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理 论与应用综述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理 论与应用综述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理 论与应用综述

近 近红 红外 外光 光谱 谱技 技术

基 基础 础理 理论 论与 与应 应用 用综 综述

(王燕岭)

生 生物 物秀 秀— —专 专心 心做 做生 生物 物! w w w w w w . .b b b b i i o o o o . .c c o o m

生 生物 物秀 秀论 论坛 坛- -专 专注 注于 于生 生命 命科 科学 学! w w w w w w . .b b b b i i o o o o . .c c o o m m / /b b b b s s /

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

2004 年 4 月

目 录

第一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有关原理

一、理论依据

二、化学计量学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过程

四、模型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一、仪器的构造

二、仪器的主要类型

三、一种新型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四、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一、液体样品的吸收率与固体样品的反射率

二、近红外光谱获得方式与载样器件

三、近红外光谱的测试方式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特点

二、外光谱分析的适用范围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之间的比较 第六章 国内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势

第七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

第八章 关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中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它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 术、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得 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已逐渐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官方的认可。

近红外区域按 ASTM 定义是指波长在 780~2526nm 范围内的电磁波,是人们最早发 现的非可见光区域。 由于物质在该谱区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信号弱, 谱带重叠, 解析复杂, 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近红外光谱“沉睡” 了近一个半世纪。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随着商品化仪器的出现及 Norris 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曾经在农 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到 60 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出现,和经 典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暴露出的灵敏度低、抗干扰性差的弱点,使人们淡漠了该技术在 分析测试中的应用,从此,近红外光谱进入了一个沉默的时期。80 年代后期,随着计 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化学计量学 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加之近红外光谱在测样技术 上所独有的特点,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近红外光谱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研究陆续展开。进入 90 年代,近红外光谱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全面展开,有关近红外 光谱的研究及应用文献几乎呈指数增长,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一门独立的分析 技术。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光纤中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使近红外光谱在在线分析领域 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入一 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有关原理

一、理论依据

习惯上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 (780~1100nm) 和近红外长波 (1100~2526nm) 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 时产生的,记录的主要是含氢基团 C-H、O-H、N-H、S-H、P-H 等振动的倍频和合 频吸收。不同基团(如甲基、亚甲基、苯环等)或同一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近红外 吸收波长与强度都有明显差别。所以近红外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非常适合

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性质测量。

二、化学计量学

虽然近红外光谱理论上非常适合用于碳氢有机物质的组成性质测量, 但是在该区域 内,含氢基团化学键振动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强度很弱,灵敏度相对较低,吸收带较宽且 重叠严重,因此,依靠传统的建立工作曲线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早 期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致命原因所在。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 奠定了数学基础。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是综合使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法从化学 测量数据中提取信息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1] 大量化学计量学方法被写成软件,并成 为分析仪器(尤其是近红外光谱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已有 WINDOWS 环境下的中文 版本应用软件,如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化学计量学光谱分析软件版本

。这些商品软件的出现使得应用化学计量 1.0”和“化学计量学光谱分析软件版本 2.0”

学方法解决实际复杂体系的分析问题成为现实。其中的数学处理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 回归(MLR)、逐步回归(SMR)、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法 (PLS)、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拓扑(Toplogical)等。MLR 和 SMR 法在分析样品时 只用了一些特征波长点的光谱信息,其它点的信息被丢失,易产生模型的过适应性 (overfitting)。PCR 和 PLS 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用了全部光谱信息,可以压缩所需样品 数量,将高度相关的波长点归于一个独立变量中,根据为数不多的独立变量建立回归方 程,通过内部检验来防止过模型现象,比 MLR 和 SMR 分析精度提高。石油化工科学研究 院采用的就是该方法,先对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压缩,选取合适的几个 主成分的得分作为输入参数。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过程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包含了组成与结构的信息,而性质参数(如油品的相对密度、馏 程和闪点等)也与其组成、结构相关。因此,在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和其性质参数间也必 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使用化学计量学这种数学方法对其两者进行关联,可确立这两者 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即校正模型。建立模型后,只要测量未知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再 通过软件自动对模型库进行检索,选择正确模型,根据校正模型和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就

可以预测样品的性质参数。 所以, 整个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包括了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

图 1 分析过程示意图

因此,近红外光谱分析又称“黑匣子”分析技术,即间接测量技术。通过对样品

光谱和其性质参数进行关联, 建立校正模型, 然后通过校正模型预测样品的组成和性质。 过程如图 1 所示。蓝色箭头所表示的就是预测过程,用于常规分析。使用化学计量学软 件,通过待测样品的光谱和模型计算出其性质和组成数据。 训练集样品 组成或性质

数据 化学计量学

软件 模型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

组成或性质 数据

未知样品

模 型

化学计量学软件

光 谱 仪

图 2 三位一体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四、模型

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过程可见,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 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快速分析的技术要 求,缺一不可。如图 2 所示。

因此,模型的建立对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近红 外光谱分析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实际应用中, 建立模型都是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实现的, 并且有严格的规范(如 ASTM-1655 标准)。一般情况下,建立模型要按照如下步骤:

1、初级模型的建立

建立一个模型通常是从一个小的光谱数据库开始的, 虽然开始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样 本数目很有限,但通过化学计量学处理得到的模型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如果做定性分 析模型,收集的样品一般需要 20 个左右。如果做定量分析模型,收集的样品一般需要 50~80 个。如果样品为天然产物(比如农作物或烟草),则所需要的样品数量就会更多, 大约是非天然产物的 3~5 倍左右。譬如,一个用于小麦定量的成熟模型就需要拥有数 以千计的样品。 [3] 在收集样品的时候一定注意要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样品的 性质参数范围要能够涵盖所期望的变化范围。 并且还要做到在这个所期望的变化范围内 样品的性质参数是均匀分布的,不能只包括部分性质参数范围中的一簇样本。

另外, 一个理想的标定光谱集应涵盖性质参数与温度变化造成的光谱变化的所有情 况,因为样品(特别是液体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强度随温度的不同会有很大的改变。这 样就给模型的建立和以后的分析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仪器厂商在 仪器的载样器件上设置了恒温装置,从而保证了建模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一致性。所以对

于具有恒温装置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来说,它的模型建立过程,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 温度的干扰了。

收集来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样品后, 根据需要使用传统的有关标准分析方法对样品进 行测量,得到样品的各种性质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如图 1 所示的提供已知性质参数 的训练样品集。然后分别采集每个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再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 处理,并将其与不同性质参数的参考数据相关联,这样在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便建 立起了一一对应映射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的建立便是模型的建立。

