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始农业

【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

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4.《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传统农业土壤培肥技术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一亩之收”,即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是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5.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推广牛耕②修建都江堰③开凿灵渠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商鞅变法

【解析】“灵渠”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后,为统一岭南而开凿,所以③在时间上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知答案为B项。

犁是农耕的主要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由人来耕作的石犁

B.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能松土、翻土、作垄,但构造比较简单

C.秦朝统一岭南后,犁耕方法随即推广到珠江流域

D.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和犁壁,可自动调节以适应深耕浅耕需要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本题通过犁的改进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犁壁”出现在西汉,它可以同时完成松土、翻土、作垄,故B、D项错误;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故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

7.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较之于同期的英国粮食单产量要高得多,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为精耕细作,就是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水利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施肥技术来提高产量的,所以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我们无从得出中国史世界最早采用铁犁牛耕的国家,故排除A项;C项也为精耕细作的一个方面,故排除;D项是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

【答案】B

8.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因果关系,A项中推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国家掌握了无主土地”,而有部分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改变;而D项中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

【答案】A

9.《后汉书》有载:(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早,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解析】材料出现农作物的信息只有一处“芍陂稻田”,因而不能说农作物种类多,故选D项。

【答案】D

10.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生产技术,以此提高单位亩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特点,故A项正确;

B项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但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特点,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D项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故排除。【答案】A

1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代经济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A项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表现,C项符合明清农业发展史实。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由此可判断D项观点错误,故D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D

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

【答案】C

13.隋唐时期的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为世人称道,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府开始大规模交通建设

C.运河沿线形成了工商业市镇D.连接域外的海路交通线正式开通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定:对社会产生泛影响。关键信息:联通各地的交通网基本形成,交通的便利,便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B项“大规模”无从题干反映;工商业市镇应是在明清时期,唐朝还有着严格的时空限制,C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内河航运,D项排除。

【答案】A

14.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

①郑国渠②都江堰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信息:一是时间信息,即战国至秦汉时期;二是地理位臵信

息,即是黄河流域。本题采用排除法,郑国渠与白渠符合题意,而都江堰位于四川,灵渠沟通了湘水与漓水,故B项正确。

【答案】B

1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

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 项正确。从发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测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发展程度,排除AB项。【答案】D

16.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解析】“春初砍山”以刀、“一夕灭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可见为刀耕火种,选A项。

【答案】A

17.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

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与农学;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均田制的内容,所以A对的。B项错在“刊印”上,我国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年间的《金刚经》。C项错在长江流域,因为北魏的统治区域没有到达长江流域。D项错在“创制翻车”,因为这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

【答案】A

18.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

【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A项中“臵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臵。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臵了,不对。B项唐朝始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本身错误,因为汉朝时已经开通。C 项在时间上已经符合,大运河也能解释“漕运”。D项错在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的蜀郡太守开凿的。

【答案】C

19.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

产效率,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但是耕牛相对铁农具而言,成本要高,不及铁农具使用更广泛,故A项正确,B项错误;封建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但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看,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化也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的影响之一,故D项错误。

【答案】A

20.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清朝依然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C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答案】B

21.(26分)“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除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什么特点?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特别高?(6分)

(2)材料二中,对“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主要由于

当时的什么思想潮流?(4分)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8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世界哪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8分)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2)启蒙运动

(3)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现代信息技术;“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1)第1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含义反映了雅典的城邦公民政治,即民主政治。第2小问,中国“文明”内涵可知,它轻视知识技术,强调伦理思想道德的修养,即反映了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其次,古代中国人轻视知识、技术等文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即小农经济的科学技术含量低。

(2)材料二中“文明”的释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此时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崇拜。导致这一释义的思想潮流,即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追求,据此归纳即可。

(3)材料三表明20世纪初中国人把学习西方传来的文化作为“文明”的含义,这一含义反映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已从器物制度深入到了学习西方精神文化的阶段。其原因可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来归纳,如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变化。

(4)第1小问指学习了其他国家的什么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成果,可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等方面来归纳。第2小问指的是新时期我国在文明发展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如成熟的外交政策等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建设道路、世界经济发展、领先的科技成就等方面来归纳。

