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对比及戴震哲学现实意义

戴震是乾嘉考据学派中出类拔萃的考据大家,同时也是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一: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所阐述的哲学基本观点认为,道指阴阳气化,即物质的运动、变化;理指气化过程中的条理,也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气则是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古人言道,恒赅理气;理乃专属不易之则,不赅道之实体。而道、理二字对举,或以道属动,理属静,或道主统,理主分;或道赅变,理主常。此皆虚以会之于事为,而非言乎实体也。“道”和“理”都离不开气,气才是世界本原。戴震所说的阴阳二气和五行的运动变化就是道的实际内容,表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内容。

戴震指出,程朱关于“理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把“理”说成是“气”的主宰,这是背离《易》的原意的。他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不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而是同一物质性的气的不同形态。形而上指的是气化流行尚处浑沌未分状态,形而下指的是由于阴阳气化而产生了人和物以后的状态。这种解释进一步论证了只有气才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成为批判程朱学派“理气之辨”的重要依据。

戴震进一步认为,生生不息的气化过程是有条理的。“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苛失,

则生生之道绝。”气化之所以能连续不已,是因为有条理,如果没有条理,运动变化就不能进行下去了。这是对客观世界运动和规律的内在联系的精辟见解。戴震还深入论证了气在理先、理寓于事物之中的道理。他认为,理就是气化过程中的条理,是事物中的公理。由于气化流行分化的不同,由于阴阳五行“杂糅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同”,也由于其分而有不齐,事物都是具体存在而各不相同的,形成了天地间事物千差万别、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的状况,所以他强调必须仔细考察事物的具体规律——分理。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又说:“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总之,理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具体事物的规律就是理。戴震强调理是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直接与程朱学派所谓“万物一理”相对立。“分理”理论的提出,是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理论上的突破。

戴震深刻揭露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渊源和神学本质。他比较了程朱理学和老庄、佛教的本体论,指出《庄子》用“真宰”,佛教用“真空”、“神识”作为万物的本质和宇宙的本体,程朱学派的理,正是由此转化而来。

二:朱理学从“理在气先”的观点出发,在认识论上,主张“得于天而具于心”,意思是,上天本来已经把真理放置在人们的心里,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觉地认识它,这是因为“为私欲所蔽”而不能显露出来,人们只要“冥心求理,”就会“复其初”,认识到上天早已给

予的真理。

戴震在认识论上的观点与程朱学派的观点相反,他提出了“血气心知”的认识论。

戴震认为,人具有认识能力,人的血气心知来自于阴阳五行。人从阴阳五行的“气化流行”中分得一份,是物质的形体“血气”,敌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的。他指出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而动物只能适应自然。“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夫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人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呢?戴震认为是通过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进而“心通其则”,通过思考和分析,进而认识事物的规律。声、色、臭、味都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人的感官的形成,是为了适应客观世界这众多的客观现象,而人的感觉是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的结果:“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能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感官之外的心是主宰感官的,心可起到神明的作用,是感官的主宰者。味、声、色和理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在感觉和心中,却能为人的感觉和心所辨别。从而说明了人的认识不是“得于天而具于心”,批判了朱熹的“理得于天而具于心”和陆王“心即理”的先验论。

戴震又进一步批判了程朱的“无欲则无蔽”、心中的真理是“为私欲所蔽”而不能显露出来的观点。程朱此说,以为只要去尽人欲,“冥心求理”,便可以“复其初”,不用学便可得理。戴震认为“无欲则无蔽”之说,同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释氏的“常惺惺”,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他说:“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因此,不能“因私而咎欲”,也不能“因蔽而咎知”。“私”和“蔽”是两回事,“私”属于伦理道德范畴,“蔽”属于认识论范畴。道德上的“不善”,不是由于有情欲,而是因为情欲有私;知识的不正确,是因为“心知”有蔽隔,因此才未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他由此认为,人不可能无蔽,有的只是蔽深与蔽浅的问题;有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蔽而自智,视自己的意见为理去害斯民。所以,“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

戴震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虽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大,“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只要努力学习,就能使人由不知到知,由知不多到知更多。人的认识既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由蒙昧到圣智的扩充过程。他说:“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贤圣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重问学,贵扩充。”经过问学、慎思、明辨、笃行,不断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就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戴震的认识论存在着缺陷,这主要表现在是一种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他把人的认识能力比作一种火光,人对事物的

