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3、电磁辐射量度:

a.辐射能量Q/W :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

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

c.辐射强度I

: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 d.辐射照度E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

e.辐射出射度Me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f.辐射亮度Le :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5、黑体辐射的3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地物的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发射率大。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

7、地物波谱曲线:即一地物对不同波长测出对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所绘制的曲线。

8、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高度角α: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α与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地理位置、坡度坡向有关。

为了减小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遥感卫星轨道大多设计成在每天的同一地方时间通过同一地方上空,但季节和地理维度的差异造成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10、大气的传输特性:

大气具有吸收、散射、(反射、折射、)透射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成分有关。

11、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

30%被云层反射回,17%被大气吸收,22%被大气散射,31%到达地面。

12、大气窗口:

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3、大气散射:

除了散射地面反射光导致辐射减弱外,还会因为反射光进入传感器而增加了信号中的噪音成分,造成遥感图像质量下降。瑞利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a.地物的物理性状

b.光源的辐射强度:纬度与海拔高度

c.季节:太阳高度不同

d.探测时间:时间不同,反射率不同

e.气象条件

15、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反射率P为纵坐标,描述地物反射率对不同波长的波反射能力的曲线。

16、叶绿素对蓝光吸收,对绿光反射;水体反射蓝绿光,吸收其他波段,尤其是近红外波段,因此水体在近红外影像上成黑色。

17、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a.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依据。b.建立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c.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第五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3.1 遥感平台

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卫星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可用6个参数表示:

(轨道长半径a、卫星轨道偏心率e):确定轨道的形状和大小。

(椭圆面倾斜角i、升交点赤径Ω):确定轨道面的方向。

(近地点角距ω):确定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和运行周期T:确定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中的位置。

3.2 航天遥感平台

1、根据其服务的对象,将遥感平台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间谍侦察卫星。

2、气象卫星特点:

a.轨道:低轨:即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称极地轨道,高度800—1600Km,视场宽为2800Km,就某点一日两次。

b.高轨:即地球同步卫星,高度为3600Km,覆盖1/4地球,由5颗星组成系统,就

某固定地区,每隔20—30min。

c.时间分辨率高:极地卫星0.5—1天/每次,静止卫星0.5小时/每次。

d.成像面积大

e.信息量大(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气象卫星获得的资料包括:可见光和红外云图等波段信息,还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

f.资料一致性优势。

3、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

a.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

b.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

c.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d.海洋(鱼情,洋流等)

4、陆地资源卫星: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其他陆地卫星。

5、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共发射7颗,产品主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卫星。

其运行特点:①轨道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即卫星通过每一点的地方时相同。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午成像,太阳高度角为25—30度。③轨道高度为700—900 km。④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每16天覆盖一次地球。⑤旁白重叠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如纬度40度处重叠为34%,纬度80度处为80%。

传感器:多光谱扫描仪MSS,分辨率为80m;专题制图仪TM,7个波段

7、SPOT卫星:

轨道:太阳同步圆形近极地轨道,高度在830km左右,分辨率为10m,重复观察周期为1~5m。

应用范围:共14个地面接收站,以陆地观察为主;用于地图制作,1:5万地形图;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

8、中巴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太阳同步极轨道,轨道高度778km,重访周期26天,分辨率19.5m。

资源二号:主要用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

9、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IKONOS:

参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681km,重复周期1~3天,携带一个全色1m分辨率传感器和一个四波段4m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

10、海洋遥感的特点:(除遥感的共性外)

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b.以微波为主

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

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3.3 摄影成像

1、传感器的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摄影机的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3、根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4、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相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5、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a.投影距离的影响:(垂)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中)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垂)无影响,(中)起伏越大,水平位置的位移量越大,正地形↑,负地形↓。

6、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

a.地物是一个点,中心投影上仍是一个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仍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与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仍为曲线。

7、像片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8、摄影比例尺:航片上某线段1与地面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L之比。

9、重叠和遗漏视像(P61)。

1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1、像点位移的特性:

a.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向移动,当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b.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无位移。

c.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3.4 扫描成像

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成像方式有三种: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2、光/机扫描成像:

依靠机械转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信号,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最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3、瞬时视场角:

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内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角度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即为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4、总视场角: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为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即为总视场角。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5、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的探测技术。

其特点:a.多达几百个波段 b.连续的光谱 c.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6、成像光谱仪:

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照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就是成像光谱仪。

3.5 微波遥感与成像

1、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

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2、微波遥感的特点:

a.全天候、全天时成像

b.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例如微波波段中,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在冰中的比辐射率为0.99。

c.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所以对于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有重要意义。

d.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e.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3、微波遥感方式: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

4、主动微波遥感: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方式。主要传感器是雷达。

雷达的用途:测定目标的位置、方向、距离和运动目标的速度。

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

成像雷达又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5、测试雷达的分辨力可分为距离分辨力(垂直于飞行的方向)和方位分辨力(平行于飞行方向)。距离分辨力的特征:

a.俯角越小,距离分辨力越高,这也是为什么雷达成像必须侧视的原因。

b.减小脉冲宽度可以提高距离分辨力

6、提高方位分辨力的措施:采用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加大天线孔径,缩短观测距离。

7、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3.6 遥感图像的特征

1、通过遥感图像获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

应地将遥感图像归纳为三方面的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这三方面特征的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及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

像元:每个像元的大小在地面上对应的范围

象解率:胶片上1mm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一条白线一台黑线构成一个线对)像元大小=每线对大小/2.8

视场角:电子传感器的瞬时视域,用弧度表示

3、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意义:a.提高了对地物的识别程度;b.在图像处理中多光谱信息的利用可以提高分析判断效果。

4、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个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5、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意义是:a.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b.进行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c.更新数据库,形成时态数据。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4.1 光学原理和光学处理

1、亮度对比:目标物相对于背景的亮暗程度,即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2、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颜色对比受视觉影响很大。

3、颜色的性质:当物体对可见光无选择的反射,反射率在80%~90%以上时,物体为白色显得明亮;当反射率在4%以下时,物体为黑色显得很暗;中间反射率则为灰色。颜色的性质用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选择的波段越窄,饱和度越高。

4、颜色立体:为了形象的描述颜色特性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颜色立体来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示意关系。

5、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绿蓝是最优的三原色。

6、减法三原色:黄、品红、青色。

7、加色法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原理,制作成各种合成仪器,选用不同波段的正片或负片组合,进行彩色合成,是加色法合成的过程。根据仪器类别可以将图像处理方法分为合成仪法和分层曝光法。

8、减色法彩色合成:利用减色法原理使白光经过多种乳剂或染料或滤色片透明镜片等而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合成彩色是减色法彩色合成。根据不同的工艺和技术可以分为染印法、印刷法、重氮法。

4.2 数字图像的校正

1、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储存、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2、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做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是以像元的亮度值

表示。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3、灰度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

4、数字图像的数学方法表示:对一幅N×M个像元的图像的灰度值用一个N×M 的矩阵函数来表示。

5、引起辐射误差的三个因素:a.传感器的光电变换b.大气的影响c.光照条件

6、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7、大气影响数字图像,其粗略校正地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图像上的变形表现为: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实际地面大小不一;实际地物的错位;地物形状的变形。

9、几何校正的计算方法:建立两图像像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

⑴最近邻法⑵双线性内插法⑶三次卷积内插法

10、控制点的选取:L≥﹙n+1﹚﹙n+2﹚/2

选取原则:a.易分辨、易定位、较精细的特征。b.GCP分布尽量均匀,分布于整个图。c.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

4.3 数字图像增强

1、对比度变换(单点处理)

线性变换:整体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

非线性变换:指数变换,对数变换

2、邻域处理(空间滤波)

图像卷积运算、平滑(均值平滑处理、中值滤波)、锐化(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3、彩色变换

单波段彩色变换(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多波段彩色变换(假彩色合成):把三个波段的图像分别通过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影像。

4.4 HLS变换(色调、明度、饱和度)

1、RGB与HLS的变换:

设L R,L G,L B均为0~1的实型数据,H是0~360的实型,L和S为0~1的实型。其中有一例外,即当S=0时,H无定义值。

L max为L R,L G,L B中的最大值,L min为L R,L G,L B中的最小值

a.明度值:L=﹙L max+L min﹚/2

对于特殊情况,L max = L min,说明L R=L G=L B为灰色,这时S=0,H无定义值

b.饱和度:

若L≤0.5,则S=﹙S max-S min﹚/﹙S max+S min﹚

若L>0.5,则S=﹙S max-S min﹚/[﹙1-S max﹚+﹙1-S min﹚]

c.色调:设ΔH= H max-H min

当H R = H Rmax 时,则H=60[﹙H G-H B ﹚/ΔH]

当H G = H Gmax 时,则H=60[2+﹙H B-H R﹚/ΔH]

当H B = H Bmax 时,则H=60[4+﹙H R-H G﹚/ΔH]

2、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

3、多光谱变换:目的: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

K—L变换(主成分变换);K—T变换(缨帽变换)。

4.4 多源信息的复合

1、多源信息的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2、分别对应步骤:配准、复合;配准、直方图调整、复合;地理数据的网格化、最有遥感数据的选取、配准复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目标地物的特征:色、形、位。

2、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3、目视解译的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4、目视解译步骤:

a.准备工作阶段:明确解译任务和要求,收集分析相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时相数据

b.初步解译与野外区的考察

c.室内详细判读

d.野外验证与补判

e.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1、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

2、计算机分类中采用的统计特征变量包括:

全局统计特征变量和局部统计特征变量

3、特征提取:从n个特征中选取k个更有效特征的过程(n>k)。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遥感图像像素的相似度。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常使用距离和相关系数来衡量相似度。

5、计算机分类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6、监督分类方法: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7、非监督分类方法:

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8、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工作量相对大,但精度相对较高。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工作量相对小,但精度相对较低。

9、地物按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

10、链码

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组成:

a.第一部分为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

b.第二部分为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

c.第三部分为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习题 1.什么叫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用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通信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有那些功能? 计算机网络主要的功能是通信功能和对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共享。 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为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特点是计算机为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各终端分布在各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2)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特点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直接通信,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分别完成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两大功能; 3)具有统一的体系结构、遵循国际化标准协议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遵循OSI/RM,是计算机网间网互联的要求; 4)高速网络互联阶段:特点是使用TCP/IP体系,完成了网间网高速通信和资源共享。 4.计算机网络按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 计算机网络根据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分为:局域网(几米到几公里)城域网(十公里到几十公里)广域网(百公里道几千公里) 5.计算机网络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包括星形结构、总线形结构和环形结构: 1)星形结构的特点是: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容易、扩展容易; 2)总线形结构的特点是:安装容易,故障隔离性好、易扩展和维护; 3)环形结构的特点是:适合于光纤高速传输,单方向数据传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影响其它节点数据传输。 6.计算机网络系统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7.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LAN。 8.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数据、通信信道。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习题 一、 1.将一个信道按频率划分为多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上传输一路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称为频分多路复用。 2.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实现数字信号在模拟信道中的传输。 3.接收端发现有出差错时,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这种差错控制方法称为自动请求重发。 4.在同一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全双工。 5.在CRC码计算中,可以将一个二进制位串与一个只含0或1两个系数的多项式建立对应的关系。与位串101110对应的多项式为x5+x3+x2+x。 6.在码元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的调制解调器中,采用4相位技术,可获得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00b/s。 7.下列编码中,属于自动编码的是曼彻斯特编码。

第九章 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勘察

第九章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勘察 本章重点:介绍了各类特殊性土的特性、勘察重点及勘察评价与计算。 学习要求:掌握本地区常见的几种特殊土的勘察内容、要求,即评价计算方法。特殊性岩土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征,以及特殊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岩土。如果在此类岩土上修建建筑物,在常规勘察设计的方法下不能满足工程要求,为了安全和经济,因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须采取特殊的进行研究和处理,否则会给工程带来不良后果。特殊性岩土的种类很多,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常见的特殊性岩土又是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与残积土及污染土等。 第一节湿陷性土 湿陷性土是指那些非饱和和结构不稳定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湿陷性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广泛,除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外,在我国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在山前洪、坡积扇中常遇到湿陷性碎石土、湿陷性砂土等。 一、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属于黄土。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黄土分布在近地表几米到几十米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晚更新世形成的马兰黄土(Q3)和全新世形成的Q4黄土(包括Q41黄土和Q42新近堆积的黄土)。而中更新世及其以前形成的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一般仅在上部具有较微弱的湿陷性或不具有湿陷性。我国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一)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1.粒度成分上,以粉粒为主,粉粒含量超过50%以上,砂粒、粘粒含量较少。2.密度小,孔隙率大,大孔性明显。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孔隙比越大,湿陷性越强烈。 3.天然含水量较少时,结构强度高,湿陷性强烈;随含水量增大,结构强度降低,湿陷性降低。 4.塑性较弱,塑性指数在8~13之间。当湿陷性黄土的液限小于30%时,湿陷性较强;当液限大于30%以后,湿陷性减弱。 5.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与天然含水量和地质年代有关,天然状态下,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大。随含水量增加,黄土的压缩性急剧增大,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新近沉积黄土,土质松软,强度低,压缩性高。 6.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小,但失水收缩较明显,遇水湿陷性较强。(二)湿陷性黄土的勘察要点 1.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查明下列内容,并结合建筑物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和地基做出评价,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①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 ②湿陷性黄土的厚度; ③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④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 ⑤变形参数和承载力; ⑥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网络技术基础》练习题(含答案)资料