2、模型有效性的确认

模型建立起来后,准确的说还不能直接用于测量分析,在真正投入使用之前还需要 对其进行有效性的确认,以便检查它能否正确预测结果。

良好的模型应当是在用验证集样本对模型进行考核时, 其预测结果与标准方法实际 测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另外,应尽量不受仪器变化、温度变化和背景干扰等因素的 影响,而只对样品物化性质的变化反映敏感。找来一组(一般是 5~10 个,当然越多越 好)性质参数已知但未参与模型建立的合格样品(这些样品被称为校验集),用已经建 立的模型来分析测试它们,只要误差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的样品(俗称“好的”样品) 数与误差在不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的样品(俗称“坏的”样品)数之比保证大于 3:2, [3] 则一般认为该模型是有效的,便可以投入使用了。相反,如果“好的”样品数与“坏的” 样品数之比达不到 3:2 或应用者更高的预期要求,则说明该模型不能应用于实际分析。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除了建模过程中参数设定的问题以外, 主要还是来自样品的选取环 节。 有可能是参与建模的样品数量不够多, 也有可能是参与建模的样品含盖范围不够大。 这样就需要重新选择新的样品训练集或在原来的样品训练集基础上增加参与建模的样 品数量。然后用新的样品训练集进行建模,直至有效性验证通过为止。

3、模型的扩充

显然,模型所适用的范围越宽越好,但是模型的范围大小与建立模型所使用的校正 方法有关,与待测的性质数据有关,还与测量所要求达到的分析精度范围有关。前面提 到,建立一个标定模型通常是从一个小的光谱数据库开始的。数据库小,模型的适用范 围就必然受到限制。这也就意味着要想使一个模型更加稳定、适用范围更加宽广,就需 要不断地对模型的数据库进行扩充。

检测过程中,在未知样本的物化性质预测尚无把握时,一般通过计算马氏距离或其

它方法进行模型的适用性判断。 [1] 如果定性判别的结果指出该样本不在原来模型的范围

内,则这个样品称为界外点。如果该界外点不是远离原来的模型,则可以将该样品重新 包括到原来的训练集中,重新建立模型,以便适用更大范围的样品。这样便完成了一次 模型的扩充,久而久之,模型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扩充,那么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界 外点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了。

图 3 多个校正模型的建立提高分析效率

4、模型的数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速度快,是因为光谱测量速度很快,计算机计算结果速度 也很快的原因。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效率却取决于仪器所配备的模型的数量。比如,测 量一张光谱图,如果仅有一个模型,就只能得到一个数据,但是,如果建立了 10 种性 质参数模型,那么,仅凭测量的一张光谱,就可以同时得到 10 种分析数据。如下图 3 所示,多个性质参数模型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 它的特长。

光谱 参考数据 优化定性模型 定性模型

定性训练集光谱

样品集 定量训练集 定量模型 优化定量模型

产品模型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一、仪器的构造 [1]

近红外光谱仪器不管按何种方式设计,一般由光源、分光系统、载样器件、检测 器和数据处理以及记录仪(或打印机)等几部分构成。

1、光源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光源,其基本要求是在所测量光谱区域内发射足够强度的光辐 射,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光源的亮度不成问题,要获得稳定的光谱主要是 解决光源的稳定性, 光源的稳定性主要通过高性能的光源能量监控和可靠电路系统来实 现。目前,在近红外光谱仪器中最常见的光源为溴钨灯,在其近红外区域内,各波长下 光源所辐射出的能量并非一致。为避免低波长的辐射光对样品吸收近红外光的影响,在 光源和分光系统间常加有滤光片, 以便将大部分可见光滤掉而不致影响近红外范围的光 谱,并可减少杂散光的影响。由于溴钨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更换灯时要注意灯的位置 和安装角度。

2、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多色光转化为单色光,是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根据 分光原理的不同,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分光器件主要有滤光片、光栅、干涉仪、声光可调 滤光器等几种类型。

3、检样器件

检样器件是指承载样品或与样品作用的器件。由于近红外光及样品近红外光谱的 特点,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检样器件随测样方式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就实验室常规分析 而言,液体样品根据选定使用的光谱区域可采用不同尺寸的玻璃或石英样品池;固体样 品可采用积分球或特定的漫反射载样器件; 有时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一些特 殊的载样器件。在定位或在线分析中经常采用光纤载样器件。

4、检测器

检测器由光敏元件构成,其作用是检测近红外光与样品作用后携带样品信息的光 信号,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通过模数转换器以数字信号形式输出。检测器有单通 道和多通道两种检测方式。前者是经过光谱扫描,逐一接受每个波长下的光信号;后者 则是同时接受指定光谱范围内的光信号。例如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NIR3000、 NIR6000 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都是采用 CCD 多通道的检测方式。它可以避免检测过程中

光栅等部件的移动。从而保证仪器的稳定性。

5、控制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现代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控制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是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 仪器控制、采谱和光谱处理分析两个软件系统和相应的硬件设备构成。前者主要功能是 控制仪器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设定光谱采集的有关参数,如光谱测量方式、扫描次数、 设定光谱的扫描范围等,设定检测器的工作状态并接受检测器的光谱信号。光谱处理分 析软件主要对检测器所采集的光谱进行处理, 实现定性或定量分析。 对特定的样品体系, 近红外光谱特征峰的差别并不明显, 需要通过光谱的处理减少以至消除各方面因素对光 谱信息的干扰,再从差别甚微的光谱信息中提取样品的定性或定量信息,这一切都要通 过功能强大的光谱数据处理分析软件来实现。

6、打印机

记录或打印样品的光谱或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二、仪器的主要类型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近红外光谱仪器有多种分类形式,具体如下。

1、从使用的光源看,既有发出宽谱带卤钨光源的仪器,也有采用多个产生窄谱带 发光二极管组合作光源构成的仪器。

2、从样品光谱信息的获得看,有简单的在一个或几个波长下测定的专用型滤光片 型仪器,也有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测定全谱信息的研究型仪器。

3、从光谱测定的波长范围看,由于采用不同检测器和分光器件,有的专用于短波 近红外区域,有的则适合用于长波近红外区域。

4、从检测器对分析光的响应看,有单通道和多通道两种类型,多通道型又有采用 CCD(电荷耦合器件)和 PDA(二极管阵列器件)的近红外光谱仪。

5、从仪器的分光器件看,可分为 4 种主要类型:滤光片、光栅分光、傅立叶变换 (麦克尔逊干涉仪)和声光调制滤光器。下面就根据这种分类方式具体解释一下不同类 型仪器的特点。

滤光片型主要作专用分析仪器,如粮食水分测定仪。由于滤光片数量有限,很难 分析复杂体系的样品。光栅扫描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但由于仪器中的可动部 件(如光栅转轴)在连续高强度的运行中可能存在磨损问题,从而影响光谱采集的可靠

性,不太适合于在线分析。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通过采用麦克尔逊干涉仪对光进行 干涉来达到分光的目的,从而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但这类仪器存在明显的弱 点同样是干涉仪中存在移动性部件,且需要较严格的工作环境。声光可调滤光器是采用 双折射晶体,通过改变射频频率来调节扫描的波长,整个仪器系统无移动部件,扫描速 度快。但目前这类仪器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价格也较高。

三、一种新型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

滤光片型和声光可调滤光器型在性能和特点上有着显著的局限性,光栅扫描型和 傅立叶变换型这两种类型虽然具有个别优点, 但主要还是都存在移动部件可能造成磨损 从而影响仪器稳定性的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人们较为满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呢?

