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所有战役之列表

抗战时期的所有战役之列表
抗战时期的所有战役之列表

抗战时期的所有战役之列表

主条目: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政府军(国军)抗战著名战役列表,4场: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中方:日方部队及主要将领中方:日方伤、亡人数

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931年11月马占山:张海鹏及关东军

第一次淞沪会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政府军(国军)抗战著名战役列表,38场: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中方:日方部队及主要将领中方:日方伤、亡人数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2日-1937年11月8日阎锡山(总司令)、卫立煌、朱德、傅作义,六个集团军,约580,000人:筱原纯一郎、板垣征四郎(总司令),五个师,约140,000人中方逾100,000人:日方近30,000人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朱绍良(兼))、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总计中国战斗序列五十余师,战斗兵员总数700,000上下|

中方:270,000人. 日方:50,000人。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唐生智、刘湘、顾祝同,约100,000人:松井石根,八个师中方军人约50,000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300,000人丧生):日方伤、亡人数不详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600,000人,六十个部队: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240,000人,八个部队中方约20,000人:日方超过16,000人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李宗仁(总司令)、汤恩伯,十个师,约100,000人:矶谷廉介、板垣征四郎,两个师(板垣第五师团、矶谷第十师团),约三万人中方约20,000人:日方超过16,000人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蒋介石、薛岳、李宗仁,一百二十个师总兵力约1,100,000人,飞机100余架,军舰40余艘:冈村宁次,官兵350,000,飞机500余架,军舰120余艘中方约400,000人:日方140,000人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薛岳,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0,000多人:100,000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薛岳、李玉堂,兵力300,000:阿南惟几,兵力120,000 中方伤亡28,116人:日方伤亡6,000余人

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莫德庇(总司令)、罗逊(加拿大军司令),11,299官兵:酒井隆,约60,000官兵2,233人阵亡、2,448人受伤:日方683人阵亡、1,413人受伤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中方:蒋鼎文, 薛岳, 张发奎, 100万日方:冈村宁次, 横山勇, 畑俊六51万中方:损失兵力五六十万, 伤亡~300,000;日方:约70,000.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中方17,000余人(其中5,000余人阵亡)(中国官方数字:6,000余人):日方19,380余人(含瘟疫伤亡总计30,000余人)(日军陆军部官方数字:12,186人)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滇西缅北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粤赣战役1945年1月-1945年2月

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1945年5月

湘西会战1945年4月9日-1945年6月7日何应钦(陆军总司令),两个方面军及若干集团军,美国空军:板西一良(第二十军司令官),七个师团约七至八万官兵中方20,601:日方20,000人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中方死伤不详:日军4,000人死亡,5,000人被击伤

十八集团军抗战战役列表,2场:

战役名称时间中方:日方部队及主要将领中方:日方伤、亡人数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阎锡山、刘茂恩、第115师林彪:阪垣师团,第21旅后卫辎重部队歼灭日军数百人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彭德怀,120师、129师105个团及民兵约40万人(正规军逾20万人):多田俊-华北方面军、独立师、航空兵力与满洲国军队约350,000人中共战报约17,000人:日方2万余日本军人,约5千伪军

日方:日军与皇协军伤亡失踪总数约3千人

[编辑] 战争统计

[编辑] 国民政府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1.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

2.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

3.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4.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5.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上海松江

6.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7.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吴兴

8.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9.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1937年11月30日安徽广德(自杀)

10.萧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11.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12.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江苏南京

13.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东莒县

14.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15.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16.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1938年3月17日山东藤县

17.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18.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1938年4月22日内蒙黄油干子

19.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1938年5月9日山东蒙城

20.李必藩中将,23师师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21.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1938年5月14日山东菏泽(自杀)

22.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荷泽冯家场

23.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东

24.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阳

25.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1939年1月13日广东清远

26.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27.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1939年3月7日陕西西安

28.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1939年3月26日江西高安

29.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1939年5月6日江西龙里

30.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年5月18日河北迁安

31.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东莱阳

32.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苏望乡台

33.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宁

34.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1940年2月3日广西昆仑

35.锺毅中将,173师师长1940年5月9日湖北苍台(自杀)

36.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37.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38.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39.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砦

40.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杀)

41.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42.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1941年5月12日山西悬山(自杀)

43.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44.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1941年9月16日山西横水镇

