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村建设调查报告内容完整word文档

定安百里百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背景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

又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空前增强, 人民生活

总体实现小康。据此, 党提出要在本世纪的头20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但是由于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与环境、资源、能源的矛盾凸显出来。当前,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时期的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生态的破坏也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农村。海南省定安县的发展以“百里百村”的建设为主线,自然而然,建设百里百村就需要考虑的是一个环保问题,在百里百村建成后来自海南本土和外地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旅游资源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百里百村的核心资源是它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风土田园风光,如果它原有的核心生态资源遭到破坏,那它的核心旅游旅游价值就会降低,

所以百里百村的建设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是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发展现代

农业、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体现。从各地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践看,不仅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建设,也促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建设,也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建设,同时也包含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定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定安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定安县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发展与环境、资源、能源的协调,才能够促进整个定安县政治经济更好更快地

二、研究现状综述

定安县作为海南的的一个小县城,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在各个自然村无不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打造绿色文化生态村。定安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除了注重古色文化、红色文化之外,还注重绿色文化,利用老区的“绿”字做乡村游景点,做生态经济文章。

老区村庄因地制宜,突出发展槟榔产业经济,村中庭前庭后,全部种上槟榔,整个村庄被槟榔淹映其中,犹如一个“槟榔公园”。村

民还充分立足本地丰富的槟榔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产业,槟榔的种植和加工已成为当地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定安县南部不少村庄在创建过程中都非常注重从绿字上做文章,有的村庄重点发展槟榔种植业、有的村庄则重点发展橡胶、胡椒种植业及加工业,形成特色专业村,也产生了绿色产业、绿色文化。

据介绍,定安县利用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和教育观,倡导婚事丧事简办、新办,树立文明新风,努力实现“五无”,即无吸毒、无治安案件、无超生、无赌博和无乱砍滥伐,保证文明生态村能够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百里百村的文化走廊。从2007年开始,定安县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将龙门镇、岭口镇、翰林镇、龙河镇和中瑞农场“四镇一场”的100多个村庄进行连片创建,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休闲基地,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县政府整合交通、民政、发改、扶贫、农业等涉农资金,共投入8700多万元,完成“百里百村”工程,受惠人口达5.6万人。

创建过程中,定安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岭口镇地处火山岩地区,火山岩石资源丰富,这里的路基、小径、围墙等都是用火山石修砌而成,古风新貌,独树一格。修路时,生怕伤及一棵树,路的宽窄曲直甚至由树的位置或间距来定,建筑图纸改了又改。

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游客不请自来。翰林镇后岭村有棵古榕树已有800年历史,浓荫蔽地8亩之幅,号称“亚洲榕树王”。如今,每到节假日,不少省内外自驾游车辆驶进村子,在古榕树下喝茶休闲,怡然忘返。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榕树王农家乐”老板邓才秀一脸喜色,他把赏榕树王和品翰林焖猪蹄作为两大卖点,生意火得很。

在“百里百村”的文明生态长廊,像邓才秀这样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依托本村特有旅游资源,办起了农家乐、家庭旅馆。

原生态的冷泉。龙门镇久温塘的冷泉是中国继台湾岛苏澳冷泉、黑龙江五大连池冷泉之后的第三大冷泉,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热带富硒冷泉。泉水清凉,清澈透明,无污染,可以直接饮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热带富硒火山冷泉这一优质资源,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在开发建设中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和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三、基本情况和主要成绩

8月24日到8月28日,我们定安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与母瑞山革命老区支教社会服务实践团队走进定安,对定安“百里百村”生态文明村做了实地考察。定安“百里百村”是海南省乡村游的亮丽品牌,“百里百村”是定安八景之一,是海南最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定安县共建成生态文明村320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898个的35.6%。我们调研团队先后去了母瑞山革命老区、沐塘村、皇坡村、岭尾村、龙拔塘、久温塘、章塘村、良星村、南曲村。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既是琼崖革命的圣地,同时具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据母瑞山革命纪念园的老园长描述,这边既有红色文化资源,又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有水库、溪流、森林、山体等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的农村建设依托着母瑞山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将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结合开发,使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等其他旅游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以及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达到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皇坡村位于定安县岭口镇,是革命老区村庄,距岭口市1公里。皇坡村是芬坡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目前该村已成为红色之旅的一个重要景点。据村民讲述,政府在前几年出钱挂牌和修缮了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创建皇坡生态文明村过程中,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集全村的人力物力,全力建设皇坡村生态文明。岭口镇地处火山岩地区,火山石居多,村子用火山石铺来铺路建房,既美观又生态。皇坡村建有乡村王子爱情公园,乡道上随处可见特制的标志,清晰明了而且不影响皇坡的生态美。同时,皇坡村驿站是百里百村四大驿站之一,驿站宽敞整洁,墙壁上挂有皇坡村图片反映村民与生态的和谐,还设有桌椅供人休息。驿站的自行车供人骑乘,实惠而且不会产生汽油污染。

岭尾村地处定安县岭口镇,是最早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村庄之一。全村2个经济社,126户659人,劳力359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特别是槟榔的种植和加工为主。全村2005年经济收入人均3千元。2001年,该村在县委、镇委的支持帮

