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理论

一、精神分析

关注内在的个人

很多行为都由哪些并未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内在力量,持续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含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构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1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它代表了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人格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

到社会之中。

3)超我:个人的良知(对与错)和自我理想(雄心)。

三者关系: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作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而现实地解除了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需要。因此,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延迟得到满足,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因此,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是有其对立的一面的。

2发展阶段

1)划分标准:

弗洛伊德以欲力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这里说的性生活的内容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而且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身体上的绝大多数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带,但在儿童期,主要的快感带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定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于是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

2)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具体特征见表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阶段

1)划分标准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对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尽管没有一种危机可以完全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至少个体必须充分地化解每一阶段的危机,以应对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要求。

2)八个阶段:

1婴儿期:信任vs.不信任(0~1)

2儿童早期: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1~3)

3学前期或游戏期:自动自发vs.退缩愧疚(3~6)4学龄期: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6~12)5青年期:自我统治vs.角色混乱(12~18)6成人早期:友爱亲密vs.孤僻疏离(18~25)7成人中期:精力充沛vs.颓废迟滞(25~50)8老年期:完善无缺vs.悲观沮丧(老年期)

特点,见表格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一)相同点:

1他们都坚持心理动力学观点,关注内在的个人。

(二)差异:

1弗的理论只注重个体欲力对发展的影响,而埃的理论不仅考虑到了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2弗认为青春期为发展的完成阶段,而埃里克森则指出成长和变化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

3埃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及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二、行为主义观点学习理论

理解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中的刺激。

发展模式是个人化的,反映出特定的环境刺激,而行为则是持续暴露于环境中特定因素而造成的结果。

发展变化被视为数量而非质的改变。

华生环境决定论

华生坚信我们能够通过对构成环境的刺激进行仔细研究,从而获得关于发展的全面理解。事实上,他认为通过有效地控制个体的环境,就有可能塑造任何行为。否认遗传,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的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刺激替代。当有机体学会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对中性刺激进行反应,而这种刺激一般不会唤起该类型反应的时候,就产生了经典条件反应。

斯金纳理论

斯金纳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区分出反应性和操作性行为。华生的S-R心理学认为,发生反应而在指不出他的刺激时也假定有刺激物的存在,只要实验者想出办法就能找出这些刺激。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应称为反应性行为,而在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为操作性行为。

在反应性的条件反射中,刺激先于反应并自动地诱发行为,而在操作性的条件反射中,开始的刺激总是不清楚的,有机体由紧跟着的强化刺激所控制径自的发出反应。

斯金纳开创并拥护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中,个体为了得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学会有意地作用于他们所

处的环境。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一种自发反应由于其正性或负性后果而得以加强活削弱的过程。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反应是自发的,有目的的,而并不是自动的。

行为强化控制原理

研究环境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

及时强化: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积极强化: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作用。

消极强化: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主要被应用于行为矫正、行为塑造,一种用来促进理想行为的出现率,同时减少不受欢迎行为的发生次数的正式技术。

行为塑造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一连续渐进法建立个体新行为的历程。

斯金纳与华生理论的比较:

(一)相同:

1斯金纳只是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原则,而反对任何对意识、情感和动机假设的论断,这与华生的思想是无多大区别的。

(二)不同:

1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理论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反应性和操作性行为。

班杜拉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通过模仿而学习。该理论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成为榜样。

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学习是尝试错误有所不同,该理论认为,行为通过观察而习得。其观点是,当我们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赏,我们就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班杜拉认为:

1)强化可以是及时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2)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3)强化也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

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也是社会学习榜样影响的结果。

三种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相互关系及比较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将学习视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这里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可观测的环境特征。在这种分析中,人和其它有机物被视为死的。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能够以思维和预期为形式产生心理活动,他们强调必须超越对外部刺激和反应的单纯研究。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基础条件反射,即刺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强调学习是尝试错误。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模仿学习

但三者都只重视了个体行为的研究。虽然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其并没有对认知因

素作充分的探讨,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

三、认知观点

关注的是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强调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内部表征和思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的发展和结构。