《网络技术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计算机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构成了网络的资源子网。 2.在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由防火墙负责对网络服务请求的合法性进行检查。 3.为了确保无差错传输,接收端可以通过检错码检查传输的数据帧是否正确,一旦发现传输错误,则采用反馈重发/ARQ 方法进行纠正。 4.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上,UDP 协议实现的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并且没有差错检验。 5.在令牌环网络中,为了解决竞争问题,使用了一个称为令牌的特殊标记,只有拥有它的节点才有权利发送数据。 6. 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 7. 网络操作系统是利用局域网低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功能,为高层网络用户提供局域网共享资源管理服务和其他网络服务功能的局域网系统软件。 8.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是WWW客户机与WWW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传输协议。 9.基于TCP/IP协议的各种互连网络管理标准,采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得到众多网络产品生产厂家的支持,成为实际上的工业标准。 10.通常,用户计算机接入Internet有三种方式:通过网络接入、通过联机服务系统接入和通过SLIP/PPP接入。 11.虚拟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路由和交换设备,在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逻辑网络。 12.集线器是局域网中的重要部件,是作为网络连接的中央连接点。 13.为了解决应用程序对网络过分依赖的问题,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加一层中间件,其功能是把应用和网络屏蔽开。 14.互连网络的基本网络概念是:网络连接、网络互连和网络互通。 15.网桥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可连接若干个局域网网段。 16.路由器是一种智能型网络设备,其基本功能是:网络连接、网络地址判断和设备管理。 17. 网关一般用于不同类型、差别较大的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连。 18.Internet中的用户远程登录,是指用户使用Telnet 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19.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存储转发工作方式。 20.电子邮件的传送是依靠SMTP 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服务器之间的邮件传送。 21.计算机网络按作用范围(距离)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22.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实现模拟/数字信号和数字/模拟信号之间的转变;数字数据在数字信道上传输前需进行编码,以便在数据中加入时钟信号。 23.脉冲编码调制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即: 采样、量化和编码。

岩土工程施工安全常识

1、回转钻机的卷扬机提拉重物时,钢丝绳在卷筒上不得少于 A圈。 A、3 B 4 C 2 D5 2、回转钻机高处工作平台安装必须牢固,护栏高度不低于 C 米。 A、2 B 1.5 C 1.2 D2.5 3、2米以上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必须要 A 。 A、高挂低用 B 低挂高用C平挂平用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说法不符合冲击钻机操作规程的是( D) A冲击钻机立起桅杆时,禁止移动钻机。钻机后车必须与地锚连在一起。 B下钻时,应将钻具吊稳、导正后再下入孔内,不得完全松开制动手把、高 速下放钻具。 C提钻时,开始应缓慢将钻具提离孔底后,再以正常速度提升,不得强行提拉。D在钻具悬吊的情况下,可以检查、更换和修整安置在其底部的钻头。 5、冲抓钻机成空中,冲抓成孔的三角架或人字架高度不得低于 A 米。 A、7.5 B 4.5 C 6.5 D5.5 6、长螺旋钻机在支柱竖立的状态下,整机步履行车移位时,场地坡度不得大于B度。 A、3 B 5 C 7 D2 7、长螺旋钻机整体迁移钻机时,牵引速度不得大于 C km/h。 A、10 B 20 C 15 D12 8、下列不属于长螺旋钻机操作规程的是 D 。

