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研究

引言所谓综合评价是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目前对评价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另一类是对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前者解决个性问题,后者解决共性问题。后者是在前者研究的基础和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和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在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指标的相关性问题被日益重视,在指标体系建立的早期,指标的设计者往往片面地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企图指标体系包含所有的因素,造成指标过多,指标间相互重叠,不但引起专家判断上的错觉和混乱,而且导致指标权重的减少,指标结构失真,从方向和数量两方面扭曲真实的信息,使得人们对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出质疑。所以处理指标相关性可以简化指标体系,又能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高评价功效。一、研究现状1.评价方法对指标相关性的处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在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对比中,将各因素看为独立的个体,它的应用前提就是指标之间较小的相关性。主要应用于效益决策、资源分配次序、冲突分析等等。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考虑到了系统内部的因素的相关性问题,将高维变量系统综合为一个低维变量系统,并且新变量系统中各个变量是不相关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变量间重复信息和相关信息的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也不利于系统管理时的跟踪控制。主要适用于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解决系统内部问题时,将其模糊化,通过隐含层到输出层,确定风险权数使期望值与实际值得方差最小。克服了传统数学“唯一解”的弊端,符合现代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思想。但隐含层是否有效剔除了冗余的情况,这种方差最小的结果是不是所有方法中比较好的,为什么隐含层会进行这种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不能解答。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的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应用于对消费者偏好的识别决策中的专家系统,证券投资分析,银行项目贷款对象的识别等等。因子分析法:用R型聚类将变量分类,通过多元变量的降维来降低分析问题的复杂性。R型聚类将原始变量相关性强的归入一类,相关性小的归入不同的类。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受到限制,相关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于一些指标相关,l生很大或需要细化指标的系统评价都不适用。熵值法:熵值法的应用主要分两类:绝对信息熵方法和相对信息熵方法,后者对不同方案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测度,并可以引入评价者主观判断权值,合成一个实用权值。该方法计算结果可信度大,可排除人为因素。风险因素的干扰,自适应功能强,但会受模糊随机性的影响,没有对评价指标相关性的直接处理而转嫁到发生的概率上。适用于具有数据的样本,目前主要应用在宏观财税政策评价。2.处理指标相关性的办法随着科学的发展,不同知识领域相互交融和交叉的趋势越采越显著,管理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管理科学不断引入系统科学以及许多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不同方法的综合和交叉也促进新方法和新思想

的产生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促进管理科学取得新的突破。对指标相关性的研究也是这个趋势中的一支,归纳起来近年来对指标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修正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的相关矩阵,将重叠部分转化为指标影响权重,修正权重消除重复计算;(2)限制指标数量。指标数量越少重叠的可能性就越小,指标的相关性也就越小。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在反映整体特征的前提下精选指标,减少指标总量;(3)分离重叠源。将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分解,分析各个指标的重复因素,然后把重复因素分离得到独立的指标;(4)确定相关性。用关联度法、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Theil 不等系数法以及相关性的组合预测将指标间的相关性定量化然后进行相关处理;(5)

按格兰特一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是指标间互不相关。将指标按其对评价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的在前面,用施密特正交化法使他们的相关系数为零,为互不相关的指标;(6)使指标等价类的相关性最小。在指标评价相关矩阵的基础上,首先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相关度,根据具体问题取水平值对指标集合进行等价类划分,然后利用随机向量线性相关性,对指标等价类加以优化求解,使得指标等价类之间的相关,性最小,进而得到等价类的指标综合函数。分别求得所有等价类指标的线性综合函数后,用等价类指标函数作为最终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综合评价;(7)最小独立变量模糊聚类方法。该方法认为一个单项指标由若干个变量按一定的数学运算法则复合而成,若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以从其组成变量体现出来,按此数学法则可找出指标的真正元变量,但有时很困难。最小独立变量模糊聚类方法的思想是由所有单项评价指标组合成评价集,由评价集中所有的单项指标的独立变量组成因素集,然后根据评价集中几种元素的模糊隶属度进行模糊聚类分析;(8)集成价值链绩效综合评价思想(价值链集成化)。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将企业以及相关联的主体看作创造同一个价值的整体。集成价值链(integrated value chain.IVC)综合评价方法注重企业的整体绩效:一方面对顾客价值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对供应链进行全过程评价,得到综合绩效。这种方法体现了20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定量化模型可以准确表示价值链集成化的评价思想;(9)分级指标设计方法。文献认为主成分分析法不能很好地消除变量间重叠信息的影响,当采用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时会扭曲事实。在没有认识这一点而选取指标时会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建议采用“分级指标设计方法”(如平衡记分卡法),在指标体系中从上到下对指标间的独立性要求可适当放松,从而尽可能避免指标间信息的重复。以上几种方法是在评价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前三种方法是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尽量减少可能产生指标相关性发生的因素,而后五种方法是在确定权重时消除指标的相关性,在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它们结合使用。二、新的研究方向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是伴随着评价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它的研引言所谓综合评价是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目前对评价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另一类是对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前者解决个性问题,后者解决共性问题。后者是在前者研究的基础和方向上的深入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预测和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

