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克鲁格曼教材答案解析2-12章

(最新版)克鲁格曼教材答案解析2-12章
(最新版)克鲁格曼教材答案解析2-12章

(最新版)克鲁格曼教材答案解析2-12章

第二章

世界贸易:概览

1. 这种差异有大量的原因。加拿大的贸易模式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引力方程式和一个强大的自由贸

易区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而韩国呈现出的贸易模式更加均衡。

2. 依据贸易引力方程式模型,贸易交换与贸易经济体的大小正相关,与它们的距离负相关。其它

条件相同时,相比更远的国家,两国应该更多地和邻国贸易。当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时,其它因素被加入方程式中,试着解释这种独特的行为。

3. 不是,如果每个国家的GDP翻一倍,世界贸易不会变成四倍。设想一个只有两个国家A和B

的例子。其中A国的GDP为6万亿,B国的GDP为4万亿。此外,每个国家产出占世界支出的份额与每个国家占世界GDP的份额成比例(换言之,在方程式2-2中,GDP的指数a和b都等于1)。因此,我们的例子可以用以下表格描述:

国家GDP 占世界支出的份额

A 6万亿美元60%

B 4万亿美元40%

现在,我们来计算这个例子中的世界贸易流量。A国有6万亿美元收入,花费40%的收入在B 国的产品上。因此,B国对A国的出口等于6万亿美元? 40% = 2.4万亿美元。B国有4万亿美元收入,花费60%的收入在A国的产品上。因此,A国对B国的出口等于4万亿美元? 60% = 2.4万亿美元。在这个简单模型里,世界贸易总额是2.4 + 2.4 = 4.8 万亿美元。

如果GDP翻了一倍会发生什么?现在A国的GDP是12亿美元,B国GDP是8万亿美元。然而,每个国家在世界收入(和支出)的所占份额并没有变。因此,A国将仍旧支出收入的40%用于B国产品,而B国将仍旧支出收入的60%用于A国的产品。B国对A国的出口等于12万亿美元×40%=4.8万亿美元。A国对B国的出口等于8万亿美元×60%=4.8万亿美元。现在的贸易总额等于4.8+4.8=9.6万亿美元。观察GDP翻倍前后的贸易额,我们可以看到贸易的总额实际上变成了两倍,而非四倍。

4. 随着东亚经济体占世界GDP的份额增长,之后的每一段贸易关系都与东亚经济体有关,东亚

经济体的规模随之增长。这使得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扩大。这种逻辑类似于为什么国家会和别国更多地展开贸易。以前,它们是非常小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它们的市场对于大量的进口来说太小了。随着它们越来越富有,大众的消费需求上升,它们能进口更多东西。因此,尽管他们之前关注于出口自己的商品区其它富有国家,渐渐它们变成了富有国家俱乐部的一员,自然也变成了其它国家出口的目标。另外,用引力模型来解释,韩国和台湾之前都很小,产品占它们GDP的份额非常小,这意味着尽管它们距离很近,它们之间的贸易量还是很小。现在它们的GDP增加了,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随之增长。

5. 如本章节所讨论的,一个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是大宗商品,这在许多方面由气候或者地理因素

决定。因此,英国进口的商品是它本身无法生产的。这意味着要从西半球或亚洲进口棉花或者橡胶。因为英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禀赋和其它欧洲国家相当类似,它很少需要从其它欧洲国家进口。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贸易加速发展并且持续在交通和通信业中扩张,英国将大量的贸易更多地转移到附近和欧洲大的经济体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结果就是引力模型的一个直接的预测。

1

第三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 a.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在400 (1,200/3)处与苹果轴相截,在600 (1,200/2)处

与香蕉轴相截。

b. 用香蕉衡量苹果的机会成本是3/2。生产1单位苹果需要3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香蕉需

要2单位的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3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生产1.5单位的香蕉。

c. 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趋同,竞争可以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

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而相对成本等于工资乘以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再除以工资乘上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因为各个部门工资相等,所以价格比率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率,即生成苹果所需的3单位劳动与生成香蕉所需的2单位的比率,即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

2. a.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160 (800/5)处与苹果轴相截,在800 (800/1)处

与香蕉轴相截。

2

b.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可以由苹果和香蕉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量绘出。苹果对香蕉的最低相

对价格是3/2,在这个价格上,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3/2的相对价格上,本国对苹果的最大供给量是400,外国对香蕉的供给量是800,这时,相对供给量为1/2,。

