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

第四章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

细胞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机体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人类疾病的发生,正是在各种内外环境致病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组织细胞内正常代谢机能紊乱,以至发生细胞病变的综合表现。

基因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亦即,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最终体现为蛋白质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功能活动状况。因此,在以遗传因素为主导因素或主要病因的疾病中,基因突变的直接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就是改变了由其所编码的多肽链的质量或数量,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异常。而细胞生理活动的异常及机体遗传性状的改变,则是蛋白质功能结构异常的结果。

第一节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

基因突变对蛋白质所产生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影响了相关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导致蛋白质产生异常的功能效

应;③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质表达类型的改变;④涉及到蛋白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与相应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较为深入地理解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途径。

一、突变导致生成异常蛋白

基因突变是蛋白质突变的根本原因;而突变蛋白(mutant protein)的形成,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基因突变影响正常蛋白合成,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并引起机体疾病发生的两种基本的机制是:①突变影响、干扰了RNA的正常转录以及转录后的修饰、剪辑;或直接改变了被编码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从而使其正常功能丧失,即所谓的原发性损害(primary abnormalities);②突变并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某一条多肽链正常的氨基酸组成序列,而是通过干扰该多肽链的翻译合成过程;或翻译后的修饰、加工;甚至通过对蛋白质各种辅助因子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某一蛋白质功能的失常。相对于原发性损害机制,其被称之为继发性损害(secondary abnormalities)(表4-1)。

表4-1 突变与疾病的关系

突变涉及的

步骤

原发损害病例继发性损害病例

核苷酸序列转录、RNA剪

切地中海贫血、HPFH 转录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

mRNA 翻译地中海贫血翻译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

多肽多肽链折叠LDL受体突变2型翻译后修饰Ehlers-Danlos综

合征

三维空间构象亚单位聚合、

亚细胞定位胶原形成缺陷亚单位聚合和亚细

胞定位的调节

Zellweger综合

征、I细胞病

生物学功能蛋白质降解Tay-Sachs病蛋白质降解的调节未知

(一)基因突变影响功能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合成

1.通过原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原发性损害机制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突变造成了某些蛋白质合成的异常减少。例如,β-地中海贫血症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突变减少了正常β-珠蛋白的合成所致。这可能与这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稳定性下降有关。与之相反,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突变使得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异常增加。如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症(HPFH;OMIM # 142470)即是如此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特定的发育时段,表达了不该表达的基因。

2.通过继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突变改变了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通常情况下,决定某种蛋白质合成速度和效率的并非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本身,而是对该基因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和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或其他相关因素。如果这些调节因子或因素发生改变,同样地能够影响这些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急性间隙性卟啉症(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OMIM # 176000)是一种AD遗传病。其相关基因定位于11q23.3。90%的个体表型可正常,仅10%的个体表现间隙性发作的临床症状。正常情况下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c acid,ALA)合成酶催化甘氨酸与琥珀酰CoA生成ALA,再转化为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后者可在PBG脱氨酶作用下逐级合成血红素(heme)(图4-1)。

AIP患者由于缺乏PBG脱氨酶,使细胞内的ALA及胆色素原不能正常转化为血红素,导致其血红素含量下降;而血红素下降,则反馈性地调节ALA合成酶表达增强;ALA合成酶增加的结果,又促使了ALA和胆色素原的大量合成和严重积聚,以致疾病的发生。该病可被某些物质或药物所诱发。即当服用这些药物后,由于肝脏中以

血红素为辅基的氧化反应参与了药物的代谢,使因对血红素的消耗需求增加而含量减少,致ALA合成增加。故而往往会呈现为服药后症状的出现或症状加重的间隙性发作。

由此可见,AIP虽然是由于ALA合成酶合成增加直接所致,但其根本原因却是PBG脱氨酶缺陷间接作用的结果。

(二)基因突变引起功能蛋白正常结构的改变

1.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原发性损害蛋白质多肽链中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序列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三维立体构象,是蛋白质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前提,也是反映蛋白质功能状态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基因突变使其一发生了改变,都可能导致蛋白质正常功能的异常或损害。最常见的形式是:构成球蛋白分子非极性疏水区内的1个或1个以上的非极性或疏水性氨基酸,被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所取代;或者在该区域有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的插入,使得结构原本较为紧密的疏水区形成间隙,导致相应蛋白质稳定性的下降,引起功能的改变。这不仅涉及到蛋白质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组成的异常,而且,也牵扯到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20%以上的血红蛋白病属于这一类突变。此类突变往往发生于直接为蛋白质编码的结构基因。

2.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继发性损害绝大多数蛋白质在它们翻译合成的过程中或翻译合成后,还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修饰,才能满足其功能的需要。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却正是因为蛋白质的修饰、加工过程缺陷,继发性地改变和损害了蛋白质的正常结构所引起。例如Ehlers-Danlos综合征Ⅱ型(OMIM # 130010)是由于赖氨酸羟化酶的继发性结构缺陷,使得正常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不能被羟化而造成胶原分子间的连接障碍,无法满足细胞组织间胶原网络结构形成的需要,最终引起结缔组织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所致。

(三)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亚细胞定位

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合成后,只有经过准确的修饰加工,正确的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或结构形式,被定向地转运到其特定的空间

位置,才能发挥、行使它们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导致蛋白功能的异常。

1.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原发性缺陷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是由其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序列所决定的。例如,一些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其多肽链氨基端,均含有一段可被线粒体膜受体识别的特殊氨基酸序列,称为导肽(leader sequence或targeting sequence)。这是线粒体蛋白转运所必需的。如果导肽序列的编码基因DNA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相应的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线粒体导入障碍,从而影响到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OMIM # 25100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机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A羧基变位酶(methylmalonyl CoA mutase)缺乏,使得甲基丙酰CoA 不能够转变为琥珀酰CoA,造成甲基丙二酸(methylmalonic acid,MMA)在线粒体内的堆积所致。然而,究其根本,则是因为MMA-CoA变位酶氨基端导肽序列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出现错误使该酶不能进入线粒体所致(图4-2)。

