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能力展示中的行程部分(高年级)

解题能力展示中的行程部分(高年级)
解题能力展示中的行程部分(高年级)

行程问题(陈拓老师)

【往届特点】

解题能力展示中几乎每届每个年级的初赛和复赛中都会有行程问题,涉及有多次往返相遇、流水行船、变速问题等问题。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比例不变量解题或解方程(组)。

【往届真题】

1.(2006年六年级初赛)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张山骑摩托车从甲地出发,1小时后李强驾驶汽车也

2.

3.

4.

5.

6.

乙第二次相遇,最后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那么B、C两地相距__________米;

7.(2008年六年级初赛)A、B两地相距22.4千米。有一支游行队伍从A出发,向B匀速前进;当游行队

伍队尾离开A时,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乙向A步行;甲骑车先追向队头,追上队头后又立即骑向队尾,到达队尾后再立即追向队头,追上队头后又立即骑向队尾……当甲第5次追上队头时恰与乙相遇在距B地5.6千米处;当甲第7次追上队头时,甲恰好第一次到达B地,那么此时乙距A 地还有__________千米。

8.(2008年高年级复赛)如图,小明家和小强家相距10千米,小强家与公园相距25千米,小明9:20从家

骑车出发去公园,10:40小强从家出发,步行去公园。当小明到达学校时,他立即弃车步行;又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到达学校时,他立即开始骑车。两人同时于下午2:00到达公园,如果两人步行速度相同,骑车速度也相同,那么学校与公园相距__________千米;

9.

B

C C

B

12 D

15.(2010高年级复赛)李开车从甲地去乙地,出发后2小时,车在丙地出了故障,修车用了40分钟,修

好后,速度只为正常速度的75%,结果比计划时间晚2小时到乙地.若车在行过丙地72千米的丁地才出故障,修车时间与修车后的速度分别还是40分钟与正常速度的75%,则比计划时间只晚1.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全程____千米;

16.(2011五年级初赛)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开往B地。出发的时候,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每小

小明家小强家学校公园

时快2.5千米。10分钟后,甲车减速了;再过5分钟后,乙车也减速了,这时乙车比甲车每小时慢0.5千米。又过了25分钟后,两车同时到达B地。那么甲车当时速度每小时减少了________千米;

17.(2011六年级初赛)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出发去B,甲、乙到B后调头回A,并且调头后速度减少

到各自原来速度的一半。甲最先调头,调头后与乙在C迎面相遇,此时丙已行2010米;甲又行一段后与丙在AB中点D迎面相遇;乙调头后也在C与丙迎面相遇。那么AB间路程是________米;

A、

23.(2013年五年级网考)蕾蕾和菲菲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匀速去B地。蕾蕾到达B地时,菲菲距离B地还

有300米。如果蕾蕾将出发点后移300米,两人再次同时出发,先到达的人到达B地时,另一人距离B 地还有60米。A、B两地相距________米;

24.(2013年五年级初赛)甲、乙两人从A地步行去B地,乙早上6:00出发,匀速步行前往;甲早上8:00

才出发,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5倍,但甲每步行半小时都需要休息半小时。甲出发后经过__________分钟才能追上乙;

25.(2013年六年级网考)环形跑道的长为2013米,A、B是直径的两端,甲、乙顺时针、丙逆时针同时从

A出发,甲经过B点一次,速度就变为原来的2倍。已知乙、丙第一次相遇时,甲恰好第一次回到A点。

乙第一次回到A点时,甲恰好第二次回到A点。那么当甲和丙第一次相遇时,丙走了__________米;

26.(2013年六年级初赛)甲、乙二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而行,当甲行驶过AB中点12

千米时,两车相遇。若甲比乙晚出发10分钟,则两车恰好相遇在AB中点,且甲到B地时,乙距离A地还有20千米。那么A、B两地间的路程是__________千米;

27.(2013年高年级复赛)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而行.当甲、乙在途中C地相

遇时,丙从B地出发,匀速去A地,当甲与丙在D地相遇时,甲立即调头且速度降为原来的80%,当甲、丙同时到达A地时,乙离A地还有720米.如果CD间的路程是900米,那么AB间的路程是__________米;

28.(2014年五年级网考)在A、B两地的公路上,规定从A地向B地方向的车辆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

