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编形体编

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1)甲骨文: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是出土于殷墟的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价值:内容涉及国家的征伐,狩猎,农事,疾病灾异,祭祀等。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结构、思想信仰、风土民俗及帝王世系等历史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2)金文:金指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铜器铭文,又称“金文”。

(3)第一步著录甲骨的专书,1903年拓成的《铁云藏龟》。

(4)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是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

(5)甲骨文的第一次发现,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6)1965年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甲骨文编》,作为甲骨文的字典使用。

(7)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是我国第一步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

(8)金文的价值:1、比竹帛,石刻更为坚实,不容易削蚀腐烂,所以它对保存文献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2、金文有补证史实的作用。3、文字研究的价值:a.从商周金文的文字结构来看,它的构造方法可用古代的“六书”来解释,“六书”形声字用声符表音,可以造出大量新字,而金文比甲骨文用形声造字的更多,可见金文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秦汉时铭文转向小纂和隶书,这也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B局限:铜器可以刻录文字的地方有限,而且在铜器上刻铸文字比刻石艰难,这些都限制了金文的发展。

(9)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用来书写的木板称作“牍”也称为“方”,编联诸简称为“策”。方策即方册,都是这种用竹木写成的书籍。

(10)古人通信,常用一尺长的木牍书写,故书信又称“尺牍”,上面再加上一块木片,写收信人的姓名,称为“检”,是信封的起源。

(11)简牍的价值:1、寿命长,简牍直到晋代才被纸取代,保存时间最长;2、反映文字载体的进步,由凿刻到书写;3、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字、文化等的价值。

(12)古文献记载,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

(13)缣帛的特点:可与简牍互为补充:简牍保存时间长,但容字少,体积大,携带笨重。缣帛保存时间不如简牍,但其轻、平滑,易于运笔,可以画画,还可以根据文字长短截断,使用方便,但缣帛是丝织品,价格昂贵,使用范围有限,帛书的价值不仅在史料、文字方面,其在纺织与艺术方面的价值高于简牍。

(14)“纸”字的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箧上的絮渣。

(15)中国自晋灭,纸便成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结束了竹简时代。

(16)纸发明的价值: 1、中国发明的造纸方法,经过六七百年以后,流传到中亚,后来又传播到欧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是书写材料史上的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纸价廉易得,易携带,易裁剪易保存。中国自晋灭,纸便成为唯一的文献载体,结束了竹简时代。

(17)文献载体的类型:1、原始型文献,甲骨文,金文,石经,石刻文献,简牍文献,帛书文献。2、刻写型文件,以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3、印刷型文献4、缩微型文献5、机读型文献6、声像型文件。

(18)石经:将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作为标准读本,称作石经。

(19)石经的价值:从文字、文献和艺术三方面分析,以前三部石经价值最高。《熹平石经》《魏石经》《唐石经》。

第二章文献的体裁

司马迁编述《史记》的价值:1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富有创见的史学名著;2用先进的史学观“非天下所以存亡”者不著,作为取舍人物的标准,至今仍有其进步性;3保存了大量西周至秦汉的典籍资料,其考察所见资料及在朝廷中身预其事的亲见耳闻。4其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著作,因此实用价值也是评判著述的重要标准之一。

(1)文书:是指古代盟约、公文、契约、书札、案牍、诏告、凑议、文告、诉状等。(1)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这才叫做“作”,也称为“著”或“著作”;凡是前有凭籍,个人只是据以提炼制作,编次整理的,称为“述”,也称“编述”;凡是集合纷杂的文献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编集的,称为“攥”或“抄攥”。

(2)1965山西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时发现侯马盟书,侯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中国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3)吐鲁番文书分为四类①公府公文②私人文书③古籍④佛教经论

吐鲁番文书早于敦煌文书,其中以唐代公私文书数量最多,是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原始文献资料。

(4)徽州文书对于研究明代徽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租佃制度、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状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档案: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体材料。

(6)我国现存的档案实物,以明、清档案所存最多,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7)档案的价值:1档案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自认生产的,是原始的文字记录,从未经过修改和加工,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历史的原貌。2档案与图书不同,图书是作者为了传播知识专门写给人看的,档案是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客观地产生而不是专门编写的。

(8)(可能是简答)档案与图书的区别:图书是作者为了传播只是专门写给人看的,档案是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客观的产生而不是专门编写的。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客观性,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实可靠。

(9)总集: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传世最早的总集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10)总集分为二类:一类是包罗万象一个时代的全集,一类是经过精选的选本。