2.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继发性缺陷与上述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定位机制不同,另一类型的蛋白质定位,是由蛋白质翻译、合成后的修饰所决定。如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就是通过这一机制实现其胞内转运定位的。正常情况下,酸性水解酶在合成后通过内质网的转运过程中,首先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带有甘露糖的糖蛋白;该糖蛋白再经磷酸化而形成6-磷酸-甘露糖(M-6P);M-6-P残基进而与内质网膜上的M-6-P受体结合,并以出芽的形式形成胞内囊泡;胞内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酸性水解酶进入溶酶体。由此可见,酸性水解酶的糖基化及磷酸化是其实现正常转运定位的关键步骤。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催化甘露糖磷酸化的酶缺陷,结果使得酸性

水解酶不能够正常进入溶酶体,而经由非正常途径释放积聚于细胞中。

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涉及到多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其异常分泌,必然地会导致严重的细胞生物学损伤效应。此类患者可有骨骼发育异常、生长迟缓和智力低下等多种临床体征表现。体外培养的患者细胞中会看到异常的溶酶体或包涵体(inclusion body),故称之为包涵体细胞(inclusion-cell,I-cells)。包涵体细胞病又简称为I-细胞病。

(四)突变影响功能性辅基基团或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或解离的突变

许多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同某些非蛋白辅助基团(prosthetic group)或辅助因子(cofactor)的结合或解离。例如,珠蛋白只有在和血红素结合后,才能形成具有气体携带功能的血红蛋白。因此,凡是影响到多肽链与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突变;或使辅助基团与辅助因子的形成、转运过程发生缺陷的突变,都可能成为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

1.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原发性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 cystinuria,OMIM # 220100),是由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ine synthase)缺陷引起的一种氨基酸代谢病。该症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其分子病理学机制,是由于基因缺陷而致胱硫醚合成酶与其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的结合障碍(图4-3)。大剂量的吡哆醛(维生素B6)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继发性突变某些情况下,那些可催化蛋白质分子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合成、转运的酶缺陷;或者催化蛋白质与其辅助基团及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酶缺陷,也会影响到蛋白质功能活性的获得,从而表现为一种继发性的功能损害。

(五)突变影响蛋白质分子与其功能性亚基及其他因子之间结构组成关系的突变

1.影响蛋白质各组成亚单位之间相互组装的原发性突变对于那些由2个以上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来说,其分子构象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亚单位之间的相互聚合,使之不能形成正常的功能结构复合体。例如,proα1(I)和proα2(I)基因的突变,会致使它们聚合形成I型胶原的组装受阻,造成骨发育不良,引发多种临床病理症状。

2.导致组装后复合蛋白功能结构失常的继发性突变某些多肽链(亚单位)的遗传缺陷,或许并不直接影响蛋白质功的聚合与组装,但是在组装后却会造成复合蛋白整体功能结构的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表现为继发性的突变损伤效应。较为典型的例证如Zellweger综合征(OMIM #214100)。其已经基本确认的相关易感基因分布于包括1q22;2p15;6q23-q24;7q21-q22在内的染色体区带。

二、突变导致蛋白产生的异常功能效应

影响蛋白质功能而产生多种不同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突变表现形式,主要地可归纳为:导致功能丢失的突变、造成功能增强的突变和产生新特征的突变(图4-4)。兹依次分别简述如下:

(一)功能丢失突变

功能丢失的突变(loss-of-function mutation)是一种最常见的突变表现形式。无论是由编码序列区域,还是调节序列区域的突变,大多都会导致蛋白质正常功能的丧失。同时,由于丧失正常功能的突变蛋白稳定性的降低,也使得相关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含量相应地下降。

(二)功能增强突变

功能增强突变(gain-of-function mutation)是因突变所产生的蛋

白活性异常增强而导致的细胞生理、生化表型改变现象。尽管与功能丢失突变相对而言,该类突变较为鲜见,但是却也同样是造成细胞正常生理、生化过程紊乱,并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V on Willebrand病(OMIM #193400)是一种AD遗传病,与之相关的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编码基因(12p13.3)存在多种突变形式。其多数并无异常的表型改变,但是,约有1/120左右的个体,会出现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临床病理症状。临床病理分析表明,此类患者体内vWF活性异常增高,使与血小板的结合能力相应地增强。当机体损伤出血时,血小板会因与vWF的强力结合而难以解离出来,以致不能够接触、依附于血管内皮而发挥其止血功能。

突变导致蛋白功能异常增强,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质变效应;二是量变效应。前者是由于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所致;后者则是因为调节序列区域突变,使蛋白合成数量增加的结果。

(三)新特征形成突变

形成新特征突变(novel property mutation)是使蛋白质形成新的异常特性的突变类型。例如镰状红细胞贫血症,其β-珠蛋白链基因点突变导致的异常血红蛋白,也具有一定的氧合运输功能。但是,在氧分压较低或缺氧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相互聚集的特性,并因此而造成红细胞的镰状变形损伤,以致发生溶血性贫血。此类突变亦较为罕见。

三、突变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表达类型的改变

总体而言,蛋白质可被相对地划分为两类,即持家蛋白(housekeeping protein)和奢侈蛋白(luxury protein)。持家蛋白产生、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类型之中,为细胞一般正常结构和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维系所必需。例如,核酸聚合酶蛋白、核糖体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等等。而奢侈蛋白则仅仅表达、存在于某些特定的组织细

胞类型,是特异组织细胞类型分化及特殊生理功能的标志。活跃地表达、合成于网织红细胞中的α、β家族珠蛋白;B淋巴细胞中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等等即属此类。基因突变往往可能导致正常组织细胞蛋白表达类型的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功能特性的异常,甚至发生病理改变。

(一)奢侈蛋白突变

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奢侈蛋白的突变,不仅可引起其原发细胞组织内部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异常和细胞功能特性的丧失,而且也能够累及其他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或生理功能。更有甚者,奢侈蛋白的突变还可在不影响其原发组织细胞一般结构或生理功能的情况下而造成对其他细胞组织的损害。苯丙酮尿症即为最典型的例证:患者肝、肾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陷,造成的后果则是病人智力的低下。

(二)持家蛋白突变

持家蛋白对于维持细胞一般正常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旦发生普遍性的突变,势必会对机体产生极其严重的全面性影响和危害,甚至会具有致死性效应。但是,常见的持家蛋白突变,则往往只引发局限的临床效应。其所累及的通常也仅仅是那些该类蛋白起特殊作用,或对该类持家蛋白具有某种特殊功能依赖性的组织细胞。例如,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与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普遍地表达于几乎所有的细胞,参与精氨酸的合成代谢,是为一类持家蛋白。但由于它们在肝组织中的高水平表达,催化肝内的尿素循环代谢,故又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这两种持家酶蛋白缺陷的直接生理生化效应,往往是导致尿素循环代谢障碍,而不是影响精氨酸的合成代谢过程。