从B地向A地方向的车辆速度为60千米。今有甲、乙两辆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两地间往返行驶。当甲车到达B地向A地返回途中,因故障停车,停车地点距B地30千米,在此处两车第二次相遇。这样两车相遇时间比原定第二次相遇时间晚了1小时12分。那么两地的距离是_________千米;

29.(2014年五年级初赛)甲、乙两人比赛折返跑,同时从A出发,到达B点后,立即返回,先回到A点的

人获胜。甲先到达B点,在距离B点24米的地方遇到乙。相遇后,甲的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距离终点48米的地方,乙追上甲。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距离终点还有_________米;

A 6

B 8

C 12

D 16

30.(2014年六年级网考)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甲走到C时乙恰好走到D,

当甲走到D时乙恰好走到A,此时乙立即掉头返回,甲甲速了44%,当甲到达B时乙恰好到达C。如果

A、C两地的距离是120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_________米;

31.(2014年六年级初赛)A在B地西边60千米处。甲、乙从A地,丙、丁从B地同时出发,甲、乙、丁

都向东行驶,丙向西行驶。已知甲、乙、丙、丁的速度依次成为一个等差数列,甲的速度最快。出发后经过n小时乙、丙相遇,再过n小时甲在C地追上丁。则B、C两地相距_________千米;

A 15

B 30

C 60

D 90

2014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原迎春杯):五年级初赛试卷(含答案

2014“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试题五年级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8 分,共32 分) 1. 在所有分母小于10 的最简分数中,最接近20.14 的分数是() 【考点】计算,分小互化【难度】☆【答案】B 【分 析】可观察分数,进行估算;或进行精算,易知 2. 下面的四个图形中,第()幅图只有2 条对称轴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考点】几何【难度】☆【答案】C 【分析】如果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观察易知,符合题意的是(C) 3. 一辆大卡车一次可以装煤2.5 吨,现在要一次运走48 吨煤,那么至少需要()辆这样的大卡车. (A)18 (B)19 (C)20 (D)21 【考点】应用题【难度】☆【答案】C 【分析】辆 4. 已知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2.345,a>b>c>(D),那么b(). (A)大于12.345 (B)小于12.345 (C)等于12.345 (D)无法确定 【考点】计算,平均数【难度】☆【答案】D 【分析】排除法,(A)(B)(C)三个选项均可找到反例,故无法确定 二.选择题(每小题10 分,共70 分) 5. 如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14,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0,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 (A)25 (B)40 (C)49 (D)50

【考点】几何,弦图【难度】☆☆【答案】C 【分析】如下图所示,图①逆时针旋转90°,阴影部分可拼成一等腰直角三角形, 6. 甲、乙、丙、丁四人拿出同样多的钱,一起订购同样规格的若干件新年礼物,礼物买来后,甲、乙、丙分别比丁多拿了3,7,14 件礼物,最后结算时,乙付给了丁14 元钱,并且乙没有付给甲钱.那么丙应该再付给丁()元钱. (A)6 (B)28 (C)56 (D)70 7. 在下列算式的空格中填入互不相同的数字:.其中五个一位数的和最大是() (A)15 (B)24 (C)30 (D)35 8. 已知4 个质数的积是它们和的11 倍,则它们的和为() (A)46 (B)47 (C)48 (D)没有符合条件的数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力学中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表时间:2012-03-05T13:23:25.6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扶晓英 [导读] 高中物理力学方面的教学中,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物理组扶晓英 高中物理力学方面的教学中,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学生解题思路,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逻辑推理、深化理解”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住“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方面。 一、读懂语言文字、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弄清物理情景、启动思维 在力学的相关题型中,有的习题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审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再分析物体的每一个运动过程,但在每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于是需要先找准研究对象变换过程时的几种情况: 1.隔离与整体关系。隔离思维是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进行分析,使用它不仅能求出与部分有关的物理量,而且可以求出与整体有关的物理量。而整体思维是本着整体观念对系统进行整体上的分析,通观全局。处理好隔离和整体的关系,可以找出解题的简捷方法。 2.实体与物理图景的关系。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的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有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能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与物体状态的关系。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与解题目标的关系。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抓住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与示意图形的关系。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强化概念,认清题型,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得遵循以下学习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再以下几方面加强: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不能将两者的关系分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弄清两个物理概念的真正物理意义。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点,进而巧解巧算。 三、强化规律理解,掌握网络信息,选择恰当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学定律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四、善于总结、设疑开拓、触类旁通、深化思维、能力升级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但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教师的引导。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心理水平并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教师可通过指导语点拨、资料点拨、情境点拨、交流点拨、一题多解点拨等等方法进行引导。 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近、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