只要相对价格保持在3/2和5之间,相对供给量就不变。如果相对价格成为5,两个国家都会生产苹果,香蕉的产量为0。这时,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相对供给曲线是台阶状的,相对供给在0到1/2之间对应的是价格为3/2的水平线段;相对供给为1/2时,相对价格是从3/2到5的垂直线段;相对价格为5时,相对供给又变为水平,从1/2到无穷大。

3. a. 相对需求曲线包括的点有:(1/5, 5), (1/2, 2), (2/3, 3/2), (1, 1), (2, 1/2).

b. 苹果相对价格的均衡点是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相交点,也就是点(1/2, 2),即相

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的相交点。因此,均衡的相对价格为2。

c. 本国只生产苹果,外国只生产香蕉,每个国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换另外一国生产的产品。

3

d.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3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

通过减少5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贸易使得各国都能够以2单位香蕉换1单位苹果。那么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4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贸易获益。

4. 印度生产一米布的成本是2Kg稻谷(i.e. 10/5)。布在印度的机会成本是10/5的大米。换言之,

印度必须牺牲2kg大米去生产一米布。类似地,泰国生产一米布的机会成本是2.5Kg稻谷。这意味着泰国必须牺牲2.5Kg大米去生产一米布。换言之,印度生产稻谷的机会成本低,泰国生产布的机会成本低。再言之,泰国应该专门生产布,印度应该专门生产大米。当两国发生贸易时,泰国将出口布到印度,印度会出口大米到泰国。

5. a.

Mike Johnson

汉堡汉堡

(10)

(7)

T恤(3) T恤(4)

b.两人都没有既生产汉堡又生产T恤的绝对优势。Mike在制作汉堡上有绝对优势,Johnson

在制造T恤上有绝对优势。

c.Mike制造T恤的机会成本是10/3 = 3.33 个汉堡。相似地,Johnson生产T恤的机会成本是

7/4 = 1.75 个汉堡。因此,Mike生产T恤的机会成本更高。

d.Mike生产一个汉堡的机会成本是3/10 = 0.30 件T恤。相似地,Johnson生产一个汉堡的机

会成本是4/7 = 0.57件T恤。因为Mike牺牲更少的T恤去做汉堡,Mike在生产汉堡时具有绝对优势。

6. 这种观点仅仅是贫民劳动论的一个特例。关键问题在于相对工资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商品

的相对生产率和相对需求决定。本章专栏所给的数据已经表明,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的低工资反应了中国在大多数产业上的生产率要低于美国同行。正如本章举例检验证明的,如果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国家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低工资水平的国家的生活水平会提高。

7. 这个结论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所有的可以用来确定生产中比较优势的信息:本例中有4个部门

(两国都有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不仅仅是两国的服务部门),仅仅比较服务部门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不够的。如果a ls < a ls*,本国服务业中的劳动将比外国的劳动更有效率。这说明了尽管美国在服务行业有绝对优势,但这对于确定比较优势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要确定比较优势还需要知道行业比率。任何行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行业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行业间的相对工资。

8. 虽然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她们的美国同行差不多,而他们收入的购买力只有美国的1/3,这

说明虽然两国工资水平大体相等(w=w*,w表示美国工人工资水平,w*表示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但是两国服务业价格p

4

相对较低。这种额外的收益就增加了美国的购买力水平。然而,大部分服务业是不可流动的,即为非贸易品。这样日本就不能通过贸易从美国的服务业的低生产成本中获益,也就不可能使用这种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价格。同理,美国也不能通过贸易提高本国服务业的价格。所以,由于服务业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且服务业为非贸易品,所以美国的购买力高于日本。

9. 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如果资源是可移动的话,一件产品和从事贸易中将不需要

分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和物质资源是无法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可利用资源导致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发生。源的国家将大部分使用这种资源去生产一种特定的产品。它通过出口那种产品到世界,从而加入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是通过货物交换时而非资源交换才发生。

10.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一个阶梯函数,曲线上包含与具有不同劳动需求比率的国家个数相同的

“阶梯”(水平点)数。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左边的国家出口他们相对于交点右边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交点在水平部分的曲线上,则一国在这一相对价格水平上生产两种商品。

5

第四章

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

1.即使进口竞争行业的工人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一国会选择国际贸易。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更

多的进口后消费者意识到的所得和相应的出口行业的就业增加。在完全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太过的实际工资比孟加拉高,从孟加拉到泰国的劳动力移动会发生。这减少了孟加拉的劳动力,提高了他们的工资率。类似地,来泰国的劳动力移动增加了他们的劳动力,使他们的实际工资率下降。两国间的移动会持续直到两国的工资相等。

2. a.

b.