助下,全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硬化主道3条,巷道98条,安装路灯38盏,建起一间文化宣传室,一个篮球场,建成户厕、猪牛栏“三结合”沼气池105座。该村还因地制宜,在庭前院后种植槟榔,整个村庄俨然一个槟榔公园,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村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村民生态环境意识。2005年被评为全国创建生态文明村先进单位。

龙拔塘,它位于海南省定安县龙门镇。村四周是火山岩石地,村前东南面有池塘,传说是古时神龙从这里拔起升天而成的,故而得名。该村盛产龙眼、荔枝等,村内建有宗祠,属村民自发建设的。龙拔塘驿站同皇坡村驿站一样,是百里百村四大驿站之一。设有桌椅,提供单车。村民注意收集本村古物,并希望政府可以资助办一个村内博物馆。村内生态和谐,据移居龙拔塘的村民描述,这边环境好,她在这边种菜生活,感觉日子很惬意。

久温塘位于定安县龙门镇。久温塘村是火山岩分布区,在久温塘地区地下水温小于25℃,在火山台地边缘排泄形成火山岩冷泉,冷泉水为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冷泉内有小鱼,可以进行鱼疗。冷泉养生、保健的功能非常高。借助火山冷泉资源,久温塘生态文明村正处于规划设计之中。该生态区内拥有罕见的火山地貌莽原生态景观带,区内水和土均含丰富的硒元素和锗元素,是海南岛“富硒”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生态区内还有火山泥炭,建设生态文明村极有优势。

南曲村位于定安县雷鸣镇。全村8个经济社,320户3000余人。农业以热带作物种植为主。村民立足“发展经济为先,以自然为根,

以绿色为本,以原生态为魂,以红色为碑,发展生态文明,保护原生态资源,达到人和生态的统一”。南曲村民很重视村子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总之,定安以“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理念,充分挖掘县内“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科学内涵,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培树典型,规划、设计、培育“百里百村”生态文明村,使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重大成绩。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定安县百里百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自项目启动起,到现在应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生态文明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不仅能够为解决现存问题,还可以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们针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提出所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分析。

(一)部分生态文明村缺少亮点,吸引力不足。一些文明生态村如皇坡村虽有元帝树,爱情树两大亮点,但是除此之外别无它的具有吸引力的东西。还有临尾村,良星村,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发现有什么特色之处,从游客消费心理来讲,这不足以吸引有着至此旅游观光。当然这除了各村所处地理位置原因外,还有就是缺乏创新,不能够赋予一些新鲜特色的生态文明产品。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建设进度较慢,建设力度不够。究其

原因,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进而影响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此外还有建设者定位不清,角色模糊,建设积极性不够高,工作不够扎实。

(三)当地资源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这些村不仅有优秀的生态环境,而且有相当多的其他可供开发的诸如石磨,古墓,水果等可供开发的东西,总之不能局限于生态环境,应开发出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观光旅游产品。

(四)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的限制,此外政府对当地的教育投入和关注度不无关系。

(五)一些村的文化宣传室成为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功能。村民主动去学习的意识不强,这也是受限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和忙于农活闲暇时间较少;此外村委号召和调动村民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能力有待考量。

(六)村民对文明生态村建设认识不够,缺乏建设意识。村民受教育水平有限,不容忽视的是,当地政府部门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理念和规划宣传不够深入,不够到位,因此村民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也就缺乏主动积极的建设意识。

(七)政府在调动村民自建积极性方面有待改进。这有赖于政府的政策以及宣传力度和组织能力,实际行动。

(八)生态文明村建设各村各自为战,交流合作少。这可能存在区域壁垒的心理,认为各村只存在竞争,而缺乏合作双赢的的意识。

此外领导者没有提供为各村交流合作的平台和契机,组织和领导存在一定问题。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浅见,仅供诸位参考,如有言过和疏漏之处,敬请斧正,包涵。

六、对策建议

针对在2012年8月在对定安县红色文化资源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的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各种现象,结合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视域下的乡村“百里百村“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特别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或建议。

(一)红色文化与海南省独特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调研中发现很多红色文化村同时也属于海南省建立的百里百村生态文明村旅游路线之一,这种模式很符合现代城市居民对这些旅游的需求,让游客将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型的模式。同时乡村公园化,也使得更多的农民更多的参与红色文化的建设中,更容易让不同的人群去了解和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与海南省本土文化包括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海南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本土的文化保存的比较好,这更能够促进旅游业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黎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构成了海南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生活方式,开发出设和现代游客所需要的休闲娱乐与生态旅游方式,使得乡村旅游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及比较高的精神文

化意义。这可以让生态文明旅游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海南丰富的文化积淀,以便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用更大的经济价值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比较迅速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同时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影响。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和开发同时也要重视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优势,市场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解决的员工的工资福利问题也有利于景点的进一步完善。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民众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限制,更多希望政府出资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开发,而自己愿意利用自己的人力优势,加速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政府与民众在不同角度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对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区域以及文明生态区域民众的红色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当地各种受教育程度的民众,利用村干部积极下村宣传、社区组织一系列能够贴近居民生活等的红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及组织一些群众亲身去周边的红色文化纪念园参观,甚至是一些对革命知识比较熟悉的人去到各村宣讲等形式,让他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身边发生过有关过去红色历史包括琼崖革命纵队、红色娘子军等相关知识。同时,在调研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当地居民对文化传承重视,相比于红色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多的人倾向对下一辈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在红色文化宣传时扩大知识普及的范围。这会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好的衔接在一起,相互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