四、突变蛋白的分子细胞病理学效应与相应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

(一)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产生不同的临床表型

同一基因座上的同一个基因,如果发生不同的突变形式,往往会

产生不同的临床表型而表现为遗传的异质性。例如,发生在β-珠蛋白基因座上的β-珠蛋白基因的不同突变,可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效应。其可有正常、疾病、死亡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这是由基因突变类型所涉及的蛋白质功能位置所决定的。

(二)基因突变引发未能预测的临床效应

尽管遗传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基因有害突变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又无法估计和预测到某一基因突变是否能够,或者应该还是不应该引起这样或那样的生理生化异常及与之相应的临床表型效应。即便像血红蛋白病、自残综合征(self-mutilation syndrome或Lesch-Nyhan syndrome)等这样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尽管现代医学遗传学已经初步阐明了它们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可是迄今为止,人们却依然还不能够解释:为什么HbA突变为HbS后,即会发生血红蛋白在脱(缺)氧状态下的聚合;也不能够理解:患者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s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遗传性缺陷所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为什么却会在临床上表现出强迫性自残这样的异常行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都是有待现代医学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二节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中心法则”是对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它扼要地阐明了核酸、蛋白质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过程。DNA分子中储存、蕴藏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得以传递到肽链中去。而后者再进一步形成具有生物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并最终表现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性状。这种信息语言的转换和表达过程,不但是基因控制正常遗传性状发育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也是基因突变引起各种性状异常和临床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基因突变引起酶分子的异常

酶是生物有机体内具有特殊生物催化活性的催化剂。人体细胞中的每一步生化代谢反应,几乎都需要某种专一性酶的催化才能进行和完成。酶又是基因表达的产物,由结构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酶分子组成与结构的改变,或由调节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酶合成异常,都有可能造成相关代谢过程的障碍或代谢程序的紊乱。如果这种基因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就有可能传递个后代个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先天性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或遗传性酶病(hereditary enzymopathy)。

(一)结构基因突变引起的酶蛋白结构异常

酶有单体酶与复合酶之分。前者,仅由酶蛋白组成;后者,除酶蛋白之外,尚含有某种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其催化活性都是建立在与其催化功能相适应的特定三维空间构象基础之上的。

所有结构基因的突变,除同义突变一般不致引起酶蛋白结构之异常外,其他突变形式都有可能造成酶分子特定立体构象不同程度的改变。空间构象变化引起的酶活性失常,主要地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①酶的功能活性完全丧失;②尚具有一定的功能活性,但其稳定性降低,因此,极易被降解而失去活性;③酶与其作用底物的亲和性降低,以致不能迅速、有效地与之结合,造成代谢反应的延滞;④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亲和性下降,影响了酶的正常活性。

(二)调节基因突变引起的酶蛋白合成异常

基因是一个可调控的遗传功能表达单位。每一个结构基因的构成,除过其转录序列之外,都还含有侧翼的非转录调控序列。此类调控序列突变,或者使基因转录的启动障碍,不能进行mRNA的合成;或者造成转录速率下降,影响mRNA合成产量。这些最终都导致了同样的遗传学效应,亦即因为酶蛋白的缺失,或酶蛋白合成量的不足而引发的代谢缺陷。

二、酶分子异常引起的代谢缺陷

人体细胞内的绝大多数生理活动过程,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级联生化反应基础之上的。而在这些级联的生化反应中,其每一步几乎都是在特定的酶或酶系的催化下实现和完成的。因此,酶是实现机体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过程最为直接、极其关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酶与代谢反应的关系

如图4-5所示,作为某种代谢反应的原初底物A,在细胞膜上的转运系统T A(通常也是一种酶或具有酶活性的膜功能结构蛋白)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然后在酶E AB的催化下,转变为初级代谢产物B;B又在酶E BC、E CD的催化作用下依次转化为其代谢的次级中间产物C 和代谢的终产物D。A物质的代谢除了沿上述A→B→C→D这一主要途径进行之外;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在其他相应酶类的作用下沿着A→F→G这一次要的代谢旁路而进行。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途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代谢产物的最终去向,均和参与催化该代谢反应的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即在一定条件下,酶能够决定体内代谢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的途径及去向。

同时,从图4-5还可以看出,在体内复杂的代谢反应过程中,各参与代谢过程的物质,往往表现出作为反应底物和反应产物双重属性,以及彼此之间互为底物与产物的交错关系。而这种属性与相互关系,又构成了体内普遍存在的反馈调节机制的基础。

(二)酶缺陷对代谢反应的影响

1.酶缺陷造成代谢底物缺乏绝大多数非脂溶性或极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都必须依赖于膜转运酶的作用,才

能进入细胞内作为某种代谢活动的原初反应底物而引发相应的代谢反应。一旦与之相关的膜转运酶缺陷或异常,就造成代谢底物的缺乏而阻碍和影响整个代谢过程的发生,最终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症状。例如,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色氨酸加氧酶缺乏症(OMIM #191070),由于患者肠粘膜上皮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转运色氨酸的色氨酸加氧酶,使色氨酸不能被吸收。如图4-6所示,作为多种代谢的原初反应底物,其转运障碍,使得细胞内烟酰胺、5-羟色胺等重要物质不能得以正常地合成,从而导致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紊乱。该类病人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小脑运动失调;皮肤粗糙、色素沉积、表皮溃烂等临床症状。

2.酶缺陷导致代谢底(产)物堆积酶缺陷导致的代谢产物堆积,可能造成两种情况的发生。

(1)堆积产物对机体的直接危害例如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OMIM #230400),就是因为患者体内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PUT)的缺乏,导致代谢的中间产物半乳糖与半乳糖-1-磷酸在血液中的大量堆积所致。该病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60000~1/400000;患儿可有哺乳后呕吐、腹泻,继而拒乳等胃肠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还会出现黄疸、肝硬化、腹水和智力低下等肝、脑损害症状。

图4-7示半乳糖的体内代谢途径。

(2)堆积底(产)物激发代谢旁路开放有些时候,催化主要代谢途径的酶缺陷所形成的堆积底(产)物,其本身也许并不造成对机体的直接危害。但是,却会导致某些代谢旁路的激活,使得反应沿