(11)总集的分类和价值(作用)P53

(12)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13)别集始于东汉,是古典目录学的名称,别集称作“文集”。文集分全集、选集二种。(14)别集价值:比较系统的收藏了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15)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呃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16)类书特点:“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视为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17)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P56

(18)类书的作用: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18)《黄览》是学术界公认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19)类书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二大类。

(20)类书的功用和价值: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辑佚,校勘之渊薮(sou三声),具有文献

(21)政书:专门记载历史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排序和叙述,以便考察的工具书。

(22)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佚。

(23)“三通”《通典》(杜佑)《通志》(郑樵)《文献通考》(马端临)

(24)丛书:汇集各种单独著作、冠以总明编成的书。对丛书来说,这些被收入的著作,称为丛书的子目。

(25)丛书的价值:参见笔记

(26)《地记》是真正意义上的丛书,被誉为“丛书之祖”

(27)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

(28)现存最早的丛书是五代国子监所刻《九经》(又称《监本九经》)

(29)左圭《百川学海》是我国雕版最早的丛书。

(30)丛书的价值:①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图书,到明清时期绝大部分都已收入丛书,目前流传的版本也以丛书本居的。②丛书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有着很大贡献,许多小书就是因为有了丛书的存在才得以保留下来。最明显的就是佛教经籍大丛书《大藏经》和道教经籍《道藏》,清代周永年《儒藏说》提倡二藏为榜样,编集儒家经籍为《儒藏》,以保存与利用。③丛书集中收编书籍资料,便于查找。④对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⑤并不是所有丛书都具有同等价值。

第三编历史编

第一章先秦(起源期)

1、先秦:(多种载体纷呈)

2、主要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

甲骨:商代、西周以前。出土甲骨主要属于商代,少量属西周

金:西周、秦以前。出土金文最早属商代,大量属西周。

石:西周、秦代。出土最早石鼓文属战国秦刻石文。

竹木:商周、战国、秦汉。出土最早简册是战国时期的

缣帛:出土最早帛书是战国时期的楚帛书。“晚周缯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20多钟12万字帛书。

3、校雠始于孔子。

4、孔子校书的原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悬空揣测,不作武断结论,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可见治学精神严谨。

5、先秦有校勘活动但还没有校勘学,我国校勘学或校雠学的开创在西周。

6、训诂: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因此出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现象,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能理解,训诂便应运而兴。东汉俆防认为子夏的《易传》、《丧父传》是儒家经注的鼻祖。

P244(为词语作注解;为全书作注解(分经书的传注、子书的注解))

7、孔子整理《六经》的三条标准:

述而不作:只阐述而不凭空造作

不语怪、力、乱、神: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的事情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事不符合正统思想的学术研究便是祸害。

8、子书别具特点:p251

先秦子书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以人名为书名。《商君书》;今本篇数往往与文献记载不符;书中常多错简;常有传闻异辞;篇题由无含义到有含义;正文与说解编在一书;往往馋入他

第二章汉(奠基期)

1、汉代文献载体:竹木(竹简、木牍)→缣帛→石→纸,同时并存,交互使用。

2、刘向较理群书,自创义例。刘向著有《别录》,“辩章学术,考证源流”的作用,成为后世解题目录的开端。刘向是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山者。他的儿子刘歆《七略》,成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3、班固编《汉志》,注重源流。《汉书艺文志》(汉志)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目录书,正史史志的开端,是删订刘歆《七略》中“辑略”,将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

4、郑玄遍注群经,发明训诂。

5、汉字形、声、义三个系统的第一部辞书《说文》《方言》《尔雅》。

6、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始于东汉。

7、汉代的熹平石经,是刊刻石经的首创。

8、出土最古的简册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简。汉简:边塞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泊汉简)和墓葬汉简。帛书:战国楚帛书最早出土。石刻:唐初在三畤愿发现的“石鼓文”,字体大篆,是目前最古的石刻。

郑学(名解):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注录了《周易》《尚书》《毛诗》《礼仪》《周礼》《礼记》等多部经书。他大抵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经说,混糅今古文家法,意主博通,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有“郑学”之称。

《汉志》的价值?