认识,仿佛火光照物,光有大小明暗的区别,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深浅粗精的不同,由此神化“圣人”,以为只有“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的圣人才能没有错误地察照万物,“愚者”光小,资质愚昧,方需要学习。他还贬低知行关系中行的意义,说“重行不重知,非圣学也”。他以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一致作为真理标准,即把“心之所同然”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也是错误的。

人性的善恶问题、理欲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戴震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性是善的,“理”、“欲”是统一的。他对程朱的“理欲之辨”进行了猛烈抨击,无情鞭挞。戴震是当时反对程朱理学和统治者“以理杀人”本质的最激进的代表。戴震明确地指出:“宋以来儒者举凡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则名之曰‘人欲’。故终其身见欲之难制。其所谓存理,空有理之名,究不过绝情欲之感耳,何以能绝?”他由此认为,人都有喜怒哀乐、怀生畏死之情,都有对饮食男女的需要,都有求生存、平等的欲望。这些都是人的自然的情欲,是人的本性,是血气心知反映在人性方面的实在内容。人类“有欲而后有为”,人欲对人类的存在有重要意义。

戴震对于人性情欲的肯定,是与其“血气心知”的认识论一致的。他总结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欲”是人对声色臭味的要求,“情”是人的喜怒哀乐的表现,“知”是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欲出于性,一人之欲,天下人之所同欲也,故曰‘性之欲’。”欲是性之欲,是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本性,是人所共有的。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和要求,人也就不存在了。戴震论证的“欲”是人的本性,是饮食男女和生养之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就证明了所谓“气质之性”并不是产生罪恶的渊薮,是合理的和至善的,从而批判了程朱理学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把“气质之性”说成是产生人欲、产生罪恶根源的谬论。关于理与欲的关系,戴震认为是则与物的关系,是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自然”指的是本来的情况、情欲,“必然”是指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人的感情欲望是“血气心知之自然”,理是必然。自然与必然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必然是自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理是欲的适应满足和调整,自然的目标是归于必然,是自然的完成。他所讲的天理是存人欲的天理,是对程朱理欲观的否定。

戴震进而尖锐地批判了理学的社会作用。他提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死,死于理,其谁怜之?”对于“理”所造成的巨大而无形的危害提出了控诉和抗议。程朱理学中的“理”,在本质上“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理学家是以理杀人,其后果比以法杀人更为严重。戴震所生活的时代是乾嘉时期,清朝统治者正极力促使理学的复兴以加强统治,戴震却直言控诉了程朱理学的危害,深刻揭露了程朱理学的社会本质,这是具有重大意义,并且是难能可贵的。从其种意义上说,自明代以来特别提倡的理学,已经被明中叶以至清初的有识之士所揭露和批

判,戴震揭示了“以理杀人”的哲学根源,是对理学的终结,其深度是前无古人的。

戴震还同时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的观点。他说要使天下太平,就必须“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以情絜情”、“情得其平”,要“施仁政于民”。这样,才能“与民同乐”,“民富国强”。

戴震的哲学思想尽管并不完善,并且在当时也不被人所重视,但由于他没有株守博物考订、训诂名物,而是勇敢地继承了王夫之等人的观点,指名道姓地批判程朱理学,使他的思想独具自己的特点并超越了前人以及同时代人,取得了比同时代学者更为丰富的学术成就。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他还认为,由於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三:戴震是十八世纪清代考据学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考据学的方法与对义理的阐释结合起来,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他以“血气心知之自然”言性,性无不善,然不免有“失”,所以必须通过对理义的学习以使同样是出乎自然的“心知”进于神明,如此方能使心之“反躬”在情欲之流行中把握到理。基于这样一种理解,他对宋明儒的心性之学,对他所以为的程朱理学身上的老、释、陆、王的成份进行了批判。然而这种批判却是基于对性、情、理、欲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及宋明儒所谈论的问题的误读,这种误读使戴震在贯彻其思路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种困难,戴震最后对“心”的理解超出了传统儒家的立场,而使人心带上一种知性甚至理性的色彩,从而预示着近代哲学的发端,其思想的时代意义也正于此。