皮亚杰认为,心理、致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人们根据当前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某种体验的过程。同化发生在人们利用当前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来知觉和理解一个新体验的时候。相反,顺应是指个体为了应对所遇到的新刺激或新事件,对现有思维方式的改变。同化和顺应先后发挥作用,带来了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建构方式是成为图式的心理结构。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以原有的图式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个体为着环境需要,主动地修改图式,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成熟。必要条件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物体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必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能促进或延缓发展

4平衡: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

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2前运算思维阶段(前运思期)(2~7):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阶段,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的表象思维得以发展。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思期)(7~12):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思期)(12~15):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理论要点:

1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

2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

3各阶段出现有一定的次序

4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

5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

6新水平的构成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他们和成人及其他儿童解决问题的互动而获得的。社会文化理论更为强调的是:发展是儿童和处于儿童所在环境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维果斯基认为,人和环

境影响着儿童,而儿童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和环境。

维果斯基指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考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历史发展结果,即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然而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所差异,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

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的关注点应该在于儿童的社会和文化世界,皮亚杰理论更关注个体的表现。

四、其他理论

习性学理论康拉德-洛伦兹

考察我们的生物构成影响行为的方式。

演化观点:旨在确认我们从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所形成的行为。演化理论主张,我们的遗传基因不仅决定了诸如皮肤和眼睛颜色之类的物理特质,而且也决定了特定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

行为遗传学:该科学还关注遗传因素如何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精神分裂。

生物生态学理论

认为,有四个层级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结。强调广泛的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微观系统:是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人、老师、朋友。

中间系统:为微观系统的众多方面之间提供了联结。如家庭。

外部系统:代表了更广泛的影响,如地方政府、社区、学校等社会机构。

宏观系统:代表了作用于个体的更大的文化应影响。如社会、宗教、政治价值系统。

时序系统:是上述所有系统的基础。包括历史事件和渐进的历史变化。

成熟理论先天决定论

双生子爬梯实验

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两者是否存在关联或相关。

相关系数: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由一个数值所表征。其范围从+1.0到-1.0。

正相关、负相关

实验研究

(例子:研究观看暴力电影是否会使观众变得更具攻击性。)

实验组(看暴力电影人)与控制组(看非暴力电影人)、对比

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研究者在实验中操控的变量(电影类型,暴力与非暴力)

因变量:研究者在试验中进行测量并期望由实验的操控而带来变化的变量。(看电影人的行为攻击程度)

研究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聚合交叉设计

纵断研究(追踪研究):长时间定期研究,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局限性:样本的减少。

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情绪、发展,从而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变量的增多。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段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测查、比较。

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复杂。

聚合交叉设计:双优

新生儿阶段

依恋

一、陌生情景实验: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鲍尔比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被广泛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技术。由系列阶段性情景所构成,用以阐明儿童和母亲之间的依恋的程度。遵循八个步骤的模式: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人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的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和儿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观察儿童行为的两个方面:

(1)、儿童从事的探索行为(即玩新玩具)的总量。

(2)、儿童对母亲行为的反应。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

依恋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她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个体能够提供给她们安全的保障。这样的理解最终导致了和该个体(通常是母亲)特殊关系的发展。

三、依恋理论: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

四、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矛盾依恋型;混乱依恋型

五、三种类型与生态学以及埃里克森理论的结合:

依恋的性质取决于成人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的关心程度。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方式通常与她们自己的母亲有关,即她们自己的依恋风格。而且,母亲(和他人)对婴儿的行为至少在部分上是对婴儿提供又有效线索能力的回应。

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既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又有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孩子形成哪种依恋类型,不仅与母亲的教养活动有关,也与孩子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有些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不喜欢别人抱,平时显得不太安宁,不愿让被子等东西压着他。儿童早先的这种气质特点影响着母亲对他们的态度,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那些不容易被抚慰而安静下来的孩子易遭成人的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会大大减少。

1、安全依恋型: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面对的是一个清楚表达出愤怒、恐惧或不高兴的儿童,所以可以快速且积极地对婴儿作出回应,并且提供适当水平的反应。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的支持有用,这使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

2、非安全依恋型:非安全依恋型的母亲,由于无法对一个本身行为就是含糊不清、误导的及模棱两可的儿童做出有效的反应。是以忽视他们的行为线索、在他们面前表现的前后不一致,以及拒绝或忽略他们社交努力的方式来回应。