45.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1941年9月6日山西绛县

46.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47.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年9月25日甘肃

48.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日江西上高

49.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1941年9月29日山西东峪

50.朱世勤中将,暂30师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51.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年5月4日山东潘庄

52.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1942年5月26日缅甸茅邦村

53.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1942年6月23日山西张翁村

54.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1942年7月缅甸埋通

55.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唐王山

56.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东城顶山

57.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1943年2月21日山东城顶山

58.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59.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1943年7月4日山东邹县

60.彭士量中将(追授),暂5师师长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门

61.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1943年11月21日湖北诹市(自杀)

62.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63.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1944年5月5日安徽颍上

64.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65.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66.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1944年5月21日河南秦家坡

67.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河南灵宝

68.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1944年9月7日湖南东安

69.阚维雍中将(追授),131师师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70.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自杀)

71.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广西桂林

72.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1945年5月13日缅甸仰光

73.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1945年6月浙江孝丰

[编辑]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左权,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

[编辑]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罗忠毅,新四军6师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江苏溧阳

2.彭雄,新四军3师参谋长,1943年3月17日,江苏连云港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

1.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

2.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县

3.夏云杰,第六军军长,1936年11月26日,黑龙江省汤原县

4.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县

5.陈荣久,第七军军长,1937年3月5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6.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龙江省桦川县

7.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龙江省勃利县

8.李延平,第四军军长,1938年11月20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9.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黑龙江省五常县

10.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龙江省穆棱县

11.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图县

12.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县

13.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县

14.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1940年5月21日,黑龙江省饶河县

15.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龙江省德都县

16.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1940年12月1日,内蒙古阿荣镇

17.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宁安县

18.汪雅臣,第十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19.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1941年1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县

20.魏拯民,第一路军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桦甸县

21.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1941年9月20日,内蒙古莫力达瓦旗

22.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省鹤岗

23.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1942年8月3日,黑龙江省庆城

[编辑] 阵亡日军将领

[编辑] 与国民政府军作战

(追授为原军衔提升一级,如"xx少将(追授)"则死亡时军衔为大佐,余同。最后括号内为不能对应之记载)

1.林大八,陆军少将(追授),1932年3月1日,第9师团第7联队长,死于上海。

2.仓永辰治,陆军少将(追授),1937年8月29日,第3师团第6联队长,死于上海吴淞。

3.家纳治雄,陆军少将(追授),1937年10月11日,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死于上海。

4.浅野嘉一,陆军少将,1937年11月14日,华北方面军碇泊场监,战伤入院后致死天津塘沽。(实际为中共工人救国队击伤)

5.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授),1938年7月31日,死于长江下游。

6.杵村久藏,(误为杵春久藏)陆军少将(追授),第20师团参谋长,1938年8月2日,死于山西运城,疑为病死。

7.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追授),1938年9月3日,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死于江西德安。

8.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1938年9月4日,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日方资料为坠毁未死,后死于医院)。

9.饭野贤十,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3月22日,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死于南昌。

10.山田喜藏,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5月12日,第16师团第33联队长,死于湖北大洪山,另有日方资料为病死。

11.田路朝一,陆军中将(追授),1939年6月17日,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长,死于安徽南部,与之作战部队为国军第54军第50师及新四军一部。

12.小林一男,陆军少将(追授),1939年12月21日,骑兵第14联队长,死于内蒙古安北。

13.中村正雄,陆军中将(追授),1939年12月25日,第5师团第21旅团长,死于广西昆仑关。

14.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1940年1月23日,死于山东。(日方资料为「昭和20年(1945年)8月17日咸兴で自决」,是战争结束后自杀而亡。)

15.佐藤谦,陆军少将(追授),1940年3月2日,第33师团第214联队长,死于江西鄱阳湖。

16.木谷资俊,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3月20日,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长,死于江西。(日方数据记录为,野戦重炮兵第二旅団长本(「木?」)谷少将ハ军命令ニ依リテ山西省新绛ヨリ太原、石家荘ヲ経テ北京ニ移动中脚気重症ドナリ三月二十日北京陆军病院ニテ戦病

死ス,为病死非战死。)

17.水川伊夫,陆军中将,1940年3月22日,绥西警备队队长,死于内蒙古五原。

18.前田治,陆军中将,1940年5月23日,第35师团长,伤于山西晋城,死于北京日军医院。

19.藤堂高英,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6月3日,独立混成第14旅团长,死于江西瑞昌。