表 1 各种类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特点与性能比较

类型 特点 分辨率 扫描速

信噪比

光栅扫描 有移动部件,光通量低 低 慢 低

傅立叶变换 有移动部件,光通量高 高 中 高

声光调制滤光器 无移动部件,光通量中 低 快 中

固定光路阵列检测 无移动部件,光通量中 中 快 中

随着阵列检测器件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了较为妥当的方法。 采用固定光路、光栅分光、阵列检测器构成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以其性能稳定、扫 描速度快、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以及性能价格比好等特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 通过如同蜻蜓复眼一样的多通道阵列检测器接收不同波长下的光谱, 从而避免了光栅或 单检测器等部件的移动,实现了光路的固定。在与固定光路相匹配的阵列检测器中,常 用的有电荷耦合器件 (CCD) 和二极管阵列 (PDA) 两种类型, 其中硅基 (Si: 400~1100nm) CCD 多用于近红外短波区域的光谱仪,硫化铅基(PbS:1100~2500nm)或铟-镓-砷基 (InGaAs:800~1700nm)PDA 检测器则用于长波近红外区域。表 1 很直观地对几种类 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特点和性能做了比较。

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积极倡导者。 他们与中国石化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微光系统公司合作,基于阵列检测器,成功地开发出了固定

光路、光栅分光阵列检测的系列近红外光谱仪,包括实验室型和在线型仪器,光谱范围 覆盖了整个近红外波段(700~1100nm,1100~2500nm)。其光路如图 4 所示。做到了无 移动光学部件,从而保证了仪器的长期稳定性。

图 4 采用固定光路阵列检测的 NIR-3000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光路图

四、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

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选型或使用过程中,考虑仪器的哪些指标来满足分析的使用 要求,这是分析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一台近红外光谱进行评价时,必须要了解仪 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下面就简单做一下介绍。

1、仪器的波长范围

对任何一台特定的近红外光谱仪器,都有其有效的光谱范围,光谱范围主要取决于 仪器的光路设计、检测器的类型以及光源。前文提到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波长范围通常分 两段,700~1100nm 的短波近红外光谱区域和 1100~2500nm 的长波近红外光谱区域。

2、光谱的分辨率

光谱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光谱仪器的分光系统,对用多通道检测器的仪器,还与 仪器的像素有关。分光系统的带宽越窄,其分辨率越高,对光栅分光仪器而言,分辨率 的大小还与狭缝的设计有关。仪器的分辨率能否满足要求,要看仪器的分析对象,即分 辨率的大小能否满足样品信息的提取要求。有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比较接近,要得到准 确的分析结果,就对仪器的分辨率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甲苯异构体的分析,一般要

求仪器的分辨率好于 1nm。

3、波长准确性

光谱仪器波长准确性是指仪器测定标准物质某一谱峰的波长与该谱峰的标定波长 之差。波长的准确性对保证近红外光谱仪器间的模型传递非常重要。为了保证仪器间校 正模型的有效传递,波长的准确性在短波近红外范围要求好于 0.5nm,长波近红外范围 好于 1.5nm。

4、波长重现性

波长的重现性指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谱峰位置间的差异,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 峰位置所得波长或波数的标准偏差表示(傅立叶变换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习惯用波数 cm -1 表示)。波长重现性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传 递均有较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影响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一般仪器波长的重现性应好 于 0.1nm。

5、吸光度准确性

吸光度准确性是指仪器对某标准物质进行透射或漫反射测量, 测量的吸光度值与该 物质标定值之差。对那些直接用吸光度值进行定量的近红外方法,吸光度的准确性直接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6、吸光度重现性

吸光度重现性指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扫描, 各扫描点下不同次测量吸 光度之间的差异。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峰位置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表示。吸光度重 现性对近红外检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它直接影响模型建立的效果和测量的准确 性。一般吸光度重现性应在 0.001~0.0004A 之间。

7、吸光度噪音

吸光度噪音也称光谱的稳定性,是指在确定的波长范围内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 得到光谱的均方差。吸光度噪音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将样品信号强度与吸光 度噪音相比可计算出信噪比。

8、吸光度范围

吸光度范围也称光谱仪的动态范围, 是指仪器测定可用的最高吸光度与最低能检测 到的吸光度之比。吸光度范围越大,可用于检测样品的线性范围也越大。

9、基线稳定性

基线稳定性是指仪器相对于参比扫描所得基线的平整性,平整性可用基线漂移的 大小来衡量。基线的稳定性对我们获得稳定的光谱有直接的影响。

10、杂散光

杂散光定义为除要求的分析光外其它到达样品和检测器的光量总和,是导致仪器 测量出现非线性的主要原因,特别对光栅型仪器的设计,杂散光的控制非常重要。杂散 光对仪器的噪音、 基线及光谱的稳定性均有影响。 一般要求杂散光小于透过率的 0.1%。

11、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完成 1 次扫描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设计方式的 仪器完成 1 次扫描所需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电感器件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仪器完 成 1 次扫描只需 20ms,速度很快;一般傅立叶变换仪器的扫描速度在 1 次/s 左右;传 统的光栅扫描型仪器的扫描速度相对较慢,但近期 NIR Systems 公司推出的光栅扫描 型仪器采用新的设计形式,扫描速度达 1.8 次/s。

12、数据采样间隔

采样间隔是指连续记录的两个光谱信号间的波长差。很显然,间隔越小,样品信 息越丰富,但光谱存储空间也越大;间隔过大则可能丢失样品信息,比较合适的数据采 样间隔设计应当小于仪器的分辨率。

13、测样方式

测样方式在此指仪器可提供的样品光谱采集形式。有些仪器能提供透射、漫反射、 光纤测量等多种光谱采集形式。

14、软件功能

软件是现代近红外光谱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一般由光谱采集软件和光谱化 学计量学处理软件两部分构成。前者不同厂家的仪器没有很大的区别,而后者在软件功 能设计和内容上则差别很大。光谱化学计量学处理软件一般由谱图的预处理、定性或定 量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的预测三大部分组成, 软件功能的评价要看软件的内容能 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一、液体样品的吸收率与固体样品的反射率

1、液体样品的吸收率

分光光谱测量吸收是-logT,即透射率对数的负值。比尔(Beer)法表达式把吸收 率与分析物浓度以下式相关联:A=abc;A 是吸收率;a 是分子吸光系数;b 是样品的光 程长;c 是分析物浓度。在限定范围内,这一关系是线性的。

2、固体样品的反射率 [3]