PPF中的曲线反映了劳动力收益递减。随着Q1 产量增加,多生产一单位Q1 的机会成本会升高。基本上,固定的资本供给下,随着生产Q1 的工人数量增加,每增加一各工人会贡

献更少的Q1 产量,代表着Q2 潜在产量的损失越来越大。

3. a. 画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乘以每个行业的价格,因为分配给这些行业的总劳动力加总必须为

100.因此,如果行业1雇佣了10个工人,行业2就有90个工人。如果行业1有50个工人,

6

行业2就有50个工人。为了简单,定义P1= 1 和P2= 2(在决定劳动力的分配时,实际价格没有影响,只要相对价格P2/P1= 2)。

在竞争劳动力市场,工资等于价格乘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行业间劳动力移动的情况下,行业间的工资率必须相等。因此,均衡工资是由两条P?MPL曲线的交点决定的。观察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这发生在工资率为10和劳动力供给为行业1有30个工人时(行业2有70个工人)。

b. 从(a)部分中,我们得知行业1雇佣了30单位的劳动力,行业2雇佣了70单位的劳动力。

观察问题2的表格,我们看到这些劳动力分配会生产出48.6单位的商品1和86.7单位的商品2。在这个生产点(Q1= 48.6, Q2= 86.7),PPF的斜率必须等于-P1/P2 ,即-?。观察问题2a的PPF,我们看到这个数值大致等于-?。

c. 如果商品2的相对价格下降到1.3,我们仅仅需要重新画P?MPL的图,此时P1= 1 ,P2=

1.3。

商品2的价格下降会导致积累在行业1的劳动力份额增长。现在,当两个行业都有50个工人时,两个行业有相同的工资(P?MPL)。观察问题2的表格,我们看到行业1和行业2都有50个工人,相应的产量为Q1= 66 和Q2= 75.8。PPF在产量点为Q1 = 66, Q2 = 75.78时,斜率必须为-P1/P2=-1/1.3 =-0.77。

d. 商品2 相对价格的下降导致商品1产量增加,商品2产量下降。行业1的扩张增加了行业

1特定要素收入的增加(资本)。行业2的收缩减少了行业2特定要素收入的减少(土地)。

7

4. a. 本国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增加商品1的可能生产,但对商品2的生产毫无影响,因为商品2

的生产不使用资本。结果,PPF转到了右边,代表着本土现在能生产更大量的商品2。

b. 因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增加,本土的相对供给(定义为Q1/Q2)比外国的相对供给更靠右。

结果,本国商品1的相对价格比外国的低。

c. 如果两国都开放贸易,本国将出口商品1,外国将出口商品2。

d. 本国的资本所有者和外国的土地所有者都将从贸易中获利,而本国的土地所有者和外国的

资本所有者都将受损。劳动力的效应会变得模糊,因为本国(外国)商品1的实际工资会

下降(上升),本国(外国)商品2的实际工资会上升(下降)。劳动的净福利效应将取

决于每个国家的偏好。比如,如果本国的劳动消费了相应更多的商品2,他们会从贸易中获利。如果本国的劳动力消费了相应更多的商品1,他们会从贸易中受损。

5. 本国的实际工资是10,外国的实际工资是18。如果有劳动力的自由移动,工人会从本国迁移

到外国,直到每个国家的实际工资相等。如果4个工人从本国转移到外国,每个国家将雇佣7个工人,每个国家的实际工资为14。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每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发现总生产。发生贸易之后,每个国家的总生产是20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19,世界的总生产是238。发生贸易之前,本国的生产是20 + 19 + 18 = 57,外国的生产是20 + 19 +…+ 10 = 165。发生贸易前,世界的总生产是57 + 165 = 222。

因此,贸易增加的总产出是16。

本国工人从迁移中收益,在外国的工人受损。本国的土地所有者因迁移而受损(他们的成本增加),外国的土地所有者收益。

6. 如果只有2个工人可以从本国转移到国外,国内实际工资将是12,国外实际工资将为16。

a. 在外国的工人受损,因为他们的工资从18降为16。

b. 外国的土地所有者受益,因为他们雇佣每个工人的成本下降了2。

c. 在本国的工人受益,因为他们的工资从10升为12。

d. 本国的土地所有者受损,因为他们雇佣每个工人的成本上升了2。

e. 转移了的工人受益,他们的工资从10升为16。

7. 如果小麦的价格上涨了10%,小麦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将同样上涨10%。换言之,由MPLw × Pw

