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

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
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

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10-23T14:31:51.7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刘露遥过梦瑶

[导读] 四川省位处中国长江上游,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以四川省为重点考察地区,发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保护和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提出目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村镇的现状难以承载其应该有的意义,人们对其的保护意识存在误区及其他一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矛盾及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式和思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传统与现代化;四川

四川省位处中国长江上游,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开发中呈现出来的传统方式和现代化进程之间还是存在很突出的矛盾[1]。为协调这一矛盾,形成和谐关系,就必须全面了解四川历史文化村镇的社会、环境背景,厘清影响问题的各因素间的关系。

1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

四川的历史文化村镇众多,应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在1999 年年会上通过的《昆明宣言》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特别注意分析研究不同城市的特点,按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1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保护古迹,保留遗存的前提是摸清文物古迹位置、数量、现存情况,这就需要对四川省境内文物古迹进行普查。四川省境内已建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诸多。省内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2 处,省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 处。在收集到文物古迹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各保护单位实际情况,推选一批新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特别地,对于地下文物古迹应按照 “考古发掘”的要求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2]。

1.2保护历史街区特色

构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则有三点: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具体而言,第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为真实的遗存,不能是仿古假造,最好能保存本真的东西;第二,要保留历史街区遗留下的一方特色,这种特色是每各地区所独有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应予以保留并延续。同时,保存完整的历史风貌是保留当地特色的题中之义,完整的风貌方能充分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第三,保留历史也不能忽视历史街区的现实性。历史街区不仅是人们感受历史氛围的一方之地,更是现代人们享受生活、休闲娱乐的地方,这就要求对历史街区的建设不能忽视现代元素,要尽可能的符合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实现其对人们应有的价值和功能[3]。

1.3保护原有景观风貌

城市及村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反映的是其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色是各地独特的价值所在,应当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延续,尽可能的继承传统格局。对于具有地理座标价值的文物建筑,更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地保护,并且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予以发扬[4]。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矛盾

2.1 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在30%到70%之间的发展高峰国家,也正是处在城市的传统风貌、历史习俗、地段被破坏的高危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的高峰,。而对城市传统特点和风貌最主要的破坏性影响是将旧城的城市布局改造得面目全非。然而,被破坏的城市布局正是城市的特点所在,也是其展现独特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5]。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特色渐渐被破坏,对其的保护成为重任。

2.2 保护机制的完善程度和需求的矛盾

近些年,历史文化村镇建设在四川得到重视,但政府并未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或细则,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缺乏配套制度的保护和约束。如果完全参照别的城市指定的一些规范,就会出现缺乏适应性的问题。没有地方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作为相应的保障,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的进度和实施就不能得到确实的保证。目前一些一线城市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进展,四川省在这个方面比较滞后,需要改进和学习。

2.3村镇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6]。因为大多数的旧城区的位置都处于市中心,其地段对于开发商而言是具有巨大的经济诱惑力的。同时,大多的旧城或者说市中心都属于人口聚集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好给了政府和开发商契机,对城市进行改造,因此对原有的城市风貌会有一定的破坏风险。

2.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投资长、收益和见效较慢是历史文化城镇的建设和保护的特征之一,正因如此,经费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和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工作没有专门的行政部门负责,因此经费问题的解决更是难上加难。这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和名城风貌、特色的保护进程缓慢。

3 四川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以四川旅游业产品创新

第一,曾经的历史文化村镇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或者项目,例如宜宾李庄古镇在2016年进行了全镇的一个重新维护修建,增加了其活力与吸引力。第二,还可以进行其的旅游路线重新规划,丰富其景观特色及城市特点。例如正在规划与建设的广西鹿峰山景区就对泉景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省、河南省. 1.成都市 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 市中排名第一。 2.自贡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史和71年建市史,1939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还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 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从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并以机械、化工、盐业、纺织、轻工、食品、灯饰、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省级园林城市、 中国“文学之城”100强市。 3.宜宾 别称:“僰道” 、“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 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 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 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 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 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 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 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 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 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 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 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 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 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 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 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四川历史简介