小升初 行程问题的分类解析

小升初—行程问题的分类解析 行程的分类解析 行程问题从运动形式上分可以分为五大类: 五大题型、四大方法相互交织,就构成了整个小学行程问题的知识架构。这其中的交织与综合不仅仅是题型与方法之间的交织,也有题型之间的重叠,比如环形问题就可以有环形路线上的流水行船,而火车问题也可以有多辆火车之间的错车问题……至于解题方法的重叠那更是比比皆是,一道稍有分量的行程问题就需要运用至少两种解题方法……诸如此类的综合,既是行程问题变化多端的原因,也是行程问题难学的原因。想要将上述题型与方法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首先得分门别类的把各类问题学好,并穿插以各类解题方法的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综合。 下面我们就以五大题型为主线,以典型例题的形式对行程问题的整个知识架构做一个系统性梳理,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解题方法的总结,让大家对小学阶段行程问题的题型与方法有一个总体把握。每道例题的关键思路都已给出,大家顺着这些思路可以自行求得答案。每道例题的标准答案都附在手册的最后,大家可以对照参考。 1. 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

上述两个公式大家都很熟悉,对于相遇、追及问题的理解,就是从它们开始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速度和、路程和与相遇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把速度差、路程差与追及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真正体现这两个公式本质的字眼儿是"和"与"差":只要涉及到速度和、路程和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一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追及;而只要涉及到速度差、路程差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二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相遇。 例题1.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每小时行56千米,乙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两地中点32千米处相遇。问:东西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某重点中学2007年小升初考题) 「思路解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其实里面暗藏了路程差的关系。那路程差的关系究竟藏在哪个条件中呢?就在条件"两车在离两地中点32千米处相遇"这句话中。大家不妨自己动手试着做一做。 除了像刚才例题1那样一次性的追及与相遇过程外,还有很多相遇与追及问题是在往返过程中多次发生的。下面就是一道这样的例题: 例题2. 两名游泳运动员在长为3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每秒游1米,乙的速度是每秒游0.6米,他们同时分别从游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5分钟。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某重点中学2006年小升初考题) 「思路解析」相遇次数与两人的路程和有关.如下图所示

2009年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迎春杯)中年级组复赛试题及详细解析

2009“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 中年级组复试题 (活动时间:2009年2月4日11:00—12:00;满分120分)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一、填空题(每题8分) 1. 200917123+?=_____________. 2. 右图是体操运动员小燕倒立时看到镜子中另一正常站立的运动员小杰的号码,则小杰的 号码是_____________. 3. 由数字1、2、3组成的不同的两位数共有9个,老师将这9个数写在一 个九宫格上,让同学选数,每个同学可以从中选5个数来求和.小刚选的5个数的和是120,小明选的5个数的和是111.如果两人选的数中只有一个是相同的,那么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 4. 如图,有一张长为12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按照虚线 将这个纸片剪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之和是_____________厘米. 二、填空题(每题10分) 5. A,B,C,D,E,F 六个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个队之间都要赛一场,且只赛一场.胜 者得3分,负者得0分,平局每队各得1分.比赛结果,各队得分由高到低恰好为一个等差数列,获得第3名的队得了8分,那么这次比赛中共有_____________场平局. 6. 将1、2、3、4、5、6、7、8、9这九个数排成一行,使得第一个数是第二个数的整数 倍,前两个数的和是第三个数的整数倍,前三个数的和是第四个数的整数倍,……,前八个数的和是第九个数的整数倍.如果第一个数是6,第四个数是2,第五个数是1,最后一个数是_____________.