决定的曲线增加10%。另一方面,如果稻谷的价格保持不变,只有小麦的价格上涨,工资率的上涨将少于小麦价格的上涨。在当前的情况下,工资率的增长少于10%。

8

9

第五章

资源和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 a. 第一步是计算出布和食品的机会成本。我们被给出了以下的资源约束:

a KC=2, a LC=2, a KF=3, a LF=1L =2,000; K =3,000

生产一单元布要2单元资本和2单元的劳动力。生产一单元食品要3单元资本和1单元劳动力。此外,该种经济体有2000单元劳动力,3000单元资本。给出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定义以下约束:

2Q C + Q F≤ 2,000 →劳动力约束

2Q C+ 3Q F≤ 3,000 →资本约束

解出这两个约束,得出生产食品的数量:

Q F≤ 2,000 - 2Q C

Q F≤ 1,000 - 2/3Q C

给出的两个食品生产预算约束必须同时满足。食品和布的生产预算约束可以得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轨迹。

观察图表,可以看到当布的相对价格在布的两种机会成本之间时,食品和布都会生产。布的机会成本由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两个部分组成的的斜率为2/3和2得出。当布的产量很低时,经济体会用相对更多的劳动力去生产布,布的机会成本是2/3单位食品。然而,当布的产量上升,经济体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必须从食品生产中抽走资本,这将布的机会成本提高到了2单位食品。

只要布的相对价格在2/3和2单位食品之间,经济体将会同时生产两种商品。如果布的价格降到2/3以下,经济体应该彻底专门生产食品(生产布的报酬太低)。如果布的价格涨到2以上,将专门生产布(生产食品的报酬太低)。

b. 标记每种商品的投入。1单位布用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力来生产。1单位食品用3单位

资本和1单位劳动力来生产。在竞争市场,每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必须等于产出价格。

Q C= 2K+ 2L→P C= 2r+ 2w

Q F= 3K+L→P F= 3r+w

这得出了两个方程和两个未知数(r和w)。解出要素价格:

w=P F- 3r

P C= 2r+ 2(P F- 3r) = 2r+ 2P F- 6r= 2P F- 4r

***r= (2P F-P C)/4

***w= (3P C- 2P F)/4

c. 观察(b)的两种表达,我们看到布的价格增长会造成资本的租金率下降,劳动者的工资率上

升。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布什劳动密集型商品。它价格的上涨会使布的产量变得更大,它所需的密集型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上升。

d. 总资本增加到4000。劳动力约束不变,保持布的最高价格在2单元食品。

新的资本约束由以下式子得出:

2Q C+ 3Q F≤ 4,000

解出Q F得到:

Q F≤ 1,333 - 2/3Q C

10

因此,布的最小价格没变,还是2/3单位食品。唯一改变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有一个更大

的水平截距(如果布在横轴上)。对比图5-1,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X轴上的截距是2000,

而不是1500。

e. 实际布和食品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有布和食品的相对价格决定。如果我们假定经济体在所有

的资源都会被使用的一点(图5-1的点3)进行生产,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设资源约束等于另

一个来计算出布和食品的量:

Q F= 1,333 - 2/3Q C= 2,000 - 2Q C

2Q C- 2/3Q C= 2,000 - 1,333

4/3Q C= 667

Q C= 500

Q F= 1,333 - 2/3 ? 500 = 1,000

f. 总资本扩张之前,经济体生产750单位布和500单位食品。扩张之后,布的产量下降到500,

食品的产量增加到1000。这时恰好是罗勃津斯基效应预测的情况发生。

2.要素的丰裕程度的定义是就比例而言的,不是指绝对的总量。比如,如果澳大利亚的资本

总量是新西兰的三倍,但新西兰仍然被认为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因为澳大利亚拥有的

劳动力超过新西兰的三倍。丰裕的定义是通过比较两国间劳动力比上资本的比率得出来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国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劳动力丰裕,那它就不能相比同样的国家在资本

上也丰裕。因此,没有国家既是劳动力丰裕又资本丰裕。

a.澳大利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90000/45 = 2000 马来西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75000/30 = 2500

马来西亚每单位劳动力有更多的资本。马来西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更大显示出它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

b.澳大利亚在生产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澳大利亚生产布的机会成本比马来西亚低。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原理,澳大利亚在生产布的时候有比较优势,因为他们比马来西亚拥有相对更好的禀赋。澳大利亚会向马来西亚出口布。