功:○1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文艺志的先例,此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2在正史中留下可记一朝藏书或一朝人著作的记录,并附正史以行,不易散佚。

不足之处:○1混乱,往往不核存佚;○2汉人之著作大都忽略未收,记载《汉书》的艺文未能反映西汉书籍的全貌。

郑玄校书的认识:1对比异同,择善而从;2深入研究,探讨致误之由并从文字、音韵、训诂更方面疏通。;3注解有的根据经传和《尔雅》,有的自创新解;4注书方法,更接近今天的训诂学。

刊刻熹平石经的认识:1石经因为始克于汉熹平年间,只用隶书一种字体书写,顾称“熹平石刻”“汉石经”“一字石经”。2可纠正俗儒误改经文,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平息纷争,维护文字统一。

第三章魏晋至隋(变迁期)

第二节:1西晋发现“汲冢书”,从魏王墓中出土,用先秦古文书写,又叫蝌蚪文。晋武帝司马炎把这些书交给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著作郎束皙校理,镇南大将军杜预也参加整理,编入荀勖编纂的《中经新簿》,列为典籍。

2古今《竹书纪年》的比较:古本叙事起自夏代,今本叙事,起自黄帝,古本《纪年》用夏历,今本《纪年》用周历。

第三节:3《正始石经》: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立太学于洛阳,正始二年又立《正始石经》于太学讲堂西侧。所刻石经只有《尚书》《春秋》二部,《左氏传》至庄公中叶止。经文皆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后世因称《三体石经》,又称《魏石经》、《正始石经》。第五节:4目录变革的原因:一、这一时期产生的目录书最多。二、目录分类体系变化最大。第六节:5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在汉代末年萌芽,到六朝才兴盛起来。汉代的注家,都只注经,而不释注。唯有郑玄的《毛诗笺》既注经,又释毛意、清焦循在《孟子正义·孟子题辞书》中认为它是后世义疏的滥觞。

第七节:6我国最早的类书(没有传世):《皇览》

第八节:7总集产生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独立的地位。2《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西汉政论文、史传文、乐府诗歌、文赋等多种文体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形式由发展到逐步定型。随着文学发展,文学作品不断增多,在编纂形式上,文人别集取代了秦汉的诸子著作。面对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別裁芟剪以适应读者要求,因此选录优秀作品的总集应运而生。

8《文选》传世最早的总集。

第十节9佛经翻译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是:释道安(《摩诃钵罗蜜经朝序》《众经目录》)、释慧远(取得的经书《方等》)、鸠摩罗什(翻译《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维摩》《金刚经》《大智度论》《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第四章唐五代(发展期)

印刷本起源的时间至今是个迷。雕版印刷术有实物发明时间:唐朝初年,《金刚经》,《陀罗尼经咒》。其中《陀》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印刷术的灵感来源:拓石和盖印。

雕印科场应试的经史,从五代开始。

四川是唐五代的刻书中心。西川印子就是四川印本的古称。

监本九经是由于刊刻事业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南监本,南京,都城在南京的时候南方的。北监本,北京,都城在北京的时候北方的。

目录定为四分,初创。目录书现存的只有《汉志》《隋志》2家。

王俭《今书七志》分为七部,过于拘泥于古人,阮孝绪《七录》有佛录,学古不拟古,根据时代变化发展创新。

唐代初年编纂《隋志》,确定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自唐到清,沿用一千多年。《隋书·经籍志》,地理是史部,天文、历数、医方是子部。

唐代的类书编纂,著名的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贴石类集》(卡片籍)。

唐《开成石经》有两种字体。

玄奘创立的唯识宗(法相宗)。玄奘组佛经译场,分10道手续,10个部门。

义净的《梵语千字文》,是国内第一部繁文字书。

印刷发明的意义?1唐和五代的刻本是我国最早印刷的书,在书史和文献学史上又有巨大的意义。2五代以后,图书逐渐由雕版印刷代替可手写、刻石等缓慢的制作方式。3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有力的促进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并为宋代刻书事业,奠定了基础。

☆☆☆试述雕版印刷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

1产生过程,○1雕版印刷术有实物发明时间:唐朝初年,《金刚经》,《陀罗尼经咒》。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雕版印刷。《陀》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

○2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3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诞生了。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刷。木板一般选择吸墨性较好的,以梨木为主。先在纸上按需要规格写出文字,反贴在木板上,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页装订成册。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

○4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九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四川是唐五代的刻书中心。

○6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

2雕版印刷的意义:

○1雕版印刷术民族特征鲜明,传功技艺高度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国的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工艺。

○2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技术性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源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3它的实施对当时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加快了当时文化传播的速度.