A起立柱前,必须先支牢液压支腿,紧固好斜拉手连接螺栓。 B每班检查两次动力头各部连接螺栓,发现松动必须立即紧固。 C钻取的土应及时清理,严禁在孔位上甩土,严禁用手清除螺旋片上的泥土。 D提升钻具时,边提升边清理螺旋片携带的泥土,有时也可将泥土提拉到高空。 9、高压喷射注浆施工中,空压机、高压泵、泥浆泵、搅拌机与孔口设备之间距离应大于 C 米。 A 6 B7 C 5 D 2 10、高压泵体与钻机间要采用耐高压的橡胶软管连接,其耐压安全系数要大于 C ,要使用高压接头。 A 6 B7 C 2 D 3 11、不属于振动水冲桩施工顺序应该是 A 项。 A由里向外 B由一边向另一边 C 由外向里 12、潜水电机的负荷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长度不应小于 A m,且不得承受外力。严禁有任何破损和接头。 A1.5 B1.2 C 3 D 2.5 13、人工挖孔桩设计桩长一般不会超过 D 米。 A15 B20 C 25 D 30 14、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孔口护壁要高出地面 A mm。 A200 B100 C150 D250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目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个不是计算机网络基本拓扑结构。() A、总线型 B、环型 C、树型 D、混合型 2、b/s表示什么意思。() A、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位数; B、每秒钟传送的字符数 C、每秒钟传送的字节数 D、每秒钟传送的十进制位数 3、OSI参考模型的下三层是指() A、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B、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D、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 4、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子网和_______组成。 A、资源子网 B、协议子网 C、国际互联网 D、TCP/IP 5、网络中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树型、网状型、__C___等。 A、混合型 B、主干型 C、环型 D、网络型 6、一个单位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_____。 A、PAN B、LAN C、WAN D、MAN 7、双绞线做法EIA/TIA568B标准的线序是() A、白橙、蓝、白绿、橙、白蓝、绿、白棕、棕 B、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C、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D、白绿、绿、白橙、蓝、白蓝、白棕、橙、棕 8、下面哪一项不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D ) A、数据通信 B、资源共享 C、分布处理 D、路径选择 9、下面哪一项不是计算机网络按地理范围分类的类型。() A、局域网 B、无线网 C、广域网 D、城域网 10、目前IPV4地址已基本分配完毕,将来使用的IPV6的地址采用____表示。 A、 16位 B、32位 C、64位 D、128位 11、中继器的作用是_____。 A、放大和整形物理信号 B、过滤与转发帧 C、路由选择 D、协议转换 12、TCP/IP体系结构的上三层是指() A、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B、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C、应用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D、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 13、下面设备互连使用交叉双绞线的是() A、电脑网卡连接集线器普通口 B、集线器普通口连接集线器级联口 C、电脑网卡连接交换机普通口 D、电脑网卡连接电脑网卡 14、以下哪一项不是网桥的主要功能() A、过滤和转发 B、协议转换 C、缓冲管理 D、路由选择 15、电磁波不会干扰_______传输的数据。 A、光纤 B、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屏蔽双绞线 16、在OSI模型中,_____提供了文件的传输服务。 A、应用层 B、数据链路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17、在internet通信中,采用的协议是______。 A、OSI B、TCP/IP C、IPX/SPX D、NetBIOS/NetBEI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自考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题 一、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特点 答:方便迅捷、费用低廉、功能齐全、传输信息量大 2、电子邮件服务的工作过程 答:1、发送方将写好的邮件发送到对方的邮件服务器中2、发送方的邮件服务器接受用户送来的邮件,并根据收件人地址发送到对方的邮件服务器中3、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接受发送来的邮件,并根据收件人地址分发到相应的电子邮箱中4、接受方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从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中读取邮件,并对他们进行处理。 3、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 答:1、创建于发送电子邮件2、接受、阅读与管理电子邮件3、账号、邮箱与通信簿管理4、发送邮件使用的协议?读取邮件使用的协议? 答:发送邮件: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读取邮件:POP3或IMAP 5、电子邮件的格式? 答:电子邮件包括邮件头和邮件体。 6、电子邮件的工作模式? 答: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二、远程登陆服务 1、远程登陆:是指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2、远程登陆协议? 答:telnet协议和Rlogin协议 3、远程登陆的工作原理 答:远程登陆过程中,用户的实终端采用用户终端的格式与本地Telnet客户机进程通信,通过NVT格式传输到远程主机,远程主机采用远程系统的格式与远程Telnet服务进行通信。 4、远程登陆具备的条件? 答:1、用户的计算机要有Telnet应用软件2、在远程计算机上有自己的用户账号 5、远程登陆的工作模式? 答: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三、文件传输服务 1、文件传输服务使用的协议? 