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石窟壁画

临摹石窟壁画
临摹石窟壁画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镜心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1946年作 菩萨 立轴设色金笺 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 1947年作南无观世音菩萨 立轴1944年作 摹莫高窟观音大士像立轴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6年作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 观音镜框设色纸本 1951年作 观音 立轴1947年作 璎珞大士 镜心设色纸本 工笔重彩善财大士像立轴纸本1946年作

摩登迦女 立轴设色纸本1951年作 安西榆林窟摩登迦女像 镜心1944年作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观音立轴绢本 1943年作观音立轴绢本观 音镜片绢本1944年作 观音造像镜框 1942年作 菩萨像立轴纸本1942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

1936年作 佛像立轴纸本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1943年作 观音 立轴绢本1946年作 临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中堂绢本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1944年作 观音

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壁画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成、周伟强 七、课程简介: 中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各类丰富多彩的壁画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美术、建筑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壁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除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外,更遭到自然因素的侵蚀,损坏极为严重,同时壁画又是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因此,壁画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也是文物保护中比较复杂的,难度较大的一个分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壁画保护基本理论与方法,能把“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保护材料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地、灵活地运用于壁画的保护研究工作中。并在一定的深度及广度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讲授我国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墓葬壁画、宫殿壁画、岩画的保护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取得的成果,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类壁画或岩画保护修复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壁画产生与发展 一、壁画形式 1.宫殿壁画 2.寺观壁画 3.石窟壁画 4.墓葬壁画 5.干壁画与湿壁画 6.镶嵌壁画

7.岩画 二、佛教与石窟壁画 1.石窟寺的发展 2.中国石窟彩绘泥塑造像 3.石窟寺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 第二节壁画保护内容与原则 一、石窟壁画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二、石窟壁画保护的原则、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前期研究 (二)修复工程的实施 (三)保护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 2.少干预原则 3.可逆性原则 4.预防为主原则 5.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原则 第二章壁画赋予环境 第一节地质环境对壁画的影响 一、地质环境简介 二、地质环境与石窟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 三、地质环境与石窟壁画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壁画气象环境的影响 一、温度 (一)温度的直接破坏作用 (二)温度的间接破坏作用 二、湿度 (一)湿度因素引起的壁画颜料变色 (二)湿度与壁画酥碱 (三)胶结材料的老化 (四)对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的影响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23*敦煌壁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开始我精心创设情境,为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根据我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敦煌壁画特点的句子比较容易,但是要让理解这些壁画的特点肯定有难度。我让学生结合课件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画师精神时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己做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亲自去理解,这种自主读书的体验应该更容易引起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导入: (1)板书课题: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而敦煌石窟又以其壁画举世闻名,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3)你对敦煌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敦煌石窟,饱览那些精美绝伦、宏伟瑰丽的壁画作品。 (板书:壁画)

国画家张大千画作欣赏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1927 年始遍游名山大川,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1941 年至1943 年間赴敦煌,臨摹敦煌壁畫,他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且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張大千於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1969 年居美國,至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張氏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仍以書畫用力最深,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對於石濤的畫尤見功力,其臨摹作品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了石窟壁畫後,畫風 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再變,好用青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 國畫家張大千畫作欣賞

小学语文课文《敦煌壁画》

小学语文课文《敦煌壁画》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在我国西北部的荒漠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站在那连绵不绝的画作前,我们仿佛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无论是行笔还是用色,每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历历在目。如汉代出猎图的古朴,唐代服饰的绚丽,宋代人物的拘谨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jiā)牟(móu)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另外,著名的张骞(qiān)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 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敦煌壁画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在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中,有一组壁画描述了九色鹿舍己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根据经文绘制的莫高窟壁画中,它是最完美的连环故事画。这组壁画分为九个横向的场面,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了[liǎo]无皴(cūn)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故事的画面从两头开始,画到中间结束,真可谓别具一格。更令人惊奇的是,那时候的画家就已经吸收外来艺术中的"凹(āo)凸法";来用色: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这样,整幅画面如同一块精美的浮雕,远近高低,层次清晰。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向世人介绍璀璨(cuǐcàn)夺目的敦煌壁画,让精湛的敦煌绘画艺术永久流传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2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