7.过年了,妈妈买了7件不同的礼物,要送给亲朋好友的5个孩子每人一件。其中姐姐的 儿子小强想从智力拼图和遥控汽车中选一个,朋友的女儿小玉想从学习机和遥控汽车中选一件.那么妈妈送出这5件礼物共有____________种方法. 8.早上8点,小明和小强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以不变的速度相向而行.9点20时两人 相距10千米,10点时,两人相距还是10千米.11点时小明到达乙地,这时小强距甲地_____________千米. 三、填空题(每题12分) 9.一个数列,从第3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其前面两项的和.这个数列的第2项为39,第 10项为2009,那么前8项的和是_____________. 10.幼儿园老师买了同样多的巧克力、奶糖和水果糖.她发给每个小朋友2块巧克力,7块 奶糖和8块水果糖.发完后清点一下,水果糖还剩15块,而巧克力恰好是奶糖的3倍.那么共有_____________个小朋友. 11.在下图中,在每个圆圈中填入一个数,使每条直线上所有圆圈中数的和都是234,那么 标有★的圆圈中所填的数是_____________. 12. 客、武士、弓箭手、法师、猎人、牧师.为公平起见,分组比赛的规则是:两人或三人分为一组,若两人一组,则这两人级别必须相同;若三人一组,则这三名高手级别相同,或者是连续的三个级别各一名.现有13个人,其中有三名游侠、三名牧师,其它七类高手各一名.若此时再有一人加入,所有这些人共分为五组比赛,那么新加入这个人的级别可以有____________种选择.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是怎样练成的.doc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是怎样练成的 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高考数学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这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怎样练成的 第一,从求解(证)入手——寻找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遇到有一定难度的考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已知出发,岔路众多,顺推下去越做越复杂,难得到答案,如果从问题入手,寻找要想获得所求,必须要做什么,找到"需知"后,将"需知"作为新的问题,直到与"已知"所能获得的"可知"相沟通,将问题解决。事实上,在不等式证明中采用的"分析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这种思维称为"逆向思维"——必要性思维。 第二,数学式子变形——完成解题过程的关键解答高考数学试题遇到的第二障碍就是数学式子变形。一道数学综合题,要想完成从已知到结论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数学式子变形,而这些变形仅靠大量的做题过程是无法真正完全掌握的,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解一道复杂的考题时,做不下去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答案,才恍然大悟,解法这么简单,后悔莫及,埋怨自己怎么糊涂到没有把式子再这么变一下呢? 其实数学解题的每一步推理和运算,实质都是转换(变形).但是,转换(变形)的目的是更好更快的解题,所以变形的方向必定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创造条件向有利于解题的方向转化.还

必须注意的是,一切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答将出现错误。 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 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寻找差异是变形依赖的原则,变形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列举的一些思维定势,就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在解答高考题中时刻都在进行数学变形由复杂到简单,这也就是转化,数学式子变形的思维方式:时刻关注所求与已知的差异。 第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1)揭示规律----掌握解题方法高考试题再难也逃不了课本揭示的思维 方法及规律。我们说回归课本,不是简单的梳理知识点。课本中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而很多考生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觉其内在思维的规律就去解题,而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题海没少泡,却总也不见成效,最终只能留在理解的肤浅,仅会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剖析,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2)构建网络----融会贯通在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 例如: 若f(x+a)=f(b-x)则f(x)关于对称。如何理解?我们令x1=a+x,x2=b-x,则f(x1)=f(x2),x1+x2=a+b,=常数,即两自变量之和是定值,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这样就理解了对称的本质。结合解析几何中的中点坐标的横坐标为定值,或用特殊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记忆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了,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 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 ,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 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 = 甲乙乙 甲 , s v s v = 甲甲乙 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 甲乙乙 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

2020年“春笋杯”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复赛试卷(小高组)

2010年“迎春杯”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复赛试卷(小高组)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1.2010+2.6×26﹣×14=. 2.下表是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表.小明现在有10000元人民币,如果他按照三年期整存整取的方式存款,三年后他连本带利一共能从银行拿到元人民币. 整存整取时间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 年利率(%) 1.71 1.98 2.25 3.33 3.60 3.如图所示,有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体,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棱长的6倍.将大正方体的6个面都染上红色,将小正方体的6个面都染上黄色,再将两个正方体粘合在一起.那么这个立体图形表面上红色面积是黄色面积的倍. 4.有一块用于实验新品种水稻的试验田形状如图,面积共40亩,一部分种植新品种,另一部分种植旧品种(种植面积不一定相等),以方便比较成果.旧品种每亩产500千克;新的品种中有75%都没有成功,每亩只产400千克,但是另外25%试验成功,每亩产800千克.那么,这块试验田共产水稻千克. 5.在每个方框中填入一个数字,使得乘法竖式成立.已知乘积有两种不同的得数,那么这两个得数的差是 .