(1)、回避依恋型: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2)、矛盾依恋型: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早期安全依恋环境是指成人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以帮助婴儿发展对成人的信任、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因此成人对婴儿敏感和有爱心成为最关键因素。并且安全的依恋关系会使婴儿产生信任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婴幼儿在生命的头两年里,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命题是信任对不信任。这个命题如果完成,孩子会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并且在青春期和成人后都更容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命题没有完成,孩子会很难与人相处,常常缺乏对人的信任,在成长中、成年后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际关系。

气质

情绪性和唤醒模式,具有一致持久的个人特点

托马斯和切斯,纵向研究方法,观察研究135名婴儿。

一、维度

1)活动水平:活动时间和不活动时间的比例

2)接近-退缩:对新环境新物体的反应。

3)适应性

4)心境的质量:友善、喜悦、不友善、不高兴行为数量对比

5)注意广度,坚持性:儿童智力与某一活动的时间量和活动时分心事件的影响

6)分心性:环境中的刺激改变行为的程度

7)节律性:饥饿、排泄、睡觉等基本功能的规律性

8)反应的强度:儿童回应的能量水平

9)反应的阈限:引发反应的刺激强度

二、分类

(1)容易型:积极的倾向。身体机能运作规律,适应性强,对新情境显示出好奇心,情绪处于中低强度。

40%

(2)困难型:更多消极心境。适应新情境较慢,面临时倾向于退缩。10%

(3)慢热型:心境一般较消极。新情境中会退缩,适应缓慢。不太活跃。对环境表现出相对平静地反映。

15%

(4)混合型:可能有相对快乐的心境,但面对新情境却有消极反应。或表现出很少的气质稳定性。

婴儿长期调整依赖于气质与所处环境性质及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气质的早期差异同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仍可以对气质不断地塑造,因此,先天的气质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改变,但这种改变是非根本性的,局部的改变.

先天:气质特点代表遗传特征。一些双生子研究表明,儿童时期遗传对气质有明显影响。同卵双生子差异性很小。

后天:父母对婴儿困难行为的反应方式——如愤怒,不一致的反应,儿童最终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更温和,一致性反应,有可能避免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与概括 4.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部变化。 6.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7.本我包括人的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特点:原始,本能,人格特点中最难接近,强有力的。 8.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成分,从本我中发展出来,支配行动,思考过去,计划未来,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9.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包括良心与自我理想。也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10.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 12.胎儿从受孕到子宫前期娩出的小儿。 13.胚胎妊娠8周前娩出的胎体。 14.依恋是婴儿与主要依恋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5.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16.性别化 17.学习253 广义的学习是指在生活中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8.游戏是一种象征性的最适合幼儿特点的、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19.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包括认识、情感与品行成分。 20.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1自我评价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与行为,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2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23.反抗心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特征。 24.精神障碍 25.焦虑 26.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 27.压抑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28.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29.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直觉和信念。 29.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30.性别化 31.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而引起的对学习的向往,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分析(另附表格)

发展心理学期刊分析 080411235 学前112吴婷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第一印象,我发现这些论文基本上很少不是合作完成的,而且有的是同一个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或者同一些人运用一样的调查结果,写出了不一样思路的论文,开拓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些不足的,比如说,大家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采取问卷法,它时间短,取样大,但是我觉得准确率并不一定高,而且只能反应当时的时代特征,不能反应社会变迁下的特征,如果要探究心理发展的趋势及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的话,还是要采用追踪研究等方法。而追踪研究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大概为一年左右少则几个月,我认为如果在时间精力经济的允许下,如果能把时间适当延长就好了,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从婴儿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习成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特点,使的我大概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下面我从各方面谈谈我认为未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一些观点。 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注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关注抑郁儿童,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5-12对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儿童也十分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发展,体现了现在这个社会对现在处于边缘,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我相信随着不断各个大城市不断涌入的民工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或是随着父母打工仔各个城市辗转的留守儿童也满满增多,心理学势必会越来越侧重对流动、留守儿童的研究。 社会、家庭适应方面 这一方面关注了社会变迁下,儿童情绪的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应该说,人们对孩子的认识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小大人”,到现在不止关注孩子的家庭表现,也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社会大环境。新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比如网瘾、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父母工作压力大离婚率升高等等,儿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越发的早熟,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特别是社会适应方面,帮助他们健康的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行为方面 重点关注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游戏行为、亲社会行为等等,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所以行为不是特别侧重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研究的心理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儿童行为获得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儿童的生理。 学习方面 考察儿童的概念定义、空间概念、阅读、归纳推理等,以及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考试制度不断改革,但却万变不离其宗,数学科目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许多测试也是用数学来考察儿童的思维。未来对数学领域儿童的研究我觉得也会越来越多。 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研究了很多,比如说语音意识、语言感知,英语学习(口语、英语课堂焦虑等)、汉语语音障碍、语言机制,范围很广。儿童现在“开口”越来越早,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1