3. 这个问题和第4章讨论过的一个问题类似。重要的不是要素的绝对丰裕程度而是它们的相对丰裕程度。当与

更多的发达国家相比,穷国有着比资本丰裕的劳动力。比如,思考一个像美国这样大而富裕的国家,和像危地马拉这样的穷国。尽管美国比危地马拉有更多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但贸易中重要的是这些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危地马拉的劳动力比资本的比率似乎远高于美国,这也反应出危地马拉相对资本稀缺,美国的资本丰裕。这就造成了危地马拉比美国的劳动力相对更便宜,资本更昂贵。注意,这种要素价格的差异不是因为危地马拉相对于美国有多少劳动力,而是因为在每个国家劳动力相对于其他要素所占的比例。

4.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力的贸易所得通过增加其购买力。这个结果不支持工会要求限制从不太富裕国家进口。

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通过思考贸易如何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直接强调分配效应。在这个模型中,不熟练的美国劳动力在贸易中受损,因为这个群体代表了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果支持工会要求限制进口。这是一个理性的政策,因为代表不熟练工人的工会在喜欢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低技术商品)的贸易中直接受损。然而,工会也许可以更好地去游说资源来增加他们成员的技能水平,因为总体的贸易所得超过了一个特定部门的损失。

11

5. 程序员由于来自印度的竞争,面临着工资的下降,但这与技术劳动力工资上涨不一致。通过使

得编程更有效率,这项变化也许会提高软件业工人的工资或降低所有商品的价格。然而,在短期,这明显会损害那些面临转移成本的需要特定技能的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利益。有许多原因不阻止计算机编程服务的进口(或这些工作的外包)。首先,通过使得编程更便宜,它使得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使得整个国家平均来说变得更好,这会导致必要的收入分配,但是不应该阻止将使得国家在总体上变得更好的贸易。此外,没有贸易政策行宫存在于真空中,如果美国禁止编程服务进口,它也会导致别的国家也实行更加限制贸易的政策。

6. 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

其他构架相比,有着相对较高资本劳动比率,如果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支持,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鲍恩、利默和斯威考斯卡斯发现,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晰的。数据不支持国家进出口反映要素的相对禀赋理论的预测。

7. 要素价格均衡是基于自由贸易将会导致这些国家之间工资集中的事实上。这个理论认为当两国重新开始贸易,货物收敛(这种收敛是轮流的)的相对价格造成了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收敛。这就是说,当两个国家从事货物贸易时,这两个国家实际上是间接地交易生产要素。换言之,劳动力丰富的一国用生产的劳动力资本率高的货物去交易生产的劳动力资本率低的货物。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出口劳动力,进口资本。贸易导致了两国要素价格均衡。但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要素价格是不均衡的。主要地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资率实质上低于发达国家。有以下原因:首先,这种差异归因于劳动力质量不同。第二,不同国家甚至在生产同样的产品上用的生产技术不同。第三,实际世界中价国际贸易并没有使价格完全相等。第四,很多国家没有充分参与生产,即没有相对地涉及更多的丰裕要素。一些甚至拥有更高劳动资本率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科技中参与得更多。如果国家用他们相对稀缺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贸易,要素价格均衡就不会发生。真实世界的情况是上面提到的这些要素中的一个或更多出现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国家间的工资是不同的。

12

第六章:答案解析

1、答:如果棕榈油的价格相对于润滑油增加的话,世界对于印尼出口的棕榈油的需求会增加。同样的,润滑油相对价格的增加也会引起无差异曲线向增加润滑油减少棕榈油的方向的移动。这是因为棕榈油价格相对昂贵使得印尼棕榈油的消费减少。

棕榈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印尼的收入,收入效应会诱导棕榈油的消费,然而替代效应会增加润滑油的使用减少棕榈油的使用。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印尼棕榈油的消费量就会增加。

2、

答:图A中,挪威渔业生产可能性的减少引起与捕鱼产业相关的汽车行业的生产减少。因此,即使渔业出口的相对价格更高,挪威的无差异曲线像更低的方向移动,这也代表了福利水平的降低。

图B中,渔业相对价格增加的改变引起了渔业生产的相对增加(即使实际生产是减少的)。因此,渔业相对价格的增加使得挪威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和福利水平移动。

3、答:母国贸易条件会恶化。原因是,较大的衣服偏向性生产增加了母国衣服的供给,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时,粮食的生产会减少衣服的相对生产。衣服供给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格降低,国际市场价格的降低使得母国衣服出口的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如果母国的生产偏好粮食,母国的贸易条件会改善,因为母国是粮食的进口国

4、答:与标准图表的不同之处是,无差异曲线比起平滑的曲线是直角的形状。一个贸易条件的改善能够使得经济总体状况移动到一个更高的无差异水平。经济的收入扩展途径是从源头出发的射线,一个贸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得消费点沿射线方向提高。