反射在近红外中通常是指漫反射,即检测器观察到的不是按镜象方式的反射角返 回。它不像吸收率与波长一样的关联,而是记录 log(1/R)与波长的关系。R 值是对照 一个不吸收光波标准物(参比物)的反射率。通常是一白色反射器,例如陶瓷板或复合 材料的聚合物。

二、近红外光谱获得方式与载样器件

近红外光谱自身及近红外光谱的产生过程使其有许多独有的特点, 表现在样品光谱 的获得方式及谱图传输技术上有不少与其它光谱技术不同的地方, 如近红外透射和近红 外反射测样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测定各种物态的样品,以得到其相应的光谱。通过各种特 定的载样器件配合光纤传输,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远距离过程分析或非接触性分析,这对 提高分析效率、 保护分析人员免受测试样品及取样环境的污染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 在近红外分析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波长范围、测试样品形态等方面存在差 异,要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注意待测样品的取样方法、样品的处理与准备并准备合 适的载样器件。 与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不匹配的载样器件是导致信噪比较差的主要原因 之一。由于样品的物理性质和外观状态不同,在测样时就需要有不同的载样器件。好在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获得方式有很多, 所以分析人员总可以为样品选择一种最合适载样器 件。

1、透射分析的载样器件

在实验室中使用常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对均匀透明液体样品进行分析, 一般采用 透射方法。所用的样品池与常规分光仪器所用的样品池没有差别,但根据使用的波长范 围的不同,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光程。由于近红外光谱对温度比较敏感,前面讲到为提高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有些仪器的样品池配有恒温装置或带有恒温器件。这类恒温装置由 于温度可调,对一些较高粘度样品的测定非常有效,因为这类样品在温度升高时粘度降 低,减小了折光对光谱的影响。

除常规样品池外,不少近红外光谱仪器带有流通池附件,由于流通池在光路中的位 置的相对固定,避免了普通样品池放入光路时在位置上可能产生的随机误差。但在使用 流通池时要注意池体清洗不彻底、气泡残留以及样品的交叉污染等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2、漫反射分析载样器件

漫反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不透明、固体及半固体类样品的分析。由于样品形态差别 较大,不同样品在载样器件的选用上也不相同,有些甚至是专用载样器件。

在早期的漫反射分析中,为了获得较高信噪比的光谱,更多地收集各个方向的漫反 射光,最常使用的载样器件是积分球。随着检测器性能的极大改善,几何载样器件得到 越来越多的使用。 设计重点主要是考虑样品池架如何适应所测样品的形态并获得稳定可 靠的光谱,许多仪器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光纤技术的采用使样品漫反射 光谱的测定更加方便。

3、光纤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光纤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引起了通讯技术的革命。 光纤在光谱技术领域的应用使光谱 仪器从实验室走向现场,通过在线分析实现了对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这是光谱技术应 用的一个重大革命性转变。光谱技术与光纤技术结合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通过光纤的长距离传输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快速在线检测。据有关资料介绍, 通过光纤,近红外光谱仪器可以远离采样现场100m 进行在线检测。

(2)可减少分析仪器的光学零件,减少光学系统的调整难度,便于分析装置的小 型化。

(3)通过特定的光纤探头,可以方便地进行无损定位分析,甚至可以实现体内分 析。

(4)可在困难条件下或危险环境中采样分析,如有毒、充满易燃易爆样品的环境。

(5)光纤对电磁干扰不敏感,可在条件复杂的工业现场稳定工作。

(6)光纤技术的采用也使实验室分析的方式更加方便、灵活。

三、近红外光谱的测试方式

1、固态样品

固态样品近红外吸收大都在1100~2500nm之间。 研磨后的细粉末以至原始的粗颗粒 都可以产生近红外吸收,光谱不仅可以穿透粉末样品,还可以穿透固体样品。所以可以 让近红外光直接从平滑的玻璃瓶底部穿过去测量里面的样品, 因为玻璃对近红外光没有 明显的吸收。要注意是所需样品应该较多以便能保证把足够的光源反射回检测器。如 样品量不够,则需选用较小的样品皿作反射,把已经穿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反射回来 进行检测。 [3]

对于非均匀的粗粉末和颗粒,可采用连续旋转样品皿或连续反复移动式样品 容器做大面积近红外反射扫描,这种方法使样品的非均匀性得到平均化。

测量固态样品时一定要注意样品的装载, 有时因样品装载引起的光谱差异甚至比样 品的研磨、粉碎不同带来的差异更为明显。所以装载时在装载的深浅、均匀程度、密实 程度上一定要一致。另外,为减小样品表面的等角度反射噪音,近红外入射光要与样品 表面呈 90 o 角。

2、液态样品

液态样品(清晰或以至混浊)比研细的粉末都更加均匀,近红外光可直接透射经过 匹配光程的样品池对其盛装的样品进行检测。 样品池的尺寸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和选择 使用的光谱区域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液体样品测量光程大约在 1~100mm 范围内。如 果为提高分析速度采用多个样品池交替使用,一定要注意样品池间的差别,特别是使用 长光程样品池时更是如此, 因为长光程在尺寸上的微小差别对分析光在样品池中的折射 效应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最终将影响测量的光谱。对一些非均相样品,要注意出现层析 的情况,样品的层析将严重影响其光谱。

对于类似牛奶这样透明程度很差的乳状液体系, 样品中的乳液颗粒对光产生散射效 应,光的走向和光程都不确定,可采用“透-漫射检测”的方式。

另一种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称为“透-反射检测” 。它是在液体中插入一个反射 器,进行双光程(来回行程)透射测量。这种测样方式适合对大容器中的液体进行检测。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特点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之所以能在短短的 10 年内,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进而在数 据处理及仪器制造方面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它在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中有 诸多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堪称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较为理想的现代分析技术。然而, 事务都具有两面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不例外,同样存在固有的缺点。下面就近红 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越性和不足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1、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越性

(1)分析速度快

光谱的测量过程一般可在 1~2min 内完成, 通过建立的定标模型可迅速测定出样品 的化学成分或性质。

(2)分析效率高

通过一次光谱的测量和已建立的多个定标模型, 可同时对样品的多种成分和性质进 行测定。

(3)非破坏性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测量过程中不损伤样品,从外观到内部都不会对样品产生影响,鉴于这 一点该技术在活体分析和医药临床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分析成本低、无污染

在样品分析过程中不消耗样品本身,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分析成本大副度降低, 且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属于“绿色分析”技术。

(5)样品一般不需预处理,操作方便

由于近红外光较强的穿透能力和散射效应, 根据样品物态和透光能力的强弱可选用 透射和漫反射测谱方式。通过相应的载样器件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固体、半固体和胶状 类等不同物态的样品。

(6)测试重现性好

由于光谱测量的稳定性, 测试结果较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与标准或参考方法相比, 近红外光谱一般显示出更好的重现性。