次要的途径进行,结果形成某些代谢副产物的堆积,并因此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从图4-8所示苯丙氨酸的不同代谢途径可了解到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OMIM #261600)的发生机制:由于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进入酪氨酸转化的这一主要代谢途径被正常分解利用,结果导致其代谢旁路的开放,转而形成了苯丙酮酸;因为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影响了病人智力的正常发育,表现为智力低下的临床症状。

3.酶缺陷导致代谢终产物缺乏在机体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级联反应中,酶的缺陷出现在其整个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步骤,都可能导致正常反应途径受阻或中断,造成某些必需代谢终产物的缺乏,并因此而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

例如,白化病是因为患者上皮组织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的缺乏,使得酪氨酸氧化受阻,不能产生其正常的代谢终产物黑色素所致。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群体发病率约为1/10000。患者表现为皮肤浅红或白化;毛发淡黄或银白;虹膜及脉络膜浅红、惧光等临床症状。

4.酶缺失导致反馈调节失常在体内代谢的一系列级联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代谢产物,往往会反过来影响、调节其初始的或前一反应步骤的进行和反应速率,此即所谓的反馈调节。某些酶的缺陷,若导致此类产物生成的减少或缺失,就可能造成这种自我反馈调节作用的失常,扰乱细胞代谢相对恒定、相互协调的运转秩序,从而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

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OMIM #201910)为例,其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21-羟化酶的缺

陷,使得孕酮及17-羟孕酮不能正常转化形成醛固酮与可的松等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却产生了大量的雄烯二酮和睾酮。患者血液中皮质激素的缺乏,反馈性地促使垂体过量泌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导致了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其结果依然不能使皮质激素合成增加,却造成了睾酮等性激素继续大量合成(图4-9)。该病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基因定位于6q21.3。男性患婴刚出生时,其外生殖器正常或稍大。但很快就会体重迅速增长;出现阴毛、腋毛等一系列假性早熟现象。女性患婴一出生即有阴蒂肥大,大阴唇发育等外生殖器异常;多数从3岁开始出现阴毛等假性早熟现象;此后,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继而出现逐渐男性化的性畸形症状。

人体及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十分复杂。同一代谢过程的不同反应步骤之间,不同代谢途径相互之间,往往都有着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或互为促进,或彼此制约,形成了以反馈作用为其主要形式的生理活动及调节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种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体系反应催化的任何一种酶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代谢反应中某些底物的堆积或产物的缺乏;或者改变正常的代谢途径和反应方向,最终导致机体生理代谢机能的紊乱。然而,无论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缺陷→酶缺陷→代谢机能紊乱”是遗传性代谢疾病产生的最基本机制。

三、非酶蛋白分子缺陷导致的分子病

基因突变除引起酶蛋白分子缺陷而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影响非酶蛋白分子的结构和数量,从而引发机体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改变,并最终导致机体遗传性状的异常。一般,把由非酶蛋白分子结构和数量的异常所引发的疾病,统称为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比如由某些运输蛋白、免疫蛋白缺陷所引发的疾病,皆属此类。

代谢病与分子病,只是根据相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特性而进行的一种相对的划分,二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它们有着共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即都涉及到遗传物质的异常;其次许多蛋白质同时兼有作为细胞和机体内某些结构组分、物质运输及生物催化的多重功能。所以,也有人把这两类疾病通称作生化遗传病。

(宋土生)

分子生物学课后题

第一章 1、简述细胞的遗传物质,怎样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有遗传变异能力适合作为遗传信息的特性,T2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将蛋白质被35S标记和DNA被32P 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E.coli后,发现进入宿主细胞的只有32P标记的DNA,而无35S标记物,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含有32P标记的DNA,无S标记的蛋白质,因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研究DNA的一级结构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答: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它反映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段DNA序列都可以反映出它的高度的个体性和种族特异性,另外DNA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研究DNA一级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都极其重要。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与现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答:DNA双螺旋结构具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DNA复制、转录、逆转录等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分子基础。DNA为双链,维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4、DNA双螺旋结构有哪些形式?说明其主要特点和区别。 答:主要有B-DNA,A-DNA,E-DNA形式 B-DNA:每一螺周含有10个碱基对,两个核苷酸之间夹角为36度 A-DNA:碱基对与中心倾角为19度,螺旋夹角为32.7度 E-DNA:左手螺旋,每圈螺旋含12对碱基,G=C碱基对非对称地位于螺旋轴附近。 第二章 1、简述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答:1、单链核酸形成的二级结构(发夹结构)2、反向重复序列(十字架结构,每条链从5'--3'方向阅读)3、三股螺旋的DNA(一条链为全嘌呤核苷酸链,另一条链为全嘧啶核苷酸链)4、DNA的四链结构5、DNA结构的动态性与精细结构6、DNA的超螺旋结构与拓扑学性质。 2、什么是DNA的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依赖于什么? 答:DNA不同的空间分子构象又称拓扑异构体它们之间转换依赖于连环数L。连环数是指双螺旋DNA中两条链相互缠绕交叉的总次数。 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它们是如何组装的? 答: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间期表现为染色质,染色质是以双链DNA作为骨架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各种RNA等共同组成的丝状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组装的顺序:DNA—核小体链—纤丝—突环—玫瑰花结—螺旋圈—染色体 4、简述细胞内RNA的分布结构特点 答:成熟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无论是真核或原核细胞质中,成千上万种的RNA都分为三大类:1、转运RNA 2、信使RNA 3、核蛋白体RNA。细胞核内的RNA统称为nRNA. 5、简述细胞内RNA的结构特点以及与DNA的区别。 答:1、碱基组成不同,RNA分子主要是A G C U 而DNA以T代替U。 2、RNA分子中的核糖都是D-核糖,而DNA则是D-2-脱氧核糖。 3、RNA分子中有许多稀有,微量碱基,而DNA除个别外,不含有稀有碱基 4、R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不一定相等。 5、RNA分子具有逆转录作用,RNA翻译成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结合表达者。 6、RNA分子具有催化功能。 6、引起DNA变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核酸变性后分子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加热②极端PH值③有机溶剂,尿素和酰胺等 核酸变性后氢键被破坏而断裂,双链变为单链,而磷酸二酯键并未锻裂在A260nm 处呈现增色效应。DNA溶液的黏度大大下降、沉淀速度增加、浮力密度上升。紫外吸收光谱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等。 7、检测核酸变性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是什么?具体参数如何? 答:在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时检测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核酸在260nm 处具有特征的吸收峰,便是为A260nm。以50ug/ml DNA溶液在A260下测定,三者的A260数值为: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链)的过程。或生物体以DNA/RNA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 武震M100102115水生生物学 摘要: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俗称:沙姑子、黄片。我们将以中国各水系细鳞斜颌鲴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标记为线索,研究细鳞斜颌鲴种群的遗传分化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特征,探讨相互间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细鳞斜颌鲴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字:细鳞斜颌鲴,线粒体D-loop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分化, 亲缘关系, 系统进化 1.研究背景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在头两年速度较快,2龄鱼的平均体重可达479克。细鳞斜颌鲴通常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为4―6月。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以上。平均每千克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产粘性卵,呈浅黄色。产出时卵径为0.8―1.2毫米。雄鱼在生殖季节,有珠星出现。广泛存在于东部各水系之中。故各水系之间的种群长期存在地理隔离,基因交流困难,是一个良好的进化生态学研究材料。国内对此鱼的研究也不多,且多为形态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其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有助于了解该种的资源状况,同时能够为生态学相关理论提供依据。 2.方法 2.1采样 分别采钱塘江,长江,珠江水系细鳞斜颌鲴,每条水系定5—7个点,如钱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Experiment1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有明显的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均,由于染色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故细胞核的染色比细胞质深。核中可见1~3个染色较浅的呈球状的核仁 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逐渐螺旋化为丝状的染色丝,其后染色丝进一步缩短变粗,形成一定形态和书目的染色体(这时候的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在光镜下一般不易看清),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成对染色单体逐渐分开(但着丝粒仍未分离)全部染色体(2n=16)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在赤道板到两面有许多纺锤丝连接细胞两极和染色体的着丝点,成为纺锤体,但不易观察到,此时染色体形态最典型 后期:着丝粒纵裂为二。这是,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已完全分开,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形成了数目相等的两组染色体(这是所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增加1倍,是由于S期内DNA含量倍增的结果) 末期:染色体移到两极并解旋为染色质,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并逐渐向边缘发展。当染色质构成核网时,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达到两边,分裂结束,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Experiment2动物染色体的制备 原理:染色体只有在分裂期的细胞,特别是中期细胞中表现出典型形态便于观察和计数,所以必须采取特殊的技术方法,从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骨髓细胞数量多、分裂旺盛,不需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便于取材。 秋水仙素的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 KCl低渗溶液:使细胞膨胀,促使中期染色体散开 固定液:有固定作用,对染色体还有一定的分散作用 Giemsa染色液:染色 结果:低倍镜下,可见到许多大笑不等被染成紫红色呈圆形的间期细胞核以及分散在它们之间的中期分裂象。小鼠染色体一般呈“U”形,染色体2n=40