○4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后,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为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章宋辽金(兴盛期)

一、宋代刻书兴盛的原因:1造纸术有了很大的兴盛,当时印书所用的纸张,都已达到薄、软、轻、韧的水平,为刻书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雕版印刷书的发明,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3宋代科举成为当时主要的选官途径,录取名额比唐大大增加,学术文化发达,为印刷业提供了大量稿源。4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和促进,使雕版印刷事业在两宋出现空前未有的黄金时代,而大量版本的出现,又推动了文化科技的进步。

二、宋代刻书事业的特点:1刻书遍及各地2刻本内容日益丰富3校刻慎重,刊印精美4官刻、坊刻、家刻并盛。

三、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胶泥活字发明的原因: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印一部书,人力物力花费很大。活字的发明,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大加快印书的速度。发明活字印书的方法和原理,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

四、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平民毕升,时间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他比欧洲最先使用活字印《圣经》的德国人古登堡(1394?—1468)要早四百年。宋代周必大曾用活泥字印成自著的《玉堂杂记》。但活字似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就是把胶泥活字,布置在铜板上,移动摹印,而且首先印成的就是他自己的著作《玉堂杂记》二十八条。

五、宋代史学家郑樵,撰《通志》,《通志》中《校chu略》是我国目录学的理论专著,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第一部文献学理论著作。

六、活字技术传入西夏,目前已发现十余种西夏文活字印刷物。

七、13世纪末14世纪初,东平(今山东)人王祯任旌德(今安徽)县尹,制作木活字,成功刊印《旌德县志》。他在《农书》后附载《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概括了刻字、修贮字、排字和印刷的工艺流程。元后期,奉化(今浙江)知州马称德曾用木活字印刷,今存《御试策》刊印于顺帝时。

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人翟金生父子制成泥活字十万多个,印刷《泥版试印初编》等书。

九、编纂成果:《儒学警悟》《百川学海》《玉海》《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御览》《文苑英华》《皇朝(宋)文鉴》《宋文鉴》《六一诗话》《唐会要》

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派人赴成都雕印《佛藏》,称“益州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雕印《大藏经》,也是国内各种《佛藏》的祖本。

十一、金石学是一门以铜器、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形成于北宋时期。

思考题:试述活字印刷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意义: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

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第七章清(恢复期和鼎盛期)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清代的文字狱对乾嘉学派的研究影响,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

四库全书编纂源于《永乐大典》

二、《四库全书》的编纂:1、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订目录,命为“四库全书”,稗古今图籍荟萃无遗。

2、设置”四库全书馆“,聿属于国家编修机构——“武英殿”

3、乾隆派他三个儿子和军机大臣总领其事,又命纪昀和陆费墀分任总编纂和总教官

4、此外,尚有当时著名学者戴震。邵尽涵。王念孙、姚鼐、任大椿,金简等。

5、据统计,参加编纂的办事人员连同缮写、装订的人数将近4000人。

三、编纂过程:

1、征集图书,共征集13501种(重本272)种。包括:清代统治者为禁书,从全国各地征集、采购的——“采进本”、“进献本”、“敕撰本”、“永乐大典本”。交至翰林院,每部书首盖上“翰林院印”的满汉文大官印,封皮上另盖木印,填写进书人,日期等。

2、整理图书:对图书进行甄别,提出应抄、应刻、应存、应剔具体意见。

3、抄写底本,抄写人员700多名,后增加至1000,每五年一换抄写人员,期满后得官职。对纠错、抄错者有明确的奖惩规定。

4、校订。经分校、复校两关、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

5、分藏: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

四:评价

功:1、据底本中,有很多事珍贵的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

2、《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影响。

过:1、不合孔孟之道者不收2、轻视科技著作3、不收戏剧、白话小说等俗文学作品4、因个人喜好而见弃或篡改5、敏感主题字句删改,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170余种,八万馀块。(禁、毁、删、改、剜)

第八章近当代(总结,发展期)

正在进行重新编纂的诗文词曲总集有以下12种:(结合书379)

1新编《全唐五代诗》2新编《全唐五代文》3新编《全宋诗》4新编《全宋文》5编纂《全金文献》6编纂《全元文》:由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李修生主编。全书自1987年开

始策划,至2005年底有凤凰出版社完成出版,公60册7编篡《全元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杨镰主持编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策划将于2013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共68册。8新编《全明诗》9新编《全明词》10编纂《全明散曲》11编纂《全清散曲》12编纂《全清词》

价值:1保存古书(珍本、善本),并通古整理,对古书的质量进行提升;2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便利。