四川历史简介 远古时期 根据古人类学的发现与研究,四川的史前时代发轫于200万年以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与地质学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1986年10月,在长江南岸的巫山县庙宇镇本坪村尤骨坡发现一批包括上内侧门齿与下颌骨在内的古人类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 地质年代为更新世纪早期,距今200万年~204万年,人类学家命名为“巫山人”。 在发现“巫山人”之前, 1951年,在长江支流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曾经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古人类学家认为属于新人(晚期智人)类型,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5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人”。 四川境内迄今已被命名或被提议命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有三处:铜梁旧石器 地点,位于铜梁县西北的张二塘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距今约25150+/-310年或21450+/-850年;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在资阳市孙家坝,距今约25100+/-400年;富林文化,在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与流沙河汇合处的第二阶地上,距今约2万年。上述五处古人类化石及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今四川地区从东到西的广阔地带就有人类生 存与活动。 “蜀”之释意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就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她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就是蚕丛与鱼凫,以后就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就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就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与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与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 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与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与"后蜀"。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就是蚕,就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就是,蜀就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就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其遗址分布很广,至20世纪90年代,发现已经达200 多处,东起长江三峡,西至雅砻江、大渡河,北达广元、阆中,南及西昌、长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元营盘梁。巫山大溪、广汉三星堆、西昌礼州等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位于广元市东北川陕交界区的中子铺附近,其年代距今六七千年甚至更早, 就是迄今中国长江流域首次发掘的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原始文化遗址。巫山大溪遗址,位于夔峡东口大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同类文化遗址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有发现,考古学界命名为“大溪文化”。大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5300年~6000年,其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晚期则就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经济,已经有了产品交换关系。广汉三星堆遗址布于广汉市南兴镇的月亮湾三星堆一带。其第一期文化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4000 年~5000年。发现有原始的木骨泥墙式房屋。居民己进入定居的农业经济阶段的西昌礼州遗址位于西昌安宁河东岸第三阶地上,相对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也就是以农耕为主,器物特征与四川盆地及周边各地都不相同,属于金沙江 流域的一种典型文化。 上述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面貌,说明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 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她们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其她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民族风情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内容设计方案

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二○○六年四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内容设计方案1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川大学校训 (2)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 龙光炳焕萃兹上庠 文翁润泽蜀鲁齐芳 云蒸霞蔚苏李马扬 季世陵迟国难未央 尊经存古百载沧桑 联翩俊彦新我旧邦 1主要参考文献 四川大学史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 成都科技大学史稿.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 华西医科大学校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世纪名校:四川大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世纪名校:四川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坤维学府喷薄朝阳 雍雍穆穆济济跄跄 求精求是自信自强 乐群敬业弦歌铿锵 勒斯铭兮钟鼎 其万年兮永昌 ——百年校庆钟鼎铭文 (3)源头活水 敷扬文教,众流汇归;芃芃棫朴,锦水之湄。巴蜀山川图 (4)四川大学历史沿革简图

(5)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汉景帝末年文翁石室旧址创办锦江书院。锦江书院是四川大学的主要历史源头之一。 锦江书院楹联: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 (6)1875年(光绪元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尊经书院是四川大学的另一主

要历史源头。 尊经书院楹联:考四海而为儁,纬群龙之所经。 (7)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四川中西学堂作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拉开了四川大学历史发展的序幕。 中西学堂章程 中西学堂文凭(周家彦毕业执照) (8)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四川总督奎俊奉光绪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合并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当年奉诏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锦江书院并入。 光绪朱批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大门 (9)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国内十三所国立大学之一。 皇城大校门 国立四川大学校门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与民族。 (三)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和“天府之国”。 (四)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五)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二)人口与民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6563878户,86421445人,平均每户3.25人,总人口数比2004年增加了468514人,年增长率为0.54%,比上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4836367人,占总数的51.88%;女性41585078人,占总人口的48.12%,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8654580人,占总人口的21.59%;18岁~35岁的24839717人,占总人口的28.74%;35岁~60岁的30993594人,占总人口的35.86%;60岁以上的11933554人,占总人口的13.81%。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05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其中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5个民族乡。 (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