6.直角边长分别为18厘米,10厘米的直角△ABC和直角边长分别为14厘米,4厘米的直角△ADE如图摆放.M为AE的中点,则△ACM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7.黑板上一共写了10040个数字,包括2006个1,2007个2,2008个3,2009个4,2010个5,每次操作都擦去其中4个不同的数字并写上第5种数字(例如,擦去1、2、3、4各1个,写上1个5;或者擦去2、3、4、5各1个,写上1个1…).如果经过若干次有限的操作后,黑板上恰好有两个数字,则这两个数字的乘积是多少? 8.蜜蜂王国为了迎接2010年春节的到来,特地筑了一个蜂巢如下.每个正六边形蜂窝中,有由蜂蜜凝结而成的数字0、1或2.春节到来之时,群蜂将在巢上跳起舞步,舞步的每个节拍恰好走过的四个数字:2010(从某个2出发最后走完四步后又回到2,如图中箭头所示为一个舞步),且蜜蜂每一步都只能从一个正六边形移动到与之有公共边的正六边形上.蜜蜂要经过四个正六边形且所得数字依次为2010,共有种方法. 9.在反恐游戏中,一名“恐怖分子”隐藏在10个排成一行的窗户后面,一位百发百中的“反恐精英”使用狙击枪射击这名“恐怖分子”.“反恐精英”只需射中“恐怖分子”所在的窗户就能射中这名“恐怖分子”.每次射击完成后,如果“恐怖分子”没有被射中,他就会向右移动一个窗户.一旦他到了最右边的窗户,就停止移动.为了确保射中这名“恐怖分子”,“反恐精英”至少需要射击次. 10.如图所示,直线上并排放置着两个紧挨着的圆,它们的面积都等于1680平方厘米.阴影部分是夹在两圆及直线之间的部分.如果要在阴影部分内部放入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2008“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高年级组复试题

2008“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 高年级组复试题 (活动时间:2008年2月4日9:O02-10:30;满分13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l0分,共100分) 1. 将数字1至9分别填入右边竖式的方格内使算式成立(每个数字恰好使用一次),那么 加数中的四位数最小是 . 1 2008 + 2. 如果三位数m 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⑴m 的各位数字之和是7;⑵2m 还是三位数,且 各位数字之和为5.那么这样的三位数m 共有 个. 3. 爸爸买了三个不同的福娃送给三胞胎兄妹.打开包装前,哥哥猜:“一定有欢欢,而 没有晶晶”;弟弟猜:“晶晶和欢欢当中至少有一个,一定没有迎迎”;妹妹猜:“一定有迎迎和妮妮,没有贝贝”;爸爸笑着回答:“你们每个人猜的两句话中,都恰好有一句是对的,有一句是错的”,请你把三个福娃的名字写下来: , , . 4. 如果一些不同质数的平均数为21,那么它们中最大的一个数的最大可能值为 . 5. 计算: 11111()1200722006(2008)2006220071 n n ++++++???-??L L 20071111()20081200622005(2007)20061 n n -+++++=???-?L L . 6. 有四个非零自然数,,,a b c d ,其中c a b =+, d b c =+.如果a 能被2整除, b 能被3 整除, c 能被5整除, d 能被7整除,那么d 最小是 . 7. 在图的5×5的方格表中填入A B C D 、、、四个字母,要求:每行每列中四个字母都恰 出现一次:如果菜行的左边标有字母,则它表示这行中第一个出现的字母;如果某行的右边标有字母,则它表示这行中最后一个出现的字母;类似地,如果某列的上边(或者下边)标有字母,则它表示该列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出现的字母.那么,,,A B C D 在第二行从左到右出现的次序是 . 8. 记四位数abcd 为X ,由它的四个数字,,,a b c d 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记为X *,如果 *999X X -=,那么这样的四位数X 共有 个.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精编版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 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