【答案】(1)特点:城邦制度(2分)

原因:儒家思想重视道德,小农经济技术含量低。(4分)

(2)含义:理性主义思想,(2分)

潮流:反对专制权威,提倡民主、自由、科学。(2分)

(3)特点:由浅入深或者深入到学习西方精神文明(全面学习西方文明)(2分)

原因:20世纪西方文明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任意3点6分)

(4)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国家干预的经验;(任意2点4分)

贡献:和平共处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文明提供经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合作组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杂交水稻和航空航天技术世界领先。(史论结合,答任意2点4分,每个要点没有评述扣1分)

22.(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材料三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强化;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2)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海禁”政策

(3)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1)政治上,新兴的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的加强,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大运河开凿;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

(2)政治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沟通南北经济的需要,因此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明清时期漕运方式存在压迫百姓、滋生腐败、成本过高等弊端;明清停止海运,中国海外贸易走向衰落,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3)“容易淤阻”“漕粮改为折色”,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战争的破坏,社会动荡,更加先进交通运输方式,如轮船运输的冲击。

【答案】(1)条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6分)

(2)原因: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2分)

弊端: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腐败;陈规陋费,背离市场。(4分)

影响: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2分)

(3)原因: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2分)

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地区,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经济方面: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近代铁路运输业兴起发展,加速了运河漕运的衰落直至停止。(4分)

必修一函数经典例题

例4.已知log 4log 4m n <,比较m ,n 的大小。 解:∵log 4log 4m n <, ∴ 4411 log log m n < , 当1m >,1n >时,得4411 0log log m n << , ∴44log log n m <, ∴1m n >>. 当01m <<,01n <<时,得4411 0log log m n <<, ∴44log log n m <, ∴01n m <<<. 当01m <<,1n >时,得4log 0m <,40log n <, ∴01m <<,1n >, ∴01m n <<<. 综上所述,m ,n 的大小关系为1m n >>或01n m <<<或01m n <<<. 例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2log (3)y x =+;(2)22log (3)y x =-;(3)2log (47)a y x x =-+(0a >且1a ≠). 解:(1)令3t x =+,则2log y t =, ∵0t >, ∴y R ∈,即函数值域为R . (2)令2 3t x =-,则03t <≤, ∴2log 3y ≤, 即函数值域为2(,log 3]-∞. (3)令2247(2)33t x x x =-+=-+≥, 当1a >时,log 3a y ≥, 即值域为[log 3,)a +∞, 当01a <<时,log 3a y ≤, 即值域为(,log 3]a -∞. 例6 .判断函数2()log )f x x =的奇偶性。 x 恒成立,故()f x 的定义域为(,)-∞+∞, 2()log )f x x -= 2 log =- 2 log =- 2log ()x f x =-=-, 所以,()f x 为奇函数。 例7.求函数213 2log (32)y x x =-+的单调区间。 解:令2 2 3 132()2 4u x x x =-+=-- 在3[,)2+∞上递增,在3 (,]2 -∞上递减, 又∵2 320x x -+>, ∴2x >或1x <, 故2 32u x x =-+在(2,)+∞上递增,在(,1)-∞上递减, 又∵13 2log y u =为减函数, 所以,函数213 2log (32)y x x =-+在(2,)+∞上递增,在(,1)-∞上递减。 例8.若函数2 2log ()y x ax a =---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a 的取值范围。 解:令2 ()u g x x ax a ==--,

必修二农业知识点总结.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地中海气候:油橄榄,柑橘,葡萄 糖料作物:甘蔗、甜菜 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中国三大产棉区:西北新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 3、农业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分: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根据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多少分: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根据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北方地区 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但热量不足? 热带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为什么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

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如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比较突出。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 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顺德、南海等市。 鱼塘-台田农业:在我国华北平原中东部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洪涝、干旱、土地盐碱化,改造中低产田所采取的措施。 地中海农业:在过去,农田种植提供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衣着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欧洲成为工业国家的集中地,对地中海地区有很大影响。因为,这里冬季温和,对柑橘类果品及蔬菜的生长十分有利,加上市场需要量大,各种产品临近市场等优越条件,结果对蔬菜、水果业的生产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葡萄业的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酒类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因此,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 长沙市十一中谢征 学情分析 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经典习题