川建筑历史简史

四川传统建筑与园林 序言 一、学习目的 1.维持建筑文化多元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 四川建筑与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 四川建筑与园林对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贡献。 3.了解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方法。 二、学习方法。 了解四川建筑史的途径:文献,考古发现等等。 三、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四川古建筑》四川省建委编写;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建委编;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附四川住宅建筑》刘致平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四川古代史》蒙默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建筑志》《成都市建筑志》,地方志编委,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一讲四川建筑与园林的地方特色 一、四川建筑与园林发展的背景 1.地理环境。 2.气候条件。 3.文化礼俗。 二、四川建筑园林的基本形制。 1.平面布局。 2.大木作。 2.木作。 三四川建筑与园林的特色。 4.谐合环境,融合于自然。 5.根植于民间,质朴率真的风格。 6.迥异于中原文化的独特个性。 7.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第二讲巴蜀巢居文化渊源及历史发展 前言巢居文化在巴蜀的文化痕迹 一、巢居文化与穴居文化的起源。 1、冬居穴,夏居巢之说。 2、巢居与穴居均非定居说。 3、先有穴居后有巢居之说。 4、南方巢居北方穴居之说 二、关于巢居的起源地, 1是东夷邾娄巢居文化发源地。 2是荆楚南巢氏巢居文化发源地。 3是巴蜀巢居文化发源地。 三、蜀地区巢居文化的渊源及其历史影响。 在巢居文化三大发源地中,以古江源和巴蜀地域的巢居文化最有特色。 (一)源远流长,绵旦长达数千年之久。 (二)地域广大。 (三)是发展序列清晰, 四、巴蜀巢居文化对四川建筑园林的影响。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巴蜀建筑园林 ----------巴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一、先秦时期, 二秦朝时期的巴蜀 1、历史背景。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 2、巴蜀文化的独立性消失。 征服带来最后的结果_----文化被侵蚀。 语言 器物。 3.建筑的发展与变化。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 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 1、史诗 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 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

四川历史与文化纲要

导言 一、巴蜀的由来及四川得名 巴蜀的由来四川至今简称川或蜀,而川东地区则又称巴。巴山蜀水久为人熟知。最初的巴或蜀,都不是部族或国家,而是地名,是两个比较大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中,早期的部族不止一个,后来的小国也不止一个,中原地区皆称之为巴或蜀。古代的巴不止指川东地区,而包括从汉水中游到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直到唐宋,这个地区有不少地方以巴为名,如岳阳称巴陵、江西、湖北有巴山等。巴地之人均称巴人,巴人所属部族称巴族,巴族所建之国称巴国。蜀与巴情况相似,古蜀北起陕西、甘肃南部,南至云贵北部,早期活动在岷山山区,后逐渐移至川西平原,从春秋到战国,活动中心在成都一带(巴在重庆一带)。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四川的得名。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潼川)、利州路(广元)、夔州路(奉节)。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这四路为“川陕四路,后遂省文,名为四川”。四川之名概源于此。那种认为因有长江、岷江、沱江和嘉陵江四水而得名的说法是不足信的。元代设四川行省,明代称四川布政使司,从清代起就称四川省了。 二、四川历史的特点 1、特殊的自然条件——派生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性和政治上的割据性 四川地势西高东低,在地形上它以龙门山——峨眉山——大凉山为界划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和高山峡谷区。四川盆地大约在7000万年前还是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湖盆抬升,湖水干涸,形成盆地。盆地内河流纵横,皆属长江水系。四川盆地又以龙泉山、华蓥山为界分成三个部分。龙泉山以西为成都平原,河渠密布,是四川最富庶地区。界于龙泉山、华蓥山之间的是川中丘陵区。四川西部高原区和峡谷区的地形十分复杂。其中,大雪山中段的贡嘎山高7556米,为四川第一高峰。东部雨量充沛,秋季多绵雨,“巴山夜雨涨秋池”。川西高山峡谷区寒冷干燥,气候变化明显。 2、经济上长期发达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天下谓之天府”(《华阳国志·蜀志》)。秦汉四川已经“沃野千里”,跃居经济最早繁荣的“三河”地区之上(河东、河内、河南)。发达的关中地区只是“与蜀相类”而已。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重心明显南移,四川盛极一时,出现了“扬一益二”的局面。至宋代,四川农业“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手工业高度发达,“蜀地女工,覆衣天下”(《后汉书·公孙述传》)。交子的出现与四川经济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 3、“王业之基”和割据之所、最后抗衡之地 王业之基。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列举若干史实以资佐证:“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用于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睿楼舡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急,则先从事于蜀……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 割据之所。每当中原动荡,据守者很容易成“偏安之局”。章太炎曾概括这一历史现象说:“四川重江复关,自为区域,先后割据者七矣。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张献忠皆自外来,而乡土无作者。” 故有谚语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以治蜀未治”。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综观四川历史,地方割据政权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现象,割据并非四川所特有。