浅谈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004937.html, 浅谈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的意义 作者:张洁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 摘 ; 要:敦煌壁画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想必我也不用再多说。它汇聚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代表着古代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但是让人心痛的是它不但被掠夺而且直到今天还在被大自然侵蚀。在此我们不得不感谢张大千,他深入敦煌莫高窟考察研究,不断向世人展示敦煌独特而宝贵的艺术,从而推进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探究;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9.41;J20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85-01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而敦煌壁画就是这宝藏中的瑰宝。这块艺术瑰宝曾吸引了无数艺术大师前来探究,其中一位就是张大千。他通过历时两年的时间,潜心钻研,用一腔热血与满目热爱去抚摸这块瑰宝,在领会其中深意后,临摹壁画、钻研技巧,终成为一代大师。 一、深入探究敦煌艺术 1941年春,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怀着对敦煌莫高窟的无限向往之情,不顾家人与亲友的反对,踏上了去往敦煌的艰难旅程。他们穿越千里黄沙,万倾戈壁,一路上餐风宿露,历尽艰辛。当张大千第一次走进洞窟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敦煌!你比我想象的更宏大,更辉煌!自此他带领众徒弟开始了临摹敦煌壁画的浩大工程中。 两年间临摹出276幅尺寸大小不同的壁画,包括本生、佛经、经变、因缘故事及建筑彩 绘图案等,囊括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的历代造型艺术。张大千先生将自己在敦煌莫高窟中潜心钻研探究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其发表了一篇11000余字的论文《谈敦煌壁画》,深入解析了敦煌壁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这篇论文论述了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心得,是一份研究“敦煌学”极具价值的文献。“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此宝之一斑,其成绩已超出以前研究的范围。”这是与张大千先生同一时期在研究敦煌壁学方面的重要领军人物陈寅恪对张大千先生的评价。 在印度巡游考察期间,张大千先生也对印度壁画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探讨了敦煌壁画与 佛教源头印度绘画艺术的关系。他通过研究发现,石窟是佛教寺庙的原始形式,敦煌壁画故事多源于印度的佛缘故事,但有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的技法依然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画法,经

首创“泥皮画” 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

【链接】克孜尔石窟壁画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 【导语】谈起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不少专家称其为“中国第二敦煌”,现存的5000多平米的克孜尔壁画,更是国家瑰宝。 【正文】克孜尔石窟壁画包含了诸多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经变图画,同时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如古代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飞禽走兽等等。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虽然不少游客来到克孜尔石窟游玩,但为了保护文物,仅有很少一部分洞窟开放。 【同期】新疆龟兹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国领(男汉) “我们9个石窟具有开放条件的目前只有四处,现在开放只有2处。” 【标题】首创“泥皮画”复原克孜尔石窟壁画(独创) 新疆台张紫嫣阿克苏台王拓江波报道 【导语】在开放的石窟里,大多壁画已不完整,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游客不能尽情领略克孜尔石窟的全貌。但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却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美术老师——丘娜,退休后的她首创出“泥皮画”,用来复原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 【正文】一见到我们的记者,丘娜便讲起了“泥皮画”的故事。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 “这个地方都脱落了,这个照片上面我自己给它加上去,加成了像塔一样的佛祖的舍利,八王争舍利这样一个故事。” 【正文】丘娜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和丈夫看了德国收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回归展览,而所谓回归画展实际上是图片展,这让丘娜很失望,于是丘娜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德国人可以把石窟壁画切割、运走,自己为什么不能复原这些壁画呢。丘娜的想法引起了丈夫赵宵虎的共鸣,经过捣碎和泥、晾干、打磨,赵宵虎为丘娜制作出一批适合绘画的泥坯。 【同期】丘娜的丈夫赵宵虎(男汉) “第一要用那个板子木板做那个衬板,在木板上用不规则的苯板,粘结实干了以后,泥巴和胶调在一块刷上去,画之前要用那个细沙子把它表面细沙子很好的打磨。画因为它上文物嘛,我们当然做的文物上不能复制的,我们要把它的效果做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它。”【正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丘娜和丈夫共同完成了近70幅“泥皮画”,还有部分“泥皮画”送到了北京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泥皮画”,了解克孜尔石窟壁画,丘娜和丈夫还在自家院里建了一个100多平米的画室。 【同期】“泥皮画”原创者丘娜(女汉) “我们开辟这个画廊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到这个画室里面来,了解龟兹文化了解这个拜城克孜尔壁画的这种历史再就是弘扬龟兹文化吧,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不可缺的部分。” 【正文】目前,画室已经建好,丘娜和丈夫还打算对当地喜欢绘画的孩子进行免费指导。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绘画风格的分析