思考题:当代编篡了那些诗、文、词、曲总集?作用和意义如何?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翻译篇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等著。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类,《韩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任课教师:李道和 断句原文: 《韓子》·二十卷(內府藏本) 周韓非撰。《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作五十六篇,殆傳寫字誤也。其注不知何人作。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稱舊有李瓚注,鄙陋無取,盡為削去雲雲。則注者當為李瓚。然瓚為何代人,犿未之言。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注》不知誰作,諸書亦別無李瓚注《韓子》之文,不知犿何所據也。犿本僅五十三篇,其序稱內佚奸劫一篇,說林下一篇,及內儲說下、六微內似煩以下數章。明萬曆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與犿本相校,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不止犿所雲數章說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諸本佚脫其文,以說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逕接此篇。蟲有虺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以下脫三百九十六字。奸劫篇之首,自我以清廉事上,以上脫四百六十字。其脫葉適在兩篇之間,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於上篇,遂求其下篇而不得,其實未嘗全佚也。今世所傳,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極為清楷。其序不著年月,未知在用賢本前後。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後十年,疑所見亦宋槧本。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無所佚闕。今即據以繕錄,而校以用賢之本。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又雲,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蠹之書。則非之著書,當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敘所謂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後事,雖似與《史記》自敘相符,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之藥,使自殺。計其間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後,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

(完整word版)2020复旦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真题等汇总,推荐文档

一、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考研研究方向: 07中国文献学史 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 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 ④810目录版本学(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 ④812古文字学(08、09、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35敦煌文献学; ④891古代汉语(11方向) 二、2020-2021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官网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书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用的是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 外国文学是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配套崇文书局出的外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现当代文学就是以三十年、洪子诚和陈思和老师的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东西: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 大量复旦老师的专著论文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文学史 复旦出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分体文学史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辞海》文学卷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老师的《古代汉语》 ps:欢迎后台留言补充书目~ 三、复旦大学2016古籍所【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702+803真题回忆

702 文史知识 一、填空:2分×11个 1、对联:__________,青山无古今。 2、明代唐寅字____号____。 3、明天启七年干支丁卯,则天启辛酉是天启____年。清乾隆五年干支庚申,则乾隆五十五年干支____年。 4、《瓯北诗话》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元丰类稿》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 二、名解:6分×8个 1、等因奉此 2、歌行体 3、朴学 4、会稽 5、光禄寺 6、《通鉴纪事本末》 7、燕行使 8、南怀仁 三、问答:40分×2个 1、4选1作答,用浅近文言,写500字左右提要: 《史记评林》《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石渠宝笈》 2、阅读文本:(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首阳山采薇那一段,好像以前看过,哭,考试时紧张的忘记出处了,还好不用答出处,百度了一下,是《史记·伯夷列传》,原文:简体,横排,左-右) 夫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1)简转繁,标点(包括专名号); (2)运用学过的文史知识,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短文写1000字左右札记————然后我可耻的只会大作文+对联干支…丢人啊~选了《世说新语》竟然没写完五百字~———— 803 古籍校读 一、选段:(原文:繁体,横排,左-右,有标点,标点正误夹杂) 是书首有自序云凡三十篇为二十卷今自忠志至肉攫部凡二十九篇尚阙其一考语资篇后有云客徵鼠虱事余戏摭作破虱录今无所谓破虱录者盖脱其一篇独存其篇首引语缀前篇之末耳至其续集六篇十卷合前集为三十卷诸史志及诸家书目并同而胡应麟笔丛云酉阳杂俎世有二本皆二十卷无所谓续者近於太平广记中抄出续记不及十卷而前集漏轶者甚多悉抄入续记中为十卷俟好事者刻之又似乎其书已佚应麟复为抄合者然不知应麟何以得其篇目岂以意为之耶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其曰酉阳杂俎者盖取梁元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一、阅读书目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以上为古典文献学学科综论,可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涉及范围等。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 校雠学史蒋元卿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 古典目录学来新夏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 古书通例余嘉锡 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范希增 以上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

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 汉书艺文志总序、小序 隋书经籍志总序、小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序、类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校雠通义通释王重民 文史通义校注叶瑛 以上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困学纪闻王应麟 日知录顾炎武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经义述闻王引之 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 陔馀丛考赵翼 观堂集林王国维 管锥编钱钟书 以上各书,用通读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史考据的方法。 小学考谢启昆 国学讲演集、小学述略章太炎

文字声韵训话笔记黄侃、黄焯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黄承吉 义府续貂蒋礼鸿 各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诗词曲语话汇释张相 问学集周祖谟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 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 标点古书评议吕叔湘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等 中国字典史略刘叶秋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 以上各书,用通览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以及古书辞例,句读、注释和校勘实践等。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信息检索与利用作业答案