答:文件传输协议(FTP) 2、文件传输服务的的工作工程? 答:1、访问FTP服务器前先进行登录,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用户密码2、登录成功后可以访问FTP服务器,并对授权的文件进行查看与传输。3、文件从FTP服务器传输到客户机的过程称为下载,文件从客户机传输到服务器的过程称为上传。 3、按使用的用户账号分,FTP服务可以分为哪些? 答:普通FTP与匿名FTP 4、常用的FTP客户端程序的类型? 答:传统的FTP命令行、浏览器、FTP下载工具。 5、匿名FTP服务的实质?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SO层次体系中,实现同步进程间对话是() A、运输层 B、应用层 C、表示层 D、会话层 2.将物理信道的总频带宽分割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这 就是() A.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B. 空分多路复用 C. 异步时分多路复用 D. 频分多路复用 3.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A 、协议 B 、介质 C 、服务 D 、网络操作系统 4.在OSI 模型中,第N 层和其上的N+1 层的关系是() A、N 层为N+1 层服务 B、N+1 层将从N 层接收的信息增加了一个头 C、N 层利用N+1 层提供的服务 D、N 层对N+1 层没有任何作用 5.DNS是用来解析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 A、IP地址和MAC地址 B、用户名和IP地址 C、TCP名字和地址 D、主机名和传输层地址 6.在下列网络中,有哪个网络不是通过建立虚电路进行通信() A、帧中继 B、X.25 C、FDDI D、ATM 7.路由功能一般在()实现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8.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A 、协议 B 、介质 C 、服务 D 、网络操作系统 9.第三层交换即相当于交换机与()合二为一。 A、交换机 B、网桥 C、中继器 D、路由器 10.工作在大多数层和最高层的设备是() A、路由器 B、网桥 C、交换机 D、网关 11.计算机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属于()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D、都不是 12.以下不属于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是() A、Netware B、WWW C、Linux D、Unix 13.将一个局域网连入Internet,首选的设备是() A、路由器 B、中继器 C、网桥 D、网关 14.交换机按什么参数转发MAC帧() A、端口号 B、IP地址 C、MAC地址 D、信号类型 15.通信子网不包括()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数据链路层 16.网关工作于高层,一般用于连接()的网络。 A、不同介质访问方式 B、需要选择路径 C、需要进行协议转换的网络 D、需要延长网络距离 17.多路复用后() A、高速与宽带不再对应 B、复用信道的数据率大于各低速信道数据率之和 C、复用信道的数据率等于各低速信道数据率之和 D、复用信道的数据率小于各低速信道数据率之和 18.通信子网不包括()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数据链路层 19.以字符方式进行的传输称为() A、同步传输 B、异步传输 C、都不是 D、都可以 20.以下传输介质性能最好的是() A、同轴电缆 B、双绞线 C、光纤 D、电话线 21.电子邮件服务是由OSI的哪一层处理的() A、会话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22.C 类IP 地址的最高三个比特位,从高到低依次是() A 、010 B 、110 C 、100 D 、101 23.局域网中的MAC 与OSI 参考模型哪一层相对应?()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考查) 2010年春季 1、 答: 清孔方法有一下几种: 1、抽浆法 抽浆清孔比较彻底,适用于各种钻孔方法的摩擦桩、支承桩和嵌岩桩,但孔壁易坍塌的钻孔使用抽浆法清孔时,操作要注意,防止坍孔。 2、换浆法 采用泥浆泵,通过钻杆以中速向孔底压入相对密度1.15左右,含砂率<4%的泥浆,把孔内悬浮钻碴多的泥浆替换出来。 3、掏碴法主要针对冲或冲抓法所成的桩孔,采用抽渣筒进行抽渣清孔。 4、用砂浆置换钻碴清孔法先用抽渣简尽量清除大颗粒钻渣,然后以活底箱在孔底灌注o.6m厚的特殊砂浆.其相对密度较小,能浮在拌合混凝土之上。 2. 答:沉管灌注桩(d≤480mm)适用于黏性土、粉土、淤泥、淤泥质土、松散至中密的砂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层;当在厚度较大、含水量和灵敏度高的软土(淤泥、淤泥质土)、松散土中采用时,必须制定防止缩颈、断桩、充盈系数过大等质量保证措施,并经工艺试验成功后方可实施;在高流塑、厚度大的淤泥层中不宜采用d≤340mm的沉管灌注桩;当地基中存在承压水时,沉管灌注桩应慎用。与锤击沉管灌注桩相比,振动沉管灌注桩贯穿砂土层的能力较强,还适用于稍密实的砂土、碎石层。大直径沉管灌注桩的贯入能力强,可以把桩管打入强风化岩层或坚硬的土层。 3. 答:在一般情况下锚杆杆体与灌浆管同时插入钻孔底部,尤其对于土层锚杆,要求钻孔完后立即插入杆体。插入时将锚杆有支架一面向下方,若钻孔时使用套管,则在插入杆体灌浆后再将套管拔出。若是用风钻钻出的小口径锚杆孔,则要求灌浆后再插入杆体。锚杆插入时要求顺直,杆体长度不够设计长度时则要求焊接,焊接可采用对焊或帮焊。 4. 答:(1)定位起重机(或塔架)悬吊搅拌机到达指定桩位,对中。当地面起伏不平时,应使起吊设备保持水平。 (2)预搅下沉待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搅拌机电机,放松起重机钢丝绳,使搅拌机沿导向架搅拌切土下沉。 (3)制备水泥浆待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即开始按设计确定的配合比拌制水泥浆,待压浆前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中。 (4)提升喷浆搅拌搅拌机下沉到达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地基中,边喷浆边旋转,同时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提升速度提升搅拌机。 (5)重复上、下搅拌搅拌机提升至设计加固深度的顶面标高时,集料斗中的水泥浆应正好排空。为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可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转边沉入土中,至设计加固深度后再将搅拌机提升出地面。 (6)清洗向集料斗中注入适量清水,开启灰浆泵,清洗全部管路中的残存的水泥浆,直