分子生物学检验完整版

1病原生物基因组在医学上有何应用?详见书P3 a菌种鉴定b确定病毒感染和病毒载量c病毒分析d细菌耐药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什么是原癌基因,原癌基因有什么特性,原癌基因可以分为哪些种类以及原癌基因常见的激活机制有哪些? 原癌基因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能诱导细胞正常转化并使之获得新生物特征的 基因总称。 特性:进化上高度保守,负责调控正常细胞生命活动,可以转化为癌基因。 功能分类: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核调节蛋白,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凋亡蛋白 激活机制:插入激活,基因重排,基因点突变,基因扩增,基因转录改变 3试述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核型。 临床特征: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呆滞面容,又称伸舌样痴呆。40%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畸形。肌张力低,50%患者有贯通手,男患者无生育能力,女患者少数有生育能力,遗传风险高。 核型:92.5%患者游离型:核型为47,XX(XY),+21 2.5%患者为嵌合型:46, XX(XY)/47 ,XX(XY),+21 5%患者为易位型:46,XX(XY),-14 ,+t(14q21q) 4简述淋球菌感染的主要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对比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势1直接涂片染镜检:敏感度和特异性差,不能用于确诊。 2分离培养法:诊断NG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其对标本和培养及营养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出报告慢,难以满足临床要求。 3免疫学法:分泌物标本中的非特异性反应严重以及抗体法间的稳定性和条件限制,推广受限。 分子生物学的优点:敏感,特异,可直接从了临床标本中检出含量很低的病原菌,适应于快速检测 5、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中,点突变检测常用方法有哪些? 1异源双链分析法(HA)2突变体富集PCR法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4化学切割错配法5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6DNA芯片技术7连接酶链反应8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9RNA酶A切割法10染色体原位杂交1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6、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 白假丝酵母菌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特异性核酸(DNA RNA)的检测、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分析 等。 1PCR技术:选择高度特异性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设计引物 PCR—斑点杂交技术: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后者可一次检测多种真菌 DNA指纹技术:RFLPRAPD电泳核型分析 AP —PCR技术:定义方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临床应用 DNA序列分析:可测定rDNA序列也适用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基因芯片技术:适用于病原体的耐药研究 7、 F VIII基因倒位导致血友病A,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第11章,P197,P203,P207。窝觉得大家把题目读三遍就可以了) 答:F VIII基因倒位是导致的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占50%)其它基因突变,如点突变,缺失,插入也会导致血友病A。 同理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是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60%-70%)。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有六种,主要的两种是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基因多态性有哪些的临床应用?(P4)