明季以降,学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士人们有感于家国之痛,慨然以天下事自任,经世致用之学于是大兴。对宋明新儒学之“空疏无用”的批判导致了重新建构儒学传统的努力,即通过运用一种极具实证精神的训诂考据的方法来恢复儒家经典的本来面貌,清除佛道教义对经典的污损。这样一种传统对十八世纪的考据学派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经典的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最终导致了对儒学经

典的道德特征的忽视,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指他们对天文、历算、算术和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兴趣)和文献考证等技术手段对于经典的解读才是本质重要的。然而,他们对宋明新儒学的批判显然是基于一种误读,这一方面是由于批判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所运用的以考证为特征的儒学话语使他们无法读懂宋明儒所讨论的那些问题,这些有关道德践履、心性修养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努力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这种误读却是必然的。晚明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领会他们所处的世界,人心开展出另一种向度。基于这样一种变化,人们是以自己领会世界的方式去面对古人生活中所特有的问题,如此,误读就不可避免了。不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误读。因为他们在这种误读中阐明了自己所属的那个时代的内在意蕴。而所有这一切,都在戴震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戴震在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把考据学的方法与对义理的阐释结合起来,他从对经典中理、气、性、情等基本概念的考释入手,认为只要通过运用考证的方法,清除其中佛道的成分,就可以经纠正朱熹及其他新儒家学者对这些概念的错误理解,从而得以把握《六经》、孔、孟之真精神。但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实证的方法对于本不属于认识领域中的真理的把握是否是同样有效的。

对戴震哲学的分析,不仅要考察晚明以来学术史的变迁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学术的影响,这自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但我们在此试

图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其思想,即直接从概念本身入手,分析戴震和宋明儒在一系列基本概念上的不同用法,来说明人心的变化,进而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我们看来,有此理,必有此心;无此心,必无此理。一切学术最终都是对心的研究,或者说,一切学术研究必然都是对心之某种存在的显明。心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本身及其所处的条件(中国人称之为“时”)的不同,因而有种种不同道理的把握,然统而言之,不过是同一个心的不同妙用。因此,我们解读戴震哲学的方法与戴震解读儒家经典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既然学术是对心的阐明,因而一种学术被了解为一个体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正是出乎把戴震哲学从一种体系来解读的目的,我们的做法难免会引起那种实证研究的不满,在我们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把某种东西强加给戴震,我们仅仅是把戴震本人说得不清楚的东西说清楚,把他想说而又未能表达出来的东西给他说出来。

因此,我们分析戴震哲学的目的所在,便是要把握戴震是如何阐述心的某种不同于传统中国人的运用,即阐述心之知性乃至理性运用的方面。并且我们把戴震的这种误读看作是对心之某种运用的执着,而未在一种更深的基础上把这些不同运用协调起来。如此看来,具有实证精神的考据学运动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宋明心性之学的批判,也不在于对儒家经典本来面貌的或多或少的把握,而是在于这种考据的方法阐明了心之不同于良知运用的一面,他们所阐述的道理不过是这种运用的结果。而这正体现了明季以来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

化,这种思想的时代意义也正在于此。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是余先生1976年初版的旧作。该书在1996年曾由余先生亲手作了增补,虽则问世至今已经三十余年,然仍不失为了解清代思想史的必读书。 本书的成书目的的照余先生自云“为了解答为什么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经典考证的问题” “到现在为止,尚未见有专篇对东原和实斋之间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交涉加以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检讨” “我同时也想借此展示儒家传统在清代的新动向” 。概而言之,即通过对戴东原和章实斋学术思想的分析从而理解儒家何以何以从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考证。余先生提到,在他之前的一些学人,认为清学“既不能’经虚涉旷’则已无积极的思想内容科研,甚至不免是中国哲学精神过程中的一次逆转” ,因而他们的新儒学都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 。但在余先生看来,“如果我们坚持以’心性之学’为衡量儒学的标准,那么不但清代两百多年间儒学已经僵化,即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中儒学也是一直停留在’死而不亡’的状态中。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一种广阔而动态的看法,则有清一代的’道问学’传统正可以代表儒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发展恰好为儒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供了一个始点” 。这大概便是余先生作此书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对儒学采取一直“广阔而动态的看法”的前提下,余先生开始了本书的论述。全书内篇共分八章,除去前两章的引言和末两章的后论及补论外,以戴、章二人分别各为两章的论述中心。儒家本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说,前代学人也多有提及。余先生在此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儒家智识主义”。书中“道问学”约等于智识主义,“尊德性”则约等于“反智识主义”。明清之际,儒学主流由理学转入考据,即从“尊德性”层次转入“道问学”层次,这可称为“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这种现象的产生,余先生主要从“内在理路”(inner logic)进行分析。关于“内在理路”,笔者下文还将详论。余先生从程、朱与陆、王相争,王阳明最后不得不重订《大学》古本,欲“复旧本”以“复见圣人之心”悟到“所争者仍在义理之是非,而所采用之方法正是考证辨伪。这里清楚地透露了考证学兴起的思想史的背景” 。书中随后引用的一段材料十分清晰的凸显出此处转变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 (总第184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5,2009 Seria.l N o .184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李德顺1 ,崔唯航 2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 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应当 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 ? 82?