2019·02 克孜尔石窟拥有许多享誉中外的优秀壁画,这些壁画具有个性鲜明的绘画风格,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壁画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遗留保存着数万平方米的面积。通过对壁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壁画是属于故事型,有些壁画是属于创作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画法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性,且融合各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因此,人们常称克孜尔石窟是第二个敦煌。由于其将我国的佛教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巧妙结合,所以对我国当前的石窟艺术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色彩艺术表现分析 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开始出现,当时的绘画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人们在进行创作时使用多种不同颜色,体现出立体美。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五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作品颜色给人非常柔和的感觉,在光线衬托之下可以更好地体现轮廓美,使得整个绘画作品变得更加形象,人物也变得更加饱满。在发展期,克孜尔石窟绘画出现了非常强的对比色彩,许多创作者通常会利用红色等来进行颜色搭配,还会根据绘画现实需求对不同颜色进行调配,这就使得整个色彩变得更加具有主观性。例如,在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人物进行塑造时,人物肤色常常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颜色,通过蓝色绘画头像来体现人物的头发,这就使得色彩变得更加艳丽,富有层次感。公元七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的绘画技术进入了全盛时期,绘画过程中采用了许多不同手法,例如对比手法、色彩调和手法,这些手法对人物表达都起到了惟妙惟肖的作用。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有些人物绘画已经开始逐渐褪色,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在创作时,一些创作者还会将金箔或者金粉用于壁画的创作之中,这就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闪闪发光,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远望蔚为壮观。公元八世纪至公元九世纪左右,克孜尔石窟绘画已经走入了衰落时期,此时色彩更加倾向于艳丽,虽然依然采用了对比方式但是却没有了以往的神韵,这就使得色彩协调出现了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克孜尔石窟色彩采用了比较鲜明的个性色彩,基本是黄色和红色,其主观的色彩和色彩的关系对作品整体表达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克孜尔石窟壁画整体非常斑斓,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这也表现出了当时艺术家对色彩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在经历了一千多年时光之后,克孜尔石窟壁画色彩结构依旧给人一种波澜壮阔感觉,给人一种独特韵味,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东方的色彩艺术。克孜尔石窟广大画家可以通过色彩相互搭配使得整个作品的情绪登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升壁画审美效果。总而言之,克孜尔石窟壁画运用非常艳丽的色彩,保证非常庄重的风格,有效地强化表达力,并且通过许多花朵状的图画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以确保色彩之间的平衡。 (二)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线条美 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线条是最为基础的艺术元素,也是绘画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人物图像和绘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石窟中的线条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这就为图画赋予了生命内涵。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壁画中的线条粗细并不一致,各线条之间又相互搭配,整个壁画表现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对图案和人物进行描写时,所使用的线条也比较一致,线条的使用力度也非常均匀,给人一种非常厚重的感觉,通过线条就可以对人物进行简单区分。通过对人物五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物五官线条非常细腻,肢体充满了弹性,通过非常浓厚的色彩勾画衣物褶皱,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所有壁画之中,“曹衣出水”式线条运用最为成功的一幅壁画的线条相对复杂,线条之间的排列也非常紧密,可以使人物结构和衣服结构进行紧密相连,这也体现了佛教中菩萨和佛陀的人物形象。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屈铁盘丝”式线条表现形式比较丰富,这种线条艺术是外来艺术和古代壁画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能够为中国绘画提供借鉴作用,对佛教绘画中的线条艺术产生的影响比较深远。阴刻线是石窟壁画中特色线条之一,主要通过锐气刻画人物轮廓,利用打型设色将作品绘画出来。画家可以通过阴刻线手法绘画出简洁明快的画面,将人物造型勾勒出来,且人物造型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线条的运用十分巧妙,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来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很多绘画创作者借鉴,为我国绘画艺术史中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绘画风格的分析 殷郭佳伟 摘要:克孜尔石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瑰宝,也是我国佛教重要的文化遗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的绘画艺术不仅结合了本土文化思想,而且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是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重要代表。在这里,佛教文化、波斯文化融为一体,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风格的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壁画;绘画风格 127