(7)便于实现在线分析

由于近红外光谱在光纤中良好的传输特性,通过光纤可以使仪器远离采样现场,很

适合于生产过程和恶劣、危险环境下的样品分析,实现在线分析和远程监控。

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不足

(1)近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近红外光谱作为分子 振动的非谐振吸收跃迁几率较低, 一般近红外倍频和合频谱带强度是其基频吸收的十万 分之一。 [2] 所以对组分的分析而言,其含量一般应大于 0.1%才适合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 技术。当然这个数值并不是理论限值,随着近红外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它的最小 检出限还将会有所突破。

(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属于一种间接分析技术,且前期投入较多。因为需要选 取大量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提供其组分或性质的已知数据来建立和维护模型,所 以需要较多的化学分析知识、分析费用和时间。另外,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 定标模型建立的质量和模型的合理使用有很大关系。

(3)由于分析必须要依赖模型,所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不适合作为样品和所测 项目经常变化的分散性样品检测的手段。

二、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适用范围

前面讲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很多特点, 基于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近红外光 谱分析技术的适用范围。

1、可检测样品的物态

近红外光谱由于其较强的穿透能力,所以具有各种采谱方式,因此近红外光谱分析 可适应不同物态检测样品,具体的说它可以检测液体(透明、不透明)、浆状、固体、 粉末、纤维等。

2、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场合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非常适合生产控制分析、过程在线分析和筛选分析,对分析数 据资源的储存与利用可以提供很有力的处理手段。

3、测量的内容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擅长对样品常量组成进行测定, 从而完成对由样品主要组成决 定的多种性质的测定。 例如, 对不同族组成的油品辛烷值、 组成等各种性质参数的测定。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之间的比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两者只是一字之差, 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和主要用途,不能相互替代。一些不了解分析工作的人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在这 里特别当成一个问题做一下简单解释。

近红外区主要研究 C-H、O-H、N-H 等化学键伸缩振动的倍频或合频吸收所反映的光 谱信息,特别适用于各种官能团的定量分析。而中红外区则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许 多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振动基频出现的区域。因此在结构和组成的分析中非常重要。由 于倍频吸收或合频吸收发生的几率是基频吸收的几万分之一, 所以宏观上中红外区域所 表现出来的谱带吸收强度就要比近红外高很多,这是红外光谱灵敏度高的直接原因。在 这一点上红外的优势是肯定的。因此,红外谱图作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分析特别适 合,尤其是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吸收,能够利用它来鉴定各种官能团的存在。红外光 谱仪除多数情况下用来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外, 也可根据比尔定律在样品特征吸收峰 所处波长下对样品做定量分析。下面就对近红外和红外在做定量分析方面做一个比较。

1、由于波长比较短,近红外光谱能量比(中)红外光谱能量高得多,因此,近红 外光谱仪器的检测器可以有更高的检测效率, 这就意味着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信噪比值远 高于红外仪器。较高的信噪比意味着样品的观测时间可以比红外仪器短很多。

2、由于红外光谱吸收过于灵敏,所以必须要求通过样品的光程较短,这样便给分 析前的制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样品厚度(光程)微小的变化都会给测量带来较 大的偶然误差。而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做定量分析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近红外光 谱吸收不像中红外那样灵敏,光程较长,很小的变化不会给分析带来多大的偶然误差。

3、近红外光谱对样品的穿透能力比红外光谱高,因此近红外光谱分析中样品基本 不需要做前处理,可以直接进行采谱检测,且采谱测量的方式灵活多样。这样不仅可以 给分析工作带来方便, 而且可以实现样品的无损检测。 这对有些样品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比如水果的单个检测、农作物种子的检测等等都要求检测过程中不能破坏样品。这是红 外等很多其它分析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4、近红外光谱在光导纤维中的衰减很弱,可以采用光纤对光谱信号进行传输。而 中红外光谱在光导纤维中衰减则非常严重,因此不能采用光纤进行传输。前文已经讲了 光谱技术与光纤技术结合的优越性,在此不一一列举。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上) 1.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是反映红外辐射强度或其他与之相关性质随波长(波数)变化的谱图。目前,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表征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力手段。红外射线发现于1800年,在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可见光谱的温度效应时,在红光一端的外侧观察到有较强的热效应。后来,实验证实了这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这种电磁辐射被称为红外光。通常将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定为0.8~1000微米,并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波段:(1)近红外的波段为0.8~2.5微米,波数为12500~4000厘米-1;(2)中红外的波段为2.5~25微米,波数为4000~400厘米-1;(3)远红外的波段为25~1000微米,波数为400~10厘米,目前,实验上已能测定到2500微米,波数为4厘米-1。相应地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从本质上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大类。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是指样品在通过受激或自发辐射的条件下,所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吸收光谱是指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在实验上,使红外光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测定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前后光强的变化与波长(波数)之间的关系, 称红外吸收光谱。 2.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光谱 对于分子体系而言,其振动和转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差所对应的光子的波长落在红外光范围,因此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指出,红外光谱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跃迁,某些特殊体系的电子能级跃迁亦可能落在红外光谱波段范围内,例如,超大规模共轭体系的电子跃迁、某些稀土离子的f-f能级跃迁等等。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的红外光谱研究工作仍集中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上,以最简单的双原子为例,其振动吸收Eν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振动量子数(取正整数);n0为简谐振动频率。当ν=0时,分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照射时,分子吸收了能量为n0的光量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吸收带, 它称为分子振动的基频。反之,处于该激发态的分子也可发射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而恢复到基态。n0的数值决定于分子的约化质量μ和力常数κ: κ决定于原子的核间距离、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及键级等。 在多原子分子体系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这些振动方式可以被分解为各种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所谓简正振动就是指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揩振动。含N个原子的非线分子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线性分子有3N-5种简正振动方式。 对于分子的转动而言,往往可以假定分子为刚性转子,则其转动能量Er为: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中)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引言 高光谱遥感技术,又称成像光谱遥感技术,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遥感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将传统遥感的成像技术和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图像和光谱二合一(图谱和一)的优势,在探测物体空间特征的同时,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特征,识别其类型,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十几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和理论一直是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内一个活跃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随着本世纪初多个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器的发射和实用化机载商业系统的出现,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开始进入主流遥感数据源的行列,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在资源管理、农林矿业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现其独特的作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技术,主要由信息获取系统——“成像光谱仪”或“高光谱成像仪”和高光谱图像数据处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成像光谱仪的突出特点是:光谱分辨力高、空间分辨力高,波段数多,数据量大,因此高光谱图像数据包含的地物信息更加丰富,要充分发挥高光谱数据的潜能,必须深刻全面地了解要测量的地表物质的光谱特性及其与高光谱传感器的真实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并开发适合高光谱数据特点的严密、精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理论。正是高光谱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和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实用化的进程,这两大支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该技术的应用能否走向辉煌的保证。 1.高光谱遥感的原理 任何物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和辐射电磁波,且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或辐射特性是不同的,物质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光谱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包含的原子、分子与电磁波的关系决定的,因此分析物质的光谱曲线是识别物质的有效手段。遥感成像光谱学所研究的波长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以及中-热红外波段,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地表物质以反射太阳光能量为主,固体盐矿物质、水体、植被、冰雪、土壤等物质都有诊断性识别信息的特征谱,而在热红外区,地表物质以热辐射为主,其辐射光谱也可以作为矿物岩石等的物质识别的判据[ ]。本文主要介绍反射光的高光谱图像。 反映物质差别的特征光谱的吸收峰或反射峰的宽度一般在5~50nm左右[ ],且越精细的物质分类需要越高的光谱分辨力,而传统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源的光谱分辨力(几十到几百nm)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必须采用高光谱图像数据,例如图1为三条光谱曲线,分别属于健康叶面,病害叶面和松软土地,其中土地和叶面的光谱差别很大,利用多光谱数据就可以区分,而两种状况的叶面光谱差别比较小,只能利用光谱分辨力更高的数据才能区分。目前国际上典型的高光谱成像仪,包括我国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高光谱成像仪的光谱分辨力都优于5-20nm,基本满足地物分类的要求。 图1 光谱曲线与相应的地物波长 反射率

