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导演电影《秋决》的人伦主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5386040.html,

李行导演电影《秋决》的人伦主题

作者:张祖群

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5期

一、李行的导演生涯

李行自1958年首次执导台湾国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与张方霞、田丰合导)开始算起,至1986年的国语片《唐山过台湾》为止,29年的导演生涯中共执导了45部故事长片、3部分段式短片和2部纪录片(他导演的主要电影见下表)。他在1971年导演了《秋决》,片长99分钟。由于人们的道德观念不同,艺术欣赏水平不一,《秋决》推出之后就引出笔战:裴刚虽然躯体泯灭,但其思想境界得到更新提升,并且有了新一代,因此有人认为《秋决》是表现“春秋代序”传统,春之生与秋之死,反映了生命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泛道德主义抹杀了微弱生命和真理,酿成了《秋决》的人伦悲剧,因此有人认为《秋决》既颂扬中国文化的朴厚、仁爱,又批判亲情、家族观念。有人赞赏影片提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体现人性与教化;有人否定其“传宗接代”的狭隘思想。[1]笔者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翻阅了一些对该片的影评,得知该片多年前荣获第10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奖项。由此可见,《秋决》是20世纪70年代台湾影坛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上好影片,至今仍然有启示意义。20世纪60年代,台湾台语(又称闽南语、学老话、福老话、河洛话、鹤老话)片开始没落,国语片日益盛行。李行改弦易辙,转入导演国语片。李行从1963年导演《街头巷尾》到1971年导演《秋决》,在严肃的写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伏下心来,结合自己的学术偏好,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写上几句小感受。[2]可以这么说,《秋

决》是李行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打破了他前几部流行电影的小格局,暂时抛掉观众的娱乐诉求,专注于中国“人伦”思想的探讨,“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而成为当时国语影坛上的一匹黑马。[3]

二、《秋决》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第一,“秋决”的物候特征。东亚季风区先民一向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初看很难将秋收与犯人杀头联系在一起。四时的变换是因为阴阳之运行,阴阳盛衰遵循着循环往复之道。阳初盛之时,扶助东方之木,形成春季;阳全盛之时,扶助南方之火,形成夏季。阳盛极而衰,阴转去东方而扶助金,形成秋季;阴极盛时,扶助北方之水,形成冬季。[5]春夏是万

物生长的季节,很好理解,而秋收之后,马上就要入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故有“秋杀”之悲。古史中死刑判决后,并不立即执行,而是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冬至以前这段时间问斩,是谓“秋决”。这也是古代刑法人性化的表现之一。所以《秋决》中裴刚头年秋天收监入狱,一定要经过第一年冬天,第二年春天、夏天,至第二年的秋天才明正典刑,这样才有了该片99分钟的故事情节上演。中国有举行“秋决”的传统,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到了汉朝成了非常明确的制度。周时,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皋;汉代天子射猎,用猎物祭祀宗庙,以壮国威;宋朝太史官搬一盆梧桐到殿中,启奏“秋来”,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落下,一叶知秋。连讼官们也忙着结案,立行“秋决”。明清紫禁城现成固定的“秋审”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