敦煌壁画(4)

敦煌壁画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在我国西北部的荒漠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站在那连绵不绝的画作前,我们仿佛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无论是行笔还是用色,每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历历在目。汉代出猎图的古朴,唐代服饰的绚丽,宋代人物的拘谨……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ā)牟(móu)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另外,著名的张骞(ān)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 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敦煌壁画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在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中,有一组壁画描述了九色鹿舍己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根据经文绘制的莫高窟壁画中,它是最完美的连环故事画。这组壁画分为九个横向的场面,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了[ǎo]无皴(cūn)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故事的画面从两头开始,画到中间结束,真可谓别具一格。更令人惊奇的是,那时候的画家就已经吸收外来艺术中的“凹(āo)凸法”来用色: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这样,整幅画面如同一块精美的浮雕,远近高低,层次清晰。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一〉

第八講──魏晉南北朝石窟壁畫〈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很重視的美術活動及題材是佛教繪畫。 佛教?佛教是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佛教並不是中國本生的宗教,它於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印度。於公元紀元元年,東、西漢之間傳入中國,佛教在漢朝流傳並不廣,信徒也不多,主要因為當時國家統一,儒學盛行,佛教沒有發展的空間,傳教的人大多是中亞人或中亞僑民的後裔。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漢帝國分崩瓦解,儒學衰弱,佛學趁勢而起,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世局混亂,戰爭不停,人民倍受痛苦,需要精神的寄托與慰藉,佛教有供膜拜的佛、菩薩、教義和修行的方法,只要信佛可以得到解脫,滿足各種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來得正逢其時,因而廣受歡迎。另一原因是魏晉之際,玄學─「玄遠、形而上哲理之學」興起,學者、士大夫之流喜歡清談,各種玄遠以及不著邊際的學問都可做為清談的內容,佛學因此吸引了知識份子的興趣,並對佛教加以探討研究。這種情形在南方尤甚,不僅佛教的地位提高了,而且也出現高僧,翻譯佛經,解釋教義,將佛教中國化。所以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生根開花,以及本土化的時期。 東晉至南北朝時,佛教組織急劇發展,在南朝的梁朝達到極盛,僧尼八萬餘人,僅京師一地就有寺廟五百餘所,達到空前盛況。北朝的胡族君主也大力弘揚佛法,奉佛教為國教。 佛教的教義 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認為人生在世有諸多苦情,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循環,唯有解脫生死,對人生一無所求,所謂「四大皆空」即是看破生.老.病.死,才有可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極樂境界,也就是所謂「涅槃淨境」。佛教認為每個人皆可成佛,要成佛必需透過各種修養方式。如何達到「涅槃淨境」,不同的修養方式的主張,演變出不同的佛教宗派以及教義。自古以來佛教就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教義在於普渡眾生,『小乘』則注重個人的修行悟道。『大乘』流行於中國、日本,『小乘』則流行在東南亞洲一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無論哲學、宗教、文學、音樂、美術都受到佛學的衝激,豐富了它的內容以及想像、思考能力。在美術方面,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建築樣式,以及雕塑製作的技術。