提问1、怎样测出物体在水平面上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呢? 答:用弹簧称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大致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大小. 2、目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水平桌面,滑块,弹簧称,抹布 步骤:A 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桌面上平放、竖放、侧放时的滑动摩擦力.

发现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明:三次实验只有受力面积不同) B 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不同速度下的滑动摩 擦力,发现速度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 明:几次实验中只有速度不同) C 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只有滑块滑动情况 下的滑动摩擦力. (2)在滑块上放几个勾码,再测出此时的滑 动摩擦力. (3)小结: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摩擦 力越大. D 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滑块滑动过程中所 受滑动摩擦力. (2)在水平桌面上平铺抹布,测出滑块在抹 布上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 (3)小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教师讲解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此方法在几次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它是物 理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幻灯 一、静摩擦 这种阻碍物体运动趋势的现象叫做静摩擦. 二、滑动摩擦 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三、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2、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3、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控制变量法 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六、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