5、答:日本作为一个原材料进口国与制成品出口国,它的贸易条件是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相对价格。这个贸易条件是会根据国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变化而变化的。注意,以下答案中的供给与需求都针对原材料与制成品;并且我们将所有国家看作为可以影响国际相对价格的大国。

13

a. 中东的石油供给中断减少了原材料的供给,也提高了制成品相对于原材料的相对供给。国

际相对供给曲线向外移动,降低了制成品的相对价格并恶化了日本的贸易条件。

b.韩国汽车生产的扩大增加了制成品的供应,并增加了国际供给。国际供给曲线向外移动,降

低制成品的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c.美国在矿物燃料替代方面的发展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这增加了国际相对需求,国际相对需

求曲线向外移动,使得制成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上涨,改善日本的贸易条件。由于世界原材料需求的减少甚至使得日本没有安置聚变反应堆设备。

d.俄罗斯针对原材料减少供给的失败,使得国际相对供给增加,国际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同样,

俄罗斯对于制成品需求的减少使得国际相对供给曲线向内移动。这都使得制成品的国际相对价格降低,日本贸易条件恶化。

e.日本针对原材料降低关税使得制成品的国内价格上涨,价格变化会引起日本相对供给增加相

对需求减少,同样使得国际相对供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制成品国际相对价格会降低并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

6、

服务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的下降使得等价值线顺时针方向移动,因此,美国会减少贸易的产出,增加制成品的数量,这样会使得美国的福利水平下降。

14

7. 答:结果可以看出,当生产因素增加会使得偏向型增长出现。两国中一国的生产偏向型产品X和另一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资本增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指出,当一国的相对资源丰时,会出口密集使用这种资源的产品。A国出口X进口Y,B国出口Y进口X。福利恶化型增长使得福利作用对于偏向性增长引起的贸易条件的改善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里说,进口偏向性使得福利增加。

A、X的相对价格降低,引起了A国贸易条件恶化,A国的福利水平整张的可能性较大,同样,

B国的福利水平增加。

B、Y的相对价格增加,引起A国贸易条件改善,A国的福利水平增加,B国恶化。

C、X的相对价格降低,引起B国贸易条件改善,B过福利水平增加,A国福利水平减少(同样

数量的出口,他们的利润减少)。

D、X的相对价格增加,引起B过得贸易条件恶化,B国的福利有可能增加,A国福利增加,。

8、贸易恶化型增长出现在,当福利恶化使得经济的贸易条件恶化进入困境。当他出现时,经济体

需要经历偏向型增长,并且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必须是较大的经济体,这样他的行为可以改变贸易条件。这些时间的组合不太可能在实践中出现。

9. 印度向世界开放它的市场对于美国是有益的,如果他可以使得中国出口给美国的商品价格降低

并且加强美国出口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与中国贸易时美国受损的部分在于印度贸易时会再次受损,但是,看净利润,是美国受益的。这里我们对于印度出口的产品和是否贸易超越我们做出不同的假设。我们认为印度会出口中国出口美国进口的商品,中国会因为印度生产的增加降低相对价格。

10、进口关税使得进口产品在国内的价格比在国际市场昂贵,在两个商品的模式中,例如食品和服

装,对衣服征收关税使得衣服的价格在国内变的昂贵,最终,食品的内部相对价格比外部价格便宜。这使的国内的生产者生产衣服的价格相对较高,国内的消费者将转移对衣服的消费到食品。因此,食品的相对供给将减少,相对需求将增加。随着世界市场食品的相对价格的增加,国内的贸易条件会改善。

同样的,食品的进口补贴相较于衣服的进口关税在相对供给与需求上有着相反的效果。食品的相对供给增加,实际的相对需求减少。因此,世界市场上食品价格的减低使得国内贸易条件恶化。当事人强调在贸易自由协定下,通过减少关税增加贸易。当贸易双方的关税下降时,将会增加两国的贸易量。贸易双方降低的关税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使得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并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关税降低的协定是双方的需要统一的,最后改善双方的贸易条件。

11. 当一个国家借用现在的消费,也意味着他在未来的支付要通过牺牲未来的消费实现。即,这个国家在未来需要偿还相同利率下的借款金额。当一个国家现在借了一个单位,需要在未来偿还(1+ r)倍,r是实际利率。因此,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是1/(1+r)。可以看出,利率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更高的实际利率,未来的消费价格会降低,反之亦然。

12. 国际市场上借出与借入的相对优势取决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和实际利率。随着实际利率的增

加,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1/(1 r)降低。事实上,拥有较高实际利率的的国家是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这样的国家,会倾向于现借入,在投资中享有较高的回报率,收获现在较高的投资收益。

a.像阿根廷与加拿大这样的高实际利率的国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可以被开发,这些国家的未来消

费价格较低,相较于未来消费出口,更偏向于今天的借用。

b.像19世纪的英国或者说现在的英国,实际利率较低,即资金水平较高并且限制新的投资。所

以,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较高,更偏向于现在借入,而不是出口消费。

15

c.