第一章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式及研究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ehology) 心理发展(mental development) 发展历史(development history) 研究原则(research principle) 每一天都有一些新的生灵降临到这个世界,看起来他们很像你我的样子,但要小一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有自己奇特的言语,会问很多问题。显然,他们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目标是要取代我们来管理地球。他们就是儿童。 一个孩子怎样成长为一个大人?不研究儿童就无法揭开这个谜。这是儿童研究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与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质的区别,想了解儿童的世界谈何容易,甚至可能同了解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星球的人一样复杂,这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来帮助我们。 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心理学,它以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期间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具体来说,它研究的时间界限是从受精卵到十七八岁。如果从发展的时期来看,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小学生阶段)、青春期(初中生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生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转过来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讲名目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二、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设计 一、进展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 ㈠观看法 ⒈定义 在个体的成长进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受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打算地对被观看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进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看法。 ⒉分类 观看能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青年的行为作直截了当的观看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看法;如果观看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操纵观看法。 ⒊注意事项 ⑴在“单盲”情形下,观看的成效才较为客观可靠。 ⑵幸免观看者的偏见,即观看要客观、真实,观看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点的阻碍。 ⑶预备观看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⒋评判

要紧优点是被观看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要紧缺点是观看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看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阻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讲明其缘故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操纵其发生。 观看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觉咨询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⒌进展心理学研究动态——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看法曾长时刻受到冷落。然而,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阻碍的持续扩大,观看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观看法重新受到重视的缘故有五: ⑴由于观看法能够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形,因此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判。 ⑵观看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⑶幸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咨询题。 ⑷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看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能够重播、慢放,能够对被观看的行为事件进行认真、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⑸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看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㈡调查法 ⒈定义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形。 ⒉分类 调查可采纳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咨询卷调查,也称咨询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咨询卷,被调查者在咨询卷上回答咨询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发展心理学专业术语表 acceleration 加速 accommodation 顺应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tive engagement 积极参与 acute medical conditions 急性疾病 adaptation 适应 adolescence 青少年期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青春期发育突进 adolescent rebellion 青春期叛逆 affordances 可用性 alleles 等位基因 altruism 利他主义 ambivalent (resistant) attachment 矛盾型(抗拒型)依恋 animism 泛灵论 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厌食症 anoxia 缺氧症 Apgar scale 阿普加量表 art therapy 艺术疗法 assimilation 同化 asthma 哮喘 attachment 依恋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uthoritarian 专制型 authoritative 权威型 autism 自闭症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自传体记忆

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自主对羞愧和怀疑 autosomes 常染色体 avoidant attachment 回避型依恋 basic trust versus basic mistrust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Bayley Scales of Ifant Development 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behavioral genetic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 behaviorist approach 行为主义的方法 bilingual 双语使用者 bilingual education 双语教学 bioecological theory 生态学理论 birth trauma 产伤 body image 身体意象 brain growth spurts 脑的发育加速期 Brazelton 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s 布氏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bulimia nervosa 神经性贪食症 bullying 欺负 canalization 定型化 case study 个案研究 cell death 细胞死亡 central executive 中央执行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tion 中心化 cephalocaudal principle 头尾原则 cesarean delivery 剖腹产 child-directed speech (CDS) 儿语化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表格3-6岁儿童