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 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 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形态、大小及功能常因生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异。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 叠的多肽链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加速正确折叠的进行或提供折叠发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 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 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 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为一种核糖核蛋白酶,是合成端粒必需的酶。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 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后期可分为后期A 和后期B,此时的染色体 启动DNA复制的关键因子,是真核细胞DNA M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 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引导前体多肽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加工将成短肽段,呈递给T细胞。 ,从中 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 成串排列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 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它由不表达的DNA序列组成, 分裂过程中,核仁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分裂前期逐渐消失,其纤丝和颗粒成分散失于核质之中;在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形成常与特定染色体的一定区域密切相关。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形似灯刷。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基因(gene):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3. 断裂基因(split gene): 4. 外显子(exon): 5. 内含子(intron): 6. 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 7. 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0. 密码子(codon): 11. 反密码子(anticodon): 1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13. 启动子(promoter): 14. 增强子(enhancer): 15. 核酶(ribozyme) 16. 核内小分子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17.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18.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19.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20.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1.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22. 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 23. 转换(transition) 24. 颠换(transversion) (三)简答题 1. 顺式作用元件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2.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的异同。 3. 说明t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如何认识和利用核酶? 5. 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发生一处颠换,对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 6.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疾病。 (四)论述题 1. 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有何意义? 2. 比较一般的真核生物基因与其转录初级产物、转录成熟产物的异同之处。 3. 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基因组(genome) 2. 质粒(plasmid) 3.内含子(intron) 4.外显子(exon) 5.断裂基因(split gene) 6.假基因(pseudogene) 7.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RFLP: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由于碱基组成的变化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从而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翻译:是指在多种因子辅助下,由tRNA携带并转运相应氨基酸,识别mRNA上的三联体密码子,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特定序列多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突变:DNA的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即突变. 转化: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转导: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外源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个别糖脂。 粘粒:又称柯斯质粒,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 粘性末端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杂种质粒载体。它是为克隆和增殖真核基因组DNA的大区段而设计的,是组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库及从多种生物中分离基因的有效手段。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端粒DNA由重复序列组成,人类端粒一端是TTAGGG另一端是AATCCC. 克隆:通过无性繁殖过程所产生的与亲代完全相同的子代群体。 探针: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标记其末端或全链的已知序列的多聚核苷酸链被称为“探针”。 转录:以DNA为模版,由D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pol)催化4中NTP聚合,生成RNA 的过程。 增强子:其含有多个作用原件,可以特异性地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的段短DNA序列。 启动子:能被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并与其结合,启动转录的DNA序列。 操纵子:由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在染色体上串联,共同构成的一个转录单位。沉默子:某些基因的负性调节元件,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反转录: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点突变:DNA序列上单个碱基的改变称为点突变,可分为转换与颠换两种。 信号肽:是分泌蛋白新生肽链N端的一段能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保守性的氨基酸序列。 领头链: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G protein)简称G蛋白,亦称GTP结合蛋白。是一类含乌苷酸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外膜内表面,为生物信息转导过程中关键的中介体,可以决定信号传输通路何时打开和关闭。 SD序列: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8~13个碱基处存在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称为SD序列,是mRNA的起始密码子之所以能与小亚基定位结合的关键。SD序列与小亚基中16SrRNA3’端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使起始密码子定位于翻译起始部位。 RNA编辑:可在改变转录后RNA的序列,而使翻译得到的蛋白质的序列与推导的不同。其机制有两种即位点特异性脱氨基作用和指导RNA(gRNA)介导的尿嘧啶插入和删除。 RNA复制:以RNA作为基因组的病毒称为RNA病毒,这类病毒除反转录病毒外,在宿主细胞都是以病毒的单链RNA为模板合成RNA,这种RNA依赖的RNA 合成又称为RNA复制。 RNA干扰,RNAi:是由双链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静默机制。在此过程中,与双链RNA有同源序列的mRNA被降解,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监控机制。RNA干涉:是指由短双链RNA诱导的同源mRNA的降解过程,可使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反义RNA:指与mRNA互补的RNA分子,也包括与其它RNA互补的RNA分子。 根据反义RNA的作用机制可将其分为3类:Ⅰ类反义RNA直接作用于靶mRNA 的S D序列和(或)部分编码区,直接抑制翻译,或与靶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易被RNA酶Ⅲ降解;Ⅱ类反义RNA与mRNA的非编码区结合,引起mRNA构象变化,抑制翻译;Ⅲ类反义RNA则直接抑制靶mRNA的转录。RNA聚合酶: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是催化以DNA为模板(template)、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 RNA印迹:利用与DNA印记相类似的技术来分析RNA,成为RNA印记。 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DNA损伤:各种体内外因素所导致的DNA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称为DNA损伤。DNA印迹:DNA样品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含有DNA区带的凝胶在变性溶液中处理后,再将胶中的DNA分子转移到NC膜上。DNA克隆:应用酶学的方法, 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与载体DNA接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也称基因克隆或重组DNA DNA载体:为携带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DNA芯片技术:基因芯片,将许多特定的DNA片段有规律地紧密排列于单位面积的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荧光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杂交后用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每一位点的荧光信号做出检测、比较和分析,从而迅速得出定性和定量的结果。 cDNA文库:cDNA文库是包含某一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mRNA 经逆转录而合成的c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它以cDNA片段的形式贮存着该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基因组DNA文库:基因组DNA文库是指生物的基因组DNA的信息(包括所有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以DNA片段形式贮存的克隆群体。 PCR技术:利用DNA聚合酶对特定基因做体外或试管内的大量合成,可将微量目的DNA片段大量扩增。可用于已知序列或部分已知序列的检测;或扩增出已知片段,再利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分析。灵敏度高、产率高、重复性好、快速简便,已成为基因诊断的主要和首选技术。但易出现假阳性,应注意优化实验条件。 逆转录PCR:将RNA的逆转录反应和PCR反应联合应用的一种技术,先以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的作用下合成cDNA,再以cDNAc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来扩增目的基因。基因: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或RNA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是基因组的一个功能单位。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癌基因: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它的结构异常或表达异常,可以引起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是细胞中的必需基因,进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起重要作用。但如受到致癌因素作用下可发生变化,表达产物的质或量改变或表达的时空方式改变,而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抑癌基因:又名抗癌基因(TSGs ) 、隐性癌基因。是一种抑制细胞生长和肿瘤形成的基因。在生物体内与癌基因功能相抵抗,共同保持生物体内正负信号相互作用的稳定。 管家基因:执行重要生物功能,在生物体几乎全体细胞中持续表达的基因。如rRNA、通用转录因子、代谢酶系、细胞骨架蛋白等。 奢侈基因:仅在特定细胞内选择表达的基因,决定分化细胞的独特性状。 结构基因:基因中编码RNA或蛋白质的DNA序列称为结构基因。 目的基因:我们感兴趣的基因或是DNA序列 病毒癌基因:指致癌病毒存在的某些核苷酸序列,能引起细胞转化。 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因敲除:指通过DNA同源重组定向地将外源基因替换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特定的基因,从而使特定的基因在细胞内或生物体内失活的过程。 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直接检测体内DNA或RNA的结构或水平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的外源核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一定方式将目的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片段导入人体的靶细胞,使其发挥生物学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技术疗方法。基因增补:不删除突变的致病基因,而在基因组的某一位点额外插入正常基因,在体内表达出功能正常的蛋白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置换:用正常基因通过重组原位替换致病基因 基因失活:有些疾病是由于基因的过度表达引起的,向患者体内导入有抑制基因表达作用的核酸,如干扰小RNA等,可降解相应的mRNA或抑制其翻译,阻断致病基因的异常表达,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工程:实现基因克隆所采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称基因工程, 又称重组DNA。 基因组文库:基因组DNA文库是指生物的基因组DNA的信息(包括所有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以DNA片段形式贮存的克隆群体 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按功能需要,某一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称之为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 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称之为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 组成性基因表达:无论表达水平高低,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是在个体各个生长阶段的大多数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区别于其他基因,这类基因表达被视为组成性基因表达。 第二信使: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甘油二酯(DAG)、三磷酸肌醇(IP3)、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IP3)、Ca2+等可以作为外源信息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称为细胞内小分子信使,或称为第二信使。 生长因子:通过质膜上特异的受体,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肽类物质。 解链温度: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转录模板;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转录模板. 转录因子:真核基因的转录调节蛋白又称转录调节因子或转录因子。 转录空泡:是由DNA双链,RNA聚合酶与新合成的RNA局部形成的结构,它贯穿于延长过程的始终。 遗传密码:DNA编码链或mRNA上的核苷酸,以三个为一组(三连体)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种类,称为三联体密码。转录和翻译是连续的,因此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原位杂交:利用核酸分子单链之间互补的碱基系列,将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的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Southern blot杂交:是研究DNA图谱的基本技术,在遗传诊断、DNA图谱分析及PCR产物分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是将标本DNA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经琼脂糖电泳分离各酶切片段,接着,使酶切片段DNA发生变性并转印到一固相支持物 (通常是硝酸纤维素薄膜或尼龙膜)上,经固定后和标记探针进行杂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测DNA样品中是否存在某一特定的基因,而且还可以获得基因片段的大小及酶切位点分布的信息。 Northern 印迹(Northern blot):是通过检测RNA的表达水平来检测基因表达,将RNA从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定性分析mRNA的常用方法. Western blot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是将蛋白质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转印到化学合成膜的支撑物上,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定性分析蛋白质。诱导/阻遏表达:在特定环境信号的刺激下,基因的表达开放或增强 / 关闭或下降的现象。 阻遏蛋白:可识别、结合细菌基因的操纵序列,在转录水平抑制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蛋白激酶:能够将γ-磷酸基团从磷酸供体分子上转移至底物蛋白的氨基酸受体上的一大类酶。 克隆载体: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被扩增而特意设计的载体。 表达载体: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可转录翻译成多肽链而特意设计的载体。生物芯片:又称DNA芯片或基因芯片,它们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该技术系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带荧光标记的DNA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核酸探针:指能识别特异碱基顺序的带有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 印迹技术:利用各种物理方法使电泳胶中的生物大分子转移到NC等各种膜上,使之成为固相化分子。“blotting”,译为印迹技术。 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回文结构:在DNA链上,两个拷贝反向串联在一起,中间没有间隔序列。 转基因动物: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携带外源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动物。 冈崎片段、后随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链(5’→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不能以3’→5’方向进行,而是按5’→3’方向合成出许多小片段,因为是冈崎等人研究发现,因此称冈崎片段。由许多冈崎片段连接而成的子代链称为后随链。

