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全文)

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全文)
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全文)

2021年中国成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中国慢性病前瞻

性研究的证据(全文)

慢性病在我国导致了重要的人群疾病负担。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根据伤残调整寿命年,我国疾病负担排名前4位的为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肺癌,而肝癌和胃癌分别排名第7和第12位。2020年发表的1项纳入7.5余万名成年人的全国代表性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以往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问题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具有可改变性,通常作为慢性病一级预防的切入点。血压、血脂、血糖等慢性病的生物学危险因素亦可通过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改变。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有较大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吸烟和饮酒主要在男性中常见;职业性体力活动所占比例较高,而休闲体力活动占比较低;蔬菜摄入足够,水果和蛋类摄入不足;具有独特的饮茶和吃辣行为。在疾病谱方面,CVD中的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HS),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食管癌、胃癌、肝癌,COPD等的发病率均较高。因此,西方人群中确定

的病因学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此外,一些行为生活方式并非独立的随机分布在人群中,常伴随发生在某些特征的人群中;而这种聚集性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又会有所不同。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对疾病风险有何影响也值得探讨。最后,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有助于确定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我国慢性病负担可能带来的收益。近年来,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为代表的国内研究证据报道了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

CKB于2004-2008年招募了来自全国5个城市和5个农村地区的50余万名30~79岁成年人(平均年龄51岁),截至目前最长随访16年,平均随访13年,累计随访600余万人年,已发表文章多基于平均随访7年的数据。CKB在基线时收集了有关生活方式和其他暴露的详细信息,并储存了生物学样本以供后续扩大可研究的暴露和疾病范围。CKB研究具有样本量大、覆盖地区和人群特征广、随访期长的优势,使之有机会更深入地开展剂量-反应关系、疾病临床亚型、以及不同人群特征的亚组分析,为病因推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随着CKB随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慢性病病因研究证据涌现。CKB已发表的前瞻性分析文章报道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提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将对CKB项目已发表的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间关联的研究证据进行综述。

1.吸烟与主要慢性病

在中国,男性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CKB的研究对象在基线时自报吸烟率分别为64.2%和2.1%,其研究结果提示,吸烟与CVD、肺癌、COPD和糖尿病的风险相关。在调整年龄、地区、饮酒和文化程度后,在男性中,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CVD、肺癌、COPD和糖尿病的HR值,在城市人群中依次为1.63(95%CI:1.49~1.77)、2.98(95%CI:2.66~3.33)、4.61(95%CI:3.71~5.71)和1.18(95%CI:1.12~1.25),在农村中依次为1.24(95%CI:1.17~1.32)、2.30(95%CI:2.13~2.48)、1.41(95%CI:1.31~1.51)和1.10(95%CI:1.05~1.15)。主动戒烟坚持≥5年者的死亡风险接近从不吸烟者;20岁前开始吸烟者的死亡风险高于20~24岁开始吸烟者。在城市人群中,随着吸烟量的增加,个体死于CVD、肺癌和COPD 的风险也增加;在农村人群中,这种剂量-反应关系仅见于肺癌的死亡风险。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吸烟量和开始吸烟年龄呈剂量-反应关系。在女性中,吸烟与主要慢性病风险相关。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女性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增加幅度类似于男性的结果;而女性吸烟者死于CVD、COPD的风险以及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幅度高于男性。

2.饮酒与主要慢性病

中国人群中,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33.1%的CKB男性研究对象自报每周饮酒,而女性仅有2.2%。CKB研究结果发现,自报饮酒量与CVD

发病风险呈U形关联。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和吸烟后,在男性中,相比不饮酒或过量饮酒者,自报饮酒量为每周100 g纯乙醇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HS的风险均最低。然而,在CKB人群中基于孟德尔随机化设计思路的分析并不支持适量饮酒对CVD的保护性关联。在男性中,基因型和地区决定的饮酒量与脑卒中呈连续性正相关,单位饮酒量与HS的关联强度大于IS,基因型和地区决定的饮酒量每增加280 g,对应HS 和IS的HR=1.58(95%CI:1.36~1.84)和1.27(95%CI:1.13~1.43);基因型和地区决定的饮酒量与急性心肌梗死不相关。在女性中,观察性分析未发现自报饮酒量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由于女性饮酒者比例过低,基因型与饮酒量和CVD发病风险均不相关。观察性分析与因果关联分析结果的不一致可能由于观察性分析结果受到混杂与倒置因果的影响。比如,少量饮酒者可能是由于已患慢性病或处于疾病前期而减少饮酒量,从而导致其发病风险高于适度饮酒者。

3.饮食习惯与主要慢性病

4.