《信息检索与利用》试题(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30分) 1. 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是( B ) (A)物质、能源、信息(B)物质、人力、资本 (C)物质、能源、管理(D)信息、管理、人力 2. 就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而言( B ) (A)信息是一种物质(B)信息是一种物质,同时具有一定的能量 (C)信息是一种能量(D)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3.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D ) (A)美国数学家哈特莱(B)美国数学家维纳 (C)中国数学家华罗庚(D)美国数学家香农 4.信息资源的本质特征是( D ) (A)依附性与可传递性(B)知识性与共享性 (C)共享性与价值不定性(D)可传递性与共享性 5. 如果分别以检索词a、b、c在某数据库的关键词字段进行检索都能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结果不为0,下面哪个检索式表示检索结果数最少( C ) (A)a and b and c (B)a and b or c (C)a or b or c (D) a or b and c 6. 根据加工深度来划分文献,学位论文属于( B ) (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7. CNKI 是以下哪一种称谓的简称( C ) (A)清华同方(B)重庆维普 (C)中国知识基础设施(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扩大检索范围的方式是( B ) (A)使用“逻辑与”(B)使用“逻辑或” (C)使用“逻辑非”(D)使用优先运算符 9. 下列能够检索图书信息的数据库是( B ) (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B)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D)超星数字图书馆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来源:李士彪柘人的日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参考书目 (据说是北师大教授郭英德推荐的书目。不是很多,但看完这些也就够了。) 通用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古籍编纂学书目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古籍版本学书目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古籍校勘学书目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古籍目录学书目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补:《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工具书使用》第二次网上作业答案

《工具书使用》第二次网上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8年01月29日 15点11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收录《二十四史》和()中有纪传的人名. A.《汉书》 B.《清史稿》 C.《宋史》 D.《明史》 2.历表可用于查考历史年代、历史纪元和()。 A.查考历史大事 B.查考换算不同历法的年、月、日 C.查考地理沿革 D.查考人物生卒年 3.《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A.阮元 B.刘淇 C.王引之 D.杨树达 4.从著录内容上看,地名录比地名词典()。 A.丰富全面 B.收录地名少 C.简明扼要 D.收录旧地名 5.主题法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接性、()和集中性。 A.系统性 B.快捷性

C.易用性 D.专指性 6.我国第一部语源词典为()。 A.《尔雅》 B.《释名》 C.《说文解字》 D.《正字通》 7.查近期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图书,可利用()。 A.《全国总书目》 B.《全国新书目》 C.《中国国家书目》 D.《新华书目报》 8.《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索引》是按()并辅之以汉字笔画、起笔笔 形顺序排列的。 A.汉语拼音字母 B.部首 C.四角号码 D.时序法 9.图录包括地图和()。 A.交通图 B.航海图 C.历史图录 D.世界图 10.“固”字的四角号码是()。 A.7760 B.6000 C.2760 D.6060

11.年鉴按其表述手段可分为综述性年鉴和()。 A.综合性年鉴 B.地方年鉴 C.国际年鉴 D.统计性年鉴 12.书目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揭示与描述一批相关图书、描述每种图书的基本 特征和()。 A.揭示内容 B.揭示范围广 C.把一定范围的款目按一定的排检法加以组织,以供检索 D.标明出处 13.我国最早的词典是()。 A.《切韵》 B.《尔雅》 C.《广韵》 D.《集韵》 14.我国最早用“字典”正式命名的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敬延等编的()。 A.《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B.《中华大字典》 C.《汉语大字典》 D.《康熙字典》 15.下列属于类书的是()。 A.《助字辨略》 B.《康熙字典》 C.《古今图书集成》 D.《永乐大典》 16.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字汇》 C.《辞源》 D.《说文解字》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

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

202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

202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本文将系统的对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近三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录比介绍,考研参考书目及复旦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xxx-nls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 一、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招生情况: 专业代码050104 专业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学术学位) 招生人数 5 研究方向07中国文献学史08古文字学 09古文献与古文字10文字学 11敦煌学 考试科目 07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④810目录版本学 08-10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07古汉语与上古史;④812古文字学 11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 德语;③735敦煌文献学;④891古代汉语 备注 含“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3人,其招生方向为08-11。本专业拟招收推免 生3人。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介绍 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古籍整理、2.古籍专书研究、3.中国学术史专题、4.目录版本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文献学史、2.中古文献研究、3.中国学术史专题 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全唐文补编》、《唐代文学丛考》、《全唐诗补编》、《唐诗书目》。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国古籍版本学、古籍整理实践、文史考据方法、中国文学史料学、唐代文学史料学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新闻单位及各级机关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图书文物的鉴定与研究、书刊报纸的出版与编辑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三、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复试分数线 年份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 2018 55 90 345 2017 55 90 340 2016 60 90 350 四、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报录比 年份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其中推荐免试人数报录比2017 32 9 2 3.56 2016 17 7 3 2.43 2015 23 7 4 3.29

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

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何新文:《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019年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备考指导---上海新祥旭考研