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基本原理 当红外光照射物质分子时,其具有的能量引起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不同的分子和基团具有不同的振动,根据分子的特征吸收可以鉴定化合物和分子的结构。 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分子进行的分析和鉴定。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例如伸缩振动和变角振动)。 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而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而是量子化的。但由于在分子的振动跃迁过程中也常常伴随转动跃迁,使振动光谱呈带状。所以分子的红外光谱属带状光谱。分子越大,红外谱带也越多。 红外光谱的应用 (一)化合物的鉴定 用红外光谱鉴定化合物,其优点是简便、迅速和可靠;同时样品用量少、可回收;对样品也无特殊要求,无论气体、固体和液体均可以进行检测。有关化合物的鉴定包括下列几种: 1、鉴别化合物的异同 某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同熔点、沸点、折射率和比旋度等物理常数一样是该化合物的一种特征。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多达20个以上,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彼此各不相同,因此用它鉴别化合物的异同,可靠性比其它物理手段强。如果二个样品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的光谱完全一致,就可以确认它们是

遥感技术综述

遥感技术综述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内容 遥感可按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分类。遥感技术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传感器研制、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从这几方面的内容可见,遥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1、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遥感地质找矿是遥感信息获取含矿信息提取以及含矿信息成矿分析与应用的过程。(1) 遥感岩石矿物识别 遥感岩矿识别技术非常适宜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区的区域性地质。 (2)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技术对于地质工作程度低的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区域化探扫面的功效,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多种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的结合。 (3) 地质构造信息提取 (4) 植被波谱特征的找矿应用 高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找矿可以结合植物波谱信息和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来进行实践证明,对寻找隐伏矿床卓有成效但目前仍主要处于研究阶段。 2、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如阿根廷完全基于遥感手段对土地荒漠化的状态进行了评估;Tripathy等利用MSS和印度资源卫星(IRS)数据对印度古尔伯加的土地荒漠化进行了评价;Michael等应用遥感技术结合土地荒漠化的理论,通过对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的监测编制土地退化野外调查手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国外卫星数据进行资源调查和灾害环境的监测80年代初期开始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有关土地荒漠化的资源调查 三、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及产生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二)基本原理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如:N2、O2、Cl2 等。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2)只有当照射分子的红外辐射的频率与分子某种振动方式的频率相同时,分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振动能级,从而在图谱上出现相应的吸收带。 2分子的振动类型 伸缩振动:键长变动,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键角变动,包括剪式振动、平面摇摆、非平面摇摆、扭曲振动 3几个术语 基频峰: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基频峰; 倍频峰:由基态直接跃迁到第二激发态,产生一个弱的吸收峰,倍频峰; 组频:如果分子吸收一个红外光子,同时激发了基频分别为v1和v2的两种跃迁,此时所产生的吸收频率应该等于上述两种跃迁的吸收频率之和,故称组频。 特征峰:凡是能用于鉴定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相应频率成为特征频率。 相关峰:相互可以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4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 (1 外部条件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物态效应、溶剂效应 (2分子结构对基团吸收谱带的影响: 诱导效应:通常吸电子基团使邻近基团吸收波数升高,给电子基团使波数降低。 共轭效应:基团与吸电子基团共轭,使基团键力常数增加,因此基团吸收频率升高,基团与给电子基团共轭,使基团键力常数减小,因此基团吸收频率降低。 当同时存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若两者作用一致,则两个作用互相加强,不一致,取决于作用强的作用。 (3)偶极场效应:互相靠近的基团之间通过空间起作用。 (4)张力效应:环外双键的伸缩振动波数随环减小其波数越高。 (5)氢键效应:氢键的形成使伸缩振动波数移向低波数,吸收强度增强 (6)位阻效应:共轭因位阻效应受限,基团吸收接近正常值。 (7)振动耦合,(8)互变异构的影响 (三)红外吸收光谱法的解析 红外光谱一般解析步骤 1. 检查光谱图是否符合要求; 2. 了解样品来源、样品的理化性质、其他分析的数据、样品重结晶溶剂及纯度; 3. 排除可能的―假谱带‖; 4. 若可以根据其他分析数据写出分子式,则应先算出分子的不饱和度U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关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的快速实时、操作简单、无损伤测定、不受样品状态影响的特点很符合药物分析的要求。因此,在制药业中原料药的分析、药物制剂中水分、有效成分的分析、药物生产品质的过程控制等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光谱介绍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3·1 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 药物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鉴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加工过程的成败于否,而同一类型的原料中多变因素主要是湿度和颗粒大小,近红外光谱在湿度测定中的灵敏度及其适于固体表面的表征的特性,使他能够很快地得到样品的湿度和颗粒大小的信息,然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发展

遥感技术与系统概论 结课作业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发展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发展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还是遥感信息处理、遥感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 发展,目前遥感正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 术为主的时代。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分析技 术及应用方面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主 要航空/卫星数据的参数及特点。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现状,进展,应用 一、高光谱遥感的概念及特点 遥感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所谓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通常<10nm)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宽光谱遥感,通 常>100nm,且波段并不连续。高光谱图像是由成像光谱仪获取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