心情低落无奈句子200句

心情低落无奈句子200句 1、在落叶纷飞的秋天,每一处风景都令人徒生伤感。 2、只恨初见美如玉,更怨人间太匆匆。 3、命运如何,就看你怎样去努力,怎样去看待。命运就在你的手里,也在你的心里。 4、孤独感油然而生?有没有那么一瞬,眼前的一个场景就把你带回过去。每个人内心都藏着属于自我的旧时光。 5、事情你做着还顺利吧?工作当中不要太心急了,把心态放得平稳点儿,好吧?抽空也让我自我放松一点儿。但愿我的爱能带给你一份清爽的心境! 6、经年的伤,就在那一刻轻启。说疼痛,好象无从感知。说不疼,有些自欺欺人。是凉,透心的凉,清澈的凉,正是这感觉。雨洗纤尘,将一切涤荡得干干净净澄澄澈澈,就连伤,都被冲刷得那么寂静,苍白的颜色,丝毫不张扬。 7、我承认,我是爱你的,可是我怕你会不爱我。 8、若总被忽视,又何必作贱了自我;若不被珍惜,又何必苦苦去维系。 9、有时候不是不想说话,而是有很多话说不出来,放在心里会安全点。 10、赶快让心境好起来吧,你看就连今日的阳光都如此明媚灿烂,

都在努力为你驱逐烦恼焦躁,期望你灰暗的心境在此刻明亮起来,去迎接完美的明天! 11、最浪漫的情话,是当那个已经跟你分手了的情人打电话来问:“你好吗?”你稀松平常的回答:“我很好。”而其实你还爱着她,你一点也不好。 12、如果有人真爱你,那他无论忍受多少,都不会愿意跟你分开。 13、地球是圆的,相爱的人无论分开多久,只要一向走下去,就还会相遇的,于是,我一向走,一向走,是不是就能再次与你相遇。 14、了解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15、长大之后后悔过很多事但从没后悔喜欢你。 16、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必须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17、想用最完美的文字,来记录曾有的爱恋,却发现,任凭手指在键盘飞舞,仍旧敲打不出那些美丽的以往。 18、一个人想事好想找个人来陪。一个人失去了我自我。不知还有没有要在追的可望。 19、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20、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21、如果,不幸福,如果,不欢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②③④ B.②④ D.①③⑤ ,而非辩证关系问题,①错误。②是正确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③⑤错误,④正确。 3.2016年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从哲学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在哲学上就是要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4.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项认为“神”(思维)是由“形”(存在)决定的,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符合题意。A、C、D三项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歪曲反映。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

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感慨生活无奈的句子,感叹生活无奈的句子

感慨生活无奈的句子,感叹生活无奈的句子 1、事态悲凉,有时候该做个无言者。 2、很多年过去了,久到连时间都忘记,那时候,只有自己记得,有一个生命,倔强如斯。坟前杂草纵生,淹没了字迹和照片,有惋惜,只有自己清楚,有一个瞬间,从未后悔。生,死,爱,伤,恨,一具白骨,一缕青烟。岁月如梭,生命短暂,绵延千里,却是永恒。 3、今天,我想着:辛苦点把这件事做好,明天我可以舒服的自由安排时间啦…太好啦…晚上…或者第二天,事情又冒出来了…郁闷之时…又期待着这件事完成的后天…… 4、静看远处灯火阑珊,高楼繁市。倚窗,手指缓缓抚过窗上模糊倒映着的轮廓,嘴角上扬,累了吗?呵!只有你,陪我呢。长夜,独影,于我不散。 5、被自己打败,被鸽子屎选中……还好,天气晴朗,晓风和煦,我带自己出来遛遛。 6、我不知就在那个瞬间错过了你,却还在满心期待着绚放的烟火。其实,心里已蒙上了一层冰霜,再也未能消散……直至另一个瞬间! 7、纵然我有千般好,也不及他来的早。 8、阳光继续雾霾依然 9、一路的辛酸坎坷,太多的悲欢离合,在刻骨铭心中体会这无比的酸楚与哀痛10、别对我忽冷忽热,那会影响我离开你的决心!11、时间会改变人的容颜,也会改变人心,可能当初我并没有看透我身边的人,他们的世界,我始终是进不去的。12、你有很多朋友啊,但仔细想想,必要的时刻还是孤身一人。13、看着你把让你哭的事笑着说出来,明白你早已放开,可我看到的是深深的无奈。14、发现以前的雄途壮志,现在都成了笑话。