较大石油资源的发现,不需要重要的投资取出,也会引起沙特阿拉伯实际利率的降低。这会引起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增加,沙特阿拉伯会偏向于出口现在的消费。沙特阿拉伯会增加他们现有的借款作为石油发现的结果。

d挪威发现的石油资源,需要重大的投资来实现与C中相反的作用。这个资源没有投资基金时并没有转换为财富,因此,由于投资基金的需求挪威的实际利率会增加。更高的实际利率使得未来消费的实际价格降低,结果,挪威会更偏向出口未来消费。

d.南韩高水平的生产力证明南韩的实际利率很高,因为国家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就像D中

所说,较高的实际利率使得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较低。使得偏向于出口未来消费。

16

第七章:答案与解析

1、案例A与D代表了外部经济规模案例,当工业生产集中于仅有的几个地点。地理聚集的优点是,

包括了种类多样的专业服务以支持性工业生产,接近于更大的专业劳动力,更大的市场投入。

案例B和C代表了内部市场规模,因为一个公司或工厂提供了整个和那工业的供给,当一个工厂的输出增加时,平均成本降低。当只有仅有的几个工厂存在是,就产生了未完成的竞争。

2、知识不可以贸易往来,因为很容易被学习。当距离很大时,地区知识是很难外溢的。面对面的

互动与常规的讨论会增加在周边地区而不是较远地区的外溢的可能性。马歇尔指出,当贸易的神秘感暴露在空气中,它的神秘就不存在了。外溢在距离近的范围内的速度大于远距离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知识在硅谷地区外衣的速度很快,面对面的交流与非正式的讨论使得企业比起其它地区的工业界限更模糊。关于这点,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工业更有说服力。

3、累计产出的平均成本降低时,动态收益就产生了。换句话说,学习曲线在已成立的生产者而不

是创业者中存在着。这是一个开放性话题,根据问题9提供的观点,两个工厂的动态增加收益以生物科技和飞机设计为特点,生物科技领域是创造新能源产品的领域,不过如何成功的创造一个可盈利的新产品,是需要实践的。飞机设计是创造更舒服或者更有成本效率的飞机,不过也是一个新飞机需要精密的修改和在以前模型上修改的经验的行业。

4. a.一个产业想要获得外部规模经济需要相对较少的地区,如果地区较大,它可能有较

大的内部经济规模

b.因为飞机设计行业的经济规模很重要,他趋向与在仅有的地点的几家公司生产。如,波音生

产飞机的地方,西雅图。

c.因为半导体行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很重要,因此,半岛以行业趋向于在确定的地点进行生产。

如果,一些历史因素,使得一家半导体公司在一个特别的地点建立,半导体的出口是因为

规模经济与非竞争优势。

d.真正的苏格兰威士忌只能来自苏格兰,所格兰威士忌的生产需要蒸馏机的技术,这个劳动市

场使得外部规模经济聚集。同样,酿酒用的葡萄的土壤与天气也是重要的原因,他们影响

竞争优势。

e.法国拥有难以复制的天气与土地的混合优势,这使得他产生了红酒生产的竞争优势。

5. a.国际贸易开始时允许,印度提供衣服,日本提供收音机,因为,衣服价格低是印度的原始优

势,同样的日本的收音机。贸易最开始,印度提供衣服给日本,日本给印度提供收音机。

印度的供给会增加印度工厂的需求。当双方面临共同的下降的供给曲线,这就会减少衣服和收音机的国际市场价格。

b. 两国之一有较低的价格的最初优势,然后,印度偏向于生产衣服,日本偏向于生产收音机,

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衣服对于技术更要求劳动。同样的,日本生产收

音机因为它需要技术大于劳动。

6.专业供应商、联合劳动市场、知识外溢推使外部规模经济。当这3种力量减弱时,地理聚堆的成

本优势也会减弱。当工厂的外部规模效应消失,生产定位因为成本因素的推使想一个传统的稳定不变的规模报酬改进。

7. 贸易并不是一定增加人民的福利水平的,但是通常,他提高了多少多数国家的贸易情况,通

过在国际市场带来竞争,降低价格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当一个国家有较低的劳动与生产成本时,国内商品的价格也会较低。贸易缺失时,商品因为较低的生产成品价格较低,然而,工厂在另一个国家的聚集使得国际市场有了一个潜在的供应者。因此,通过贸易在第一个国家产品的价格增加了。他接下来就会降低人民的福利水平。举一个恰当的例子:瑞士生产的手表,瑞士是