四川风土人情

1.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 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乡村道边,都会看到一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人们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四川茶馆独有的盖碗茶具,品着清幽的香茗,或“摆龙门阵”(聊天),或看书读报,茶馆里的气氛与盖碗里的沸水一样,热热腾腾的。进餐时分,又可走进遍布街头的川菜馆,品尝“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与风味小吃,从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烫中感受和贪图四川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川人的独特性格。茶余饭后,还可步入戏院欣赏川剧,听那高亢动听的高腔,看那神秘莫测的“变脸”、“吐火”绝技表演,也可以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时。 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发展,使四川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除诗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陈子昂、黄庭坚、女诗人薛涛等都在四川长期不行这,有的就是四川人。在今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留下了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当时诗人身住茅屋,心忧天下的情怀。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同样,成都东南的望江公园内也留下了女诗人薛涛的遗迹,千百年来供人瞻仰。四川还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严君平的故乡,四川成都至今还有一条街道以君平命名。 不仅如此,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从起源到鼎盛,从变革到发展,还取得多方面成就。它拥有从李冰父子治水后形成的优越农耕文明,至今天府之国仍受其惠;它有独特的巢居、栈道、笮桥和梯田林盘四大文化习俗,是今天旅游胜景的资源基础之一;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是世界纸币和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1978年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巴蜀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吸纳现代文明,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四川文化。2.四川的文学艺术 蜀中自古多才俊”。自古以来,杰出的川籍文学家、艺术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少的著述和艺术作品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宝库的珍品。清末,“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下令杀害的“戊戌六君子”中,就有杨锐、刘光第两个四川人。被誉为“中国思想界之清道夫”的吴虞以诗文猛烈抨击封建主义。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大文学家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写出了《屈原》、《虎符》等大量的历史剧。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川籍作家巴金,他的不朽名著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就是以成都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四川还是世界级的美术大家张大千先生的故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国画精品,被世人广为流传,在成都郊区优美的青城山留下了画家的足迹。还有《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劼人、《南行记》的作者艾芜、《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作者沙汀,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坛名家。今天,在成都分别建有他们的纪念馆和墓园。四川也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巴山蜀水的灵秀和大气,养育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流沙河、孙静轩、叶延滨等人为当代四川诗坛的领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联和各个协会先后成

四川风俗文化

四川风俗文化 四川, 风俗, 文化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称。自有史记载以来,有数十个民族先后在这里活动、生息、繁衍和相互融合。目前除汉族外,境内仍分布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傈傈、满、纳西、布依、白、傣、壮等14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3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3.7%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南部边缘山地,其中以彝族、藏族、羌族等最具有代表性。四川地灵人杰,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 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 ,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 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在历史古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传播较广,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福建宫、天师洞、上清宫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四川传播得很快。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四川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和古建筑。目前保存较好的上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庙宇,经历代培修,许多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规模较大,较为著名。四川庙宇大多雕柱飞檐,金碧辉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寺庙内众多的匾额楹联、古碑石刻,记载着古代不少诗人墨客的诗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宗教发展相联系的是四川众多的石窟造像、石刻与绘画艺术。四川石窟规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万尊,大多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时期的石刻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完整和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有:唐、宋时期的乐山石刻、荣县石刻,唐代的夹江千佛岩,南北朝和唐代的广元千佛崖以及新近开发的唐、宋时期的安岳石窟等。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凿。如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为荣县大佛,始建于北宋,高36.67米;还有潼南大佛,始建于明代,高27米。安岳石窟则是以石刻文字为主,称为"经窟"(指经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国石刻艺术之大成。创建于唐的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和创建于宋的蓬溪宝梵寺,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画。据史书记载,