佛教藝術的導入,導致中國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重大的變革與進展。 石窟壁畫 犍陀羅風格 圖:【希臘雕刻及犍陀羅佛像】,佛教雖然在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古印度,但因為早期沒有崇拜偶像的傳統,因此一直到八百年後的公元二世紀,才有以佛教為題裁的藝術形式的產生。佛教造像首先產生於印度西北的犍陀羅〈Ganelhara〉這個地方,鄰近現代的阿富汗。它的外觀是一種結合希臘與印度藝術的形式。因為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於公元前四世紀帶領軍隊佔領犍陀羅,希臘文化因此在該地生根。在該地所產生的佛教藝術就是有了希臘美術的風格。我們這裡所看到的是希臘雕塑以及犍陀羅佛像。 圖:【佛教傳播圖】,圖:【絲綢之路圖】 佛教在印度傳播以後,佛教徒在印度以及中亞地區興建了許多寺廟,其中尤以石窟寺數量最多,而且保留至今,隨著佛教的東傳建造石窟及寺廟的活動也傳到了中國,建造石窟寺的活動沿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發展。佛教傳到中國大致經由三條路線。第一條經由天山北路,第二條經由天山南路。這二條路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相會之後,向東進入中國本土。這兩條道路也被稱為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及歐亞各國貿易的道路,所以可以說佛教在北方是沿著「絲綢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国石窟舞乐艺术 1、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大多数的洞窟壁画中几乎都有舞乐形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石窟中的舞乐既是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舞蹈、音乐文化,在石窟舞乐中既有传统中原舞乐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外来舞乐的影响与结合,体现了中国舞乐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舞乐精华、文化传统和古典精神。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敦煌艺术的多元风格既各自独立展现,又彼此相互吸收、融合,这种发展趋势已日渐显露。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经变伎乐主要是在()出现的。是将佛经的内容,用大铺经变画表现出来。画工精美,富丽堂皇,巍峨宫殿中的楼台亭阁、小桥莲池,以及豪华宏大的乐舞场景。简直就像人间帝王在皇宫中观赏乐舞的场景一样。 A.清代 B.明代 C.唐代 D.宋代 正确答案:唐代 5、石窟寺中的世俗舞蹈图像,除供养人行列中的舞蹈外,在佛经故事画和佛传图中有不少生

活气息浓郁的民俗乐舞场景。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石窟舞蹈在古代古典舞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舞乐世俗化、大众化、多样化的过程中集中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宗教世界、对舞蹈美的理想追求。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石窟中的舞乐既是一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舞蹈、音乐文化,在石窟舞乐中既有传统中原舞乐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外来舞乐的影响与结合,体现了中国舞乐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舞乐精华、文化传统和古典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为今天的创作,表演舞乐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参照形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见面课:石窟壁画临摹与创新 1、石窟壁画临摹需要临摹者以学者的态度去读解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气息,揣摩古人意趣,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巧。才能把握好临摹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促使石窟艺术得以提高、发展和传承。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石窟壁画临摹主要方式主要有() A.现状性临摹