(1)水果:中国人群中,蔬菜的摄入水平普遍较高,但对水果摄入较低。与西方人群食用新鲜和加工水果不同,中国人群习惯生食新鲜水果。仅18%的CKB研究对象基线自报过去1年每日摄入新鲜水果。CKB研究结果发现,新鲜水果摄入与CVD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也与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发生主要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关。在调整性

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饮酒、吸烟、体力活动、饮食后,与过去1年从不或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日吃新鲜水果者死于CVD的风险、以及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major coronary event,MCE)、IS、HS的HR=0.60(95%CI:0.54~0.67)、0.66(95%CI:0.58~0.75)、0.75(95%CI:0.72~0.79)、0.64(95%CI:0.56~0.74)。新鲜水果摄入量与上述结局呈剂量-反应关系,保护性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城乡等特征人群中无差异。在基线未患糖尿病的成年人中,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饮酒、吸烟、体力活动、BMI、糖尿病家族史、饮食后,每日吃新鲜水果者较从不或很少吃水果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为0.88(95%CI:0.83~0.93)。而在基线糖尿病患者中,每日吃新鲜水果者较从不或很少吃水果者的死亡风险与发生主要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分别为0.79 (95%CI:0.72~0.87)和0.86(95%CI:0.82~0.90)。

(2)鸡蛋: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摄入40~50 g鸡蛋(约0.8~1枚),然而中国人群的摄入量仍普遍不足。在CKB研究对象中,仅13%的研究对象基线自报过去1年每日摄入鸡蛋,近50%的研究对象每周1~3 d会摄入鸡蛋。西方人群中关于鸡蛋摄入量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结果仍未达成一致;最近发表的1项系统综述提示两者间不存在关联。中国人群鸡蛋与肉类摄入量低于西方人群的摄入水平。在这样的膳食背景下,中国人群中鸡蛋与CVD的关联可能与西方人群研究不同。CKB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整性别、年龄、

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饮酒、吸烟、体力活动、BMI、腰臀比、高血压、阿司匹林、CVD家族史、维生素、饮食模式后,与过去1年从不或甚少摄入鸡蛋者相比,每日摄入鸡蛋的研究对象发生CVD的HR=0.89(95%CI:0.87~0.92),IHD、IS和HS的HR=0.88(95%CI:0.84~0.93)、0.90(95%CI:0.85~0.95)、0.74(95%CI:0.67~0.82)。

(3)饮茶: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CKB研究对象中,50.7%的男性和21.3%的女性基线自报过去1年每周饮茶;89.5%的每周饮茶者习惯饮用绿茶。实验室研究证据提示茶叶中的茶多酚(尤其是类黄酮)有抗炎症、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癌等多种效应。CKB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吸烟、体力活动饮食、CVD家族史、BMI、高血压和糖尿病后,与过去1年从不饮茶者相比,每日饮茶者新发IHD、MCE的HR=0.92(95%CI:0.88~0.95)和0.90(95%CI:0.82~0.99),新发IS和HS的HR=0.92(95%CI:0.89~0.96)和0.86(95%CI:0.80~0.93)。

中国男性中,吸烟、饮酒、饮茶习惯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在CKB的男性中,每日茶叶消耗量越多者、以及习惯饮烫茶者,其吸烟率和吸烟量、以及每日饮酒率和饮酒量都相对更高。吸烟、过量饮酒、烫饮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在中国人群这种特定聚集的行为生活方式习惯下,饮茶是否仍有期望的抗癌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CKB研究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体力活动、饮食、

BMI、恶性肿瘤家族史后,在不吸烟也无过量饮酒习惯的成年人中,饮茶与发生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的风险无关联。无论是否饮茶,恶性肿瘤风险均随吸烟量、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吸烟和过量饮酒与烫饮习惯还有协同作用,相比没有这3种习惯的成年人,具有这3种习惯的成年人食管癌风险HR=5.01(95%CI:4.00~6.28)。

(4)辣食:辣椒作为辛香味调料,是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30%的CKB研究对象基线自报过去1个月每周6~7 d会吃辣食,但这一频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每周吃辣者最常食用新鲜辣椒和干辣椒。另外,辣食摄入频率不同者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即摄入频率高的人群中,高盐饮食、零食、油炸食物、饮茶、饮酒和吸烟的比例也较高,提示分析辣食摄入与疾病关联时应充分考虑辣食摄入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既往实验室研究和小规模的人群研究提示辣椒及其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辣椒素(capsaicin)可能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但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CKB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吸烟、体力活动、BMI、饮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家族史(包括恶性肿瘤、CVD、糖尿病)后,与过去1个月不常吃辣食者(<1 d/周)相比,常吃辣食者(6~7 d/周)的总死亡风险HR=0.86(95%CI:0.82~0.90),死于恶性肿瘤、IHD和呼吸系统疾病的HR=0.92(95%CI:0.85~0.99)、0.78(95%CI:0.67~0.89)、0.71(95%CI:0.62~0.81)。