四川的历史来源

四川的来源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当时的西川路、峡路,置益州路、利州陆、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川”所指。 这是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川峡四路,可以看到汉中即当时的兴元 府是利州路的治所,是属于四川的;同时还有文洲(今甘肃文县)、兴州(今陕西略阳)等地也都属于四川。 元朝至元23年(公元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 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元朝统治者为防止四川爆发割据独立,将兴元路(今陕西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改属陕西行中书省,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的四川行省,可以看到此时汉中已经划归陕西管辖了。 现在的四川人其实是明清时期的湖广移民,明清时期四川开始形成西南方言。但明清时的四川人和元朝之前的四川人又不一样,元朝之前四川人说的其实是西北方言,相当于陕西话。但更早的商周时期的四川人和元朝之间秦汉隋唐宋元时期 的四川人又不一样,商周时四川人其实不是汉族,说的也不是汉语。 为什么呢? 在商周时期,关中平原属于周朝也是周朝的发源地。陕南地区的汉中有个古褒国,这个古褒国和周朝王室世代联姻。古褒国的汉中和周王朝的发源地宝鸡其实就只隔一座山。在古褒国的南边是茫茫的大巴山,大巴地区有一个小国家叫苴国,就是今天的四川广元地区。大巴山的东部也有一个国家叫巴国,就是今天的重庆地区。巴人擅长跳舞,好象和今天的土家族有一定关系。大巴山南边的平原地带是古蜀国,就是在成都平原地区。巴蜀在当时还不属于华夏文明圈,属于蛮夷,周朝曾经数次征讨巴蜀。汉中的褒国是周的诸侯国,属于华夏文明圈,并且和周王朝世代联姻。历史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候的主角之一褒姬就是来自褒国王室,周幽王为博这位 美人一笑,导致蛮族入侵,从西安跑到洛阳,西周灭亡,春秋战国开始,秦人因为护送周幽王有功而建国。秦国的最早根据地其实也是周朝起源地的宝鸡地区。秦国都城凤翔和周王都城朝凤鸣歧山的歧山两个地方其实是挨着的,位于关中平原最西部。 因为在巴,蜀,苴三国之中,蜀国比较强大一点,苴国最弱。所以蜀国经常的侵略和欺负苴国。但巴蜀之间的战争基本上互有胜负。

川菜文化的发展历程

川菜文化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同时也是味型最多、最有特色、民间的最大菜系,四川菜系以调味与菜式复杂多样且富有特色,“五味俱全”而突出麻辣,口味清鲜与醇浓并重而著称。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论。 长久以来,川菜在烹饪上以选料精细、烹饪严格、品种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菜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并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川菜目前是涉及人口最多、经营门店最多的菜系,从全国餐馆营业额统计来看,川菜影响力已跃居第一位。 川菜的发展历程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西汉扬雄《蜀都赋》从侧面展示了古典四川菜以及饮食基调。东汉末,古典巴蜀菜开始出现自己的特色;到魏晋时,古典巴蜀菜与其他菜系出现分野。 隋唐五代时,中原世祖、文人的迁入使巴蜀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巴蜀菜也出现繁荣状况。至两宋时,川菜发展成独立菜系并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川菜成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菜系,开始向巴蜀之外传递川菜文化。 元明清时期,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经济、文化遭受摧残,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期间,明末时辣椒由美洲经欧洲间接引入中国,使自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晚晴后期,四川少受战乱及资本主义的冲击,同时由于清政府的重视,四川文化出现了起飞,现代川菜文化开始诞生,到抗日战争前期基本定型。 川菜的菜系 成都为主的蓉派川菜、重庆为主的渝派川菜,加上自贡为主的盐帮川菜,共同构成了四川菜系。一般认为,成都蓉派川菜为传统官家川菜,而重庆渝派川菜更接近新式川菜。川菜餐馆的菜品口味多为蓉派川菜和渝派川菜,近年来,盐帮川菜也异军突起,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有关四川资中的历史文化故事