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中能被探测。 同其它传统遥感相比,高光谱遥感具有以下特点: ⑴波段多。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内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波段。 ⑵光谱分辨率高。成像谱仪采样的间隔小,一般为10nm 左右。精细的光谱分辨率反映了地物光谱的细微特征。 ⑶数据量大。随着波段数的增加,数据量呈指数增加[2]。 ⑷信息冗余增加。由于相邻波段的相关性高,信息冗余度增加。 ⑸可提供空间域信息和光谱域信息,即“图谱合一”,并且由成像光谱仪得到的光谱曲线可以与地面实测的同类地物光谱曲线相类比。近二十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它集探测器技术、精密光学机械、微弱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已成为当前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 二、发展过程 自80 年代以来,美国已经研制了三代高光谱成像光谱仪。1983 年,第一幅由航空成像光谱仪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2011年02月08日 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几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光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因此从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技术。光谱数据处理是消除仪器因素(灯及测量方式等)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和样品物态(如颜色、形态等)等对光谱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滑、微分、基线漂移扣减、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FIR)等也可以用小波变换来进行部分处理。数据关联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使多组分分析中多元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区重叠的问题。通过关联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的快速分析。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被测样品的组成或各种物化性质,因此,如何提取这些有用信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核心。现在的许多研究与应用表明,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介绍及应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介绍及应用在20世纪,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最近几十年,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与遥感密切相关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正在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时代。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特点、发展状况及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1 高光谱遥感简介 1.1高光谱遥感概念 所谓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通常<10nm)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的宽光谱遥感,通常>100nm,且波段并不连续。高光谱图像是由成像光谱仪获取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中能被探测。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遥感技术,它是集探测器技术、精密光学机械、微弱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成像过程中,它利用成像光谱仪以纳米级的光谱分辨率,以几十或几百个波段同时对地表地物像,能够获得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实现了地物空间信息、辐射信息、光谱信息的同步获取,因而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2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特点 同其他常用的遥感手段相比,成像光谱仪获得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多波段、波段宽度窄、光谱分辨率高。波段宽度< 10 nm ,波段数较多光谱遥感(由几个离散的波段组成)大大增多,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可达几十到几百个。如A VIRIS在0. 4~214 波段范围内提供了224 个波段。研究表明许多地物的吸收特征在吸收峰深度一半处的宽度为20~40 nm。这是传统的多光谱等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综述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很快速,非破坏性,低成本及同时测定多种成分等特点, 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原理,红外光谱仪的构造,指出了其检测的优点与不足。综述了红外光谱法的发展、应用以及对红外光谱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红外光谱原理构造发展1.引言 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metry,IR)是根据物质对红外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是根据分子内部振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 2.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物质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发生转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二是分子转动必须伴随有偶极距的变化,辐射与物质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2.2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_σ曲线或T_λ曲线来表示,λ与σ的关系式为: σ(cm-1)=1/λ(cm)=10^4/λ(μm)

2.3 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 2.3.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成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中间的化学键看做不计质量的弹簧,那么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伸缩振动可以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简谐振动。量子力学证明,分子振动的总能量为: E=(u+1/2)hv 当分子发生△v=1 的振动能级跃迁时(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根据胡克(Hooke)定律它所吸收的红外光波数σ为: σ=(1/2пc)√(k/μ) 其中:c—光速,3×10^8cm/s;k—化学键力常数N/cm;μ—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g,μ=(m1.m2)/(m1+m2) 显然,振动频率σ与化学键力常数k成正比,与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成反比。不同化合物k和μ不同,所以不同化合物有自己的特征红外光谱。 2.3.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可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两类。伸缩振动是指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弯曲振动是指基团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或分子中原子团对其余部分所做的相对运动。弯曲振动键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弯曲振动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区出现,所以,一般不把他做基团频率。多原子的复杂振动数又叫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每一种振动形式都有他特定的振动频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陈丽菊 刘 巍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 IR)是介于可见光(VL S)和中红外光(M IR)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波长780~2526nm的光谱区定义为近红外光谱区。近红外光谱主要应用两种技术获得:透射光谱技术和反射光谱技术。透射光谱波长一般在780~1l00nm范围内;反射光谱波长在1100~2526nm范围内。近红外光谱区(N IR)是由赫歇尔(Herschel)在1800年发现的。卡尔?诺里斯(Karl Norris)等人首先用近红外光谱区测定谷物中的水分、蛋白质。但是由于分子在该谱区倍频和合频吸收弱,且谱带重叠严重,难以分析和鉴定,以致N IR分析技术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谷,甚至处于停滞。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消除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近红外分析技术不仅用于农产品、食品和生物科学,而且还应用到石油化工、烟草、纺织、环保等行业。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近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依据被检测样品中某一化学成分对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特性而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种方法。它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的光谱是在700~2500nm范围内分子的吸收辐射。这个事实与常规的中红外光谱定义一样,吸收辐射导致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发生膨胀、伸展和振动。中红外吸收光谱中包括有C-H键、C-C键以及分子官能团的吸收带。然而在N IR测量中显示的是综合波带与谐波带,它是R-H分子团(R是O、C、N和S)产生的吸收频率谐波,并常常受含氢基团X-H(C-H、N-H、O-H)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使用N IR技术是因为它与样品相互作用时输出的能量效率比中红外光更为实用。N IR的辐射源(仪器上的灯)要比用在中红外的能量高得多,而且它的检测器也具有更高检测效率。这些因素意味着N IR仪器的信噪比值远高于中红外仪器。较高的信噪比意味着样品的观测时间可比中红外仪器短得多。近红外辐射对于样品的穿透性也较高,因此样品的前处理常较中红外简单。近红外光谱根据其检测对象的不同分成近红外透射光谱(N IT)和近红外反射光谱(N IR)两种。N IT是根据透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关系来获得在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N IR根据反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获得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光谱。近红外分析技术是综合多学科(光谱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等)知识的现代分析技术,使用包括N IR 分析仪、化学计量学光谱软件和被测物质的各种性质或浓度分析模型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等。经过对这种模型的校正,就可以根据被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计算出各种数据。建立被测样品成分的模型时,主要用到的校正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法(ML R)、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PL S)、人工神经网络法(ANN)。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有下列特点。 可采用光学方法进行。鉴于近红外具有较大的散射效应和较强的穿透性,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比较独特,可根据样品物态和透光能力的强弱采用透射、漫反射和散射等多种测谱技术进行物质检测。 近红外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整个分析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属于绿色分析技术。 近红外分析技术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多项参数的测定,分析速度可提高上百倍,分析成本可降低数十倍。用于传输近红外辐射光的光纤可长达200m, 新结构的固态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半导体低维结构已成为推动整个半导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维材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各种量子效应和独特的光、电、声、力、化学和生物性能,在未来的各种功能器件的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随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上海市东华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 200051) ? 1 ?现代物理知识