4.体力活动与主要慢性病

虽然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公认,但既往研究多在高收入国家开展。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休闲时间的体育锻炼,而非总体力活动水平与疾病的关联。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其他类型的体力活动(如工作和家务)相对更多。CKB研究对象平均每日总体力活动水平(MET-h/d)为21.5,男性(22.9)高于女性(20.6)。每日总体力活动水平中,约2/3来自职业相关的活动,男性(77.6%)高于女性(59.8%)。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收入、文化程度、饮酒、吸烟、新鲜水果摄入、静坐时间、自报健康状况后,与过去1年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的20%成年人相比,最高的20%人群的MCE发病风险HR=0.77(95%CI:0.74~0.80);体力活动水平每增加4 MET-h/d(相当于每天快走约1 h),发生MCE、IS、ICH的风险及死于CVD的风险HR=0.91(95%CI:0.89~0.93)、0.95(95%CI:0.94~0.96)、0.94(95%CI:0.92~0.96)。总体力活动与IHD和IS的发病风险、以及CVD死亡风险均呈线性相关,但与ICH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在体力活动最高20%者中有所减弱。体力活动与CVD的关联强度在城乡及不同性别组相似。进一步分析显示,体力活动降低CVD发病风险,约70%的保护性关联是通过改变血液中的代谢产物(主要为脂质和脂蛋白亚类、支链氨基酸、炎性产物)而发挥作用。

CKB研究还在城市研究对象中分析了通勤方式与CVD的关联,期望了解积极的交通出行方式与增加的空气污染暴露对CVD的净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职业、饮酒、吸烟、饮食、体育锻炼、CVD家族史、BMI、高血压、糖尿病、室内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后,与过去1年骑摩托车、乘(驾)机动车或公共交通通勤者相比,步行通勤者新发IHD的HR=0.90(95%CI:0.84~0.96),与脑卒中风险无关;骑车通勤者新发IHD、IS的HR=0.81(95%CI:0.74~0.88)和0.92(95%CI:0.84~1.00),与HS风险无关。除此之外,CKB研究还显示,总体力活动水平增加可以降低肝胆疾病的发病风险。与过去1年总体力活动最低的20%成年人相比,最高的20%人群中发病风险分别为非酒精性脂肪肝(HR=0.62,95%CI:0.53~0.72)、病毒性肝炎(HR=0.73,95%CI:0.62~0.87)、肝硬化(HR=0.76,95%CI:0.66~0.88)、肝癌(HR=0.81,95%CI:0.71~0.93)、胆结石(HR=0.86,95%CI:0.81~0.90)、胆囊癌(HR=0.51,95%CI:0.32~0.80)和胆管癌(HR=0.55,95%CI:0.38~0.78)。

5.超重/肥胖与主要慢性病

体重、体脂测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个体进食热量和体力活动消耗的平衡状态。CKB研究人群基线时超重(BMI=24.0~27.9 kg/m2)率为32.9%,肥胖(BMI≥28.0 kg/m2)率为9.9%;40.2%达到中心性肥

胖前期或中心性肥胖。正常体重者(BMI=18.5~23.9 kg/m2)中存在一定比例的中心性肥胖前期(腰围:男≥85 cm、女≥80 cm;10.4%)和中心性肥胖(腰围:男≥90 cm、女≥85 cm;2.7%),而超重者中也存在一定比例(28.5%)的非中心性肥胖者。随BMI或WC增加,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CKB的多项研究显示,BMI和腰围分别与IS、HS、IHD、糖尿病、COPD、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结石、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存在关联,BMI和腰围还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关。当将CVD、恶性肿瘤、COPD、糖尿病合并为主要慢性病进行分析时,在调整年龄、地区、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的发病风险HR=1.26(95%CI:1.24~1.27)和1.59(95%CI:1.57~1.62);腰围每增加 5 cm,主要慢性病的发病风险HR=1.10(95%CI:1.09~1.10)。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腰围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性关联。