(完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曾文奇 一、教材解读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磁铁"和“我们自己”两个单元组成,其中“磁铁”单元7课,“我们自己”单元6课,还有一个“科学阅读”内容,两个单元合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二、学情分析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磁铁”单元的学习学生是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因为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见过、玩过磁铁,对许多磁现象有一

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就成为教学的起点。 “我们自己”单元是继“植物”和“动物”之后的第三个有关生命科学的单元。从一年级开始,不同的观察活动都将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作为一个活动重点来处理,学生对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所以在感觉器官的认识活动中,重点呈现了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世界所具有的学习功能的表现,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出从感觉入手到知觉判断的过程。 三、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 2.同步 3.局域网 4.时分多路复用 5.协议 6.点到点网络 答案: 1.计算机网络 答:是一种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2.同步 答:就是接收方按照发送方发给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和速率来接收数据。 3.局域网 答:它的地理范围一般在十公里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组建的专用网络。 4.时分多路复用 答:将传输信号的时间进行分割,使不同的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内传送。 5.协议 答:就是通信双方关于通信如何进行达成一致。 6.点到点网络 答:由一对计算机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为了能从源到达目的,这种网络上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和通信子网。 2.根据数据信息在传输线上的传输方向,数据通信方式有、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3.在10BaseT中,一条双绞线的最长米。 4.多路复用技术有两种,分别是,时分多路复用。 5.ARP协议负责将。 6.路由器在7层网络参考模型各层中属于层。 7.IPv6的地址长度共位(二进制)。 8.FTP服务器的默认端口号为。 9.WWW浏览器使用的应用协议是。 10.计算机网络从覆盖范围可以分为,、城域网和广域网。 11.数据可以分为数字数据和。 12.在10Base5中,一条电缆的长度为米。 13.多路复用技术有两种,分别是频分多路复用,。 14.FDDI使用作为传输介质。 15.RARP协议负责将。 16.网桥在7层网络参考模型各层中属于层。 17.DNS的功能是。 18.IPv4的地址长度共位(二进制)。