高中最全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资料全

一、《高中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
很抱歉这么晚才来给大家讲课,因为今年暑假刚去安徽写生画图,
昨天下午坐了 24 个小时的火车过来,误了 4 天的课程,最后咱们
下午物理上完之后再给大家补课,再给大家补 5 天的课程,
去年高考难,很多学生数学考得也很不错,,很多人可能会问补课
有用吗。给大家举个例子,那几年留学很流行,大家可能会说,留
学很贵,实际上很多海归回来后一年的工资就把多花的挣回来了,
补课也是,讲到的某些知识点能被大家用到高考中,增加分数,高
考中分数的重要性,,我姐是个老师,我姐经常说孩子们考好了,
家长就说,,考不好,家长就说老师和郭师哥教的不好,实际上主
体还是我们学生,次要的才是老师,家长,环境,据去年那批学生
反映最后对我们 3 个教的还不错,
我先讲一下我补课大概基本要讲的内容,把大家数学必修的知识点
基本过一遍,再做相应的习题,中间穿插还有很多我个人感觉很多
好题;很多我归纳的知识和一些数学技巧;在最后 2 天我要给大家
讲一下数学解题策略,如果最后还有时间的话,还会给大家讲一下
一些英语,语文和其他科目的技巧。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途径,是进行有效
的训练,本策略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数学思维的变通性(举例子过几天再给他们讲,考试的时候有些难题大家容易钻
牛角尖,这个变通不只是说思维,也可以说是大家对数学卷子的一种变通,高考 120 分
钟,12 道选择,4 道填空,基本用时不超过 50 分钟,选这题一般最后 2 个比较难,填
空题一般最后一个比较难,大家很容易被这卡主,流汗,紧张,看到你旁边的人第 2 道

六年级数学 解题能力展示初赛试题

六年级组初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40分) 1. 今天是2010年12月19日,欢迎同学们参加北京第27届“数学解题能力展示”活动。那么, 10 27 100121910002010+ +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是 。 2. 某校有2400名学生,每名学生每天上5节课,每位教师每天教4节课,每节课是一位教师给 30名学生讲授。那么该校共有教师 位。 3. 张老师带着一些钱去买签字笔,到商店后发现这种笔降价了25%,结果他带的钱恰好可以比原 来多买25支。那么,降价前这些钱可以买签字笔 支。 4. 下图为某婴幼儿商品的商标,由两颗心组成,每颗心都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半圆拼成。若两 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40 mm , 20 mm ,那么,阴影图形的面积是 mm 2 。(π取3.14) 5. 用4.02乘以一个两位整数,得到的乘积是一个整数,那么这个乘积的10倍是 。 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 6. 某支球队现在的胜率为45%,接下来的8场比赛中若有6场获胜,则胜率将提高到50%。那么现 在这支球队共取得了 场比赛的胜利。 7. 定义运算:a b a b a b ??=+,算式920102010201020102010??????共颗“” 的计算结 果是 。 8. 在△ABC 中,BD =DE =EC ,CF : AC =1 : 3,△ADH 的面积比△HEF 多24 平方厘米。那么,△ABC 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9.一个正整数,它的2倍的约数恰好比它自己的约数多2个,它的3倍的约数恰好比它自己的约数多3个。那么,这个正整数是 。 10.如图,一个6×6的方格表,现将数字1~6填入空白方格中,使得每一行、每一列数字1~6都恰好出现一次;图中已经填了一些数字。那么剩余空格满足要求的填写方法一共有 种。 F E C B A H 20 40 1 2 3 4 5 6 2 5 3 4 4 3 5 2 6 5 4 3 2 1

2011解题能力展示初赛四年级(含解析)

2011“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 笔试试题 小学四年级(2010年12月19)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40分) 1.计算:8037+4763= ??. 2.如右图所示的竖式中,相同图形表示相同数字,不同图形表示不同数字,则++= △□. + 8 8 3.大果粒酸奶每盒4元,某超市最近推出了“买二送一”的优惠活动,即花钱买两盒酸奶,就可以免费获得一盒酸奶,如果东东要买10盒大果粒酸奶,那么他最少需要花元钱. 4.学校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18米,宽12米,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右图,那么其中红花的面积是平方米. 12米 18米 红花红花 黄花 黄花 绿草 绿草 绿草 绿草 5.某校学生总人数比四年级人数的6倍少78人,并且除了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的学生人数总和为2222人,那么该校共有学生人. 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 6.规定12123 =+= ※,232349 =++= ※,54567826 =+++= ※,如果15165 a= ※,那么a= .7.教室里所有人的平均年龄是11岁,如果不算其中1个30岁的老师,其余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那么教室里有人. 8.在算式=2020 ABCD EFG +中,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那么A B C D E F G ++++++=.