6.健康生活方式

与主要慢性病

CKB研究中定义了6类健康生活方式:从不吸烟和已戒烟(排除因病戒烟)、非每日饮酒和每日适量饮酒(酒精量:男性<25 g、女性<15

g)、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每日摄入蔬菜、每日摄入水果、经常摄入豆类、每周摄入鱼类和限制红肉摄入;至少满足4项)、积极体力活动、健康体重(BMI=18.5~23.9 kg/m2)和健康体脂(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CKB基线调查时,81%的研究对象具有2~4种健康生活方式,仅0.7%的研究对象具有6种健康生活方式。

CKB研究报道了健康生活方式与CVD发病、糖尿病发病、全死因和死因别死亡风险均相关。如果能坚持这些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可以预防全人群约68%的MCE、39%的IS及73%的2型糖尿病。进一步的分析又确认了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我国人群全死因死亡和多类死因别死亡负担的重要意义,即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大约39%的总死亡,由HS、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分别可减少41%、27%和46%。

综上所述,吸烟、饮酒、饮食、体力活动等行为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因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差异,以往西方国家研究产生的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近年来以CKB为代表的大型人群队列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高质量研究证据。CKB研究发现吸烟、饮酒、饮食、体力活动、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存在关联,其中鸡蛋、饮茶、辣食为主要慢性病独特的保护因素。"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需要更多中国人群相关的科学证据,不仅能够支持疾病指南和公共卫生

政策的制订;也可促进大众健康科普,即从源头保证科普知识的前沿性、科学性和权威性。CKB项目未来还将继续围绕着行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联开展更多研究,如利用重复调查收集的数据评价长期行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对慢性病风险的影响;随着新发疾病数量的增加,可针对发生频率略低的慢性病病种开展研究;通过基因-环境交互分析探讨健康生活方式能否抵消遗传因素的不良影响;利用多组学方法探索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关联黑箱背后的可能机制。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中国人群的队列研究,获取适用于更广泛人群、地域特征的病因学证据。

解读慢性病及我院慢病方案

解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规划》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强调,要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规划》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提出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并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指标。

《规划》根据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环节,提出八项策略措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二是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三是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四是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医保和救助政策,保障药品生产供应。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六是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政策环境,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七是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防治服,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八是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规划》的落实,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从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落实的措施。要求各地区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地方重要民生工程,制定本地区慢性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资料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资料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资料篇1 精神卫生和健康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六、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七、2008年精神卫生宣传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宣传的重点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 八、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成长、自我意识和人格飞跃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九、关心和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儿童和青少年与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携手行动,共同维护和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 一、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他措施预防。

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0、1、6方案)。 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五、医务人员、教师、餐饮娱乐服务业等重点高危人群要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七、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八、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九、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十、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资料篇 2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力,是幸福快乐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市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与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已成为影响我市人民健康素质的大敌。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活方式病,药物、手术、医院、医生的作为受到限制,唯一可行的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为此,晋城市卫生局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向全市人民倡议: 一、追求健康,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将“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作为行动准则。 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公共场所不喧哗,保持公共秩序,

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2017年版)20170223终稿

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 (2017年版) 2017年2月

前言..............................................1 一、工作目标......................................4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4 三、目标人群......................................5 四、工作流程......................................5 五、工作内容......................................6 (一)宣传发动................................6 (二)知情同意................................6 (三)信息登记................................7 (四)健康风险评估............................7 (五)人群健康管理分类........................7 1.一般人群健康管理............................7 2.高危人群健康管理............................7 3.疾病人群健康管理.............................10 六、质量控制.....................................19 (一)信息审核...............................19 (二)培训指导...............................19 (三)检查和检测............................19 七、考核与评价...................................19 八、附件.........................................23

2020年“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月”宣传活动总结

“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月”宣传活动总结为进一步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授健康生活技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区健促办根据沪卫健康(20XX)11号《关于开展XX年上海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 ___,制定了XX年活动方案、有序组织各乡镇参与,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区健促办于9月24日上午在陈家镇裕安农贸市场组织开展了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月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健康宣传手册及宣传品1300余份,覆盖群众650余人次。本次活动旨在“合理膳食行动”、“三减三健”等方面向过往群众普及减盐、减油、减糖知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广泛宣传合理搭配、科学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群众以实际行动推动健康上海建设。 9月24日下午,一场以《油、盐、糖三减攻略》为主题的膳食科普讲座在上实东滩学校艺术中心举行,20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活动。 活动聚焦儿童青少年,特邀国家健康管理师、国家公共营养师、国际注册内训师周祥俊医师授课,旨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科学饮食、合理膳食的认识,切实培养提升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意识。