20.大冢彪雄,陆军中将(追授),1940年8月5日,第1军经理部长,伤?于晋东南,死于北平日军医院。

21.井山官一,陆军少将,1940年10月16日,死于湖北宜昌。(经查无此人。)

22.大角岑生,海军大将,1941年2月5日,海军大臣,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日方战后资料:为大角岑生(男爵、海军大将、海军大臣、航空事故死)

23.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年2月5日坐机于广东中山被击毁。(同上)

24.上田胜,陆军少将(追授),1941年5月13日,第37师团第227联队长,死于山西中条山。

25.山县业一,陆军中将(追授),1941年12月25日,第116师团第119旅团长,死于安徽。(实际为新四军孙仲德部击毙,但新四军自己并不知道击毙了山县业一,日本战史也只笼统地说被「中国军队」击毙。)

26.酒井直次,陆军中将,1942年5月28日,第15师团长,死于(触雷)浙江兰溪。

27.冢田攻,陆军大将(追授),1942年12月18日,第11军司令官,死于安徽巢湖。

28.藤原武,陆军少将(追授),1942年12月18日,第11军高级参谋,死于安徽巢湖。(日方资料为航空事故而死)

29.浅野克己,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5月,第23军高级参谋,死于广东东江。

30.仁科馨,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6月1日,第40师团第235联队长,死于湖南。

31.黑川邦辅,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6月28日,第56师团参谋长,死于云南。

32.布上照一,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11月23日,第116师团第109联队长,死于湖南常德。

33.中畑护一,陆军少将(追授),1943年11月25日,第3师团第6联队长,死于湖南常德。

34.下川义忠,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4月19日,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死于湖北应城。

35.横山武彦,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6月11日,第62旅团长,死于浙江龙游。

36.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6月11日,第59旅团长,死于河南。

37.和尔基隆,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7月21日,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死于湖南衡阳。

38.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7月25日,第3师团第18联队长,死于湖南长衡会战。(日方资料:「1944-9-30任29师团18联队长」、「军旗の奉焼等……1944年7月25日夜にグアム岛で奉焼。连队长大桥彦四郎陆军大佐以下玉砕した」;「にグアム岛」即关岛,并非死在中国。)

39.左治直影,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7月27日,第39师团参谋长,死于湖北荆州。

40.志摩源吉,陆军中将(追授),1944年8月6日,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死于湖南衡阳。

41.藏重康美,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8月16日,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死于云南腾冲。

42.楠野礼重,(误为楠野丰重,日原文为「楠野豊重」,「豊」为「礼」的古体字,正译应为为楠野礼重)陆军少将(追授),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年9月8日,死于云南芒

市。

43.与野山寿,陆军少将(追授),1945年2月9日,第34军兵器部长,死于华中。

44.山县正乡,海军大将(追授),1945年3月7日,第4南遣舰队司令长官,死于浙江椒江。

[编辑] 与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作战

1.大桥熊雄,陆军少将(追授),1944年4月14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特务部长,北平地下党暗杀。

2.清水喜代美,陆军少将(追授),独立混成第4旅团步兵第15大队长,1938-10-1,山西五台柏兰镇,战死。

3.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授),朝光丸号舰艇监督官兼第一港务部部长,1938-7-31,崇明岛南门港(待查),中共游击队击毙。

4.和田纯久,海军少将(追授),中国方面舰队海南警备府政务局长,1944-2-6,海南儋县,崖山支队击毙。

5.田中省三郎,陆军少将(追授),独立混成第8旅团第31大队长,1939-10-3(另说4日),陈庄战斗中被十八集团军击毙。

6.石田金藏,陆军少将(追授),步兵第119联队长,1939-10-3(另说4日),陈庄战斗中被十八集团军击毙。

7.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年8月12日被十八集团军作战死于山东。

8.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年11月7日与十八集团军作战死于河北涞源。

9.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年5月17日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无论吉川、还是五省特务机关,除刺杀吉川一文外均无其它数据)