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在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指标的相关性问题被日益重视,在指标体系建立的早期,指标的设计者往往片面地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企图指标体系包含所有的因素,造成指标过多,指标间相互重叠,不但引起专家判断上的错觉和混乱,而且导致指标权重的减少,指标结构失真,从方向和数量两方面扭曲真实的信息,使得人们对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出质疑。所以处理指标相关性可以简化指标体系,又能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高评价功效。一、研究现状1.评价方法对指标相关性的处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在进行相对重要程度的对比中,将各因素看为独立的个体,它的应用前提就是指标之间较小的相关性。主要应用于效益决策、资源分配次序、冲突分析等等。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考虑到了系统内部的因素的相关性问题,将高维变量系统综合为一个低维变量系统,并且新变量系统中各个变量是不相关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变量间重复信息和相关信息的对综合评价值的影响,也不利于系统管理时的跟踪控制。主要适用于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解决系统内部问题时,将其模糊化,通过隐含层到输出层,确定风险权数使期望值与实际值得方差最小。克服了传统数学“唯一解”的弊端,符合现代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思想。但隐含层是否有效剔除了冗余的情况,这种方差最小的结果是不是所有方法中比较好的,为什么隐含层会进行这种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不能解答。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的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应用于对消费者偏好的识别决策中的专家系统,证券投资分析,银行项目贷款对象的识别等等。因子分析法:用R型聚类将变量分类,通过多元变量的降维来降低分析问题的复杂性。R型聚类将原始变量相关性强的归入一类,相关性小的归入不同的类。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受到限制,相关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于一些指标相关,l生很大或需要细化指标的系统评价都不适用。熵值法:熵值法的应用主要分两类:绝对信息熵方法和相对信息熵方法,后者对不同方案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测度,并可以引入评价者主观判断权值,合成一个实用权值。该方法计算结果可信度大,可排除人为因素。风险因素的干扰,自适应功能强,但会受模糊随机性的影响,没有对评价指标相关性的直接处理而转嫁到发生的概率上。适用于具有数据的样本,目前主要应用在宏观财税政策评价。2.处理指标相关性的办法随着科学的发展,不同知识领域相互交融和交叉的趋势越采越显著,管理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管理科学不断引入系统科学以及许多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不同方法的综合和交叉也促进新方法和新思想的产生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促进管理科学取得新的突破。对指标相关性的研究也是这个趋势中的一支,归纳起来近年来对指标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修正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指标的相关矩阵,将重叠部分转化为指标影响权重,修正权重消除重复计算;(2)限制指标数量。指标数量越少重叠的可能性就越小,指标的相关性也就越小。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在反映整体特征的前提下精选指标,减少指标总量;(3)分离重叠源。将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分解,分析各个指标的重复因素,然后把重复因素分离得到独立的指标;(4)确定相关性。用关联度法、相关系数法、夹角余弦法、Theil不等系数法以及相关性的组合预测将指标间的相关性定量化然后进行相