讲座过程中,周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将日常生活中“油、盐、糖”的合理摄入量等理论知识生活化,给同学们作了“三减”理念的普及。互动环节中,全场师生被周医生风趣幽默的授课氛围所吸引,同学们个个踊跃答题,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活动得到了极高的和赞扬。 **区各乡镇围绕“三减三健”核心知识,开展早市宣传、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栏、报刊、微信等多种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慢性病源于不健康生活方式

重点部署,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一)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二)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总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NCD所导致的死亡占全世界总死亡率的60%,在中国这类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0%。 什么病属于NCD?胡大一解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非常广泛,口腔疾病,精神心理类疾病都涵盖其中。但最主要的五大类为心血管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五大类疾病导致死亡率最高,疾病负担最大。量化而言,中国人目前平均寿命是74岁,但是健康生存寿命是66岁。比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少10年左右。 半数疾病与心理有关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白慧良认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中青年人面临的工作和生活负荷沉重,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或焦虑,往往也会埋下危害健康的隐患,甚至出现“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付出的代价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前半生奋斗、后半生看病”。 “对年轻人来讲,现代社会真正要健康,有人说健康的一半是身体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精品资料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标语

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标语 篇一:健康活动宣传标语 健康活动标语 一切的财富,一生的幸福,都始于健康的身体 车贵,房贵,不如健康贵;业重,钱重,不如生命重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动走进生活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幸福的开始 健康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星期一到星期七,安全健康是第一 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 健康常识家家晓,身体强壮人人笑 健康二字值千金,定期检查齐放心 生活习惯类 积极锻炼,定期体检,储蓄健康,支取希望 均衡饮食多运动,健康常伴你左右。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勤清洁,蚊虫少。勤洗手,细菌消。勤运动,脂肪少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天天爱运动,健康长伴随饮食均衡身体壮,适量运动体魄强 饮食有序,睡眠有时,锻炼有恒,健康有我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少油少肉少脂肪,多果多蔬多健康 健康人生,从“齿”开始 戒烟戒酒类 酒,酒,酒,让你的生命不长久