常见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及其释义

附录常见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及其释义 α-actinin α-辅肌动蛋白一种使肌动蛋白成束的蛋白,有两个相距较远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故形成的肌动蛋白纤维束较为松散。 Akinase (PKA) A激酶因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被激活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的酶。accessorycell 辅佐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摄取、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又称抗原提呈细胞. actin 肌动蛋白真核细胞中含量丰富,是构成肌动蛋白丝的一种蛋白质。单体称球形肌动蛋白(G-actin),聚合物称丝状肌动蛋白(F-actin)。 actin-bindingprotein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中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纤维结合的、能改变其特性的蛋白质。 actinin 辅肌动蛋白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集中分布在Z线和与质膜结合的应力纤维点状黏附端。 actin-relatedprotein(ARP) 肌动蛋白相关蛋白促进肌动蛋白丝集结的蛋白质复合物。activetransport 主动运输溶质通过细胞膜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现象,是一个耗能的生理过程。 actomere 肌动蛋白粒由未聚合的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和一小段肌动蛋白丝束组成的结构。一旦抑丝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发生解离,则引起肌动蛋白聚合成丝。actomyosin 肌动球蛋白肌肉收缩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瞬时接触形成的复合物。adaptin 衔接蛋白参与成笼蛋白衣被形成的一类蛋白质,能同时与跨膜受体以及成笼蛋白结合,在两者间起衔接作用。 adaptorprotein 衔接器蛋白在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中,凡是在不同蛋白质问起连接作用的蛋白质的通称。 adducin 聚拢蛋白质膜骨架蛋白,为异二聚体。在钙离子浓度为毫摩级时,加速血影蛋白到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复合物的装配。 adherensjunction 黏台连接在质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肌动蛋白纤维的细胞连接,包括连接相邻的上皮细胞的黏着带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底面的黏着斑(focalcontact)。 adhesion plaque(focal adhesion,focal contact) 鞘着斑(斑状黏附) 细胞与非细胞性基底物间形成的黏附结构。该处的质膜中含有整联蛋白分子群,分子的胞外结构域与细胞外基质组分相连,胞内结构域通过接合器蛋白与微丝相连。 adhesion protein 黏附蛋白质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的与细胞黏附于基质有关的一类蛋白质,包括纤连蛋白、层连蛋白和血纤蛋白原等。在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活动中起作用。 adult stem cell 成体干细胞;组织细胞(tissue stemcell) 存在于一种组织或器官分化细胞中的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能分化成来源组织的主要类型特化细胞。有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allosome,heterochromosome 异染色体主要和全部由异染色质组成的染色体,如人的Y 染色体和超数B染色体。 amitosis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不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细胞核直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多见于某些原生生物中,如纤毛虫等。 mnmlytical cytology 分析细胞学对细胞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一门科学。 mphase 后期有丝分裂(或减数分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体延伸和纺锤体两极间距离增加。 anchorage-dependentcell (依赖)贴壁细胞只有贴附于不起化学作用的物体表面时才能生