关处理;(5)按格兰特一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是指标间互不相关。将指标按其对评价内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的在前面,用施密特正交化法使他们的相关系数为零,为互不相关的指标;(6)使指标等价类的相关性最小。在指标评价相关矩阵的基础上,首先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相关度,根据具体问题取水平值对指标集合进行等价类划分,然后利用随机向量线性相关性,对指标等价类加以优化求解,使得指标等价类之间的相关,性最小,进而得到等价类的指标综合函数。分别求得所有等价类指标的线性综合函数后,用等价类指标函数作为最终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综合评价;(7)最小独立变量模糊聚类方法。该方法认为一个单项指标由若干个变量按一定的数学运算法则复合而成,若指标存在相关性,可以从其组成变量体现出来,按此数学法则可找出指标的真正元变量,但有时很困难。最小独立变量模糊聚类方法的思想是由所有单项评价指标组合成评价集,由评价集中所有的单项指标的独立变量组成因素集,然后根据评价集中几种元素的模糊隶属度进行模糊聚类分析;(8)集成价值链绩效综合评价思想(价值链集成化)。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将企业以及相关联的主体看作创造同一个价值的整体。集成价值链(integrated value chain.IVC)综合评价方法注重企业的整体绩效:一方面对顾客价值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对供应链进行全过程评价,得到综合绩效。这种方法体现了20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定量化模型可以准确表示价值链集成化的评价思想;(9)分级指标设计方法。文献认为主成分分析法不能很好地消除变量间重叠信息的影响,当采用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时会扭曲事实。在没有认识这一点而选取指标时会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建议采用“分级指标设计方法”(如平衡记分卡法),在指标体系中从上到下对指标间的独立性要求可适当放松,从而尽可能避免指标间信息的重复。以上几种方法是在评价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前三种方法是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尽量减少可能产生指标相关性发生的因素,而后五种方法是在确定权重时消除指标的相关性,在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它们结合使用。

二、新的研究方向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是伴随着评价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它的研究也以评价方法的航标为导向。在很多情况下,要完全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十分困难的,只能将相关性尽量降到最小,或者在评价中巧妙地绕开相关性问题。所以对于相关性的处理方法越来越倾向于更加宏观的方法,即对评价方法改进的研究趋势减弱,而对新的评价万法的研究加强。1.系统模拟和仿真系统模拟与仿真评价方法是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用模拟为手段的方法。引进动态时间概念,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仿真,进而进行过程分析与评价。传统的系统仿真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模拟、离散事件模拟仿真等。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复杂的社会大系统,如高速公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这种方法的出现可以实现动态评价,能解决高阶次、非线性等复杂特征的系统,能对数学模型很难表示的系统评价;更能避免系统指标的相关性问题,但是建立模型的难度很大。有关这种方法的研究正在深入之中。2.指标相关的动态研究事物是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呈现不同的特点,系统矛盾的主要方面会有相应的变化,指标的相关性也是如此,所以评价方法逐渐向动态评价的方向发展,评价方法考虑时间因素(方法动态化)动态评价方法分两类:一类是确定评价指标在不同j寸刻的权重系数,是目前研究的

热点;第二类,因为在时间序列中对象的属性在变化,在不同时间评价指标也应当调整,这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3.上观与客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将方法进行结合运用4.粗糙集理论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处理评价因素的合理赋权问题的方法,1982年,波兰学者Pawlak给出了粗糙集的概念用来处理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信息,其主要思想是利用景点集合的等价关系给出近似来考虑元素间的不可区分性。与模糊集合概念不同,不精确性的数值不是事先假定的,而是通过表达不精确性的概念近似计算得到的。这种不精确性的数值表示是有限知识(对对象分类能力)的结果。因此不需要用一个机构来指定精确的数值来表达不精确的知识,而是采用量化概念(分类)来处理,不精确的数值特阵来表达概念的精确性。5.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和对评价人的评价的集成(评价要素集成化)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研究被评价对象的多属性指标的集成化问题。但对含有软指标或结构不良的对象的评价往往离不开专家,专家的偏好和水平对评价结果会有重要影响。基于评价人集的专家群评价方法的研究。旨在解决对含有软指标或结构不良的对象进行评价时,由于专家判断的主观性而引起的评价结论不一致问题。专家群评价研究的思路是将对对象的评价和对专家的评价,结合起来,实际上体现了集成的思想。三、存在的问题第一,研究分散,各种方法没有相互间大的跨越。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理论系统,没有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方法,消除指标的相关性的问题仍在探寻中,原有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方法出现的不多。第二,针对性评价研究少。万法的机理各异,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适用度。而且评价对象有宏观、微观、单目标单属性和多目标多属性等区别。在选择评价方法9寸没有一个准则可供参考。第三,定量的研究偏多,而对定性指标的研究相对匮乏。对于存在的定量和定性指标混和的系统研究很少。第四,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方法的可操作性需要加强。从目前国内外的文献看,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相关性的研究,多数学者在研究上都遵循着一种思路,即针对某类问题构造出一种新的方法,然后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距离甚远。另外,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方法越来越复杂,又没有有效地面向广大的实际工作者,以至实际工作者望而生畏,理论成果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使目前不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的不到有效的推厂和利用。在指标相关性的改进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应用很少,人1门趋向于寻找更加适用的评价方法,或者还是使用原有不加改进的评价方法。