与烟摇摇头,对酒摆摆手,健康幸福跟你走 毒品带走你的生命,烟瘾带走你的健康 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 吸毒吸烟,错!错!错!暴饮暴食,莫!莫!莫! 心理健康类 欢乐在于宽容,健康源于运动 乐观自信益身心,运动适时病不侵 生理健康使我们强壮,心理健康使我们豁达 运动浇活生命之花,营养孕育健康之果 结合只乐类 心是船,爱是帆,健康只乐是港湾 花草纷飞花都城,健康只乐惠民生 健康只乐演绎精彩,幸福生活成就未来 健康小常识 失眠疗法 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加深睡眠; 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如看电视、工作、阅读等,这些不良的习惯,会引发睡前兴奋,从而导致失眠。若20分钟后还未入睡,应离开卧室,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坐着或靠着,远离书、电视、电脑,安静地呆20分钟,待有睡意时再回到在床上。应坚持固定的上床与起床时间,以此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提高睡眠效率。 常见的不良习惯 白纸用于包食品:白纸生产过程中使用漂白剂,与食品接触后,会产生有害物质。 卫生纸擦拭水果:许多种类的卫生纸都消毒不彻底,含有大量细菌,很容易粘附在擦拭的物体上。 饭桌上铺塑料布:餐桌上铺塑料布,容易积累细菌,有的塑料布是由氯乙烯树脂制成的,沾染餐具和食物会引发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4-05-12T09:23:50.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一萱 [导读] 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 刘一萱(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 533199)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25-02 “慢性病”(下简称“慢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凌云县近五年慢病死因占全部死亡的84.31%。本文就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干预作一综述探讨。 1 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的增加,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病发病不断上升,且相互促进[2]。同时,膳食高盐、低钾、低钙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发病的重要原因。可见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慢病极为重要。资料显示,饮食与肥胖需要长期干预[3]。可以通过发放油壶、盐勺、BMI尺和《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篇》健康知识小册子等综合干预措施,达到控制体重的增长。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通过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式控制血脂,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李玉福[4]在社区膳食营养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为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积累了经验。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但因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生活压力过大,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导致的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慢病正成井喷趋势[5],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中国居民的健康意识水平整体偏低下,这在2012年12月卫生部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已以公布,膳食不科学导致超重和肥胖人数猛增,致使我国预防控制慢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合理膳食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如何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为居民设计个性化的合理膳食结构,已经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健康教育管理项目。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根本依据,促进减盐、控油平衡膳食健康行为的形成,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慢病健康生活最有效防控措施。 2 不吸烟、不酗酒的健康教育 慢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共同的,如吸烟、过度营养、缺乏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等。资料显示,广西2010年成年居民吸烟率为25.57%[6],慢病死亡已占广西全人群死因的70%以上。自2011年起,我国在所有室内公共卫生场所禁止吸烟。吸烟可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病的发病[7]。游凯[8]等对北京顺义区成人慢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吸烟、饮酒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指出戒烟、限酒才是从根本上控制慢病的危害。朱颖俐[9]对吉林省监测人群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报告,详细论述了吸烟、饮酒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危害,指出不吸烟、不酗酒是控制高血压病的措施之一。所有这些为慢病戒烟、控酒行为的健康促进积累了丰富经验。WHO早在1995年就对各国发出警告,在今后几十年内,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威胁生命的疾病将席卷第三世界。在我国要解决13亿人口的保健问题和有效控制慢病的发病率,仅靠扩大医疗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自觉加入不吸烟、不饮酒的队伍,才是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有效手段。 3 适量运动的健康教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2010年卫生部于分布在全国162个监测点展开慢病监测,全国共计调查监测人数为97200人。目标是掌握我国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不同人群慢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探索运动形式及提倡身体锻炼的各种健康教育方式。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加之缺乏户外锻炼,易使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血压升高等慢病恶性循环[10]。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慢跑、散步、游泳等均对稳定血压有很大好处。万会举[11]对社区慢性病的调查探讨为体育锻炼方式积累宝贵经验;陈友仁[12]的基于健康促进控制慢病危险因素的行为干预研究,强调了运动在控制慢病行为风险因素方面的作用。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钢要》,这是为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措施。《计划》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2012年4月天津各区县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活动口号是“科学运动与健康”,甩开慢性病。可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是全面推动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举措。 4 保持心理平衡的健康教育 精神和情绪紧张且应变能力差、心情孤僻和心理适应能力差等是慢病发作的危险因素,如社会、家庭生活引起的精神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挫折等导致的长期消极情绪会引发抑郁症,也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烦躁、暴怒等情绪创伤或波动,都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而大量的前瞻性调查结果表明,慢病之间可互为危险因素。精神因素的健康教育,让病人保持平和的心态,遇事冷静,戒骄戒躁,避免情绪激动才是对治疗高血压等慢病有利的[13]。宗雪梅[14]等对天津市大港区居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指出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和死亡。可见,高血压等慢病的防治,情绪控制很关键,情绪不稳定会对慢病病人造成身心危害。保持心理平衡,培养良好的适应和自控能力,对工作与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预防高血压等慢病并提高药物的疗效[15]。因此,在健康教育中,重视身体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的促进,是提高慢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的有力保证。 5 提高知晓率、定期健康体检的健康教育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是我国2009年启动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之一。管理要求对确认的慢病患者每年获得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每年至少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由于民众对高血压等慢性病防范意识不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认为慢性病是老年人的‘专

解读2017-2025年慢性病规划

解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 《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提出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任务要求,并明确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健康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逐步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全社会对慢性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现有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慢性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为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根据我国慢性病流行和防治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了系统性、指导性、操作性,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提出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就是强调要统筹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发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二是强调个人健康责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出构建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群众自觉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科学指导下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三是目标明确可操作。《规划》提出了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的核心目标,这与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发展目标一致。围绕核心目标,《规划》从防治效果、早期发现和管理、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 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 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活 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激 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中国慢性病防控策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 1 .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的()? A.76% ? B.80% ? C.85% ? D.87%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下列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 B.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下降 ? C.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 ? D.我国没有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资料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关于我国男性吸烟率正确的是() ? A.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B.位于世界平均水平 ? C.长期位于世界前列 ? D.与我国女性持平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我国提出慢性病防治策略六个转变的时间是()? A.2015年 ? B.2011年 ? C.2008年 ? D.1998年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我国慢性病防治的核心内容是() ? A.222目标、123措施、444重点 ? B.123目标、333措施、444重点 ? C.321目标、212措施、333重点 ? D.123目标、222措施、333重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2015年分级诊疗工作() ? A.以糖尿病、冠心病为突破口 ? B.以高血压、癌症为突破口 ? C.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 ? D.以糖尿病、慢阻肺为突破口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2012年我国居民三个健康素养水平()? A.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B.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 ? C.知识水平高于行为、行为低于技能 ? D.知识水平低于行为、行为高于技能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一阶段行动是()? A.健康一二一行动 ? B.三减和三键行动 ? C.控制体重行动 ? D.控盐行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双向转诊困难的原因是() ? A.病人愿意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 B.病人愿意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C.病人不愿去、社区接不住、医院不愿放 ? D.病人不愿去、社区不愿接、医院不愿放