细胞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与环境污染相关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基因重组及基因芯片技术等以及这些相关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类、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环境微生物治理污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环境微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一、引言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大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因此,治理各种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努力攻克的热点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污染治理已逐渐由宏观向微观研究发展,对精确性的要求日益增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该技术的日臻完善,将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揭示了许多污染生态学中的重要机理,同时,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为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治理和生物修复等应用技术提供了更快速、更灵敏、更科学的依据与方法,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污染治理的实践进展。 二、与环境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7]。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含4个方面: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在环境中应用的分子生物技术有:基因重组技术、电泳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记技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了环境中。 (一)PCR—DGGE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种群丰度和群落动态分析、环境微生物分子分类、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与表达分析等。PCR技术即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该技术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的方法,是1985年由美国PE—Cetus公司Kary Mullis等人发现。此技术可在生物体外将微量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法结果相对可靠,为基因分析与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手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最初是Lerma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明的,起初主要用来检测DNA片段中的点突变。Muyzer等人在1993年首次将其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5]。后来又发展出其衍生技术,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4]。此后,该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DGGE/TGGE技术在一般

5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范文

第三章细胞的分子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质 2、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3、核酸 4、磷酸二酯键 5、peptide bond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哪些属于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糖类C.酶D.核E.以上都不对 2、原生质是指( ) A.人细胞内的所有生命物质B.蛋白质C.糖类D.无机化合物E.有机化合物3、细胞内结构最简单,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D.H2O E.磷酸 4、构成蛋白质分子和酶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 A.氨基酸D.核苷酸C.脂肪酸D.核酸E.磷酸 5、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 A.氢键B.离子键C.疏水键D.肽键E.二硫键 6、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核苷酸B.氨基酸C.碱基D.戊糖E.磷酸 7、维持多核苷酸链的化学键主要是( ) A.酯键B.糖苷键C.磷酸二酷键D.肽键E.离子键 8、核苷与磷酸之间,通过什么键连接成单核苷酸( ) A.糖苷键B.酯键C.氢键D.肽键E.离子键 9、由含氮碱基、戊糖、磷酸3种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 ) A.氨基酸B.核苷酸C.脂肪酸D.葡萄糖E.核酸 10、关于核酸,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B.核酸最初是从细胞质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C.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因具碱性,故称为核酸 D.核酸最初是从核仁中分离出来,因具酸性,故称为核酸 E.以上全错 11、下列哪种元素被称为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中心元素,即细胞中最重要的元素( ) A.氢(H) B.氧(O) C.碳(C) D.氮(N) E.钙(Cn) 12、细胞中的下列哪种化合物属生物小分子( ) A.蛋白质B.酶C.核酸D.糖E.胆固醇 13、细胞中的下列化合物中,哪项属于生物大分子( ) A.无机盐B.游离水C.过氧化氢酶D.胆固醇E.葡萄糖 14、核糖与脱氧核糖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其分子的哪一 位碳原子所连羟基上脱去了一个氧原子( )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E.第五位 15、DNA和R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比较( ) A.碱基相同,核糖不同B.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考题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考题 Chapter 3 Protein Structure & Function 1. The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structures of proteins. N972010028 黄琴淑 (1) 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蛋白质的序列称之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 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 一级结构上的胺基酸间可交互作用,利用醯胺键上的C=O键与胺基形成氢键。这样形成的简单又有规则的结构,称之为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有α螺旋 (helix)与 beta 折曲平面 (pleated sheet); 两种主要 而且规则的二级结构,由这些简单的结构又可组合成一些独立折叠的单元,称之为模组(motif)。 (3) 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由一条多月生(polypeptide)链组成,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模组。 (4) 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由一条多月生(polypeptide)链组成,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模组。一个含有多个次单元蛋白质中,每个次单元都是一个三级结构,次单元间可能有疏水性作用,盐桥等交互作用而形成四级结构,所以含有多个次单元的蛋白质才有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 第壹题参考资料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将蛋白质中胺基酸顺序视为整体构造,是一种用有机化学词语来描述分子的完全方法。自很多不同蛋白质的顺序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蛋白质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而顺序排列即是该种系的特性。在少数的情形中,特殊的器官或组织也具有特定结构的蛋白质,更进一步的,蛋白质可以如细胞分裂一般很正确地被复制出相同顺序的蛋白质。我们可以参考牛的胰岛素(Bovine insulin);更正确地说,是参考proinsulin。Proinsulin为生物活性贺尔蒙的先质(precursor),藉着正常牛的胰脏岛状细胞仔,细地做成的一种特定构造。牛的胰岛素和其他哺乳类的胰岛素几乎是相同的,通常只有一个胺基酸不同,即A链中第8,9或10位置胺基酸的改变。这些相似性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迅速扩展,虽然在不同种类中,胺基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广义:蛋白质和核酸 狭义:偏重于核酸(基因);主要研究基因或DNA 2.用你现有的知识解释DNA为什么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 几个重要的实验-名称、原理)解释分子生物学是如何建立的?(不要求生物简史) 3.举例说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伟大科学发现。▲(选择、是非题) 第一、二章:DNA的结构 1.名词解释: ▲基因组(genome):是指细胞或生物体的全套遗传物质,即生物体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全套染色体所含的全部基因(DNA)。 9对碱基,编码3-4万个蛋白质分子▲引申——人的基因组的全长大约是3×10 6 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约为4.6×10 人类与E.coli编码基因数目的比较研究 E.coli. 4 X 106bp DAN 约编码3000种基因 人类29 X 108 bp 的DNA 是大肠杆菌的700多倍 C-值:通常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矛盾:形态学的复杂程度与C-值的不一致。 割裂基因:编码某一DNA的基因中有些序列并不出现在成熟的DNA序列中,成熟RNA的序列在基因中被其他基因隔开。 Intron 内含子:DNA与成熟RNA之间的非对应区域。—非编码序列。 Exon 外显子:—编码序列。 持家基因:在所有细胞类型中都必须表达,即这些基因的功能为所有细胞所必须。 奢侈基因:仅在某种特定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了解) 卫星DNA:将DNA切成数百个碱基对的片段进行超速离心时,由于富含AT的简单高度重复序列区段浮力密度较小,因而很容易和总体DNA分开,即常会在主要的DNA带的上面有一个次要的带相伴随。 2.简答题 1、何为C值矛盾,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C-值矛盾是指形态学的复杂程度与C-值的不一致。 表现在:①低等真核生物中与形态学复杂程度相关,但高等真核生物中变化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