四、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的研究应该从下列方面得到加强:1.加强纵向研究,不应放弃对原有的评价方法的完善现阶段的研究逐渐偏向于选择新的评价方法,但是新的方法应用很少,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践检验。原有的评价方法虽然在处理相关性或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毕竟经过长时间的应用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而却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有独到之处。所以在研究中不能使队员有方法的摒弃,原有方法的修正也是十分必要的组成部分。将已有方法分类方便应用,同时探索新的更有效更简便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方法各得其所。2.加强对评价对象的认识,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随着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新的评价理论与万法不断涌现出来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发展。但是仅仅对原有的评价方法的机理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评价实践的需要,只有不断追踪新的评价方

法,同时对评价对象、外部环境、评价的要求等综合要素有充分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

评价工作。 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从应用实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研

究 从共性向个性过渡,从个性向共性蔓延,从而找到具有应用价值的方法供研究人员

及学者使用。 5.加强各种研究的连接性 进行新的研究时说明相关的研究基础依

据及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在结束时列出研究可能的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做研究链条的衔接。

从而使研究有脉络可循。 五、结束语 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只是综合评价

方法研究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这些细节的问题被放大,

指标相关性的研究也应该被重视,它应该随着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进步与扩展而得到解决。

当然只有对指标对具体问题及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实用的解决方法。

评价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研究 刘继斐

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丁和根

中国传媒业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传媒应对和驾驭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那么,传媒竞争力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表征?通过实施一定战略来提升传媒竞争力的效果如何才能得到科学的评估呢?要对传媒竞争力进行实际监测,对传媒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就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度量方法,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初步构建了我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同时说明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类型及构建原则

1.指标体系的类型

传媒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评价传媒在实现一定目标(中长期或短期)过程中拥有的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标准和尺度。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指标的构成体,这些指标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并相互作用,指标体系通过揭示这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反映传媒竞争力系统的结构状况,考察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辨明系统功能和效益的演变动向和发展趋势,最终达到对传媒竞争力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依据竞争力评价的目的以及指标选取的范围,可以将传媒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综合指标体系和单项指标体系。单项指标体系只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所选择的指标也只限于与这一方面相关的因素。其功能是评价传媒的局部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针对研究对象的全部领域进行评价,所选择的指标涉及传媒的各个方面。其功能是评价传媒的整体竞争力。

依据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可将其分为描述性指标体系和分析性指标体系。描述性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或条件,如资源、环境条件等。它按照一定的体系汇集社会经济各项统计中能描述传媒竞争力状态的各项指标。描述性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①汇集描述传媒竞争力状况和趋势的基本数据,力图全面、翔实地反映传媒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状态;②它是搜集传媒竞争力数据的框架;③它是协调、统一各项统计的基础。分析性指标体系主要是分析计量评价对象各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各因子

的发展趋势,如有关资源效率、经济效率等方面的指标。分析性指标体系的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新性,可以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洞察和把握传媒竞争力存在及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但是,分析性指标体系在设置和应用中会碰到指标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另外,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标准(标准值或基准值)也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外在条件的变化,标准也应该做相应的变更。

依据竞争力评价的对象范围,可以将传媒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类性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所有传媒进行综合评价的系统,针对的是传媒竞争力的同一性问题;分类性指标体系是对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评估的系统,它可以解决媒体的差异性问题。两者可以互相参照,但一般说来,总体评价方法可以为分类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而分类评价则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媒体的具体评价,积累大量的实际数据,为总体性评价提供实践基础。