15、被一棵树伤害你会害怕整片森林16、离开以后才知道你比我想像的重要,我该怎样才能把你变的不重要,好无奈!17、人活在世,身不由己。18、拿我真心去喂狗,,,你真行,,让我伤心,你做得比谁都到位,,,19、当你认识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人,而又感到孤独时。那么,你将面对现实、认识残酷、感到心痛、被迫成长……20、我本无欲,奈何世界太浮华。我本无邪,奈何世界太噪杂。21、家庭本质实为狼群,理想这东西,你维护不了,除非同归于尽理想,本应由自己的父母亲手摧毁22、当你失去你所谓最重要的,你才能发觉你真正最珍贵的23、无法安分的心,该如何诉说。你有你的情愫,我有我的过活。24、在看不见的地方,事物正变化着,无法预知,也无法阻止25、打开特别关心好友列表,点了你的头像进去,被友情告知:“仅对指定好友开放”。26、看着你的背影,我失去了幸福的资格。走你经过的路,我的心里只剩下无声的落泪。和你擦肩而过却再也无法与你相视而笑,我自知有多么的义无反顾。27、如果我是癌症晚期如果我是癌症晚期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去找你即使高考在即如果我是癌症晚期那我会紧紧腻着你不去努力不去学习如果我是癌症晚期那我会放弃遥远的理想放弃考虑只和你美美地过好当下如果我是癌症晚期可是我很健康可是高考在即可是未来有许多未知我只能努力学习为未来铺路让时间腐蚀想你的滋味在这想你想你如果我是癌症晚期28、安置于庭院深深的姑妄,还真是嚣张地有恃无恐。29、我本是外热内冷,又怎经受得起你这外冷内也冷的人。30、人生真是可笑.本来以为已经离开.到头来才

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对待问题

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对待问题 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对待问题 一.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10-20年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所谓经济过度期,大体上相当于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稳定增长的障碍和阻力得以最终克服,促进经济进步的力量扩大了并且开始支配整个社会。起飞阶段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完成了为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的阶段,但却因在起飞阶段遭受挫折最后导致现代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日本经济在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中国要顺利完成经济起飞阶段需要一个好的或较好的中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相互贸易和投资的深化以及多种合作形式的开展,中国与日本日益形成荣辱与共的经济共同体。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主要是由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推动的。而日本企业来华投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利益。在垂直分工型的中日经济结构中,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更能获得高额利润。而且,迄今为止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大部分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

但这一切并不能否认下述事实:在日本对华投资的拉动下,两国之间在生产、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在经济上已经步入相互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阶段,相互间的贸易多具有“产品内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性质。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尽管中日双边经贸往来的结果是双赢,但我国的相对收益要大些;虽然未来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经济,日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甚至会与日俱增,但相对而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日本。如果中日关系出现的波动伤害了双边经贸关系,虽然害在双方,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飞阶段,而日本早已进入到经济增长与现代化的最后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因此相对而言,我方蒙受的损失要严重。此外,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开展。日本是东亚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东亚惟一一个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国家。如果中日关系进入僵局,东亚合作也难以得到真正推进。 中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中日关系。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顺利度过社会转型期,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现今中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关系不同,对日关系的处理本身具有容易引发中国国内矛盾与分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地理毗邻、历 史多有恩怨、同为亚洲大国等因素,决定了中日关系在两国民众心里有着特殊的含义与分量,并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戴震的学术志向