10.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1940年11月28日与十八集团军作战死于华北。

11.吉川资,陆军少将,1945年5月7日,与十八集团军作战死于山东半岛。

12.土屋兵驻,陆军少将,1941年5月被十八集团军毙于山东长清(此条不实。长野县人,1884年4月30日生,1955年7月15日死,日本士官学校18期步科。1936年8月1日近卫步兵第2联队长,1938年3月1日待命,升少将,3月25日预备役。1939年1月4日北支那方面军附,1月14日独立混成第6旅团长。1940年3月9日14师团司令部附,3月10日召集解除)

13.阪本吉太郎,陆军少将,1942年6月9日被十八集团军毙于河北深泽。宋庄战斗(此条不实。陆士24期,1945年2月1日,任驻大同的第4独立警备队司令,辖独立警备步兵19-24共六个大队及独立警备步兵作业队,补充地秋田)

14.服部直臣,陆军少将,1943年10月24日被十八集团军三八六旅部队毙于山西临汾,韩略村战斗。

[编辑] 被东北抗日联军击毙

1.日野武雄,陆军少将,1938年9月28日被东北抗联毙于黑龙江饶河。

2.渡久雄,陆军中将1939年1月2日被东北抗联毙于黑龙江密山。

3.服部晓太郎,服部暁太郎,中将,1944-8-12,原关东军第1师团长、陆军部教育总监部附(未到职),抗联第四支队李树骅设伏击毙。

4.铃木真雄,陆军少将(追授),关东军高级参谋,1944-12-24,黑龙江绥芬河,抗联击毙。

5.细谷刚三郎,陆军少将(追授),第1师团工兵第1联队长,1943-12-19,黑龙江讷河新安屯,抗联击毙。

6.半田伊之助,陆军少将(追授),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1944-6-29,中蒙边境,抗联击毙。

注:

1.以上全为战斗死亡,不包括病死,自杀,飞机失事,死于苏蒙军、中美联合航空队和抗日民众之手(无资料分别国共)。

2.日军阵亡者军衔皆追赠一级。例如阵亡于常德的布上照一生前军衔为大佐,阵亡后追赠少将。[2]

[编辑] 国民政府军战斗序列

战区所辖地区

(1937年8月底)司令长官

(1937年8月底)所辖地区

(1939年初)司令长官

(1939年初)所辖地区

(1945年2月)司令长官

(1945年2月)

第一战区河北北部、山东北部蒋中正

(9月改为程潜)河南、安徽北部卫立煌陕西南部胡宗南

第二战区山西、察哈尔、绥远阎锡山山西、陕西北部阎锡山阎锡山

第三战区江苏、浙江冯玉祥

(后由蒋中正兼)浙江、福建、

江苏及安徽南部顾祝同顾祝同

第四战区广东、福建何应钦广东、广西张发奎-- --

第五战区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蒋中正

(后由李宗仁任)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李宗仁刘峙

第六战区湖北西部孙连仲

第七战区广东余汉谋

第八战区绥远、宁夏、

甘肃、青海朱绍良朱绍良

第九战区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陈诚

(薛岳代理)薛岳

第十战区陕西蒋鼎文安徽李品仙

[编辑] 数字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政府军陆军死亡、受伤、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除此,由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内主要以在日本占领区内游击战为主。

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它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约为6500亿美金。

另有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

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估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可能在5000万人以上。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1944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1939年国军战斗序列编列发布于1939年,这里的国军是指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该战斗序列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统治中国之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迁都重庆后的持久抗战需要所编列的中国全境国军战斗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4年。 战斗序列列表 军事委员会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o参谋总长何应钦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卫立煌 ?作战地区:河南及安徽一部份 o第2集团军:孙连仲 o第40军庞炳勋(战区直辖) o第3集团军孙桐萱 o第76军李铁军(战区直辖)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及陕西一部份 o第14集团军:卫立煌 o第4集团军孙蔚如 o第5集团军曾万钟 o第9军郭寄峤(战区直辖) o第6集团军:杨爱源 o第7集团军傅作义 o第18集团军朱德 兵力:32步兵师、14步兵旅、5骑兵师、3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或地方部队在外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 o第25集团军:陈仪 o第10集团军:刘建绪 o第32集团军:上官云相 o第23集团军:唐式遵 ?新编第四军叶挺(独立) ?共辖2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及游击部队。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 ?作战地区为两广方面 o第9集团军:吴奇伟 o第12集团军:余汉谋 o第16集团军:夏威 以上共辖18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不含特种部队。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o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廖磊 o第33集团军:张自忠 o第11集团军:李品仙 o第22集团军:孙震 o第29集团军:王缵绪 以上共辖26个步兵师,1各骑兵师、不含特种部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朱邵良 ?作战地区为甘肃、青海及绥远一带 o第17集团军:马鸿逵 o第80军:孔令恂(独立) o第82军:马步芳(独立) o骑5军:马步青(独立) o第191师:杨德亮(独立) o骑2军:何柱国(独立) o新2军:鲁大昌