开展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

周溪中学 开展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9月26日下午,我校开展慢性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 “慢性病”(下简称“慢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凌云县近五年慢病死因占全部死亡的84.31%。本文就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干预作一综述探讨。 1.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的增加,肥胖、高

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病发病不断上升,且相互促进[。同时,膳食高盐、低钾、低钙是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发病的重要原因。可见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慢病极为重要。资料显示,饮食与肥胖需要长期干预。可以通过发放油壶、盐勺、BMI尺和《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篇》健康知识小册子等综合干预措施,达到控制体重的增长。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通过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式控制血脂,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但因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生活压力过大,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导致的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慢病正成井喷趋势,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中国居民的健康意识水平整体偏低下,这在2012年12月卫生部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已以公布,膳食不科学导致超重和肥胖人数猛增,致使我国预防控制慢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合理膳食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如何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为居民设计个性化的合理膳食结构,已经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健康教育管理项目。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根本依据,促进减盐、控油平衡膳食健康行为的形成,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慢病健康生活最有效防控措施。 2.不吸烟、不酗酒的健康教育 慢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共同的,如吸烟、过度营养、缺乏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等。在我国要解决13亿人口的保健问题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2014 年 11 月 14 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由各国糖尿病相关团体组成的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总部 位于布鲁塞尔)公布的资料显示,2014 年世界糖尿病 患者数量( 20~79 岁)达到 3.87 亿人,其中,中国最 多,约为 9629 万人。而且,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为 490 万人,相当于每 7s 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据 IDF 称, 77%的糖尿病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预计到 2035 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目前的 1.5 倍。 据悉,糖尿病属于生活习惯病,因此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病程进展。 1膳食结构调整 保持饮食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好血糖的基础。在 慢性病当中,糖尿病既需要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又 需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及蛋白质的合理摄入[1] 。这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 50%的糖尿病患者是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一方面要求少吃主食,控制碳水化物摄入;一方面要求少吃肉类,少吃油。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一般不要超过 6 两,据计算,每 10 余粒花生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 1

两主食,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饮食中坚持总量控制,当食用零食之后要减少主食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有相关饮食原则的指导。①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的用量最好控制在 6g 以内。盐会使血中钠浓度升高。高血钠加上高血糖,会加重代谢紊乱。近年还发现,过多的盐具有促进淀粉消化和小肠吸收葡萄糖的作用,引起血糖增高,加重病情。②尽量少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如:奶油和冰淇淋;含脂肪量超过 1%的奶类产品;海产品;黄油;动物油;肥肉;鸡皮;动物的内脏;油炸类食物;蛋黄、蟹黄;午餐肉;香肠等。③尽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每日饮食中最好要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笋;薯类;芹菜;茄子;牛蒡;绿叶菜;豆类等。 总之要多吃菜、少吃油、控制肉,主食定量,混搭是王道,坚果、水果可限量。 一定要注意以上介绍饮食习惯,有些东西不能吃,就坚决不吃。 2戒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会引起怎样的危害呢?烟碱 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吸烟还会直接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 需要量比不吸烟者多20%左右。此外,吸烟还会增加

健康生活方式 营养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

西安市第七十七中学 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在安静休息时血压增高,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1、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料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1)安排好既有规律又富有活力的生活; (2)自我控制精神情绪; (3)适量运动,健身强体; (4)少吃盐,合理饮食与营养; (5)患病者严格执行医嘱,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二、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主要症状是心绞痛。 1、容易引起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长期的血压升高,血液里脂肪含量增高,血糖高,经常吸烟,长期精神紧张、容易冲动,体型肥胖,缺少体力活动等。 2、如何预防冠心病?

(1)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合理饮食,不要吃太甜太咸的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坚持体育锻炼,适量运动。 (4)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 (5)要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冠心病的疾病。 三、脑卒中是怎么回事?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名中风,系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动脉本身的病变所致;一类为出血性中风,如人们熟悉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卒中有哪些先兆? (1)突然头晕; (2)肢麻、面麻和舌发麻; (3)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涎; (4)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或无力,有的出现肢体抽筋或跳动; (5)头痛程度突然加重; (6)原因不明的跌跤; (7)精神状态发生变化; (8)全身无力伴出汗; (9)恶心、呕吐伴呃逆; (10)嗜睡,整天想睡觉,但呼之就醒; (11)一时性视物不清。 2、如何预防中风?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结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结全民健康,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理念,也是当今诸多健康专家最为提倡的科学理念。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结篇1 20XX年9月1日是我国第7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我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1、加强领导、明确主题为保证本次宣传活动取得实效?我中心成立了以防保站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能力,有效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开展了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宣传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宣传活动。 二、开展多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20XX年9月1日,我院在辖区发放400多份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单?同时在集市悬挂“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和“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横幅2条,在门诊设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现场免费测血压、健康生活指导,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与健康的关系,提倡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重点强