本文的首要目标是构拟一个总体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可以再构建分类性的综合或单项指标体系。为了既能反映一个媒体竞争力的现实存在状态,又能体现这种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我们将试图使指标体系的描述性与分析性统一起来。但无论是哪一类的指标体系,都应具有实用性、定量化和综合性等几个一般性的特征。

2.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根据传媒竞争力的性质、层次和存在形态,传媒竞争力的评价不可能基于单个指标数据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就能完成,而必须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此相应,确立评价指标也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现实评价与预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现实评价就是对传媒竞争力的已实现指标的评价,预期评价就是对传媒竞争力的发展空间的评价。现实评价对应于传媒的实际竞争力和短期竞争力,预期评价对应于潜在竞争力和长期竞争力。

二是经济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一家媒体有没有竞争力既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如何,又要看它的社会效益如何。传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传媒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些是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有些则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只能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一般来说,资源因素的大多数内容,环境因素和能力因素的部分内容,是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表征的;而知识因素的绝大部分内容,以及其他因素中无法进行量化分析的内容,都只能用定性指标来表征。

四是总体评价与分类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总体性评价与传媒竞争力评价的理论范式和基础框架相结合,可以为分类性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它所体现的是传媒竞争力的一般特性,所以很难不经改造而直接应用于对各类不同媒介的评估。分类性评价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媒体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差异性。但仅仅靠分类性评价,又很难全面反映存在于所有媒体之中的本质规律。只有将这两类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传媒竞争力评价中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

二、总体性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所有媒体看成是一个具有共同属性的整体而构建的评价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尚未考虑各种媒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这一系统的构建,可以为各种分类评价系统的构造提供理论框架。

1.指标体系构架

用指标体系去评价传媒竞争力,其基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组具有典型意义并且能全面反映传媒竞争力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这些指标及其组合能够恰当地表达人们对传媒竞争力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定量判断。传媒竞争力主要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要使它建立起与定量指标的联系,就必须先找到一个中介环节。一方面,这个环节要能反映传媒竞争力对它的要求;另一方面,尽管这个环节仍较为抽象,但它与定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较传媒竞争力更为直接和简单。我们将这个环节称为传媒竞争力的表征系统,它构成传媒竞争力评价的第一层次,即中介层(或称表征系统层)。在中介层的范畴内,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主题,我们将其作为第二个层次,即主题层。然后,再选择与每个主题层相匹配的具体指标,由这些指标构成第三个层次,即指标层。这三个层次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框架。

我们主要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根据决定传媒竞争力的系统性影响因素、确立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以及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构系统如图1所示。

(注:本图在第三层次(指标层)中只列出“市场占有率”中的三项指标作为示例,其余主题子项可依此类推。)

2.评价内容说明

首先,在主题层中,有些内容子项之间可能有较强的替代性,因而在实际评价中不一定需要同时运用结构图中的所有子项。例如,在“产品(服务)质量”与“品牌”之间替代性较强,可以只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评价内容。

其次,每个主题子项皆由若干个评价指标构成。在这个结构图中,我们只列出了“市场占有率”中的三项指标作为示例,其余主题子项皆可依此类推。

再次,指标层中的每个指标又可以根据需要再分解出更为细化的指标。

3.评价方法说明

综合评价是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种做法,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提高人的总体认识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扩大我们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范围。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综合评价有着自身的一套工作程序,其主要环节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其变换;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构造综合评价模型等。

下面,我们主要就指标定值与变换,指标权数的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等问题,逐一进行解释和说明。

(1)指标定值与变换

在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指标为数众多,在这些指标当中,从其信息功能来看,有的是描述传媒活动经济绩效方面的,有的是反映传媒活动业务能力方面的,还有些则是刻画传媒活动的社会属性方面的内容。从指标数值的表形式来看,有的是绝对数,如总收入,净利润等,有的是相对数,如:市场占有率等。为了保持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在具体设立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一些定性描述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传媒活动综合评价中,既包括定距和定比测量尺度的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收入、成本、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等,也包括部分定类和定序测量尺度的指标,如:企业文化、经营环境、品牌、服务水平等。另外,各个指标的取值大小和方向,可能分别代表和说明着不同的问题。所有这些情况一致表明,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对各个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其变换做出适当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评价指标的取值确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①逆指标正向化处理。所谓逆指标是指,该指标的取值越小,表明现象发展或存在的状态越好,如:单位产品成本,产品(服务)投诉率等。对于逆向指标,为了使它们能同正向反映指标综合结合起来,道理上需要实施正向化变换。逆向指标变换的方法有:

第一,倒数变换法,采用的公式为:

其中,XJ为逆向指标,Xij表示进行倒数变换之后的结果。

第二,基准变换法。如果逆向指标存在最小定额值XL或最大定额值XU,此时,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进行变换:

②定类和定序测量指标的数量化处理。只能采用定类和定序尺度测量的指标,其结果首先直接表现为文字、符号等。那么,要想把有关这些指标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就必须首先要对其实施数量化处理。对此,我们可以采用量表技术来给相应的评价指标赋值,也可以借助专家打分系统。

③定距和定比尺度指标取值的变换。由定距和定比尺度得到的指标值,一般都直接表现为数值。对这些指标进行变换的目的,主要是消除计量单位在综合评价当中的干扰。其中,最常用的变换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公式为:

进行指标定值和变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每一个方法都有自身的特定功能和用途,也有专门的适应对象,因此,在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法之前,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

(2)指标权数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结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鉴于此,为了使评价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原则上就要求,应该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

尽管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的意义非常明显,但是怎样给评价指标赋权,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下面,我们仅对实用价值较大的指标权数确定方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应的应用讨论和说明。

①专家咨询法

这种指标赋权的方法,又叫做“德尔菲法”、“老手法”。其具体做法是:召集或挑选同行业的一批专家,先让他们分别根据个人的经验和主观感受给每个指标确定一个权数,经过处理后,将第一轮的赋权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并进行第二轮评估,如此反复几次,直至专家们的评定意见比较吻合时为止。

专家咨询法赋权,由于是同行专家共同评定的,因而得到的指标权重一般比较客观。另外,这种赋权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也容易理解。正因为如此,在社会问题的综合评价中,专家咨询法使用得比较广泛。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如果评价指标的为数比较多,有可能会造成不好把握分寸。

②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茨堡大学数学运筹学家T·L·萨绨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这些组成要素按支配关系进行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两两

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确定出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列顺序。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数,一般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所谓判断矩阵是指,位于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

第二步,计算单一准则下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一步,主要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目标而言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第三步,进行一致性检查。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偏好的差异,判断矩阵很难会有严格的一致性,但应该要求要有一个大致的一致性。为此,就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关于一致性检查,主要涉及三个指标,即:一致性指标(C·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一致性比例(C·R·),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3)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信息进行综合提炼,从而上升到总括性的认识,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合适的模型。能够汇集一系列评价指标信息的数学模型,不妨称之为综合评价模型。

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种类有很多,对于传媒竞争力综合评价问题来说,模型构造的基本原则是,一要简单适用,不能搞得太繁琐,二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假定Xij表示第i层第j个指标的评定值,Wij表示第i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W′i表示第i层的权重,则二阶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公式为:

如果权重进行了单位化处理,则上式又可简单表示成:

对于多阶综合评价问题,可以做类似的处理。

此外,以上关于评价方法的说明,同样适用于各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后面不再赘述。

三、分类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我们可以按不同类型的媒体来构造各种分类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报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电视媒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广播媒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分类性评价必须按照各类媒体的特殊性和生产经营规律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限于目前研究进展的程度,这里我们以报纸媒体为例,构拟了一个报纸竞争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系统。请见图2。

由于只有将同一性程度较高的媒体放在一起评价才有可比性,因而这一系统在用于评价报纸时,还要对媒体进行更具体的分类。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报纸的内容属性和读者范围,将所有报纸分为党报、都市报和其他各种专业报三大类。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抽出主题层中的任一子项及其所属指标,作为单项评价系统。如“市场占有率评价系统”、“品牌评价系统”、“成本评价系统”或“报纸成长性评价系统”等等。当报纸的评价体系研究达到一定阶段后,我们便可以将这些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对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类型媒体的评价之中,建立起各种更为细致和实用的分类评价指标系统。

(作者系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如AHP法、Delphi法等,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如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直接根据指标实测值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权重。当由于评价指标对于评价目标而言比较模糊时,采用变异系数法评价进行评定是比较合适的,适用各个构成要素内部指标权数的确定,在很多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等)中也多数采用这一方法。缺点在于对指标的具体经济意义重视不够,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深圳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