年龄特点言语发展活动方式及心理 特点 个性及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敏感期 2-3岁1 、有独立倾向,生 活自理行为开始出 现。 2 、情绪不稳定,有 强烈的情感依恋。 3 、自我中心倾向明 显,出现反抗现象。 4 、动作发展较快。 5 、思维存在于动作 之中,具有直觉行动 性 6 、喜欢重复与模仿 言语发展特点: 1、喜欢说“不” 2、喜欢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 3、词汇量:2-3岁时就会从250 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 4、听不懂成人的反话 生活化的自然渗 透。 2-3岁幼儿的自 我意识开始建 立,他们能够把 自己与外界、他 人区分开来,开 始表现出独立的 倾向,并出现反 抗行为,喜欢重 复与模仿,心理 活动带有明显的 直觉行动性 1、自我意识初步萌芽并发展,出 现人生”第一个反抗期”。3岁前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是对自己生 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动作的意识 2、自我控制能力差,坚持性差 社会性发展 1、喜欢与人交往,对父母有强烈 的情感依恋 解决冲突能力 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 作,常发生纠纷,需要成人的帮 助和指导。 认知发展是指人的 感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品 质的发展 1、言语活动积极发 展,具备初步听说能 力 2、认知具有模仿性 3、思维具有“直觉行 动性” 1个月-2岁建立秩序敏 感期 2-4岁是秩序巩固发展阶 段,对什么事情都要求有 秩序才能满足。 2—2.5岁感觉敏感期 0-3岁语言敏感期 听的敏感期

年龄特点言语发展活动方式及心理 特点 个性及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敏感期 3-4岁1、动作发展快 2. 认识靠行动 3. 情绪作用大 4. 爱模仿 5. 常把假想当真 实 6. 常把动物或物 体也当作人 1、语音—发展关键期 在发音时会出现近似音互相 代替的情况,这一现象是由于 幼儿听觉水平低所造成的 2、语法结构—完整的简单句 1、3-4岁幼儿的词汇量猛增, 约1000-2000个 句子中的修饰语显著增加,如 名词性结构的“的”字句,介 词结构的“把”字句。 3、语义—大量掌握实词名词 和动词等实词占了很大比例, 而副词、介词、连词等虚词很 少。 4、表达——简单罗列事实 3-4岁幼儿能独立讲述自己 生活的故事,但是由于逻辑思 维水平的局限,讲述常常主题 不明、逻辑不清,只能单纯地 罗列一些事实。 游戏化的一日生 活 小班幼儿需要成 人呵护,喜欢模 仿,拟人化心理 特征明显 1、自我认识 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 自己的家庭、幼儿园 能区分“你、我、他” ,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2、社会性发展 与人交往能力 愿意与人交往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解决冲突能力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 的劝解 认知发展是指人的 感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品 质的发展 1感知范围扩展 2、记忆具有无意性、 暂时性、情绪性 3、无意想象占主导 4、思维具有直觉行动 性 2—4岁秩序敏感期 3-4岁绘画敏感期 3-4岁数学敏感期 3-4岁执拗敏感期 4岁音乐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的全过程 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横向研究(横断研究):较短的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心理发 展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横向研究了解随着时间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3.纵向研究:在较长时间段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被试年龄群组进行定期饿系统 的抽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4.聚合交叉设计: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一般先横向研究,在进行纵向 研究,两者取长补短 5.图式: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如观念、婴儿 吮吸,伸手。 6.同化:主体将新经验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7.顺应: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新经验相适应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表示 个体发展的潜力。 9.客体永存性:婴儿获得的概念,即物体在看不见时仍然存在。 10.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被赞扬的行为 11.心理理论:理解人拥有心理状态,例如思想信念意图,并且其他人的心理状 态与我们不同。(心理学导论) 主要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推测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ppt) 12.错误信念任务:评价儿童心理理论的最常用工具,在这种任务重中,儿童必 须对他人并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出推断,也就是说他人所持的信念是错误的。 1

13.A非B错误: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 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 14.发展: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与年龄有 关的那些变化过程。 15.视崖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 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看看就好,自己概括吧) 16.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环境 影响特别敏感。过了敏感期某种能力还可能出现,但是培育更加困难。17.同一性早闭:个体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 成同一性。他想成为的是别人想要他成为的别人。 18.同一性延缓:个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并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他在一定程 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但尚未做出承诺。 19.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 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0.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 一个更感兴趣。即通过测试婴儿注视刺激物的时长揭示婴儿是否能区分不同的刺激物。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