集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计5×12=60分) 1.下列集合中,结果是空集的为() (A)(B) (C)(D) 2.设集合,,则() (A)(B) (C)(D) 3.下列表示①②③④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4.满足的集合的个数为() (A)6 (B) 7 (C) 8 (D)9 5.若集合、、,满足,,则与之间的关系为() (A)(B)(C)(D) 6.下列集合中,表示方程组的解集的是() (A)(B)(C)(D) 7.设,,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 8.已知全集合,,,那么 是() (A)(B)(C)(D) 9.已知集合,则等于() (A)(B) (C)(D) 10.已知集合,,那么() (A)(B)(C)(D) 11.如图所示,,,是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B) (C)(D) 12.设全集,若,,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且(B)且 (C)且(D)且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计4×4=16分) 13.已知集合,,则集合 14.用描述法表示平面内不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点的集合为 15.设全集,,,则的值为 16.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的值为三、解答题(共计74分) 17.(本小题满分12分)若,求实数的值。 18.(本小题满分12分)设全集合,, ,求,,, 19.(本小题满分12分)设全集,集合与集合,且,求,

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 , ,且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 , ,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2.(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集合 , ,若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已知集合}31{≤≤-=x x A ,},{2A x y x y B ∈==,},2{A x a x y y C ∈+==,若满足B C ?,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已知集合}71{<<=x x A ,集合}521{+<<+=a x a x B ,若满足 }73{<<=x x B A ,求 实数a 的值.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 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 A. 石器锄耕的出现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 国家政局长期稳定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牛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 AC.联系所学可知,石器锄耕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牛在农业中的使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C。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是相当重要的蓄力,因此“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D.“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与国家政局长期稳定关系不大,故不选D。 故选B。 2.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 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B.题干“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体现了南宋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可以佐证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 AD.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D。 C.“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故排除C。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物理必修一期末经典题汇总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 1.根据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对下列运动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V 0 >0,a< 0, 物体做加速运动 B 、V 0< 0,a >0, 物体做加速运动 C 、V 0 >0,a >0, 物体做加速运动 D 、V 0< 0,a< 0, 物体做减速运动 2.一物体以5 m/s 的初速度、-2 m/s 2的加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在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 A.4 m B.36 m C.6.25 m D. 3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 4.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关系是: s=4t+2t 2,s 与t 的单位分别为m 和s ,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为( A.4 m/s 与2 m/s 2 B.0与4 m/s 2 C.4 m/s 与4 m/s 2 D.4 m/s 与0 5.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末的速度达到4 m/s ,物体在第2 s 内的位移是( ) A.6 m B.8 m C.4 m D.1.6 m 6.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 时速度是1 m/s ,车尾经过O 点时的速度是7 m/s ,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 O ) A .5 m/s B 、 5.5 m/s C .4 m/s D 、 3.5 m/s 7.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C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8、如图3所示为一物体沿南北方向(规定向北为正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 .3s 末物体回到初始位置 B .3s 末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C ..物体的运动方向一直向南 D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一直向北 9.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 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 .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 C .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 D .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 10.汽车由静止开始从A 点沿直线ABC 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s 末通过B 点时关闭发动机,再经6s 到达C 点时停止,已知AC 的长度为30m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通过 B 点时速度是3m/s B .通过B 点时速度是6m/s C .AB 的长度为12m D .汽车在AB 段和BC 段的平均速度相同 11.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②位移总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③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方向一致 ④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方向并不是都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二)追击与相遇问题 12.汽车正在以 10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在它的正前方x 处有一辆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a = - 6m/s 2的匀变速运动,若汽车恰好碰不上自行车,则x 的大小为 ( ) A .9.67m B .3.33m C .3m D .7m 13.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S 0=25m 处有一个人,当车以1m/s 2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6m/s 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 14.质点乙由B 点向东以10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同时质点甲从距乙12m 远处西侧A 点以4m/s 2的加速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当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离乙多远? (2)甲追上乙需要多长时间?此时甲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三)自由落体 15.图2—18中所示的各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16.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是s ,则它在第 3 s A.5s B.7s C.9s D.3s 17.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 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 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 A.保持不变 B.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18.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正确的是( ) A 、重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大; B 、同一地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样大; C 、这个加速度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图3