附件1: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 指标及评分方法(试行)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是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评价方法,针对目前深圳市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按照全面调查、科学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绩效分类评价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作用的大小,科学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并根据组建模式不同,设计不同指标、赋予相同指标不同权重,体现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不同要求,促进评价办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遵循科学原则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8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技术产出、人才产出、项目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8个,其中“建成国家级创新载体或分支机构”、“PCT申请量”、“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数量”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数量”4个指标是加分指标,即若有,则在评价总分上予以加分,如无不扣分,其余14个指标为评价指标。

表1 深圳市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核拨科技事业单位,适用表2所示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项目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1个,详见表2。 财政核拨补助科技事业单位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适用表3所示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一级指标有2个,分别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有6个,分别是基础设施、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知识产出、技术产出、创新成果;三级指标有12个,详见表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 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 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 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 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 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法,例如根据 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 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 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考评时可以根据 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 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1年3月,交通部、铁道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物流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科学而且客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部门进行盲目建设。由于很多物流项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没有很好地正常运行,实际效果不显著。如果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就制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使国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制约有些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对于具体物流建设部门,也可以通过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从而确保物流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中国物流规划建设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进行,物流建设领导部门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评价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制度。通过对物流评价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于提

高推进物流产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为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中国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供有关部门及感兴趣的专家参考。 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容,因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物流发展水平。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指标,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物流保障体系指标等。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保障体系、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构成、物流规划、物流产值、物流用户、物流成本共计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定性打分与定量统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既科学又容易实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企业研发机构作为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组织,是由企业自主创设的,担负着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而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及经济的增长,其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评判一个企业或所在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依据。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及时掌握其优劣势,对构建企业甚至所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理论基础“创新”这一问题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提出。根据熊彼特提出的观点,“创新”主要是指在生产体系内引入全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进而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活动。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指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而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去,属于经济范畴。 结合相关经济学家对创新能力含义所发表的不同观点,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主要为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将价值增加作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实现企业资源优化整合与协同多个要素进行创新的系统行为能力。从不同层面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可发现广义的创新能力包括企业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

理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等多方面要素创新能力的综合。通过企业的创新效率,可以反映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参考学术界有关著述,通过调查统计表明,创新发展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文章主要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与计算 3.1 创新投入能力的构成指标 创新投入能力主要划分为三个二级指标,即企业创新研发所需的经费投入、企业创新研发所需的人才队伍以及企业创新研发所需要的设备条件,而这几个二级指标又可具体划分为若干三级指标。 3.1.1 经费投入 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中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上升率、研发经费的具体投入金额。 (1)产品销售收入中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大小。 (2)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增长率。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增长率主要是指与上一年度相比,科研活动经费的上升幅度,可用:本年度科研活动经费/上一年科研活动经费支出X 100%来计算出其数值。 (3)科研经费支出额。企业的科研经费支出金额主要为本年度企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 目录 展开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 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日前,科技部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两大部分组成。 与以往不同,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

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突出重点,引导方向 通过人才、专利、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下科技企业等以及资本、技术、土地、资源等各种效率指标,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创业环境、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引导高新区的发展方向。 考虑差异,分类指导 充分考虑各高新区的土地面积、发展基础、支撑环境等差异,用“人均”、“地均”等指标,并引入“区域测度指标”,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消除客观条件不平衡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和排序科学、公平、合理。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在44个评价指标中,定量指标共39个,定性指标只有5个。 动态监测,国际接轨 评价指标尽量能与国际通用指标对照,便于与国际接轨,并借鉴《OECD 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建立高新区评价记分牌,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大样本的统计指标,既能不断筛选出更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高新区统计和评价指标,也能实现对每个高新区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下简称“评估所”)从2000年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2001年3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通讯咨询了近300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2001年7月在秦皇岛、10月在贵阳两次召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将是今后评估的发展方向。专家们就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评估所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2002年9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在《中国研究生》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践证明,学科评估试点工作是成功的。评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各学科排名是客观、公正的,基本上反映出了各学科整体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评估所于2003年7月开展了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于2003年12月结束。 评估所今后将周期性地进行此项工作。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学科评估的周期暂定为3年,即每3年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轮评估。 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 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 1.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 2.宣传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

