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知识点复习+试题精练

《使至塞上》知识点复习+试题精练
《使至塞上》知识点复习+试题精练

使至塞上

一.文学常识。

1.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雅号“诗佛”。苏轼赞“诗中有画,画有有诗”。

2.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作《鸟鸣涧》《从军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

㈠课下注释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长城内外。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⑦[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⑧[长河]指黄河。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⑩[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官员,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内容理解】

㈠主题思想

【答案】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以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㈡写作特色

⑴融情于景,虚实结合。

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

前两联写出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写景虚实相遇在,表达悲壮情怀。

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

颈联绘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尾联叙事,呼应首联。

⑵雄浑遒劲,逼真传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㈢理解性默写

⑴诗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⑶《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运用“燕然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赞扬前线将士的诗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㈣重要问题探究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入胡入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独特”之处。

①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了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②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出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3.结合诗中出现的边塞地名,分析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居延”“萧关”“燕然”是三个边塞地名,诗人意在用一连串的地名点明出塞的一路艰辛,以及西域领土的扩大,带有赞赏之意,选用燕然地名,巧借“勒石燕然”,表达对前线将士的赞美。

4.(课后题)《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鉴赏名篇名句,理解诗歌创作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

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