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 100集全

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全 本文转载自李海《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100集系列纪录片 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整,全球中国人都在重新回望和纪念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上海上德文化传媒公司精心创作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从历史发展的宏伟视角出发,以一群纪录片人的热情和良知,尽可能再现了抗日战争每一个激动、感人的历史瞬间,以此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中华英烈。 《国军抗战全纪实》全片分为三部分——《惨烈大会战》、《抗日人物志》、《抗战那些事》,高视角、全方位地铺展开抗战时期艰苦卓绝、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专家的最新观点,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正面战场、侧面战场、敌后战场等的各个方面,第一次全方位地再现了正面战场的内容,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以影像再现的方式打造的一部抗战百科全书和抗战史图像志。 本片史实准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影像珍贵、编辑精彩,是历年来抗战纪录片中最有气势、最接近真实、最具权威的一部史诗式大片。

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 迄今最全面的一部抗战影像大记忆, 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 一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 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 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 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他们再次用鲜血向世人证明, 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征服中华民族!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3 2 0万永远最伟大的殉国英烈们他们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谨以此片缅怀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所有牺牲的英烈! (点击下方题目直接观看) 1国军抗战全纪实卢沟晓月的枪声之谜 2淞沪会战之先发制人 3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十里火海 4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功亏一篑 5国军抗战全纪实淞沪会战之后退者死

历史著名战役

历史战役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地点:今河南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地点:今山西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宋辽岐沟关之战,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涿鹿之战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佳作何冠环-CUHK

題目: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史的佳作 講者:何冠環 日期:二零零四年三月廿六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七時至九時 地點:中環美國銀行中心一樓A中大校外進修學院演講廳 **********************************《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談到宋遼戰爭, 人們會馬上想起北宋楊家將和他們的對頭蕭太后。其實宋遼戰爭有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北宋初, 第二次在北宋末年。中學的教科書對宋遼第一次戰爭多半描述成宋軍屢戰屢敗, 而宋人最後被逼簽訂城下之盟的澶淵之盟。上述通俗的論述自然距離真實的歷史甚遠, 宋與遼作戰其實是勝負參半, 而楊家將也不是宋廷惟一的擎天柱。在眾多研究宋遼戰爭的學術論著中, 中文大學歷史系曾瑞龍教授的遺作《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是筆者目前所見, 第一本成功地以科際整合的取向, 特別是結合軍事、戰略研究寫成的古代的中國戰爭史佳作, 是喜愛軍事史或戰爭史的讀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過去, 研究古代中國軍事史的學者, 多長於史事 述及史料、史事考證, 而短於史事解釋的, 往往提出的分析、解釋只停留於常識的層次, 罕能應用現代軍事戰爭理論於歷史解釋上。與之相反, 在軍事院校任教軍事史或戰爭史的專家學者, 他們長於運用現代的軍事理論、概念解釋相關戰爭現像, 但由於泰半欠缺歷史學家的訓練, 他們所撰寫的軍事史或戰爭史, 特別是古代史, 最受人批評的卻是史料考證不嚴和史事疏略不全。而本書即兼有二者之長, 而無二者之短:本書在史料搜集之豐瞻, 與史事考證之精審方面, 比起國內外治軍事史、戰爭史之同類著作毫不遜色之餘, 更在歷史解釋與史事詮釋方面推陳出新。 筆者與曾教授同門學藝, 論學相交凡二十餘載, 對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 特別是宋遼戰爭、宋夏戰爭之研究旨趣, 與多年來一點一滴累積而得的豐厚知識, 既知之甚深, 亦復欽佩不止。倘非造物弄人, 按曾教授的計劃, 他會在今後數年, 到宋遼交鋒的古戰場及相關之州軍、山河作實地考察, 進一步結合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之知識, 擴大宋代戰爭史之研究視角。平情而論, 從宋遼戰爭史之角度而論, 尚有不少課題未為本書所涵蓋; 而從戰略文化研究者之角度, 本書所持的觀點, 未必全無可議之處; 但筆者可以肯定, 本書已如太史公所言, 已成一家之言。誠如家師陶晉生教授所概括:「這本書不僅是研究宋代軍事史的重要著作, 也在傳統中國史上有很大的貢獻」。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日军)作战序列 淞沪会战国军作战序列(1937年9月23日~11月12日)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左翼军:总司令陈诚 第15集团军:罗卓英 第4军:吴奇伟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39军:刘和鼎 第54军:霍揆彰 第73军:王东原 第74军:俞济时 第44师:萧之楚 第77师:罗霖 炮兵第16团第19集团军:薛岳第2军:李延年 第20军:杨森 第25军:万耀煌 第66军:叶肇 第69军:阮肇昌 第75军:周磊江防军:总司令刘兴 第15军团:刘兴(兼)