摘要:戴震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戴震在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只停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而是要通过文献考据厘清古圣贤立言之意,明经而闻道。 关键词:戴震;学术志向;明经;闻道;重民爱民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号果溪,徽州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18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治学研究方法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在戴震去世不久,其亲家曲阜孔继涵(戴震的女儿嫁给孔继涵的长子孔广根)刻印了《戴氏遗书》,包含著作15种,校勘著作11种。这些著作流传后世,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巨大,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效仿先贤,志在闻道,重民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要通达的"大道"。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戴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一、明经 戴震十七岁时就有志闻道,并悟出明道要从通经和语言文字入手。利用语言文字学诠释古代经典,以寻求所谓的"道",乃至对"道"进行再创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在写给段玉裁的信中说道:"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戴震对群经小学穷搜研讨,就是为了在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普遍之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他认为圣贤经传之义在小学文字,在制度考核,不经由此途入,便不是明经的正途。实证考核之学才是寻求圣贤之理,进而训释教民的根据。 如何明经呢?戴震认为要本着事实求是、务求其真、不偏一家的态度,对故训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反复参证。戴震曾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故学难言也。"对于戴震来说,考据学是一种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恢复古文献的真实面目为治学宗旨的专门学问,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需要具有为求知而求知的知性精神和以求真为目的的严谨学风,必须破除"人蔽"和"己蔽",使对古文献的理解建立在对字义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人蔽"主要是指汉宋学者对古文献的附会臆解。戴震指出汉儒的缺陷是有时附会,也委婉批评了惠栋一派的考据学有盲目崇信汉儒的缺陷。戴震认为,宋儒不重视考据,基本文献都没读懂,只凭一己之见便妄下结论,并将己见假托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进行学术造假,"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他们连古文字字义都没搞懂,怎么能读懂古书,发挥义理呢?结果就是"事情源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为于心无愧,而天下受其咎"。所以戴震发愿要破除人蔽,以科学的考据来证明宋儒的悖谬,让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古圣贤立言之意。破除"人蔽",就是"传信不传疑",不以假说自欺欺人,不获得十分证据,不自以为是。这就要区分"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十分之见"就是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未至十分之见"就是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据于孤证而草率得出的结论。戴震要破除的己蔽,就是要破除以"未至十分之见"为定论的弊端。戴震认为,关键是要从"未至十分之见"到达"十分之见",即从假说达到定理,这就要下一番辛苦考证的真功夫,要"目睹渊泉所导""手披枝肆所歧""循根达杪",最终"深思自得"而得到确切的结论。如果不能达到"十分之见",则毅然割舍。 戴震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整理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力求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术体系。其《七经小记》,就是试图以七经总结概括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的代表作品。深明其志的段玉裁说:"《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

面对现实生活伤感句子

面对现实生活伤感句子 1、成熟的人需要面具。戴上,坚强面对社会;摘下,温柔面对家人。 2、一到这季节,女人就容易得三种病:觉得自己去年买的衣服都特丑的病;觉得自己衣柜里总少了一件衣服的病;觉得自己去年就是裸奔过来的病。 3、我们因为怕失去一个人,所以才总是掏心掏肺,才不敢拒绝,才用心经营百般讨好,其实不用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认清自己在别人心中没那么重要,会比较快乐。 4、在不动声色的日子里,能遇见你真好。 5、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常常会徘徊不定、犹豫不决。影响我们下决心的主要因素,既不是事情过于复杂,也不是自己的判断力不够,而是对于自己即将放弃的选择心有不甘,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白,没有舍就没有得,今天你所放弃的,明天可能会另外一种形式回报给你。 6、难过时,吃一粒糖,告诉自己生活是甜的! 7、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

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8、许多人相信,没有注定的人生,所有的事基本上是一连串的巧合。然而,即使抱持如是信念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结论: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9、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疏远了你,不要想我们之间怎么了。你没有错,我只是突然犯病了,过一阵子就好。友情如此,爱情亦如此。 10、——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11、人生难免会遇到低谷。命运在折磨你的同时,也会把成功之门的钥匙悄悄放到你手中。面对厄运,如果你选择逃避,它就会像条疯狗一样一直追着你咬;如果你站直身子,勇敢地向它挥舞你的拳头,它就会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只要始终能保持战胜困难的勇气,苦难就永远奈何不了你。 12、很多爱情之所以没有结果,并非彼此没感觉,也不是输给了时间、距离,而是缺少一份待他如初的坚持。每一段勇敢的恋情都值得鼓励,每一段结果的爱情都值得祝福。 13、你总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想别人不开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党章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去,还有许多环节和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党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布满感受思考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抹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XX年了。”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作者:

巴尔扎克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让我们继续以此闻名:「这家代理商,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改进它的理念,而不是在辩解它的正确性」。作者:李奥贝纳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

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哲学博大精深,以及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形成的哲学思维有限。 所谓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辩证性的思考。一个事物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只有找到与它有关系的若干问题,才能将它顺利解决。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如实的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达到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明白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认清事物,也因认真的耐心的继续研究。 工作学习中我们应批判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认识大胆的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说教科书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我们从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上大学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做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后来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感叹人生无奈的句子摘抄

感叹人生无奈的句子摘抄 1. 人生无奈,挥之不去的悲伤,却带着一种无奈。人生恍惚,时光匆忙,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给我们的一生,烙上深深的印记。 2. 我们可以一起看海,却不能手牵手看海。 3. 幸福跟我两小无猜,却又一直一直有缘无分。 4. 生活就是这样,由不得你。 5. 左转,右转,直行都是生活,就像环形跑道,终点亦是起点。 6. 爱与被爱,明也争,暗亦斗,我只好偏安一隅。 7. 醉酒思红尘依旧留不住。 8. 反反复复的徘徊,也奈何不了思念。 9. 辉煌之时人敬仰,落难之时泼水凉。 10. 你的眼神,在我内心还是这么深刻。 11. 你可以活在一个没有我的世界,可我却活在一个只有你的天空。 . 爱情总是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13. 始终被你打败,只因迷恋你的温柔… 14. 人的一生总会面对一些无之奈何、难以抉择的人和事,有时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见一些自己不愿意见的人。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无奈”吧! 15. 人生无奈,停下忙碌的脚步,回望身后的这一段路,依旧是人来人往,车去车停!看忙碌的人们,以及现在的我,都是为的什么呢?更加美好的明天?那么什么是美好?可能生的开心,活的自由,健康相伴就是美好吧!可这现实总会让你我觉得无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抓住拥有的一二或许就是幸福! 16. 我说,人生无奈,岁月醉人,你说,无怨无悔,佳期无望。 17. 心中的你和身边的她,都是我的所爱;一样的情却只能深埋在心中。虽然人生无奈,愿节日的问候能有所补偿,祝你也有一个身边的他。 18. 心中的你和身边的她,都是我的最爱,一样的情却只能埋藏心底。人生无奈,但愿我的节日问候能有所补偿——祝你身边也有一个他! 19. 人生无奈,夜已深,无眠,荧光照窗前,思来想去,好无奈!人生的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 叔世硕儒戴震 (1723—1777) 作者:杨世文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

哲学思维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Sinnlichkeit)、知性(Verstand)和理性(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一种不仅被黑格尔认可、而且亦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认可的普适性的权威定论。在康德看来,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或基本要素,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康德的这一有关认知结构的理解作为定论和常识长期以来未受到任何质疑,然而,笔者以为,究其实质,它是对西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所作的哲学诠释。这一认识模式纯然是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主义。它至多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流传统才是适用的,包容不了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整体传统,更容纳不下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就其总体而言,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毋宁说,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了悟”等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而“悟性”则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因而也具有辩证性质的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综括而论,这种突出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或体验具有下述本质特点。 自我性。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悟,要通过自我,以自我为悟之主体。同时,道或佛性就在我自身上体现,因此,我又是悟之客体。即使是悟物,也以悟我为前提。如此,道我不分,佛我不分,故需要自格自致,自修自悟。孔子说,“道不远人”,“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知也。”老子强调,“自知者明”。慧能则主张,“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悟自修”,“识自本心”。悟性的这种自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 本体性。悟性直接基于一种道德的本体性,即以道德本体为根基。这种道德的本体性,是人的存在的本体性的集中表现,同时也体现、映现世界存在的本体性。孔子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要旨是将思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将善作为思的前提。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和慧能的“善生慧”也体现了同一意旨。这鲜明地体现和表征了中国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伦理学密不可分的特色,认识论包摄具有本体性的伦理学,真与善有机融合和统一、浑然一体,并因而具有审美化的特征。由于这种认识论要求人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