17

手表生产的领军人物,但劳动成品在瑞士也是较高的。当瑞士与一个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时,这个发展中国家给瑞士手表支付更高的价格,这降低了这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8. 从新考虑两种不同的场景。场景一,同一个地点有两个公司,每个公司有200个当地劳动力提

供。场景二,两个公司距离较远,每个公司给予100个当地劳动力。现在假设两家公司都要扩张,增加劳动力需求到150个。在第一个情况下,每个公司都有50个劳动力的多余,在第二个情况下,每个公司也面临着相同的劳动力情况。因此,位置较近的公司比起较远的公司在扩张时会有一些矛盾。不过,还可以,一个公司在扩张,一个在收缩。

9. a. 外部规模经济因为对于技术而言需要劳动力的聚集,动态的收益增长来自于持续的创新与

学习。

b.外部经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当其他工厂在沥青的行业,单一的工厂的成本降低是很难看

得出的。沥青行业的动态收益增长也是很难存在的,因为建立的很好并且学习曲线很低。

c.外部经济有很高的的可能性,因为有大量的支持厂商并且有有价值的技术劳动力聚集,这对

于电影的生产是很重要的。动态收益也有较高的可能,因为,电影制造学习很重要。

d. 外部经济有一定的可能,因为周围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动态的回报有较大可能,因为

边做边学这些研究还是可以建立的。

e.外部经济有一定的可能如果木材行业可以设立一系列的独特的技术,这将聚集一大批木材公

司与木材工人。动态收益可能性不大,因为木材收割的技术是很稳定的。

18

第八章:答案与解析

1、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垄断市场中。当市场被较少的厂商控制没有实际利率时,电信行业就是一

个显著的例子。

2、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在三个国家整合的市场中找到一个均衡,通过设定一个平均成本

均衡。我们设定平均成本:AC = (nF/S) + c,价格:P = c + (1/bn),n是厂商的数量,F是固定成本,S是市场规模,c是边际成本,b是一个常数量,平均价格均衡可以有以下的表达:

(nF/S) +c=c+ (1/bn)

n2= (1/b) ?S/F

n= [(1/b) ?S/F]?

本章给出的数值为:

F= 750,000,000 c= 5,000 b= 1/30,000

S Home= 900,000, S Foreign= 1,600,000, S Country 3= 3,750,000

现在将本国、外国、第三国家的数值相加,以计算总市场,

S=S Home+S Foreign+S Country3= 900,000 + 1,600,000 + 3,750,000 = 6,250,000

下面求出n的表达式:

n= [30,000 ? 6,250,000/750,000,000]1/2=15.8

我们知道0.8的厂商是没有办法达到的,因此进入市场的厂商数为15家(16家就没有办法获得可观的利益)。知道了n ,就可以表达出Q和P了。

Q=S/n= 6,250,000/15 = 416,667

P=c+ (1/bn) = 5,000 + 30,000/15 = 7,000

这个价格比只有两个国家控制时低。

3. 我们得到以下信息,单位是千美元:

F= 5,000,000,000

c= 17,000

S US= 300,000,000 S EU= 533,000,000

P=c+ (1/bn) = 17,000 + (150/n)

A、我们在问题2中得出的条件是n =[(1/b) ?S/F]。首先看价格方程,我们知道that 1/b= 150.插

入相关参数,得到在美国和欧盟的平衡时的厂家。

n US= [150 ? 300,000,000/5,000,000,000]1/2= [9]1/2= 3

n EU= [150 ? 533,000,000/5,000,000,000]1/2= [16]1/2= 4

b. 在美国和欧盟,没有贸易时的价格:

P US= 17,000 + (150/3) = 17,050

P EU= 17,000 + (150/4) = 17,037.5

c. 贸易后,新市场的规模是S= 300,000,000 + 533,000,000 = 833,000,000

在问题(a)的均衡中加入新的市场:

n= [150 ? 833,000,000/5,000,000,000]1/2= [25]1/2= 5

P= 17,000 + (150/5) = 17,030

d.因为内部贸易规模,c中美国的价格更低。比起贸易前的7家厂家,贸易结束后的5家。

1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