? ? ? ?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 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 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 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 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 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 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 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 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 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 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 法,例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 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 考评时可以根据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 企业人员绩效考评的评价对象是企业中各个层次、各种岗位的人员的工作成果。既能够是高层治理人员、中层治理人员、基层治理人员,也应该包括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评价目的是评判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后,运用评价的结果,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人员接着为企业做出贡献。关于治理人员来讲,其业绩多半体现在所管辖的组织的整体业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则体现在所经营的企业所取得效益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状况。从评价结果来决定经营者的年薪、荣誉或承担损失。以下所举例子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二)拟定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1、收集企业内部或与企业相关的资料,进行体系轮廓设计。按层次结构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经营业绩。 一级指标:A1=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A2=市场地位

A3=对公众顾客关系 A4=同国家的关系 A5=职员关系及能力进展 A6=股东关系 二级指标:B11=生产要素的利用 B12=优质产品率 B13=商品销售率 B14=资金利税率 B15=成本利税率 B21=市场占有率 B22=增长率 A31=环境污染状况 A32=产品对消费者的满足性质 B30=对公益事业的贡献 B31=污染状况 B32=产品满足性质 B33=服务 B34=对公益事业贡献 B41=税收

B42=国有资产的保值 B51=职员的酬劳水平 B52=职员的进展 B61=股东的酬劳率 B62=股票的走势 B63=资本金的利润率三级指标:(对应于B11) C111=全员劳动生产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产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费用利润率 3 / 7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志强 2012-8-13 15:55:50 来源:《世界经济》(京)1998年08期第61~65页 作者简介:刘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一、研究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目前,用于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主要是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美国R·S·克莱因(Ray.S.Clien,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其国力方程设计的指标体系(Ray.S.Clien:《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编《日本的综合国力》,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黄硕风研究员设计的指标体系(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诵芬研究员等设计的指标体系(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设计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共同的未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orld Bank:Monitoring Euvironment ProgreSS,Washington D.C,1995)。英国政府统计办公室设计的指标体系(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dom Government Statistic OFFice of DOE UK.1996.3,London)。虽然这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均有经济要素,但由于综合国力概念的核心在于现实的全部实力——物质实力中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外交、人口与领土方面的物质实力,战略意志和国家意志方面的精神实力,因此,不论上述哪套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其经济要素主要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的宏观经济实力,没有反映宏观经济业绩中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就业、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情况,没有反映政府财政状况中的债务情况和支出结构,没有反映宏观经济结构中的使用构成。另外,它表现的宏观经济效益中仅反映了人力投入的效益和物耗水平,忽略了财力投入的效益,其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只有静态指标,没有增长率方面的动态指标。这表明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经济要素没有全面反映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国际竞争力不论采用何种定义,它都是仅从经济角度,着眼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报告 篇一: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 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 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 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 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 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 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 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SPSS等统计软

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以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是依据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对象的综合状况进行排序评价。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对指标赋值主要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也有将主观、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的。对于指标数量比较大时,采用传统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则难以全面把握众多指标,依赖主观判断会增大或降低一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导致实证的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或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实证的目的来确定。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要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采用客观赋权法的主成分分析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提取主成分也能减少工作量。以下对常用的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做简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等人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反映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比较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法,判别主要依据常用的1-9标度法。然后对1.0<=RI CI CR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应该从不同侧面反映公交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1.2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2 指标体系建立的分析和依据 2.1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考虑将指标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体现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水平的指标,分别从线网、场站、车辆、优先措施、投资计划等方面选取能反映城市公交建设规模、政策环境、发展基础及潜力的指标;第二类为体现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从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经济、高效等多方面反映运营特征、管理水平,这是公交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第三类指标体现公交系统综合效益,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选取合适指标加以描述。2.2 评价指标选取; 2.2.1 建设投入水平指标;公共交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公交发展的基础,是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有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才能发挥高水平的服务。线网指标包括线网密度、非直线系数、重复系数等描述网络结构和网络规模的几项指标。公共交通的线路网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居民接近公交线路的程度;公共交通线路的非直线系数是指公交线路首末站之间的实际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反映了公交线路的曲折程度;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是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