敦煌壁画及彩塑像的手姿

敦煌壁画及彩塑像的手姿 文/何传坤、李振甫 一、前言 敦煌石窟以佛教艺术为中心,描绘的人物都与佛有关(图1、2、3)。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菩萨、天王、武士、飞天、地神等形象在极乐世界中是神,在现实中是人。很难想像当时的艺术家未经感情、理想、审美观以及纯熟的技艺而能创作出理想中佛教的神相来。特别是佛陀形象出现时,除了固定的形体动态之外,作为感情流露的手势,还有戒律严格的手印。其中常见的手印有:说法印、无畏印、降魔印、禅定印与愿印等。 对于佛陀以外的手印就不像佛陀的标准那么严格。这些手印是依据各自的神情而趋向自由化、千姿百态化。张大千国画大师自1941年亲临敦煌面壁三年临摹的心得之一是:自敦煌菩萨的手相可分辨出壁画的年代(图4)。菩萨的手指中长过手指尖,或退包在指头肉内的长相,就可分出北魏、隋唐或宋朝的佛手来。在敦煌佛教艺术造型中,手的艺术造象,由于时空转换,艺术家造型能力之差别,临摹敦煌石窟长达20年的李振甫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隋唐和宋元。 二、南北朝时期的手 当时的艺术家把前肢、手腕、手背和四指4部分顺气而贯,形成由曲线组成的一个较大的“S”形。乍看之下,仿佛骨骼也要顺气而应,构成柔软而细长的造型特点。这些特点与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秀骨清象”的审美观可以呼应。有的手指不分小线,一线贯通,但不失全貌。如(图5-1)这种以气运动势为走向而形成有型的流动线,呈现出一种情感美。细而均匀的铁线描像流水似地,流畅而且是一气呵成。晕染在手背处,沿边缘线由深而浅,即所谓的凹染法。手指的染法,有的靠手指的一边向另一边由深而浅加以区分指之间的层次;有的四指合并,在两段手指分节处,用笔尖稍带深色分别划一弧线,既显深浅层次又分出节次(图5-2)。 南北朝时代的天王、力士、地神等手的造型是细而带方,每一指节的后部收尾处成方形;指甲与肉连接处成直角,这些都显示其力的作用(图5-3)。 三、隋代时期 隋代在南北朝造型柔软的基调上,由细长变得短而肥胖(图5-4)。无论是手背或手指,由于采用起伏较大的短孤线,形成了柔而圆的特征。线描上多用中锋,较粗均;在晕染方法上,每指分节的交界处用稍重色往后晕开,以突显指节的层次,手背上沿用南北朝时期的凹染法。同时,又在手背中间突出部分着重色向四周晕染,这种染法叫凸染法。南北朝时期的凹染法和隋代的凸染法同时出现在一体、一肢、一手上。这种两者结合的晕染用法一直影响唐代及后来各代。 四、唐代的手

文物保护-壁画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壁画概述 一、壁画的概念: 1、从广义上讲,绘制在建筑物墙壁上或岩石上的图案统称为壁画。 2、狭义上讲,只指绘制在建筑墙壁上的图案。 二、壁画的分类: 1、从绘制位置的不同来分: 建筑壁画:在宫殿、寺观、庙宇等建筑墙壁上的绘画 石窟壁画:绘制在石窟内壁 墓葬壁画:墓道或墓室内部慰藉亡灵的壁画形式 2、从绘制工艺的不同来分: 干壁画在干燥的表面绘制粗泥抹底、细泥找平、刷白灰、颜料+胶料 湿壁画在半干燥的表面绘制白灰层未干直接用颜料作画 镶嵌壁画水泥调入粘接剂,有色石子、陶瓷片、有色玻璃、贝壳、珐琅、宝石 其他 三、岩画 岩石上的壁画 第二节壁画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壁画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1 1 、保护意义: (1)壁画艺术贯注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表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保护我国古代壁画和彩塑就是保护我们民族多少年来千锤百炼的文化结晶。 (2)壁画作为一种艺术实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所以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珍贵实物资料。 (3)壁画艺术不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对它的保护是我们传承历史的责任。 2 2 、保护的紧迫性: 任何材料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老化变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壁画也不例外。 自然因素:降水、河水、地下水——渗漏水、积水 支撑体裂隙、地震——不稳定性 水、可溶盐——酥碱粉化 温湿度——温差风化 光照——颜料褪色和变化 风沙吹蚀磨蚀——物理破坏 人为因素:小气候环境变化,人工爆破,基础建设破坏 环境污染——腐蚀破坏,采矿——地面下沉,人为盗掘、刻画 二、壁画保护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1 1 、壁画保护的研究方法: (1)前期研究:壁画的价值评估、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2)保护方案:修复材料、修复工艺 (3)修复工程的实施 2 2 、壁画保护的原则: (1)不改变原状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