岩土施工工程中操作的难点与处理

岩土施工工程中操作的难点与处理 发表时间:2019-07-12T10:23:17.3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作者:袁世海[导读] 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对于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内蒙古地质勘查院内蒙 010010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岩土施工项目的数量显著增加。受到自然环境及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岩土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诸多难点问题,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因此文章通过分析这些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难点;处理措施我国工程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对于岩土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岩土施工在工程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整个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岩土工程施工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特点,在实际施工中要对岩土进行 合理区分,采取有效对策予以解决。 一、岩土工程施工的技术特征首先,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区域地质状况具有多变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很容易出现偏差,或者出现不完整的情况,进而导致施工人员出现紧急应对。另一方面,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岩土工程施工相关的参数和数据也会产生变化,一旦监测出现延迟,必然对施工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其次,岩土工程施工地点多为地下,相比于地上施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尤其是对于地基处理以及地下墙施工方面,加强施工管理势在必行。否则极易为后期维护带来困难。最后,岩土工程对于施工技术的依赖性极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技术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最为贴合的施工技术,并结合环境特点,与时俱进地应用各种高新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一)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方案具有不确定性岩土工程存在着特殊性,采用的施工技术要结合工程实际在勘察工程现场施工的过程中,经常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勘察的数据信息不够完整,或者存在误差,进而要求施工技术不断地调整。比如,岩土工程施工现场的岩石结构就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导致前期勘察所获得的资料与施工现场的相关数据之间存在不一致性。面对这种差异,如果没有对岩土层的结构以及岩土结构的性质准确掌握,没有对地质结构以及地下水的变化进行分析,工程的施工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工程搁置的后果。在岩土工程施工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随时调整施工工艺参数,原有的施工设计图以及施工流程相应发生变化。特别是工程施工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必然会增加施工的难度,施工的进度也会变得缓慢,甚至会产生施工风险,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二)岩土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具有隐蔽性岩土工程施工中应用施工技术,对于其隐蔽性要高度关注,包括地基处理技术、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以及桩基施工技术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存在难点问题很难及时发现,或者当发现的时候已经较晚,要进行处理就会感到非常棘手。此外,在后期的处理中,还要做好后期的监测,保证监测的持续性,确保施工技术处理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岩土工程施工中做好整个过程的监测工作是保证施工技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三)岩土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不具有预见性岩土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不具有预见性,由于前期的勘察技术缺乏完整资料,施工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以及各项勘测数据资料不能与根据勘察结果所制定的方案相对应。只有当设计方法与各项勘测数据信息相吻合的时候,才可以真正意义地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对于施工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由于施工技术不具有预见性,就会导致工程建设困难。(四)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岩土工程施工要从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展开。要保证施工进度,就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还需要施工上几乎与施工现场环境相符合,将施工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不同,施工技术不同,所获得的岩土工程施工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处于不同的施工环境中,岩土工程施工就要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否则就会影响施工效果。对于岩土施工技术的依赖性问题,要从地势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采用合适的施工手段,提高施工质量。(五)岩溶地区桩基施工难点受各种极端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岩土施工区域经常存在漏水、漏浆问题,为此对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阻力。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多于勘探工作缺乏实效性又很大关联,一旦水和泥浆流入到溶洞中,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岩溶地区桩基施工要避免成孔时间过早,这样会增加回填土自身的重力,并带来泥浆沉淀现象。此外,回填土不夯实或者密度过小都会造成坍塌威胁。旋挖钻机开孔施工的难度也不容忽视,一旦开孔太大,埋钻的概率就会提升,基于此应该掌握溶洞的实际情况,避免下沉现象以及沉陷问题的出现。 三、处理岩土工程施工问题的主要对策及建议(一)做好锁口管固定工作为了避免偏移和倾斜岩土施工问题的出现,施工人员应该运用合理和规范的操作,做好仔细的研究和具体情况的排查,采取创新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尤其在锁口管下端的固定中,可以采取槽钢作为主要支撑,提升锁口管的设计标高,提高上端固定措施稳定性和安全性,待固定工序全部吻合后,确保地下连续墙施工的质量。(二)采用加快喷射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产物,在新时期背景下运用加快喷射混凝土技术能够提升混凝土的施工强度的同时,确保连续墙的整体化安全性能。当然这需要施工人员充分掌握喷射混凝土技术的特征和实施要点,借助接触式喷射机来压缩空气,用最快的速度将预制拌合料射在连续墙表面,最后再进行凝固后的固化处理。(三)提升固定锁扣管技术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