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高考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专题练习(二十八)(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八)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共20题,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白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降年间达到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刘猛将),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 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 2.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3.《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总体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4.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5.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A.政治环境造就富豪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铁制工具运用广泛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7.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发达的古代农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核心素养: 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2.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B.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难点教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练习 E.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F.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 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 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答案:ABD 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 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 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 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v2

答案:A 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 .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 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 A.0.3m/s2B.0.36m/s2 C.0.5m/s2D.0.56m/s2 答案:B 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 30 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 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 10 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Δv v1-v36-18

两根绳上的张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BC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x AD=84.6mm,x AE=121.3mm __________m/s,v D=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药祖”神农(下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使用大镰收获 C.推广牛耕技术D.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3.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4.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5.《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7.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 8.曹魏时出现了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B.水排C.翻车D.筒车 9.唐朝法律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唐六典》卷二十三:“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后修之。每渠及斗门置长各一人。” 材料三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关内 道河南 道 河东 道 河北 道 陇右 道 山南 道 淮南 道 江南 道 剑南 道 岭南 道 共计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典型例题

1 数学必修一典型例题 一、集合常见考题: 1.设A={(x ,y)|y=-4x+6},B={(x ,y)| y=5x -3},则A ∩B= ( ) A.{1,2} B.{(1,2)} C.{x=1,y=2} D.(1,2) 2.设全集U={1,2,3,4,5},集合M={1,2,3},N={2,3,5},则()()N C M C U U I =( ) A.Φ B. {2,3} C. {4} D. {1,5} 3.如图,I 是全集,M ,S ,P 是I 的三个子集, 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 .()M P S I I B .()M P S I U C .S I C P)(M ?? D .S I C P)(M ?? 4.{}{}|||1,||2|3,A x x a B x x A B ?=-<=->=I 且,则a 的取值范围 5.设集合{} 2|2530,M x x x =--=集合{}|1N x mx ==,若M N M =U ,则非零..实数m 的取值集合..为 . 6、(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集合A={x| 5 32+-x x ≤0}, B={x|x 2 -3x+2<0}, U=R , 求(Ⅰ)A ∩B ;(Ⅱ)A ∪B ;(Ⅲ)(uA )∩B. 7、(本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 3,12y A x y x ?-? ==??-?? ,()(){},115B x y a x y =++=,试问当a 取何实数时,A B =?I .

2 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2{|121},{|310}P x a x a Q x x x =+≤≤+=-≤. (1)若3a =,求()R C P Q I ;(2)若P Q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二、函数基本概念及性质常见考题 选择填空: 1、 已知1 |1|3)(2 ---=x x x x f ,则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 ) . [0, 3] B. [0, 2)(2, 3] A ? C. (0, 2)(2, 3] D. (0, 2)(2, 3)?? 2、函数y=342-+-x x 的单调增区间是( ) A.[1,3] B.[2,3] C.[1,2] D.(,2]-∞ 3、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又在定义域内为减函数的是( ) A. x y ?? ? ??=21 B. x y 1= C. y=-x 3 D. )(log 3x y -= 4. ()x f y =是R 上的偶函数,且()x f 在),0[+∞上是减函数,若()()2-≥f a f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a B .2≥a C .22≥-≤a a 或 D .22≤≤-a 5、R 上的函数()f x 对任意实数,x y 满足()()()f x f y f x y +=+,且(2)4f =,则(0)(2)f f +-的值为( ) A 、-2 B 、4- C 、0 D 、4 6、3 1 1)(x a a x f x x ?-+=为 函数。(奇偶性) 7、设函数()2 1 2 f x x x =++ 的定义域是[],1n n +(n N ∈),那么()f x 的值域中共含有 个整数. 8、若函数2 34y x x =--的定义域为[]0,m ,值域为25,44?? - -???? ,则m 的取值集合为 . 9、若函数()2 121y x ax =-++在区间(),4-∞上递减,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单选题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的修筑完成,反映了当时秦国( ) A.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B.法家思想成为正统 C.重视农田的生态保护D.集权制度的优越性 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 ) 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会采取减免贫苦农民的田租,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贷种食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 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4.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B.铁犁牛耕→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6.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中还剩有稻谷。这说明( ) A.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B.水稻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 C.当时浙江水稻产量最高D.当时水稻种植已遍及全国 7.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高中数学必修一典型题目复习