9.已知7个红球5个白球共重43克,5个红球7个白球共重47克,那么4个红球8个白球共重 . 10.羊村小学四年级进行一次数学测验,测验共有15道题,如果小喜喜、小沸沸、小美美、小懒懒答对的 题目数分别是11道、12道、13道、14道,那么他们四人都答对的题目最少有 道. 三、填空题(每题12分,共60分) 11.今天是12月9日,我们将由边长为1的阴影小正方形组成的数字1、2、1、9放在85?的大长方形中, 将大长方形旋转180?,就变成了“6121”,如果将这两个85?的大长方形重叠放置,那么重叠的11?的阴影格子共有 个. 12.花园里向日葵、百合花、牡丹三种植物, (1)在一个星期内只有一天这三种花能同时开放; (2)没有一种花能连续开放三天; (3)在一周之内,任何两种花同时不开的日子不会超过一天; (4)向日葵在周2、周4、周日不开放; (5)百合花在周4、周6不开放; (6)牡丹在周日不开放; 那么三种花在星期 同时绽放.(星期一至星期日用数字1至7表示) 13.镖盘上的数字代表投中这个区域的积分,未中镖盘记0分,小明把三支飞镖掷向右图所示的镖盘上, 然后把三支飞镖的得分相加,那么小明不可能得到的总分最小是 . 1 381223 14.如图,一个长方形被分成4个小长方形,其中长方形A 、B 、C 的周长分别是10厘米、12厘米、14厘 米,那么长方形D 的面积最大是 平方厘米.

行程问题归纳

1、为什么说行程问题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奥数专题? 类型多:行程分类细,变化多,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而行程每个类型重点不一,因此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 题目难:理解题目、动态演绎推理——静态知识容易学,动态分析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和概括能力 跨度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学行程——四年的跨度,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来加深理解、夯实基础 2、那么想要学好行程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要诀呢? 要诀一:大部分题目有规律可依,要诀是"学透"基本公式 要诀二:无规律的题目有"攻略",一画(画图法)二抓(比例法、方程法) 3、行程模块中包含哪些知识点,有何解题技巧?例题讲解? 行程问题包含多人行程、二次相遇、多次相遇、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环形跑道、钟面行程、走走停停、接送问题、发车问题、电梯行程等

更新目录: 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二次相遇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火车过桥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流水行船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环形跑道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钟面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走走停停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接送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发车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电梯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猎狗追兔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平均速度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

申论解题必备的五种思维能力

申论解题必备的五种思维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 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二、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 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小学奥数 比例解行程问题.学生版

1.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掌握寻找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 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 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 速度比的反比。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 比例解行程问题

2017“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

2017“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 三年级组初试试卷 (测评时间:2017年12月6日11:00---12:00) 一、填空题Ⅰ(每题l0分,共60分) 1、计算:41266126?+? 2、计算:123252627282930-+++-++-+ 3、有一堆红球与白球,球的总数在51~59之间。已知红球的个数是白球个数的4倍,那么,红球有( )个。 4、老师买了同样数量的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如果老师发给数学小组每个同学1支铅笔、2支圆珠笔和3支钢笔。结果圆珠笔还剩42支,那么,铅笔和钢笔共剩了( )支。 5、如果,,,,d c b a =?÷?=???=?-?=?+?100=+++d c b a ,那么,=?( )。 6、如右图,8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依次放到桌面上,形成右面图形。如果按照自下而上的排放次序将这些正方形依次编号为1~8,那么标有字母F 的正方形编号应该是 ( )。 H D C G F E B A 7、50名同学围成一圈做游戏:从某一个同学开始顺时针从1开始依次连续报数,报含有数字7的数(如7,17,71等)或7的倍数的同学击1次掌。如此进行下去,当报到100时,所有同学共击掌( )次。 8、小谢要把32张奖状贴到办公室的墙上。他用胶涂好一张奖状需要2分钟,涂好后至少需要等待2分钟才可以开始往墙上粘贴,但是若等待时间超过6分钟,胶就会完全干掉而失去作用。如果小谢粘贴一张奖状还需要1分钟时间。那么,小谢粘贴完全部奖状最少需要( )分钟。 9、将军和他的12名士兵举行圆桌会议,这12名士兵分别编号1,2,3,……,12。如果开会时,有一名士兵没有参加,参加会议的一名士兵说:“我向右看时,我与将军之间的其他士兵编号之和是44。”另一名士兵说:“我向左看时,我与将军之间的其他士兵编号之和是 32。”已知这两名士兵之间坐着另外4名士兵,那么,没参加会议的士兵编号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