2019年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备考指导 一、学院介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身为私立复旦大学国文部,正式成立于1925年,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科。经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张世禄、吴文祺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为中文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科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等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写作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等自设学科,学科齐全,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将近一百人,有强大的学术队伍,而各学科也都有深孚众望、成就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如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张汉良教授、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引驰、傅杰、陈广宏、陈正宏、张新颖、陈剑教授。 中国文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出版了大量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新时期以来,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得了多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五”期间,有更多的研究专著获奖,如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游汝杰教授的《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陈尚君教授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分别获上海市第六、七、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

四川大学《工具书使用》第二次作业答案

四川大学网上《工具书使用》第二作业 《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收录《二十四史》和()中有纪传的人名. ( B ) 《汉书》 《清史稿》 《宋史》 《明史》 历表可用于查考历史年代、历史纪元和()。 ( B ) 查考历史大事 查考换算不同历法的年、月、日 查考地理沿革 查考人物生卒年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 C ) 阮元 刘淇 王引之 杨树达 从著录内容上看,地名录比地名词典()。 ( C ) 丰富全面 收录地名少 简明扼要 收录旧地名 主题法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接性、()和集中性。 ( D ) 系统性 快捷性 易用性 专指性 我国第一部语源词典为()。 ( B ) 《尔雅》 《释名》 《说文解字》 《正字通》 查近期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图书,可利用()。 ( D ) 《全国总书目》 《全国新书目》 《中国国家书目》 《新华书目报》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索引》是按()并辅之以汉字笔画、起笔笔形顺序排列的。 ( A ) 汉语拼音字母 部首 四角号码 时序法 图录包括地图和()。 ( C )

交通图 航海图 历史图录 世界图 “固”字的四角号码是()。 ( D ) 7760 6000 2760 6060 年鉴按其表述手段可分为综述性年鉴和()。 ( D ) 综合性年鉴 地方年鉴 国际年鉴 统计性年鉴 书目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揭示与描述一批相关图书、描述每种图书的基本特征和()。 ( C ) 揭示内容 揭示范围广 把一定范围的款目按一定的排检法加以组织,以供检索 标明出处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 ( B ) 《切韵》 《尔雅》 《广韵》 《集韵》 我国最早用“字典”正式命名的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敬延等编的()。 ( D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中华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下列属于类书的是()。 ( C ) 《助字辨略》 《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 ( D ) 《康熙字典》 《字汇》 《辞源》 《说文解字》 下列工具书按音序编排的是()。 ( B ) 《说文解字》 《词诠》 《康熙字典》 《辞通》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新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蕴涵在古典文献典籍中,中国古典文献学要与时俱进,既要探讨历代学者研究古典文献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在继承中有所发扬。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在很多时候,古典文献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互为指导,同时进行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其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一词的最早含义:“文”,指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献,指活着的贤人的才识。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古典文献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代图书档案资料;一是能传递信息符号的文物。前人已经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录的编纂、版本的鉴别、文字的校勘、训诂、古书的辨伪与辑佚等。这门学问始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勘、编目、编纂,以供后人查考。自此之后从汉代的班固、许慎、郑玄直到后来的纪昀、章炳麟、王国维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事过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工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必须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又必须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我们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有时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将古典文献学等同于纯理论的研究或者仅仅理解为古籍整理都是片面的。理论研究包括传统古文献范围内的研究,如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还有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如古典文献的保存与复制理论研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理论研究、古典文献学的编制理论研究等;另外理论研究还应包括古典文献的收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古典文献研究发展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研究。而古籍整理与实践方面,包括了传统的文献整理、古籍保存与复制、古典文献学工具书的编制与出版、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应用、出土文献整理、古籍电子化等。这其中很多时候理论研究与实践是同时的,是互为指导的。 目录之学就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目录的编纂与利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科学。目录一词最早由姚名达提出,著名的目录学家有余嘉锡,梁启超,汪辟疆,孙殿起等。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都十分重视目录学,认为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基础知识。清朝史学家王鸣盛在其名著《十七史商榷》中开宗明义地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要对其进行分类,目录之学必不可少,加上中国的历史绵延几千年,很多古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佚失,或者毁于战火,或者遭到人为的毁灭,所以很多书依赖目录而存在。目录主要内容有书名,篇、卷,撰写者、时代,版本与内容提要。目录的主要类型,按照目录学著作收录的内容可以分为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两大类,按照目录学著作的编制目的和社会功用可分为官修目录与史志目录和私人目录。其中史志目录又可分为正史,国史,专史与补史。专史里有著名的“三通”即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瑞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部书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我们后人学习与研究目录学,了解和运用古籍提供了方便。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以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以目录书之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以目录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因目录访求阙佚,以目录考亡佚之书。总之目录学的传承与发展对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文献体例讲义