高光谱应用研究综述

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遥感理论与技术 开课时间: 2014-2015年第一学期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学号2014210580 姓名张勇 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 任课教师陈梅花 交稿日期2015年1月21日 成绩 评阅日期 评阅教师 签名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综述 张勇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与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高光谱遥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谱像和一的遥感前沿技术。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其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阐述了高光谱遥感的特点、优势,以及在航空及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列举了几种典型高光谱成像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态、大气环境、地质矿产、海洋、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高光谱遥感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低反射率目标遥感、高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及宽覆盖范围等方面。 关键字:高光谱遥感;应用;成像光谱以;研究综述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Zhang Yong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Abstract: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developed in the late twenty years, is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s,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ha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used wid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fields of aviation and aerospace. Several typical hyperspectral imager optical system principle and the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are particular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s with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n vegetation ec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marine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summarize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re given in the end,including the remote sensing of low reflectivity target,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wide coverages. Keywords: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application;imaging spectrometer 1 引言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还是遥感信息处理、遥感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遥感正进入一个以高光谱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为主的时代。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分析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发展概况,并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技术主要航空/卫星数据的参数及特点。 1.1高光谱遥感简介 高光谱遥感技术又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一、近红外光谱的工作原理 有机物以及部分无机物分子中各种含氢基团在受到近红外线照射时,被激发产生共振,同时吸收一部分光的能量,测量其对光的吸收情况,可以得到极为复杂的红外图谱,这种图谱表示被测物质的特征。不同物质在近红外区域有丰富的吸收光谱,每种成分都有特定的吸收特征。因此,NIR能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从而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NIR分析技术的测量过程分为校正和预测两部分(如图一所示),(1)校正:①选择校正样品集,②对校正样品集分别测得其光谱数据和理化基础数据,③将光谱数据和基础数据,用适当的化学计量方法建立校正模型;(2)预测:采集未知样品的光谱数据,与校正模型相对应,计算出样品的组分。由此可知,建立一个准确的校正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中的重中之重。 图一 2.1定标建模

2.1.1 为什么要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 2.1.1.1 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可预测的模型。 2.1.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间接的(第二手)分析方法,所以①需要定标样品集;②利用定标样品集的参比分析数据与近红外光谱建立校正模型;③近红外分析准确度与参比方法数据准确度高度相关;④近红外分析精度一般优于参比方法分析精度。 2.1.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步骤 2.1.2.1 扫描样品近红外光谱 准确扫描校正样品集中各个样品规范的近红外光谱:为了克服近红外光谱测定的不稳定性的困难,必须严格控制包括制样、装样、测试条件、仪器参数等测量参数在内的测量条件。利用该校正校品集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只能适用于按这个的测量条件所测量光谱的样品。 2.1.2.2 测定样品成分(定量) 按照标准方法(如饲料中的粗蛋白GB/T6432、水分GB/T6435、粗脂肪GB/T6433)准确测定样品集中每个样品的各种待测成分或性质(称为参考数据)。这些值测定的精确度是近红外光谱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度的理论极限。 2.1.2.3 建立数据对应关系 通过2.1.2.1所得光谱与2.1.2.2所得不同性质参数的参考数据相关联,使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形成一一对应映射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带参考数据的光谱文件。 2.1.2.4 剔除异常值 2.1.2.3建立的光谱文件中,样品参考值与光谱有可能由于各种随机的原因而有较严重的失真,这些样品的测定值称为异常值。为保证所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在建立模型时应当剔除这些异常值。 2.1.2.5 建立模型 选择算法、确定模型的参数、建立、检验与评价数字模型:常用的算法有逐步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分析等。这些算法的基本思想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序言 二十世纪初叶,Coblentz发表了一百多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到四十年代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今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检测范围扩展到10000-200cm-1,样品量少至微克级。红外光谱提供的某些信息简捷可靠,检测样品中有无羰基及属于哪一类(酸酐、酯、酮或醛)是其他光谱技术难以替代的。因此,对从事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红外光谱学是必需熟悉和掌握的一门重要光谱知识。 一、基本原理 1、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分成不同类型的光谱,它们各自反映出物质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表1列出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其所在区域的光谱名称,以及对应的运动形式。 红外光谱研究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子运动,因此称之为分子光谱。通常红外光谱系指2-25μ之间的吸收光谱,常用的为中红外区4000-650cm-1或4000-400cm-1。 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在振

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得的图谱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合表现,即所谓振转光谱。 每一化合物都有其特有的光谱,因此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合物作出鉴别。 红外光谱所用的单位波长μ,波数cm-1。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公式是λυ= C,式中λ为波长,υ为频率,C为光速(3×1010cm/s)。设υ为波数,其含义是单位长度(1cm)中所含的波的个数,并应具有以下关系:波数(cm-1)=104/波长(μ) 波长和波数都被用于表示红外光谱的吸收位置,即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目前倾向于普遍采用波数为单位,而在图谱上方标以对应的波长值。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的是吸收强度,一般以透过率(T%)表示。 2、红外光谱的几种振动形式 主要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υ) 沿着键轴方向伸或缩的振动,存在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2)弯曲振动(δ) 包括面内、面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摇摆振动等。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4000cm-1(高)400cm-1(低) 3、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的几种类型 (1)基频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均为基频峰。 (2)倍频峰:出现在基频峰波数二倍处。如基频为900cm-1,倍频为 1800cm-1。 4、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强度

高光谱遥感及其发展与应用综述

高光谱遥感及其发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高光谱遥感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型对地观测技术。文中归纳了高光谱遥感技术波段多、波段宽度窄,光谱分辨率高,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图谱合一”等特点,具有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地表覆盖的识别能力极大提高、地形要素分类识别方法灵活多样、地形要素的定量或半定量分类识别成为可能等优势,简单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在国外及国内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地质矿产、植被生态、大气科学、海洋、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发展;应用 1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它的基础是测谱学。测谱学早在20世纪初就被用于识别分子和原子及其结构,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立成像光谱学。它是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成像光谱仪为每个象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能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 1.1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1)波段多,波段宽度窄。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内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波段。与传统的遥感相比,高光谱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一个成像象元提供很窄的(一般<10nm) 成像波段,波段数与多光谱遥感相比大大增多,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可达几十到几百个,且在某个光谱区间是连续分布的,这不只是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有关地物光谱空间信息量的增加。 (2)光谱响应范围广,光谱分辨率高。成像光谱仪响应的电磁波长从可见光延伸到近红外,甚至到中红外。成像光谱仪采样的间隔小,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一般为10nm左右。精细的光谱分辨率反映了地物光谱的细微特征。 (3)可提供空间域信息和光谱域信息,即“谱像合一”,并且由成像光谱仪得到的光谱曲线可以与地面实测的同类地物光谱曲线相类比。在成像高光谱遥感中,以波长为横轴,灰度值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可以使高光谱图像中的每一个像元在各通道的灰度值都能产生1 条完整、连续的光谱曲线,即所谓的“谱像合一”。(4)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多。高光谱数据的波段众多,其数据量巨大,而且由于相邻波段的相关性高,信息冗余度增加。 (5)数据描述模型多,分析更加灵活。高光谱影像通常有三种描述模型:图像模型、光谱模型与特征模型。 1.2高光谱的优势 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使地物目标的属性信息探测能力有所增强。因此,较之全色和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有以下显著优势: (1)蕴含着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高光谱影像经过光谱反射率重建,能获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