必修一典型练习题 一、集合及其运算 1.已知集合{ } {} 1,12 +==+==x y y B x y y A ,则=B A ( ). (A) {}2,1,0 (B )()(){}2,1,1,0 (C){1 ≥x x } (D)R 2.设集合},1,5,9{},,12,4{2 a a B a a A --=--=若}9{=B A ,求实数a 的值。 3.已知}32/{},322/{<<-=-<<-=x x B a x a x A ,若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 已知集合}0|{},0124|{2 2 =-+==-+=k kx x x B x x x A .若B B A = ,求k 的取值范围 二、映射与函数的概念 1.已知映射B A f →: ,R B A == ,对应法则x x y f 2:2 +-= ,对于实数 B k ∈在集合A 中不存在原象,则k 的取值范围是 2.}y |y {N },x |x {M 2020≤≤=≤≤=,给出如下图中4个图形,其中能表示集合M 到集合N 的函数关系有 . 3.设函数.)().0(1),0(12 1 )(a a f x x x x x f >?????? ?<≥-=若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三、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1.求证:函数x x x f 1 )(+=在),1(+∞∈x 上是单调增函数 2.已知函数()x f y =在),(+∞-∞上是减函数,则()|2|+=x f y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 .B ),2[+∞- .C ),2[+∞ .D ]2,(--∞

3.已知函数a x a ax x f +-+=)31()(2 在区间),1[+∞是递增的,则a 的取值范围是 4.设函数()x f 在)2,0(上是增函数,函数()2+x f 是偶函数,则()1f 、??? ??25f 、?? ? ??27f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 5.已知定义域为(-1,1)的奇函数()x f 又是减函数,且()0)9(32 <-+-a f a f ,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三、求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二次函数)(x f ,满足1)1(,1)2(-=--=f f ,且)(x f 的最大值是8,试求函数解析式。 2. 设函数b a b ax x x f ,()(+= 为常数,且)0≠ab ,满足1)2(=f ,方程x x f =)(有唯一解,求)(x f 的解析式,并求出)]3([-f f 的值. 3.若函数bx x a x f 1)1()(2++=,且2)1(=f ,2 5 )2(=f ⑴求b a ,的值,写出)(x f 的表达式 ⑵用定义证明)(x f 在),1[+∞上是增函数 4.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a b x f x x ++-=+122)(是奇函数 (1)求b a ,的值;(2)若对任意的R t ∈,不等式0)2()2(2 2<-+-k t f t t f 恒成立,求k 的取值范围 5.(1)已知函数)(x f 为奇函数,且在0≤x 时,x x x f +=2 )(, 求当0>x 时)(x f 的解析式。 (2)已知函数)(x f 为偶函数,且在0≥x 时f(x)=x 2 -x, 求当0

高中地理必修一经典例题

必修一经典例题 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 A.平均温度过低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D.昼夜温差过大 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预估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 A.空气太稀薄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D.月球引力太小 1.D 2.C[第1题,月壤是由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对岩石破坏作用强烈,形成月壤。第2题,注意关键词“人类难以预估”,说明这种威胁具有偶然性,而空气太稀薄、宇宙辐射太强、引力太小,都是月球较稳定的、确定性的因素,但陨石具有偶然性。] 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读图,回答3~4题。 3.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 A.7时B.9时 C.12时D.21时 4.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8时B.10时 C.18时D.22时 解析:第3题,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若新一天占3/4,则90°W为0时,即西六区为0时,图中①地位于东三区,则其区时为9时。第4题,依据图中洋流流向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图中虚线为昏线。图中昏线与赤道相交于60°E,则60°E此时为18时,北京时间为22时。 答案:3.B 4.D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

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