有关四川资中的历史文化故事

————————————————————————————————作者:————————————————————————————————日期:

有关四川资中的历史文化 1.文庙 在资中,有一座气派非凡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殿堂——文庙。 资中的文庙始建于北宋,这里十分完整地保存了从清代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十块匾额,在各地的文庙中也不多见。 文庙是过去文人举行祭孔大典的地方。资中的文庙里有一座高大的孔子牌位,非常引人注目。明朝嘉靖皇帝曾经下令,将孔子牌位的大小统一为二尺三寸,资中的这块孔子牌位就是在嘉靖年间树立的,却高达八尺八寸,比皇帝规定的标准大了近四倍。 资中的文庙更不同寻常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文庙中,孔子都是端坐于庙堂之上,接受读书人的朝拜。在资中,孔子却与众不同地站着,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这幅《孔子访弘问乐图》说起。春秋的时候,资中有一个叫苌弘的人,他学识渊博,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乐,是当时周朝的大夫。 据说苌弘曾经在这个石洞中夜观天象,昼习韶乐,孔子曾专门请教他:究竟武乐和韶乐哪一个更好呢?苌弘说,韶乐可以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音乐。在

听完苌弘的介绍后,孔子特地跑到齐国去欣赏韶乐,听完孔子由衷地感慨道:韶乐的美,让他三个月不知肉味。 因此,苌弘可以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在苌弘的故乡资中,倡导尊师重教的孔子当然以身作则,站起来以示恭敬了。 2. 状元街 文庙坐落在资中的一条状元街上,之所以叫做状元街,是因为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这里就出过一个状元。110年前,这里又出了一个很出名的状元,他的名字叫做骆成骧。在骆成骧之前,整个四川在清代的近三百年间没有出过状元,骆成骧中状元破了巴蜀的天荒。在我们四川清朝没有出过状元,人家外地人嘲笑我们四川人.如果你们四川人要想做状元,(除非)铁树开花马长角.清末呢资中终于出了一个状元,叫骆成骧.骆字左边一个马, 右边一个各,因为我们四川人呢,各和角不分,(所以大家说)马终于长了角了。骆成骧是清末屈指可数的最后几位状元之一,在他中状元的10年后,科举制度被取消,状元这个词永远的尘封进了历史的记忆中,他也因此成为清代四川惟一的一个状元。 骆成骧从资中赴京,参加考试的那一年是公元1895年,正是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那一年。在那年的殿试上,渴望维新变法的年轻皇帝光绪出了四道题,而在殿试的对策上,骆成骧只用了不到两千字,却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地提出了为国分忧,改革图强的主张。那一年,南海举人康有为中了进士,而资中的骆成骧却被光绪钦点为头名状元。六十年后,大画家张大千在海外画了一组思念故乡

四川历史与文化

题目: 四川得名与建省 2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从此四川盆地变干。大约200多万年以前,这里有了人类活动。在秦统一之前,四川有巴、蜀两个独立的小国,故四川又称"巴蜀之地"。秦王朝统治四川后,为加强对原住民的统治,往巴蜀地区大批移民,到东汉时,四川人口达470万。公元初年,成都已是人口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诸葛亮为丞相,四川经济得到发展。至唐代后期,四川盐业鼎盛,经济繁荣,成为唐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宋朝时期,在四川出现了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明朝时期,由于刀兵人祸和天灾,四川人口大量减少,以至"千里无人烟"。清朝统治后,由于四川自然条件好,粮食丰产,大批移民进入,四川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省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四川历史的新篇章。 一、四川得名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称帝,北宋建立。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州(府、军、监)、县(监)三级建置。路相当于唐 代的道。府多设于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军主要设于军事重地,监主要设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府、州、军、监同为一级行政区。县为府、州下属行政单位,州管辖的监亦与县同级。 965年,北宋灭蜀,四川地区归入北宋版图。为了进一步集权中央,便于对四川的统治,北宋政权将四川原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东距峡江,西控吐番,南接泸水,北阻岷江”,四川地区正式开始置路一级行政建制。973年,又将四川的山南东、西两道之地,置峡西路,“东接三峡,西抵阳平,南厄群僚,北连大散”,尽有今四川地区。从此,路成