第57军:缪征流江阴要塞:司令许康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江苏省保安队炮兵第8团第11军团:上官云相 第33师:冯兴贤 第40师:刘培绪第12军团:张钫 第76师:张钫(兼) 第43军:郭汝栋 第144师:郭勋祺 第145师:饶国华 第146师:范绍曾 第147师:杨国祯 第148师:陈万仞炮兵第3团 炮兵第4团 重炮兵第10团中央军:总司令张治中、朱绍良第9集团军:朱绍良(兼)、香翰屏 第8军:黄杰 第71军:王敬久 第72军:孙元良 第78军:宋希濂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上海保安总队:吉章简第21集团军:廖磊 第7军:周祖晃 第48军:韦云淞 第16师:彭松龄第17军团:胡宗南

第1军:胡宗南(兼) 第19师:李觉 第32师:王修身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 第28军:陶广 第67军:吴克仁 第55师:李崧山 第79师:陈安宝独立第45旅:张銮基炮兵第2旅:蔡忠笏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45师:戴民权 第46师:戴嗣夏 第52师:卢兴荣预备第11师:胡达新编第34师:顾家齐独立第37旅:陈德法暂编第11旅:周燮卿暂编第12旅:李国钧暂编第13旅:杨永清空军:第1~第9大队淞沪会战日军作战序列(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中国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第3师团: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5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29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骑兵第3联队:星上太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中岛三栖夫大佐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战争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学完本文,课后有一道题是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激发了我对中国著名战役搜集的兴趣。 翻阅资料后我在发现,在几千年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比如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以下是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因为水平所限,难免会有遗漏或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博友纠正。 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先秦时期 涿鹿之战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黄帝胜,擒杀首领蚩尤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吴起 5万--50万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白起 12万--24万全歼 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廉颇、乐乘 20万--60万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项羽 2万--40万歼灭 彭城之战项羽 3万--56万歼20万 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韩信数万--20万灭齐 昆阳之战刘秀不足2万--42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耿弇数万--20多万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虞诩 3千--数万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 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收编广西新桂系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因败于吴佩孚因而加入国民政府,部队改编为第八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总兵力约十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以上部队序列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黄埔党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 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原建国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师 国民革命军第五师 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原建国滇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师 国民革命军第八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第三讲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主题]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特点; 2.结合历史、语文学科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战例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实施过程] 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 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 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 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 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 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 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 国防军统帅部 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 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集团军群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 军司令部 师 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 参谋长施尼温德 海军集群司令部

舰队司令 分舰队司令 海岸司令 潜艇舰队司令 驱逐舰舰队司令 鱼雷艇舰队司令 扫雷艇舰队司令 巡逻艇舰队司令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 参谋长耶顺内克 航空队司令部 航空师 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 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 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 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 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 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 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第3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矫 第14军李默庵 第93军刘戡 第15军刘茂恩 第17军高桂滋 第19军王靖国 第47军李家钰 第61军陈长捷 第14军团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35军傅作义(兼)

新编第2师金宪章 骑兵第1军赵承绶 骑兵第2军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第66师杜春沂(直属) 第71师郭宗汾(直属) 第33军孙楚(直属) 第34军杨澄源(直属)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28军陶广 第70军李觉 第79师陈安宝 暂13旅杨永清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79军夏楚中 第25军万耀煌 第73军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第21军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潘文华 第23军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62军张逵 第63军张瑞贵 第64军李汉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