传统文献的体例 2014111293 张贺 龙 前言 当初选定要讲这章时,看到本章只有两节内容,以为会比较简单,还窃喜自己要比其他讲课的同学占点便宜。但当我真正去细细品读这章内容时,我才发现我窃喜得过早了:首先,“体裁”不是我以前经常接触的文学作品的“体裁”概念。其次,“义例”这概念对于读书少,特别是读古书少的我来说本就鲜有听闻,至于它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这下如何为大家做通透讲解,窃喜之感全无,窃以为苦! 一,文献体例概述 文献的体例,是文献的体裁和义例的合称,属于文献的形体部分。体裁是指一切艺术品的种类和样式。前苏联的奥夫相尼科夫在《简明美学辞典》中说:“体裁表示一门艺术内部分类的概念。”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的体裁。义例是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祥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要讲文献的体例这章,首先我想让大家对“体例”有一个宏观的比较容易把握的概念认识:文献的体例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一种感观形式,即文献的写作者想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读者通过看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够领会到作者形式之下想要表达的内容。举一个通俗的大家可能有切身体验的例子:手机系统和手

机UI,手机系统大家都比较了解了。手机UI即手机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的简称。UI主要针对的是手机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和界面美观,是用户和某些系统进行交互方法的集合。手机系统就好比文献的体裁,手机UI就好比文献的义例。不同品牌的手机可能用不同的手机系统,比如java,塞班,安卓,IOS等,同样的软件可以有不同的系统版本,就像同样的文献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体裁类型表达;而手机上的软件怎么排列,怎么显示。不同的手机UI会有不同的用户体验,这就像同样的文献内容会有不同的义例组织联系方式。教材中虽然也有对体例概念的介绍,但概括略显抽象,举例不够通俗,对于像我这种学养不够的人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简易。 二,学习文献体例的意义 弄清楚了文献体例的的概念,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文献体例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明白这些我们才会有学好它的动力,这是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洪湛候的《中国文献学新编》中说:“从事文献整理而不明古书之体例,欲论古书之真伪,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说,不明古书之体例,难以读古人之书,论古人之文。故文献辩“体”,至关重要,不可不三致意焉。”他强调文献体例对古籍整理和读古书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里主要说的是可以指导读书和著书。 对我个人而言,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习文献体例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就像此时此刻我在写讲义的过程中,我就在考虑我要用什么体裁和义例来组织这份讲义才能让看这份讲义的人最大限度最容易的理解我所想表达的内容,是按老师书上的章节体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文献研究概况;民族文献研究特点;民族文献研究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文献记载了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科技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运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少数民族众多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构成、类型、特征、价值、功能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既缺乏理论分析,又缺乏实际运用技能的说明。这在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同时对实际工作的运用也带来了极大不便。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状近年来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学。 一、民族文献研究概况及分析 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这些文献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记录和经验总结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研究不可缺乏的资源。本文借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2005 年这一时间段,报刊上登载的民族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勾勒出民族文献研究的概貌和特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1、材料来源和方法 本应用其他学者统计结果。该研究选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国学术性期刊6000多种,报纸200余种,基本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发报刊,而且时间跨度长,为目前国内特大型数据库之一。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确定检索式为:族3 文献+ 族3 古籍+ 族3 典籍+ 族3 史籍+ 族3 档案,进行主题检索。也考虑到民族文献文种的复杂性,再以各民族古文字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最后又以作者进行补充检索。把检索到的相关数据下载,合并后剔除重复数据,共检出论文2587篇,进行统计分析。限于资料来源和检索方式的局限,论文检出难免遗漏,但基本能反映出民族文献研究状况。 2、统计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的年代变化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有零星论文发表,文革十年几乎没有发表的论文,70年代后期论文发表开始增多,每年20 余篇,进入80年代论文大量增长,每年近100 余篇,到本世纪初论文发表出现高峰。究其原因,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产出与我国民族研究事业的发展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研究工作经历了起始初创、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五个阶段。在前二个阶段中,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使用等情况的大规模调查,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进入第三阶段,历经“十年动乱”,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 (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 (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 导论 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文献 1.“文献”一词的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礼,指的是礼仪制度。征,征验、证明之义。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大家似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杞宋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他所熟悉的夏殷之礼是哪来的呢?我们看这样两条记载:《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所以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杞宋无征”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2.“文献”一词的含义 探求文献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孔子的那句话,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的是文章,献指的是贤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朱熹是秉承了前代学者的说法,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玄和朱熹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那么,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征文考献”,这是封建学者所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