化宣传主题“减盐预防高血压、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能力。 此次宣传活动深受中老年人的欢迎,通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活动,使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积极采取行动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共享健康生活,另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学习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加强了居民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结篇2 20XX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工作总结根据卫生局文件,我院20XX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我乡居民健康综合素质,把我乡建设成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乡镇,现将我院XX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总结如下。 一、医院成立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行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充分利用宣传栏、各种宣传资料,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全面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各种宣传活动。推进健康宣传活动的开展。 三、主要内容。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工作主线,以倡导合理的饮食与开展适宜的运动为

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现状

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3-02-25T11:21:45.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汪慧汪锦 [导读] 潘孝仁等IGT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58% 汪慧汪锦(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安庆 264004) 【关键词】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79-02 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现代人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物质的享受,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不可避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隐患。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世纪的“流行病”。因此,对于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提倡以生活方式管理为唯一方法[1]。而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长期病程可引起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或损害,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成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家族因素外,已经明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其发展和疾病控制的主要因素,如:肥胖、不合理膳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3] 1.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 1.1超重或肥胖 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 生活起居和生活方式。如喜食煎炸食品,嗜高糖食物,嗜肉,啤酒,巧克力等,嗜烟酒,暴饮暴食,多食少动等都会引起BMI和WC的异常增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和WC(腰围)是评价肥胖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尿病现患率随BMI或WC的增高而上升[4]。有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似乎患病风险更大[5]。董会敏等通过研究得出BMI和WC是糖尿病的高度危险因素,糖尿病与年龄、BMI、WC呈正相关[6]。 1.2不合理膳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类食物为主,特点是低脂肪、低能量、高糖类和高膳食纤维。近20年来。这种好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渐丢失.居民的谷类(主要是粗粮)摄人量迅速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人量急剧增加,城乡间虽有差异,但变化趋势相同。研究发现,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糖摄人与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高脂饮食本身也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摄人量高是糖尿病和糖耐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用不饱和脂防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可降低发病危险。 1.3知识缺乏 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不够重视、不能认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病情发展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及其危害,因此,对于治疗不积极配合,不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注射胰岛素、血糖监测、规律饮食及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使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潘孝仁等IGT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58%[7]。而规范的生活方式干预要个性化、多样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要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意味着许多生活乐趣的丧失,生活质量的下降[8]行为干预,培养规律的生活起居,安排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时间[9]对患者进行改良生活方式指导,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控制率。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 2.1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定时定量进食。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患病程度、血糖控制水平和日常体力活动情况,对他们的饮食结构进行针对性指导,并根据患者的身体和活动的变化,对饮食进行相应调整,保证每日总热卡摄入量不超过1500千克。改善膳食结构,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食以麦面、糙米、玉米等高纤维素饮食,根据病情轻重,少食或不食水果,辅以新鲜蔬菜、豆类、鱼类、蛋类、瘦肉等。有肾功能不全者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以免加重肾脏损害,忌食动物油,以食用植物油为主,同时患者家属也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齐昭艳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经过生活干预后90%以上的患者能合理安排饮食,血糖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10]。 2.2 运动治疗 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黏度减轻体重增强体质,有利于对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适量的运动量,提倡有氧运动[11]。运动的时间以餐后0.5—1 h后为宜,自30min左右,逐渐延长1h或更长。 2.3心理治疗 由于长期服药、生活习惯受限、并发症的出现和病晴加重的威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2.3.1对待糖尿病患者,医务人员态度要和蔼,富有同情心,多与其交谈,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 2.3.2定期对患者进行医疗咨询,消除恐惧感,协助其制定食谱,调剂营养,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坚持定期来院检查 2.3.3对焦虑或抑郁者告之此病并不可怕,只要掌握自我护理识识,辅以药物治疗,调解心理平衡,控制不良情绪,就能纠正糖代谢紊乱,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2] 。 2.4健康教育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健康教育在血糖控制和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未参加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由于没有按照医师的指导来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正确应用药物等,常常表现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出现低血糖症状,而这些问题也是糖尿病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有研究发现,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使糖尿病患者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知识,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控制。在黄绮[13]的研究中,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通过定期授课、专家讲座、示教、散发印刷品、音像资料、多媒体演示、小品表演、病友讨论、病例观察等方法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所了解,摆脱对糖尿病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每周三次运动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