四川文化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的发展,使四川文人荟萃,英才辈出,中国已故川籍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除诗中所提到的教育家文翁、词赋家杨雄、司马相如、诗人李白、文学家苏轼以外,中国古代大诗人杜甫、陆游、黄庭坚等都在四川长期生活过。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文学创作的繁荣,带动了四川古代印刷业的发展。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四川成都的印刷业就与京城长安齐名,成为全国最繁荣、最重要的印刷中心。到宋代,四川的雕版印书业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 1、史诗 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 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 谚语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事理谚语、社交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风土谚语、农林谚语等。羌族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羌族人民长期观察、分析,对生活事务进行概括的结果。根据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形式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二)、表演艺术 羌族的表演艺术主要有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羌族戏剧。 1、羌族民间音乐大体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祭祀音乐。

四川人的历史文化特质与文化性格解读

四川人的历史文化特质与文化性格解读 2008年07月14日 08:31:42 来源:北京日报 主持人:李庆英 特邀嘉宾: 谭继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林成西(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在“5·12汶川大地震”这场巨灾面前,四川人以其在废墟中面对生死的从容坚韧,在震后救援中的无私奉献,在余震生活中的幽默豁达,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赢得了世人的赞叹。那么,四川人身上的这种文化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千百年来,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惨重的天灾与战乱,但是灾难过后,四川总能浴火重生,恢复为“天府之国”。那么,其深刻的原因何在? 历史上,四川曾流行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引起中华革命先”等说法。那么,如何解读这些说法所蕴含的历史内涵? ■这场大地震巨灾,向世界展示了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四川人身上那种“坚韧”、“自信”、“乐观”、“幽默”的文化性格 《蜀王本纪》中关于五代蜀王的记载。

主持人:在“5·12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四川人表现出一种不屈、坚强、友爱的崇高精神,展现出一种镇定、自信、乐观的生命品质,这着实令人赞叹。那么,如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四川人的文化性格特征呢? 谭继和:“5·12汶川大地震”虽已过去两个月了,但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大爱无疆、感动中国的各种画面,仍鲜鲜活活,令人感泣不已。这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品格的再现和升华,是人类生命最高价值的颂歌。这次灾难主要发生在四川,它也向世界展示了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四川人身上那种“乐观幽默”和“自信坚韧”二者兼而有之的文化性格。在人类面对灾难的最高道德考验面前和最高价值诉求的各种方案中,四川人给出了自身有巴蜀文化特色的神为之王,气为之壮,国魂为之振奋的特殊答案,让世人体验到巴蜀特色的感恩的心、博大的爱,以及坚韧不拔和乐观幽默相结合的四川精神。这些精神和品格是巴蜀文明五千年历史传承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漫漫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蜀人一次又一次克服自然的和人为的特大惨烈灾难,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天府之国”的两个家园:一个是“九天开出一仙乡”的和谐人居家园,一个是巴蜀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和美心灵家园;再大的震灾,可以摧毁物质文化的人居家园,但摧毁不了精神文化的心灵家园,反而更加磨炼出巴蜀人心灵中人性的光辉,人间的至爱,灵动的梦幻,乐观的浪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历史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强大。”深厚的巴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证实四川人具有能够以人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巴蜀自然的能力,震后的家园在重建中会依然美丽,依然神奇,依然和谐。 林成西:在抗震救灾中,许多普通的四川人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大仁大爱,让人们对四川人如水的性格又有了新的认识。实际上,四川人主要是由各省移民构成的,移民在这口巨大的川味“火锅”中变得川味十足的同时,也把他们从原籍带来的原汁原味地域文化加入到了川味“火锅”之中,从而使川味汇集了全国各地之精华,变得愈发醇厚、丰美。因此,四川人在重大关头表现出的种种美德,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美德在四川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和发扬光大。 ■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而到关键时刻便有重大作为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